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29 11:11:3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鹿白麒冰箱”为你分享8篇“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篇1: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一、具身认知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自 20 世纪 50 年代第一次认知革命发生以来,曾稳据心理学研究方法支配地位的行为主义取向遭受到空前挑战; 认知主义研究范式———承认心智、努力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将内部心理状态视为抽象表征的逻辑或计算过程———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流。认知主义以逻辑实证主义和生成语言学为其哲学基础,强调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和语法分析方法探讨内在认知过程; 在身心关系上则继承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身心二元论思想,认为人的心理与身体无关,认知可以不依赖于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脑而存在,因而持离身认知或离身心理的立场; 并继承了自拉·梅特利( La Mettrie)以来的“人是机器”的思想,认为动物或机器像人一样具有智能( 王波,) ,因而可以通过动物或机器来研究人的认知或智慧活动。

但随着传统认知主义的发展,经验研究也不断对上述观点,特别是其离身认知的立场提出质疑:现实中( reality) 的个体拥有一个活的身体( a living body) ,并在现时/实时( real time/on line) 的环境中活动,如果忽略了实际的生活环境,认知科学的实践意义也必将大打折扣。此外,20 世纪西方哲学由语用哲学向心智哲学的转向也动摇了传统认知主义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语言( 义) 哲学。因此,面对第一代认知主义所面临的上述困境,在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人工智能科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下,以心智哲学为思想基础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具身认知观———便应运而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观的最突出之处在于针对第一代认知观将“人脑计算机化”类比的不足进而提出了认知本应具有的特点: 情境性、具身性、发展性以及动力系统性。

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及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取向之一,具身认知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理论的革命性与独特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与追随者。十几年来,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挑战了认知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认知研究本身。具身认知提出的“身体—心理—环境”三者协同作用的主张,把认知视为“一种情景化的、具身的行为”。( An-derson,) 这种对认知过程中嵌入于( embedded) 环境中的有机体的强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为意识、情绪、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探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当前,具身认知已经成为国内外广受关注的研究焦点与热门研究领域,正在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动摇着传统认知科学的基础,在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领域中都可以找到具身认知的拥护者。当前具身认知的研究内容涉及具身认知的理论与来源、具身认知主要内容、具身认知的理论思考等等,并呈现出从哲学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但与其他新兴的理论或思潮无异,具身认知理论在引入了前瞻性与变革动力的同时,其内部也始终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争论。

二、当前具身认知发展面临的困境

如前所述,具身认知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贡献,但当前其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方法论三个层面。

1. 理论研究层面: 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面临理论与内涵的“战国时代”危机

不同阵营与取向的具身认知理论在反对传统认知科学“离身”的本质上已达成共识,但在如何看待身体的作用方面尚缺乏一致性观点,没有一种统一的“范式”( 叶浩生,2011) 。在具身认知内部,对于具身内涵的理解有“强”( 激进) 、“弱”( 温和) 之分。弱具身( weak embodiment) 虽然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但仍然保留了经典认知科学中的计算和表征概念。即计算和表征的内容具备了身体的特征,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信息则具备了表征的作用,高级认知过程所加工的内容接纳了之前所排斥的身体感觉和运动信息,从而使身体的作用得到了承认,认知加工与身体间确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而强具身( strong embodiment) 观则认为弱具身的上述改变仅仅是对经典认知科学修修补补的改革。“强具身观之所以‘强’……是因为它赋予身体在心智特征的塑造中以重要地位”( Dempsey & Shani,) 。强具身观拒斥以扩展的认知机制保留计算和表征功能的观点,这就意味着心智实现的唯一途径只能是身体。因此,虽然“具身认知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想用严格定义与统一理论来描述它,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它仍然经受着内部分裂的痛苦”( Martiny,2011) 。心理学家 Wilson 也认为: “尽管具身认知这一研究取向正在赢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但是这一取向存在着多样化的主张,并且引起了众多的争论”( Wilson,) 。不难看出,具身认知的研究者们在反对什么方面有着共同的、明确主张,但是在内部的、具体的行动纲领上却是各自为阵。

并且随着数量众多、拥有着不同理论背景、研究取向与目标诉求的研究者们的不断加入,对于具身认知内涵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甚至关于什么是具身化( embodiment) 都未能形成一致性的界定; 缺乏共同立场的理论观点和日渐增多的分支学科使得人们很难对这一领域中的进步加以评价;而对理论缺乏一致性认同正日益成为阻碍具身认知的理论效力与实际影响力扩展的巨大障碍。

2. 实证研究层面: 可重复性不足,存在实验者期望效应

众所周知,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实验科学和形式逻辑,而可重复性是实验的根本特征之一。实验结果能够被重复验证是科学界普遍接受的检验标准,也是判断研究的科学性与非科学性、正确与错误的“黄金标准”。这种独立的验证可以证实先前研究的有效性,自冯特以来的心理学无不秉承这则金科玉律。时至今日,如果说具身认知是“一个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的幽灵”,( Gold-man & Vignemout,) 则当前的“可重复性”就是盘旋在具身认知实验室上方的“幽灵”了,具身认知自诞生之日起也面临着传统认知加工理论的支持者对其可重复性的质疑。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Bargh 曾报告了一项关于启动效应与刻板印象的研究。在第一个实验中,Bagrh 等研究者发现: 启动了与“年老”( 如健忘的、秃顶的、灰白的等) 相关的词汇后的被试,他们离开实验室的步行速度要比那些启动了与年老无关( 如发现、黄色的、马上等) 词的被试慢,而且被试自身并没有察觉; 在第二个实验中,那些启动“粗鲁”概念的被试比起启动“礼貌”相关概念的被试,更倾向于打断实验本身; 在第三个实验中,那些启动了“非裔美国人”概念的被试,对实验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更加具有敌意。这个极具创新的实验设计标志着社会启动效应研究的开端,同时上述实验结论也被具身认知研究者们视为该领域内的典型例证。Doyen 等( 2012) 在 plos one 上发表了一篇对Bargh 实验一进行直接重复实验的研究报告。重复实验中,Doyen 等人采用更为精确的红外测速计时设备代替了原先的人工秒表计时,但获得的数据却并未显示出在启动了不同性质词汇的被试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即未支持 Bargh 的社会启动效应。上述实验结果引发了具身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部乃至整个心理学内部对于实验结果的空前争论,甚至掀起了对于可重复性指标的大规模探讨。在此过程中,一些经典的具身认知实验———它们曾被认为极大地支持了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均存在着无法被直接重复验证的问题。甚至有少数研究者因为期望效应———更偏爱那些能够支持其假设的数据和信息———导致了实验污染甚至数据造假,更使得蓬勃发展中的具身认知运动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3. 方法论层面: 具有还原主义与物理主义的嫌疑与倾向

无论是强具身认知还是弱具身认知,均强调认知加工过程对身体和环境的依赖性,上述本质被部分心理学家视为一种新形式的行为主义与还原论。他们认为,在经历了心理学界的“认知革命”以后,具身认知研究似乎正在回归行为主义。众所周知,行为主义贬低甚至否认大脑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或者把高级心理过程仅仅归结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生理因素,或者认为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些生理性的“中介变量”。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推翻了行为主义的假设,把思维、记忆、推理等那些原本离不开生理基础的'高级心理过程置于一个超脱于生理的地位,认为决定行为本身的正是上述内部认知机制,由此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展开了深入探讨。目前,这种对行为主义的纠正似乎又被纠正了过来,正在回归到行为主义的假设。对此,在《关于表征的再思考》一书中,Ramsey( ) 就形象地比喻道: 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之后,一场相反的革命正在发生。

同时,作为客观实在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于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物理主义无疑是客观性的代表,也是具身认知理论及术语体系的重要构成。但值得注意的是: 源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实在论与强调客观可知性的物理主义,二者之间的共性还有待继续挖掘。

三、对当前具身认知研究困境的反思

鉴于具身认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与困境,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理论的界定与可接受性能否进一步加强?

在质疑传统认知加工理论的同时,具身认知理论也面临着来自传统认知科学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就在于: 具身认知的理论与方法能否用于解释一切认知活动? 针对该问题的解释,闭锁综合征( locked in syndrome) 可能就是一个反例。闭锁综合征患者的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因此意识是清醒的,对语言的理解也无障碍,但因脑桥基底部受损,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因此患者虽然意识清楚,但身体不能动,也无法言语。这与具身认知理论所坚持的身体结果决定认知过程、身体是产生知觉的必要条件的观点相悖———患者在自身身体结构与感知运动系统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保留着认知能力。另一个挑战在于:具身认知与传统的认知加工理论在理论与方法上是否完全没有兼容性? 传统的认知加工理论并没有因为具身认知的诞生而式微或消失,Chatterjee( ) 认为: 传统取向与具身取向的认知加工理论在解释感知运动系统关系的时候所存在的分歧只是关于不同表征系统之间映射的方式不同而已,争论的本身都是传统认知科学概念范畴下的内容———具身认知加工理论是对多通道/多模态的假设( multimodal hypothesis) ,而传统认知加工是对通道/模态无关的假设( amodal hypothesis) 。毋庸置疑,具身认知取向的认知加工理论只有将其内涵与结论做一个“统一的、综合的”( Goldman,2012) 归结,才能最终结束当前理论内部的“战国时代”现状,真正实现其应有的科学与历史地位。

2. 实证主义的方法学基础是否有应用于具身认知研究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如果要得到主流认知科学的承认,具身认知研究就必须解决重复性不足的问题。伴随着这种重复性不足的质疑,当前国内外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数量在逐年递增,其中不乏对先前理论或研究进行重复的实证研究。但经过对比我们就能发现绝大多数实证研究采用的是概念性重复( conceptual replication) 的研究方法。与直接重复( direct replication) 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再现先前研究的准则不同,概念性重复通过改变原有研究的实验方法、设计要素或者实验细节来证明之前的理论/模型/概念是正确的。“你用物体的粗糙程度( 自变量) 来启动对社会性任务困难程度的评估( 因变量) ,我就用物体的坚硬程度( 自变量) 来启动性格判断( 因变量) 。”( 陈巍,) Nosek 等( 2012)也认为: “直接重复能够产生事实,而概念性重复只可能产生理解。”也就是说,良好的、合理的概念性重复只能最大程度上作为先前研究的支撑,而非证伪,因此其验证作用是有限的; 同时那些验证失败的概念性重复则被放弃。所以,增强可重复性不能寄托于那些概念性重复实验,只有确凿的实验数据和充分的可重复性才是具身认知理论回答各种质疑并提升自身形象的最终手段。

3. 具身认知是否会陷入还原论与物理主义的泥淖?

具身认知研究者始终不认同外界对对其还原论与物理主义的批评。他们认为这是对其理论的一种误解,具身认知仍属于信息认知加工领域,是认知研究的一部分,只不过这种认知是一种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而实现的适应环境的认知加工活动。具身认知理论并不否认或者贬低认知的作用,而是将其置于新的视角,并认为这种理解方式更符合并能更有效地解释现实世界中人的认知过程,自然也就比那些单纯实验室条件下的认知研究对于人类生活更具解释性与影响力了。

在物理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知过程所反映的仅仅是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在认知过程中人要与自然的客观属性相符,而实践最终揭示了知识的哪个对应于属于我们的身体以及哪个部分属于我们身体之外的客体。具身认知也试图从现实的、环境的、人的角度去探究认知过程。与物理主义类似,这种探究过程有效地避免了认知过程中的二元论、形式主义或生物主义等倾向。但无法避免的是:由于对作为知识来源的身体以及身体性互动所给予的自然主义的关注,因此理想化的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Ilyenkov,) 并且在认知过程中由于过多关注认知过程的形式而忽略了认知过程的逻辑与思维过程,因此认知的客观内容被相对忽视。由此可见,要想彻底摆脱还原论与物理主义的批评,具身认知还任重而道远。

篇2: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的关系分析论文

一、传统认知理论的脉络及其教育症结

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统摄着近代以来的知识研究,这种旨在强调身与心、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灵魂、知与行、精神与物质、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等二者的分离、割裂以此来寻求理性主义、客观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等。例如:笛卡尔提出人类自我并非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理智、心灵的实体与存在,两者彼此对立、互不决定。休谟提出“两种知识”的理论,“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实。”[1]第一种知识是指几何、代数、三角等科学,这种知识奠基于直觉的确定性和论证的确定性,他们是不依赖于经验的,因而是普遍必然的、明晰的。第二种知识关系到人们周围的事实,它们是依赖于经验的,而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康德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概括为纯粹知识与经验型知识,纯粹知识不应该理解为“依赖于这个或者那个经验而发生的知识,而是理解为绝对不依赖于一切经验而发生的知识……先天知识中根本不掺杂任何经验性因素的知识叫做纯粹知识。”经验知识是“仅仅后天地即通过经验才可能的知识。”[2]杜威在分析之所以产生上述人类知识领域中身心、主客彼此分裂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性本身具有逃脱不确定的风险以及对确定性进行探寻的潜意识,恰恰“通过思维人们似乎可以逃避不确定性的危险”,而由人类感官等身体网络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乃是一些个别的和独特的情境,而这些情境永不确切重复,因而对他们也不可能完全加以确定。”[3]这便不难理解,人类身体、经验、实践以及行动等势必会引发不确定的危险,而必然加以祛除、摒弃,其结果伴随着这两者间不断的分离与对立,人类对知识的研究以及真理的追寻便开始摒弃行动的参与、经验的内化以及实践的价值等等。对此,波兰尼(M. Polanyi)也指出:“以主客互相分离为基础的流行科学观,却追求——并且不惜代价的追求——从科学中把这些热情的、个人的、个性的理论坚定清除,或者至少要把它们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到可以忽略的附属地位。”[4]这就是说,“只有确定的事物才内在地属于知识与科学所固有的对象。如果产生一种事物时我们也参与在内,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认知这种事物,因为它是跟随在我们的动作之后的而不是存在于我们的动作之前的。所涉及行动的东西乃属于一种单纯猜测与盖然的范围,不同于具有理性保证的实证。”[5]

桎梏于二元论知识哲学的影响,认知理论无论是信息加工以及作为其改良主义的联结主义,人类的认知过程被定义为对信息、符号等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身体的生理结构、活动图式以及感受经验等对认知研究毫无价值可言。例如:信息加工理论将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与“计算机”相类比,认知即是对符号或信息的加工、存储、提取以及使用过程。联结主义深受大脑神经系统的启发建构出“人工神经网络”,力图体现大脑神经元的并行分布式加工和非线性的特征,其研究目标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模拟转向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构,试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展开与生成。然而,以这两种认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认知主义将大脑的认知过程简化为大脑之中抽象的符号运算过程,身体仅是一个被动接纳、反映外界信息的刺激感受器、行为效应器、中枢神经系统等。其实质在于将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传输给大脑,然后由大脑独自展开认知活动。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无论联结主义的研究风格与符号加工模式多么迥然相异,两者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方面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二者理论预设的基础。”[6]实际上,这种离身性的认知论具有法国哲学家莫兰(E. Morin)所批判的分离(separation)、还原(reduction)以及抽象(abstraction)等简单思维,[7]人的心灵、心智遭以简化为对自然、世界的准确镜像,认知活动在于摒弃、剔除“身”的具体层面即生理的参与及其抽象层面即经验的嵌入,其终极意义在于内部符号(语词、心理表征)完全符合外在的客观世界,由此最终实现“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定性(不会变化或比较稳定)、间接性(是别人发现或发明出来的,自己不参与原初创造)、现成性(由别人准备好的)。”[8]那么,课堂教学场域中,这种认知理论势必造成理性至上、科学主义、客观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价值无涉的课程知识观的过度迷恋与过度信奉,这种课程知识观摒弃任何期间任何场域中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知识、实践体验、经验互动,教学自然而然异化为复制、再现、表征既定的课程知识,这也成为了灌输论、讲授说等教学论内在的认知理论与哲学认识论的凭依及其得以产生、滥觞的根本缘由。

二、具身认知理论的谱系及其学术旨趣

二元论思维的'认识论无疑帮助人们得以“客观”、“理性”地面对世界,然而,因其自身思维的内在痼疾而引发种种思想认识上的悖谬与实践领域中的迷惘,自19世纪以来诸多哲学家纷纷对这种二元论认识论展开了严肃、尖锐的批评。胡塞尔从现象学意义相关性的视角指出:“我们所谈论的世界与主观被给予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将存在看作是意识的相关项即看作是被感知、被回忆之物、被期待之物以及如此等等。”[9]这就意味着,意义这一事项并非单纯来自于外部世界,也并非是主观臆想或纯粹的自我经验统整,而是发生于主体和外部世界相互对话的活动和过程。海德格尔提出“在世存在”的概念以此诠释出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是模糊的以此冲击主客二元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世界不断交互作用而获取的。杜威指出人类经验的获得、问题情境的解决依赖于我们自身的参与,即“心灵是一个参与者,与其他事物交互发生作用。”[10]心理学领域皮亚杰和维果斯基都提出过通过连续不断的同化与顺应,动作最终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认知理论。波兰尼则特意杜撰个体知识这一词汇,以此表达出每一项认识活动中,都具有一个知道什么正在被识知的人的热情洋溢的贡献,即正在识知的人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11]

伴随着上述哲学认识论层面的突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认知理论实现了范式转型,并得到了实验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等大量实证、科学实验的推动。例如:N. Jostrnarut和D. Lakens等学者实验证明身体负重情况不仅影响被试对事物重要性的评价,而且也影响被试思维上的努力程度。L. Williatms和J. Bargh等学者实验证明身体的感受情况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性。D. Havas等学者通过对被试皱眉进行注射肌肉因肉霉素暂时麻痹后,发现被试在阅读、理解“皱眉”相关句子时明显速度变慢,从而证明认知的形成同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有直接的联系。[12]S. Stepper和F. Strack等学者实验表明直立或瘫坐的身体状态影响被试的情绪体验,由此进一步影响了工作的状态与成就。J. Cacioppo和J. Priester等学者通过测试手臂向上弯曲与向下弯曲的改变证实了身体动作可以导致态度和认知改变。[13]实验不断验证认知活动并非单纯理性、封闭、抽象的活动,而必然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以及身体的经验、经历所拓植与参与。其学术旨趣至少体现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具身性(embodiment)。具身性表达出思维、认知的发生不仅涉及到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等的参与,还涉及到身体的感受、体验、经历等经验层面的嵌入。心理学家E. Thelen分析指出:“认知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心智依赖机体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独特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而这些能力不可分离地相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在其中编织在一起的机体。”概言之,认知的发生具有涌现性的动力学机制,认知的过程是通过大脑、身体以及环境相互连接在一起,耦合或交互的自组织涌现与生成。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

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源于其认知理论根基的转变与置换,如若没有对课程与教学所凭依的认知理论的连根拔起与彻底颠覆,显然,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就仍会落入或复演往昔的教育习俗。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体现为:

(一)具身认知理论引发了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

在传统认知理论的规约下,课程本质一般被认定为有组织的教学内容、书面的学习计划以及预期的学习结果,三种取向分别指向了课程的内容、计划以及结果,清晰表达出课程即孤立固定、封闭静止的实体性存在,并由此作为固定僵化、恒久不变的学习材料或学习程序而独立自洽于教师、学生的自主认知与经验建构之外。杜威将这种课程认识论概括为“旁观者式的认识论”,即“被知的东西是先在于观察与探究的心理动作而存在的,而且他们完全不受这些动作的影响。”[20]

伴随着具身认知理论对传统认知理论的彻底批判则呼唤了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传统认知理论视域中的那种客观、普遍性取向的课程观日益难辞其咎,课程的本质与意义则在于建立在教师、学生个人知识、生活史实、感受体悟、经验经历基础上,在教师、学生与课程文本不断相互对话、彼此互融的过程中,逐步生成、涌现或转化的个人履历或自我实现。这便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生活史等个体知识取得了合法性的确认并统整在课程之中,伴随着教师、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相互对话、合作中,不断转化螺旋地动态生成,从而共同构成了课程发生与演化的知识基础。由此,“课程成为了一个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21]从而,课程的本质也从固定化、僵死性、实体性的旨趣逐步过渡、变革为“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22]的过程性、生成性以及复杂性的旨趣。

(二)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

传统认知理论视域中的教学实践图景勾勒出防教师(teacher-proof)与防学生(student-proof)的认识论,即教师遵守既定、预设的方法对官方知识、法定课程进行技术性灌输、程序性控制以及操作式压迫,学生的课程身份也异化为了对公共知识的机械接受、线性填充以及简单占有,期间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两个行为本身都面临着身心分裂、分离的异化危机。怀特海(A. N. Whitehead)批评这种教学是诞生“呆滞的思想”的根源,即这种教学传递的知识“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23]

然而,在具身认知理论看来:教学并非意味着剔除教师与学生个人经验,机械习得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以及生活问题、合作建构思想与意义的过程,彼此相互倾听与对话,共同创见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自我体验与经验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4]美国心理学家莱夫(J. Lave)将其概括为“教学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学生成为了课堂情景中的“合法”参与者,同时因为学生是在逐渐成长为专家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地参与所有活动,而恰恰从部分地参与、边缘性地参与逐渐向完全参与过渡。这样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它包含了‘参与’,把参与作为学习‘实践文化’的一种方式……学习不是通过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进行的,也不是通过获得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而进行的,而是在周边共同体的学习型课程中通过向心性的参与而发生的。”[25]由此,具身认知理论为审视我国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提供了重建的契机。

(三)具身认知理论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

受到传统认知理论的规约,课程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也同时受到二元论思维的束缚,其结果便是“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教育‘怎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26]课程与教学两者间的机械、线性的封闭与割裂集中映射出身心、主客二元分离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反映出教育内容或教材与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教育目的与手段两者之间的孤立与分离。

篇3:对当前语文科修辞教学的方向分析论文

对当前语文科修辞教学的方向分析论文

在很多教师看来,修辞就是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其实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修辞所包含的要广泛得多。

“修辞”作为一个术语运用最早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不过这里的“修辞”和现在的含义不同,它指的是“修理文教”。将“修辞”二字连用,其含义基本和现在所讲相同的是南朝梁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里讲“建言修辞,鲜克宗经”,“及乎春秋大夫,则修辞聘会”。①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是指“调整或适用”语辞、文辞②。语辞即口头言语,文辞即书面言语,“修辞”也就是调整、修饰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当代学者吴礼权认为:“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③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当前中小学的修辞教学存在一些偏向,这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必要加以调整。

一、重视积极修辞而轻视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是陈望道提出的一对概念,后来得到修辞学界的认可。消极修辞“注意在消极方面,是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含糊,没有丝毫的歧解”④,是“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⑤。它适用于所有的言语,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积极修辞“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⑥,“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语言活动”⑦。

消极修辞的基本要求是明白通顺,符合逻辑事理,积极修辞则力求生动感人,往往使用修辞格。消极修辞一般用于客观地记述,积极修辞常用于表现感受性、体验性的内容。对于语言运用来说,消极修辞是基础,积极修辞是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运用积极修辞,但首先要确保语言的通顺、明白。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积极修辞而轻视消极修辞。很多教师在分析文章和指导写作时,特别重视对修辞方法的分析和指导,而忽视了对词语选用、句段调整等消极修辞手法的指导。章熊说:“当前的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只重静态描述而不注意动态分析,只讲积极修辞而忽略消极修辞。”⑧有些教师在分析文章时,对运用了修辞格的句子详细分析,而对没有运用修辞格的“明白如话”的句子则弃置不顾。其实很多平平淡淡的句子更见功力,更值得学生学习。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很少运用修辞方法,可是你能说它不感人吗?在写作指导时,很多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尽量”使用修辞方法,而对明白通顺则不予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作文大加赞赏,对于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作文则认为缺乏文采。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意义明确、文从字顺”这一要求很容易达到,其实不然,要具备清楚明白地状物抒情的能力殊非易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历练。如果学生对事物确实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特别的体验,用了修辞方法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观察和体验,不用修辞方法清楚通顺地写出来也很好,要知道修辞是为了更好地状物抒情,而不是为了追求华美。

对于修辞的分析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对使用了辞格的句子固然要照顾到,对没有使用辞格的好词佳句也要分析到。不能因为对后者分析起来比较困难就放弃了分析,其实这是学习作者观物遣兴、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

对修辞运用的指导要得当,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都是需要的。消极修辞是求通顺,积极修辞是求更好。没有消极修辞做基础,积极修辞也很难运用好。对于所要描述的人或物,学生能精确妥帖地说或写出来就是好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则更好。

二、对修辞的分析与指导忽略题旨情境的限制

对修辞的分析及对其运用的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很多教师在分析与指导时,没有顾及修辞与题旨、情境的联系,只是就修辞分析修辞。实际上,对于修辞来说,适应题旨、情境才是第一位的。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词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以为无可移易”。⑨如果抛开题旨情境,修辞的分析和运用往往是不恰当的。

一些教师遇到教材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往往套用一定的模式来进行分析,比如“这个句子运用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而没有将修辞放在文章的整体语境中来理解。分析修辞不能脱离文章题旨和上下文,好的修辞之所以好,不仅仅在于它使用了一些优美词句,而且在于它与题旨、情境相符合,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注意到这个限制,就会看到,一个修辞句用在这里是合适的,用在那里就不一定合适。与之相应,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鼓励学生使用修辞方法,以使文章“鲜明生动”,却没有说明修辞使用的限制条件。如果修辞与题旨、情境不相符合,再美的词句也是不恰当的。在构思写作时,不应将使用修辞格作为最高目标,而应将适合题旨、情境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所谓题旨、情境的限制,在语言运用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语体的限制。语体就是运用民族共同语的变体,是适用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⑩不同的语体运用于不同的情境,表现各自的题旨。有些语体适合用积极修辞,有些语体则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汉语语体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新闻语体、文艺语体、融合语体六类,其中融合语体包括演讲语体和广告语体。(11)不同语体对修辞运用的要求不一样。公文语体、科技语体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法而极少运用积极修辞,文艺语体、新闻语体、演讲语体、广告语体则大量运用积极修辞手法,其中文艺语体中修辞手

法的运用最为广泛和普遍,谈话语体则主要运用反复、设问等富有表现力、适合口语表达的修辞方法。联系语文教学来说,说明文、应用文侧重于客观地叙事说理,适合运用消极修辞,较少运用积极修辞,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表现事物形象和人物思想情感,则适合运用积极修辞。运用积极修辞,要考虑所写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如果是写景抒情的记叙文,那么大量运用修辞方法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应用文或科学论文,使用积极修辞就要慎重了。当然语体的限制只是宏观的制约,运用修辞还要考虑具体的交际目的和语境。

三、偏重于修辞形式的学习而忽视对生活的观察体悟

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时,注重学习修辞的形式,却忽视了语言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的契合程度。判断一个修辞方法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符合题旨、情境,还要看它是否较好地传达了事物的神与貌,是否细致入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修辞是为了更好地写景状貌、抒发情感,所以分析修辞还要看句子与事物或作者情感的符合程度。修辞不一定完全与事物相符,但要恰当地传达出事物的形与神。如果偏差太大,就不是理想的修辞。修辞要精确妥帖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运用好修辞有两个条件,一是对事物人情的深刻理解,二是对语言文字运用可能性的了解。很多教师注意的往往是第二个条件,却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情感。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及体裁形式的遗产”(陈望道语)很重要,可是仅仅注意这一点也是不够的。修辞句只是表面,其背后是对生活、事物、人情的清楚、透彻的认识。满足第一个条件,需要写作者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了解事物的形貌,体察人的感情。如果对生活观察不细致,对情感体察不细腻,即使了解了几种辞格,也很难运用得当。

一位教师在教了《济南的冬天》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写当地的冬天。大部分学生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写当地的冬天,可是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不少同学所描写的景象与当地不符,而有一个学生清楚如实地描写了当地的冬天,但没有用修辞方法。教师对运用修辞格的学生进行了表扬,而对没有用修辞格的学生则表示不符合要求。这两种情况哪一种好?笔者以为还是第二种情况好。写记叙文要追求鲜明生动,可是首先要合乎事实,不能脱离实际。修辞方法的运用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联系,为了运用修辞而强加联系,恐怕是不合适的。对于修辞方法的运用不能硬性规定,而要根据事物和感情的实际适当地运用。

恰当地通过修辞来表情达意,要将对语言文字可能性的了解与对生活的观察结合起来。如果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恐怕不能达到目的,而在当前,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体悟显得尤为重要。

四、修辞方法教学缺乏层次性

很多重要的修辞方法,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教,由于缺乏对修辞教学的层次性的清楚认识,很多教师的教学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一种修辞方法,小学教了,初中、高中还教,但这些教学没有明显的差别。作为重要的课程要素,反复学习是可以的,但要突出层次性。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除了要符合连续性这一标准,还要符合顺序性这一标准。“作为一项标准,顺序性强调这种重要性,即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12)积极修辞作为一项重要技能,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地、不断地训练是有必要的,可是不能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如果这样,“学生在理解、技能、态度或某些其他要素上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13)

在中小学,积极修辞教学一般是随文进行的,这使它具有生动、鲜活的特点,可是也带来了层次性不强的弊端。作为教师,既要发扬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也要克服其不足。初学一种修辞格,需要反复练习,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训练,可是在经过必要的重复训练之后,就不能还在同一水平重复。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修辞方法,就需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大训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材料,了解更多的修辞技巧。一种修辞方法可能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出现,在教的时候既要顾及它们的联系,又要突出它们的差别。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年级,修辞的学习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一篇文章中的修辞方法,需要了解学生此前对此种修辞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应考虑到以后学生的学习机会。只有瞻前顾后,统筹规划,修辞方法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全面地认识修辞现象,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兼顾,重视题旨情境的限制和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关注修辞教学的层次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修辞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注释:

①参见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4―5

②④⑥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35,36,9

③⑤⑦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8,8―9

⑧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10

⑩(11)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3,26

篇4:对当前特色幼教及幼儿园课程特色的分析论文

对当前特色幼教及幼儿园课程特色的分析论文

关键词:幼儿读经专家参与理论基础推广

摘要:当前特色幼教层出不穷,其特点与价值值得分析与探讨,本文试以幼儿读经活动为例,分析其起源、理论基础、专家参与及推广,进一步探讨在幼儿园里如何恰当地实施推广幼儿读经。

目前各种特色幼教层出不穷,关于学前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课程开发会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并且好的课程开发也是个不断评价、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本文尝试以幼儿读经活动为例,分析其特色及课程特点。

一、什么是幼儿读经

幼儿读经最早是在由以台湾的王财贵先生为代表提出并倡导起来的。他倡导读经的理由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0~13岁是儿童记忆力发展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让儿童聆听或记住一些人类文化中的经典,也许暂时不能理解,在以后的时间里,会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体会其精华,悟出一番人生的真理,从而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读经的主要办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王财贵教授提出了“念”的具体办法,即“每天进度平均约一百字,每一百字至少念一百遍,每天让每一个读经的孩子都得一百分”,这样长期耳濡目染,营造读经环境。

二、推广程度及专家参与情况

自19开始,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开始推广儿童经典诵读教育,至底,中国已有60多个城市500万个家庭的儿童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他们邀请香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担任导读中心董事长,邀请北大教授汤一介、乐黛云,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和台湾学者王财贵等众多名流学者担任导读中心的顾问并参与编选教材。这些教材分别被制作成书本、录像带、光盘等,赠送或销售给一切愿意参与儿童经典导读教育的学校、团体和个人,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预定教材。儿童经典导读中心除了提供自编的教材外,还组织了丰富的活动,如请一些著名学者为学校老师开讲座,组织各单位中小学生配合歌舞形式开展经典朗诵会等,著名演员濮存昕及许多社会名流都到会助兴。一些商家也闻风而动,制作了许多写有“经典导读”、“论语”、“孟子”字样的玩具到市面上销售。很多中小学校在读古代经典,有些学校还把读经列入了课程表。

三、理论分析是否科学

支持儿童读经的人认为读经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所必要的“维生素”。文化中经典的东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过时间和事实的考证对真理的诠释,对人一生的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读经有利于儿童潜能的开发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好的传统美德对儿童道德的提高有显著成效,一些经典中的德育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便于理解,也便于孩子学和做。不赞成的人却认为有些“经典”中传递出很浓重的封建思想,这些是不适合近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并且13岁之前除了发展记忆力,智力、自我控制、自信心、性格等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顾此失彼。机械的背诵,简单的靠背经来训练记忆力是不可取的。最关键的是,忽视了儿童的权利,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他有自己的选择和兴趣,读或者不读都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教育方式,家长要做的就是还给孩子话语权。

四、如何做

把儿童读经活动作为特色课程纳入幼儿园,就首先要对其进行实证的研究,进行科学依据的探索,而不能盲目地把读经搬进幼儿园,要考虑如下问题。   1.读什么。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是不妥的。对于儿童读经,一定要考虑儿童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安排好读经的内容和顺序。幼儿园中的经典内容必须经过筛选,不是任何的经典都可以融入幼儿园的,幼儿能读的经典远远不及成人可以读的经典。在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儿童去筛选,去掉那些渗透封建思想的糟粕,使之变成可以与幼儿“对话”的文本,使文化经典科学化后再投放给幼儿进行“阅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的经验,因为老师的经验直接影响转化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学前教育的老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泛的文化阅读。总之,合理的安排读经的内容和顺序,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文化经典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

2.读多少。关于读经的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中国的经典数量是很庞大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涉猎。并且幼儿读经的本来目的就是使幼儿在诵读文化经典的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涵养性情,培养品性的',切不可急功近利,求多求全。在幼儿园教学当中,读经作为特色课程的一种,不可喧宾夺主。读多少,安排多少课时,是要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孩子接受程度来定夺的。“亲子读经班”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有效地控制了量的问题,邀请家长和孩子在周末或空闲时间一起阅读,这种读经形式不仅没有占用家长和孩子的很多时间,还丰富了其业余生活,使家长、幼儿在享受其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一份学习的乐趣。

3.如何读。幼儿读经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种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它不等于死记硬背,而是边读边悟、口诵心思的一种方式。虽然硬背对于儿童是有帮助的,但是机械的背诵还是不可取的。阅读经典文化有很多种方式,幼儿园当中,把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经验,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与现代伦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进而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这样避免了教师的一味说教,还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至于儿童理解经典的多少,可以不必过于苛求,有些人生的哲理或意境,是需要一生去感悟的。但是教师可以加以提点或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刻意地回避就可以了。

4.如何评价其效果。作为一种课程形式进入幼儿园,必不可免地面临着其效果评价的问题。幼儿园中运用“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有的老师制作了“真棒”、“还行”、“加油”、“别泄气”四个档次的卡通评价贴纸,由老师、同学及家长根据学生读经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应的卡通评价贴纸贴在有关的表格内。有的老师根据诵读的内容做成了诵读卡,让老师、家长、同学、自己进行评价,更客观地测定其诵读效果。本人认为,进行阶段性地评比也不失为一种促进幼儿读经的手段,对此阶段幼儿诵读的内容,家长和老师进行评价,同学们的成绩进行展示,并综合测定和进行评价。

幼儿读经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的一种,如何趋利避害,将其优势发挥出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仍需幼儿教育专家及广大幼儿教育爱好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2]张洪.少儿读经热[J].今日中国,,(12).

[3]赵立功.悄然兴起的儿童读经风――关于儿童读经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小学青年教师,,(2).

[4]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

[5]沈立.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6]丰向日.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读经[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5: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论文

1 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基本面貌直接展示了这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所以,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不但能够体现出整个城市的理念,而且可以提升城市以及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国家的GDP总值,加速整个城市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城市规划管理则决定这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城市的规划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换言之,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2 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的含义及关系

2.1 城市规划管理

为了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城市规划与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的含义。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就是根据城市规划建设要求,保证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更加科学合理,与此同时还能够保证未来城市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城市规划管理内容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对批准用地进行规划与管理,这种情况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规划与管理措施,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相关程序报批之后才准许用地,一旦任何人或者任何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对土地进行拆除或者建设都应该予以一定的惩罚;另一种情况就是在进行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建设许可证才能够开展建设工程。

2.2 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将经济、安全、整合等不同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并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的城市建设与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才能够长久有效的对城市实施管理与建设。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表面意义,需要处理好城市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同时还应该关注经济价值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以上所有的关系,才能够保证日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一般而言,城市规划设计是需要一定程序的,需要经过设计之初对于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设计之前城市规划与管理目标的制定,制定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修改以及公布设计并听取修改意见等一系列过程。

2.3 城市規划管理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一个城市规划正常和设计的实施是有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规划管理的发挥作用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经济控制进行综合部署和具体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是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安排建设各项活动和各项措施,是把设计落实到实践的一种方式。要想城市规划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规划方法。

篇6: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论文

3.1 城市规划管理决定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说,具体的目标和方案是最为根本的一个方面,也是具备决定性的一个条件,这种目标的确定也就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管控。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目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上,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同样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遵循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也应该充分运用自身的工作职能和特点,针对具体的城市资源和具体规划安排进行分析,确保各项城市资源能够得到较好的整合利用,这也就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基本目标所在,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从细节着手,确保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各个细节都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目的性;而对于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的明确来说,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同样能够着眼于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进行协调分析,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总体目标规划的合理性。该方面的影响需要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服从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相关决策,保障在大方向上具备着一致性,避免出现相悖问题。

3.2 科学有效的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

科学有效的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凭借建设的现实要求和任务条件,根据所要开发的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设计,确定建筑物的占地空间、具体性能和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无法实现对城市科学的管理,就不能进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项目的投入。城市的规划设计规定城市具体的建筑投建,那么规划管理就是对针对建筑做具体的安排,通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解决城市建设的点和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建的建筑设施更加完善,设计师也能够遵循建设的规则,注重人文关怀和环保意识。一个城市的象征就是城市内重要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建筑开发的项目和建设规则是否合理,就要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同时,建筑设计的思想也要尊重城市规划管理,符合设计书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城市的总体建设更完美、更科学。

3.3 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城市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发展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而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当然,这样的改变绝对是积极性的。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不是很完善,常常会因为一些旧的生活观念而无法顺利的完成,所以,这就需要包括在居民、相关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改变旧的思想传统观念,将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充分的运用到城市管理当中去,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4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吴冬生.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09).

[2]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黄慧艳,蔡云霞.科技创新与应用.(13).

[3] 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分析[J].李瑞峰.民营科技.(09).

篇7:中介语石化之心理认知分析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因此,石化成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本文从分析石化的内外因入手,探讨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第二语言。

一、引言

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中介语本身不仅是一个阶段—过程的双重系统,而且是一个更加庞大的系统,即母语—中介语—目的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所创造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系统性、可渗透性、阶段性、石化性的特点,其中最让人难以解释的是它的石化性。本文从对石化的内外因分析,探讨应对策略,以教师提到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掌握第二语言。

二、中介语的石化(fossilization)

在与目的语相关的中介语中,不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其接受的输入多少,都会出现母语的词条,规则和系统保留并体现的倾向,这就是石化(Selinker,1972)。这种石化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中,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状态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从理论上讲,石化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原因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在Selinker的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语言转移(language transfer),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第二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3.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指学习者用母语规则认知目的语语言规则,并产生学习者的中介语语言规则的现象。这是学习者的母语潜在影响其认知目的语的结果。假如这种认知对目的语的迁移是促进的,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学习了很长时间,也难以摆脱汉语在用词,语法或语音等方面的干扰,经常造出下面这类不正确的句子:

Thank you for solving difficulties for me.

I am writing to reflect some problems.

此处solve与difficulties,reflect与problems的不正确搭配即为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者还是在受母语搭配使用思维的支配,说出了中式英语。

3.2训练后转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中介语认知。学习者的这种认知方式典型地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厉的教学管理或替代式学习环境中它表现得更为突出。显然,训练方式、训练环境和训练量的选择和控制直接影响学习者认知方式的发生,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训练效果。在目的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也会引起迁移,多由教师教学不当引起。例如,在练习中过多使用he,而she的使用频率偏低,会使二语学习者在应该使用she的地方无意识地用成he。

3.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典型的规律性学习方法,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包括学习母语)时,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的处理。这个策略包括:简化(simplification)、减少(reduction)、迁移(transfer)、省略(omissions)、替换(substitutions)、重构(restructuring),使用套语(formulaic language)等。学习的使用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宏观调控,对中介语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4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与作为本族语的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典型的规律性交流方法。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运用的一套呈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应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选择是什么样的交际策略反映了二语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随着目的语知识水平的发展,二语学习者会从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转到以目的语为基础的策略。二语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从而不断构建、审视和调整那个新语言的心理模式,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路径,从母语转化到目的语。反映中介语认知发生的交际策略有回避(avoidance)与替代(replacement)。回避指学习

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回避使用某种不熟悉的语言材料。然而,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会就此止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会自觉地采取替代的方式。关于回避的经典研究是Schachter(1974)研究发现:讲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比美国本族语者使用少得多的关系从句,而用若干简单句来代替。语言学习者采用这种策略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但是由于相信不会影响理解,所以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就形成迁移transfer。当然,引致石化现象的语言使用方面的石化。

3.5目的语的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在扩大目标语规则中产生的中介语认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把一些规则当作普遍的规则来使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变体没有母语的特征,却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例如,

My classmates tell (told) me that thing.(学习者将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混用)

One of my friend (friends) is a manager.(学习者未能正确给出可数名词的复数)

The new life means live (living) with a man.(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动词live的谓语形式)

四、石化现象对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介语主要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不正当的学习和交际策略产生的,尽管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很多人还是不能通达外语目的地。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对学习者中介语及其错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防止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出现石化现象,这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1认识外语学习的目的

在注重语言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许多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于二语学习者没有真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因此,教师应具备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二语学习者纠正他们的中介语。

4.2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

母语的干扰是石化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应该想方设法将正迁移最大化,而将负迁移最小化。但如何区分正、负迁移呢?作者认为:一方面,学习者要积累知识,区分正迁移和负迁移。但学习者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区分;所以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教师要首先区分,然后将两种语言的差别解释给学生听,并操练强化他们的记忆。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习者分析两种语言的区别,并反复举例进行比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4.3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

要消除培训迁移所造成的石化,须提高教师和教材的质量。现在我国很重视英语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英语教育工作,但很多英语老师的英语能力还欠缺,尤其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县城。Krashen(1982)指出教师的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把语法和词汇知识解释给学生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语言输入。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他们所肩负的第二个作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输入有助于学生习得,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并扮演好第二个角色。同时教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应该选择一些新的、地道的教材和发音纯正的听力材料进行辅助教学,而且这些材料要能为学生所理解。

4.4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应区分两种不同的错误,一是理解错误,二是表达错误。理解上的错误往往说明二语学习者对某一语言规则的无知,尚未掌握所学的目的语体系,一般不能由二语学习者自己发觉和纠正。教师应告知其正确的用法,使其成为他们新的语言知识。表达上的错误也许是由于二语学习者的笔误、口误或粗心、紧张造成的,教师可让他们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4.5重视交际中的情感因素

要消除情感障碍,就要克服消极情感因素,培养和加强积极情感因素。也就是要避免焦虑、抑制、自卑、性格内向等,并加强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学习者通常在学习初级阶段兴趣最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会逐渐减弱,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初期教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是大量的简单句型操练和抄写,这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渴望。对学生来说,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效果又差。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尽最大努力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理解输入并且输入所包含的语法形式符合“I+1”(即比学习者目前中介语水平高一点点)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所以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这个原则。

4.6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运用

关于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有助于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并训练学生使用这些策略。要让学习者既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注重语言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过程,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让他们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即整体性的学习策略(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作者认为学习者一方面应该使用交际策略来提高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差距”并努力掌握正确的目标语形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观,训练他们的交际能力,激励他们用结构多样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自如地使用目的语,不断地帮助学习者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有效输入,反复示范更为地道的表示法,帮助学习者攻克似懂非懂的薄弱环节,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系统,减少学习者使用简化、回避、放弃等学习策略的频率。

4.7适应目标语文化,缩小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差距

对文化了解越深,语用失误就越少,相应地语用能力越高,中介语的程度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文化教学,传授与外语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有文化差异的内容应给予解释,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如果他们在交际中不能自觉使用,那么交际技能仍等于零。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外语交流过程中用外语的思维和文化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

五、结束语

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每一个二语学习者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此类问题,认识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及第二外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2]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3] Gass,S. & Selinker,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 [M].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94.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 Schnum ann,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R.Gingras(ed). Arlington:Second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78.

[6] Selinker,L.Inter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

[7]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8]马丁.韦德尔,刘润青.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当代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认知情况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对先进典型的认知情况分析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社会环境下,先进典型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和现象。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先进典型的认知情况,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先进典型;认识

先进典型是在某一时期公众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公众群体价值观念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而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影响则呈现弱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就业、心理等问题的恶化,使得更需要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存在,进而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效果。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面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生开展,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具当代大学生的代表性,本次调查的参与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数为521人,其中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为100%。在答卷同学中,男女比例为3:1,与我校整体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在政治面貌方面,91.8%为共青团员,7.6%为中共党员或者中共预备党员,0.6%为群众,整体成分比例与大一至大三年级的政治面貌成分比例较为一致。在参与情况方面,数据比例的一致性保证了本次调查结果具备较强的代表性。因此,也保证了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问卷共由20题组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第二部分主要调查价值与信仰认知状况;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榜样与典型的认知,以及对于各类典型的认识与选择;第四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对榜样的选拔与宣传认知,便于得出更受大学生青睐的先进典型培育和宣传模式。问卷收集之后,对各题选项的答题比例和答题情况进行统一的分析整理,并作出饼状图,使结果简单明了。

二、价值与信仰认知状况在衡量大学生优秀与否的问题上,接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品质决定了大学生的优秀与否。选择成绩和社交能力的同学都为13.92%,另有21.52%的同学选择创造力。由此可见大学生更加注重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同时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崇拜偶像和坚定理想信念,有68.99%的同学清楚自己具有崇拜偶像和坚定理想信念,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崇拜偶像或者坚定理想信念,甚至6%的同学根本没有。由此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缺失,是的较多的同学不清楚、不明白或者不具备应有的崇拜和理想信念。在针对崇拜偶像的问题上,崇拜明星、历史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同学都接近30%,崇拜自己父母的同学为8.23%。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于崇拜偶像上更加理性,而崇拜除明星、历史外的其他人物的比例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个性化较强。在有关当下的信仰或者理想信念的问题上,46%的同学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信仰或者理想信念的同学都为21%,另有超过11%的同学认为自己不知道或者没有信仰或者理想信念。由这个问题的答案所反映出的情况在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成功,尤其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遭到了较多同学的接受,并把其当做自己的信仰或者理想信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认知方面,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在所在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较多的同学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行业的影响力结合到一起,说明了较多的同学愿意在自己的行业中取得成就而换得个人价值。以上是对个人价值与信仰认知状况的调查结果,除此之外,在针对大学生对自身群体是否缺失理想的问题上,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当下的大学生存在缺少理想或者没有理想的情况。反映出当下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团体缺少理想以及对大学生团体不认可的情况。

三、榜样与典型的认知在当下大学生是否需要树立榜样或挖掘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问题上,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需要或者十分需要,反映出开展挖掘和宣传榜样和典型人物的合理性。而在哪类学生更应该在大学中成为榜样或者典型人物的问题上,成绩一般但默默为集体和他人奉献的学生被选择数目排在第一位,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排在第二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排在第三位,特长生和网游精英玩家排在最后两位。由此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为正确,为他人或者社会做贡献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同学们的认可。

出国留学申报书

教学 课题申报 范文

课题申报摘要范文

科研申报书范文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乙型肝炎医学认知状况的论文

行业及职位认知论文

初中数学教育中数学史的价值论文

关于教育实验论文范文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分析论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2022-11-20

核心素养的教学论文10篇2024-01-10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时事述评课的教学模式2022-07-21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老师教学心得体会2022-11-18

提升语文阅读题的做法2024-05-07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2023-07-06

骨干教师管理制度2023-09-22

传统财务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分析论文2023-01-16

骨干教师先进事迹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