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

时间:2022-07-10 05:42:5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共14篇)由网友“大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

篇1: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就是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到校不久就基本落实就业去向,具备行业要求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学校的布局、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等都与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就业状况与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纷纷走向市场,争取订单,加大学生技能培养训练的力度。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风景这边独好”,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透过良好的就业状况、较高的就业率表象,人们注意到掩藏着的一个十分令人忧虑的问题:毕业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具备的仅仅是一技之长,视野狭窄,自学能力差,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模糊,面对多元文化选择,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等等。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组织管理知识贫乏,适应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一些在流水线上从事操作工作的毕业生两三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乃至学校领导者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应用的浅层意义上,眼睛只盯着就业,学生招进来,教给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就完事。学生在校短短的三年时间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技能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最近教育部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并且要保证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培养时间缩短了,更加强化了技能培养的目标,问题还会更加严重。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其功能是否仅仅局限于职业培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仅仅造就一件实用的工具,忽视人文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是短期行为,是极为有害的。我们的时代要求每个劳动者,不管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还是技术工人都要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造知识,要求劳动者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专业教育是无法办到的。况且一门专业课程即使精通了也不可能让人一劳永逸,它避免不了若干年甚至几年后被更新被淘汰的命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某一职业的应用型人才,更主要在于培养从事职业的文化素质,学校具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职业以外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它的职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才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同时,人文教育还关系到一个人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愚,事业的成败。一个人无才,寡用;无德,少善;然而富才无德,是灾难;只有富才厚德,才是万幸。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事之基,少一样都不行。

因此,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让学生在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等。可以通过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二是强化广大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提高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教师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学科外,还应具备教育理论素养,有正确的人生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质量观。学校要重视师德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如请名流大师讲学、组织观摩课、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使大多数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能力。

三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能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反复和不断升华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能够激发和培养高尚品德的动机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除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军事练、公益劳动和业务实习之外,还有一些假期进行的社会考察和调查研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科学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另外,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对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篇2: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

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数量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需要,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做出应有的努力。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力、学性质所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是否给他们以“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评价,成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围绕就业办学,也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民众当前实际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反对“以文凭为导向”。在这里所说的“以文凭为导向”,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较为单一地强调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等各方面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当然也就必然附之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全部的培养过程注重追求学生能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而取得毕业资格,与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缺乏有机的融合;三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部门与实施就业指导的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脱节。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过单纯地从就业抓就业是远远不够的。现提出以下问题,以更深人全面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决定就业率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拓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指导、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影响就业率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用人单位认识到我们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时,在人才“供”与“求”的关系上,学院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几年向厦门灿坤公司输送的高质量人才,在取得好评后,企业每年主动上门优选录用毕业生,这就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在此,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才质量。

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

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从目前职业人才市场的实际出发,国家公布了数控等四个专业技术岗位紧缺人才情况。如果对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做一番认真研究,那就是必须完全打破原有的“几段式”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服从于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时,原来意义上的“课程”连同所谓体系的完整性将被突破,服从于学生能够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

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

学校要每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把专业办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专业取向。

四、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

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是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学校如同工业企业的批量生产,就这么几种产品,而且产品规格相同,很难满足具体单位的需要。一些学校尝试“订单-式”培养,由用人单位提出所需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最后用人单位接收合格的毕业生二有时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跟踪“服务”。这种方式对企业和学生都大有收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十分具体化。

“订单式”培养需要有校、企两方的积极性。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愿意对两三年以后的事付出辛苦和代价,反倒外企要好得多。因此,不妨可以试行“半订单式”培养,亦即在培养中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所选学生的培养方案,甚至提前进岗,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有不小比例的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学业,很具推广价值。

五、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

就业教育包括职业(专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培养等。就业教育的相当大部分应当通过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来实现,而不只是依靠就业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顺利就业负担责任。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专业)的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学生大多不了解职业(专业),学校也无法对共年后某个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对大体的形势还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介绍,提供他们有价值的就职信息。一些高等院校适时向社会举办“开放日”,欢迎学生和家长来校参观、咨询.届时向他们介绍专业性质、办学条件、近年就业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更为理性地选择职业(专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实际,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情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十分重视科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职业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将它们融人具体的培养过程之中。

六、重视对己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倾向。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则将办学资源较多地用于职业培训,与之相比差别很大。

“以就业为导向”不单是要培养新的建设者,还要满足社会上凡需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或转岗人员的要求,实施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服务空间。

国家和地方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紧缺人才的职业(专业),起到导向作用。院校也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经常地公开“我能在职业培训上做些什么”,供有关民众选择。培训目的和学习科目应十分具体,时间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如果与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的培训基地,就再好不过了。

七、毕业生跟踪调查要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做

各院校都已经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这项工作基本都是以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为主来做,其不足是不易更敏感地触及培养方案中的缺陷,调查结果需要“二传”至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系部,难免折扣。

所以,主张由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各系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来进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列人调查范围,使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

总之,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这正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篇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报告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调查分析报告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为建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性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思考,让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的殿堂.

作 者:王静 王媛 赵倩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   调查   分析  

篇4: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探索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阅读和人文素养现状

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历史文化知识贫乏。很多人为了就业只读专业书,应付考试,对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少有问津,素质较低,很多人有知识缺文化,有技术缺思想,有动力缺激情。价值取向功利化很严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社会价值的要求,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甚至有些学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世界空虚,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碰到压力和挫折难以释怀,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至于走向自杀的悲哀境地而不能自拔。

二、加强导读活动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当今知识信息时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风靡全球,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趋于快捷式、浏览式,难以专注和沉静下来攻读经典。另外,功利和娱乐遮住了人文的双眼,忽视了对国语的诵读。但诵读经典,却可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诵读经典,即可传承文化美德,塑造美好的.心灵,又可增强思辨意识,树立人生楷模,增加进取的动力。

三、基于人文素养养成开展高职学生导读活动的建议与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营造好爱书、读书的浓郁氛围。通过标语警示人,烘托氛围,如:“培养人文素养,建设书香校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读书,我快乐,我进步”等;通过展板吸引人,展板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一看便知,深受感染,如:“读书使人滋润”,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军万马在胸中。“读书使人安宁”,书中自有芳草地,书中自有小溪流。

2.探究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倾向和需求。可采用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网上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如,你最喜欢读什么书、你选择“好书”的标准是什么、你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你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是什么、每周能看几本书,等。

3.精选文献资源,做好导读活动。根据调查问卷有的放矢,精选文献资源,做好导读活动。

4.推选诵读的中外经典书目。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因为网络资源增加了图形、声音、动画、视屏等,很丰富,但精华和糟粕混杂,使读者模糊不清;纸质图书是经过再三沉淀和斟酌的,权威性高,特别是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适合读者认真阅读后思考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好素材。

四、结语

篇5: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必须具备高等教育的功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教会学生“做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人文素养缺乏症”越来越严重,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外化成为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的行为与和谐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和大学精神存在严重偏离。思想道德方面,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对党的认识不够,不能够积极踊跃地向党组织靠拢,理论水平较差,不能全面掌握党的基本知识,认为“两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心理素质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因为一点小事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较脆弱,在判断是非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轻信别人,思维比较单一,对自己认准的立场不管对错都坚定不移,容易被别人利用;学习生活方面,厌学情绪泛滥,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提不起兴趣,知识面窄,缺乏文化内涵的积淀,由于家庭的过分呵护,自我意识比较强,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都不强,外形放荡不羁,卫生习惯较差;[3]协作精神方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工作中注重突出自己,较少考虑整体利益,甚至个人主义严重,在团队中的组织纪律性较差。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扩招制度的实行带来了生源素质的下滑

扩招制度的实行使大批边缘学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生源质量的下滑。本来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就低于普通高校学生,扩招以后,由于录取分数线的一降再降,生源素质更是大大滑坡。

(二)高职艺术生的知识水平导致了人文知识的匮乏

由于艺术类学生高考录取时更侧重专业分,文化分要求相对较低,这导致高职院校艺术生文化底蕴较为薄弱,除了少数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类专业并不是基于自己的艺术特长、天赋或者爱好,主要是由于文化学科功底较差,到高二、高三时看到考普通类的高校希望不大,转而打擦边球,成为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文化知识薄弱,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是经过短期培训速成的,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人文知识的匮乏和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

(三)艺术教育的理念遏制了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艺术教育的理念中有着很深的实用主义的烙印,专业性的技能可以养家糊口带来物质财富,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值得下功夫去钻研和探究,而艺术教育以外的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等就备受冷落,被视为毫无实用价值的学科。因此,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重专业、轻素养”的理念,学生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扎实就是高素质的人才,忽视了个人修养、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规范和养成,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艺术学生的特点影响了对艺术的领悟和表现艺术类学生普遍不关心政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兴趣,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意识强烈,不喜欢受纪律约束,在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崇尚自我的行为习惯,不在乎外界的目光,落拓不羁,自由散漫,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艺术类学生由于崇尚艺术,而内心普遍轻视文化课程,这又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和领悟,导致他们的文化素养难以提高。

三、提升高职艺术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理清学科性质

就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理念要把强调专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让他们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又有理想、有追求,是热爱祖国、心系社会、有责任担当的人才。学校要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等提升人文素养的学科课程,通过传授学生人文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得以锻炼,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得以提升,人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教育从小抓起

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氛围及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对孩子影响巨大。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父母应加强自身素养的修炼,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优良品格和高尚人格魅力的人,营造人文素养浓厚的家庭氛围;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的观念,不要为了应试而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其行为养成,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

校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校园文化呈现的是何种思想意识必然会引导学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人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开设一两门素质教育的课程就能显著提升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感悟和启迪的过程,是一个经过长期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高职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社会教育功能,重视舆论导向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大家庭、大学校,社会舆论对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传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受众人群的行为。因此,要摒弃在大众传媒中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主义、拜金主义及违背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行为举止,应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篇6: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并且也认识到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和品质,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和高尚品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公德。

高职学生目前正应该处在,不断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阶段,学生的性格也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澎湃。但是当代的高职学生,普遍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高,遇到困难时也没有勇于面对和克服的坚持不懈的精神[1]。另外,在高职校园里,讲脏话、随地吐痰、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的现象层出不穷。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唯利是图的状况也屡见不鲜,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高职毕业生素质明显降低。

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造成其在步入社会后,常常出现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市场经济道德的现象。很多就业生也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出现诚信缺失。例如:学习化学专业的,出现制毒、贩毒者。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出现网络骇客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民政体素质的提高。

二、体育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内涵,并且其为不同性格、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其交流的内容,也随着体育人文内涵的创新不断丰富。交流平台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体育活动中,舒缓心情,使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向他人敞开心扉。不仅能够有效的减缓学生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所带来的压力,也减少了部分学生参与活动交流的紧张和孤独感。通过体育活动中学生间的互相合作、配合,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诚实、公正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的人格正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在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体育文化中渗透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意愿,来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建立自身的独立个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教育学家认为,体育游戏和运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消除紧张情绪,时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2]。另外,体育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竞争思维,懂得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表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也使其在参与集体的活动时,懂得团体之间相互合作协调的重要性,能够为了集体荣誉去不断拼搏和努力。在体育运动机制作用下,各种有利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就会被激活,并且通过体育活动,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学生,不断磨练学生性格,促进其逐步变得坚韧、乐观、开朗。

三、加强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多设置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使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

要想使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就必须要建立高效体育人文素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榜样作用,运用自身正面的形象,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巧妙的将体育课程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

在研究构建人文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欣赏美学体育课程,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关键作用,能使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美学受到良好的熏陶。积极开展体育审美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促进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勇敢的去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并且能够更加自觉的,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从美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文化与人文素质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三)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举止言谈体现的优良品质和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掌握丰富传统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加强自身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提高自身探究、钻研、创新的能力,使其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和社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体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另外,还要掌握与体育相关的美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学情境、体育活动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才能促进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结语

人文素质的内涵,体现在体育文化的方方面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关键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运用理论讲解和课外活动这两种形式,让学逐渐认识和体验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和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篇7:就业导向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四、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培训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非常频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只适合在一定狭窄的职业领域里工作,他们应该有较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为: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和潜通性。因此,职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也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人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形成“零距离”上岗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篇8: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论文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但目前的现状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又有缺失现象,极大地影响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原因,论证了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及一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方式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田翠英.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现代企业文化,,(19).

[3]探讨高职院校德育改革.广州,.5.11.

[4]吴兴富.整合构建高职德育目标的原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篇9: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0: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

2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

3 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 王兆明. 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08).

[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02).

[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 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 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之下,社会急需一批具有高水准、高能力、高素质的新时期英语专业人才,以辅助我国各项以对外为基础的商业、政治、文化等事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可以说新时期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英语人才的实用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英语人才是否能够将所学进行充分的运用,是否能够对各项工作问题做出有效的处理,是否能够将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这也对做为英语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注重英语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关注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动向,以就业为导向来对英语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使其所培养的英语人才能够符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而在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理想的顺利实现。但就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而言,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且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虽然经历了数次的教学改革,但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英语教育的束缚,“闭门造车”现象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仍为常见,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英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脱节,不仅不利于高校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的行为。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概述

1.就业导向解析。所谓的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模式等在内的高校英语教育,必须能够很好的适应快速发展且千变万化的岗位职业需求。能够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有增、有减的对英语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面对那些新兴的社会英语岗位亦或是社会需求量逐渐锐减的岗位,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设计以及招生数量制定时,也必须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为此,从此种意义上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就是高校在学生就业发展这一核心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能够通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充分分析,来进行英语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就业导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树立,极大的促进了英语各项岗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提升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提前感受到实际就业感,从而起到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培育的目的。2.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高校英语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以此来在职业导向下对高校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训练,将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英语基本技巧,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以促进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扎实、稳定,为其英语各项能力的发挥提供基础支持。(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开展英语学习。而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英语教学。(3)基于岗位需求,有效整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针对岗位需求素养、能力、知识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高英语人才的实用性,使学生拥有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知识来对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解决的综合素质。(4)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在关注学生硬性英语知识培育的同时,关注英语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在在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辅助下,来正确处理各项国际交际事务。

二、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英语教学,各项英语教学成果、问题也都集中表现在师生身上,以特有的行为、特征显现出来。为此对于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也应当从师生两方面来进行。1.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就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前进,虽然其中也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但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问题不断衍生出来,对改革中的英语教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对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化也导致了当时英语教学人才稀缺化的现象。而为了保障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高校开始降低对英语教学人才的要求,许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开始进入道英语教学岗位工作中去。这不仅从根源上降低了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后续的英语教学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问题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了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教师只会死板的依照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思维和教学完全局限在教材上,在教学创新、教研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教学思想、模式陈旧,无法掌握好英语理论、实践以及素质教学之间的平衡点等等都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2.大学生英语学习欠缺灵活性。我们通过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探究,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欠缺一定的灵活性,其学习思路较为呆板。具体表现为,学习思想传统,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固有思想模式。在老师、家长的期许下,为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无论在日常课堂学习还是课下的预习中都会有选择的选取一些考试真题、考试复习要点、考试答题技巧等来进行学习,英文课外阅读等书籍基本不存在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之中;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运用的合理、灵活与否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不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对于学习技巧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反复对所学知识点、段落、代表性的英文语句、词组等进行背诵,而不知道对于记忆策略而言,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信心和兴趣,制定周详的英语学习计划等学习策略同等重要。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的择业就业。因此,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价值的重要基石。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1.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为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人才保障。高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且直接手段,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教育人员才能更好更多的培养出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优化师资力量提高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管理者可以聘用转型的企业英语工作者担任英语教学工作。企业英语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另外,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培训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具体可以要求公共英语教师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并安排所有英语教育工作者定期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参加其领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或专业竞赛等。高校管理者还可以将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及教学水平与绩效考核挂钩,提高教师的竞争机制。如对高素质的教育者提高课时补助、进行优秀教师评选并给予适当奖励,提供进修机会学习机会等,吸引更多教师自发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自身教学质量。另外,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参加实际操作获取实战经验,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便于正确引导学生。进而通过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相关措施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局限的现状,在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同时,促进职业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实现就业导向下实用型综合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2.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在就业导向下,针对学生自身对其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培育的强度,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完善。具体而言:1.督促学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根据自身的英语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对自身未来的就业生涯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过程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实际效用,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和方向,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2.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较为实用的英语文体来对学生开展教学,如英文合同、商务函电、应用文、广告等的编写等,来拉近学生英语学习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3.完善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机制,突破以考试结果、考级证书为准的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如,将企业出具的学生岗位实践报告、学生社会英语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全部纳入考评范围,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考评;4.针对学习方法,要加强对学生的传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结合学习计划法、兴趣培养法、背诵法等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是只有背诵法,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明确学习目标、良好学习心态的辅助下来共同开展。

四、小结

总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教学在当今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不仅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极具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必然之举。只有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学有所用,真正符合社会岗位的切实需求,才能够通过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对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来不断探究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我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对就业导向教育关注、支持程度的加深,我国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也必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孟子艳,庄会彬.就业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剑桥商务英语(BEC)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04):28-31.

[2]党瑞红,王秀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8.

[3]余秀琴.“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06):128-131.

[4]陈素花.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32):84-85.

篇12:基于就业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如何完善中职教育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了,尤其是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要随着市场与企业的要求而不断变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实践操作;过程评价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这对中职学校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学校基于就业导向下

的专业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下面以车工工艺课程改革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

一、校企合作论证调研

从开始,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专业的论证调

查,每年都会深入企业调研,撰写出详细的论证报告,还召开机电专业群建设论证研讨会,邀请区教育局姜蕙副局长、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肖小亭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张伦珍教授、中等职业学校国重评估专家组资深专家郑伟光先生、广东圣都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刘文红经理等出席了会议,进一步推进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步伐。12月26日,我校隆重召开了“顺德陈村职教校企联盟”成立暨“20技能节”成果展示会,参加本次盛会的有来自广东省行业、企业及兄弟学校的180多名代表,校企联盟成立后,将搭建起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平台,全面实施“八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学生评价),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共赢。本人也参加了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为期6个月的活动,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我熟悉了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和企业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市场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而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是“过去时”,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打下一个职业能力的基础,再通过不断和企业接触进行弥补。

二、适度进行项目开发

根据调查报告、岗位需要、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反馈建议,按照理论知识适用、够用,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习质量。20开始,教研组引入了德国先进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我们先后确定了《斜口钳》《手电筒》《螺旋压力机》等项目,主要包括的基本技能有:车平面、阶台、切槽、滚花、锥度、钻孔、扩孔以及内外螺纹等。

开发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用项目,在教学中势必会事倍功半。通过企业实践,与工人师傅了解,教学中改进项目会向工装夹具方面尝试,例如气动齿条翻转装置,可以实现多课程的融合,这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践行实际操作

项目确立后,在教学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而有顺地完成车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我校在近两年教学中尝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块式,让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小班制授课,采用并行排课的方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同时进行。通过项目介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总结出相关理论,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显乏味。所有的理论、实践均以此为核心展开,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平稳过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每人完成一件作品,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均符合技术要求。具体实施:首先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如识图与公差以及车床的基本操作、简单车削等。这些内容是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才能上手进行生产训练。其次,根据项目加工内容将教学分成模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个学生完成每一模块并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这一过程根据生产工艺追溯卡,从车削端面到外圆、从钻孔到攻螺纹、从控制总长到车削螺纹,逐步提高技能水平。最后,将技能较好且愿意考取车工证书的学生,集中培训,使其达到中级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中级过级率几乎100%,并选拔出高水平的选手进行重点培训参加区、省技能大赛的角逐。近两年我校车工、铣工项目均有选手参加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的竞技,成绩很理想,詹泽建同学更是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全国技能大赛,获得第八名。

四、注重过程评价提升

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建立一个对学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对每一个学生在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体现出一切为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技能训练,互相支撑,交替进行。模块中每个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均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运用表现性评价。而课程的最终性评价以项目加工的精度为技能评分标准,以完成项目报告相关内容为理论评分标准。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给予学分,录入学校学分制系统。

总之,通过以上方式,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双证率达100%,三证率也能达到60%以上,而其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均达到85%以上,在本地企业中,圣都、浦项、申凌、科达等大型企业我校学生表现均得到认可。由于市场与企业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中职生的就业也必然会有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其专业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摸索前行,希望能够与职教同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真正将职业教育的功用发挥出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切实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杨孚春。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学园,-05.

[3]王伟伟。数控专业实训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探索。科技信息,2011(11)。

篇1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工作正在不断进行体制和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不断规模得到了提升,在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改进,过快的发展趋势难免出现了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兼顾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和思想上都存在这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充和完善。只有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进而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也会具有适应岗位的能力,不段提升自身的素质。另外,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理解,受到严重的局限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学生也应该对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等进行掌握,这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现象,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课堂教育方式为主,逐渐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进而以开设人文选修课的方式为主,将专业学科和人文教育学科相互融合,促进人文教育水品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们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式相结合,进而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类的专业课程为主。将这些学科深入到理工科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将自然科学的相关课程渗入到文科学生的课堂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们整体学科的联系,进而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另外,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进行改进,进行合理配置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2.2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

校园文化建设最能够表现学生和教师思想和素质的方式,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将现代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当然也会涉及到人文精神作为养料。是多种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达到标准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够不断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们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2.3深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重建人文精神,既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华,诸如以民为本、仁爱、信义、平衡和谐、见贤思齐、自省、修身、慎独、谦让礼仪等等,又应注入现代意识,诸如人格独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人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根基。然而,人文学科对于积聚社会资本,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培养公民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作用却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调和推动。

3.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但是,我们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也是根本性的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所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因此,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3)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社会就业的机会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比较重要的。不仅可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方式,还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虽然在实际的实践中会遇到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经过努力和改进,必然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14: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

1.1成效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关注与重视人文教育。然而高职院校教育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化精神沉淀并不足,在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上还没有较好地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优势特点。随着科学技术与理论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引进,高职院校已开始认识到技术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兼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分析与探索着一套能够将“做事”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并且将其不断渗透至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项目当中。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推出了新型的教育理念―――“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创新为一体”。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仍然不太完善、全面、具体,但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技术化的迅猛发展,其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工作。人文性教育课程设置逐渐呈现合理化、高效化特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主要是“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教务处会根据相关教学指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设置出一系列符合“两课”教学要求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除此以外,有的高职院校还会另外设置一些有效增强学生人文认识的课程,比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逻辑推理》《女性学概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舞蹈鉴赏》《汉语与华夏文化》等。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2问题分析

整体上而言,当代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的,然而其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缺少完善的标准化制度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意识仍然是较为薄弱的,其中部分学校还过分强调技术忽视素质培养,并且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教育环境,当代的高职院校会过度关注国外理论知识而忽视国内理论知识,不太关注与重视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其次,课程设置方面。一般而言,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工作主要是交给本校教师负责的,普遍来说课程的规模与整体性并不强,在根本上很难调动起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人文类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者,在院校教师方面。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力度是比较强的,他们会着重关注与强调学生的人文性教育项目,可是他们本身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最后,院校学生方面。新时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为缺失,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思想认识力度不足、拜金思想强烈、缺乏工作责任心等。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地改善人文教育落实质量,就务必要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会,采取一系列有效改善人文教育现状的措施,不断加深广大师生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的原因要素是多样化的。从现阶段国内人文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要素。随着全球化、经济化、信息化、技术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欲望日益加重,对理念、价值、信仰等精神方面的认识兴趣日渐下降,甚至还产生了价值观错误、思想极端、信仰丢失等问题,而这些社会现象对当代高职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扭曲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原本看法,从而在根本上约束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二是学校环境要素。处于对教育理念存在认识偏差的社会大环境下,当代的高职院校往往会过于关注与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而不断提供充沛的教学设施、教师等资源,过少提及有关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三是院校教师要素。“就业难”等社会化问题的不断产生,促使了一些缺乏专业素质、人文素养、职业操守的教师群体参与到当代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当中,这间接上使得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下降,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人文化发展。四是学生素质要素。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紧张局促的校园氛围、巨大沉重的家庭压力促使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仅仅将发展眼光投至在专业发展方面,缺乏对提高自身的人文化素质的重视。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以师德构建推动素质教育论文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

外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多元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管理论文

《高职教育特色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谈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观教育论文2023-12-10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2022-09-21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论文2023-03-01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2023-05-04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措施论文2022-09-29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

浅论对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生源不稳定的思考的论文2023-12-28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2022-05-06

社团导向中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2022-04-29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