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

时间:2023-12-09 07:29: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推荐3篇)由网友“志谚芬”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

篇1: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认知;人际交往;障碍;调适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家庭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据一项调查显示:48.06%的大学生人际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人数增多,有的甚至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而导致轻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表现出的无奈和消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问题分析

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激化的矛盾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对方不理解或其他原因。有这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在交往中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他人,别人做的和说的稍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认为无法交往下去。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较高,相当一些人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旁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于是变得十分紧张、不自在。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二)极度追求完美。难容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萎萎缩缩或敏感多疑。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假想的失败困境之中。

过分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态度上。在访谈中,当让24位同学写出最不喜欢交往的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优点时,所有的同学都列举出至少三个缺点,只有1个同学写出了一个优点,其他23位同学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从这个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交往对象既挑剔又缺少宽容和理解。他们或者因对方的某些缺点而不愿与其交往,或者因对方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不和而产生排斥心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当对方的某一点失误不令人满意时,要么上纲上线,全盘否定,认为对方一无是处,不值得交往;要么一味地责备他人,乃至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彼此之间变得冷漠疏远,关系僵化,人际交往中断。

(三)过分关注理想,忽视现实

理想化色彩较浓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而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学生理想化的`人际交往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许多同学将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描绘成一方净土、一方乐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的憧憬包括了大学里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把本属于正常的矛盾视为异常,把自己交际能力的不足、处世的单纯所带来的人际不适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积压在心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次,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人际交往顺利的时候,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周围都是好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了坏人,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险恶,尔虞我诈,不可信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人际关系,而且若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式后,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障碍调适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认知的基础上的,这种认知既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对其他人的认知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规律,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等综合判断手段来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内心状态。正确认知他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地评价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了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不要被对方“花言巧语”所蒙蔽。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发展地看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人处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社会中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而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细微变化,不断改变交往的方式。比如,有位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自私的毛病,做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当她感觉大家都在疏远她时,便觉得非常孤独和自卑。慢慢地,她在试图改变自己。如果这时我们发现了她的一些细微变化,友好地和她接近,就会改掉她的坏毛病,建立友谊;相反,如果我们仍然用“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将她良好的愿望扼杀于萌芽状态。

3.客观地评价人。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我们喜欢的人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就什么都不好。可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而是仅凭个人的喜好去与人交往,势必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无形中缩小了交际的范围。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拓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心理和生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问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都使大学生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原来那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逐渐转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使大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进行合理的统一。

第一,自我比较。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人们在自我认知时,往往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放在同一尺度面前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抑或是原地不动。这种纵向比较的方法,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简易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成长以及在成长道路上还存在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正视这些不足,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

第二,社会比较。自我认知不仅仅限于自己同自己的纵向比较,而更多采用的是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比较称之为“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值得注意的是,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某一次评价,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对自己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二是通过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许多研究发现,人们与相比较的对象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在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容易正确地评价自我。但是,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激励他们与周围的强者相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2.塑造完美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只是健康人生的基础,完美的自我才是理想境界。塑造完美自我可通过如下途径:

第一,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其次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二,优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优化也应当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地说,应当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进行:一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投身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才能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形成稳定的自我态度,有效地调节、控制自我。二是通过读书学习优化自我意识。在读书学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吸收历史人物优化自我意识的经验,而且学会许多富有成效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原则和方法。三是通过人际交往优化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总是要通过他人并受他人影响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定向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一个人能经常有目的的去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又能有目的地去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那么,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优化。

第三,完善与超越自我。大学生都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但古人说得好,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行动开始。所以自我修养、自我塑造首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做到行与知并重。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是大学生从个体的“小我”不断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迈进的过程。新时期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努力自觉地将“小我”和“大我”统一起来。既立足于自我,又不封闭自我;既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又要尊重别人的主体地位;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鼓励和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还要和众人共同实现社会价值。总之,当代大学生必须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交往,去创造,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很好地把握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一步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篇2: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训练,发现团体辅导形式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对比训练前后的人际交往水平量表结合成员自评显示,在主动性与合理运用人际交往技巧上有显著性变化,在语言表达与情感控制上也有改善;并且团体辅导形式使大学生获得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通过小组活动的交流与合作,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助人的快乐,进一步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这是个体咨询无法达到的。因此,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团体辅导模式与个体咨询形式相比具独特优势。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 能力培养

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人际交往在一个人的成长、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期望的,但现实却是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偏弱。调查显示,有41.98%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感到特别欠缺的素质。

团体辅导是近十年来在高校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调整改善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1 研究内容

1.1前期调查

1.1.1调查对象

西南林学院在校学生,调查总人数1000人,其中男女比例1:1,一至四年级学生各250人。

1.1.2调查方式

随机抽取各年级学生通过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其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调查。

1.1.3调查结果

(1)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析

一类,与周围朋友相处融洽,善于交谈,性格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人缘较好;

二类,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

三类,在与朋友相处的行为上困扰较严重。

(2)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分析表

1.2团体辅导模式的运用

1.2.1方案拟定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为情感控制、主动性、语言表达、交往技巧。针对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我们拟定适合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方案,用以提高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2.2成员选择由于调查人数太多,而团体辅导要求辅导人数不超过20人,所以从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挑选14人参与本次活动,其中一类、三类学生各3人,二类学生8人。

1.2.3方案实施活动前,我们针对已拟定的方案做出人际交往水平量表,让成员认真完成并妥善保存,同时,成员填写诚信承诺书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本次团体时间为六周,每周2小时。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填写对活动的主观评价,并且要求成员每天记录自己的人际变化和心情状况。活动结束时,让成员再次完成人际交往水平量表,以方便对比分析。

2 结果分析

2.1辅导前后人际交往水平量表得分分析

(量表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成员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越强。其中A、B、C为一类;L、M、N为三类,其余为二类)由表可知,辅导后成员得分普遍增加,一类增幅非常显著,二类除一人外也有明显提高,三类也有小幅度增加。

2.2辅导前后影响人际交往主要因素平均得分比较

由表可知,辅导前后成员在交际技巧和主动性上有显著性变化;在情感控制和语言表达上也有变化。

2.3主观结果分析

结合团体辅导成员的主观评价及团体辅导日记可见,成员主观认为自己在主动性与熟练运用交际技巧上有明显提高,另外,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控制方面也有改善。表明团体辅导对于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有好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1)团体辅导形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在主动性与掌握并运用交际技巧方面表现出显著改变,在语言表达和情感控制上也有改善。

(2)团体辅导使大学生获得了人际交往的积极体验。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他人的帮助以及助人的快乐,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这是个体咨询无法获得的。因此,团体辅导模式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比个体咨询形式相比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57-59.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百珍.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天津人民出版社,.

[4]桑作银,汪小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论文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临床心理干预与诊断过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通过在来访者的大脑中输入一组与人交往时不焦虑的程序性知识,并结合临床放松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运行,重新建立人际交往时的、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彻底地解决了来访者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元认知干预技术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由学习,转移到社交活动上。但很多同学由于从小一直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经验,或者头脑中存在关于人际交往的错误信念,导致人际关系建立或维护时产生问题,长时间内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于是对自己、对他人产生消极评价,一旦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便很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冷漠、依赖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点。其中尤以焦虑、紧张、孤独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现为多。下文是笔者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过程对一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案例进行干预的过程。

1。来访者基本情况与症状表现

1。1基本情况

小杰(化名),大连某高校国际商业学院大一学生,93年出生,河南农村人。父母在大连金州区务工,自小便跟随父母在外读书。小杰为家中长女,有一个弟弟有个妹妹,感情较好。

来访者性格独立,努力上进,甚至有些争强好胜。小学、初中在金州读书,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级班干部,培养了较强的管理能力,但与人交往时说话直白,有时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读高中,与父母分开,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转学等原因,成绩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难以接受,对自己很不满意,却一直无法调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调剂到目前所学专业,该专业学费较高,来访者便开始自责给家里增添了经济负担,愧疚不已。学校规定,大一年级达到一定分数可以转专业,因此,大学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想要转到学费较低的同类型专业去,被同学戏称为“学霸”。

由于来访者所在专业学费高昂,多数学生家里条件较好,来访者感到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价值观不同。开学二周后就与同寝室一位同学发生争执,室友批评她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异味,不注意保护寝室卫生环境、自私自利、闹钟铃声等影响同寝室室友休息等。来访者辩解到,自己已经很注意卫生了,是室友强词夺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军训迟到,自己睡的比较“死”,根本听不见闹铃震动,所以才设置了闹钟铃声,这样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点,室友不但不领情,还埋怨她,告诉她如果怕迟到就自己先走,在这催催催,很烦人。对此,来访者感到很气愤,与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觉到很难与室友相处,回到寝室感到气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说话。感觉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惯室友,感到心烦,室友经常联络其他寝室的同学到自己寝室来打扑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寝室都感到烦躁,觉得没有归属感。

1。2症状表现

第一、寝室恐惧:不愿意回寝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门,下了课便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直到图书馆闭馆,不得回去时才返回到寝室,在寝室楼下徘徊很久后才敢进入寝室,随后便感到烦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说话:看到与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烦、担心、焦虑。不敢与室友说话,怕自己说话太冲,又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但又觉得自己这样“忍着”,对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际障碍:长期不敢同室友说话,逐渐不敢和班级同学说话,在路上遇到同学与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开。无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每天早上为了避免与同学打招呼,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去班级。

2。症状的成因

2。1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形成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应[1]。其中的“条件性”是指通过后天建立起来的反射[3],它以情绪为核心,以S—E—R为表征式,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实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及外显行为反应,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的反应R进行评价、思考,又产生了新的评价性情绪E′,这种情绪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由此开始不断地积累,从而产生了循环。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极情绪,那么人们就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据此原理,小杰的人际交往障碍,其本质就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最初形成过程,即与室友吵架(s),产生烦躁、气愤、焦虑的情绪反应(E),最终形成的行为反应(R),即为不愿意回寝室,不愿意与室友说话。行为产生后,小杰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消极的评价性情绪(E′),即我不会和同学、室友说话,我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有问题的,我的人际交往是存在问题的。这样的评价增强了小杰的焦虑情绪,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强循环。

随着上述刺激循环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寝室、同室友讲话、和同学说话成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对应的条件性情绪(E),即为焦虑,担心自己说错话,会令事情更糟糕,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被动、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样产生的反应(R),即为不回寝室,不跟室友说话,逐渐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学说话,甚至见到同学后立即躲开,绕路走。这样的行为持续一段时间,来访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消极的评价,即我是有问题的,我是不正常的.,这使得情绪(E’)更加焦虑,增强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这也就形成了复杂系统的增强循环模型。

2。2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性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1]。这种“怎么办”的反应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中用C—A产生式来表示,即我一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要去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对于小杰来讲,形成的是关于如何避免回到寝室,避免与室友说话、与同学说话的程序,然而这种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情绪的产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碍。

3。临床干预

3。1认知调整

首先,对小杰讲解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会愈加严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将对于人际交往的焦虑感、恐惧感不断放大,想要控制却无能为力,使得焦虑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对于人际交往知识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释症状产生的整个心理机制。使她明白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焦虑、恐惧情绪下推动的潜意识行为。并且告诉她,这种条件性情绪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时也是易消除的。同时,给小杰补充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比如黄金法则、白金法则等交往规则,也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

3。2放松训练

临床放松训练是一种高效的暗示学习技术,保加利亚罗扎诺夫博士研究发现,暗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是平时的5至50倍[2]。利用这种高效学习的状态,临床上为患者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以替代过去消极的条件反射。首先通过肌肉的渐进式绷紧放松,配合以舒缓的音乐,使来访者慢慢达到一个轻松平静的状态;接下来为患者输入风景想象,对美好愿望想象,促进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情绪。最后利用冥想模拟刺激情境,输入合适的程序,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针对本来访者,可以带领来访者进行冥想:九点钟后,想象着自己就要回到寝室了,进行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没有问题,轻轻的推开门,笑着对室友说:“我回来了!”无论室友的反应如何,你都在心里对自己说,看,你成功了,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就这样做下去,你的人际交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此放松训练共做了四次,来访者能够很平静的回到寝室,不感到焦虑、紧张。第三次后,来访者很兴奋的跟我说,之前与自己吵架的同学,主动与自己说话了,来访者感到很开心。随后对放松进行了状态调整,让来访者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寝室话题当中。第二阶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复发策略指导

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由于连续做放松训练,其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在放松结束以后,来访者独立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一旦不可测因素产生,便会再次陷入障碍当中。为使来访者能够克服困难,坚持运行正确的新程序,我们需要教会来访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复发策略。即用元认知指导和监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教给来访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紧张、焦虑的状态,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简单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虑情绪。增强自身信念:我已经做到很好了。我是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的人,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怎么能够难的到我!

3。4布置作业

要求来访者每天至少要做30个以上的深呼吸,每当焦虑情绪上来的时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诉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维,给自己积极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来访者做运动,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运动量,运动过程中想些积极的画面,比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实现。

经常记录进步笔记,每当自己取得进步时就记录下来,经常翻看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记录下来,例如“同学说了不爱听的话,但是我没计较”。或者当自己取得进步的时候,让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将这种情绪放大,体验到进步的快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更加自信。

4。干预效果

经过十次的干预,来访者自述,能够心情平静的回到寝室,不再感到寝室气氛压抑。有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融入到寝室聊天当中。逐渐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有了信心。

5。结论

在运用元认知技术进行临床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讲明技术原理,使来访者明确问题产生的心理机制。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形成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自动运行。主动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建立起元认知系统,关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征。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金洪源,王云峰,魏晓旭。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王立凡,金洪源。过度倾诉与倾诉癖的形成、危害与临床治疗[J]。社会心理科学,2014,22:23—25。

[3]金洪源。元认知心理干预与学生人格的高效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1:4—7。

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的论文

心理障碍自我疏导治疗的方法

特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研究的论文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试论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护理体会论文

人际交往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90后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和应对的方论文

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作文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及调适论文(推荐3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生的影响及结果分析论文2023-1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2022-04-29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2022-08-16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2023-06-27

身心压力的形成及缓解之道论文2022-10-21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2023-07-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2023-05-1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2022-05-07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2023-09-20

教育理论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