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

时间:2022-12-22 07:31:1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共15篇)由网友“兔兔伯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

篇1: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

前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是近年来基于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兴起的热门专业,为我国的文教、社保、环保、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培养了大量的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知识及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定义及范围领域不断地明确,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合理选择。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中的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活动来保证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1]在学习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后,学生应充分理解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这一些不容回避与忽视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突破思维,难以符合我国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需求。为此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目标,是我国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PBL教学法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有效地改善了教学弊端,成为发展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弊端

1.教学主体出现偏颇

传统教学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课堂的主体,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教师上课主要为学生讲授教学理论与教学知识,而学生只负责进行记录和硬性理解记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课堂缺少活跃的气氛,十分枯燥乏味。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理论也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锻炼,学生不仅没有独立思考、分析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会对课堂感到无比的厌烦与抵触,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2.教学内容缺少应用性、创新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工作如果止步不前、固步自封,就会犹如深陷泥沼,处于一种困窘消极的状态。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缺少足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与教学态度的不严谨,所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其教学内容往往缺少教师自身的思考、理解、分析,毫无深度价值,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无法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只能应付试卷考试,却无法真正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处理,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很难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正日渐凸显,越来越无法满足国家对于大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如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禁锢与束缚使其缺少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缺少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懂得学以致用。为了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良现状,PBL教学法将成为公共事业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必行之举。

二、PBL教学法的优势

PBL教學法是“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的简称,翻译过来即问题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经教师参与和指导,对学生进行人员分组,问题设定和讨论分析等。”[2]这就意味着PBL教学法的'应用必须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无法再一味地复述教材,而是要带领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着力解决、处理,这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教师必须拥有真才实学,且拥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灵活深奥的知识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扮好引领者这一角色。学生在设定问题中积极思考分析,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三、PBL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能够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为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与情况起到良好的处理解决作用。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型人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掌握理论知识的记忆训练,只能让学生能够去应对试卷考试,而难以真正对问题采取科学有效地处理,而PBL教学法将实际问题导入教学过程中,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应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所以PBL教学法能够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能够体现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性质。

1.案例问题的选择及教学情境设定

教师想要合理地在教学课堂上应用PBL教学法,则必须在备课时保持严谨的、端正的教学态度,做到认真备课,在选取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只有有的放矢,学生才能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融入教学情境继而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够学以致用。当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学生便可以积极分析并思考问题,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活跃生动,为此教师应该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认真考虑其难易程度,如果教学案例过于复杂困难,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因为无法完成而选择放弃,如果教学案例过于简单易懂,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因为感到无趣而游离课堂之外。所以难度适宜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深入探究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有着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才能在关键的准备环节做到合理妥善。

2.分析与解决教学案例

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过去的传统授课方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只需要将教学案例的背景及步骤交代给学生即可,剩下的问题应由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分析来完成。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注重情境设置,让学生真正融入情境,以事件经历者的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分组讨论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再按照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解决问题能力都较为均等,切勿出现过强或过弱的小组,造成分配上的不公平。每个小组以5-8人为宜,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完全处于旁观者角度的,而是可以对学生积极地指点、引导、鼓励,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可以参与讨论,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应用的能力与习惯,让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过渡到应用型人才。

四、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规划、组织、协调方面的管理能力”[3],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的优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篇2: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转型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的论文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公共事业管理始建于,于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有11届毕业生,另有13、14、15级在校生5个班总计354名学生。公共事业管理分设行政管理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是开始独立招生,在开设人力资源方向,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公共事业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面临一些困境。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不清,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偏少,就业质量偏低

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镇社区从事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毕业生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就职,而非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就职人数较少,这些部门招聘岗位有限,逢进必考,竞争非常激烈,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10%。毕业生整体上就业面比较宽,就业率比较高,达到98%以上,但就业层次不高,专业对口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面的广泛性,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的生源质量等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从而影响到专业培养的针对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能力素质在具体要求上的合理性。

(二)课程体系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化倾向

1。课程结构不完善

课程结构主要是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模块,基础课程中包含有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偏多,任务繁重,方向课程设置不突出,方向不强,专业特色不明显,且选修课选择方向不明确,素质课程偏少,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由于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导致与其他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出现趋同倾向,培养目标无差别化。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课程设置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偏多、陈旧,而刚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

学生应用型的专业能力不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够、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业不精,以致毕业后就业竞争力比较弱。

4。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多流于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应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的教学设施比较差,适用教学软件不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集中性实践、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多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而校外实践、实习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完成,由于一些部门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不高,使得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办公杂事。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表现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结构上的失调。师生比突破了教育部“黄牌”底线(1:22)[来源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2号文],这给学院的正常教学造成沉重负担:一个教师一周工作量20―30课时居多,影响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多专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极少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公共事业专业的年轻教师比重大,35岁以下占到75%,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师资力量,加剧了专业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制约了学科的发展,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工作等。

由于上述困境的存在,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工作岗位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转型期间有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改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伟教授曾说过:“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专业建设,同样也需要找准位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掌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要求,利用自身的优势,咨询有关专家,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转型期设定为培养区域社区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使得人才培养方向性更强,着力点更准,进而提高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提升就业质量。

(二)构建管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部分(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专业平台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的关键知识,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尤其增加技能课程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锻炼就业的必备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强调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优势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学生在某项职能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调方向模块――按社区社会工作专项方向职能设置课程群,建立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克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不够深入的缺陷,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设置“方向模块”的特色课程,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缓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宽泛”的弱势。

2、重视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1)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公共技能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上包括专业的技能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达到25%以上。实践教学上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尤其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应要求明确,保障有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

校内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设置与实训装备统一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有所练,学有所训,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同时要以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相关岗位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更新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提升学生训练效果。

(3)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政产学研相结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平台。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和校地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而且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启智服务。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按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及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及担任班级职务、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通过学分的来考核,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提升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加强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当代公共管理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情景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理论知识有效模拟出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二是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三是组织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撰写计划书和社区活动策划方案、危机应对等比赛的实战演练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双师型人才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A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关键要从教师抓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实践,与社区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同时除了要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之外,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定期选派理论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让其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学习现代技能和经营管理,从事最新项目科研课题研究,为企事业解决难题,创造实际经济价值。这样做,也利于在现场实践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讲稿中。

参考文献

[1]邱月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浅析[J]。

科学中国人,(19)。

[2]赵新峰,李水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出路[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3]宋君,郑蓉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12)。

[4]包红梅。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02)。

[5]谢舜,谢清,杨欣。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08)

[6]钟云华,李磊。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视――教学改革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12(03)。

[7]杨峰,王艳花,员晓哲。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07)。

[8]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02)。

[9]关小克。公共

篇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对策论文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及对策论文

一、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工程投资决策过程

我国已建或者在建的建筑工程中,在项目投入方面都存在有投资过度的问题,进而增加了建筑工程建设的造价与成本,这非常不利于对建筑工程建设成本的有效管理与控制。这种在投资决策过程所出现的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其主要缘由在建筑项目建设前期并没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依据,往往是参考一些专家对建筑项目的经验估算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最终造成了建筑工程竣工后的总投资要远远高于预期的情况。

(二)工程设计招标过程

在对建筑的工程造价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并没有将工程的设计招标工作做到位,往往只重视这一过程中方案的制定,没有对施工与技术图等进行招标,进而使设计单位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导致很多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失去了动力。与此同时,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设计的收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所设计的方案也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人为提升造价的现象与行为。在工程造价的设计招标过程中,有着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工程内容的考虑不够周密完善的现象,缺少合理有效的方案评估方法与标准,后续的管理跟踪工作也不到位,一些材料的价格设定不合理,最终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情况发生。

(三)工程竣工结算过程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在这一阶段,会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现场签证工作管理混乱,定额计价的差异性较大等问题,进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远远高于实际所需支出情况,造成工程投资失去控制的现象发生,最终会引起工程施工完成结算过程中的问题,例如不合理的定额换算、高估冒算、工程类型收费标准、材料标准价格等提高等问题,导致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很难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工程竣工过程中的结算工作也难以有效的开展。这主要是由于预算机制的薄弱而弱化了工程报价的决策基础,不规范的工程承包体制不能使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地保证。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也需提升自身的素质,不规范的造价管理服务中介体系与工程造价较低程度的信息化使得造价信息的质量堪忧。

二、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困境的有效应对策略分析

(一)工程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工程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就应将造价管理所需的基础资料准备好,对资料进行准确、详实地收集、整理,不管是材料的价格还是电路、水路的状况,都要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与分析,并且要保证这些用于决策工程投资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盲目性投资情况的出现,应实行集体决策的规则与制度,使工程的相关人员与相关部门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程的技术论证中去,发表各自的见解与意见,这不但能够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利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对这一过程中的一重要的环节进行较好地掌控与把握,即有效地把握与掌控建筑工程的技术经济的各项指标,同时将各设计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力进行设计招标体系与制度的推广与执行,全面且详细地控制分析各流程,从而制定更为可行且合理的招标方案。另外,还要实行限额设计的策略,定量分析所设计的内容,改变设计的.收费方法,建立健全对应的激励奖罚机制,增强施工图的审核工作,若有必要,可以适当地调整投资的内容,并且更为严格地进行设计变更的控制与管理。在工程设计招标过程中,应加强对招标文书编撰的管理,更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对于招标文书编撰的义务与责任,景招标前期的造价管理工作做好,同时也要将招标中期与后期的造价管理工作做好,以保证整体的工作效果与质量。

(三)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在工程竣工结算过程中,为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地控制,这是对工程造价实现有效管理的核心。具体的说,应对工程的洽谈商议有较好的把控,对工程承包单位的索赔诉求进行严格地审查,做好材料的订货与加工工作等。而对开发商所形成的变更,要建立建成适当的签证管理体系与制度,明确权利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位,强调签证的及时性与客观性,不能随意地进行变更。在工程竣工结算的过程中,应进行严格地把关,让工程的造价人员对造价合同进行认真地阅读,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辨认有关的发票与资料,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提高造价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造价管理人才,提升造价咨询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最终使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更为及时、高效与准确。

三、结语

对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切实有效地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把控建筑的建造成本,提高建筑的建造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的发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优化加强在工程投资决策、工程设计招标以及工程竣工结算三个过程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力度,实现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困境的突破。

篇4: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应用发展研究论文

关于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应用发展研究论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突破了各个行业的技术难关并逐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旨在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虽然当前,各个企业总体来说都能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关注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实际各不相同,难免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此,各个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以求更好的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二是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究指出,微观创新机制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工作人员取得微创创新项目成果的同时,不仅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而且楹笮获得企业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奖金、岗位提升等激励措施,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动态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总体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只关注已经建立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有了重大的发展,但后期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或者研究动力,那么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为了进行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适当的支持体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还要推动技术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科技创新新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开始,支持科技微创新项目的发展,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促进企业科技核心的进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篇5: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引言

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属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成本管理、工程施工、项目评估、质量管控等多个领域,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工作的重重要性和复杂性,需要针对其中的系统工程进行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保证实现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方位管理。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管理工作中漏洞百出,在没有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以及出具项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就盲目上马,直接导致很多房地产开发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给社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从未为房地产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1保证开发项目的按期完成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按期完成需要对整个开发项目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阶段性的任务和工作,在保证阶段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情况下实现整个开发项目的按期完成。因此必须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施工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全过程都纳入到计划管理体系中来,用阶段性的工作计划指导实际建设工作,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

1.2保证项目进展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工程量大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必须依靠一套完善的项目工作计划来进行,才能保证在按时完成的情况下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项目开发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为工程开发和建设提供更加明确的职责分配和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为房地产开发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从而保证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协调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人员的组织和管理质量,进而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1.3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的终极任务。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通过有效地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和工期等因素可以保证在投入最小的同时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为企业赢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1]。

2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重点

2.1工程质量达标

房地产产业是一项关乎国际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屋建设质量不仅与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同时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工作中质量管控成为核心问题之一。因为上文中已经提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建设质量,只有保证了房地产开发的质量安全,才能让人们对购买的房屋有安全感,从而真正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2管理者的质量意识

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的实际操控者和管理者,其质量意识对于房地产质量的管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不同部门的管理者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2]。

3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难点

3.1决策缺乏依据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条例的制定需要在充分调研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办法。但是很多开发商对当地的市场行情缺乏明确的研究,很多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跟人经验之上的,决策工作缺乏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经常导致施工的结尾发生项目管理无法进行的情况发生。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房地产开发行业中的项目管理难点之一。

3.2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也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之一,如果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引起三方纠纷。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普遍不太重视项目前期策划以及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同时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往往导致项目进行阶段的资金花费超过了预算,在项目后期无法正常进行[3]。

4解决房地产项目开发管理工作中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策略

4.1做好项目开发前期的研究调研工作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做好前期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做好了前期的诗市场调研,才能为具体项目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完善的数据支持,进而为房地产项目内的成本管理准备先决条件。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设计图纸,工程项目就无法正常开展,同样的如果设计的图纸没有确定性,也无法高质量的进行施工。因此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必须提起对前期调研工作的足够认识,聘请具有相关教育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市场情况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分析,出具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从而为管理者重大决策的制定以及项目成本控制准备先决条件。

4.2逐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保证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障。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项目管理质量,需要对策、设计、发包以及施工的所有环节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责成相关部门人员出具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测评和质量评估,随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应该针对当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工作质量,进而提高开发商的经济效益[4]。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是房地产开发行业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为工程承包方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并相应的提出了应该从做好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质量,为我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篇6:房地产项目管理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引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只有将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实现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只有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完善解决,才能促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稳健有序地进行。

1、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1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按期完成需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计划管理,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序进展,即通过一个完善的计划管理,使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过程都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1.2保证项目进展组织性与协调性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适应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为项目开发的进行提供一个完整的组织保障。在项目开发中,一个和谐的办公环境对保证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协调功能正好能实现这一点,从而保证了人员之间的协调,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环境[1]。

1.3保证项目效益最大化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之所以需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和工期等因素进行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控制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对项目进展过程中项目质量、成本和工期的控制,能够保证项目开发过程中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难点

第一,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时,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可行性得不到确认。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项目的时候,未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导致对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商在市场调研时,未能提供一个研究式的报告,这些因素都会使得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得不到确认,从而在决策的过程中,不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从而导致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开发项目决策体制不健全,导致决策存在很大地盲目性,从而影响后来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以及楼层销售等环节。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在前期调研的时候未能及时反映这些信息,所以就导致了出现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的窘境[2]。于是,就出现一些领导通过商量得出临时的决策的现象,这些临时的决策不仅不利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行,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的安全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要管理好项目在决策前的市场调研,从源头抓起,从而促进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正常运行。

第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图纸变化频繁,因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机制不是很健全或设计师对开发商决策层对开发项目的设计意图缺乏领悟,所以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决策阶层的人对设计师进行干预,导致设计师频繁修改既定的设计方案,从而无法很好完成既定的工作,而且当设计师完成一个设计之后,决策者又提出其他新颖想法甚至是相反的思路,就导致设计图纸不断地进行改正。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项目管理的正常分工,而且不利于房地产项目的及时完工。有些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很多的设计图纸并非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是由一些高层领导决策出来的。设计师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的现象导致设计师不仅不能够很好地设计项目图纸,而且也影响了项目图纸的质量问题。

第三,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着项目工程收尾工作上的难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工程的施工阶段,在与施工队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对相关的合同细则予以很好地完善,以至于在工程收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条约界定不清楚的现象;二是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诸多问题采取搁置处理的原则,这样就在项目后期收尾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不得不解决的前期问题。房地产项目管理中,不仅要注意工程项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管理,还应该注重工程项目在收尾阶段的管理,通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收尾工作的管理,来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维护好居民的安全问题。

3、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出路

第一,规划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阶段。规划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出路之一。具体来讲,主要分为三个步。第一步,房地产开发商首先要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精准的调研。根据工作人员的调研结果,结合决策者对未来开发项目周期中可变因素的预测和把控来确保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工作人员在调研时应该重点注意,不仅要对我国的市场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统计,还要对国外的经济走势和解决政策做一定的统计和调研,以此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房地产开发商在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合适宜的开发项目。第二步,房地产开发商要及时地进行决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要有及时性,以避免某些机会的丧失。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加以重视,再结合实际的情况,以确保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第三步,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需要健全决策的机制,以确保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及实效性[3]。完善的决策机制将规范调研人员的信息采集,提高调研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定,同时在调研结果的决策上可以根据精准的市场信息发挥团队的优势对项目开发及时做出预判并出具可行方案,为决策者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管理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出路还包括管理好项目的实施阶段。管理实施阶段的具体步骤有两步。第一步,在房地产项目施工的时,注意项目图纸的规范性。为了避免在设计项目图纸的时候,出现领导人员影响设计者绘制图纸情况,就要对项目图纸的具体步骤予以说明,使其规范化。房地产开发项目图纸设计流程的规划,不仅有利于设计师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而且也有利于项目图纸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第二步,项目的设计部门要整合好项目所需要的设计资源。项目的设计资源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质量以及项目内容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项目的设计部门要整合好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在一些需要建设园林景观的项目来说,整合设计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要的设计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就会导致达不到房地产开发项目所期待的效果。因此,项目的设计部门要对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加以整合,并且整理成文字,这样才能确保项目施工更好更快地完工。

第三,管理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收尾阶段。管理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收尾阶段主要包括在签订施工合同时,要将每一条条款都标注明白,以避免在收尾工作出现矛盾问题。通过合同来确定具体的分工,每一道程序都有相应的人员进行负责,从而确保房地产开发项目能够及时地完成。在项目建设中重视非工程实体建设的各类工作的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此类工作根据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完成,确保工程实体建设与非工程实体工作同步进行,消除项目收尾阶段的各类隐患。这样不仅有利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可持续性发展,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结语

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难点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对市场定位不准确,项目的可行性得不到确认、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图纸变化太大及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着项目工程收尾工作上的难度三个方面。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出路有三条,它们分别是规划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阶段、管理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阶段及管理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收尾阶段。

篇7: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传入了我国后,并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财务会计仍处于主体地位,这一现象除了与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有关之外,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将以管理会计的作用为起点,分析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探析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适应能力;重视度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基本职能不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即核算与监督,它对企业过去发生的业务信息进行计量,并且通过与过去做比较而得出结论。而管理会计的职能则包括资本支出预算编制、绩效考核、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决策分析、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其中核心职能是预测与管理,即通过事先设定一个与企业总体战略相关的标准,然后将本年的经营成果与标准进行比较,最终评价决策是否正确。

(二)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在期末披露其财务报表,来向企业的股东、债权人、政府和证券监管组织提供企业相关信息,但是,因为外部人员不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公司内部人员可能通过人为操纵来粉饰利润表,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进行编制。而管理会计则是为企业内部人员所服务的,它通过对公司的各项财务和经营信息进行汇总后再全方位深入分析,为自己企业内的有直接利益联系的相关人员提供最有效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以减少修改决策的频率,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三)会计主体不同。财务会计是以某一个企业为主要对象编制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多方面情况,披露关于整体的综合性信息。在计算本年度利润的时候,财务会计把企业的支出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并且根据要求将本期内的收入与成本进行匹配,但是其并不能明显地展示出收入与成本的因果关系。而管理会计对于成本和费用的划分有别于财务会计,前者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酌量型固定成本(可以根据要求不同进行改变)和约束型固定成本(不能改变的成本),这就使得它能够高度体现收入与成本的因果关系。因此,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多层次的。它可以是站在母公司的视角,分析公司整体运营状况,也可以以子公司或一个部门单位为视角,评价其营运情况。管理会计的主体是灵活多变的,更适用于评价分析企业盈利和发展状况,为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

(四)对从事相关职业人员的执业能力要求不同。财务会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基本知识,便可以从事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工作,即使高级财务会计人员对其知识面的要求也是比较窄,但是管理会计的工作却是要求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其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学,还需要掌握财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和战略管理等一系列知识,以便于对内部隐藏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所以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管理会计的引入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和金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企业想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掌控,就要使用更多的管理方法来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需要日益增加,我国管理会计行业也迅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我国财政部也在6月下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来推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管理会计引入我国时间尚短,还不成熟,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其内容,而且从具体应用上,管理会计的作用尚未得到完全发挥。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体系尚未更新和完善,传统理论知识无法应用

1.未形成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管理会计的相关制度。我国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管理会计的理论针对性很强,它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所产生的。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环境和体制方面相差甚大,因此,从西方引进的管理会计思想不能完全应用于我国的管理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是一种方式的传承,而不是一种固定模式的照搬,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否则会制约管理会计的发展,进而波及到企业整体效益的增长。

2.旧的管理理论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管理会计中运用到了很多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都是偏向于理想化的模式,存在着很多前提假设,有时无法运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问题中,或者运用到工作中并无实际意义。例如,在本-量-利分析中,模型线性假设,它假设了企业的FC不变,VC和业务量成线性关系,而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生产产品时不可能保证每个产品的耗费相同,正常生产中都会有磨损,以及企业的FC有时也会根据季节性变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都是现实经营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却不能够通过这些模型所反映出来。这些模型只能进行模糊的计算分析与预测,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社会对管理会计的了解有待提高,急需相应的从业人员

1.缺乏从业人员。虽然我国会计人才体系已经非常庞大,但是整体专业素质还是偏低,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财务会计专业人员,他们掌握的基本上都是与会计实务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因此很难很快地实现这一过渡,市场上管理会计人才供不应求。

2.缺乏相关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理论涉及面广,内容多且引入我国时间短,缺乏专业性指导,很难形成自身的完整体系。所以在很多高校中,尚未专门就管理会计开展专业建设或课程体系建设。而专科院校则侧重于定向培养适应社会基础性需求的财务会计岗位,这使得社会缺乏管理会计人员,因而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也相对滞后。

(三)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难以应用

1.推广、宣传不够。我国有专门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来协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活动,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管理会计机构来规范管理行业行为,带领行业健康发展。例如,美国有IMA协会,英国有CIMA协会,这些协会在管理会计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管理会计主要是在发达地区的大中企业有所应用,而在小企业和偏远地区却很少接触到管理会计,这一现象一部分归咎于地区偏远信息不畅通这一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推广和宣传力度不够,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偏重于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建设。3.企业的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会计属于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企业认为聘请管理会计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相比之下普通财会人员会降低录用成本,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将自身的目光放得更长远,管理会计人员的输入可以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带入到企业中,帮助企业预测未来经营风险以及更好地进行投资和财务决策,从而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管理会计人员发挥效用给企业所带来的整体经济利益,是可以完全弥补录用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录用管理会计人才在以后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益处。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理论体系尚未更新和完善,且传统理论知识无法应用的问题:首先,国家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鼓励相关有经验、有丰富管理会计知识的学者自发组织成立一些关于管理会计的民间组织,提高管理会计在我们国家的影响力。其次,拟定一些关于管理会计的法案,明确管理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相关管理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尽量实现会计行业的严谨性、法制化。针对缺乏相应人才,管理会计作业难以进行:

(1)政府建立管理会计考证机制。通过开设我国自身的管理会计考试体系,不仅能提高会计人员和社会重视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管理会计的行业中来。同时,考证机制也是另一种宣传和推广方式,能够提高企业的重视度,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

(2)高校应该加快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分清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学科交叉中的界限,并开设管理会计专业,培养更多更高级的管理会计人员。

(3)企业应该在内部培养一批管理会计人员,在提高其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针对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难以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团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他们的思想关乎企业的运营状态和发展方向,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有时取决于管理团队的意识高低。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会计思想的培训,提升他们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2)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提供更加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为我国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空间更加广泛。同时政府的行为对社会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众作用,积极推动管理会计相关组织建设,在组织的领导下推动管理会计领域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尚处于新鲜事物发展阶段,不仅需要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外部客观经济环境,更需要加强我国管理会计内部建设,提升其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会要认清管理会计所带的整体效益,并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启太.对“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创新的思考[J].商业会计,,(12):53-54.

[2]马鑫.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12):168-169.

[3]张霞.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11):99-100+116.

[4]黄爱华,朱珺.当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4):60-63.

[5]纪淑青.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4,(20):41-43.

篇8:物流配送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引言:物流就是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质前提,是形成统一市场的客观基础,是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物流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商业活动的发展必然进一步促进社会化大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则是使得商品集中生产和分散销售,由此自然地发展产生出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物流配送管理行业。

一、城市物流配送管理的意义

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在整个城市物流配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物流配送的实物流动的效率和可靠性,必须要以准确的信息作为依据,配送管理通过计划从而有效控制实物的流动,通过和配送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换,提高物流配送的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信息流的传递和交换速度,优化整个物流配送系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运作。

二、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配送车辆存在“三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需求量增加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急速增长,城市交通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城市配送车辆出现“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三难,这些问题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表现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配送效率,增加了物流成本,制约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城市配送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物流基础资产分布分散,信息化程度低

城市物流配送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格局,物流基础资产分布分散,技术力量相对缺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城市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三)城市物流配送管理人才严重缺失

目前,城市物流配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化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是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的条件。我国大部分城市缺少高层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和大部分一线操作人员,人才的匮乏必然成为城市物流配送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四)城市物流配送管理缺少配合,政策法规不完善

城市物流的各项工作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等不同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的政策法规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我国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物流市场的竞争规则基本无统一的侦测法规可循,缺少有效约束和监督。

三、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注重高效人才培养

注重高效人才培养首先,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物流专业学科及研发中心建设;其次,支持校企合作,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联合建立物流综合培训和试验基地,多渠道培养复合型物流高端人才;最后,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保障合法权益,稳定物流队伍。

(二)积极推进新的配送管理方式

(1)积极推进物流配送管理模式

随着物流行业的逐渐成熟,我国城市物流配送业务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建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建设,整体物流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自“十二五”规划中将物流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以来,我国的城市物流配送业务作为城市经济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给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物流配送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物流配送运作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

(2)创新城市物流配送方法

鼓励物流配送企业针对特定的商业聚集区和生活居住区制定专业的配送实施计划,提供个性化的配送服务,提高配送效率;城市交通较为拥堵的大型城市,城市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分时段配送”、“夜间配送”,为有需求的商贸和物流企业提供便利。鼓励快递企业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快件配送体系,探索“仓储一体化”等新型配送模式,提升电子商务配送水平。

(三)积极改进城市物流配送管理工作方式

(1)编制发展规划,城市规划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城乡建设、商务、邮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城市配送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配送发展目标、通道与节点布局、运力投放规模与结构、运输组织、信息化建设、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措施以及城市配送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等。城市配送节点布局应当考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快递营业网点、大型商业网点的货物接卸场地、大型货物装卸点和停车设施等。

(2)强化规划衔接,要将城市配送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及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配送发展模式和需要,完善城市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做好城市配送发展规划与城市土地、商业、交通、物流、快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保障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满足城市配送发展要求。

(四)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措施

(1)加强配送车辆通行管理

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城市中心区车辆流量、流向、流时、货品货类以及城市配送需求,合理确定城市配送车辆的通行区域和时段,根据需要为高峰时段通行的城市配送车辆发放通行许可,并提供通行便利;充分听取交通运输、商务、邮政管理等部门的意见,按照通行便利、保障急需和控制总量的原则,建立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配送车辆通行许可发放制度。

(2)完善车辆停放管理措施

城市负责停车管理的部门要会同公安、规划建设、商务、邮政管理等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限制措施,在部分一般车辆禁停的路段要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情况下给予城市配送车辆必要的停车便利;施划城市配送车辆专用临时停车位或临时停车港湾;完善标志标线及停车位设置,在大城市推广配送车辆分时停车、错时停车、分类停车,全面清理停车设施挪用、占用现象。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物流配送管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准确率,在城市物流服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

篇9:物流配送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1超市物流配送系统的发展

1.1小型零售企业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规模结构呈现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其中一种趋势就是,一些商业企业的规模呈小型化发展。表现为“全民经商热”,企业下岗人员增加导致从事个体商业人员的增加,以及一些竞争中无力生存的企业解体后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等等。近20多年来,尽管我国的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但众多势均力敌的中小型零售业仍构成我国商业的竞争主体。由于小型商业企业的创建几乎不存在政府管制或不准进入的情况,私人资本进入较早,经营方法容易被模仿,造成了我国个体商业的快速发展。

从硬性指标上来看,零售业中、小型企业应符合如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以上,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综上所述,小型零售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一种独资性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些企业主一般在区域型或地区型集聚中的某特定商业设施内,以租赁店铺的方式进行经营。这些企业在行业中位于从属地位,多扮演市场追随者或补缺者的角色。这类小型零售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财产(除店铺外)归业主个人所有;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由业主一人负责;并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全部责任。

1.2超市配送中心的概念

配送中心通常指接受、处理客户的订单信息,对供货商运来的多品种货物进行分拣、储藏,根据客户需要,对订货进行拣选,加工,包装,组配,最终进行送货的机构。

超市作为零售企业,每天对物流配送的需求量巨大,它要求有众多品类,大批量,达到规模经济的订单向各供应商发出,并及时关注货柜商品销售、补货情况,同时要关注在运货品的所在位置及状态,对入库商品进行分拣,加工、组配或者再包装。在销售营业店面做这些操作显然不合适,而一般超市的仓储空间也不适合做分拣、加工、组配等工作。这就需要专门的机构,拥有专业的场地及设施、设备,将供应商发来的货品分拣、储藏,根据超市门店的订货需求,再对货品拣选,包装,配载并按时送达,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由此而来。

1.3配送中心作业流程概述

(1)接收订单。客户和业务部门商定好后给配送中心下达订单,配送中心接收订单准备处理。

(2)订单处理。在接收订单后,业务部门要查询当前时间的库存状况、装卸货能力、包装能力、配送负荷等情况,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优化配送操作。当配送中心受到约束而无法按客户要求交货时,业务部门还需进行协调。由于配送中心不随货收款,因此在订单处理时,需要查核公司对客户的信用评价。

(3)采购订货。接收订单后,查看了现有库存,配送中心需向供应商或生产厂家订购或要货。采购部门统计出商品需求数量并查询供货厂商交易条件,确定订货经济订购批量提出采购单。

(4)入库进货。根据采购单上预定入库日期进行入库作业调度操作。在商品入库时,进行入库资料查核和质量检验。可按一定方式指定卸货及托盘堆放。对于退回商品的入库还需经过质检、分类处理然后登记入库。商品入库后有两种作业方式,一种方式为商品入库上架,等候出库需求时再出货。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出库或置于暂时存放的地点。

(5)库存管理。包括仓库区管理及库存控制。仓库区管理包括商品在仓库区域内摆放方式、区域大小、区域分布等规划和仓储区货位的调整及变动;商品进出仓库的控制;商品所需搬运工具、搬运方式的确定;包装容器使用与包装容器保管维修等。

(6)分拣理货。为了满足中小型零售超市对商品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数量的需求,配送中心必须有效分拣货物,按计划理货。在出库日,当库存数满足出货需求量时,即可根据需求数量打印出库拣货单及各项拣货指示,进行拣货区域的规划布置、工具选用及人员调派。

(7)流通加工。是最直接提高商品附加值的一项作业,不过它不是所有配送中心普遍具有的功能。流通加工作业包括商品的分类、过磅、拆箱重包装、贴标签及商品组合包装。

(8)出货集货。完成商品拣取及流通加工作业后,就可以进行商品出货作业。出货作业包括根据客户订单为客户打印出货单据,制定出货调度,打印出货批次报表、出货商品所需地址标签及出货核对表。由调度人员决定集货方式、选用集货工具、调派集货作业人员,并决定运输车辆大小与数量。

(9)装车配送。包括商品装车并进行实际配送,完成这些作业需要事先规划配送区域,安排配送路线,按配送路线选用的先后次序来决定商品装车顺序,并在商品配送途中进行商品跟踪、控制及配送途中意外状况的处理。

(10)制作账单。商品出库后销售部门可根据出货数据制作应收账单,并将账单转入会计部门作为收款凭据。

2小型零售物流配送的发展问题

小型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现代化、高效率、高效益物流配送体系还相当遥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物流运营设施现代化水平低

有些商店企业配送中心的建立,是从传统的仓库改建而成,机械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物流的仓储、分拣设备。许多百货连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落后,造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不畅,企业无法进行电子商务运作和数据源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处理货物,对货物的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影响。

2.2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在中国的一些零售企业,物流费用占商品进销差价的70%,仅在账面上反映的物流成本就占40%货物的成本。尽管一些小型连锁经营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但统一配送率很低,平均只有30%~60%,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双赤字”的局面:一方面,由于不能利用配送中心集中配送,连锁店物流成本不仅没有减少,但仍然很高,使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配送中心不能满负荷运行,固定成本摊销期限延长,经营十分困难。中国销售前十名的零售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8%,而国外零售企业的总平均毛利率20.56%,毛利率的巨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零售企业物流成本高造成的。

2.3未能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

在我国许多零售企业仍采用各分店白行设立仓库的旧模式。这不仅造成层层设库、库存量高、保管手段落后等现象,而且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资料表明,我国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左右。由此可见,在零售业物流乃至整个物流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论在资金、技术还是在知识和观念上都有着较大差距。物流管理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小型零售企业的发展。

3完善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水平的'策略

3.1致力于推行即时配送,提高零售业供应保证能力

通过即时配送,以做到不同的供应要随时随到。即时分配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体现,是重要的保障手段。当然,即时配送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和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要求高,只有企业有一定的实力才可以实现。但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在发展制定物流战略时,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应实现即时交货为目标,即使暂时不能实现,也可以使零售业努力加快配送速度,提高配送效率。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零售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货物及时到达,确保企业在低库存,成本低,高客户满意度的情况下运作,为零售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培育物流配送人才队伍建设,保障配送系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方法和技术人员已无法满足新兴技术的使用需要,所以一方面社会应该培养大批物流配送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物流配送的发展现在迫切需要的人才和具有丰富的专业水平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也要舍得投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T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其次,物流配送企业加强员工的“服务”理念的宣传和培训。牢固树立“提供服务”的意识是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保证。

3.3制定物流战略,实施集约化配送模式

我国的零售企业必须认识到物流战略不仅是物流配送部门或者仅是配送中心的事情,而是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做出战略决策。零售配送服务的选择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建立配送中心,即企业经营的所有商品全部或大部分由其配送中心配送,适合拥有多个商店,规模比较大的具有较强的购买力的公司,二是一种常见的共同配送系统,即由具体的生产或批发商投资建设设计专为某一个零售高提供服务的配送中心,该零售商在参与指导配送中心管理,并且投资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为实施“小批量,多品种”的配送。无论这两种中的任何一种都是集约化配送的最有效的方式。

4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的零售企业意识到物流配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未来消费品市场的高速发展中使我国的零售企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的零售业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高效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的高效的合理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保证货物及时准确的到达,保证企业在低库存、低成本,高客户满意度的情况下运营,为零售企业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0:社区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社区管理问题思考论文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浓。街道、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它们继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政府在街道设置办事处,通过办事处来管理各种事物。街道办事处处于政社不分状态,它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最基层组织,既是行政管理主体,又是社会管理主体,成了一个全能型组织。它由于承当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过大的工作量,导致其无法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更无法满足社区成员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此外,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其工作方式的行政色彩仍然较浓,居委会是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必须服从街道对日常工作的安排,终日忙于繁琐的具体事务,行政工作负担过重,无力在社区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中发挥协调作用。这些必然导致居委会协调作用缺失,弱化了居委会的管理职能,降低了管理效能。

2、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还较薄弱。目前,在社区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等方面都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有些工作区政府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无法履行管理职能,即使有设置机构但人员以及设备力量都较薄弱,使任务的完成大打折扣。街道办事处本应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但由于其权力小,无法完全行使政府职能。所以,在城市社区管理上,责、权、利很难相互统一,执行部门有权执法但却无法直接把法律落实到社区,而街道和居委会虽然能做到但又缺乏相关的权力,导致相互配合不到位,工作效率低,条块之间推诿扯皮,这些必然制约了街道和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了社区管理的成效。

3、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理应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目前在社区管理的具体操作中,街道却对自己社区管理的职能不明确,集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任务于一身,使其从派出机构转变为综合性机构。由于街道无法承受繁杂的社会管理事务,只能是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居委会身上,使居委会不得不承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而自身的自治管理功能日益减缩。这最终必然导致街道无法充分发挥其综合管理职能,管理效能下降,而管理成本却大大提高。

4、社区管理缺乏统一的相关法律法规。城市社区管理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以致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不利于社区管理,使许多本来应该属于政府、企业、社团的事物却往往由社区来做,目前也没有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使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5、社区管理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社区管理需要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但目前在实际运作中社区管理制度却欠规范,街道办事处对自身的管理范围未有明确的制度界定,导致无权管理甚至越权管理,而且到目前为止,社区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也尚未建立条块结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一些管理部门权力高度集中,无法从制度上对其管理质量和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和惩处。

6、社区管理人才匮乏。目前,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老人和妇女,管理能力薄弱,已不能适应社区管理工作的要求,虽然这些年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应聘到居委会工作,但仍是杯水车薪。所以,目前迫切需要文化层次较高,拥有现代社区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或相关专业的人才进入社区管理层。这是当前城市社区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

1、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自职责。理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三者的关系。区政府应履行对社区全面领导的职能,而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管好自己该管的事,比如对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发展等行使相应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于不该管的事则转移出去。同时,在环境卫生和保护、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方面也应行使综合执法职能。社区居委会作为最基层的城市社区组织,其对社区管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要加强居委会的自身建设,由于它既不是一级政权,也不是行政性单位,不具备行政性的指挥和制约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靠自己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在日常工作中,要关心和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靠居民自身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履行居委会的服务职能。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三方面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2、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完善生活环境。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交通、卫生、环保、绿化等市容环境的综合管理,通过各种方式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并且为居民创造和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要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为社区居民的安家乐业创造一个优美、清新和愉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要培养新型社区管理人员。为了适应现代社区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街道和居委会的干部提高对现代社区管理和服务内涵的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思维。与此同时,应注重培养新型社区级干部,可以考虑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干部进入街道、居委会任职,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同时,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充实到街道和居委会,提高街道和居委会人员的文化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质量,满足社区居民不断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

4、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群众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开展社区健身工程,在社区设置健身场所,组织各种健身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同时,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配合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此外,对社区内的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建设和完善老年活动室,让社区内的老人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从方方面面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5、加强社区管理的法制建设。社区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制建设作为前提和基础,社区管理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所以,为了使社区管理能够有序地开展,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社区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对社区进行管理。首先,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一些配套的制度;其次,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执法,这是社区管理法制化的保证,也是社区管理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6、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社区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为人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管理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所以,在社区的日常管理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而且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比如,重视社区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等建设,使社区居民真正感受“社区是我家”,对社区拥有归属感,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共同建设美好社区家园。

篇11: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问题及对策论文

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管理会计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纵观经济市场,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会计这项工作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责任意识不足。通过探究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缺少完整的会计管理体制,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管理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制约着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由此,主要就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改变这种现状,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问题;对策

管理会计是最初是在西方兴起来的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其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引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应用现状就当前来看,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迫切的需要创新和完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来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主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也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理论基础的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果不明显。由此看来,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完善以及实践工作开展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1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应用概述

管理会计是一门从西方兴起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中,将企业内部流动资金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结合企业实际经营发展情况,依据相关管理者管理决策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开展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是当前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内部会计活动编制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对于管理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经济资料进行分析,以期起到企业经营管理成效评析作用,科学合理制定规划经营目标,参与经济决策管理,实现经营目标。

2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偏低

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中,工作成效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由于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偏低,以至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成为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和决策人员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成效的发挥,如果对其重视程度不高,那么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很难有效对会计活动进行控制,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甚至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一系列联动效应。此外,当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操守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新时期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应该是高素质、高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优化知识结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会计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在短时间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存在一定困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管理会计实际应用成效。就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只是获取途径来看,过于单一,对于会计全面预算以及风险分析方法学习渠道较狭窄,认知水平偏低,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经验来判断,会计决策存在着突出的盲目性。加之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很容易在工作中受到利益的诱惑,从而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影响企业资金安全。

2.2管理会计自身缺陷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管理会计自身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基础教育缺乏规范,由于我国管理会计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至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历史不短,但是至今仍然保持较小范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而在中西部地区应用较少,甚至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认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会计基础教育不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程度较低,多数企业领导对于会计工作认知水平偏低,对于管理会计自然更无从了解,对管理会计所起到的作用和经济效益缺乏统一认知,加之管理会计相关教材较少,人们很难直接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更不用说管理会计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管理会计自从传入我国后,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和完善,逐渐将其他学科内容引入管理会计中,对于管理会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完善和创新。管理会计是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编制的过程,也是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整合应用,将其他学科引入其中,只是单纯的对管理会计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价值不足。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成本价值失真,决策者无法根据现有的会计信息进行成本效益的客观分析,尤其是我国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我国自身的研究较少,所以至今仍然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同实践脱节问题尤为严重,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未能形成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局限在国外文献翻译方面,同我国国情严重不符。所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对于理论基础结构的研究力度不够,实际工作开展中的可操作性缺失,所取得的结果未能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推广应用,在一定上影响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

3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建议

3.1提高对企业的重视程度

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成效,在企业中的应用首先应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赋予其更大的权利。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专家组,组织和协调我国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以及在现代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管理目标,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决策、规划和控制。培养更为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推动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节能学习,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从而建设更高素质的会计从业队伍,更好的满足管理会计工作需求,推动管理会计研究的持续深化,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3.2完善管理会计相关制度

管理会计理论和体系迫切的需要完善和创新,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吸收和借鉴其他理论研究成果,从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以求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更为充分的发挥指导作用。制定管理会计实务的框架,管理会计由于受到外界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尚未具备建立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管理会计体系,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灵活运用管理会计,提高工作质量。所以,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以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归纳,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实务框架。

4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管理会计自身特性,需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理论成果来完善自身,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设计范围较广,会计从业人员在掌握管理会计理论基础和方法时存在严重阻碍。管理会计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不能盲目的推进,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从而在企业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韶兵,郑伟宏.企业转型升级、成本管控优化与管理会计本土化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4,12(2):91G93.

[2]潘蓓.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探究[J].中国商贸,2014,22(32):207G209.

[3]许金叶,袁树民.网络管理会计:信息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会计[J].会计之友,2011,16(21):58G61.

[4]课题组.管理会计在河北企业的实践:回顾与展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1(5):78G83.

[5]李德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J].征信,2015,33(3):87G89.

[6]朱建林.构建企业发挥管理会计作用内生动力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6(3):65G67.

[7]刘敬芝,焦文娟.管理会计与企业价值创造―――兼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5(6):96G98.

篇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论文

,云南大学、东北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此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开设。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该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地改革[1]。、麦可思《就业蓝皮书》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为“黄牌专业”,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提出警告。之所以被列为“黄牌专业”,失业率较高、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知识、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而知识、能力的培养来源于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合理。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科学导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应该重视课程体系的重构,对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提出新要求,应该认识到提高专业对口和就业质量迫在眉睫。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关于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新兴学科,理论和实践都处于不断建构发展中。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及重构,必须首先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2]。当前,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国内外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在较高层次上的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管理才能。

(二)关于课程设置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关于课程设置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课程的定义上来看,普遍观点认为,课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互动的媒介和核心要素,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系列计划方案和活动。二是从课程设置的内涵上来看,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狭隘地理解成学科课程的开设。目前,在中国的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计划中,主要包括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总结当前國内外相关研究可知,当前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课程、开设顺序合理、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符合方法论的要求、反映学科主要知识以及现实和未来时代的发展和前沿。

(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较长的历史,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个学科的命名最早应该是在国内,国外则大多以公共管理或非营利组织管理命名。国外学者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时,其侧重点及所采用的方法相较国内均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的专业分类方面,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国内学者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的出发点和分析的维度不尽相同,但总体可以反映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看,张晓燕等提出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体系不合理,基本上没有建立规范的专业平台,在基础课和主干课的设置上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专业平台。这些都不利于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及进行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在探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上,廖宇航通过对首届毕业生做“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这说明目前国内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归结为: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收的生源特点等。

三是从构建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的作用和工作方向上看,周湘莲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搞好实践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从目标、内容、保障和考核等方面建设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促进专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龙兴武则认为区域地方性大学应抓住国家教育改革的历史机遇,结合地方公共事业发展需要,重点设置有地方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评价分析

(一)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课程

体系改革历程

,福建农林大学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迄今已连续招生13届,培养9届共690名毕业生。自开办以来,本专业培养方案经历了多次修订,课程体系亦随之多次调整。其中,较大程度的调整原因在于专业方向的设置或改变,先后设置过社区管理方向、环境管理方向、技术经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等多个方向,开设过107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或专业选修课,其中仅46门课程保持相对稳定,7届及以上的年级保持开设;而其他61门课程变动较大,甚至还有38门课程在的培养方案中只出现过一次。同时,部分课程定位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专业核心课或由专业核心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总而言之,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稳定,多数时间处于变动调整状态。

(二)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现状调查

为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看法,本文面向福建农林大学本专业首届(届)以来共9届所有毕业生以及—级在校生开展问卷调查,实际回收毕业生有效问卷203份,在校生有效问卷287份,总数为490份。其中,调查学生在不考虑各个教师授课情况下,仅从课程本身和个人实际出发考虑,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列举的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的相关看法,并着重两个方面探讨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包括“哪些课程是最有价值的”和“哪些课程是最应删除的”。

统计选择频数显示,从最有价值到最應删除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排序如图1、2、3、4所示。总而言之,从专业基础课、核心课评价来看,学生认为一些管理、经济等通用类的课程相较于具体方向类课程更有价值。而从专业选修课的总体评价来看,学生认为一些管理类等通用类的课程相较于具体方向类课程更有价值。从考虑课程删除的原因来看,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首先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比较功利;其次是专业方向的考虑。

于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基础课程,如“公共政策学”安排靠后的学期上课。同时,各学年课时安排不合理,大二课程多大三课程少,课程设置不均衡,部分时间课程安排过满,出现一天12节课程的现象,超负荷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操作性差。

(四)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不符合

法学类课程、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被安排在选修课环节,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律体系思想建设与提高写作能力。此外,课程设置未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结合,“厚基础、宽口径”办学方向指导思想下设置的课程体系,看似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庞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无所适从,感觉学而不精,同时给用人单位一种“此专业学得太宽太泛”的印象,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正是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而疏于应用,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补充,以至于课程考核,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在“规范教学”、“评估不出事”的要求下,大部分教师多以常规题型出卷,甚或部分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复习答疑时,给学生圈定背记范围。大多数学生只需在期末一个月根据教师圈定的范围,复印学习委员的课堂笔记,进行突击冲刺复习,考试通过一般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能拿奖学金。由此,被学生们调侃为“课上憋得慌,考前背得慌,考后全忘光”。同时这也造就了课程学习“阴盛阳衰”的现象,因为女生总体比较勤奋,也更善于背记。由此,在每一届毕业综合测评中,前几名的基本是女生,保送研究生的更是如此。

四、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

(一)根据学科特色明确专业方向

从高校调查情况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口碑较好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依托高校本身资源优势,如985或211院校、师资强、生源充足,如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这样的先天优势并非所有高校都可以具备,因此很难模仿。二是设置的专业方向好,或与学院其他专业形成优势互补,或是社会较热门方向,就业情况较理想。如河南理工大学,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制定了以特色强专业的方针,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确定了应急管理与安全社区建设方向,实现与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相互借助,主要培养初步掌握应急管理知识体系,能够在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专业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管理并擅长风险评估、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在安全示范区建设、安全文化与安全社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省级重点农林院校,具有较强的农林专业优势。因此,在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方向时,可以考虑拓展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研究,其中重点在于搞清楚农村公共组织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和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整体科研成果,依托农林院校的基础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优势专业方向。这里有三个方向供参考:一是农村公共人力资源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该方向与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是该方向市场需求量大,政府部门与企业同样适用。二是农村公共财政方向,目前我国村一级的财务人员需求量大,而公共财政方向正好满足需求,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体现农大特色,同时该方向市场需求量也大,而且不影响考公务员考研。三是乡村环境治理方向,该方向是社会热点,可突出农大特色且学院在师资上具有优势。在确定方向后再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会更加科学化和具有针对性。

(二)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按模块分类设置课程

一些高校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多杂,课程过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尝试通过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不同模块的方式,按照不同模块开设不同课程,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大一基础课和公共课学习的基础上,大二或大三开始分方向培养。这种按模块分类设置的方式,可以让专业集中师资优势突出特色。另外,该模式也使学生术业有专攻,学习目标更明确,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按模块设置需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技能的提升,同时,需要精准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动向和未来五年就业需求,以此来有目的地设置模块,使学生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习真正有所所获,也为地区社会发展输送急需人才。对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分模块的设置同样需要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本院本系师资优势。如社会管理模块、公共人力资源模块、环境治理模块等。

参考文献:

[1]徐金燕.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3).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

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3]张晓燕,孙振东.论教育的民生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

,(5).

[4]廖宇航.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

[5]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

[6]龙兴武.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

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2).

篇13:工程造价审计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工程造价审计管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我国工程造价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工程造价审计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由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对于工程造价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全面,因而对于工程项目建设造价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了工程项目建设造价审计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制度缺失以及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在开展上缺乏相应的指导,所以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对于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水平,控制工程项目建设造价控制管理十分不利。

2、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审计缺乏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现阶段我国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审计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便是造价审计主要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竣工后开展。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如果仅仅是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审计,没有在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决策、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以及施工建设阶段过程中实施系统的跟踪审计,势必导致难以发现这些阶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会造成工程审计结算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

3、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对于审计人员的工程造价理论知识以及工程建设基础知识的要求也较高。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缺乏,业务理论知识涵养不高,业务工作能力较差,因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开展困难,导致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较差。

二、强化工程造价审计措施研究。

1、健全工程造价审计管理体系的建设。

首先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该按照我国工程造价审计管理规范,并借鉴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审计工作经验,制定完善的工程造价审计制度,通过制度管理的方式确保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其次,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开展上,应该系统的制定工程造价审计方法,重点针对工程造价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开展工作方式进行细化规定,以提高工程造价审计的切实可操作性。

第三,应该针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完善监督管理规定,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措施,督促工程造价审计部门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开展审计工作,重点针对施工现场的造价审计进行监督管理,以便于及时发现工程项目建设阶段造价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重点地制定完善措施,进而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效果。

2、针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做好跟踪审计。

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主要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通过采取跟踪审计管理的模式,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的项目技术经济性、建设效率以及造价控制实施效果等各种内容进行综合的与全方位的审计,利用这种在投资决策至竣工实施阶段的全面审查与监督,及时的动态总结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在造价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为相关管理部门调整项目管理提供决策。

在跟踪审计的具体实施上,在工程项目建设开始之前,应该及时的掌握项目工程规模、工程主要施工内容、资金来源渠道、工程技术资料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而详细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同时积极地组织造价跟踪审计部门与工程建设参与单位积极的接触协调,确保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已实现对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审计管理,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实时性。

3、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作为工程项目造价审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能力水平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工程造价审计管理部门应该注重提高审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并增加注册造价师在工程审计工作队伍中的比例。其次,为了提高部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项目的熟悉程度,应该组织审计工作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熟悉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借助于全新的审计理念教育培训,进而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

4、完善工程造价审计方案的制定完善。

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内容较多,而且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系统复杂,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为了提高工程项目建设造价审计水平,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完善工程项目建设审计方案的制定。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全面审核法、对比审核法以及筛选法等几种审计方法,进而保障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开展。同时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审计方法,进而实现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效率的最大化,提高工程造价全面审计工作水平。

5、优化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工程造价审计流程。

为了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水平,必须进一步优化工程造价审计流程。首先,在工程造价审计开展阶段应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在工程量计算前应该将施工图纸以及设计变更图纸等资料整理全面,同时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的了解。其次,在工程量的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施工作业顺序或者是分部分项工程合理的安排工程量的计算顺序,并重点审核汇总数据确保核算的准确性。此外,在工程造价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避免计算的失误,应该尽可能地确保工程计量单位的一致性,以避免工程项目漏项问题的发生,同时对于工程单价的调整应该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通过这些措施,优化工程项目建设造价审计流程,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水平。

6、规范工程项目建设造价审计报告的编制。

工程造价审计报告作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书面说明,也是能够直观反映审计工作结果的文件,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同样也应该重视造价审计报告的编制。首先应该针对工程审计报告工作制定相应的模板,通过模板的方式来明确工程造价审计报告的结构以及内容形式。在工程造价审计报告上应该涵盖工程造价报告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表、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标底、投标报价、工程结算、工程决算表以及工程造价表等一系列的内容。通过规范的工程造价审计报告编制,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纳入到工程造价审计报告之中,以提高工程造价整体审计质量。

三、结语。

工程造价审计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也是控制工程项目建设造价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了提高工程造价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必须充分总结当前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完善工程造价审计制度,创新工程造价审计方式以及完善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水平,避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切实通过工程造价审计来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管理水平。

篇14: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有效开展能够解决当地严重缺水的问题,为地区城乡生活、工农业生活用水等提供重要支持。但是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开展具有施工地质条件复杂、供水线路长、供水目标多样、管理复杂等方面的特点。为此,结合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在分析地区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实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存在问题;对策

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工程供水范围包括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通渭县,白银市会宁县,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及平凉市静宁县4市8县(区)的97个乡(镇),1652个行政村,其中县城4个(会宁、通渭、静宁、秦安),设计水平年2030年供水总人口267.97万人,配置水量2.03亿m3,占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总引水量3.13亿m3的65%,供水保证率为95%。工程总投资53.87亿元,其中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总投资16.6亿元。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该地区的植被数量较少,常年干旱多灾,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在对该地区及其周围流域水资源分布情况综合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引洮供水的发展建设构想,根据不同时期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脱贫致富的发展要求,对整个工程建设发展目标进行调整,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地区水资源应用紧缺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篇15: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本文所研究的地区植被稀少、常年干旱多灾、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地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基础发展薄弱,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发展大多以初期加工为主,工业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发展较差,且生态资源环境恶化严重。

1.1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严重

在当地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地下水包含榆中盆地水、西内官盆地水等,额外还包含一些小型河谷地潜水。从地区当前地下水的使用情况来看,地下水的使用存在严重超采的问题,水井开发使用数量较多,导致地区地下水位严重降低,水资源的使用均衡度遭受到了破坏。

1.2水资源极度缺乏,供求矛盾大

水利工程的开展深受当地黄土高原和丘陵地貌的影响,在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

1.3水库拦洪蓄水,泥沙淤积现象严重

受水地区拥有中型水库2座,水库的总体库容量达到了2084万m3,小型水库也有33座,水库的总体容量是8422万m3。从实际情况来,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腐蚀程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会采取拦洪蓄水的水资源应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

1.4供水水质较差,危害人体健康

地区受水区域中,大部分地区的用水是地下水,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由此导致地下水的超采现象严重,使得一些水资源甚至出现了枯竭。同时,在水资源的大量开采下还会加剧地下水质的恶化,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2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优化策略

2.1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总体规划

2.1.1总体规划。根据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的要求,洮河水资源丰富,流域范围广泛,河流的开发治理以水力资源的开发为主,适当的发展农业灌溉。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是黄河治理规划、洮河流域规划的重要工程。在参照流域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整个省总体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将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定位为以外调洮河水资源配置为主,实现城乡、内外水资源综合配置的多目标供水工程。2.1.2工程总体布置。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配置水量0.43亿m3,建设调蓄水池7座,调蓄总容积290万m3,高位水池17座,总容积1.35万m3,泵站16座,对接干支管24条247.26km,农村人饮水厂4座,日处理规模4.02万m3。解决静宁县城及周边21个乡(镇)46.3万人的生活、工业、生态及其他用水问题,新增灌溉面积0.15万hm2。引洮二期工程通过总干渠、干渠、非农业供水管线,将引洮水输送至各集中供水点。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包括5个供水点,4个独立管网组成。2.1.3地理地质条件。工程区域按照地貌形态和基本构成划分为多个区域,工程建设的'跨度较大,周围地质条件复杂。

2.2结合供需要求合理确定工程规划

2.2.1合理确定受水区的范围。工程建设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受水区的范围,在确定受水区范围之后根据当地水资源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升适合的需水要求。结合第一次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施工建设规划进行综合考虑,客观评估地区干旱缺水情况、水资源条件和特点等,在对多个方案比对分析之后最终将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确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2.2.2科学预测受水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合理确定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的调水规模,按照“三先三后”的原则,结合当地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2.2.3按照节水型社会发展要求,合理确定用水指标体系。在调查评价受水地区用水情况、用水定额、用水效率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受水地区实施全面节水,打造节水型用水指标体系,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2.3转变思想理念,合理配置水资源

2.3.1水资源的使用配置要始终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根据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受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调整水资源的需求结构。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需要充分贯彻落实生活用水优先保障的原则,按照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基本思路,使得水资源的使用分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3.2坚持主水和客水统一配置的发展原则。在引洮供水开发到一定程度之后,水资源的总量会发生变化,相应的对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格局也产生影响。但是在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实现之后,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仍然较低,针对这个问题需要相关人员结合实际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对当地水资源调用和外调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2.4优化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设计方案,加强管理

一是在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在进行多方案综合比对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取水方式来研究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在对洮河、黄河、渭河3个水流域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渭河流域的水资源产量较大,且水资源的泥沙含有量较高、水低地高,不具备向中部地区调水的条件。二是积极汲取以往工程成功经验,提升工程科技含量。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汲取了一些以往工程先进和成功的设计经验,抛弃了以往饮水线路长等问题,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技术先进施工方案,以提升地区水资源管理效率。

3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为地区带来的全新变化

缺水干旱是制约当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难题。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是地区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引水线路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脱贫发展的重要工程,不仅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用水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加快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区域性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重要支持。工程实施后,为实现引洮供水工程整体建设效益创造了必要条件,并从根本上解决供水范围内的供水矛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拉动地方投资增长,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在具体施工建设中会涉及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就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建设管理优化措施以及施工成效进行了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静宁县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将会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结合实际完善水资源保障供给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发展。

论文选题来源

工商管理论文题目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

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困境和对策探析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浅析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新课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应用问题及困境对策思考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2022-05-08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信息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困境及应对措施论文2023-08-0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