供求理论论文范文(共20篇)由网友“小绿”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供求理论论文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商品供求规律的理论分析
关于商品供求规律的理论分析
商品供求规律是商品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规律,把它表述为就是不平衡到平衡不断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不准确的..本文提出,商品供求规律像一切经济规律一样,应当作一种趋势来认识.
作 者:许彩国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7(6) 分类号:F014.3 关键词:供求关系 供求规律 供求趋势篇2:供求理论下汽车销售商业模式探究
供求理论下汽车销售商业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就目前汽车行业市场状态阐述了国内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变迁, 引发对于汽车销售行业商业模式的探讨, 从而对未来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进行展望。新的商业模式代表新的增长点, 笔者认为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将会是服务品质的竞争, 线上和线下会彻底融合, 将线上快捷和线下体验充分地整合在一起。
关键词:市场供求关系; 汽车销售; 商业模式;
1 中国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和状况
中国汽车行业自中国进入WTO以后彻底爆发, 长期压抑的汽车消费得以释放, 轿车行业发展迅速, 在国外品牌和人均GDP快速增长的双重刺激之下, 国民轿车需求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汽车销量以每年超过20%的复合增速快速增长, 尤其是轿车销量。, 全国轿车销售量为116.19万辆, 到则达到了1080.14万辆, 而以后则进入了汽车的匀速发展阶段, 汽车的保有量在稳步走高。201-11月, 我国乘用车市场单车平均售价为13.65万元, 乘用车销量达2209万辆。预计, /全年乘用车销量有望达2470万/2517万辆, 乘用车保有量在2017年年底突破1.75亿辆;2017年新车销售业务的市场空间达到3.37万亿元, 汽车售后业务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200亿元。未来随着我国汽车销量和单车售价的提升, 汽车经销行业的空间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
2 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汽车销售行业的影响
2.1 市场需求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
对于任何产业来说, 市场需求是主要的外在驱动力量, 汽车行业尤为如此。从上面的市场情况分析, 在每个时间节点上都可能产生数量上的差异。另外, 各种类型的汽车在销售总量中所占到的比例浮动变化也比较明显。汽车的消费需求对于汽车的销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汽车消费需求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
(1) 购买欲望。国内汽车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购买欲望自中国进入WTO以后开始井喷式的爆发, 主要取决于消费群体的观念逐渐和汽车产品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之前, 汽车尤其家用轿车被定位成奢侈品。汽车的外在表现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使用价值。消费者对家用轿车的购买欲望主要体现在表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资产情况。随着社会进步和收入提高, 轿车的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 消费者逐渐将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来使用, 在这个阶段, 汽车成为类似于刚需消费品, 家用低价位的汽车成为市场主力军。随后国内旅游的开发, 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的时候开始融入“自驾游”的元素, 同时在国家“二胎”政策的驱动下, B级车、SUV、MPV等中级以上的车型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首选。目前, 在市场汽车的保有逐渐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换车潮”以及“国际品牌国产化”使得消费者对高端汽车的购买欲望更为强烈。
(2) 支付能力。虽然现在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把它作为生活必需品。在衡量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的时候, 我们要使用“恩格尔系数”进行评估——即消费者除去生活所必须的支出剩下的可以用来使用的资金, 而不能单独使用“净资产”和“收入”等参数评价。一般来说, 影响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以及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经济状况主要由收入和净资产所决定。消费理念则决定着在资产有限的情况下消费的方向以及方式。在汽车销售过程中, 销售厂商经常通过免息分期付款的方式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购买某些品牌的汽车也可以按揭购买, 提前消费在汽车购买中属于普遍现象。产品价格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价格越高, 限制就越高。在支付能力受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需求状况。因此, 国家层面上对高端进口汽车下调关税, 从而大规模的降低单价, 对于汽车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3)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汽车产品是一个相对来说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商品, 新技术、新设计的涌现速度比较快, 消费者的选择比较多。对于消费者而言, 需要完善的信息获得渠道, 一方面能够了解对于选购汽车有用的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产品更新动态可以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购车换车时间。汽车厂商目前大多数采用O2O的消费推广模式, 线上进行平台产品信息推送, 线下通过4S店、大型车展活动进行线下推广, 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
2.2 市场供给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汽车行业在中国进入WTO之后, 由少数几个品牌开始向品牌多元化发展, 汽车行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调控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之下, 成本持续下降, 汽车市场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汽车的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首先是汽车本身的价格。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度较高, 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为了保持与同类型车辆之间的竞争力, 降价是每一个品牌都要做的举措。这种降价策略一方面是同种车型进行价格直降, 如宝马;另一方面是原有的高端品牌生产低级别的车, 如玛莎拉蒂等等。其次是汽车的生产流通成本。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的生产成本在降低。以北京现代为例, 原先需要一天完成的车辆组装现在在工业机器人的帮助下, 短短几分钟就可以组装完毕。另外, 国家鼓励汽车产业的竞争态势, 为了满足国内消费群体的需要, 降低进口关税, 缩减了进口汽车的流动成本, 从而降低进口汽车尤其是高端汽车的价格。其次, 汽车的技术水平同样影响汽车市场的供给状况。比如汽车的产量问题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能否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等等。
3 汽车销售商业模式基于供求理论的分析
3.1 几种汽车销售商业模式介绍
3.1.1 特许经营专卖店销售
现今国内的品牌专营模式几乎普遍按照国际通用的汽车分销标准模式建设, 采用“三位一体” (3S) 制式或“四位一体” (4S) 制式:以汽车制造企业的营销部门为中心, 以区域管理中心为依托, 以特许或特约经销商为基点, 集新车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回馈与处理为一体, 受控于制造商的分销渠道模式。这种情况的市场供应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零配件以及相关服务。制造商占有主导地位, 渠道商提供终端销售服务。但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以及特殊需求的出现, 这种汽车销售商业模式的业务量在逐渐走低。
3.1.2 汽车超市销售
8月, 长安汽车超市进驻北京市场, 长安微车、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轿车、长安铃木等长安汽车旗下的五大品牌的高中低全系车型悉数亮相汽车超市。全系车型汇聚一堂, 众多品牌同步销售, 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这种“投资少、运营成本低、品牌集中供消费者选购”的营销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此外, 它还是集整车销售、维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服务店, 能为用户提供多品牌、多车型、一站式选择的舒适便利的购物车维修环境。这些都是品牌专营店无法比拟的。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取决于消费者在品牌认可的前提下, 对单个品牌的消费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状况下, 汽车市场提供的服务是供小于求的, 喜好单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数量比较多, 而相应的服务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少。
3.1.3 汽车园区
汽车产业园是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汽车园区最能吸引广大的汽车消费群体, 因为汽车园区功能齐全, 在汽车销售、维修、配件等方面, 汽车园区更能显示汽车文化、科技、交流、旅游和娱乐等功能, 对于客户再说非常方便。汽车园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功能的多元化, 如汽车贸易区、汽车试车区、去唱歌特约维修区、国际汽车检测中心、汽车物流配送中心、汽车保税区、二手车贸易区、休闲娱乐区、汽车解体厂等, 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汽车园区的功能内涵, 实现了现金交易、信贷交易、租赁交易三种方式的集成;同时具有销售、融资、办理手续一站式的服务功能, 成为汽车交易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展览信息交流中心和国内外汽车厂商的咨询服务中心。
3.1.4 汽车连锁销售
汽车连锁销售即是在一个地区设立多家门店, 或者是在不同的地区设立门店, 经营一个或多个品牌的汽车的经营模式, 并提供这些代理品牌汽车销售和服务。这种多品牌代理的连锁形式使其定单量较其他形式的渠道要多, 而定单量大迫使生产商为其提供更低的价格或更优惠的车型。连锁企业利用价格优势逐步将其他形式的渠道驱逐出市场, 从而其销售量进一步加大, 促使其有更大的实力从生产商处得到更物美价廉的汽车产品, 以进一步降低汽车价格。这一点与中国汽车的消费特点是一致的:中国汽车增长最快的是经济型以及中档车型, 这部分消费者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 连锁超市正好满足了这一点。因此, 连锁超市定位于中低档车型是其能否在渠道中占据主角的核心。
3.1.5 汽车交易市场
优势:消费者拥有更为自由的购车环境, 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同时可以享受购车的一条龙服务, 汽车交易市场还带来规模效应, 统一的维修和配件供应, 使得经销商的运作成本降低, 而消费者可以买到更低价格的车。劣势:由于汽车交易市场中聚集了几十甚至上百的汽车经销商, 以及其他各种提供商和贸易商, 市场管理难度较大;同时, 汽车交易市场通常占地面积较大, 要找到地理位置好并且面积合适的地皮非常困难, 而且一些整车制造商对汽车专卖店服务半径的限制, 也阻碍了一些汽车专卖店的加入。
3.2 根据供给理论对于汽车市场的五种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汽车市场的增长还在不断的扩大, 汽车对于每个家庭的保有率还在进一步的提高。在汽车产品逐步同质化的今天, 方便汽车用户和提供优质服务是业内重要的课题, 也是汽车行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对于汽车销售企业而言, 五种销售模式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不尽相同, 市场的地位也有着一定的差异。20以后, 汽车销售最初是厂家直销+门店的形式, 同时搭配着汽车交易市场。随后就是汽车经销商4S店的兴起, 长期掌控着汽车销售情况。中国4S店总数大概有3万家左右, 总体业务的规模应该是3万亿以上。如果按照城市占比和目前能够拿到的数据来看, 三四五线城市的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了。随着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不断的有新型商业模式的涌现。
从图中可以看出, 4S店的数量这几年没有增加反而是一定数量的减少, 但从销量上看:
上图表现出4S店依旧是汽车的主要销售模式, 但对于用户需求而言, 他们实际更需要哪一种销售模式?根据笔者调研, 分析如下:
这说明汽车销售模式的供应输出与消费需求存在着差异, 需要对汽车销售产业进行调整, 比如增加汽车超市、汽车园区等的数量, 减少4S店数量等。
4 汽车销售新模式的发展
汽车行业的竞争促使汽车营销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互联网+、大数据、O2O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的代表无法避免和汽车销售联系到一起。很多汽车经销商和供应商通过进行强强联合, 通过搭建一个高效的汽车营销和销售平台, 利用汽车品牌现有网络的深度、广度及密度进行全方位的有效补充, 最大程度优化交易流程, 有利于加快品牌的渠道下沉, 大大提升用户购车及售后服务的便利性。同时“智能展厅”是2017年汽车之家提出的汽车营销线上体验新概念, 标志着汽车行业的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汽车的线下体验与“新零售”的理念相融合, 优化用户的线下体验。国内过半数购车用户不满意4S店的服务, 代表性的原因有信息透明度低 (如选择、功能和价格) 、购车手续复杂耗时、覆盖范围有限、技术含量低、服务过时。什么样的服务会让用户觉得更满意?首先一定是服务者的专业度要提高。调查显示, 国内有87%的买家十分看重经销商的专业知识和售后服务。如果汽车新零售平台出现, 线上进行导购和交易, 保证了价格的透明度, 线下合作门店提供标准化服务, 那么传统的经销商门店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新零售平台通过标准化服务和多样的渠道包揽更多用户, 到时候不管卖车、卖金融产品、卖各种服务, 都将有更大的可盈利空间。未来的汽车零售交易可能将完全在线上完成, 线下店将致力于完善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也许还将开发出效率更高的融合方式, 消除一屏之隔的线上与线下的界限。
参考文献:
[1]叶万欣.中国汽车经销商4S店销售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 .
[2]马春阳.服务贸易园区——汽车销售市场的新模式.汽车工业研究, .
[3]汤伟.经销商拉动的销售模式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复旦大学,
[4] 李青.20汽车销售行业现状分析.前瞻产业研究院, .
篇3:电力供求营销策略论文
电力供求营销策略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由于自身的垄断性使其忽视了电力营销的策略,使得中国电力营销市场与供电企业管理的组织体系不相符合。在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电力行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了解掌握市场动态,积极优化营销方案,掌握行业状况,以便稳健经营。本文从电力营销供求规律的角度,简要分析了电力营销的策略,探讨了电力供求规律和电力商品供需平衡,希望对我国电力事业快速稳定地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电力营销;策略;供求关系;规律分析
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电力企业如何进行电力营销,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是电力部门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电力营销这一目的,我们就必须提高电力营销效率,相关从业人员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使电力企业能够真正的面向社会、面向客户,面向未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电力资源,切实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电力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一)电力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即是指在进行商品的创造、交换等过程中,想办法为客户、合作伙伴甚至社会创造价值的活动。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环节,是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产品进行的生产、输送与分配等活动,创造出为客户、合作伙伴提供的电力,让它们的用电基本需求获得保障,同时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力企业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效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平衡电力供求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平安、放心、优惠、可靠地使用电力商品,并得到满意的服务。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推动供电企业的发展。
(二)电力营销的特点
1.供求规律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的长期垄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进行电力供应,如此一来,电力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供求规律与用电价格的关系,造成价格与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
2.消费与生产之间存在均衡性
电力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并且生产、运输、销售的时间都特别短,几乎同时完成,这样的情况要求电力企业与用户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保证电力供需平衡,在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3.以用户的需求实施区别性定价
电力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企业、住宅、工业都需要用电,他们对电力的需求类型和需求量可能不同,但是他们对电力的需求质量是一样的,在实际电力营销中,应该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区别定价,如一般用户的用电价格要比企业用电价格低。
二、电力营销策略与供求规律
(一)电力营销市场中常用的几个策略
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产品策略。而分销策略又是营销策略中最能有效控制的策略,因此,我们将促销策略、价格策略与产品策略进行组合,形成3P营销策略,把价格策略作为3P营销策略中的重点策略,一定要确保电力产品价格的合理性。
(二)电力市场供求规律分析
在3P营销组合策略当中,我们要合理运用供求理论,了解价格规律与市场供求规律的关系。供求理论有助于供需双方准确、及时地了解行业状况,还能供给和需求随价格变化的情况,有利于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供求分析图如图1所示,其中S曲线代表了电力供给量随价格的升高而升高,D曲线代表了电力需求量随价格升高而降低,其中交点E0代表平衡点,当s供给曲线与D需求曲线相交时,交点E0所代表的就是商品价格。
(三)电力市场需求规律
电价、相关产品价格、预期价格、家庭收入、时间因素等等因素都是影响电力市场的主要因素。电力需求与其价格呈反向关系,电力产品价格越低相应的需求量就越大,电力产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也就越小。即使电价不做任何变动,电力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也会影响电力产品的价格,但是因为电力产品的替代品极其有限,能够自行产生电能的新能源还没有普及,电力产品的相关产品价格不会对电力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有一点影响也基本可以忽略。此外,用户对电力未来的预期也是影响用户的用电需求量的一个因素,可是好在电力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几乎同时发生,所以,用户对电力未来的预期也很难对电力产品的价格和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电力市场供给规律
电力市场供给量受电价、相关产品价格、电力预期价格、生产成本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价格越高,用电量越少,电力的供应量越多。价格越低,由于用电量的.增高,使得电力供应逐渐下降。上文中已经说到,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动不会对电力商品和其需求量产生较大的影响,电力预期对电力商品的价格影响也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引起电力生产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生产技术上的更新以及电力产品的价格要素,当电力生产呈现出要素上涨的形势,那么它的生产成本势必也增加,同时电力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应的提高,由此则会使供应量出现降低。而生产技术上的更新则能够使生产成本得以减少,使供电量得到提高,通常情况下,对水电来说其供电量在丰水期、枯水期的差异非常显著。
(五)电力市场均衡规律
通过上文中的供需平衡图我们可以知道,两条线的交点就是供需平衡点,电价高于平衡点的价格,需求量就会下降,电价低于平衡点的价格,需求量就会上升,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电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在电价的浮动下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孙翠芳.电力营销市场特点及营销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09):292.
[2]张鹏.分析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与组合策略[J].电力建设,2013(01):254-255.
[3]刘敏,张岚,李俊松.利用电价策略促进电力营销[J].电力系统自动,2012,23(5):12-15.
作者:崔换君 刘际成 郭凯 康凯 单位:国网泰安供电公司
篇4: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探讨论文
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探讨论文1200字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近年来日益繁荣,然而,纵观整个社会形势,人才供求错位成为整个电子商务行业的共性问题,由此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所设置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对于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且有针对性地从明确教学定位、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希望高校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够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缓解人才供求错位。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教学模式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国家教育部在6月正式批准高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1],并将发展电子商务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对于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一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逐渐凸显,那就是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现象,这种矛盾真实的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窘境。
一、人才供求错位的概念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受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按照一般性市场规律,行业的繁荣势必会带来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所以理论上来讲,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会随之提高。但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就业率都呈下降趋势,一方面电商企业招不到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人才供求“错位”,出现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实为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笔者调研,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可以看出,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也无法满足电商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于各种电商活动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电子商务是一个对理论联系实践要求极高的行业,它不但要求从业者具备过硬的电商专业知识,还要有强大的实操技能。但从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看,往往在商务理论知识方面投入很大的教育力度,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则较小。这就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进入工作岗位后也无法将所学知识良好的应用于实践。其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初入职场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尽管校园也是一个有着较多人物定位的大集体,但相较于社会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长时间处于校园的保护下,没有工作经验,对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缺乏客观认知,在学习电子商务知识时,也多是被动接受,而非主观索取,因而,一旦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产生不知所措、畏惧等负面情绪。
三、改进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途径
1.明确教学定位。明确教学定位,是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的前提。教师只有找准教学定位,才能确保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使学生接收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就业需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各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无疑给电商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拥有过硬的电商技术,还要具备较高的商务营销能力,因而,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时,要综合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商务营销、网络交易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依然能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从容应对。高校要依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2.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教学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研究型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实际作用,各大高校可以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研究型学习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搭建起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桥梁,双方可以在此进行有关电子商务问题的发布和探讨,通过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进行自主分析,最终合理解决问题。尽管电子商务活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解决不同的电子商务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电子商务自主创业,以便提升实践能力,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丰富的网上购物经验,因此可以选择开网店作为自己的首个创业计划,并依据计划进行自主经营,评估网店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与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探访电商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以此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企业也可通过校企合作,在高校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予以录用。3.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点也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人才错位现象的出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确保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缓解人才错位现象。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对商务理论知识和电子技术的双重要求,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必须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接受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实验室模拟或去往电商企业实习,提升实践能力。4.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完善的硬件设施——维护网络稳定,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电商活动模拟实践;健全的软件设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模拟实验环境,以便于学生在此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实践模拟。例如,高校可以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电商公司、海关等模拟机构,使学生通过相对真实的模拟环境,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每一个环节。此外,科技的发展给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高校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建立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2],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电商体验,全面了解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除了为学生提供电商企业实习机会,获取真实的实践经验,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仿真电商市场,是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综合素质。
四、结语
由于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际不符,造成人才供需错位,高校必须客观认识自身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明确教学定位,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等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全面了解电子商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为日后不如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逐步缓解并解决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人才供求错位的问题。
篇5:新经济中商品供求规律与厂商理论初探
新经济中商品供求规律与厂商理论初探
一、新经济中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具有非稀缺性 传统经济理论的稀缺性假设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新经济中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是否符合传统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是否是生产要素。传统经济学把土地、资本、劳动力、生产工具作为生产要素,这是在技术不变条件下进行静态经济循环所必须的生产要素,在动态经济循环中,离开了知识和信息,在新兴产业中要想生产出产品,简直是不可……
作 者:王瑞伟 作者单位: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邵阳,42 刊 名:湖湘论坛 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 年,卷(期): 15(4) 分类号:F12 关键词:篇6:法学理论论文
法学理论论文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5)法学理论论文(1)
㈡第二次浪潮———新堂幸司教授的“为当事人的理论” 1967年,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发表了《民事诉讼理论为谁而在》的论文,他指出,向来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的研究、议论焦点,多是集中于法条关系的议论,注重法条的解释和它们之间的整合,而对作为诉讼主体的当事人、律师和法院之间的利害关系,则稀有深入的观察和讨论。他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由于诉讼是国家所设的制度,使用的是国家的税金,所以民事诉讼重视国家利益,着重考虑国家的嗜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如此之氛围下,诉讼法理论研究中,也就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当事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行为心理、当事人的诉讼立场,也同样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新堂教授还特意引用日本最高法院的六个判决,严肃地指出了判决中反映的在民事司法方面,法官们头脑中存在着目无当事人的`诉讼审判观的问题。他强调,作为法院,在审判民事案件时,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当事人所处之境地,在一次诉讼中,最大限度地让当事人获得更多的机会来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纠纷。在此前提下,新堂教授从解释论的角度,论述了既判力的正当化根据,他指出:这种根据在当事人获得充分诉讼保障机会的前提下,应该体现程序保障和自我责任。即,法院在程序中尽一切可能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机会,但如果当事人不能有效利用,造成败诉也应该有他们自己的责任。 经过新堂教授的议论,日本民事诉讼法学界关于程序正义和程序保障理论的研讨进一步深化了其内在内容。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程序保障的外延要求,关于既判力的要件化问题得到了深层探讨;另一方面是,在程序保障的内在核心上,作为当事人自我责任表现的主要内容,关于当事人行为规范的探讨开始得到重视。
㈢第三次浪潮———井上治典教授的程序保障目的论 关于民事诉讼的目的,向来有法律秩序维护说、权利保护说、纠纷解决说等学说的对立。其中的权利保护说在德国一直占据通说的地位。而在日本,由于学术界泰斗兼子一的主张,纠纷解决说成为通说,迄今仍然雄踞通说之位。而到了1983年,当时任教于神户大学法学部(现任教于立教大学)的井上治典教授发表了《程序保障的第三次浪潮》, 其论文题目本身就自称自己的东西代表了程序保障的第三次浪潮,并在论文中主张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确立程序保障,此说一出,立刻引起轰动,很多青年学者都对此持支持态度。
纵然对此说有微词者,也不能对该学说产生的影响掉以轻心。 那么,该学说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虽然作者本人从来没有挑明自己为什么要掀起此轮波澜,但被井上治典推崇为第二次浪潮代表的新堂幸司教授就该浪潮的兴起背景作了分析后,认为有二:一是现代性诉讼的出现,使得现行法律难以应付新型诉讼产生的法律问题,由此给法官通过判决创制法律提供了现实的机会;二是由于认识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解释和适用实体法成为司法实践的必然作业。
然而,这种解释工作,与以往的基于法律的裁判的宪法规定显然存在冲突。也就是说,宪法一方面要求法官必须在实体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法律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实体法规定的欠缺,逼使法官不得不通过司法解释创制法律,这种创制本身究竟是不是依法裁判,是否具有正当性?为此,在宪法规定之外,寻找法官创制法律的正当性根据,也就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也正是顺应这样的要求,将程序保障观念引入日本,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井上教授的理论其实非常通俗,他认为,迄今为止的裁判正当性,无非指的就是结果的正当性,而结果的正当性,其实指的是裁判的结果符合实体法的要求,这就是实体正义的基础。对此,井上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说,实体法规定在分一块蛋糕时,应该平等地分取。但是,应该如何平等地划分,分者各有各的标准,这又是实体法不能具体提供的。其结果将会导致实体正义的实现与否成为悬念。
既然如此,则应该指定一个划分程序,在大家认可的程序上,根据大家认可的标准来分取蛋糕,这样的结果可以视为是实现了正义。回到诉讼程序上,就是作为裁判正当性的根据,应该在具体的诉讼过程中,赋予法官创制法律的权限,同时,强调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以及在程序中积极地制作作为裁判基础的资料,法院也对这种参与机会充分保障,这种得到保障的过程,其结果应该视为是正义的。
篇7:教学理论论文
数学探究性教学理论实践
摘要:新课标强调,传统的数学教学必须发生改变,数学探究是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前提,建立探究性数学教学体系。
确立重点内容,深入研究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以探究式学习法学习新知、提升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开展,营造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数学;探究性教学;情境教学
1探究性数学教学
现代数学教育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此知识点提出灵活性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研究或小组讨论得到各自的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注重方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学生在自身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课堂讨论,主动对问题信息进行筛选研究。
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还让学生学会将新知旧知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
从知识的获取这点来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不能再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应当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以独立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探究性教学课堂
2.1创设有趣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根据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互动。
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教师授课必须深掘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电子白板或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开发学生思维,推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一节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测量三角形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小组测量三角形的度数,然后把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到结果。
通过每个小组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数据大体接近180度。
最后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学生学会如何解答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求未知角度数的类型题。
2.2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应用
在课堂中,探究性问题要符合学生学龄特点,例如初中生对于简单的加减法是不必单独探究的。
学生的探究学习不应该只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还应该关注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显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给予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建积极乐观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图形的分类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说出多少种图形?(2)你能如何给图形分类呢?你是怎么做的?同学们自主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很多种分类方式。
例如,可以按边的个数分类、按角的个数分类、按线段曲线分类等等多种分类方式。
学生意犹未尽,一定还会继续找寻其他分类方式,教师要一一给予指导和表扬。
在学生得到结果后,还要让学生解释,他是如何得到此分类的。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回答虽然不完整,但思维活跃、课堂积极发言,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也能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3设立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性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组织探究性教学。
在教学中要选取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材料,挖掘材料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课堂热情,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
教师的教学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拓展材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提出的问题还包括一些开放性发散思维的类型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变化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现实为尺度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对教材做合理的安排与调整,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索与研究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并不缺少创新的潜能,只是缺少机会开发他们的潜力,课堂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尝试挖掘课堂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师生互动氛围浓厚,提升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能力。
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探究性课堂教学。
通过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真正理解并学会利用课堂内容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701.
[2]顾泠沅.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J].上海教育,,1:131.
英语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应用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建构主义的定义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新的“教”与“学”的理念,其次从选择教材和课堂教学两方面阐明了建构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根据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目的,想法设法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属于认知理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也被称为结构主义。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属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延伸,然而个体认知的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所以,建构主义能够详细描述人们的学习规律,能够表明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形成等。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理论更加丰富[1]。
(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教”与“学”的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学生当作中心,还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所学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所教内容。
在英语课堂上,坚决不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最初使用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语言习得”,所以,创设出合理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教师在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并且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篇8:管理理论论文
酒店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市场竞争中,酒店管理者应具备全局观念,既按照市场规律制定酒店的经营计划,又自觉地遵守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
(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
(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服务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酒店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赞同步进行的特点,客观上要求酒店产品的质量必须保持稳定的水平,因为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补救。这既充分显示酒店服务的独特性,也说明了强化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一)强化质量意识酒店要牢固树立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命线的思想。酒店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执行质量目标、标准和服务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树立全员服务质量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酒店服务质量与生产。
(二)专业化意识随着酒店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越来越细。酒店作为行动密集型的企业,专业化发展方向和专业化意识也越来越强。首先,高科技的应用,使得酒店在设备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上需要专业化的员[队伍。其次,酒店管理、酒店营销、酒店服务、酒店培训等酒店管理的内容越来越细,专业酒店管理公司、专业酒店策划、专业酒店培训机构的设立,表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所以,酒店经营管理中应该越来越重视树立专业化意识。创新是—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把创新理念融入现代酒店管理中,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酒店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酒店发展的内在要求。酒店管理者只有在观念上不断创新,才可能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技术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创新以及文化创新,才会在不断发展中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的发胶之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篇9:管理理论论文
20世纪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出现了泰罗、法约尔、韦伯三角度古典管理思想,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包含有14条管理原则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以及发展了权威的结构与关系理论。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了不少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初形成了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有了这些理论为基础,管理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到了代末到30年代初,随着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出现,行为管理学理论阶段也由此而产生。一些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在这时期受到行为管理学理论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次伯格的双因素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等。值得一提的是,以霍桑研究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它的要点是:
①职工是社会人;
②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同时,可以描述为“如果,那么”的权变理论也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对象,它强调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不同的和变化的情境要求管理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权变理论强调的四个变量分别是:
①组织规模,
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
③环境的不确定性,
④个体差异。
简单来说,它告诉了我们如果处于什么情况下,那么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因为组织甚至组织中的工作单元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多样化的,所以无疑是符合逻辑的。此外,还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早期动机理论需要注意。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管理理论当前面临着关于全球化,道德,劳动力多元化,创业精神等的问题,因此我们这些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应当有关注以学习文化为特色的知识管理、强调持续学习,使用变革的学习型组织以及质量管理(关注顾客,持续改进,关注过程,改进作业质量,精确测量,员工授权)等问题的必要。
篇10:管理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项目管理理论的内涵和发展历史过程,其次,对项目管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针对当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对项目工程管理实际的操作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在项目管理操作流程中,借鉴国际通用的模式,把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分为项目启动,计划和实施控制四个阶段,对其中每一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做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因为项目管理各个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这对于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应用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利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长城、金字塔,这些浩大的工程中都蕴含着项目管理的内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纳,直到近现代,原来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加以概括升华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从古代到近现代,项目管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人们真正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因为战争的紧迫性,人员和技术的复杂性都促使人们意识到,是否能够有一种理论指导工程实践,获得最大效率。从此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来对项目管理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促使项目目标的实现。
一、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公司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实际应用于工程实施,由于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优化,因此给美国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逐渐推广到全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项目管理应用开始标准化,美国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项目管理工会,他是现在项目管理最权威最大的世界性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在于深入研究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
二、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经济建设形势和发展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就需要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按照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方法进行变革。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工程管理建设中,采用的是国家行政直接管理的方法,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为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标准是按照国家行政命令?M行,只需按照要求达到目标即可,而忽略了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管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以行政为主体的项目工程管理,不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会导致项目管理分权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到位。由于项目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界限不够明确,因此不能够提高项目管理过程实施中的效率,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质量低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要跟国际上接轨,改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是我们国家工程项目管理做强做大的的必经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三、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项目管理,严格来说,属于工程管理的一个学科。而现在学术界对于项目管理的定义的内容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而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而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接下来本文将会对项目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四、项目管理实际应用
(一)项目管理启动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最初从项目计划开始,而项目管理启动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但是项目管理启动却有着对项目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项目管理启动,是一个制定项目管理战略的准备性过程,它主要决定你要达成怎样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启动包括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和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两个主要方面。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就是在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之前对项目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以及条件作出评估。其主要过程为,对项目成果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制定清晰的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收集整理。
(二)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可能是一种短暂的过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对实现项目管理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首先,制定好项目管理计划可以极大的规避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其实,进行项目管理计划,能够加强项目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群体之间的团结。最后,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有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制定完善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项目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切忌偏离主题,好高骛远。避免不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项目管理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三)项目管理的实施
项目管理的实施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辅助两个过程。首先是根据项目管理的综合计划,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其次是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规避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而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采取的主要到手段是运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巧,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标准来进行。因此想要达成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就必须确保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才能保障工程质量达成项目管理目标。
(四)项目管理的控制
项目管理的控制,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到过程中进行的,是对项目管理实施的质量保障,项目管理的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是依据项目管理的计划来进行的,是由于企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偏离原来的既定目标。因此需要项目管理对其进行控制,不断的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对最初的项目管理计划和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之间的偏差进行合理的预估和控制。一旦二者之间的偏差超出控制范围,就需要建立紧急机制,来确保项目实施的过程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控制会对既定的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表现为,项目管理实施中对人员进行调整,通过调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化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日趋激烈。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更为简约和科学,更具效率的项目管理形式,才能适应这个日趋变化激烈的经济环境。而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工程,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只有在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降低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来保障项目管理能够成功。因此,掌握项目管理理论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把项目管理科学作为维持自己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只有按照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标准,并根据自己的项目工程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健.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
[3]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
[4]高云莉.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5]刘芬.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篇11:管理理论论文
摘要: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论述,作为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希望能为早日全面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作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对增加档案存储量,提高传播速度,提升档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概念和意义
1.概念: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再以微型计算机对数字编码进行压缩、调制与解调的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档案的收集、编制、存储、查找、检索、传输、开发利用各个环节,改变传统纸质、影像、实物档案管理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集成化,传递网络化,开发利用共享化,管理现代化。2.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一是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搭上电子科技发展现代化快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二是增大档案信息存储量,提高了查找检索速度,全面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三是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共享和极大的提高档案行业的社会效益创造了条件。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内容
1.档案信息数字化。所谓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纸质、文字、图像、电子文件、非数码影像等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号和数字编码,生成数字化档案。这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一般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馆藏传统的纸质文字、图像等档案资源有选择性的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运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等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从而实现档案的数字化。有选择性,就是对于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源不能全部转化,而是进行科学性选择,体现系统性和特色性原则。二是对现实中新生成的纸质、电子、非数码图像,依靠以上技术直接转化为数字档案。两者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
2.数字化档案存储、传输安全防护技术。档案存储、传输安全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解决好存储和传输安全问题,克服数字化存储和网络传输中的泄密现象。在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采取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通过以上技术措施,设置档案信息存储和网络传输安全保护屏障,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化。
3.档案信息网络化传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数字化管理为提升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创造了条件,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多地档案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创建档案自身网络平台,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并极大的提高信息转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各级、各地区档案馆或企事业的档案各具特色,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不能满足全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通过网络升级就能实现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极大的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三、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档案馆或知名高校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档案数字化管理,多数地方专业档案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档案室还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还不具备应有的条件。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方向是发展趋势,全国档案部门都要积极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目前而言,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条件。1.具备系列数字模拟整合、数字编码、存储、传播设备。具体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器、多媒体传输设备等。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要对于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升级现有设备,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以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要求。2.国家统一制定并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包括运行管理性标准、业务性标准和技术性标准,规定统一使用的硬、软件系统、电子文件格式。以消除档案信息网络传输、接受使用、共享档案信息中的技术障碍和区域壁垒。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快速准确传输和充分共享。3.配备符合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新型管理人员队伍,由于档案数字化管理应用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包含: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网络技术、文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原则等。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是具备以上知识专业和政治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复合型管理人员要通过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和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逐步配备到位。对于符合条件的在岗档案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增强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莉.浅谈企业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意义及内容[J].城建档案,2013(2).
[2]陈郁华.浅谈数字化档案馆建设[R].南京市档案局,2013-11-18.
[3]张桂云.试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3(7):222.
篇12:管理理论论文
[摘要]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管理理论,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理论
21世纪,国家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的管理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管理理论,本文主要论述了激励管理理论和赏识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心理学上,激励是指一个心理过程,能够让人处于较长时间的兴奋状态,继而调动人的最好状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学习状态会差一些,学习目的比较不明确。将激励管理理论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旨在激起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继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率。在职业教育管理中,激励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激励手段:
1.情感激励,也就是从学生的情感成长的方面给予激励。例如在课堂教学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职业教育教师可以采用“褒奖式”的评论来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例如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用自身丰富的情感经验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2.目标激励,职业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向和指向性,目标激励正是以阶段性教育目的为主要的指向性,激励职业教育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激励运用在职业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目标不能够脱离职业教育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不能够超越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不是为了难住学生;二是目标的阶段性,对于职业教育目标而言,并不是单一而互相独立的,所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在一个总目标下,设置多个分级目标,激发职业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竞争激励,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而言,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竞争激励的本质是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适当的竞争激烈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要把握好竞争激励的尺度,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行为、表现等无形的潜能上作竞争。
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赏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所谓赏识教育,实质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理论,人在发展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赏识教育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生长规律教育。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赏识教育尤为必要。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于学历教育的学生,心理会产生自卑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职业教育管理领域中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对学生心理、行为过程的赏识,来纠正学习成长过程中职业教育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抓住学生渴望的心理,创建更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应用赏识教育理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保障措施:
1.要确保职业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教师的赏识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表扬与鼓励”的表现形式,创新赏识教育的手段,不妨试试给予学生无声的鼓励,这样也会给职业教育学生带来感激与温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不能够盲目套用成功经验。要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处处处于主体性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
2.要确保赏识教育的“度”,赏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度地对个体进行赏识自然会导致学生个体的脆弱和自负感。职业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过程中,应该适度的赏识和肯定,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职业教育教师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定位学生的潜能,做到赏识有度。3.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面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教师做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获取学生的信任,让学生能够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朋友”“伙伴”关系,有利于让学生的个体赏识教育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和孩子。职业教育管理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题,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当代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实践,并不断总结的课题。除了激励理论、赏识教育理论之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还有许多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前进。无论应用何种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管理的本质都是创造一个适于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让职业教育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泉,王元地.西方激励理论的再认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2(1).
[2]孙利娟.论赏识教育在高一政治思想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篇13:管理理论论文
【文章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新公共管理不是对已有的公共行政框架的变动,也不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单一的调整和单单为了减少管理的成本和开支,而是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的一次全面的否定和变革。这一次改革打破了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指控,建立交流互动的模式和平台,渐渐走向了“后官僚组织”的道路。“官僚制”已成为了过去,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困境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先进的,但也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在其价值取向方面上,有下面几点不足:
1.1公共性原则受管理主义的制约
公共性是公共部门之根本,其本质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以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的权力为核心,其价值就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是以提高公民整体生活水平为目标的。但就管理主义而言,强调的是经济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这一工具理性也就造成了政府或企业在公共管理中,其优先考虑的是绩效,偏离公共管理的核心,变化为执行和管理的工具。以经济、效率作为导向,所造成的是以达成目标为目的,忽略其目标的核心意义,就是说,行政管理与社会价值背道而驰,丧失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所在。针对新公共管理在效率追求上的片面性,英格拉姆指出,“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还存在其它目标”。实现民主社会价值应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立足点。
1.2公共利益过于表面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是市场化的管理,将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的利益为导向,以满足顾客为宗旨。简单来说,就是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取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将公共财物交由市场分配,减少政府的职能。这种以市场做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不符合逻辑的,过分的选择相信市场,而忽略了市场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进行让步,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更是不符合现在政务日益增长的走向。再者,从运用到实际上看,将公共部门职责私有化未必更有效率。私有化更有可能造成公共财产的混乱,进而造成管理的复杂。将公共职责市场化有其优点,但不可忽略的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1.3“顾客”与“公民”的矛盾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最高权力的掌控者是公民,这是政府与公民两者间的关系。而观之于市场和顾客,市场是基于一个平等交换的概念,双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将公民比作是顾客,其本身上就降低了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利,政府是服务于公民的,但市场不只是服务于顾客。另外,从消费的本质上来说,对于企业出售的产品,顾客只能选择的是买或不买,但对其出售的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价格、服务的内容并不能参与决定,本质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就公共服务管理来说,公民所扮演的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或不接受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着一个参与者,对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所造成的是政府对权力的掌控和单向的行使,这与政府存在的本质是相谬的。公民参与政府的决策是行使其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政府的有力监督。公民与顾客在其本质上就有区别。
1.4“经济人”假设不能照搬
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市场中,趋利而避害的“经济人”比比皆是,公共领域中也是如此,追求名声、功绩、财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对政府进行全盘否认。“经济人”假设过于现实,从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探讨,悲观的认为利益本身才是人的行为出发点,否定人文因素的存在。对人性的全盘否定是不切实际的,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否定,不相信他们能立足于公民,为公民着想,为公民造福,认为他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
2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反思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缩小政治阶级的差距、权力下放、赋予下级更大的权力、追求平等,破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任职制度。所造成的是管理制度更趋于政治个人化,对其所期待的公平、公正并无作用,还会导致政府的腐化,党派的林立。公共管理和私有管理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公共管理的立足点在于广大公民的利益,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为公民营造福利。而私有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企业本身创造利益,是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拥有者创造更大利益为主。这就说明了私有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不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市场机制太过于信任,将资源分配交由市场,忽略掉了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削弱了政府的社会责任感,进而破坏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与实现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
3总结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政府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总体而言,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对于公共行政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所显现出得不足之处,赞成与批判总是同时存在的,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而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借鉴新思想、新理论,固然是好的,但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否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的新范式,还不能确定。
篇14:管理理论论文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泰罗对于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作为雇主,手上戴着一件小山羊皮的柔软手套,穿过车间时,从不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有时也同工人谈谈话,可是摆出一副假仁假义或赏面子的态度,否则就干脆一言不发。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弄清工人的思想或感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的思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管理者应当从员工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
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
篇15:管理理论论文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二)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儒家思想主张以和为贵,只有在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中注入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只有打破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将旅游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抛弃,采用含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过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以和为贵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通过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行业持续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理论构建的影响
(一)加强旅游资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概念也不仅停留在对景色的欣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旅游区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对旅游企业管理理念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投入资金,满足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结合当地旅游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进步,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历史建筑,应当注重定期进行维护,在挖掘其价值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将历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带动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对文化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
旅游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当地旅游区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贸、住宅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出当地旅游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对历史性的建筑进行规划或者扩建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而不是对古城本身进行改造。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景区内部的绿地率与森林覆盖率设为规划建设的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对旅游区域进行实质规划,促进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管理理论的推广工作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精髓,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对旅游地区的旅游者、居民与相关工作者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将旅游推广融入到传统文化当红总,通过开展展会、文艺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节假日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宣传,将传统节日当中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绍给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人文。
四、结束语
旅游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旅游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企业应当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宣传工作,通过完善景点建设,不断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促进旅游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篇16:管理理论论文
教育的根本不是传递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以下是“学生自我管理理论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教师能够传递的知识是有限的,能够管束学生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随着信息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此同时,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日渐丰富,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变得更加重要。了解和应用自我管理相关理论,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概念界定
概括来说,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在没有他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具体而言,学生自我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就是学生自己理解学校的规则、制度、要求,结合学校的规则、制度、要求和自己的偏好,设定短期和长期的自我管理目标,并在实际行动中,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加强对自我的教育,发掘和调动自己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自我價值要求的个体。
二、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管理学理论
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是一个基于管理目标、管理计划来开展的管理活动,只是管理的对象是自己。因此,管理学理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的。其中,激励管理理论是最重要的自我管理相关的管理学理论。激励管理理论通过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来驱动学生自我努力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激励管理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分为多种流派和分支,下面对主要的激励管理理论进行介绍。
1.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到高,由生理逐渐上升到心理。马斯洛指出不同的个体的主要需求是不同的,而个体的主要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自己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基于这个理论,不同的学生、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主要需求各不相同。学校应该在基本的学业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自我管理目标的多元化,不要唯分数论,同时给予学生好的平台和机会,使得学生的自我管理目标有机会转化为现实。基于这样的学校制度和氛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够有效激发出来。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把激励因素分为两个部分,有些因素的满足能够对个体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有些因素的满足对于个体的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并不大,也就是说,从激励的角度来说,对于个体来说,这些因素是否满足并不是很关键的。学校在强化激励管理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激励因素的多元化、多层次,又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出哪些激励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关键,是真正的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激励因素,并将这些激励因素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在节省学校资源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心理学理论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我管理是指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只有学生能够自我控制不良情绪,保持理性思考,才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的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因此,与情绪控制、提升自我认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认知心理学主要就是探究信息从表征到进入人的大脑进行分析处理、存储和输出的过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学生在认知过程的推动和阻碍因素,学校都应考虑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信息输出渠道,有效激发促进因素,规避阻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找出自我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自我问题方法的能力,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
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属于教育范畴,与学生自我管理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也有很多。其中,基于认知心理学而形成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价值。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该理论解释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只有加强自我管理,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间接经验,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17:管理理论论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交通运输生产力布局也进一步调整,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占据有所减小,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作为货运装备产品需要进一步完善。
客户管理理论是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采取这种理论,对客户进行分类与定位,选择恰当的客户关系,充分发挥客户管理理论的作用与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下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营销中对客户管理理论的应用,促使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与其零部件供应商形成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铁路交通运输方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我国铁路市场份额也随之减少,这会间接影响到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营销。对此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采用客户管理理论实施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营销,与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取得双赢。
一、客户管理理论分析
客户管理理论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并且在销售行业中得到很多人的普遍认可,有关销售企业使用过客户管理理论后,有效地提升了销售业绩,同时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客户管理的理念是双赢,在这个理论中,其销售的目标是达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也就是企业能获取所需的资金,而客户则能获取所需产品或服务;其提倡“80/20”的客户管理方式,具体来说,销售人员不需要对所有客户花费同样时间及精力进行服务,销售人员应提升自己工作效率及客户满意度,首先依据“80/20”原则将客户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其进行服务,将其分成重点客户及一般客户,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客户;最后是客户开发方式,开发客户应坚持一个开发思想:开发新客户、巩固老客户,一个客户的开发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寻找客户、筛选客户、与客户沟通、客户成交、客户售后服务及巩固客户关系。
二、客户管理理论在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营销中的应用
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在管理方式应有所改进,积极采取客户管理理论,提升自身产品供应链竞争力,并与链上供应商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下面将使用客户管理理论改进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营销状况。
1.坚持共赢的管理理念
在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中,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向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或者零部件企业提供必需零部件,这两者则向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支付相应的资金,双方都是客户,各取所需,因此双方应坚持双赢理念,尤其是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要认清楚双赢关系,与对方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2.实施“80/20”原则
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采用客户管理理论中的“80/20”原则,区分出一般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及重点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依据“80/20”原则将占有80%价值的20%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作为重点营销对象,将占20%价值的80%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作为一般营销对象。应给予一般及重点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不同待遇,有效提升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的营销效率,也能提升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满意度,有利于两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3.供应商营销开发客户方式
客户管理理论中的客户开发方式对供应商销售开发客户也有启发意义与价值。第一步是寻找客户,零部件供应商开发客户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来源寻找:零部件供应商现有的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客户;通过招标形式寻找新客户;通过现有客户介绍;也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寻找新客户。第二步是筛选客户,铁路交通装备主机厂选择好坏将直接影响零部件供应商能否按时收到资金,客户是否有较强的生产力及是否能与其长期良好地合作下去,选择潜在客户前一定要制定选择标准。
第三步是增强实力、提高服务质量,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对客户提出要求同时,自身也要做好产品质量控制工作,零部件供应商应将考核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向客户提供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及客户的要求;此外供应商还应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制定价格能够使自身有利润维持及发展业务,也能让客户感到价格的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生产供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所需产品。
供应商还要确保供货的准时性,给客户留下诚信的好印象,使客户愿意其合作。供应商在销售过程中还要积极与客户进行商讨,积极达成一致发展目标,作出对双方合作战略的一致规划,双方积极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第四步是与客户进行积极有效沟通,零部件供应商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应多与客户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与接触,这样能有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与亲切感,这样有利于供应商开展营销工作。供应商还要与客户进行正式及非正式交流活动,例如产品会议、产品设计及市场交流等等,通过交流互动增强客户对供应商的认同感及信任感,促进营销工作的成功及双方良好合作。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铁路交通运输优势下降,其市场份额也进一步下降,这影响着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的营销工作。对此,铁路交通装备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客户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至零部件营销工作中,坚持共赢理念,采取“80/20”原则将客户进行分类,改进开发客户方式等,提升营销工作质量及效率。
篇18:理论市场营销论文
理论市场营销论文
论文1: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浅议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
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
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
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
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
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
论文2:市场营销理论和管理及市场营销观念演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市场营销行为是链接企业与消费者的纽带,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营销活动建立产品营销平台,实现企业产品的营销流动,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中的消费者消费需求。
营销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我们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行为。
一、市场营销理论和管理的演化
市场营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整体的理论研究发展经历了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市场营销学的初创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市场营销学发展中,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还处在最初的建立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营销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期,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多半是从管理经验中得来,对于营销理论的应用还比较少。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在1931年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开始真正建立并发展起来,二战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资本主义社会和市场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在过去,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有局限性,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所涉及到的领域都受到一定的局限和影响。
这一时期,在营销管理工作方面,营销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了解并试着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相关的理论,整体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出现萌芽和发展。
(三)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在二战以后到60年代末期这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内,市场营销的理论发展开始进入了高潮期,最主要的表现是,这一时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市场营销的理论框架构成,消费者是市场营销活动需要面对的对象,
市场营销这种行为最终是实现消费者购买行为,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认知能力,是需要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推广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消费者中心的观念兴起,成为市场营销理论丰富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市场营销的整体理论发展来说,这种营销思想和目标的转变 是营销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
在这一时期的营销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开始重视从管理经验中总结理论,将自己在营销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市场营销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丰富营销理论的建设。
(四)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发展又称为市场营销的完善阶段,70年代以后,整体的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平稳,虽然经历了一些短暂的经济危机,但是对于整体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还是逐渐的化解掉,因此,市场营销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完善阶段。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化
(一)从片面封闭市场观到全面开放市场观.在营销的过程中,市场是十分重要的观念。
市场指的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场地,同时也包含交换关系、供求水平等;是有形的市场,也是无形的市场,例如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等;是集中市场也是分散市场。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开放的市场观转变了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加深了对市场功能的认识水平。
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扩大市场的区域,提高交换活动的数量,强化交换网络和交换关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创新交易方式。
在工业经济中,应该重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高品牌形象和生产过程,通过发达的网络,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将开发市场、管理生产等多个环境进行融合,使企业能够提高自身经营水平,。
对市场的时机进行敏锐把握,提高自身应变水平。
在传统消费过程中,很容易限制传播信息的时间和范围。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信息的容量、范围和传播等具有广泛和快捷等特征,导致市场不能够便捷的感受其自身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应该跟随市场的变化,在营销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系统,对市场信息进行利用,进行自主决策和预测,提高合作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加强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共同对新产品进行开发。
重视创新水平,将其作为营销活动的重要目标,主要包含对市场、产品、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在面向消费市场之后,实现优势的互补,适应市场虚拟化的特征,寻找合作伙伴,在项目完成之后,突破地理位置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成本,避免单独竞争,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从静态需求观到动态需求观.在动态消费观中,应该重视需求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重视需求价格的弹性。
很多商品,都能够随着价格变化产生需求量的`变化;第二,重视需求价值的弹性。
相同的产品,会在不同社会群众中产生多重价值,导致需求差异。
例如,在流行病爆发的时期,即使在平时需求较少的商品,也会具有很大需求;第三,重视需求认知的弹性。
相同的商品在多种时期会导致社会群众认知水平的变化,使需求产生变化,认知变化主要包含以下两种,一种是对商品自身价值的认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以往人们需求较少的减肥食品、野菜等受到社会群众的需要,同时,很多药品,例如苏丹红等,则需求水平降低。
篇19:生产管理理论论文
生产管理理论论文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我国的。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二十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系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论雏形,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
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人到了安全生产管理之中。
本文结合油田某企业来阐述安全管理的理论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企业的基本概况
油田某企业为二级单位,现有三级单位8个,主要承担着油田技术监测工作。
通过对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高空作业、水上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压电测试作业、不停机带电监测作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7类危险作业;存在高处坠落、淹溺、中毒和窒息、触电、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8类危险、危害因素。
为防止危害发生,该企业在各个环节充分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连年实现了安全生产。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 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及应用。
1、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
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
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有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和封闭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企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
整分合原则是指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
封闭原则指的是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2、系统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实际应用
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行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措施,均是系统原理的具体应用。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各个方面。
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了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 是全方位、全天候且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对安全管理来说,动态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系统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为搞好安全管理,必须掌握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
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各个部门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整合成一个系统,对安全工作建立党政同责、人人有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系统管理网络。
该企业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都把安全纳入整体规划中加以考虑,在安全管理中做到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了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
这些工作均是整分合原则在安全工作中的最佳体现。
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
该企业利用反馈原则,依靠建立起的安全管理网络,将基层班组、各站所安全信息定期进行收集,及时捕捉各种安全信息,并通过旬度、月度、季度、年度安全会议及时采取行动,调整工作方法和目标,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整个系统保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在应用封闭原则时,该企业通过建立不同层级的观察机制,对安全风险实行发现、整改、验证、考核等闭环管理。
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二) 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及应用。
1、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运用人本原理有四个原则,分别是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和行为原则。
现代管理学认为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在管理系统中,要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激励原则则是指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
行为原则是指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时就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就会采取行动,行为原则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是产生行为的最初动力。
2、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实际应用
该企业贯彻人本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重要措施是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为了从思想上形成“安全第一,命比天高”安全观,在企业内部分层次组织开展了安全形势分析讨论,不断开展安全管理目的全员大讨论等各项安全文化建设。
在管理层形成搞好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工作,杜绝安全事故,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职工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职工中树立“生命无价”的价值观,树立“我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我对他人的安全尽责”的亲情观。
通过连年持续的安全形势分析和安全观念转变,在企业逐步形成了安全管理三种意识:一是“依法管理、责任查究”的意识,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各项安全法规,严格管理,争创安全工作一流水平;
二是“对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意识,深入实施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工作实行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
三是“脚踏实地抓安全”的意识,就是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不折不扣、不厌其烦地做好基础工作,抓好安全生产每一项工作,一步都不能少,一项也不能缺,层层推进,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运用人本原理的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的另一途径是强化民主管理,首先是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发现风险、控制风险、消除风险的活动中去;对安全活动奖优罚劣,树立正确行为和舆论的导向,激励职工。
动力的产生分别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刺激,相应产生了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其次是改善领导行为、贴近生产一线,通过基层单位承包、现场观察活动实现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上下同欲、共同求发展的良好互动氛围。
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
在运用能级原则时该企业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使用与能级对应;三是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
通过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管理,最终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三) 预防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应用。
1、 预防原理及其相关原则的概念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就是预防原理。
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和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篇20:管理理论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理论浅析
一、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特点
第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全员参与、以成本目标为导向、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控制与优化的一整套成本控制方案,它要求从每个经营活动的开始就体现成本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每项支出性价比的控制理念,直至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源头控制,过程控制。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强化了从“头”开始的过程控制,要实现以操作控制指标来保证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来保证财务指标的完成。
第三,动态指标,持续优化。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强调了“建标、对标、追标、创标”,要求在各个环节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标”是动态的,体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理念。
没有标准的要建标准,有标准的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在与国内先进看齐的同时,更要与国外的先进企业比高低,当然也可以和自己的过去比进步,使整个成本管理工作都处在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中。
第四,目标管理,持之以恒。
只要企业经营,成本目标管理就始终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持续推进和完善管理机制,总结在优化管理和“建标、对标、追标、创标”中好的、成熟的经验,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管理能力。
二、持续推进全员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
第一,领导重视,全面认识。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涉及到企业各个层面,深入到企业各个成本单元,只有领导重视,全面宣传、发动,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以创造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建立起“经营成本费用”的新理念。
第二,完善指标体系,实现动态更新。
建立完善、动态更新的指标体系是开展全员目标管理的难点。
与全面预算管理相比,各层次成本单元的指标体系组成更为细化,控制点继续向基层延伸,将操作控制指标与经济技术指标挂钩,经济技术指标与成本费用指标关联,形成源头有指标,过程有跟踪控制,目标值在不断提升的动态循环机制,使成本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第三,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
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落到实处,实现实时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责任人进行改进,把握住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目标成本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都连接起来,各种数据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进行交流、传递和使用,各种指标的联动性程序化、表格化,过程控制和结果的考核自动化,形成闭环上升的运行轨迹,以满足建标、追标,持续改进的要求,也为成本管理考核评奖提供依据。
第四,严格考核,促进有效运行。
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机制,使管理模式形成闭环而达到“上升”运行。
第五,夯实基础工作。
各项指标参数的准确、可靠获得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
完备计量设备、规范统计计量方法应该是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考虑的一项基础工作,以保证各项指标的真实、可比。
三、对持续推进全员目标管理的设想
第一,完善组织机构,大力宣传降本减费,建设企业成本文化。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在全体员工中形成自觉降本减费的`行为习惯。
可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营造成本管理的氛围,大力宣传自身好的做法,更要宣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观念。
第二,细化指标,建立科学、合理、先进、完善的指标运行体系。
在全面预算管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制定指标体系上下功夫。
在指标的选择上,考虑总部要求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特别是班组的指标选择一定要合理、完善,不可求全求多,切实考虑班组对指标的可控性,同时兼顾对企业整体指标的影响,不能主观臆断。
在指标值的确定上,可以选择国内外以及自身的最好水平,但要兼顾先进性和当前水平,可以制定一个目标计划,采取自身对比、循序渐进的方式,以保护和激发基层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应该考虑客观条件变化的不可控影响,及时修正指标值。
第三,强化过程控制,建立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细则。
在已有的全面预算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控制指标的考核。
在考核中要偏重进步指标的考核,鼓励操作人员精心工作,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更能激励工作热情,推动指标的提升。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科学合理评价执行结果。
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兑现,就发现不了真正的问题,激励和约束就没有实质性内容,管理就形同虚设,“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也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
在建立了考核指标体系的同时,着力实际执行过程监控,实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判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强化考核激励的及时性,以放大激励的效果。
针对基层班组的考核激励,必须着眼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对企业经营的贡献情况,并及时反馈到各班组,将对其的奖惩也一并反映到班组,最大程度的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平台,提高控制水平。
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要跟踪的数据很多,要实现实时的过程监控,提高控制水平,就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员成本目标数据平台,按照监控、评价管理的需求固化在平台中,实时抽取数据并实现分析判断,特别是对操作控制指标的监控,要能够实现自动的采集和分析,对异常问题或差异情况进行预警提示。
平台上要健全指标体系,实现当前对标参数的自主选择,体现指标的动态提升环节,分配权限、指定专人进行指标的确认和提升操作,完善指标差异追溯分析和反馈方式。
要建立班组实际参数与平衡后参数差异的专门分析和评价,落实到真正的责任主体,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在责任主体与领导层之间要能够形成实时的沟通机制,以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
第五,加大计量手段的投入,规范统计及核算口径,夯实管理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做支撑。
准确计量和规范统计核算就是做好全员目标成本工作的基础工作,要通过持续努力,把基础打牢固。
应加大计量仪表的投入,包括企业内部计量的完善,才能更快的促进各装置指标的提升。
而相同的统计和核算方法,才能使企业间的对标工作开展的有意义。
公司总部主管部门应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和做法,包括对标的范围,指导各企业确定科学合理的追赶目标。
总之,推行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要动员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从上到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对企业供产销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包括投资项目的源头管理,建立成本控制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从而实现成本费用的最优化。
【供求理论论文范文(共20篇)】相关文章:
厉庄镇中心小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2022-04-30
民办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求极限的教学方法的思考教育论文2022-10-24
评选高级会计师个人工作总结2023-10-30
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3-07-10
学校教科室总结2023-08-18
高等数学教学论文2023-08-26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2023-05-25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论文2022-08-15
小学生数学论文2023-10-23
小学生数学论文怎么写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