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时间:2023-09-04 08:50: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通用9篇)由网友“柝聲彌厲夜嵯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篇1: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隐喻作为最重要的'修辞方法之一,在新闻英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归纳了新闻英语中的隐喻的表现形式,,并探讨了新闻英语中隐喻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作 者:苏学雷 高海涛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H3 关键词:新闻英语   隐喻   翻译  

篇2:科技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科技英语中隐喻的翻译

回顾了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科技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作 者:廖芸 LIAO Yun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科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 年,卷(期): 19(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科技英语   隐喻   翻译  

篇3: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

科技英语隐喻词及其翻译

隐喻在科技词汇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隐喻的认知和形象功能为基础,试图分析科技英语申词汇的`隐喻来源并对隐喻词汇尝试采取了直译、意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三种翻译方法,分别对它们进行保留、舍弃和部分保留,从而实现英汉隐喻转换中的形象动态对等.

作 者:李满红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5(5) 分类号:H3 关键词:科技英语   隐喻词   功能   翻译  

篇4:英语习语翻译中的隐喻应用论文

一、理论综述

习语是英语中一块重要而又特殊的组成部分。说其重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有的习语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时代,还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时代。再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英语中随处可见,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因此,无论从历时的角度看,还是从共时的角度看,习语都是英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人很难理解或容易犯错,往往字面意思和它们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似是而非。而要突破理解和运用的瓶颈,有个环节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隐喻。正如束定芳所说,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束定芳,:1)。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源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两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对一个对象域的描写,既可以用常规概念网络投射到对象域,也可以用非常规方式。但是由于常规关系是凭借隐喻关系建立的,在一个民族看来是常规的,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却是非常规的或新颖的隐喻,如“milky way”和“银河”。(谢之君,:3-4)隐喻使用如此之广泛,如此之频繁,而出现习语理解困难的原因是中国人和母语为英语的人在观察或描述事物时的角度不同,正如小学课本中提到的一个普通鸡蛋,达芬奇却画出了美轮美奂,形态各异的素描,原因就在于视角即角度不同。而角度的差异化是由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文化原因,有的是历史原因,有的是约定俗成等等。而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揭示英语习语理解的过程中隐喻是如何应用的及其应用效果。

由于英语习语数量可观,不胜枚举,而篇幅有限,所以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习语。

二、习语的隐喻认知功能分析

这可以通过英语习语中的.具体实例剖析得出新的发现。

rest on one’s oars休息,暂停工作(孙海运&方如玉,:308)同样是休息,中国人的习语可以是“床上躺躺”,而英语中用的是oars,常识告诉我们,oars是躺不下人的,之所以用oars,很有可能是因为oars像我们的床一样触手可及,而且作用是像床一样相对固定,可以让人依靠,暂时休息一下。所以从这一点看,oars是个隐喻。而之所以用oars,而不用其他类似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跟英语的发源地――欧洲的英伦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人靠海而生、靠海而兴,在帆加桨的时代,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海上从事贸易,军事活动的水手而言,桨的重要意义看见一斑。所以在他们累了而又不得不坚守岗位的时候,桨很可能是他们身边所能想到和所能用到的为数不多的替代品,因而也就不难想象和理解这个习语的由来了。

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衡情度势see how the wind blows看风向――望望形势,了解情况(孙海运&方如玉,1998:328)以上两句习语异曲同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他们的取材点也都来自于航海,正如上句习语所述,对于活动范围仅限于船上的水手而言,船的航线及与之相关的影响航线的因素都会成为水手们常常面临的也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他们在决定船的航线、航向时,就有必要参考海岸线、风等客观因素,长此以往,观望形势的意思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航海上,而是拓展到范围更广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因此,这两句习语的意思是整体采用了隐喻认知的角度,而且是内化了的,在不知不觉中范围扩大了。

raise the wind筹款――张罗款项(孙海运&方如玉,1998:304)这句习语也来自于航海。帆船时代,有风船才可以顺利出海;同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业都应该有必要的资金,否则啥事也是白谈。这里以风喻钱,本来这两个事物属于不同的domain,两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放在不同的情景中,他们就有了共同点,就是这二者都可以促成人们完成某事,达到某种目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一致的。

take someone down a peg(or two)出某人的丑,挫某人的锐气,煞某人的威风,打掉某人的架子(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peg在乐器中指的是弦乐器上用以调弦高音或低音的旋钮,如果紧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高;如果松弦,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take down a peg(or two)”显然是松弦,松的弦发出的声音就低沉,常用于感染力强、使人情绪低沉、催人泪下的音乐中,比如布鲁斯,哀乐等。其实,这个习语中有三个隐喻,首先是以物喻人,其次是把旋钮比成某人的锐气,威风,架子等,还有把松的弦发出低沉之音之后带给人心理的影响比喻成让某人难看,下不了台等。所以这句习语恰到好处地,委婉地表达了中文的相应意思,可以说一箭双雕。

take someone under one’s wing庇护,照料(孙海运&方如玉,1998:377)这个习语中关键的词就是wing,它使我们下意识地想到鸟类,将someone换成fledgling,take fledgling underwing则使人联想到小鸟在窝里暖暖地依偎在母鸟翅膀下的情景。这里以鸟喻人,小鸟喻被庇护,被照料的人,母鸟喻庇护,照料的人,由物及人,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that is another pair of shoes那是另一回事,那就另当别论了(孙海运&方如玉,1998:386)这里(a)pair of shoes和anotherpairofshoes显然是不一样的,就喻体而言,鞋子可能款式一样,可能尺寸一样,可能款式尺寸都一样,但同一大小脚穿在款式尺寸都一样的鞋中,感觉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鞋子是因人而异的,世上不存在一式一样完全相同的两双鞋子。所以,在这句习语中,当本体是事物的时候,就是指另一回事了。这个隐喻的着力点在于强调相似,相同事物的差异。

one’s line of country爱好范围,熟悉范围(孙海运&方如玉,1998:264)line of country的本意是狩猎时的固定范围,既然范围一定,那么可能就是狩猎者本人熟悉或喜爱的,所以既然是范围,也就可以从开始的狩猎范围扩展到任何爱好的范围或熟悉的范围。从这一点看,喻体是狩猎时的实体范围,而本体则既可能是某一实体范围,也可能是某一虚指的范围,比如某一领域,某一范畴等。

penny-wise and pound-foolish贪小失大;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孙海运&方如玉,1998:277)中文的意思中“小”,“大”都是抽象概念,到底大小该怎么把握,着实让人犯难;而英语的对应习语则将这两个概念具体化,即英伦居民司空见惯的货币中,使得本体具象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lion in the path(或way)难关,拦路虎,可怕的障碍(孙海运&方如玉,1998:207)这里中文是拦路虎,而对应的英语习语则是拦路狮,意思是一样的,但主体不一样。这还是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度。虎在东方是兽中之王,仅中国我们熟悉的就有东北虎,华南虎等。而对于英国人或其他母语为英语的人而言,狮子可能是他们经常见到的动物,在他们看来就是兽中之王。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无独有偶,纷至沓来;祸不单行(孙海运&方如玉,1998:176)我们知道英国阴雨无常,时常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就会搞得人心烦意乱。可想而知,如果是大雨突然下了起来,这将会给毫无准备的人带来多大的麻烦。所以,这里的喻体有大小不同的两类雨,而本体是不幸、灾祸,麻烦等纷至沓来,总之,是总体程度的质变式加剧。

三、小结

关于隐喻的实质,如胡壮麟所言:第一,隐喻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第二,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分别来自两个义域里的词语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建立联系;第三,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语义(胡壮麟,:17)。由以上实例分析可见,人们认识周围世界总是从身边最常见、最熟悉的事物开始,然后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慢慢拓展开来,认识不常见的、不熟悉的事物.

篇5:文学作品《二马》中隐喻的翻译

文学作品《二马》中隐喻的翻译

《二马》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作品中延续了老舍先生惯用的隐喻手法。

老舍先生早年教书谋生于英国伦敦,《二马》以作者在异邦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写成,是作者在国外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把中国主人公“载到”国外做生意求生存的作品(《老舍自传》)。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而这些比喻中有很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烙印。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美国译者尤利叶·吉姆逊的《二马》译本Mr Ma andSon中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个案研究,旨在探明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作的实际选择,从总领悟出一些规律。

1翻译规范论概述

图里是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翻译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他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认为规范的作用是在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下指导翻译活动,是社会文化方面对翻译的制约。译者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翻译,会受到不同的翻译规范的影响,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1977,1985,1995:57)。

图里提出了三种规范:1)预备规范,决定文本的选择,即翻译方针,既涉及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知道篇章类型的选择,也涉及与在特定时期通过翻译输入某种语言/文化的个体篇章有关的因素,包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需求、时代条件及面向何种读者群等影响翻译决策的问题;2)初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译者可以坚持原文的相关规范,使译文充分表现原文内容,或者坚持译入语文化的规范,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被顺利接受,前者称为“充分性”翻译,后者称为“可接受性”翻译;3)操作性规范,是译者在实际操作中的策略和技巧,是从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规范影响篇章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方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述,因此也直接或间接地约束源语篇章和目标语篇章之间公认的关系,即哪些在转变中可能维持不变,哪些会发生变化。译文中所谓省略、增添、位移和篇章切分等都受操作性规范的制约。操作性规范可分为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学规范,母体规范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篇章语言学规范即影响文本的微观层次的原则。这两种规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译本文体语言风格的选择以及对翻译技巧的选择。

2译者对比喻的处理策略及原因

老舍先生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通过笔者的统计,《二马》中共出现了111处。译者杰姆逊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翻译策略:

1)相同的隐喻,即保持本体和喻体不变;文中有90句采取了这种方式。

(1)P2:他想的那点事,象块化透的鳔胶,把他的心整个儿糊满了。

His mind was preoccupied-absorbed by that somethingwhich seemed to permeate his heart like glue.

(2)P4把脑瓜挤热羊似的凑在一块儿...huddling their heads together like sheep

(3)P8恰好不让黑白眼珠象冥衣铺糊的纸人儿那样死呆呆的黑白分明。

...just enough so that the contrast in his eyes wasn't asstark and simple as the black and white irises of paper figurinesburned for the dead.

(4)代写论文P8好像野鸽脖子上的那层灰里透蓝的霜儿。

...revealed a thin layer of bluish frost,like that on thenecks of wild pigeons.

(5)P16象刚由水里捞出的小淡绿珠儿。

...like the faint green beads of water that splash up from theriver.

(6)P16好像几支要往花儿上落的大白蝴蝶儿。

...like giant white butterflies hovering over flowers.

(7)P16恰像刚由蒲公英梗子上挤出来的嫩白浆儿。

...just like the white pulp squeezed from fresh dandelionstalks.

2)不同隐喻,文中总共有13处用了这种翻译策略

(1)P8工人的红旗慢慢的变成一块定住了的紫血似的...workers'red flags were slowly transformed into thepurplish color of congealed blood

(2)P60就是想到经济问题,也不能不设法包上一层爱的蜜皮儿。

When the economic snag came to mind,she inevitably re-treated behind her rose-colored glasses.

(3)P64脚面上凸出两个小肉馒头。

...two lumps of dumpling like flesh protruded on both sides.

(4)P90于是马威和女人们交际的命运好象舞台上的小武丑儿...the fate of Ma Wei's comraderie with girls was like that ofa skilled acrobat...

(5)P110还喝得醉猫似的

...he was drunker then a log that night.

(6)P476喊得颇象吓慌了的小鸟。

...reacted like a frightened chicken.

3)隐喻转化为非隐喻,文中总共有九出采取了此种翻译策略。

(1)P2闷雷似的嗓子

...thundered out

(2)P40打了退堂鼓。

...backed out at the last minute.

(3)P64两个笑涡儿,不笑的时候也老有两个象小泡儿将散了的小坑儿。

There were always two dimples on her cheeks,even whenshe wasn't smiling.

(4)P72管得避猫鼠似的呀。

I'll be henpecked to death.

(5)要是四万万人都是饭桶

If the four hundred million are all a bunch of parasites(6)P154简直成了光屁股狗。

...had nothing to my name aside form a few books andclothes on my back.

(7)P342叫裙子褶儿像扇面似的铺展开。

She posed,holding the end of her wide skirt out at the sideso that it fanned out.

(8)P430烟灰在地毯上已经堆起了一个小坟头。

A small pile of ash had already formed.

(9)P560假如他把意志的钢刀斩断了情丝。

...so long as he used the force of his will of overcome hisfeelings.

4)省略原句,即译文中不出现相关内容,只有一处采取了这种翻译策略。

P142象个半熟的山里红的(omission)3结束语很显然,译者在处理隐喻时,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方式,即保留源语中的隐喻不变,做了异化处理,倾向于忠于源语的规范。也就是说作者采取了“充分性”的翻译,保留了源语的文化特色。《二马》作为一部讲述中国人在伦敦生活的书,译入语读者想从译本中获得什么呢,译者认为是代写论文中国文化以及作者本人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隐喻被认为是创作意象的最佳方式,可以使故事情节的描述更生动更立体,也是读者擅长使用的写作手法,保留源语风格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源语作者的独特风格。

保留原著作者的思想,还原原著所隐含的信息,是翻译者必须遵循的翻译规则。如果只能翻译出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部翻译作品,无疑是失败的。

篇6: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有机结合.本文试从语言的美学角度,分析隐喻在语用现象和修辞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讨翻译中再现隐喻美感的策略.

作 者:王娟娟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隐喻   语言美学   翻译策略  

篇7:人际隐喻与新闻英语语篇分析

人际隐喻与新闻英语语篇分析

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文体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尤其是人际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语篇中的分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了新闻英语不同于其它功能文体的特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分析了新闻英语语篇的文体特征.

作 者:杨林 YANG Lin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H315 关键词:人际隐喻   情态   意态   新闻英语  

篇8: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1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intheair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篇9:隐喻翻译研究论文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4.1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arewastingmy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4.2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4.2.1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4.2.2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4.3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Trojanhorse)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tiger(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8【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媒介技术的变迁及其隐喻功能的实现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评语

毕业论文英语专业范文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通用9篇)】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023-08-11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2024-01-05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精选2023-08-12

学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8-09

食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5-06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论文2023-03-1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比较2024-01-04

英语论文题目2022-11-07

毕业论文社会实践2023-05-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