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时间:2023-02-26 07:55:3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一只梅菜扣肉饼”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艺术作品赏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篇1: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浅谈方方《风景》中七哥的艺术形象

80年代末的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派和文学流派,这便是新写实主义,作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的方方,以其一篇名为《风景》的小说享誉文坛,成为当代作家中写实主义的主力军。

方方《风景》中的七哥形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本文便浅析一下《风景》中七哥的形象。

一、作者方方笔下的七哥

方方笔下的七哥是一个不加幻化与净化的现实形象,他在武汉的河南棚子中出生,在与下铺苏北佬的交往中成长,在改变自己命运的路途中不断奋进。

七哥像是看透了这个物质社会的智者,回到家总是卖弄他的那一套,而原来会拿刀割下他舌头的父亲,现在却不敢了。

七哥,成功了,现在他是个人物。

父亲忍住自己全部的骄傲去适应这个人物。

在我看来,成功的七哥俨然成了这个物质社会的代表,而忍着骄傲适应七哥的父亲似乎就是我们对这个时代的适应。

等到我们像父亲一样完全适应了七哥所代表的物质社会时,或许,也会像那个原来不承认七哥是自己儿子的父亲一样,对他崇拜,并且骄傲地说“就小七子像我的儿子”。

方方笔下的七哥就像是我们自己一样,在七哥身上你找不出红色文学中那么浓重的净化气,他源于生活,是一个接地气的人物。

他源于这个现实的社会,他就是我们,我们就像他一样地改变着、分裂着。

二、不同的环境对于七哥的影响

七哥从小到大经历过几种不同的环境,小时候在备受打骂、煎熬、不被承认的家庭环境,下乡时压抑自己沉默得像条狗的乡村环境,大学中与田水生交往时的恍然大悟。

这些都导致了七哥不同的心里感受。

小时候的打骂,使七哥对那个冷漠毫无温暖的家庭,包含恨意。

下乡时,七哥仍然是沉默的。

可是,这种表面的沉默并不代表着七哥心灵上的平静。

当本我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冲破“自我”的警戒。

面对来势汹涌的本我力量,自我的作用不会奏效,这种持续不断的心理痛楚使七哥梦中行动起来。

这是心中被压抑的呐喊,而这种无意识的愿望就是梦的起源,而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

这正是人本性中被压抑的“自我”的苏醒与宣泄。

认为自己是“一直在阴间里老老实实做真正的死人”,这是七哥没有经过思考回答出来的。

这正是对本我的回答,七哥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与死人无异。

遇到田水生正是七哥重生的那一天。

在与其交往中,七哥看清了这个冷酷物质的社会。

他知道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在寻找一个爆发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恰恰出现在感情方面,七哥先是与一个美丽的,儒雅气质的女子恋爱两年,并且谈婚论嫁。

就在快要结婚的时候,七哥遇到了一个比他大七、八岁且没有生育能力的高干子弟,他不惜一切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对她不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而是想借助她实现自己的目的,报复他受屈辱的历史。

于是,“凭妻而贵”的七哥成功了,他的爱情也只能用“感激涕零”这四个字来形容,成功后如“哲人”一般出现在家乡人眼中时,表面的安然也掩藏不住七哥内心的仇恨,这才是他的本我。

三、“不合理”的现象也有其“合理性”

七哥的形象在备受争论之时,很多人也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着七哥。

为了权势放弃爱人,为了官位不择手段,为了形象虚伪地对着个体户们赞美着自己本就厌恶至极的五哥和六哥。

在部分人的眼中,七哥失去了生而为人的最低道德底线,彻底沦为了物质与金钱的奴隶。

这样一个“越来越胖”“似乎换了骨头”的家伙,不是坏人还能是什么呢?

但是,纵观方方的《风景》,我们找不出一处批判七哥的话语。

方方的笔触一直是那么的清淡,娓娓道来,没有一丝一毫自己的主观印象,只是在平静地述说这一个故事,真正的“零度写作”。

方方的小说撕开了平静如水的生活表象,去发掘人性恶的因素,但她的小说并非一味的溢恶,而是从社会环境对人的逼迫中深刻地写出人性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

七哥要出人头地,来报复那个曾经苛待自己的社会。

他的手段并不高尚,甚至卑鄙,但是作者并没有对他进行指责,而是如实地道出了他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发展过程。

我们不否认这是以恶抗恶,但我们也理解这种以恶抗恶。

或许,在这个社会上,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明确,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一件事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表象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都不要被迷惑。

七哥的好坏我们无从判断,他一方面顺应这个丑陋的社会,一方面又收留孤儿。

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就像一面镜子关照着我们自身。

我们不能说七哥看透了这个社会,因为,他也处在这个社会之中,我们都在不断适应着这个被新写实小说家们借由的社会与时代。

小说的结尾处写到:“七哥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直到死都是无法判清的。

七哥说,你把这个世界连同它本身都看透了之后你才会弄清你该有个什么样的活法。

”就像小八子说的那样,在社会中活着的我们永远不会有看清的那一天,我们都还是幼稚的,浅薄的,因为,我们都还活在这个当下的社会。

篇2: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浅谈《一个干净的地方》的艺术特点

一、引言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西班牙内战时期。

小说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一位孤寂苦闷的老人、两位侍者:一个年轻,一个年长。

小说的背景是一战后的马德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使人们生活在无意义的虚无世界里。

这篇小说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言简意赅风格,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技巧,鲜明地呈现了由战争所带来的精神空虚,表现了人们对一个光明、有序世界的向往。

二、艺术特征分析

1、言简意赅的风格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简洁生动的场景描写,简短而真实的对话、以及独特的内心独白,经典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简洁文风,并为读者理解小说主题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仅用几句话就明确表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短暂的时间跨度、较少的语句和简明的叙述,生动地呈现出三个主要人物的生活态度。

读者可以感受到咖啡馆的安静气氛以及那位买醉老人的孤独苦闷。

通过简洁的写作风格,海明威揭露了处于虚无世界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精神世界,他们孤寂无助,但依然保持高贵、优雅的行为方式。

2、叙事视角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他擅长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并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距离。

这样就好像叙述者消失了,所有的事件和情节都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对话来展现的。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就像一位旁观者,淡化了故事背景,通过两位侍者的简短对话叙述了这位买醉老人的孤寂和空虚。

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叙述者省略了类似“谁说”以及“谁问”的字样,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人物的距离。

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客观地观察着故事场景。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既没有提到故事发生的时代也没表明小说人物的名字和国籍。

这种叙事视角使小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

作者似乎在暗示如此的孤寂生活和失落空虚会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并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具有普遍意义。

3、修辞手法

3.1对比

在文学创作中,对比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巧妙地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文中故事发生在午夜,然而故事中的人物却在寻找“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样一个明显的对比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在一战之后,伴随着美国梦的破碎,许多人的精神追求面临危机,他们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中,渴望被他人关心和理解,并寻找一个心灵港湾。

篇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赏析

弹词和鼓词

说唱文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涯词、鼓子词、诸宫调和元代的词话,是说唱文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名称。它们都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丰富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继承前代的艺术传统,明清两代的说唱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弹词和鼓词为主的各种说唱艺术出现了,同种说唱艺术的不同流派出现了,它们在同一城市中同时演出,艺人们互相竞赛,互相揣摩,为了压倒别人,不仅在演唱文面有不少可贵的创造,而且在作品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加工和润色,使之更加丰富和生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弹词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田汝成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左右写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原书卷二十记杭州八月观潮说:“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明代弹词见于著录确实可信者有两部:嘉靖间梁辰鱼的《江东廿一史弹词》和明末清初陈忱的《续廿一史弹词》,现均已散佚。令传杨慎《廿一史弹词》较梁著为早,故梁著别标“江东”二字以示区别。但杨著的十字句与后来弹词中有衬字的十字句不同,它不是弹词,而是元代词话的继续,本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书传到江南才被易为今名。文人拟作皆在一种文艺流行民间以后,由此可以推知:弹词的风行至迟当在明嘉靖年间。

弹词是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几部组成的。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有时也略有变化,加上三言的衬句,成为三、三、七或三、三、四的句式。弹词作品大多数是长篇的,一部作品往往要说上几个月,像《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是三部连续的作品共六百七十四回,七十馀册;一般通行的也都在十册以上。弹词中的开篇没有说白,短的只有两韵四句,长的也不过十几韵。主要是起定场作用,把听众的兴趣引向正书上来,正如宋人说话中的入话一样。后来它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嘉庆、道光时,有马如飞者善著开篇,今传有五十馀篇,其唱腔称为马调,影响很大。弹词开篇直到今天还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形式之一。在语言上,弹词有“国音”、“土音”之分。国音弹词是用普通话写的,如《安邦志》、《天雨花》、《再生缘》等。上音弹词是用方言写的,或者夹杂有方言的,它以吴音弹词为最多,如《珍珠塔》、《玉晴蜓》、《义妖传》等。浙江的“南祠”、福建的“评话”、广东的“木鱼书”等,都是用各自方言写成的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土音弹词的异名。

现传弹词作品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辑录有二百七十多种,其中除少数是鸦片战争以后创作的,大多数是清中叶以前流传下来的。现存弹词作品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却是极狭窄的,绝大多数都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有比较真实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弹词多在城市演唱,比较更受到妇女的欢迎,因此,她们要求突破封建束缚,改变长期受压迫地位的愿望也就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有不少作品出于妇女作家之手,像《天雨花》(陶贞怀作)、《再生缘》(陈端生作前十七卷,后三卷由梁德绳续成)、《笔生花》(丘心如作)等皆是。

《天雨花》写作时代较早,据其自序,其书当成于顺治八年以前。作者写出了明末朝政的混乱和阉党的弄权。收中主人公左维明对郑国泰、魏忠贤的斗争,对阉党屠杀东林党人的谴责,都表现了作者对明末现实的批判。但作者又是一个陈腐的封建秩序、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她对封建的等级观念、忠孝观念、妇女贞操观念无不大加歌颂,有时竟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嘴连篇累牍地进行封建说教,对农民起义和起义的领袖,她抱着极端仇视的态度。作者还是一个拙劣的自然主义者,她写左维明与郑魏等人的斗争,苍白无力,常常是稍一接触,即匆匆收场,得不到充分开展。而对左维明的家庭种.种生活情况却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使严肃的政治主题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描写中,削弱了主题的鲜明性和形象的战斗意义。

《再生缘》写成于乾隆年间。它是写元代女子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经双方父母订婚,后经奸人破坏,几经波折,终于团圆的故事。作品较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这样一个压倒须眉的女子形象。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她竟位列三台,和男人一样出入朝廷,议论朝政是非,办理国家大事,并运用自己的才智为国家铲除了叛国通敌的奸党,恢复了忠良的名誉,这些都突出地体现了作者有意为妇女吐气的愿望,也是这部书动人之所在。在艺术上,《再生缘》的情节比较离奇、曲折,作者围绕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婚姻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由于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都不高,限制了作品的成就。作品中正面人物形象大都是封建伦理观念的体现者,缺乏理想的光辉。孟丽君虽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但她最高的理想仍旧是回到家庭去做一个贤妻良好。并对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大加宣扬,因而大大损害了这一形象的完美。

《珍珠塔》在以才子佳人爱情为题材的弹词中,是最为江南广大人民所熟悉的一部。书中叙述书生方卿因家贫求助姑母,遭到有钱的姑母的羞辰,表姐陈翠娥同情他,并私下赠给一个珍珠塔。最后方卿中了状元,他装乞人模样,到陈家唱道情,讽刺了姑母。这部弹词在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方面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说唱艺人在深出中不断加工,它在艺术上以描写细致、语言流利生动见长,不少片断今天仍活在舞台上,深为群众所喜爱。

弹词中还有一类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成的,说唱白蛇与许仙恋爱故事的《义妖传》就是这类作品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义妖传》的故事情节和《雷峰塔传奇》基本相同,“义妖”即指白蛇幻化的白素贞。她为了捍卫自己与许仙的爱情幸福,跟代表封建势力的法海和尚展开了出生入死的斗争,体现了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要求挣脱封建压迫的强烈愿望。其他人物如法海的虚伪残忍,许仙的诚实懦弱,小青的热情爽快,也都有较好的描写。

以上四部虽然是比较好的弹词作品,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用,小市民意识的渗透,特别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和艺术的局限,作品存在着大量的封建伦理的说教,不同程度的猥亵描写。在故事情节上也往往陈陈相因,总脱不掉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经过波折而大团圆的俗套。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它也是由陶真和词话发展而来的,与词话的关系更为直接。今传最早的鼓词,是明天启刊本《大唐秦王词话》(一名《秦王演义》),写的的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中国的故事。韵文为十字句,与鼓词相同,只是这时还不用鼓词的名称。正式使用鼓词这一名称的,是明末清初的贾凫西,他的《木皮散人鼓词》不是演述故事,是借用这一形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但正是这个事实说明至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鼓词已经流行,并且已经转而影响了文人的创作。

鼓词也是韵文、散文相间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似较弹词更为灵活。鼓词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又说又唱的成本大书,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的小段。习惯上,前者称为鼓词,后者称为大鼓。大鼓出现较晚,它是从鼓词“摘唱”来的。所谓“摘唱”,即从鼓词中摘取精彩的一段来演唱。清中叶前后渐渐兴盛,并有了专门为此创作的作品;于是它便与鼓词正式分开,成为另一种曲艺形式。

鼓词大部分是写前代忠臣良将南征北战的故事,其中虽有一些历史的影响子,但绝大部分是虚构的,也还有不少神仙道化的描写。作品主要是写朝廷上忠奸的斗争和抵制外族入侵的战争,虽然多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却我少反映了人民的爱憎和愿望。较有代表性的如《呼家将》(一名《肉丘坟》)等。鼓词中也有写才子佳人恋爱故事的,较之弹词同类的作品,一般来说篇幅要短小得多,风格也不同。但仍未脱公子受难,小姐受苦,终于团圆的俗套,其中较好而影响较大的是《蝴蝶杯》,特别是“游龟山”一段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他们的反抗情绪,有一定意义。

还有一部分鼓词是由文学名著改编的,根据小说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根据杂剧传奇的有《窦娥冤》、《西厢记》、《白兔记》等。这些鼓词一般与原作出入不大,对这些文学名著的普及有很大作用。

子弟书是鼓词的一个支流,大约创始于乾隆年间。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由此可见它的来源和音乐上的特点。

子弟书的题材,除一部分直接从社会生活中吸收外,大部分也是根据明清流行的小说、戏曲改编的。前者如《姻花叹》、《厨子叹》、《逛护国寺》等,可以借此了解当时一些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某些生活状况;后者对传播文学名著起了一定作用。子弟书的作者还对原著某些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做了一些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有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如子弟书代表作家罗松窗、韩小窗据文学名著改编的《鹊桥密誓》、《黛玉悲秋》以及佚名的《草桥惊梦》、《闹江州》等,都有这样的特点。

子弟书的乐曲今已失传,但保留到现在的不少作品仍以各种曲艺形式进行演唱,受到群众的欢迎。

民间歌曲

清代文人继续明代文人的遗习,搜集民间通俗歌曲的风气更盛,保存下来的作品远较明代为多。刘复、李家瑞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中共收俗曲单刊小册六千零四十四种,又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他“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馀种”,由此可见清代民歌的兴盛。

清代俗曲集的情调与明代基本相同,多为男女相思之作,亦有不少色情作品,大都是城市酒楼、茶馆、妓院中传唱的东西,如《霓裳续曲》、《白雪遗音》等刊本和《时兴呀呀呦》等钞本。但其中亦有一些思想比较健康,歌词清新俊爽的作品:

[寄生草]濛淞雨儿点点下,偏偏情人不在家;若在家,恁凭老天下多大。劝老天,住住雨儿教他回来罢。淋湿了衣裳事小,冻坏了情人事大。常言说:黄金有价人无价。

[寄生草]情人送奴一把扇,一面是水,一面是山。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山靠水来水靠山,山(若)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重)

——《霓裳续曲》卷四

清代民歌中亦有来自较为僻远地区的,如李调元的《粤风》(注:李调元《粤风》是以清初吴淇所编的《粤风续九》为蓝本。吴书大概已佚。王士祯《池北偶谈》、陆次云《峒溪纤志志馀》等书载其所辑广西民歌多首。)和无名氏的《四川山歌》,它们的曲调较简单,但感情真率朴实,是民歌的本色: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

——《粤风》卷一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棉花几时开。”

——《四川山歌》

这里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体现了民歌清新健康的风格。

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和迫害在清代民歌中的反映也较前代更为具体深刻,有的谴责男子的负心,有的怨恨父母的无情,感情都十分强烈。有的则具体地写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加于妇女的痛苦。例如:

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朗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四川山歌》

这是辛辣的嘲笑,也是严肃的抗议。但在那样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妇女的美好青春被葬送了。《时调小曲丛钞》中[银绞丝调]“哭情郎”、[玉琳琅调]“别情哥”两首都是写女子自己选择了配偶,却被父母另嫁了别人的痛苦心情,特别是前一首,不仅写了她与情人痛苦的离别,并且写了她对情人殉情而死的深切的掉念。作品中两对青年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必然产生的悲剧。但青年人是顽强的,他们继承了前代民歌中那种“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的精神,表现了更为强烈的叛逆精神:

思想着才郎,恼恨着爹娘。脚 着花盆,手扶着墙;两眼不住的泪汪汪。因为才郎挨了一趟打,打的奴浑身上下茄样。郎嗳!能舍这皮肉不舍亲郎。

——《时兴呀呀呦》

冤家要去难留下,满满斟上一杯茶。这杯茶,留下冤家说句儿话:既要去,就该留下知心话;偷偷瞒瞒不是个常法。到不如瞒着爹妈,逃走了罢!瞒着爹妈,逃走了罢!

——《京都小曲钞》

任何迫害,不会使青年人屈服,任何肉体的摧折,也不能熄灭他们心中争取自由的火焰,“能舍这皮肉不舍亲郎”,这就是他们的回答,“瞒着爹妈,逃走了罢”,这就是他们的行动。

清代还有少数民族民歌和儿歌专集的刊行。前者如《粤风》中后三卷的《瑶歌》、《苗歌》和《僮歌》。作品多半是情歌,也反映了他们的一些习俗。但由于是用汉字标音,虽经注释,仍有不少难懂之处。后得如郑旭旦的《天籁集》和悟痴生的《广天籁集》等儿歌集,它们是成年人向儿童传授知识,训练儿童语言的,一般句子较短,语言简易流畅,适合儿童诵唱。但其中亦有少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篇4:如何创作一部美的艺术作品论文

如何创作一部美的艺术作品论文

多年来,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分歧性最大、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本质给出了客观而全面的解释,那就是美与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劳动不可分割,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的根源就是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的,在这部作品中,他还从劳动与劳动的本质二度揭示了美的本质问题,所以说,美的艺术作品创作,必然要从生活与社会实践出发,这样才能够实现艺术的美。

一、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

对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中“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进行分析,在创作一部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要考虑怎样的美,才是人们做喜闻乐见,最能够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那么达到就是“生活”,但是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的领域要比美的领域宽阔得多。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演变,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美被人类审美活动创造出来,因此,艺术美是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从古至今,中国美学都十分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大部分的西方艺术家则会指出,艺术美的基础是生活,世界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推崇“师法自然”,以《东京梦华录》为例,作者是对汴京城区的生活与景色进行了描写,其中有对内城东角子门内外一带景物的描绘,描绘入微,且恰到好处,读者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城门、楼宇以及商铺的繁荣与特色,这里面既有汴河,又有架于汴河智商的桥梁——虹桥,那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总结出来,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所选择的这些景物描写,都是具有一定典型性,最能够代表当时汴京的发展情况。

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体现。在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部艺术作品最鲜明的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形象、最富有诗意的事物、场面、情节展现了出来,画面刻画十分生动、入微,可见作者观察也必然十分细致,《清明上河图》中每个阶层、每个职业的人都刻画得非常精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如果作者没有反复、细致的观察生活,是不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画中那些忙碌而辛劳的船工、纤夫、车夫,还有吆喝的小贩、理发师以及车匠,清闲的绅士、官僚,这些人的表情都非常生动,虽然他们不能发出声音,但是观看这幅画的人,仿佛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想要说的话,这种生动的美的体现,源于作者对生活的入围观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将船工、纤夫、车夫以及形形色色的小贩作为整幅画的主体任务,尤其是对那些过“虹桥”的河上船夫的刻画,包含了情感与思绪,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艺术家在创作一部分作品的时候,那种爱恨的.倾向,艺术美具有倾向性,它们在艺术家创作艺术美中会自然流露出来。《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本身在画院任职,属于上层社会的人士,但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对小市民的描绘上,整幅画卷简直就是当时城市居民生活的缩写,并且将两个不同阶层人的生活表现得十分鲜明,正所谓“眼中苦乐各有情”,很多艺术家和学者都认为,《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够将两种不同阶层的人用画的方式表现得如此清晰,如此成功的将汴京城市清明节的场景展现出来,主要就是因为作者在劳动者和小市民的刻画上下了功夫,这也是这部分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高美学价值的关键。

二、艺术美不是简单的再现生活形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美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也就是说,艺术美并不是简单的、原原本本的将生活搬到画卷上,或者是书面上,而是需要艺术家进行艺术加工,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的翻译。在一部美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倾注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对艺术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正式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艺术品才更具感染力,更具艺术性,艺术的美也更加丰富。依然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艺术美就是作品创作者的劳动产物,也是以部门艺术作品的灵魂。在绘画艺术品种,艺术美实现了艺术形象与观者的情感交流,观者与创作者会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北宋时代汴京的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到汴河两岸游玩,《清明上河图》的作者选择这样的题材,他从安静的郊区,一直描绘到热闹的城市,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整体来看,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汴京城郊宁静的乡村景象,在薄雾笼罩的树林中,有几处茅草屋,小桥流水,杨柳依依,虽然正是初春时节,但却可以感觉到春天暖暖的气息。接着来到了城中的景象,赶着毛驴的脚夫,踏青归来的行人,环境刻画非常直观的将当地的风速明清反映了出来,这也是整幅画的基调,汴河上、码头上,都是行人和船只,,以“虹桥”为中心表现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商业贸易活动。后段描写的是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两边联栋高楼屋宇,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癣等等。彰显北宋时期汁京城市的繁华。作品对北宋晚期的汁京及近郊的生活景象作了生动而细致的浓缩描写,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郊外部分,张择端参照了外城东水门外的景色,大胆地进行了剪裁和省略。作者把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高度提炼、加工,把二者结合起来,因而使画卷更集中、更概括。

三、艺术的美在实践中升华

美的规律是指人类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以及在一切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美的尺度标准等诸多规定的总和。蔡仪先生认为规律是客观的,美也是客观的。美包含自然界事物的美以及人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等同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的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在《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张择端细致入微地描画了汴河景象,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是千帆竞发、百炯争流。桥面上车水马龙,行人稠密,不时有人向桥下观望,探头探脑地在为过桥的船紧张。这是全幅画的最高潮处。三条大船缺一不可,处处彰显美的规律。同样是三条大船处理得十分有变化,同样也说明汴河的货物繁忙。峭公的描写就像连续的画面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勾画出画卷的典型性,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这里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从而体现出其作品的艺术美。

四、结语

以马克思主义对美本质的阐述,可以总结出艺术美的创造,要结合生活、实践以及人类生产等要素,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灵感与激情的碰撞。艺术美属于一种美的形态,也艺术创作者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中体现,总结出来的产物,本文列举了一些例子,对一部美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了阐述,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就是一句话,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的美是艺术品的核心、是艺术品的灵魂,需要艺术创作者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发现,这样才能够抓住生活中的艺术美。

篇5:舞台传播艺术作品

舞台传播艺术作品

为了让群众可以接触到精品艺术、可以买得起舞台演出的门票,天津市突破传统的文化扶持模式,在科学管理剧院团补贴的同时,创新推出以“文化惠民卡”为代表的惠民补贴新手段,在补贴对象多元化、补贴效果深入化上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对象

(一)艺术体裁天津是一个具有成熟戏曲曲艺演出、观赏氛围的城市。在京剧、大鼓、时调、评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民族艺术演出的基础上,交响乐、室内乐、独奏(唱)音乐会、歌剧、话剧、儿童剧、芭蕾舞、现代舞等多元艺术在舞台上共生并存的开放式演出市场格局也已经初现雏形。为了扶持高雅艺术演出项目的运作,天津市推出了高端演出补贴,给予歌剧、交响乐、舞剧等高水平演艺项目每场最高60万元、占比直接费用50%的专项补助。尚未完全成熟的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在天津逐渐培养起来,观众每年都可以欣赏到国内外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带来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演出。这些演出呈现的特点有:第一、具有传统特色、滋润民族文化命脉的戏曲曲艺在天津演出市场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占据演出场次的主要比例。第二、天津作为话剧之乡,话剧演出场次也较多。第三、音乐会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实现了日均演出一场以上。第四、儿童剧成为近年来演出市场的新宠。

(二)市民观众激发演艺团体创新活力的方式之一是改变传统的由政府出资喂养模式,通过体制改革将他们推向市场,调动其面向市场空间和观众需求打造精品演艺项目的主动意识。但是,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不应该撤出或大幅减少,而是可以将这部分资金转交到观众手上,把真正看演出的人“手中有门票钱、手中有选择权”。这样,才能够倒逼演艺团体去满足广大群众的艺术需求、及时收集观众反馈的观演信息,从而推动作品的完善和创作。天津市于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惠民卡,首次推出文惠卡6万张;发行4万张;发行7.5万张;发行14万张;发行金卡9万余张,另有普惠卡、郊区卡、学生卡、公益卡等,共计22.5万张。截至203月,累计推出惠民演出1.3万余场,先后对54万人(次)发放惠民补贴,356万人(次)观众使用文惠卡购票观看演出。

(三)演出场所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给予专项补贴,如高端演出补贴;也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的形式来进行扶持。20,享受天津市文化惠民补贴的演出场所超过20家,其中,民营剧场有9家及以上、国营剧场有11家及以上。

(四)演出团体演出市场的培育要调动国有、民营演艺团体的双重资源和优势,既形成竞争机制又要结成互补联盟,从而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演出产品。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演艺团体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它们的存活情况是市场活力的真正体现。目前天津市民可以使用文惠卡购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交响乐团、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杂技团、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等国有和民营演出单位的各类演出项目。“市民持文惠卡将不仅可以观看国有院团演出,同时还可以观看民营院团演出和演出机构引进的外地优秀剧目”[1]。天津市演出补贴既面向本市的40余个演出团体,也会以降低场租成本、刺激观众数量等方式给予其他省市、国家来津演出的艺术团体必要的扶持。

二、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的效果

(一)丰富了艺术体裁在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天津市民看到的舞台演出不再是单一的少量传统剧种,而是涉猎不同体裁的多样艺术作品。年天津舞台上为观众上演的作品涉及的艺术体裁有:歌剧、大型交响乐、小型室内乐、独奏(唱)音乐会、舞剧、话剧、戏曲曲艺、儿童剧、杂技马戏等,几乎涵盖了所有舞台演出的艺术门类。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二)提升了演出水准政府补贴形式的多样化,激发了本地演出团体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活力,带动了作品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有作品、有好作品才有资格申请到政府补贴”,所以各演出团体都会主动创作新作品、打磨经典作品;另一方面,政府分摊了演出团体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获得一定的资金后盾后,可以增加在作品制作上的投入,如新科技手段的应用、服装道具的专业化制作等,从而提高作品的整体制作水平。为了培养演出市场的层次、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天津市在提升本地演出团体水准和作品质量的同时,鼓励演出经营者尝试运作国内外高端演艺项目,与他们共担项目风险,积极引入世界各地的舞台作品,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

(三)增加了观众数量有欣赏对象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观众是艺术家艺术创作面对的主要对象,是舞台演出得以发展的'沃土。充足的观众是艺术生产的动力来源,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到艺术欣赏的行列中才会源源不断的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在演艺产业“演艺团体及个人———经纪机构———管理单位———演出场所———消费者”的产业链条结构中,观众既是终端的艺术接受者,也是艺术经营行为的推动者。没有了观众群,演艺经营者的一切产业运作行为都将失去意义,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收入来源也会随之断流。演出质量的提高激发了观众的观演欲望,演出票价的降低减少了他们的观演成本,而公益活动的开展则及时向公众普及了艺术知识,让他们进得了剧院、看得懂演出,“不敢看演出”的公众在逐渐减少。在观众群体扩展、数量增加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养成良好的观演习惯,观看艺术演出成为个人生活休闲、人际交流的一种常见形式。惠梦在2018年11月1日的《中国财经报》报道:“天津市的一些话剧、儿童剧、芭蕾舞的经典剧目演出上座率达到100%,出现需提前半个月以上抢票的情况;各剧场的使用率也创新高,年平均使用率均超过100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场,其中中国大戏院、津湾大剧院演出已达150余场,接近满负荷运转。”[2]

(四)构建了多元观众群体在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政府通过公益票、补贴票、充值赠送等形式减少因经济因素造成的观众流失现象,为演出市场维护、拓展了观众。同时,借助对演出策划的调控,经营者通过运作多样化的舞台作品来吸引不同的观众,逐步构建多元观众群体。天津市预计年全年演出超过5000场次,涉及不同艺术体裁;采取阶梯化定价策划,增加低价票、学生票数量,稳定中低收入居民和学生观众群体;灵活调整演出时间,针对天津市民节假日重视家庭团聚的民俗习惯,减少传统节日期间的演出场次或推出家庭套票;兼顾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培养,如面向老年观众设置戏曲曲艺节目下午专场等,构建合理、稳定的常态化、可持续式观众结构。近年来,交响乐、歌剧的老中青少年观众均衡分布、青年人在相声观众中占比持续在60%左右,都是天津演艺观众群体的重要特征。

(五)提高了观演文明观众观演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演出市场是否成熟、城市文化水平是否优秀、观众观演素养是否健全的重要参数。观演文明并非观众天然形成的行为反射,而是需要在具备一定的艺术涵养后通过自觉的审美经验逐渐积累起来。即使是具有专业艺术理论知识的观众,在初次进行剧院艺术欣赏或接触到新艺术时,也是无法完全、直接的以演出场所规定的规范性礼仪完成艺术体验全过程,而一旦他们受到了指责或攻击,无论是平民视角的自尊心理还是文化精英的优越意识,都会使得观众与演出场所之间产生难以弥补的割裂感。所以,观演文明的培养、提升需要给观众提供充分、充足的艺术欣赏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知识、观赏礼仪的宣讲,从而让观众逐渐建立起自律式的观赏文明。随着观众拓展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演出市场的常客,观赏礼仪的引导需要分层次的进行下去。文化惠民补贴让天津观众接触到多样化的演出内容、高频率的演出场次,大多数观众的舞台审美感知体系已经建立并完善起来,整体观演文明程度已经明显提升。

三、天津市舞台演出文化惠民补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全国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天津市的舞台演出文化惠民工作已经在观众、市场、城市文化氛围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城市演艺产业得到了深远发展,但是还随之伴生着诸多需要不断完善出的问题。

(一)补贴分配难以平衡从演出者、经营者到观众,舞台演出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惠民补贴,如何确定补贴对象、制定补贴额度是一道难题。因为目前国内外同领域中都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分配体系和方法,所以天津市只能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模式,补贴评估人员存在主观性、不同单位存在话语权差异等都会影响到惠民补贴的公正公平。对剧院团和演出场馆的补贴方式可以借鉴观众补贴方式。为了直接补贴观众而推出的文惠卡模式是较为透明、合理的,除了面向一般学生和低保家庭学生的学生卡、公益卡,文惠卡的金卡、普惠卡、郊区卡都是根据观众个人支付额度的差异而给予不同金额的补贴,从而调动观众提前进行演出消费预算的积极性。

(二)演出质量无法保障观众观演需求的增加亟待大量新作品进入市场,演艺团体加快了作品创编的速度;演出场次增多,加重了演职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疲于不间歇的演出活动,对作品的深层次思考减少;部分演艺团体为申请补贴经费,拟报大量项目,项目的立意、构思都非常完备,但是经费到位后,后续的创作、演出活动却停滞或狗尾续貂,造成了艺术创作上的“烂尾”或“豆腐渣”现象。在推出舞台演出惠民补贴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出台、论证配套的审核标准和检验方法,对骗补贴、质量差的行为和作品进行严厉打击。

(三)过度迎合观众喜好政府补贴对象的确定需要综合考量文化风向、产业环境、城市特征、受众需求等多重因素,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普通民众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等不同手段来收集信息。但是,广泛听取建议,并不代表过度迎合受众喜好。天津具有民间戏曲曲艺演出的土壤和传统,以滨江道文化旅游景区为圆心,分布着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天华景戏院、中华曲苑、谦祥益茶馆、等数十家曲艺场馆,这些上座率高、演出活动活跃的戏楼茶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演艺品牌。同时,作为中国北方话剧的摇篮,天津的话剧市场培育工作也成果显著,即使是相对小众的先锋话剧在天津也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票房成绩。但是,在歌剧、西洋器乐观众培养方面却还不甚理想。另外,天津的音乐剧市场也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管理者,可采取演出补贴的方式在艺术体裁的补贴方向和力度上进行适度倾斜,避免因过分迎合受众喜好而造成演出市场的单一化畸形发展,从而促进演艺市场创建多元、健康格局。

四、结论

在作品创作、大众传播、观众欣赏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受众的审美感知是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公众对其关注和欣赏,并产生群体性讨论话题,从而形成集体的深层心理活动,引领文明风尚。以精品奉献人民,既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需要各方面的全元合作。舞台演出是公众接触艺术作品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可以从政策导向、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等形式也可以以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为公众接触舞台作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近年来,天津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增加补贴额度,在传统剧院团补贴模式的基础上,推出的高端演出补贴、文惠卡等惠民方式,为天津演出市场注入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产品”,扶持了多元化的“经营者”,吸引了基数庞大的“消费者”,从而推进地域演艺产业发展、市民观演习惯培养、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创造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宏.全国首个文化惠民演出联盟在津成立含40家单位[EB/OL].天津北方网,-01-23.

[2]惠梦.天津:“文惠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N].中国财经报,2018-11-01.

篇6:编演优秀艺术作品

编演优秀艺术作品

结合实际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戏剧工作者的`长期任务.只有认真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才能在舞台上创演精美的艺术作品.才能使“先进文化”成为“百年创新”不断前进的灵魂.才能使我们的舞台成为战胜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的阵地,担当起“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的历史重任.

作 者:冀福记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戏剧  PKU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THEATRE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实用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摘要]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缺失。而我国却为国外的实用艺术作品提供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造成了立法上的超国民待遇。本文通过总结在立法中的争议,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法保护争论问题进行了梳理。首先是在如何定义实用艺术作品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其次是在保护模式上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通过对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的分析,本文认为,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许多知识产权保护客体有重合性,因而无法在立法中作出准确的归类。在立法保护层面,给予实用艺术作品版权和外观设计双重保护已经成为一种立法的趋势,我国出台立法给实用艺术作品以明确的法律保护,条件已经成熟。

论文关键词:实用艺术作品,著作权法,外观设计法

笔者以为在早期,实务界对实用艺术作品没有准确的认识。从艺术性的角度看,实用艺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相似,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创性并可以用有形的形式复制,是符合取得著作权保护的要件的。而实用艺术作品却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这又为实用艺术作品受到外观设计保护提供了可能。可以说,实用艺术作品自身的特点给立法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所以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采取了保守的态度。

二、保护模式的选择

(一)《伯尔尼公约》

《伯尔尼公约》第7条第4款规定,作为艺术作品保护的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由本同盟各成员国的法律规定,但这一期限不应少于自该作品完成之后算起的25年。同时,公约第2条第7款进一步规定:“在遵守本公约第七条第四款之规定的前提下,本同盟各成员国得通过国内立法规定其法律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实用艺术作品以及工业品平面和立体设计,以及此种作品和平面与立体设计受保护的条件。在起源国仅仅作为平面与立体设计受到保护的作品,在本同盟其他成员国只享受各该国伯尔尼公约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实用艺术作品。

《伯尔尼公约》讲实用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作品要求缔约国给予保护,但很显然公约并没有给“实用艺术作品”做准确的定义,仅规定为“艺术品”,这个范围很宽泛。《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仅列举了几种客体,给立法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著作权与邻接权法律词汇》中的解释更是直白,完全从字面给实用艺术作品做了定义。本文可以提炼出的共同点是,国际公约更强调“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也肯定了给予实用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Trips协议第2条(知识产权公约)第2款规定“本协议第一至第四部分之所有规定,均不得有损于成员之间依照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及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已经承担的现有义务。”据此,在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上,Trips协议秉承了《伯尔尼公约》的相关规定及精神,实用艺术作品属于其保护的对象。

Trips协议第25条第一款规定:“对独立创作的、具有新颖性或原创性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全体成员均应提供保护。成员可以规定:非新颖或非原创,系指某外观设计与已知设计或已知设计特征之组合相比,无明显区别。成员可以规定:外观设计之保护,不得延及主要由技术因素或功能因素构成的设计。

本文认为《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都有将工业品外观设计与某些实用艺术作品视为一律的模糊性。“最直接的证据是《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从其所列类目来看,内容涉及实用艺术作品和工业品外观设计。”这倒给笔者一个启示,实用艺术作品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归根到底都是属于外观设计,与其试图将越辨越模糊的概念做缺乏说服力的区分,不如将它们放在一个大框架下整合更尽如人意。

篇8:对书画艺术作品的性分析论文

对书画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分析论文

通过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实现书画艺术文献的合理利用。

1.再生性保护基于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从起,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继实行,这两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将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所谓“再生”,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将古籍文献加以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籍文献是可以“再生”的。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再生性保护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其他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献的目的。再生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文献资料上的内容转移到数字化的载体上,即使原件毁灭了,其记载的内容仍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保存下来。再生性保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载体的体积小,记录密度高,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保存空间,又方便于查找、传递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再生性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保护方式。艺术作品的图片数据库可提供给社会公益性服务,为艺术类的学习、创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强调艺术作品文献资源的再生利用。要想很好地解决珍贵艺术作品“藏与用的矛盾”问题,“再生性保护”可以视为最优的解决方案。

2.有效存储开发实用的基于web2.0的图片管理系统。系统按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将分散的图像素材分门别类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并自动、高效、准确地管理庞大的图片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合理利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读者很方便地浏览、阅读、查询到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实现珍贵艺术作品图片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可方便、快捷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研究都具积极的作用。

系统框架设计本项目系统框架设计将数据库分为三个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查询系统和文献处理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对相应内容进行管理。

(1)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库内各个模块(中国重庆抗战书画图片新闻、相关研究论着及学术论文等)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

(2)文献查询用户可通过主题索引、分类索引、作者索引三种途径来查询所需要的图片。用户只需在相应的索引页面中输入图片的名字、图片的作者、图片的类别,系统即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检索条件相符合的图片信息。

(3)文献处理本数据库含有大量图片,将书画艺术作品原件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码设备收集整理后上传至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检索到的图片进行放映、打印。系统管理员可对上传后的图片进行编辑、添加最新图片、完善图片信息、改变图片的大小等。本数据库建设中加入了部分有关对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收录有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美术家及其文选、学术论文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作为参考。管理员可上传或修改该课题最新学术论文及学术论着,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不定期更新等操作。让读者在了解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文献的角度了解现代的研究成果。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应用设有两个主要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

(1)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至管理页面可以对数据库内公告、资料、图片进行相应的操作。

(2)用户管理:包含管理员、游客、注册用户三类角色。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注册、修改密码、修改用户资料、密码找回等操作。

管理员可以对注册用户进行筛查,必要时可以删除已注册用户。

1.概述本库采用的MySQL技术构架搭建: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文献进行合理的存储,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利于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

2.资源数字化:为保证图像高清晰度,图像以600dpi精度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1)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建库策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把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对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数据特点、数据量、查询对象、各字段及属性的设计。本系统在对其内容进行描述时依据教学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点,建库字段包括有:绘画、篆刻、题跋、书法等。在建库策略中引入了TRS的B+树索引和倒排索引,这两种类型的索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使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键值的插入、溢出、删除、查询速度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2)数据库的创建第一步:通过MySQL工具的创建数据库向导输入数据库名、信息说明等信息。第二步:设置数据库的别名列表、使用语言、存放路径、存放位置、建库词典和索引标志等属性。第三步:设计数据库的字段结构及各字段的具体属性等。第四步:数据的筛选、格式规范化等。

(3)数据的识别、标引、入库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批量或单个将图片资源按分类存入数据库中,在录入时要对图片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图片资源库中的数据的精确性。针对采集来的相关资源,专业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先分别进行数据规范化和资源整合,再按照库结构与建库策略规定的格式分别直接导入至MySQL数据库。由于中国重庆抗战美术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主要为图片数据库,因此设计师将数据源为数据库图像着录标引的内容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类别。

(4)数据库更新、维护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建成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图片资料的备份等工作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实现艺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战文化提供参考资料。然而,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的建设只是实现抗战艺术文献网络共享的第一步,在今后仍需拓展文献服务的新思维,为艺术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充分利用创造新途径、拓展新方式。

篇9:爱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20__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0__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 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在这一章里,弗洛姆还谈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从爱的对象上,弗洛姆将爱分为兄弟的爱(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之爱。对这几种类型的爱,他都有独到的认识。比如在论述自爱时,他将自爱与自私做了剖析和区分。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在第三章里,他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爱情成了一笔好买卖,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组合”思想。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或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最后一章,是关于爱的实践。当然,弗洛姆自己也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但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律己、专一、耐心、信仰及锻炼信心和勇气。

这本书虽然简短,但非常富有启发性,使我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

篇10:爱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很多读者在没有了解《爱的艺术》一书的内容时更多的认为这是一本“恋爱秘笈”,其实不然,与其说《爱的艺术》是一本和爱情有关的书籍,我更愿意把它归类为一本心理学、哲学的书籍,弗洛姆提出的那些观点更具有哲学思考性,而不是纯粹的教条式理论。如: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互相需要。

实践一门艺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

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将会一事无成。如果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实际情况,工作之外的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一旦懒散、无所事事,则有千百种借口来加以敷衍,不管纪律是非理性的权威强加给自己的规定,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将会混乱更没有所谓的集中。

集中:集中是去实践、掌握一门艺术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的浮躁,我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情,吃饭、喝酒、抽烟、聊天等等,这种缺乏集中表现在我们害怕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看书、甚至停止思考,这样人们会马上变得不安起来,因为害怕孤独,更害怕所谓的寂寞。

耐心: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心,如果失去耐心永远也学不会一样事情,尽管这样,像纪律、集中一样,耐心也同样很难做到。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感情,快节奏的世界,让大众变的不安,害怕寂寞,进而失去信仰对事情缺乏纪律,不能集中去做一件事情,更不能耐心的去执行。

篇11:爱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爱的对象。“爱并不是某个具体人的一种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这种态度决定的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仅是决定与自己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的对象,而对其它人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只但是是一种共生体的依恋,或者是一种更高的好处上的自私。然而,绝大多数的人相信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潜力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只爱一个人不顾其他恰恰是自己强烈的爱的证明。其实这种想法十分荒谬。就像一个人想画画但又不想学习绘画这门艺术,他只关心能不能发现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模特,自认为一旦找到就会画出美丽的作品来,这自然是荒谬可笑的。”其实我并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彼此眼中只有对方,这在我们看来在正常但是的了。他们只顾及到自己爱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为感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们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说明对其他人就没有爱,而是不同性质的爱。这在他看来是荒谬可笑的让我感觉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爱。弗洛姆在书中列举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爱如:博爱、母亲的爱、_、自爱和上帝的爱,在这几种爱中我认为梅斯特-艾克哈特对自爱的一段论述很个性:“如果你爱自己,你就会像爱自己一样爱所有人。如果你对别人的爱少于对自己的爱,你在爱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成功。如果你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来爱,就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来此刻的社会中爱自己可能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私的行为,但是弗洛姆认为自私和自爱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爱自己而是根本不爱自己。他对自己的利益过分的关注正是他缺乏对自身的爱和关心的表现。缺乏自爱证明他缺少内在的创造性,使他感到沮丧、空虚和孤独。所以他会透过其它的满足来弥补自己是去的幸福。看上去他好像对自己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只是在掩饰自己在爱的潜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私的人就是自恋的人,他们把对别人的爱投射到自己身上。”他认为自私的人的确不爱别人,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潜力去爱别人,而且因为他也没有潜力去爱自己。我觉得这个观点很个性,确实能做到爱自己又爱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下面我说一下我对爱的理解,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也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刻都不敢怠慢。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形的压力,爱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最好的秘方,当然我说的爱不仅仅仅是感情也包括友爱和亲情。暂且不说这爱到底用不用理论性的学习,先感觉一下自己有没有感觉到孤独,如果有的话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虽然不会有很明显的改观,但至少会感觉身边还有人关心、关怀着自己。至于感情我认为可遇而不可求,没有感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爱而去爱,与其有三两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当然,看完这本书,情绪因为有这样的体会而开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笔而多少感觉有些压抑,因此,最近还是要看看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来调剂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有,最后一点,千万不就应去拿书中的东西来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该怎样活就怎样会,毕竟,生活还是和书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处的,在生活中还是就应以自己独立思考的潜力为基础。

这本书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较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但凡精神分裂患者的产生绝大部分就是以此为诱因的——单一的随父性或单一的随母性发展必将导致个性发展的失败……”“私有制社会里,人类的价值观念受到社会制度与自然两个方面的限制,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爱的追求与价值决定只能是依附于一种泡影式的梦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爱的永恒了。”“博爱是构成人类一切爱的最基本形式的爱。”

十几年过去了,你们可能要问,“你学会爱的艺术了吗”除了羞愧的低下头,我无言以对。

最后,是一个小小的感叹,在这本书中,我隐约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东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此刻对于本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当然,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辩证看法:他觉得中国文化是一种很和谐的文化,中国人对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种幽默,泰然的态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时候,中国文化太过于和谐,从而有一种迂腐,愚昧的倾向,我觉得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是就应适当融入西方文化一种用心进取的特征。

《爱的艺术》值得我们去阅读,在这本心理书籍里,感受到了爱的艺术的存在。

篇12:爱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是可以学习也需要学习的。它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可以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而且,爱绝不应狭隘。好的爱情是会使双方的世界都更加敞亮的,是会使彼此都更会爱人的。就像作者所说,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这段话我看了几遍,很有同感。这本书值得反复地读,我觉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触,而且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增加,这种感触会越来越深刻。

最后,我想探讨的话题是:在爱情中,如何平衡“给予”和“接受”之间的关系?

《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觉得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并且津津乐道的书,而且所谈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关注的“爱”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我想领悟到的第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本书籍让我明白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弗洛姆认为造成“爱不用学习的态度”的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潜力去爱,所以他们使用各种途径赢得人心、具有吸引力;还有人认为爱的问题就是爱的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潜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但是要得到一个适宜的爱的对象则难的多;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项事业像爱那样,开始时充满期盼和期望,而结果又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主张爱也需要学习。在他论述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段话说的个性好,至少我觉得很真实,“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们突然拆掉使他们俩分隔的那堵高墙时,他们感觉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融为一体。但是这种类型的感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昙花一现。这两个人渐渐熟悉,而亲密体验的奇妙光环却日渐消退,直到最后他们的冲突、失望及彼此之间的厌烦,把当初仅存的完美感觉完全破坏掉。然而,在一开始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将是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并不懂什么是爱,他们只是把彼此之间如痴如醉的迷恋与疯狂当成了双方强烈感情的表现,但其实,最初那种彼此之间的迷恋也许

只说明了他们以前是多么的孤单。”确实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感情就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爱,而只明白自己很孤单。为了逃避这种孤单的感觉而选取暂时的麻痹。

篇13: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一)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文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诸种问题之一。其中仿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而其实乃是对追问的指示”(第69页)。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将海德格尔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作一个比较,来说明海德格尔为什么最终未能解开这个艺术之谜,并对海德格尔的一般美学的思路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第1页)。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它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同上),他又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第2页)。由此观之,读者一定会以为他将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艺术本身的本质问题。然而接下来,他一直讲的只是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艺术家如何体现艺术这个本源的问题置之不顾。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独立自存的“纯然物”,作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译“物起来”);固然,“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自立”,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本文只谈论这种艺术),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页)。这种“没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观点对后来的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即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问题和这种艺术价值的来源问题。评价作品时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撇在一边,但被评价的作品(及其价值)是如何造成的,即所谓“被创作存在”(Geschaffensein,亦可译作“被创作”),毕竟也是一个撇不开的重要问题。海德格尔此后也勉强承认:“甚至看来几乎是,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一个被创造的东西”(第40页),“无论我们多么热诚地追问作品的自立,如果我们不领会艺术作品是一个制成品,就不会找到它的现实性……作品的作品因素,就在于它的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被创作存在之中”,“在这一事实的强迫下,我们不得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以便达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的作品存在,这种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第41―42页)。

但海德格尔的一切论证都说明,他仍然是立足于艺术作品的立场来附带地讨论艺术家的问题。“创作的本质却是由作品的本质决定的”(第44页)。他不是问:谁创作了艺术品?而只是以被动态的方式问: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的?他轻描淡写地说:“从作品中浮现出来的被创作存在并不能表明这作品一定出自名家大师之手。创作品是否能被当作大师的杰作,其创作者是否因此而为众目所望,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并非要查清姓名不详的作者。……正是在艺术家和这作品问世的过程、条件都尚无人知晓的时候,这一冲力,被创作存在的这件‘事’(即Daβ,中译本作“此一”,意思不明确,似可译为“事”或“情况”)就已在作品中最纯粹地出现了”(第49页)。似乎问题只涉及作者的“名声”这种不重要的小事。但其实,艺术家之成为艺术家,并不在于他是否有名,而在于他凭什么及如何创作出他的作品来。归根结底,即使艺术家并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甚至是“匿名”的,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不是艺术家本人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在文章中通篇致力于一方面把艺术品与“器具”的制作区分开来,另方面把作品中所生发的真理(“解蔽”或“去蔽”)与通常的“真理”概念(“符合”)区分开来。但什么是“好”的(伟大的)艺术品与“拙劣的”艺术品的区别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好”的艺术品中的“器具”因素更少,或是“真理”因素更多?如果是前者,那就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越是真诚地(不带器具性地)创

[1] [2] [3] [4]

篇14: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件东西的本源乃是这东西的本质之源”;并提出,既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互为本源,那就必须为双方寻求一个“第三者”,即“艺术”,作为两者的共同本源,“艺术以另一种方式确凿无疑地成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源”(第1页)。但由于“艺术”这个词太抽象,  它的意思“恐怕也只能在作品和艺术家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存在”(同上),他又许诺说,他将“在艺术无可置疑地起现实作用的地方寻找艺术的本质”(第2  页)。由此观之,读者一定会以为他将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讨论艺术本身的本质问题。然而接下来,他一直讲的只是艺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而对艺术家如何体现艺术这个本源的问题置之不顾。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独立自存的“纯然物”,作为“物”(Ding),它“物着”(dingt,或译“物起来”);固然,  “作品要通过艺术家进入自身而纯粹自立”,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本文只谈论这种艺术),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第24页)。这种“没有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的观点对后来的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巨大,但实际上混淆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即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问题和这种艺术价值的来源问题。评价作品时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撇在一边,但被评价的作品(及其价值)是如何造成的,即所谓“被创作存在”(Ggschaffensein,亦可译作“被创作”),毕竟也是一个撇不开的重要问题。海德格尔此后也勉强承认:“甚至看来几乎是,在我们追求尽可能纯粹地把握作品自身的自立时,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作品始终是作品――宁可说是一个被创造的东西”(第40页),“无论我们多么热诚地追问作品的自立,如果我们不领会艺术作品是一个制成品,就不会找到它的现实性……作品的作品因素,就在于它的由艺术家所赋予的被创作存在之中”,“在这一事实的强迫下,我们不得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以便达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的作品存在,这种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第41―42页)。

但海德格尔的一切论证都说明,他仍然是立足于艺术作品的立场来附带地讨论艺术家的问题。“创作的本质却是由作品的本质决定的”(第44页)。他不是问:谁创作了艺术品?而只是以被动态的方式问: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的?他轻描淡写地说:“从作品中浮现出来的'被创作存在并不能表明这作品一定出自名家大师之手。创作品是否能被当作大师的杰作,其创作者是否因此而为众目所望,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并非要查清姓名不详的作者。……正是在艺术家和这作品问世的过程、条件都尚无人知晓的时候,这一冲力,被创作存在的这件‘事’(注:即Daβ,中译本作“此一”,意思不明确,似可译为“事”或“情况”。)就已在作品中最纯粹地出现了”(第49页)。似乎问题只涉及作者的“名声”这种不重要的小事。但其实,艺术家之成为艺术家,并不在于他是否有名,而在于他凭什么及如何创作出他的作品来。归根结底,即使艺术家并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甚至是“匿名”的,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不是艺术家本人又是什么呢?海德格尔在文章中通篇致力于一方面把艺术品与“器具”的制作区分开来,另方面把作品中所生发的真理(“解蔽”或“去蔽”)与通常的“真理”概念(“符合”)区分开来。但什么是“好”的(伟大的)艺术品与“拙劣的”艺术品的区别呢?况且,他选中梵高和荷尔德林作他的“伟大艺术家”的例子,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名气的缘故?梵高的“农鞋”和任何别人画的一双鞋、甚至和一双鞋的照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显然,当海德格尔为了把自己和人本主义(及与此相连的“存在主义”、“浪漫主义”)区别开来,而从现象学的立场上把艺术家和主体都放到“括号”里去时,他已经堵塞了回答上述问题的道路。艺术的标准(包括艺术和非艺术的标准及好艺术和差艺术的标准)只能是人性的标准,离开人来谈艺术(艺术品)必然会落入空谈。海德格尔当然也没有完全抛开人,他也谈到在他的艺术的本质定义“艺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谁”或者以何种方式“设置”是一个“始终未曾规定但可规定的”问题,因而其中“隐含着存在和人之本质的关联”(第70页);但他把人(艺术家)仅仅看作艺术品本身实现自己的“作品性”的工具(正如“此在”仅仅是窥视那个绝对“存在”的“窗口”);艺术作品的存在虽然是借助于艺术家而“被创作存在”,但根本说来却并不在艺术家身上,也不在

[1] [2] [3] [4]

篇15:艺术作品使用许可合同

艺术作品使用许可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    证件号码:__________    住所地: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        鉴于:    1.甲方有意在其计划/正在拍摄的电影片《___________》中使用艺术作品“____________”;    2.乙方为此艺术作品的合法所有人,乙方同意甲方在上述电影片中使用艺术作品。        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经友好协商,特达成如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第一条本合同所指艺术作品(以下简称“艺术作品”)的具体描述详见本合同附件一。第二条乙方同意甲方在其计划/正在拍摄的.电影片《__________》(以下简称“电影片”)中使用艺术作品。第三条在电影片的宣传或发行过程中,甲方有权在有关宣传或销售资料中使用艺术作品。第四条甲方应按下列第___种方式向乙方支付____(税前/税后)酬金¥______元:    1.本合同签署之日起___日内一次性支付;    2.本合同签署之日支付全部酬金的百分之_____(¥______元),乙方向甲方提供艺术作品之日支付全部酬金的百分之____(¥_____元),其余酬金于电影片停机之日起日内支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条甲方使用艺术作品的期限为____年。第六条乙方应于本合同签署之日起_____日内向甲方提供艺术作品,由此产生的费用由甲方承担。第七条甲方依法拥有电影片的著作权。第八条若电影片得以公开发行且乙方履行了本合同下的全部义务,无论甲方以何种方式使用艺术作品,乙方皆依法享有相应的署名权。    乙方署名采用下列第____种方式:    1.艺术作品“_____________”由______(乙方)提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九条艺术作品自交付甲方之日起损坏、灭失的风险由甲方承担,若艺术作品在交付甲方后损坏或丢失,甲方应赔偿乙方因此而遭受的相应损失。

篇16:身边的艺术作品作文

我喜欢绘画,但学习绘画的漫长道路上,我收获了喜悦,我坚信我能在绘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我热爱绘画,父母便给我报了一个绘画班。我的绘画之路便开始了。刚开始,我满怀着对绘画的热爱,一直在绘画班中认真的画画,一点也不敢松懈。回到家中,我也无时无刻地练习绘画,坚持着。可是,无论我怎么练习,也始终画不出一张完美的画,在绘画班上,甚至都有些恼羞成怒了,我生气地在画纸上涂涂点点,一张画纸便被我毁得不成样子,一张画纸难解我心中的愤怒,我又将画纸揉成一团,用力的扔进纸篓。

老师看见了我这个模样,悄悄的走到我的身旁,轻轻地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没有耐心就画不好一幅画。”我静静的反思着:对呀,要画一幅完美的作品,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耐心。我深吸了一口气,老师见状便为我耐心的讲解起来,她一边往调色板上挤颜料,一边握住我的手,在画纸上勾勒出一样样美丽的事物,那些事物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多姿多彩。整幅画纸瞬间变得明亮起来,小桥,流水,白云,蓝天……一幅厚实灵动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画技也越来越纯熟。甚至还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上得过奖呢!

我渐渐爱上了这种画笔在纸上游走的感觉,渐渐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我爱绘画,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学位论文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艺术毕业论文格式

歌唱艺术类毕业论文,与二度创作――歌唱的灵魂工程相关工程学术论文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美术艺术考察毕业论文

茶艺表演音乐选择的创新探究的论文

音乐毕业论文

文学开题报告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舞蹈毕业论文范文格式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2022-06-01

艺术生毕业论文范文2023-10-20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评语导师评语2023-04-29

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论文2023-08-26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023-08-11

舞蹈以前的教学论文2023-03-30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精选2022-04-30

美术系毕业论文2023-04-28

关于编导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论文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