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时间:2023-05-25 08:20:0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合集18篇)由网友“扛瓶金大汉”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篇1: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学生传授其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1法,这只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浅层目标,而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完成了教学的深层目标,真正地实现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的哲学精神。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_在有许多偏颇,特别是哲学理论课,往往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个人工资挂的多,如果年终节余可转到下年使用等办法,解决了一人开药全家用的弊端,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的开支数额。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卫生所购置了X光机、B超及各种常规医疗设备,既方便了教工,又减少了开支。卫生所还开设了对外门诊,每年为学校创收万余元。五是实习工厂实行全额承包。办好学校实习工厂,不仅可以方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学校增加创收41992年以前,我校实习工厂每年不仅不能给学校创收,有时人员工资都发不起,要学校补贴。后来我们调整了实习工厂领导班本知识,认为能力培养与哲学课教学关系不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状况与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为此,在哲学理论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应将“学科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哲学观点和科学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获得信息进行加工、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持点和要求,也是哲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根本方法。但怎样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二者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与科学的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说明抽象的理论,既思路清晰,又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如在学习中,学生对‘'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感到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运用现实生活中最通俗的“人“为例,指出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凭借自己的视觉感官和记忆能分辨出每个同学,正是由于每个同学具体形态模样不同,有其自己的个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备人的特征,都是人。人这个概念正是抛开了形形色色人的个性特征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人的共同属性的反映,它离不开具体人而存在,即矛盾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反过来,我们每一个之所以是人,也就在于我们都具有人的共同属性,即矛盾的个性也离不开共性s可见,“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的原理,正是队诸如“张三是人”广梨是水果电视机是商品”等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来的,反映了所有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向学生分析说明,从认识具体的人上升到抽象的人,不仅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还给我们指明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我要求学生用这一原理分析说明“建设具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总之,在讲理论时,并不只是讲原理本身是什么,而是讲这些结论是用什么思维方法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教给学生求得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联系实际,不仅仅是用例子去说明原理或去解释例子.而应诙是教会学生运用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寓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于解决问题之中。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培养学生探索新问理、新理论的兴趣和能力多次调查表明,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了没用”或“用处不大'不能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不能适应他们思考人生,思考在多元化社会中生存的现实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系统的理论讲解中,联系学生的实际褊要?介绍一些新的理论动态、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例如,在介绍事物联系系统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自主择业的心理需求,介绍了信息的特点、掌握信息的方法。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等,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在讨论中,他们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发展方向、农民素质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面广,有些思考还较为深刻。面对学生个性与群体的思想实际,面对我国与世界形势迅速变化的实际,切实增强社会现实因素的含量,并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于各神社会现象的剖析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哲学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确立其广阔的时空视野,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朝着开拓型方向发展。

三、勤写多练.注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问題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学生对哲学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但若让他们用语言或文字形式概括说明问题时,却往往是语无伦次,答案简单,内容空洞.缺乏内在联系,普遍感到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的作业,采取了由浅人深的两步练习法。

通过课堂提问或书面作业的形式,荽求学生把原理变成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在学生理解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哲学原理和实践意义之间的双向思维练习。如学习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后,使学生明白既然世界统一干物质,物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过来,义使学生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包含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深刻哲理。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反复的作业练习,学生清晰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_也逐步增强了答题的逻辑性和写作技巧,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及时把习题作业转变为“大作业”,引导学生练习写作“哲学'写论文难度比较大,是对学生慨括能力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为了使学生对论文写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畏难心理。

四、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法进行能力培养

首先,采取民主教学法,建立一种教育吉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现在的学生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越来越强,无论对谁都不愿轻信盲队.在选择、决断时总喜欢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给以充分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个内部消化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或演讲。如“关于人的本质是f十么”、“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关系”、“关于成才与机遇的关系”等,让学生真话实说,进行辩论》这样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解决一些具体的思想问题,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锻炼他们的胆识和语言表述能力5

再次,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学生是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据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当前所受的教育?在家莛方面是溺爱和低层次的,在学校方面是单调乏味的,在社会方面是空洞和片面的,其心理素质和为人涉世方面能力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这与他们将面临的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是极不适应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劻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要利用适当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眼务。例如:当组织学生参观了社会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关于“反贪”成果图片展后,在学生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纷纷表示走上社会后要廉洁自律,正派作人,切莫以身试法^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他们能很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眼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交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经历一个量的不断积累的发展过程,是一件相当困难和复杂的工作^要创立适应新形势下哲学理论教学的科学方法,使之更好地眼务社会,还需继续努力。

篇2: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优秀论文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 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写作;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 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认识问题解决了,教学上,也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麻烦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3.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写作者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点空洞道理,多些行为引导。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照生活,观照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般写作,总要先让学生觉得有事想讲,有人想介绍,有话可说,有意见要提,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储备。倘若过早地提出“典型”“反映”的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一番“神伤”之后,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原来不多,即使写出来,还不知能否符合老师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积累成了无用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生活积累,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老师需要的思想认识不是一回事,今后总要为“写什么”大伤脑筋。如此下去,思路枯竭,激情消退,兴趣渐无。学生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的压制,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总之,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作文教学模式高中作文教学论文:高中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写什么“

篇3: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优秀论文

试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优秀论文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 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写作;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其主渠道是创新性教学。作文如做人,作文能力是人的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他在评论前面引用的吕叔湘先生的话时说道:“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些观点是超越时空局限的,长时间可用。”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这条规律在近些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中,也能看到一些“踪影”:“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范文引路”, 有人形容得更形象一点:“范文——写作的实物教学”等等。其实,前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学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维艰的被动境地。

认识问题解决了,教学上,也不是个多么复杂的麻烦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课文,参照写法

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主要是学习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实例而不是道理)。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来找规律,总结归纳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的规则比较具体实在,而且印象深刻,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并通过老师的批改来验证自己的实践的正确性。

2.从修改中反向模仿

写作中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明知是错而重犯的机会却是不多的,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修改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修改错误的虽然不是直接模仿吸收人家的长处,但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自己的认识本身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修改病文看成一种反向模仿。

3.在欣赏范文中借鉴

欣赏范文中让学生在写作前欣赏一篇类似的优秀范文,目的是着眼于吸取范文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长处,至于成篇,写作时只能求其神似,而不能照抄。

仿写的训练,还可以很好地规划一下,解决各教学阶段、各种文体的仿写如何安排,各种仿写练习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穿插,尤其是精选一系列可仿的句、段、篇而形成一套切合实用的.“模板”,由它铺成“必由之路”的台阶,那么学生的作文在中学阶段将得到更符合技能发展规律的培训。

二、优化写作环境,为创新提供土壤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写作者自己,写作教师的指导职能归根结底只是为写作者创设优良的写作环境,并有效地促使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主动地进行写作实践,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传”。写作环境是指提供给学生的有关写作实践的各种条件的综合。好的写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

1.少点空洞道理,多些行为引导。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也就是说,客观上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怎样去观照生活,观照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2.更新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

应该树立怎样的评文标准?首要的是讲究“诚实”。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作为评文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一般写作,总要先让学生觉得有事想讲,有人想介绍,有话可说,有意见要提,先让他觉得笔端不枯,这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储备。倘若过早地提出“典型”“反映”的要求,学生在心理上一下子被管制起来,一番“神伤”之后,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原来不多,即使写出来,还不知能否符合老师的口味。他一下子感到自己的生活积累成了无用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生活积累,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认识与老师需要的思想认识不是一回事,今后总要为“写什么”大伤脑筋。如此下去,思路枯竭,激情消退,兴趣渐无。学生作文全程渗透“积极”和“典型”意识,是对学生心灵的漠视和心理的压制,从根本上违反了作文心理学规律,当然不会有创新的作文。我们应该提倡的,还是“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的答案。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认识发散思维在中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总之,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评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由作文启迪精思之途。”因而,突破思维定势的求异思维就更为重要了,它能锻炼学生写出一纸新颖,写出一纸巧妙,写出一纸风格,写出一纸独秀。

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作文教学模式高中作文教学论文:高中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写什么“

篇4: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近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毕业生的增加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率的降低。据教育部统计,从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将会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到间,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338万增长到727万人。剧增的毕业生人数产生了就业总量大,就业方向窄的问题,毕业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毕业之后能够很好的应对就业问题,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发展。就业率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个高等院校如果每年的就业率很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考生来报考本学校,帮助了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的生源,也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教育基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责无旁贷。

3.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综合素养。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三、结 语

总之,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职场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于工作岗位,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梅英.职业化——就业难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思路[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3).

[2]滕杰.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1).

[3]刘润华.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初探[J].科技资讯,2014(10).

篇5: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口语与琴声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

[1] [2]

篇6: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中,有一道这样的题:“二(1)班有50人,其中女同学28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题并复述题意,再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二(1)班有50人包括哪两部分?”

(包括男生和女生两部分),“题目中哪一部分人数已告诉我们?”(女生28人)。“哪一部分人数要我们求?”(男生的人数)再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找到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关系列式计算。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可逆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矗”可是低年级学生对顺向思维比较敏捷,而对逆向思维则是比较迟钝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特别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9只公鸡,8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通过直观教学,学生知道的是两个部分数。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求整体是多少?关系式怎样列?学生能够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列式为9+8=17(只),在学生理解这个算式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成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再利用直观,把8只母鸡用虚线圈去(表示跑走8只),让学生知道已知整体和去掉的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知道:求剩余部分,必须从整体中减去已知去掉部分,列出关系式:总数-部分数=部分数,列式为17-8=9(只),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部分与整体的.互逆关系,经过反复练习的训练,培养逆向思维。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让学生先由直观到表象,最后再抽象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由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分析题意,抽象、概括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体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题意,运用实物,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按照不同的条件得到不同的摆法,得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明确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接着就可用线段图分析,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的比较,认识到条件、结论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并从比较中,知道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些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概括题中的数量关系。

篇7: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中,有一道这样的题:“二(1)班有50人,其中女同学28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题并复述题意,再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二(1)班有50人包括哪两部分?”

(包括男生和女生两部分),“题目中哪一部分人数已告诉我们?”(女生28人)。“哪一部分人数要我们求?”(男生的人数)再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找到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关系列式计算。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篇8: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让学生先由直观到表象,最后再抽象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由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分析题意,抽象、概括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数量关系的能力。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时,为体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题意,运用实物,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按照不同的条件得到不同的摆法,得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明确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接着就可用线段图分析,让学生通过线段图的比较,认识到条件、结论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并从比较中,知道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些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要求学生概括题中的数量关系。

篇9:应用题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可逆性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基矗”可是低年级学生对顺向思维比较敏捷,而对逆向思维则是比较迟钝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特别要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9只公鸡,8只母鸡,一共有多少只鸡?通过直观教学,学生知道的是两个部分数。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求整体是多少?关系式怎样列?学生能够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一数量关系,列式为9+8=17(只),在学生理解这个算式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成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再利用直观,把8只母鸡用虚线圈去(表示跑走8只),让学生知道已知整体和去掉的'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知道:求剩余部分,必须从整体中减去已知去掉部分,列出关系式:总数-部分数=部分数,列式为17-8=9(只),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部分与整体的互逆关系,经过反复练习的训练,培养逆向思维。

篇10: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化学教学中,有些老师仍然只考虑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如何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却常常重视不足.

作 者:陈亚宁 顾红菊  作者单位:陕西省吴起县高级中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1: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论文

摘要: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乃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感受能力 创造性意识

一、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这些艺术性的活动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者说是最相通的。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可以表现我们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音响。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告诉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

二、聆听音乐

有了真实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就可以进入聆听音乐的教学了。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但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因为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视唱能力,或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之前是无法完整地表现音乐的整体形象的,但人们却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在清晰的听觉表象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人的心理能力结构之中了。当然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

三、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正是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说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被理解为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已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听音与视唱

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唯有这样做,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五、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了。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演唱、演奏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

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

六、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篇12:地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

地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

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是:(1)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2)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3)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4)记忆能力的培养.

作 者:张启忠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一中,贵州黔西,5515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5 关键词:地理教学   能力培养  

篇13:高中物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

高中物理能力培养教学探讨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1] [2]

篇14: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论文

大学语文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除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开设。共分为三个部分:审美文体、常见应用文写作、表达与应用三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关注实用写作能力,更全面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以及课程本身的限制,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出现学生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不感兴趣等现象。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这三个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技能。

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属于独立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对学习方法掌握不足。此外,本科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准备继续深造(读研、出国留学)外,均走入工作岗位,所以本科阶段成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工作、掌握办公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时时灌输,更要有针对性地灌输。结合大学语文教材,笔者从常见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提问题—学生讨论—授课—问题第二次讨论—寻找答案—布置作业”的授课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继续学习的能力。笔者先布置作业,即重点预习公文写作中请示和通知的写作。课堂上,笔者先列出10道关于请示和通知写作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讨论、翻阅资料查找答案,但教师并不公布答案,从而进入讲课流程。授课完毕,重新将这10道题展示出来,再让学生重新做题,共同寻找答案,公布答案。最后,布置自学其他公文写作内容及方法的作业。预习本身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即是第一次检验学生自学能力的步骤。随后,在不给出答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授课,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带着找寻答案的兴趣来听课,提高了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将问题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寻找答案,让思维活跃起来,促进进一步学习。最后,布置相关公文写作的自学作业,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堂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讲授表达与应用这一部分。表达与应用部分包括演讲、论辩、表达等。这一方面的培养教师亦需从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着手。首先,在课堂组织上,教师随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每周上课时进行课堂小组展示。随机分配学生的优势在于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朋友的小圈子,会认识到不同的同学,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脱稿演讲,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作品的内容,既可以克服学生怯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通过团队的配合,培养协作沟通的能力。其次,通过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讲口才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又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通过组织活动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以上,身体发育已趋成熟,但心智的发育正处于塑造期。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压力、困境等时抵抗力较弱,常常出现悲观的心态,甚至个别学生会出现自杀倾向。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是要求学生无论在校园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积极乐观地生活,在逆境中泰然处之,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苦于无法将这种阳光心态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文体部分正可以弥补这一部分。在审美文体中,学生会阅读到《诗经》《庄子》等著作,也可以品读李白、杜甫、苏轼等名篇佳作。审美文体的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阅读,还可以融入作者的人生轨迹、创作背景解读等,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在遭遇人生挫折与磨难时,或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或拥有淡然处之的心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成阳光心态的最佳例证。如《诗经》中的《氓》,全诗虽为弃妇诗,但是女主人公“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爱情的反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这段不好的爱情的决绝都能够看出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不是反复纠缠,不是陷入伤痛无法自拔。这一点正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应拥有的态度,积极地看待爱情,不陷于失恋的悲痛中,对待生活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时,一方面通过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如“乌台诗案”、贬谪等与学生分享苏轼一生乐观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通过全词的分析,指出在困境中,应当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风雨的心态,也要在挫折过后,冷静分析与总结,最后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学生只有拥有了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才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愉快的度过,也能够在走向社会时在困境中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摆正心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篇1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是一门由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课。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审美教育。最优化的语文数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德育、智育、美育的“三位一体”。

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实施,使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美的现象和美的规律,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一、    感知教材之美,在美德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教师应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纵观语文教材,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纯文学的美和文章的美。从语体学角度看,纯文学既文艺语体,其中包括叙事语体、抒情语体和戏剧语体,三者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纯文学的美集中体现在“语言--意象”(从语言媒介创造的审美意象)上。一般的文章主要是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其中鼓动公文语体、通俗科技语体和文艺政论语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他们的美集中在“审美--感情”(用语言传达情绪、情感等)上。文章中的情不是融于意象之中,而是与人、事、理相依傍。

2、语文教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汉语教材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言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汉语教材的形式美还能体现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叙事类的作品的悲欢离合的结构。它是抑扬顿挫之美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切合我们民族由传统文化所铸造审美形式美。另外,汉字的字形本身就具有调动读者对形象的直觉联想的功能。如“暴”字,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意思,太阳位于当头,两只手捧出米来晒,很明显,这是晒的意思。

语文教材的内容美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够鲜明生动地描绘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如《最后一课》展现心灵美,《三峡》颂山水美,《故宫博物院》写建筑美等,能给人以如临其境般地想象。语言文字还能细致充分地展示优美(如《春》)、壮美(如《安塞腰鼓》)、悲剧美(如《斑羚飞渡》)等不同的形态的美,给 人以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种描绘和展示本身也融合着作者的感情,表现着作者好恶的态度和是非倾向,能够化媚为美,还能够化丑为美(如《变色龙》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有一些教材是作者思想感情较直接的表达,这种感情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课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刻画等,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以致创造美,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互相关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艺术的教学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以进行美育的实施。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在这一阶段,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其中关键是引起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此时教师可直接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若朗读条件较差,可借助放录音来弥补不足,配乐范读更有效。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石壕吏》、《春望》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漂泊的人生历程和潦倒处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穷年忧黎远,叹息肠内热”,“无力拯乾坤”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进入角色,进入佳境,为以后教学创造良好情境。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不宜把文章作支离破碎的分析,而应抓住文章的切入口--背影,把讲解、美读和描述结合起来。《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一线串珠。全文四次出现“父亲的背影”,前呼后应,首尾圆合,尽显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拳拳爱心。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教者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既不会损坏文章的整体性,又突现了文章的美,使学生在欣赏性阅读的同时,被文章所表达的至深的父爱所感动,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审美想象,从而形成审美化的教学情境。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在这一阶段,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但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总结,还是写作特色的归纳,都不应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归纳,而应当是根据学生实际获得的审美感受,并饱含教师的审美感受而作的有血有肉的言语概述。我们对《背影》的教学,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水道渠成地把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程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互相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其实,这一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背影》一文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妈妈的背影》的记叙文。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再比如我们学习《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美的一篇文章啊!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你能根据对这些美的感受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此题一出,定会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篇16: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1用激励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由培养求异思维开始的,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找答案;避免考虑问题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至于僵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得过死,强求整齐划一,有的教师连段落、篇章、格式都有详细的规定,甚至有时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读一类似的范文,让学生模拟着来写。长此以往,这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同时,逆向思维也是对从对立、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想出“新意”,令人乐此不疲。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思考,就能够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彰显。

2优化学生的创新品格

语言是思想的表象,思想是语言的内涵。语言表达着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质量则决定了语言的表达质量;浅薄的思想必然产生索然无味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方向。因此,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写出有创造性作文的关键。我们组织专题讲座,强化当前中学生应当弄清的十种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观念、自强自立观念、时间观念、艰苦创业观念。我们让学生搜集积累如下几类材料:自我与时代类、自我与祖国类、自我与学校类、自我与传统美德类、自我与家庭类、自我与生态环境类。在这种灌输、引导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的作文和做人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在情感和励志范围内有所收获,为作文创新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3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学家赞克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在线,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使师生尤其是学生沉浸在一种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的氛围之中。只有师生都沉浸在这种氛围中,心灵相通,目标一致,情趣相投,良好的外围为创作创设恰到好处的氛围,学生才会拿起手中的笔,调动心中的情,书写美文佳作,做一次心灵的完美旅行。

4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取快乐,完善创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出愉快的心情。如果这种情趣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有了强大的信心。学生经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写出的习作,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快乐。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互评作文时,要多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写作中的独具匠心之处,多提优点,多给鼓励,少给批评。哪怕是精妙的一个词,精美的一句话,精彩的一个段,独辟蹊径的开头,画龙点睛的结尾,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和提高。总之,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够被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够提高,创新人格一定能够得到发展,作文一定会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篇17: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知识的获得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现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离不开知识能力、技术能力,而知识能力即学科内知识的交叉与关联;应用能力即人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而技术能力即实验能力,也就是创造性设计、验证理论实验,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中最难、最关键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科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无目的地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科特点。

二、知识发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发生过程包括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原理的建立过程、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而教学过程恰恰是知识发生过程的重现。如摩尔根的染色体理论的建立过程,众多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林德曼对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探索过程等。知识发生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不失时机的启发,运用恰当的语言点拔。比如我们在讲水分代谢时,渗透作用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在给学生演示渗透作用时,在让学生观察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漏斗液面上升,此时水分子的运动有什么特点”,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时水分子既有进,又有出,后来把这一问题迁移到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两现象,使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了什么是渗透作用,并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了解这一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只有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实验中,不但重视验证课堂所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设计新实验,解决新问题。

如高中生物学《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所用方法为纸层析法。该实验的难点是划滤液细线。学生画的线条不齐、不细。针对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思考能否找到一新的方法取而代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学生用粉笔代替滤纸同样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效果。通过这一实验,使学明确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很多思路和方法,看你怎样去实践,实践出真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重大举措,也是培养具有新思维、新观念、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篇18: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江泽民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十二年,就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现谈谈其中的粗浅体会。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

试论大数据环境中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论文

对儿童交往的具体意义分析的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开题报告

经济社会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论文

期末论文范文

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刍议论文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与语言教学论文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

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优秀论文(合集18篇)】相关文章:

继承和发展行政学的理论论文2023-07-14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论文2023-12-06

简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定位论文2022-04-30

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和发展探析论文2022-10-19

英语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结合实际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2022-05-07

小议科学教师的转变2023-01-27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标准2023-03-04

音乐教学论文集2023-02-05

小学数学论文集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