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

时间:2022-11-20 07:41: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精选7篇)由网友“无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

篇1: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

非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股重要思潮,是在贬抑理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的.本文试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古希腊时期非理性观、以宗教信仰为特征的非理性观、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尽管有其缺陷,但它的合理性、建设性却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程度上说,非理性主义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概要.

作 者:肖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刊 名: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2) 分类号:B505 关键词:理性   理性的陨落   非理性主义   建设向度  

篇2: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再思考

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再思考

现代西方哲学大体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同是对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两股思潮的哲学旨趣有着明显的差异。科学主义思潮着重批判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性,要求拒斥形而上学,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而人本主义思潮却另辟蹊径,它十分注重人的情感、意志、自由和生命体验等非理性主义精神,并要求哲学重新回归到人,恢复人的本真存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自19世纪末发端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对其进行再认识和评价,对于重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可取之处和理论不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两大基本特征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特别重视对人的哲学理解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不同方式强调人的研究在哲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股思潮的各流派以不同方式把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的哲学才被称作人本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人的认识问题上,人本主义思潮一反传统的理性主义,大都强调人的意志、自由、欲望等非理性精神对自我和世界的主宰。笔者以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哲学思想为代表来说明人本主义思潮关于人的哲学旨趣。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欲望的盲目冲动,这和把人视为理性动物的传统西方哲学是格格不入的。从生存意志哲学出发,叔本华滑向了“人生是苦难,世界是地狱”的悲观主义。因为在他看来,生存意志就是一种生存的欲望,而欲望本身就是个无底洞,一旦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又会来临,人又不得不为新的欲望去奔波,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生说到底就是苦难。

如果说叔本华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诉诸意识本身,那么克尔凯郭尔则引出了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理解为非理性的主观体验,把人和整个世界都归为精神上的自我。这些非理性的体验包括厌烦、忧虑和绝望,它们使人重新体验到了人生的诗意和痛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对人的理解是悲观主义,但是这种悲观主义恰恰预示着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到来。

弗洛伊德对人的哲学理解极具个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人格自我分析理论等无疑对心理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对人的认识上,弗洛伊德最受后人争议的莫过于他的“泛性论”。在他那里,“人类的性动力基本上成了人类生命动力的代名词”。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夸大了性欲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弗洛伊德这一学说进一步动摇了传统理性主义的大厦,尤其是对主张“禁欲主义”的基督教进行了致命的打击,揭开了基督教信仰束缚人类的最后道德神秘面纱。

人本主义思潮中,萨特无疑是一位独特而重要的人物。不同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萨特擅长用小说和戏剧等文学手段来表达和宣扬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道德基调除了自由,还是自由。他说:“假如存在确实是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萨特要求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进行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将萨特的自由理解为人为的毫无顾忌,想怎样就怎样。萨特还强调,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乃至社会负责。据此,萨特在呼吁人要超越自我和世界的同时,也有着激情下的冷静和理性。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概观整个人本主义思潮,其中不乏对西方文明进行猛烈批判的代表流派及其人物。其中,尼采和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文化、西方社会的批判尤为引人瞩目。

1、尼采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

19世纪中期,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大厦就已经开始分崩离析。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感到一种终结将要来临,他们所思考的是,哲学是否能继续存在。”尼采对当时哲学的危机有更清醒的认识,也有更惊人的预言。更让后人吃惊的是,尼采看到了哲学的危机也是时代的危机、文化的危机。尼采惊世骇俗地叫喊着:“上帝死了!”并极力主张用哲学的铁锤来摧毁所有旧的道德和信仰。尼采在揭露传统基督教的腐朽、堕落的同时,也撕开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口号下的虚伪面目。这无疑是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大曝光。尼采对西方文明的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令人瞠目结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无疑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尤其强调批判,其创始人霍尔海默尔自诩他的“批判的社会理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区分正统马克思主义或教条马克思主义。“霍尔海默尔认为,马克思本人的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批判的。这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著作多以‘批判’为标题的事实中看出来,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可以说,批判的精神贯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整个理论。那么,他们批判的对象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对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的深刻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一反人类对科技乐观主义的传统,指出由于科技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使人变成了机器人,它与人性的基本需要和人的发展的要求相违背,是个不健全的社会”。由于科技在社会各方面的渗透,社会的消费过程和人际关系都充满了机器性。科技除了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还能留下些什么呢?工业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核战争的威胁以及人们精神的空虚等令人悲观的现象,难道我们还感觉不到吗?上帝死了,科技却成了人类崇拜的无所不能的新神。科技究竟是人类的救世主还是恶魔?无疑,法兰克福学派给被科技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法兰克福学派大都从科技带来的负面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富裕的“病态社会”,而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无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二,对西方社会严重异化现象的批判。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我们知道,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全文公布。在当时就引起了卢卡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欢呼和关注。与中国马哲史教科书上那种认为“马克思的《手稿》是不成熟的著作”的观点相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重视《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在他们看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到处异化了的社会。这种论调,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马尔库塞的名著《单向度的人》就充分表达这种观点。他认为,当代发达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人本来应该既有物质的要求又有精神的要求,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强大,发达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对人的控制,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比如,机器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却对机器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但是人反过来又成了机器的奴隶。应该指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意识到了科技所推动的工业化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颇令人深思的。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毫无疑问,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存在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它甚至抛弃了近代哲学中的不少积极因素。但是,从总体上看,人本主义思潮是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第一,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我们在评价现代西方哲学时,如果把是否归属于近代意义下的唯物主义作为是非的'根本标准,那对其评价只能是否定的。”的确,如果固执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包括科学主义思潮)的很多流派很难被归于唯物主义,而是荒谬的唯心主义,但是,笔者认为,人本主义思潮仍然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近代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越来越热衷于建立绝对的终极的哲学体系,并企图将自然科学消融在这个无所不包的体系中,这不能不说是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阻碍。而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论倾向。但是,这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主客、心物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不同于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些哲学家主张取消哲学的极端做法,人本主义哲学家反对宏大的哲学体系,要求哲学应关注人,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这样的哲学才有其价值和意义。因此,将整个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走向和近代西方哲学作比较,至少发现它在哲学思维上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

第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近代西方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并曾有过像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近代西方哲学曾经也很倡导人文主义精神,并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但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到后来,对理性的倡导逐步演变成了对理性的迷信,最终导致理性的独断。到了黑格尔那里,理性吞噬了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与尊严都消融在思辨的哲学体系中了。这样,原本倡导摆脱基督教神学束缚、主张思想解放的近代西方哲学,又变得敌视人、放弃人了。总之,近代西方哲学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隐含了严重的缺陷和危机。这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在理性的攀升中遗忘了“人”,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到了“人”,从而具有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气息。这就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能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现实原因所在。

三、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缺陷和危机

现代西方哲学尽管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但是其自身也陷入了难以克服的严重缺陷。

(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最突出的特征是把“人”摆在了研究的突出位置。如果说,近代西方哲学愈到后来愈陷入了理性独断、理性狂妄的泥潭,那么,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许多哲学家,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夸大了非理性精神对自我和世界的主宰,滑进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沼。他们所强调的“自我”不是人的具体的现实的存在,而是人脱离了客体的主观臆想。他们把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夸大,并以此来解释人生,甚至解释历史。当把人的本质乃至世界的本质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时,这种夸大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荒谬之中。比如,叔本华的悲观生存意志主义,并不能真正对人的心灵起到慰藉的作用;萨特的超凡脱俗的“自由观”,虽说表达了人类超越客观世界的自信心,但是这样的自信无疑是虚幻的,最终还是导致了主观随意性。

(二)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批判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西方文明的病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我们仔细观察后就能发现,人本主义思潮在对西方文明深入批判后留下了后遗症。这是怎样的后遗症呢?我们确实认清了人性的丑陋、社会的黑暗、文明的衰落,然而,批判的炮弹动摇了岌岌可危的“文明”大厦,谁又来重新构建新的人类文明呢?

尼采叫嚷着要“重估一切价值”,他敏锐地觉察出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容忍”在病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伪性,他捅破了这层不牢固的窗户纸,接着,抬出他最男性化的“超人”哲学。在超人眼里,普通人就像畜牲一样愚蠢,“超人有着极大的权力,他疯狂地占有一切,统治一切”。疯狂的尼采还鼓吹侵略战争,宣称“优等民族”对“下等民族”统治的合理性,这就难怪尼采哲学被邪恶的法西斯集团所利用了。

在众多的现代西方思想流派中,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最具有代表性与系统性。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现代科技的进步使资本主义社会高度物质化,但也让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等社会异化现象日趋严重。马尔库塞等人对科技会带来副作用的揭露和批判,是发人深思的。但是,他们并不能提出改革社会的具体良方。1968年,席卷欧洲的学生运动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当作行动的指针,但旋即不久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的失败,使得法兰克福学派陷入尴尬境地,他们的理论也在现实的实践中遭遇无情的失败,其影响力也大大减弱了。

总之,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对异化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批判是入木三分的,发人深思的。遗憾的是,这样的批判也只是发泄了他们对丑恶社会的憎恨和诅咒的情绪。作为对矛盾重重的西方文化的揭批者,他们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时代文明大厦的建设者,他们又是失败的。在人本主义思潮中,几乎没有一种哲学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由于未能给人类文明的重建指出一条明道,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自身也陷入了矛盾和困境中。

篇3: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改革之思考论文

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改革之思考论文

西方心理学史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西方心理学史会为学生以后心理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哲学素养不高、不重视原著阅读的问题,也存在看教师教学方法呆板、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关注不够的问题。本文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西方心理学史教学的未来进行了初步展望。

西方心理学史既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又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特点,系统掌握西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体系,最终提高学生心理学的理论素养。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波林在其经典著作《实验心理学史》中指出:“我相信心理学家只有知道了心理学史,才算功行完满”。但是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既阻碍了教师的教,也阻碍了学生的学。因此,笔者结合多年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实际情况,针对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的一些尖锐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看法。

一、针对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态度问题,要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毋庸置疑,西方心理学史的确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其基础与核心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对西方心理学史课时安排太少。在我国,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这导致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容把原本内容丰富多彩的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只能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绍。其次,学生内心对西方心理学史的排斥。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质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分支众多,这使得一些学生错误的以为只要机械地记住西方心理学史发生的大事件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并认为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意义不大。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阐述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重要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正如舒尔茨所说:“由于人的极端复杂性,若干世纪之前提出的关于人类本性的许多问题现在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像心理学中那样的问题的连续性是其他各门科学中找不到的。这样,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与过去更加直接和更明确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也是只有与其过去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它才是有意义的。”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其次,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正如心理学史家墨菲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要在分支繁多的心理学中找出统一性不论有多么困难,至少有一种统一性我们可赖以确定方向和透视,进行鉴别和综合,那就是历史的稳定的统一。再次,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通过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当代国外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学习使得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西方心理学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

二、针对哲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不同科学都是依其不同复杂程度缓慢而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心理现象比天文现象、力学现象和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心理学分化出来更晚。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大都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了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虽然从1879年以后,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一门正式的科学心理学,从表面看来,哲学和心理学的确分离开来了,但是事实上,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一直到目前西方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产生的哲学背景,这主要源自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密切,并且哲学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扎实的哲学功底,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常识一知半解,例如不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不清一元论和两元论、不了解自由意志论等等。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时,困难重重,无法抓住其精髓,并进一步导致他们对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极易产生挫折感和畏惧感,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兴趣。所以,心理学专业学生要从西方心理学史中汲取营养的话,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哲学素养。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哲学著作,这既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1879年之前的哲学心理学,还可以使他们在理解和把握各个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产生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时,也得心应手。

三、针对学生对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理论一知半解,要加强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原著的阅读

对于阅读心理学史原著的重要意义,E·波林曾说:“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缺乏心理学史知识,便不免将现在看错,将旧的事实和旧的见解视为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而不能估计新运动和方法价值。关于此事信仰,我不能不再提出。由我看来,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若没有历史的成分,似不配称理论”。就西方心理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博大精深来进行描述,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海洋中寻找到有关人类意识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这其中不仅关涉到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对待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审视和解说心理学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锻炼和积淀学生的理论素养。

历史赋予意义,原著给予精神。从古至今,众多伟大的中西心理学家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鸿篇巨著。这些心理学著作无不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社会乃至科学上的底蕴,字里行间往往凝聚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命运关怀的一种精神、心声和呐喊,这便是经典心理学名著长久不衰的魅力。所以,阅读心理学著作,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感受和领悟,因为,心理学原著是心理学家心灵生活的结晶,我们不仅要学会阅读,更应学会倾听,其价值不在于给予我们多少科学知识,而是向火炬那样照亮我们内在精神世界。读原著的基本精道是“返本开新”:“返本”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返本”的目的及其升华。没有返本的开新,开新就会失去方向,就会变成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没有开新的返本,返本就会失去目标,就会变成复古和教条主义。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开出必读的心理学原著书目。先让学生阅读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权威著作,包括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等,然后让学生阅读各个心理学流派经典代表作,包括冯特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艾宾浩斯的《记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科学与人类行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交阅读笔记,这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提高和丰富他们的理论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四、要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输入并存储西方心理学知识一学生以概略的方式掌握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使得学生完全变成了一个“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最终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正如弗莱雷曾经所说的,学生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

所谓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因此,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仅限于教师单一讲授,而忽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心理学史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心理学的一种观念、兴趣和信念。所以,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将讲授法与研讨式相结合起来,尽最大程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并指导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过程中,掌握心理学研究技能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习惯的良性循环形成。

五、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时间少,而教学内容繁多,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只是简单介绍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然后把重点放在讲授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应该安排一个学年来进行。第一学期着重讲授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旨在为学习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二学期着重讲授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让学生掌握各个流派主要人物的心理学观点及其各个流派之间对立和传承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也应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在未来不断地向前延伸。正是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我们今天学习的心理学总是与过去历史密切相关。但是很遗憾,目前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趋势,例如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智力等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还没有体现在西方心理学史教材中,这使得学生还无法很快掌握其发展走向,也使学生的目光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上,为历史而历史。相反,最应该把握的现实发展境况却人为忽略了,导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无法跨越的断层。学习心理学史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如果只是单一地学习心理学史而不观照现实及未来,那么,学史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篇4: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改革之思考的论文

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改革之思考的论文

西方心理学史既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又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特点,系统掌握西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体系,最终提高学生心理学的理论素养。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波林在其经典著作《实验心理学史》中指出:“我相信心理学家只有知道了心理学史,才算功行完满”。但是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既阻碍了教师的教,也阻碍了学生的学。因此,笔者结合多年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实际情况,针对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的一些尖锐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的看法。

一、针对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态度问题,要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意义

毋庸置疑,西方心理学史的确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其基础与核心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对西方心理学史课时安排太少。在我国,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时数也最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学时,多数为40学时。这导致授课教师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容把原本内容丰富多彩的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只能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给学生绍。其次,学生内心对西方心理学史的排斥。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质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分支众多,这使得一些学生错误的以为只要机械地记住西方心理学史发生的大事件就算完成任务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并认为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意义不大。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确阐述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重要意义。这些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正如舒尔茨所说:“由于人的极端复杂性,若干世纪之前提出的关于人类本性的许多问题现在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因此,像心理学中那样的问题的连续性是其他各门科学中找不到的。这样,在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与过去更加直接和更明确的联系……现代心理学也是只有与其过去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它才是有意义的。”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伊德在《一个幻觉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就越不准确。”其次,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正如心理学史家墨菲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要在分支繁多的心理学中找出统一性不论有多么困难,至少有一种统一性我们可赖以确定方向和透视,进行鉴别和综合,那就是历史的稳定的统一。再次,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通过西方心理学史的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当代国外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学习使得学生能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西方心理学历史事实进行综合分析。

二、针对哲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要大力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

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不同科学都是依其不同复杂程度缓慢而逐渐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心理现象比天文现象、力学现象和生物现象更复杂,所以心理学分化出来更晚。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大都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了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虽然从1879年以后,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一门正式的科学心理学,从表面看来,哲学和心理学的确分离开来了,但是事实上,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一直到目前西方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产生的哲学背景,这主要源自于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关系密切,并且哲学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部分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没有扎实的哲学功底,对于一些基本的哲学常识一知半解,例如不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不清一元论和两元论、不了解自由意志论等等。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时,困难重重,无法抓住其精髓,并进一步导致他们对于学习西方心理学史极易产生挫折感和畏惧感,最终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西方心理学史的兴趣。所以,心理学专业学生要从西方心理学史中汲取营养的话,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哲学素养。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哲学著作,这既可以使学生很容易理解1879年之前的哲学心理学,还可以使他们在理解和把握各个西方心理学流派的产生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时,也得心应手。

三、针对学生对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理论一知半解,要加强学生对西方心理学原著的阅读

对于阅读心理学史原著的重要意义,E·波林曾说:“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缺乏心理学史知识,便不免将现在看错,将旧的事实和旧的见解视为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而不能估计新运动和方法价值。关于此事信仰,我不能不再提出。由我看来,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若没有历史的成分,似不配称理论”。就西方心理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用博大精深来进行描述,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心理学海洋中寻找到有关人类意识和行为发展的规律,这其中不仅关涉到以什么样的历史观来对待的问题,而且,在考察、审视和解说心理学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锻炼和积淀学生的理论素养。

历史赋予意义,原著给予精神。从古至今,众多伟大的中西心理学家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鸿篇巨著。这些心理学著作无不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社会乃至科学上的底蕴,字里行间往往凝聚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命运关怀的一种精神、心声和呐喊,这便是经典心理学名著长久不衰的魅力。所以,阅读心理学著作,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感受和领悟,因为,心理学原著是心理学家心灵生活的结晶,我们不仅要学会阅读,更应学会倾听,其价值不在于给予我们多少科学知识,而是向火炬那样照亮我们内在精神世界。读原著的基本精道是“返本开新”:“返本”是“开新”的基础,“开新”是“返本”的目的及其升华。没有返本的开新,开新就会失去方向,就会变成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没有开新的返本,返本就会失去目标,就会变成复古和教条主义。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开出必读的心理学原著书目。先让学生阅读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与权威著作,包括查普林和克拉威克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等,然后让学生阅读各个心理学流派经典代表作,包括冯特的《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艾宾浩斯的《记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科学与人类行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交阅读笔记,这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提高和丰富他们的理论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四、要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加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输入并存储西方心理学知识一学生以概略的方式掌握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使得学生完全变成了一个“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最终使学生失去了批判意识,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正如弗莱雷曾经所说的,学生越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强加于其身上的被动角色,就越是只能适应世界的现状,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

所谓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因此,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仅限于教师单一讲授,而忽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使学生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渐渐失去兴趣和热情。心理学史教学目的不单单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心理学的一种观念、兴趣和信念。所以,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将讲授法与研讨式相结合起来,尽最大程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并指导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学生在查阅资料、撰写研究论文过程中,掌握心理学研究技能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习惯的养成;对教师而言,这是教学习惯的良性循环形成。

五、对西方心理学历史的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要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由于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时间少,而教学内容繁多,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只是简单介绍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然后把重点放在讲授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应该安排一个学年来进行。第一学期着重讲授1879年以前的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旨在为学习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二学期着重讲授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各个流派,让学生掌握各个流派主要人物的心理学观点及其各个流派之间对立和传承的历史发展脉络。

在西方心理学史教学中,也应关注当前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总是沿着某种特定的历史线索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在未来不断地向前延伸。正是由于心理学的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我们今天学习的心理学总是与过去历史密切相关。但是很遗憾,目前心理学各个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趋势,例如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智力等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还没有体现在西方心理学史教材中,这使得学生还无法很快掌握其发展走向,也使学生的目光仅停留在过去历史上,为历史而历史。相反,最应该把握的现实发展境况却人为忽略了,导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无法跨越的断层。学习心理学史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如果只是单一地学习心理学史而不观照现实及未来,那么,学史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中荷永.心理学史与“核心课程”[J].心理科学,,19卷.

[2][6]E·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序言.

[3]杨莉萍.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4):58-61.

[4]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5]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

[7]石中英.教育学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46.

[8]孟维杰.心理学史教学模式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54-156.

篇5:司法改革进程中的理性思考-―审判组织改革之定位

司法改革进程中的理性思考-―审判组织改革之定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法院所承担的调整、规范、裁决人们在民商事、知识产权、刑事、行政等方面关系的职能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与其相适应,社会公众追求司法公开、公正、民主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审判组织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经过前一阶段改革,审判组织已不断趋向完善。但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前的人民法院审判组织设置及做法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理论界和司法界存在不少争论,笔者认为审判组织改革的思路要进行准确定位,以期有利于改革的不断发展。

一、审判组织改革的目标定位

司法体制改革首先应该是审判组织改革,从体制上保障审判组织能够依法独立办案,独立行使审判权,减少和克服来自法院内部和外部的过度干预,确保审判独立、司法公正,最终实现法官独立,走向法官负责制,当然这是法律的理想状态,也是改革的最终目标。然而任何改革必须结合实际,考虑时间性和地域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审判组织改革应该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实现最终目标,如果要想一步到位,则欲速不达。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改革有碍于实现目标的有关制度,以及一些传统的习惯做法。笔者以为,中国现行的审判组织形式不能完全抛弃,其有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司法基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充分运用好,使其发挥最佳作用,为实现法官独立――法官负责制准备条件。

我国现行审判组织存在的必要有以下五点:

其一,现行审判组织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一项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贯穿了一个民主、监督、制约的思想,以合议制、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定问题往往比单个人或数量较少的人讨论决定问题要可靠得多,尤其是在现行的整体司法体制下,加之法官整体素质偏低,独立执法能力较差,由具有一定数量的群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与见解来讨论决定问题,弥补法官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执法能力的不足,其优点更为明显。

其二,有利于保持司法体制的.完整性。现行的司法权是在人大监督下行使,各级法院的人、财、物均由同级的党委、政府管理和支配,法官行使审判权不仅受到同级人大的监督,而且受到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还受到同级检察机关的法定监督,这种体制下的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地位得不到保障,法官更难于完全独立,因此在对法院、法官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未有质的改变的现有司法体制下,只有保留现有的审判组织形式,与社会发展同步。

其三,现代司法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社会接受程度还不够,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司法威信严重不足。我们在理念上要维护司法权威,树立司法公信力是至高无上的,法院的各种裁判不容否认,正如美国联邦法院的一位大法官说过:“我的判决之所以是不可推翻的,不是因为我的判决是正确的,恰恰相反,我的判决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我的判决不可推翻”。但是实践中我们大部分的法官素质与职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业务水平还不高,其判决在不同部门及单位的监督下,还不能保证具有不可争论,不能保证其判决的完全正确性,当然,诉讼制度上的不足对之也有较大影响,种种因素造成了司法缺乏权威性。

其四,法官的经济状况,与其责任、义务不相对等。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法官应尽量避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因而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薪金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国家应保证法官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但长期以来,法官没有自已的工资序列,参照的是公务员序列,不具有具体可操作性,而且党委、政府的各种摊派导致有的基层法院的工资待遇不能保证,而法官作为纠纷的最后裁

[1] [2] [3]

篇6: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

社会秩序・制度理性・公正理想-西方思想文化中公正观念之范式沿革(上)

人类政治活动的直接目标,即是平衡主体之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所谓正义或者公正,正是对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理性平衡.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正义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形态:(1)奠立于古代“自然法”基础上的古希腊的理性“正义论”;(2)奠立于基督教神学教义基础之上的中世纪“神学正义观”;(3)奠立于社会“公意”基础之上的西方近代“契约正义观”;(4)奠立于对人性之两面性整合与超越的哲学预设基础之上的“权利正义观”;(5)奠立于未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价值信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正义观”;(6)奠立于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诺齐克的“资格正义论”以及麦金太尔的后现代主义的“实用理性正义论”.

作 者:袁祖社 YUAN Zu-she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2-05 关键词:社会秩序   制度理性   公正   西方思想文化  

篇7:生命中不能排遣之宗教情结-理性与激情思考的又一维度

生命中不能排遣之宗教情结-关于理性与激情思考的又一维度

一介书生(亦或俗生),不知身前何所来,惧想身后何所去,蹉跎存活近三十载。打量半边人生,从未在有形神像前屈跪,从未恭敬抄诵任何教义,亦从未潜心探究宗教之学。何来宗教情结?

某日,昌平园内,李其老师竖大拇指,对我言:“我非常喜欢法律系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身上都有一股正气。”一种受到赞扬后的欣喜与自得油然而生、溢于形容,瞬间反省之下略带谦逊而又更多理智地答谢:“不尽然。”李其老师从何处、基于怎样的经验观察获得这一结论,未详谈,不得全然知晓。寥寥数语谬奖,却引发阵阵感触。

法律之学系正义之学,法律奉社会(结构和程序的)正义为其终极目标,无论在其中浸淫多年还是初步涉猎,或多或少沾染正义理念,并内化为自己思考与行为的规范,这似乎不足为奇。不过,“正义”既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诱人的字眼,又是在经验领域和理论层面都似乎神秘莫测的概念。当我们试图从笼统地泛言正义之论的懵懂中解脱出来,追求具体而微、切实可行的正义原则(法律原则)和制度时,一切都呈现出既理性又非理性的努力。言其为理性的努力,是因为它已经不沉迷于对正义的空想或纯粹情感上的依附;言其为非理性的努力,是因为它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和执着以及为之献身的追求排斥任何功利的、工具的核算。

何以见得?举例言之。英国人早期以来直至当今始终奉行两个正义原则-任何人不得作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作出不利决定时要听取对方的意见,不列颠民族把这两个原则称为“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颇有“道法自然”之味。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有此信念时,英人自己声称,就连人类第一桩罪行发生以后,上帝也要在惩罚亚当之前询问其一番。同样,现今一系列保障被告人权的具体原则,例如有权保持沉默、有权不自证其罪,在西方人看来,与传统宗教的首要原则“憎恶犯罪但爱罪人”有相当的关联。诸如此类将正义或法律原则与宗教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情形,不胜枚举。可以从中体味的是,像自己作自己的法官会导致不公正的决定、不听取对方意见会导致人的尊严丧失、诱供逼供是非人道的等认识,已经不仅仅是理智判断的表现,而且是超越自我的情感确认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它们似乎已经从宇宙的根本法则中获得了神圣性和超验性。即便蕴涵这些价值的回避、被告抗辩等制度可能付出较大的成本,许多国家的法律实践还是对此加以确认。应该坦言,这些原发于西方世界、内涵其深层文化底蕴(包括宗教)的价值,在西方以外的文明中并没有扎实的传统根基。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可和践行,也许就是人类普遍理性和宗教式信仰共同努力的现代文明成果:前者昭示真理;后者为真理而“战”。

于是,我们确信:每一个人都应被作为一种目的来对待,而决不应仅仅被作为一种手段;正义不但要被伸张,而且要眼见着被伸张;自由只能出于自由本身的`原因而受到限制;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未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之;宁愿生活在普通法程序适用的俄国法之下,也不愿生活在俄国法程序适用的普通法之下;……这些充满激情的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信仰在我们心中形成,并且超越我们自身而呼唤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以及愿意为此奉献自我的意识。我们力图去理解和阐发它们,孜孜以求去探索它们转化为现实的具体路径,我们并不怀疑它们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这可能就是泛化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就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排遣的宗教情结。

以法律信仰作为开端,也许是对法律的熟谙使然,绝非意味着只有法律人超越纯粹理智的束缚,内在地生成这样或那样的宗教情结。恰恰相反,由于法律与理性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法治就是排斥情感作用的理性统治,所以,从事法律的人往往在很多场合被要求压抑其梦想、感情和信仰,进行逻辑非常严密的计算或执着于得失的权衡,也因而有转变为纯粹理性机器的趋向。

其实,任何单个的生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时时面对未知的未来和不可知的虚无,如果没有宗教式信仰和激情的支撑

[1] [2]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

浅析泰山宗教文化论文

浅析康德哲学的理性概念--兼谈康德哲学的思想渊源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想与感悟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

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析大学生学业不良情绪的成因及其对策的论文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性陨落之后之思考--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浅析(精选7篇)】相关文章:

西方现代中的古典2022-07-26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浅析橡胶机械工业现状与未来2024-01-23

搏弈还是联合――中国大陆四种社会变革力量之分析2022-10-26

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2023-02-20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2022-04-30

刘禹锡对迁谪文学传统的突破的2022-06-09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2022-08-10

浅析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透视2022-11-24

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报告2024-01-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