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时间:2023-10-23 07:43:39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精选6篇)由网友“眼镜2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篇1: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电灌站及河灌区日益老化毁损河灌区现在只剩下有限几个国营站还基本保持完好,但利用率只有一半左右。主要原因是电灌站建成后,移交给乡镇、村使用后无专人、专职管理、收取的水费、管理费只能付一些工时费,无更多资金对机器设备进行更新、维修再加上农村,偷窃电力设备的状况时有发生,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从而使用率不高,时间一长,电灌站就接近报废。河灌区控制的灌溉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

井灌设施疏于管理,部分已经毁坏泗县地下水蕴藏丰富,具有水质良好、水量充沛的特点。适于农业灌溉,管井深度20~25米,每小时流量可以达到60m3。井灌设施方便一家一户管理。但是由于责权不清部分被人为破环,有的被填入孤石,泥土。老井由于淤积严重出水量不足。现在的井灌区占到全县耕地面积70%左右。

面上排水系统被严重破坏由于近年群众大量修建房屋,村镇疏于规划,造成无序乱建,中小沟有的被填平,有的即使放入涵管直径很小,满足不了汛期排水流量。汛期内涝无法排出,造成无谓的损失。

节水灌溉有所发展泗县节水灌溉发展较晚,主要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早期工程由于设计管理方面的原因,几近报废。近年修建的灌区在良好运行。、

水土保持工作滞后泗县水保工程发展较晚,发展面积较小,主要针对部分山丘区,近期治理的工程只有老濉河进行了草皮护坡,面积在0.6km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改变“重建轻管”现象,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力度,在充分研究本地区本行业特点的`情况下,逐步改革现行的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责、权、利结合起来。按照水系实施分级管理,调动群管组织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把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方法落到实处。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执行工作,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新方法。强化水费征收力度,研究供水的价值规律,探索水费征收科学方法,使水利事业的投入与产出早日步入按成本核算的良性循环轨道。

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强水库、河道、堤防的管理,消除工程隐患。做好各类水利设施的日常检查观测和养护维修,使工程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随时掌握水情、雨情、旱情和工程动态,及时科学地进行防洪、排涝和灌溉用水制度,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根据泗县实际,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对现有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新建工程的投资可采取个人、集体、股份制等方式,谁投资谁拥有。

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工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缺水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的发展,也日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还阻碍着水利自身的持续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建立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做好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对泗县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合理配置,以缓解我县水资源供需矛盾。建立依法治水管水,政事企分开的水利一体化管理模式。行政职能行使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职能行使规划、开发、生产、经营,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的支持抓住被列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机遇,国家将对我县加大水利投资,每年可以达到一亿元以上,我县要积极申报项目,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严格水行政执法针对非法取土,破坏大堤,乱占河道,阻碍排水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水法宣传,增强全民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达到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形成全社会关心水利,爱护水利的良好局面。

篇2: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分析论文

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实现农作物的稳定高产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减少乃至避免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造成的损失,调整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1],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质量日益衰减。针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不良影响因素,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推进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对策研究

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从古至今在我国经济结构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政府部门为大力扶植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并制定出一系列的落实措施,其中农田水利建设就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的支持,对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实现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央的一号文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经济投入,并制定出长期增加投入的管理机制,建立严格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实行区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2],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战略。

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1实现粮食产量的稳产、高产

我国的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存在地区间的差异,社会生活水平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农民的经济收入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的种植。农田水利建设是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基本保障[3],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对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促进作用。

1.2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受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限制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水利工程缺乏的地区,洪涝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的,威胁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及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边远偏僻的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能够为农作物提供种植生长过程中所必须的水资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把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减到最低。

1.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改变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4],改变以往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只种植传统耐旱的农作物的局面,为农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生机。在保证可以提供充足水源的前提条件下,调整农作物品种的种植结构,实现农村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水利建设设备的陈旧、老化

我国现在使用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自主集资与部分政府投资建立的。早期的农田水利工程本身就存在着设备不配套、工程质量低等质量缺陷[5],而且现在这些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比较长,部分已经超出了水利工程本身的使用年限。因年久老化失修导致的水利工程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农业发展需求,导致农作物因缺少水资源的灌溉而减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缺乏资金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属于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工作财产支出中属于重要支出的一部分,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在农村实行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有所下降,无法满足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需要。没有了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使水利工程需要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限制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水利建设管理理念薄弱

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将责任明确到人,产权结构的划分不清晰,使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落实起来非常的困难。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由农民进行管理和负责,农民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无法负担目前高额的用水用电费用,使得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停滞不前。

2.4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现有的农民工就业环境,增加了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为增加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从事农业种植的强壮劳动力越来越少。进程务工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种植收入,种植农作物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使得农民工从事农业种植工作的积极性比较低。

3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

3.1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关注度

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农田水利工程曾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水利工程设备已经老化,且不具备配套的设施、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关注度[6],能够树立农民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思想,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2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

目前,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设施、设备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不到位。因此,要确保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政府及时对农田水利工程注入资金,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为确保对水利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在依靠政府拨款的同时,引进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降低因资金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无法正常进行的局面。政府部门需要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指导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避免水利建设过程中出现政府无为的现象,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进行。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管理方案,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状况。

4结语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我国现在的水利工程建设陷入困境。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很多不利隐患没有消除,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对此进行高度的关注,制定出有效地改进管理方案,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管理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及时的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发展管理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孟娜.浅谈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12).

[2]王冠军,陈献.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村水利,,(5).

[3]张春园,李代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9).

[4]乔娜.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3).

[5]赵伟,徐建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科技展望,,(21).

[6]肖波.探究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福建农业,2014,(21).

篇3: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及对策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发展,综合国力也在逐渐地增强。当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应的,在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也同样带动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时期,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分析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尤为重要。基于此,本论文重点对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篇4: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及对策论文

1.1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科技发展薄弱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哪个大的发展领域中,科学技术都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中也不例外。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高科技的应用,离不开科技对其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中看,我国至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对高科技的应用能力较差。农村地区许多的耕种以及灌溉方式还是采用之前的传统方式,这样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劳动效率,而且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例如,在农村的灌溉方面,我国多数地区现如今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灌溉方式,这样严重的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用水的成本,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造成农村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例如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低、相应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等等。总之,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要想推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解决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1.2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足,面临着严重的缺口

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不仅仅要靠农田水利自身的科技应用水平,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如果缺乏资金方面的支持,那么很多项目都是无法推进的。因此要想维持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常运营,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定期为农田水利的建设投入其发展所需的支持资金。除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外,必要时候还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从目前的资金投入情况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扶持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并且也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定期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专用基金,但是政府所给的专用资金与实际需要的资金还是相差甚远,因为有的时候,相应的负责人并不能充分的利用好这部分资金,导致资金存在缺口。

1.3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提高

要想促进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才因素。人才的缺失将会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不例外,高素质的人才是带动其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合格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农田水利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工作流程,还应该在该领域中有一些创新的思路与想法,以满足新时期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问题。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中,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综合型的人才较少。许多工作人员是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许多年的老员工,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的较少,而且思想也不够开放,无法适应新时期对农田水利建设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都有待提高。

篇5: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及对策论文

2.1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科学技术对于促进一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性,如果科技水平低的话,将会大大影响到这个领域的发展。在我们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作为支撑,那么我们的农田水利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相关的专家以及机构加大科研开发,逐渐普及高科技的技术,使高科技充分的应用到我国的农田水利领域中去。其次,国家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如果只是单纯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是农民不会将其充分的运用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去的话,那么先进的技术也是无法得到普及的。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技术普及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应用水平。

2.2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拓宽资金渠道

资金的投入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是极大的保障。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要想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更好,就要保障农田水利有充分的资金来源。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套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并且对其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是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地区间投入不均的状况,使得有些地区的资金严重紧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充分的调研。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单单只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应该在资金拨放之前充分的进行调研,最大限度的补充各地区的资金缺口。除此之外,还应该拓宽资金的渠道,不仅仅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同时也需要社会资金的支持。

2.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素质

在上述中我们提到了,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都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果。因此,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较低的状况,我们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能力与素质。首先,可以外聘相关机构的专业教师来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的课程,不仅仅要让他们了解到固定知识的原理,同时还应该与时代相结合,教给他们那些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在不断创新的知识。其次,还应该由内部的相关领导定期为他们上思想方面的课程,不仅仅要提高他们对于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创新的意识,同时还要努力开拓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有更多创新的想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兴英.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经营者,.

[2]张云峰.新时期川东北农田水利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5(12).

[3]周林.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1).

篇6: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 传播主体 媒介 传播内容

论文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内地学界对“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历经三十年,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和内容三个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史料梳理、理论建设和成果的实践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仍具备较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尽管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化传播的相关现象早已有所关注,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传播学被引内地以来,大陆学者才开始尝试以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固有文化传播的历程,历经三十年已取得一定成果,为这一课题开辟了新的天地。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分支,文化传播研究有自己的边界。所谓“文化”,指的是以观念形态为核心形成的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体系,即钱穆所谓:“文化”是关乎人类群体生活的精神层面,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的东西川。“传播”则是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施拉姆的定义,指的是信息经过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而实现的交流及其影响。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传播”研究把社会信息的传递视为文化保存、传承、蜕变、增殖的过程,关注文化通过社会信息系统得以传承的问题。事实上,“文化”与“传播”关系密切,有文化则必有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有传播则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动,人类正是通过文化的代代相传,构建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完整的传播活动需要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传播内容和反馈,其中传播者(主动进行信息传递的人)和受传者(接受信息并作出反映的人)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传播媒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和渠道,传播内容指的是传播活动具体传递了什么性质的社会信息,它们涵盖了传播活动的基本方面,传播学者在文化传播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这三个维度来概括。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新时期以来大陆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并例举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传播主体研究方面,大陆学者关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较具特色的文化传播活动,特别是活动者的身份、在何种传播思想的指导下如何进行,造成何种社会影响,试图以此另辟蹊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重新评估。

其中,文化传播活动主体的社会身份及其方式研究可谓关注者众,成果也较多,不乏有意义的创见。1988年出版的吴予敏的《无形的网络一一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堪称内地最早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尝试之一。该书在运用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例如作者指出不同于西方,作为古老的农业文明,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组织如家族、乡社、职业社团、信仰团体等等通过家教、社祭、乡帮行会的活动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播和维系着传统文化。李彬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成书时间亦较早,作者将目标聚焦于唐代,指出其时的社会信息传播分为官方、民间和士人三个层面,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官方主导文化、大众民间文化和士人经典文化由此形成。毛峰的《文明传播的秩序—中国人的智慧》05年出版,对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核与传播方式进行了深人辨析,例如作者总结传统中国的特色之一即在制度中特设纳言之官主管审查政令,三礼之官总掌祭祀,典乐之官主管全国教育学术文化,司徒之官负责敦风化俗协调人际关系,“四官”不但负责实际事务,同时都担负着传播文化,在精神上引领民众的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大陆出版了数部中国传播史,如李敬一的《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及《中国传播史论》、周月亮的《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王醒的《中国古代传播史》、赫朴宁与陈路等合著的《中国传播史论》,尽管在侧重点上与前几部专著不尽相同,但大多史论结合,不但向读者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现象,还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其中在关于传播者的身份研究方面,多能对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现象加以特别关注,例如李敬一特别指出,中国社会向来重史,史官制度完备,史官记事对于纪录和传承文化具有特别的意义;王醒亦提醒读者,中国的邮骤官员及其系统自夏商周时代即已有之,作为官方所建立的社会信息系统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传播者如何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由其传播思想决定。就文化传播而言,先秦阶段的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辉煌灿烂,儒、道、法等诸家不但创立了诸多原创性的思想学派,亦注重强调以不同的方式把它们传播出去,或游说或著书或官方化或转向民间,于无形中开创了中国传播思想之源因而探讨这一方面的文章数量较多,较早的如陈力丹的《子的传播思想—读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一一从传播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对前一时期吴予敏专著内容的回应,还指出孔子思想本身即是为己存在的社会毛序赋予了合理的灵魂,使强硬的权力关系转化成自上而下合伦理顺从,即伦理权力化,中国传统社会以政治权力为核亡的结构由此而起。其它对诸子传播观的专门研究也比较多例如余晓莉认为不能简单地把道家思想理解为“愚民”,道家之“无为”是针对需索无度的统治者提出的,事实上道易提倡“爱民治国”,也从未放弃以言载道的努力,只是他们弘调语言的暖昧和模糊性,提出“行不言之教”,提醒人们非言传播的重要性,谢清果则集中探讨道家语言传播的才真意向和求美旨趣。张翅、刘亚玲仁川关于法家传播思范的评估亦有一定交集,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张翅总结更多地关注法家自身的特点,指出法家重视“法”的大力传播和普及,而对其它文化传播活动主张实行极端的控制政策,刘亚玲则认为儒家和法家看似水火不容,但在传播思想上却有札似之处,比如都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及高明的传播技巧。200年金冠军和戴元光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推思想史》古代和近代传播思想共三卷(现当代部分为一卷)体大虑周,以时代为背景勾画出中国古代传播思想发展的轮廓。

(二)传播媒介研究方面,学界查考中国文化传播活动中不同的媒介所起的作用,怎样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据此,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关注承载文化信息的各种传统符号形式:例如1990年沙莲香主编的《传播学一一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即以相当篇幅论及中国传统的文字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纯粹是声音符号,而汉字取象为主、声形相拼,乃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因此具有超强的保存与整合文化信息的能力,几千年来汉字一脉相承从未中绝,不论任何地域而文字一直保持了同一性,造就了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但文化始终完整统一的局面。2.区分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孙旭培、王怡红、阂大洪等在两岸三地学者合作的《华夏传播论》,中全面总结了从声音到服饰、建筑等多种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载体的物质形式,例如王怡红指出中国古代的官式建筑以作为专制权力象征为己任,扮演着传播皇权至上意识形态观念的角色,古代民居的布局、朝向等特征则可以视为伦理秩序观念的'具体表现。毕跃辉《论文献载体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指出文献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以文献的物质载体论中国古代常见的种类有甲骨、金石、简犊、嫌帛和纸,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不同情况,甲骨和金石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后一直是最主要的文献载体,简犊的使用时间介于前者至公元5世纪,缴帛则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而纸张自公元1世纪至今仍是文献保存和传播的最佳介质。事实上作为最早使用纸质文献的古老文明之一,纸质文献对于中国社会意义重大,而中国古代的纸质文献种类与作用亦各不相同。于翠玲的《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以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特征和它存在的意义,并深人社会背景,考察不同时代和种类的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所造成的影响,亦有学者探讨时事传播的纸质载体一一邸报,较早的文章包括尹韵公的系列论文《南宋都城临安的“卖朝报”与“消息子”及其他》和《明代邸报与明代历史》,徐枫的《宋代对出版传播的管理和控制》等。3.总结文化信息传递所依赖的媒介技术: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李敬一在《中国传播史论》辟专章探讨活字印刷、蔡侯纸的发明在传播技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基于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纸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在世界传播史上都是无可置疑的重大事件。王醒亦详列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历史,特别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于毕异外尚有木活字、泥活字等技术出现,指出活字印刷的意义在于信息的批量生产而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已经部分做到,但由于社会条件所限中国古代的印刷事业一直停滞不前。

(三)内容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同领域传播活动的内容为主,尤其是那些中国传统社会中发展充分、独具特色的领域,总体说来,内地学界对政治传播、文学传播等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较为充分的领域着力较多。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的研究自上个世纪即已经开始,直是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吴子敏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领域的传播事关君主专制政体如何运作,其中内容不外乎君临之术和臣奉之道,他和周月亮均认为封建社会高度集权的制度结构具有对于政治信息和社会舆论超强的控制能力。后来的研究者更进一步细化了对此课题的研究,例如黄鸣奋的《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专门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君臣之间的讽谏传播,从讽谏传播的主体、传播手段、方式和内容进行了专门考证;陈谦的《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政治—“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传播观为例》则认为在历代王朝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向来是政权兴衰系于君主一人、君尊臣卑和严格控制信息传播使得“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传播观的基本表述。李晓瑞的《政治谣谚: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则发掘了历来多被视为民间文学的谣谚,指出政治谣谚具有严肃的政治内容,是民间心态和意愿的非正式表现,是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

在文学传播的研究方面,虽然过去对某一种文学题材的流变史研究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围内早已有之,但是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相当一批具有文学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始尝试使用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加人了传播研究的领域,甚至有人提出建立。文学传播学”王兆鹏06年发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即已实践了这种设想。目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分析于文本之外的促使文学作品流行的要素,例如白贵的(略论诗话传诗中的“意见领袖”现象》提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传媒不发达的条件下,诗歌作品的流传范围有限,诗话作者作为评介者对于诗歌的品评往往就左右了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看法;陈大康的《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指出人们过去往往忽略了在古代通俗小说的流传中,书商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宋莉华的《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明清小说评点的广告意识及其传播功能》认为古代小说特殊的包装形式—插图、评点,对于增加读者兴趣宣传通俗小说有着很好的效果;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的传播与发展》等则指出晚清大众传媒的出现才引发了近代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现当代文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这种研究集中于传统文化对于今人的影响,例如樊星的《在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探索》即试图寻找当代中国作家身上的传统文化之根。

总体而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传播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得到了共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传播模式和特点,并深深地影响了自古及今的中国社会。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毕竟刚刚起步,总体而言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量,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尚未完善,在以下三个方面尤有缺憾:

1.文化传播史的史料梳理: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国自古至今的文化传播史料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点。尽管以往其它学科对纵向的千年文化传承史和横向的文化交流史(即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也有所关注,但是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传播”本体的考察,势必产生新的发现。

2.理论建设: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规律性总结仍然有待继续,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三种传播结构”侧,还是“政治的大一统格局下文化传播的垄断性、封闭性”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制度、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刚刚起步。通过比较中国的文化传播史与西方之异同,学界从中得到的理论成果必将对推进来自西方的传播学本土化有所帮助。

3.实践应用:探讨过去是为了今天与未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正面临着的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文化冲突和竞争的时代,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播历史中所总结的经验定能促进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和反思,也应该能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播事业提供特别的经验和智慧。

新时期现代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新时期广播电视档案管理的创新论文

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与利用论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有效方法探讨论文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论文

新时期探析供电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论文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谈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论文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时期水利建设的综述论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电大工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2022-05-06

新时期林业工程管理创新思论文2023-05-03

论文教学档案怎么写2022-12-09

新时期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个人看法论文2022-06-02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建设的方法探究论文2022-09-20

历史论文范文2022-04-30

入党答辩自我陈述范文2023-03-23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2024-04-18

论文范文1500字2024-01-09

新时期债券市场的对比与启发论文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