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

时间:2023-07-05 07:31:1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共13篇)由网友“思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

篇1: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

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这对航海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研宄和探讨的课题。长期以来,与海上安全运输生产有着很大关系的船员安全心理教育一直未能在各航海院校的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航海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很难找到与此相关的内容,从事航海教育的教师们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也没有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自觉意识,从完整的航海教育体系以及培养未来船员良好的素质等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缺憾。

安全心理教育对海上安全运输生产有何意义?这是解决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多年来,人们分析、研宄了大量的海上交通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肇事者的反常心态(如要强、爱面子、爱表现、异常兴奋、急躁、恐惧、缺乏信心、盲目自信及侥幸心理等)而诱发的事故,在人为的海上交通运输事故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大的海上交通运输事故的教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纯属技术、设备和思想原因造成的事故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多。实际上,很多事故完全是由于人的不安全心理所致,人的异常情绪引起的异常心理往往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实现海上安全运输生产,船员的安全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普通的航海教育工作者对从事安全心理教育缺少实践;另一方面,对有一定心理惯性的教育对象来说,心理调适及安全心理强化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这些都增加了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的难度。尽管如此,作为航海教育工作者,还是应为此作出一定的努力。

一、创造开展安全心理教育的条件务。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整个航海英语口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的口语训练过去一直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或语音室教学的水平上。教与学双方均感到单调、抽象、机械、做作,其效果不甚理想。

英语口语教学自引入“情境和交际教学法’以来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与青睐。事实也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与之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口语教学,航海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所涉及到的诸多情景即语言环境非常具有特殊性,如文中介绍到的那种动态和静态的环境在一般情况下较难模拟。但是,我们从前面介绍的情况

可知,船舶操纵模拟器恰好提供了这些我们训练航海英语口语所必需的多种场景和环境,而且这些场景和环境非常逼真:置身于船舶操纵模拟器房酷似在真船驾驶室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走进“驾驶台”,宛如置身于万顷海洋。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训练专业英语口语,学习兴趣会因此而陡增,其效果不言自喻。利用操船模拟器逼真的仿真环境进行航海英语口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训练效果和专业口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而且学员同在“一条船上”学习、训练内容相关而语言不同的课程,必定能达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效果,有利于所教课程的消化与英语口语技能的掌握。与此同时,把专业英语听说训练搬到“船”上来,还可以扩展操船模拟器设备的使用功能,充分提高其利用率。这样做也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尝试利用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航海英语口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极为必要的。根据操船模拟器所能模拟的场景和环境,笔者认为,船舶操纵模拟器特别适合船舶口令(舵令、车钟令)遇险、避碰、搁浅等情况下的船舶内、外部通信以及SMCP(标准海事通信用语)涉及到的其它绝大部分内容的口语训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研宄如何实施这一设想的具体措施,从而使船舶操纵模拟器这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航海专业的教学中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在法规、条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生产须知等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教学中,多介绍一些不安全心理在实际生产中造成严重后果的实例。通过事实,给学生一定心理刺激,促使他们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对某些事物和现象能自然地产生警惕,作出正常的心理反应。

这一阶段的安全心理教育过程较长,涉及的课程较多,要求每个任课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融入相关安全心理教育内容,从而使这一阶段的安全心理教育形成人人尽责的局面。

第四阶段,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夕,再安排一次心理调适活动。这次心理调适活动应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重点是让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以及将在这个职业中扮演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活动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分析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在特定生产条件下,最容易出现哪些不安全心理,以及这些不安全心理将给海上运输安全生产带来哪些危害。要结合职业特点,对即将走上生产岗位的学生,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与情绪控制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具体做法是:可以采用讲座或谈心形式,让有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一起开展职业安全心理教育和交流。另外,组织职业安全心理咨询、举办安全心理探讨会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果有条件,对航海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考虑在他们离校前为他们进行一次个人心理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告诉本人。通过这次心理调适活动,最后完成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活动中去是一个新课题,因而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我们认为,为了海上交通运输安全的需要,把安全心理教育融入我们的航海教育活动中去,是应该的,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1.要想在航海院校开展安全心理教育,首先要求院校的领导对此予以重视,并积极倡导。在航海院校的教育中要给安全心理教育安排一席之地。

2.要有进行安全心理教育的计划与实施方案。这些计划和实施方案应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出来。

3.要求教师了解一点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了解教育对象在职业安全心理方面的需求。

只有创造了上述条件,才有可能在航海教育中较好地开展安全心理教育。

二、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安全心理教育

根据青年人心理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可分几个阶段对航海院校学生进行安全心理教育。

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一次心理调适活动,这是进行安全心理教育的准备阶段。请有关人员作专业介绍,使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所了解,同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予以心理上的认同。这一过程对于学习航海类专业(包括驾驶专业、轮机专业等)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此时如能安排一次有关安全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则效果更好,它可以使学生走进校门后就有“安全心理’这么一个概念,并逐渐形成培养自己安全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

第二阶段,在开设专业课前,开设安全心理学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心理学知识了解安全心理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安全心理的危害,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这种集中进行的安全心理教育可以给被教育对象很多启迪,对他们在未来的专业课学习中加强自己安全心理的调适,有着指导意义。

第三阶段,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以及生产技能训练课中,根据航海职业安全心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以及安全心理教育。

例如,在专业技能训练课以及各种实验课中,通过设疑、设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反复地、多形式地解疑、排障训练,使学生养成遇到任何情况都不紧张、不慌乱的稳定心理素质;在工艺课及操作训练课中可适当增加工艺的复杂与困难程度或体力付出的强度,以加强对学生的稳定情绪以及注意力、自制力、毅力的培养;在应用技术的理论课教学中,可结合典型事例、案例以及工作经验,向学生介绍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如何提高自己的。

篇2: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浅议心理教育论文

人的素质按纵向划分,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而现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却唯独缺失了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有关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但其内涵远非如此。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的外延,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内容。从心理角度讲,心理教育是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从个体发展角度讲,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和社会适应因素(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如学习心理、竞争心理、人际心理、角色心理、责任心理、事业心理等)。

心理教育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要传授个体发展的以上四方面的心理知识,使受教育者建立关注自身心理的意识,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二要开展一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训练,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反省和练习,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以促进自我开发潜能;三要传授给受教育者自我心理调节和保健的方法,以使其能独立自主地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综上,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最终目标是要开发自身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因此,心理教育的性质是发展性的、积极性的教育,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但却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的维护水平上,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发展目标。

1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任务。学校教育中,心理教育应作为一种普及教育,而且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中介和基础。

1.1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道德的、审美的、体力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

德育是道德知情意行的教育,必然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基础和条件,正如古人云:正人须正心,心不正则行不端。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还是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较高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等学校智育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本身就是个体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基础和条件,而美育则是在个体良好心理品质基础上的创造与升华。同理,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和成果也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作基础和推动力。

1.2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人心理素质的现状十分严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价值观念的多元,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家庭“四二一”结构的变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依旧我行我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承受着来自学习、就业、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高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心理关注意识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等都比较低,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关注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意识,不能自知,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的不足不能泰然处之,不能接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对自己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自助,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差。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更是只能附着于各个学科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隐形熏陶与感染中。由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得不到重视,造成了如今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低下,个性心理品质不良,甚至出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厌学、逃学、网瘾、离家出走、自杀、凶杀犯罪等人格扭曲的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可见,心理教育理应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和教育出现,并在学校中开展,并且对成人也应实施。

综上,笔者不禁想到许多教育家和学者曾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他们的实质和核心正是心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开发自身潜能,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些教育理念要告诫的是,缺失了心理教育这一“灵魂”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

2关于心理教育实施途径的几点思考

心理教育这一立足发展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应鼓励开展有关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关于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教育,笔者提出一点浅见。

21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心理教育的内容决定了其实施的形式。心理教育的任务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与心理素养的相关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既授以“鱼”又授以“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去亲身感悟并受到触动,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总结,进而开发潜能,学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作出判断,作出选择并主动实施。即通过自得自悟的方式并最终达到自觉自助。心理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还需亲身体验,感悟,形成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进而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因此,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的课堂形式出现,以活动为主,采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心理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内化的同时,也能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这种富有启发意义的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显然比单一的讲解、灌输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也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可见,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成为心理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课,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心理教育活动课应有专用的教材,它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编制,但并不要求极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是教师经过处理后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的知识;二是由于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必须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外,能将理论性通俗化书面性生活化,知识可操作化,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使知情意行的转化。活动课比较灵活,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因此教师对教材也需灵活掌握,熟能生巧;三是学校应调动全校教职工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做好教学和教师协调工作,给予心理活动课以支持和保障。

22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不是单一孤立的素质,而是与其他多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选相互促进的。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教育的涉及点,并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材料;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心态,“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等,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数理化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美术教学中丰富的想像力,体育教学中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的心理品质等等,这些既有对学生心理知识渗透,又有意志磨炼,既有方法的引导,更有榜样的示范。学科渗透心理教育不仅増强各学科教学的魅力,而且对心理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两全其美。

2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的形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意识,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心理教育,共同合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和谐健全发展。

总之,心理教育不仅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还有成人,不仅在学校中实施,校外也应继续应针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连续实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唯有如此,国民的心理素质、心理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才会提高,而以此为基础和核心的国民整体素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篇3:教育心理论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快感,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鸾ダ┏洹=逃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nbsp;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验,这可以减除在实验室的实验中人为造成的不必要的压力,反映被试的正常心理状态,但对有关变量难以做到严格控制。

当今,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篇4:心理教育论论文

心理教育论论文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己经认识到,要想健康只凭注意饮食和体育锻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修身养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动态的以良好心境为根本特征的心理健康状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保健己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截止目前,有的发达国家己有上千万人热衷于这种运动,各种心理咨询团体和机构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优化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各种心理健康培训班也方兴未艾,通过情绪调节、生物反馈等方法来调整身心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总之,重视心理健康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行动。

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这会促使人事业的成功。著名成功学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心态。李嘉诚在总结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心理能够创造财富,良好的心态和自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人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良方。在做人方面,他始终注重信誉和名声,注重与人为善,这些因心理健康而体现出的优秀做人品格是他在成功之路上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征程。

时代发展的历史航船己经驶入21世纪。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纷至沓来?这是新世纪的典型特征。这个紧凑的时代步伐前进的脚步声己经对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严峻挑战,心理压力、心理疾病在人类社会早己出现,并己经给人类敲响警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己成为心理学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二十多年前,我根本没听说过“心理学”这几个字,更不知道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面对高考自己有说不出的痛苦不知如何解决。非常幸运,大学时代我选择了学校教育专业,学习专业课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由于对专业的兴趣,在1986年我开始注意到了报纸上、杂志上和一些书籍里刊登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事例。于是我开始关注、开始搜集、开始整理,我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这个我当时就敏锐感觉到一定会有巨大发展的心理学问题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至今,我积累了大量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材料,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陆续在大学的《九月风》杂志上、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四十余篇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论文,又出版了一部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共计约100万字。5月23日是一个既难忘又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那一年我创办了赤峰市第一条面向100多万青少年的心理“青春热线0476—8448445”至今解答了大量心理,接待了许多心理咨询者,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个典型案例。因为工作的需要,义务为一些中小学创办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为经济广播电台创办《心桥》栏目,在电视台举办了《真正拥有健康》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受社会好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自己二十多年的勤奋积累、不断钻研,才有了《心理教育论》这本专著的问世。把心理健康和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良方,可以说是我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教育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尤其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心理卫生一心理健康一心理保健运动有不可刽割的联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理上至少存在着两种基本需求:其一是要解决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惑与冲突;其二是要充实与完善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这种需求正是心理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心理科学的巨大发展,心理教育这门心理科学的又一分支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心理教育是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的教育活动。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及其思想与行动的理解,心理教育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本理论体系为主,再充实以心理疾病的预防及其诊治。心理教育应该是在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础上的新发展,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心理教育的观念到90年代才开始被接受,从那时开始,到把心理教育作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转化为行动,则又经历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非常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当前正在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任务的课程改革和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心理教育己占有一席重要之地,这不但对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全社会都开始重视人的问题,开始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心理教育则是给青少年们带来的一股清泉。那么,就让这股清泉流淌到他们的“心田”中去吧,那里肯定会有阵阵欢乐的歌和成长着的青春乐章。

本书虽然现在正式出版并与读者见面了,但是整个创作过程却历经了多年,正如前所述,她有我中学时代的思考、大学时代的钻研、工作历程的积累,她是在我发表和出版的大量和著作基础上写就的,凝聚了我多年的辛勤汗水。需要说明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发表的文章和提出的观点,在此深表感谢。此书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恳请同仁们多加批评指正。

记得我应邀在电视台创作心理科普节目《真正拥有健康》时,主持人让我对广大观众讲一句话,我说:心理健康是21世纪最重要的通行证。现在,在本书前言的最后,我同样认为,心理教育是21世纪乃至今后在社会发展中仍将是一项朝气蓬勃、经久不衰的伟大事业,让我们为这项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幸福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吧!

篇5:幼儿心理教育论文

幼儿心理教育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和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类内容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是针对消极心理学中的“消极”而言的。消极心理学将重点放在研究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使命上,关注的更多是有问题的特殊人群。而积极心理学则将关注对象转向普通人,更关注生活中的鼓励和友爱,关注人的内心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提倡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人,强调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主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解读,让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使命是使普通人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具创造力,更幸福。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

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情绪体验,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个人层次的积极人格,主要研究乐观、自我决定性、爱的能力、美的感受力、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尊严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能帮助个体在应对问题时采取更有效的策略;[2]群体层次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学校和单位等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美德,使公民形成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等的积极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这些系统的建立强调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反思和完善。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对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值得幼儿教师学习与反思。

二、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教育观,用发展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众多的积极体验中,有一种积极体验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主观幸福感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3]

幼儿教师秉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持有怎样的教育观、价值观,对其具体教育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必须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充满幸福感。首先应热爱幼儿,热爱幼教工作,心怀感激,满意自己的过去;积极对待现在,让工作变成一种福乐体验,并把这种福乐体验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对幼儿、对未来充满期待。只有心里面有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其次,应理解和信任幼儿,以宽容的的态度对待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站在幼儿的角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重新认识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的优势,细心地发现每个幼儿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每个孩子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同时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或抑苗生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意义,正如蒙台梭利所言:“人就如同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就像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5]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而是要找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特之处,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不至于被埋没而失去价值。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3]例如,幼儿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期的孩子多动、好奇、好问、好玩的特点,这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那些比较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成了“问题孩子”.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并非真正有问题。受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性本恶”、“师道尊严”等观念的影响,教师认为学生就应该是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坐着听讲,自然这些调皮的孩子便成了“另类”,对待他们的自然是无视或打压。换一种思维来看,调皮的孩子或许思维更敏捷更具创造力;或者调皮是因为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只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遇到类似情况,首先应了解清楚情况并反思自身,是否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就算真的是问题孩子,也应该正确对待。所以教师应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守护住孩子的天性。包容他的过去,相信他的现在,乐观他的未来---“任何花朵都会适时开放,只是早晚不同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每一朵花儿创造适当的条件,耐心的陪伴和等待它的绽放。”[6]

(二)创建一个适宜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幼儿的是非善恶意识尚未完全确立,他们最初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往往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习得,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团体氛围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环境”,既指物质环境,也指社会关系层面的家庭、社区、学校或班级、社会文化等心理层面的环境。[7]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也是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好奇、乐观、爱、交往、技巧、美德、工作能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智慧、宽容、毅力、关注、未来、自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8]积极情绪能拓展人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限制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福乐是对待现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福乐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的。研究表明:福乐体验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对学习起关键作用,它对学习结果的多个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当下的学习成为福乐体验。[9]所以,幼儿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充分利用周围的一事一物,注重环境的熏陶教育作用,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增进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丰富的物质环境,培养幼儿兴趣,增强幼儿的福乐体验,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寝室,安全卫生的户外活动场地等。学前阶段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思维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把计划付诸行动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教师在确保活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应鼓励幼儿大胆行动,以此满足其内心发展需求,提高其对自我的希望水平。总之,环境的布置应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做到动静结合等。

其次,应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精神环境,如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教师间关系应融洽,让幼儿感到安全可靠、依恋。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只有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爱、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为只有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刺激丰富的环境下,幼儿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进而产生积极情绪和探究的欲望,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个体只有在享受当前的状态的情况下,才会把这种积极的生活体验和情绪迁移到对自我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上。

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教师应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营造利于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如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合作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开展“找找我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等。成功的交往体检会给幼儿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强化其交往行为;对于失败的交往体验,教师应持理解包容的态度,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还应及时疏导幼儿消极的情绪体验。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

教师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的职业。在这种心灵的接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威廉姆斯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老师、朋友都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一个生长在积极、鼓励、宽容环境下的孩子和一个在充满暴力、谩骂、训斥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性格、处世、人际交往上必然都有着很大区别。前者会更加自信、更富有爱心,身心更加健康,更加快乐。[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幼职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习惯、趋向、态度多半可以在5岁前培养成功”.诸多研究和事实均反映,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是依赖人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正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后天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人格面貌的根本不同。因此,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即乐观解释风格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一个人解释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基因影响因素之外,其他重要的有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风格、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媒体等。[3]

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引路人,他的教育态度、风格等对儿童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显着。幼儿教师首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格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幼儿,赢得幼儿的青睐。德韦克(Dweck)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反馈方式对儿童的解释风格影响很大,老师经常性的表扬对儿童乐观型解释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幼儿开展积极的对话,多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幼儿。所谓积极的.语言就是让表扬的每句话都有意义。对于正确的想要的行为教师应多进行积极的正向强化,对不想要的行为则应忽视或采取负强化,尽量少用惩罚。教师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孩子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幼儿实现目标,成功扮演为“语言塑造师”.

此外,教师应有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即教师和幼儿都是教育的主体,而非教师是主体,幼儿是客体。“皮革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实验”充分表明,一个人能否自尊、自信、自强,教师把学生当作主体来教育和当作客体来教育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师生间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求知的过程是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老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时,其介入幼儿的活动或游戏才能得到正向的结果;才能让幼儿获得归属感和控制感,增进幼儿良好的自尊,进而建立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相反,如果教师以控制者、指挥者、权威者自居,则其在幼儿的活动中只会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幼儿及师幼关系的健康发展。

总之,只有在平等、接纳、支持的对话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依恋,形成良好师幼关系,进而形成健康人格。幼儿教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行为世范,才可能实现“以爱育爱、以才育才、以德育德”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四)借助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

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其中几个最主要的方面。[3]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系统中的平等主体,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连续性、随机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成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教育。积极的家园合作关系,是幼儿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家园合作,强调以家园同步教育来促进幼儿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塑造孩子积极人生为最终目标,它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全方位的。

首先,教师应发挥“桥梁”的作用,充当好主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加强家园合作的宣传,提高家庭参与教育的意识,在家园合作活动中做一名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教育问题上,教师可据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家园合作的多种渠道,如设立家园联系栏,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网站平台等,与家长就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沟通。教师还可以提供父母训练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等。

最后,无论在园还是在家,孩子积极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家园衔接是否和谐顺利,是孩子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建立的关键。此外,还应调动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作用。正如非洲有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是整个村子的事。只有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嵚。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129-131.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5):83-84.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1-217.

[4]应意桥。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视角[J].好家长,(37):21-23.

[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7.

[6]蓝春。教育的沉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

[7]唐丽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启示[J].特立学刊,(4):25-27.

[8]闫黎杰。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探索,(7):124-125.

[9]李荣敬。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4(74):162.

篇6: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题目: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理性爱国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优秀群体,应该树立理性爱国情怀和进行理性爱国实践,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要采取各种合情合理、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推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促使广大大学生进一步地树立和加强理性爱国理念,积极地进行理性爱国实践。心理活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推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树立并加强理性爱国理念,积极地进行理性爱国实践。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大学生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群体的爱国情怀和爱国实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当代,大学生依然以其热烈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爱国实践为国家做出贡献,为全国人民所称道。

大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努力地提高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抒发爱国情怀和进行爱国实践。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拥有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积极地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拥有坚定的爱国情怀并积极地进行爱国实践。

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学生在整体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不理性的思维和不理性的行动,这在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爱国实践方面有所体现,其影响是负面甚至是恶劣的,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是有害的。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理念和理性地进行爱国实践。

应当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方面的研究,采取各种合情合理、积极有效的举措来开展此项教育,努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无论是对于单个个人还是社会群体,心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所以,心理研究和心理辅导的意义是显着的。

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及其教育是非常重要且应该得到高度关注。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都与自己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方面及其该方面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努力争取良好的教育成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拥有热烈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地进行爱国实践,同时也有不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存在,这些都与大学生的心理密切关系。

因此,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中,要注重运用心理辅导。

一、加强心理辅导,深化大学生理性爱国认识

(一)理性爱国是一种认识。

理性爱国教育可以推动理性爱国认识过程,从而形成理性爱国认识。

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都应该并且必须热爱国家,从思想上树立爱国情怀,从行动上进行爱国实践。

任何事情都不能是盲目的,爱国同样如此,爱国必须理性。

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都必须理性地爱国,拥有理性的爱国理念和进行理性爱国的实践。

对理性爱国有正确的认识是拥有理性爱国理念和进行理性爱国实践的重要基础。

(二)理性爱国是一种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热爱祖国的传统,一代代无数的中华儿女坚定地秉承这一传统,积极努力地为国奋斗,几千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祖国的护佑下,繁衍生息,辛勤劳作。

无数饱含爱国热情的先民们顽强不息地在中华热土上战斗和耕耘,保卫和建设着祖国,创造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祖国以傲人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进入近代以后,祖国遭遇了重大的磨难,无数秉承爱国传统的仁人志士和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地为国抗争、为国奋斗,谱写了壮丽的爱国史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举国骄傲,全世界赞叹。

学习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可以知道,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实践,通过实际的行动取得的,走向美好的未来也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要通过合情合理、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爱国之情,为国家做出贡献。

历史和现实教育了人们,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国情感和行动必须理性而不能盲目,绝不能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

历史和现实也教育了人们,个人与祖国是密切的整体,任何人都不应该并且不能够脱离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无论从国家宏观方面还是个人的切身感受,无数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必须具有坚定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将这种情怀付诸实践,以实际的行动为国家做出贡献。

不理性的、盲目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思维和行动不仅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甚至会给国家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爱国必须理性,爱国不能盲目和不理性,不能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

(四)要注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性,要注重运用心理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理性爱国心理教育中,首先要使广大大学生从内心中对爱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理性爱国有深刻的认识。

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理性爱国。

要重视教师的作用,大学生心理教师和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地注重在理性爱国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地认识到理性爱国的意义。

高校除了要加强专门的心理教育外,还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育、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工作中,将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如在时事政策课上,通过祖国的建设成就和祖国人民为祖国付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教育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更好地认识理性爱国。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如校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要注重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理性爱国教育。

当代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人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更是如此,作为年轻一代,这个群体对网络等先进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在积极、热情和合理地运用这些事物,各个方面受到了积极地、深刻地受着影响,比如心理方面,要运用网络等先进事物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理性爱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效的措施值得去挖掘和应用。

将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有重要意义,需要注重对其进行研究,采取各种有效地措施予以强化。

二、加强心理辅导,强化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

(一)人具有强烈的情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情感的一种崇高的表现。

无数的人都要在祖国的承载和护佑下成长、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每一个人的一生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祖国的影响、爱护和恩惠,在长期的岁月中,绝大多数的人们会树立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并将这种情感付诸实践,为国家做出贡献。

爱国情感影响和推动着爱国的具体行动,而爱国的具体行动又能将爱国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

必须明白,这种情感不能盲目,必须理性,理性的爱国情感才符合爱国情感的本质。

爱国之情和爱国实践是一体的,拥有了坚定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也能更好地投入到爱国实践当中,因此,爱国情感必须是真正的符合本质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必须理性,而不能盲目。

只有拥有了理性爱国情感,才能正在地做到热爱祖国和祖国的各个方面。

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中,要注重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要让广大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爱国情感应该是理性的,树立理性爱国情感。

(二)注重心理教育,努力使广大大学生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理性爱国情感。

从心理角度来看,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上拥有坚定强烈、正确合理的爱国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表现在合情合理的具体实践当中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然而,必须看到,大学生情感也存在着不稳定、波动大和反差大的现象,极易产生不理性的思维和行动,甚至可能造成严重恶劣的后果。

在理性爱国情感教育上,要根据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具体实际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得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情感,带动大学生在各个方面树立理性情感。

比如,高校应该充分运用校园文化来教育广大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情感,因为“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应该进行关爱教育,教育、鼓励和组织大学以实际行动对有困难的人群施以援手,因为,热爱同胞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

高校应该重点进行集体教育,教育大学生融入自己所属的集体和热爱自己所属的集体,因为国家是由无数个人和无数集体组成,热爱集体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充分运用视频教学,因为视频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大学生感知祖国的历程和成就,比如,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和影视剧。

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教育有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应该去研究、挖掘和运用。

三、加强心理辅导,坚定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

(一)在心理过程中,爱国认识和爱国情感最终会升华为坚定强烈的.爱国信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民族,历史和现实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将在未来更好地得到验证。

爱国信念应该是坚定的、强烈的和持之以恒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个人是什么境遇,无论国家在什么时期,爱国信念不能改变、不能区别、不能差异。

爱国信念是我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民族气节之一,在此信念的持久的支撑下、在此信念的强烈的感召下,自古以来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地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而奋斗,取得了历史上彪炳千古,现实中世人赞叹的成就,并且将在光明的大路上走向未来,取得更大的辉煌。

(二)爱国信念应该从思维心理中树立,并在具体实践中践行,真正地为国做出贡献。

强烈坚定的爱国信念应该表现在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贡献的过程中,而不能盲目,盲目的思维心理和具体行动不仅不能真正地为国家做出贡献,还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因此,正确的,真正的爱国信念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思索如何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报效祖国,积极地付诸实践,而不能意气用事,要抵制不理性的思维和行动。

树立爱国信念的过程和践行爱国信念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理性,而是应该和理性结合起来,明白理性爱国是一种信念。

(三)要采取各种合理有效地措施来进行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心理上树立理性爱国信念。

在高校教育中,要大力宣传历史和现代爱国模范,用他们的事迹、信念感染大学生的心灵,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性爱国信念。

理性爱国信念教育,应该多多运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因为实践对信念的树立有积极的影响,比如,通过大学生实习课程和社会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具有有意义的实践来进一步地明白爱国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合情合理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高校要及时进行时事教育,让大学生紧跟时事,大学生自己也要紧跟时事,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大事,比如建设成就,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地树立理性爱国信念。

要重视网络积极的教育作用,“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新的机遇,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利用网络,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先进网络积极地影响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信念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心理辅导,塑造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

(一)人格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每一个人都应该并且必须树立正确和高尚的人格。

爱国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民以其爱国人格深深地感动着后世,如文天祥宁死不降,梅兰芳蓄须明志。

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秉承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奋斗,努力地保卫和建设着祖国,取得了无数的胜利,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令世人所赞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通向未来的前进道路上,中国人民将持续不断地积极抒发爱国情感,努力进行爱国实践,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无论是国家当年处于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年代还是今天举国上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奋斗的辉煌时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都秉承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地为国奋斗。

这是中国人民爱国人格的强大体现。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爱国应该是合情合理地、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能盲目。

行动和情感密不可分,因此,爱国情感和奇怪行动都必须理性。

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因此,理性爱国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二)大学生是优秀的群体,对国家有重要意义,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大学生必须树立高尚的人格,爱国人格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格。

爱国必须理性,理性爱国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人格属于心理范畴,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过程中,要重视心理辅导。

要积极地采用各种合理措施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

高校是大学生重要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人格培育中的作用。

比如,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要重视人格影响来促进大学生人格培养。

要充分发挥心理课程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要将人格培养融入到大学生课堂教学当中,因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人格教育的主阵地。”

要重视纪律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同时教育大学生要自律。

大学生人格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工作,要认真挖掘、研究和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比如心理辅导方法。

结语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国家都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开展。

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必须予以重视,要注重心理辅导。

大学生理性爱国与大学生的心理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将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和心理教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篇7:心理教育的论文

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

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心理教育的好不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下面是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心理教育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

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

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总结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篇8: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期中考试刚结束,便有许多中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采取过激行为的事。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身体无缺陷或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定义揭示了健康的三要素:第一,无躯体生理疾病;第二,无心理疾病;第三,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三两点属心理健康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健康中十分重视心理的健康。如果说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的物质条件,则健康的心理是搞好工作,搞好学习以及适应环境的精神力量,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甚至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中学生来讲,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够。还必须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成长,也就是心身都得到正常发展,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比较重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比如不论在校或是在家中,学生有点伤风感冒就会立即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就会立即找医生或送医院,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不易察觉,暂时看不到不良后果,加上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就容易被忽视。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更为迫切和必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个性,以有效地对待各种精神压力,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以及自我防止心理异常,心理疾患,及时消除不良心理障碍,从而使他们真正健康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没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来说,是指在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以形成健全的品格个性,能做到自然应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的关系。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做事不苛刻,对学习,工作有乐趣;

③有应变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④不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能采取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为;

⑤有理想,并能够创造出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而努力,学习和生活富有朝气;

⑥有安全感,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⑦情绪适度,不过分高兴,变不过分忧伤,并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情绪流露的场合;

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保持个人人格的和谐完整;

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使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恰如其分的满足;⑩善于调节,生活有节奏,劳逸结合,睡眠好。

如果符合上述情况,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

三、培养中学生健康的途径

㈠、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途径

心理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但对中学生来讲,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给学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的。良好的校风使他们一生受益。一般来讲,良好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是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校风具有一定渗透力,感染力,能成学生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良好的校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具有约束每个学生行为的尺码,校风有暗示性与激励性,能使学生自学地接受好的规范与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关怀,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新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共鸣感。在这样的心理气氛环境里,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影响最深。教师的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独断专横,处事不公平,极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造主要靠父母。俗话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个影子不是父母身体在光照下的影子,而是他们的心理在孩子身上的折光,父母的心理素质高,心理修养好,就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果父母的情绪低沉,消极,总之这也不满,那也不对,家庭气氛就会紧张,就会给子女造成心理负担,长期发展,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假如社会形成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如果社会环境恶劣、凶杀、抢劫、色情时有可见,就会使学生恐惧、惊吓,对现实和社会产生忧虑。因此,要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支持,坚决打击和取缔污染社会的场所,使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㈡、给中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要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必须给他们补充心理营养。心理营养就是中学生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几种需要。具体的说就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

爱的需要包括师生之间,与父母之间,同学之间彼此相爱。教师父母要有爱心,给学生以爱心,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和生活中领略乐趣。如果没有爱,缺少人际之间的交流与融洽,就会使人压抑,孤独,产生心理障碍。

信任的需要。信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希望自己被人认识,了解,关心。另一方面是自己想证实自己,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才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同时老师和家长要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如果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胆怯,孤独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安全的需要。生活有保障,学习和生活正常,平时不受人欺负,这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若安全受到威胁,就会使学生时时处在恐惧之中。

以上三种需要的满足是补充心理营养的基础,对于保持和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营养失调而造成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㈢、按照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由其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的,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特征的可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以进行教育疏导与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学生的不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这样做,教育的针对性强。中学生容易接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应按照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予以培养,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教师能否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机,愿望进行了解,并用正确的方式强化和转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教育是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总的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各个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以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激发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处于稳定协调的健康状态,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9:高中心理教育论文

高中心理教育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越发受到社会企业的重视,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由于高职院校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重点发展专业技能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的不平衡发展。本文对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高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自我意识;情感发展;高职心理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活动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情感的波动以及自我意识的变化都会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巨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正是出于青少年时期,对高职学生的管理不仅要体现在知识教育方面,还要加强对其情感以及自我意识的正确引导。如果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持有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那么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的自制力往往不能对自己形成约束。因此,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意识与情感发展

只有充分理解自我意识与情感的定义,高职院校才能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制定出正确的指导方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自我意识的本质就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心理认识活动,主要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三部分的认识[2]。自我意识不仅代表人的大脑对自身状态的认知与思考,还代表着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如何维护与发展,所以自我意识同时反映个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一种主观性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人在自然界中的独一无二。要想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必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多种类型,从而对自我意识的真正含义做到深入地理解。情感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争议,对于情感有着很多种版本的解释。在众多说法中最具有说服性的是,情感是人对周围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表现,就像平时人们所说的兴趣爱好一样,对于事物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具有丰富而强烈的波动性和传染性[3]。情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感两极分化严重但是却又相互依存,这种存在方式使得情感的表达充满复杂性;二是个体的情感差异化较为明显,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各不相同,每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经历也存在差别,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存在明显的差异;三是情感的多样化,时间是催化一个人的最好方式,随着人的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逐渐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满意程度;四是情感的隐私性较强,虽然人们是一种情绪化的生物,但是很多时候往往无法得知内心的真实情感[4]。高职院校的自我认识教育与情感教育都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教育措施,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的认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控制自身的情绪,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正确地为人处世。教育心理学中曾经明确指出,在教育情境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教师的教学都是关键的部分。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的称赞往往会带给学生一种被肯定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因此,要想做好心理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二、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自我意识与情感发展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

自我意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自我意识的存在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系统的认知,这是客观条件也是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都不够深入,那么对于周围的事物更加无法做到深刻的思考,也就意味着无法将自身与外界事物形成有效的联系。其次,自我意识的另外一个存在意义就是作为学生的自制能力的基础。只有对自身的缺点和优点有了足够深刻的了解,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强化自身的优势。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中,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实现自我监督与完善。情感发展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是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培养学生自制力的必要手段[5]。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开展对象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学生所处的时期正是情感较为丰富多变的时期,情感有时候能够决定学生下意识的行为。学生要时常反省自己,努力看清自己,不断对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反思。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希望,从而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实现阶段性的突破

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性,分别是理论知识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育阶段、个性目标教育阶段。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在不同阶段都能够实现突破。理论知识教育阶段主要是传授学生各种人生价值观方面的理念。这个阶段的心理教育工作主要包括知识与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职业操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向社会提供各种专业型人才,良好的职业操守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思想品德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社会的巨大压力使得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金钱以及权力的诱惑往往会促使学生放弃坚持个人人格,逐渐受到各种负面能量的侵蚀。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必须帮助学生塑造坚韧不拔的人格,保证学生在受到诱惑的时候能够坚守本心。个性目标教育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方针,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避免盲目从众现象的出现。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种新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还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定位准确的人生规划。自我意识和情感发展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能够明显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微,汪义芳,宋红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01):58-62.

[2]俞国良,王浩,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7):28-32.

[3]刘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4]白巧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

[5]周文蓉.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D].合肥工业大学,.

篇10: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浅论论文

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浅论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然而由于目前教育模式的陈旧,高校重智育发展轻德育培养,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精神熏陶,如何让大学生‘精神成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己刻不容缓。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成长期,还未达到“完全成人化”,正处于所谓心理上的“断奶期”。其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未成熟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感情等方面的矛盾。再加上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综合素质等等)所以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的学业负担、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而表现出种种不良的行为,如自闭、自恋、早恋、同性恋、自杀、神经衰弱、学习困难、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甚至罹患精神病等。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我国有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到90年代便上升到25%,近年来己达到30%。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屡见不鲜自杀、凶杀等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在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中,有的是显性的,能被老师、同学及时发现;有的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只有触及其心灵深处才能发现。有的是“内向”型,这类人群大都经历过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心理煎熬过程,自己难以走出心中的阴影,不过对其他人基本没有伤害;有的是“外向”型的,在外界因素的诱发作用下,这类人会将自己心中压抑着的“巨大能量”以爆发方式向外释放,对周围的人有着极大的危害。

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教育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疾病预防的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及有效的教育引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二者互相联系。

(1)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全面,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些都使得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増多。

(2)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身心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须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作保证。高校教育者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具有良好的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人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与人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并与人的个性心理和内在倾向密切关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上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学生的心理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动机、信念及能力、气质、性格的培养。因此,要提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在高校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心理教育相对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比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

1.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机构不完善

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以及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尽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每个高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学校依然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必要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手段。大多数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校内电话咨询不能让学生随时联系,校园网上不能互动交流,直接面谈的机会更少,不能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治疗。所以,必须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研究机构,不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而且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研究,力求解决问题。

2.从业人员不规范

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职业责任感、知识面、生活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里从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绝大多数为非专业人员,容易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失去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所测出的统计结果有时分析不当,问题解决不力。

3.心理教育内容偏窄,目标单一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以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在很多高校中,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被忽略了,使得心理教育不能发挥其全部的作用。心理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诊治,轻教育。在相当多的高校里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同于心理教育,只考虑筹建心理咨询室,面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对象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是全体学生,违背了教育的全体性原则,没认识到预防重于治疗。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面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教育者必须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加强新世纪大学生心理教育,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抓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建设工作。首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到学生切身的重大利益。要把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加大心理教育的投入,经费上的保障是心理教育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日常教育、课堂教育、心理问题调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人、财、物和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再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配备专职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

2.建立一整套管理体制

恶性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预防和发现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减少甚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具备前瞻性、预防性和可操作性的周密而完善的综合管理体制。

(1)建立教育机制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心理反应变化的不同特点,至少在每一学年开设一定学时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讲座。所开的课程或讲座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待恋爱、挫折,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等。通过讲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譬如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青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预防措施等,使学生了解自身,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旦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知道如何有效求助。可以利用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2)建立检查机制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进校新生的心理状态、认识、情感、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地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后定期开展学生心理状态测试并记录在案,建立校、系、班级、个人多级的信息流通渠道,通过普查和个体调查,运用学校、老师、同学等各方力量,务求时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让信息从教育者传递到学生中,还要能从学生中得到积极的信息反馈,能和学生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寝室,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获取途径。

(3)建立预警机制

根据教育、检查掌握的情况,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习、表现落后生等)、特殊情况(如家庭变故,失恋,身体健康状况变化等),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把问题解决在初期,把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消解于萌芽状态。如此,则能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4)建立应对机制

平时就做好紧急事件的应对预案,有了突发事件,能立即启动,多方齐动,及时处治,迅速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漫延,并妥善做好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尽量减少事件的影响力和损失程度。

3.开展网络心理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保密性,它往往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采用。网络可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既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又得到直接的咨询和帮助,有助于増强心理教育的亲和力与说服力。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起步,有待大力发展。

以上种种方法虽不能涉及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如果实施,对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有益的,关键在于高校的重视和行动。

心理教育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心理教育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11:思政教育的心理疏导融入思路论文

思政教育的心理疏导融入思路论文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建设良好的文化育人阵地,即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体现,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要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开展一些晚会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其次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体。最后,要美化校园环境,加大校园绿化面积,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1]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育人阵地。当前,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环境是否健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网络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要积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寓教育于网络之中。最后,要通过网络的反馈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参与提高自身专业化的活动。第一,通过学习与培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学知识,造就一支心理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脱产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提高教师有关心理疏导的专业知识。二是在岗培训,让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心理疏导方面的资讯,提高自己运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自我修养。[2]第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回到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和思想问题,有些可能是其在书本中也无法找到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把心理疏导运用到其中,不能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只会纸上谈兵。通过心理疏导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他们思想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使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可以更好的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当中。

三、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现在的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定差距的。[3]所以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心理疏导专门课程。要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来编写教案,以确保心理疏导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手段来了解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养成自我发泄,自我鼓励,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不能把心理疏导与心理学教学混淆。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家庭因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为了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学生遇到令自己非常苦恼的事情而又无处诉说时,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去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宣泄情绪、调节认知,使学生获得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和人生指导,避免因心理压抑而造成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危害社会的事件。[4]同时,在与心理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了解到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当积累到一定量产生比较严重后果时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这时已经为时已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对心理起伏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了解造成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健康成长。

总之,想要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统一,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这也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篇12:体育中考融入体育教学教育论文

体育中考融入体育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如何让体育中考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去越来越得到关注。本文从改进考试制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提高课堂质量,加强各阶段体育教学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体育中考体育教学计划目标衔接

体育中考制度不但促进了学生自觉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了较好的锻炼习惯,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改变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育的偏见。然而,升学压力的存在,迫使大家一味的追求高分,教学很被动的围绕提高考试科目成绩进行。这样的确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而且严重扰乱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有悖于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与实行体育中考的初宗。目前形势下,如何让体育中考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中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观点:

一、改进考试制度,优化考试项目引领课堂教学

自从体育进入中考以来,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过,全国各地在项目的设置、考试的分值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都一直在发展完善中。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合本地区的体育中考制度相当重要。这些年来考试的项目由原来的单一化趋向多元化,考试分值各地也都有不同。改革初期有地方只是作为参考的不计入总分,有地方甚至取消了体育中考。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地方开始增加分值(30分、45分、50分乃至60分)。校内考试每学年第一学期为《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初一、初二第二学期由1000|800+体能类两项+技能类两项共五项组成,其中体能类和技能类考试项目不能重复。初三下学期统考由必测+抽测(4抽1)+自选(10选1)组成,这样的考试方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更多的项目,学生在得到了必要的体能锻炼的同时也学到技能,也可能挖掘出自身某个方面的特长,找到自信。所以我觉得我市的考试方案至少在现阶段还是比较合理的。在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与压力的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二、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新课标中,学习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考考试项目制定适当的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计划,应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保中考考试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比如说篮球中考考运球绕杆,那么我们的上课就不能只教运球绕杆,在练习中考内容时还是要遵循该技能的基本教学规律。如篮球就要从运球到传球到投篮到简单的技战术,教学中也需要适当的讲授一些基本的篮球规则。

教学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初一到初三同一教学内容要逐渐增加难度和深度,单一技术的教学可以复习但不能停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必然能使教学井然有序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强化教学基本功,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质量

周密的教学计划,合理的考试制度都需要教师去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正确的引导是计划推进目标达成的“保护伞”。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具有扎实的体育教学基本功,老练的课堂组织能力。当前形势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在经常走出看、学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在家里练。体育教学组内可以在学生在场的情况定期组织些基本功练习与展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一定很希望看老师们进行展示。这样不仅促进教师强化基本功,提高专业素质;也大大增加了其魅力指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率,课堂质量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不仅仅只是为了拿到中考分数,最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堂学会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以强健的体魄成为社会的栋梁,未来的希望。体育课的技能掌握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更注重参与练习,不像有的课程只要能掌握相应的公式很快就能把题目完成。体育技能需要在大脑建立动作表象的基础上,还要能够通过大脑来指挥身体各部分协调完成整个技术动作,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认真听讲的基础上还要更多参与到练习当中去,以练促学掌握学习要领。

我相信体育课堂通过师生如此共同的努力经营,必然能使课堂质量得到提高,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体育中考成绩。

四、加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衔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我们的体育中考之所以会有考前突击等现象我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一初二以及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没有上好,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有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他们练习的时间,但是也需要耐心细心和有责任心的老师来引导和督促。

各个水平段的教学要有连续性,教育部门制定出合理的大纲,那么各个阶段的教师就应该紧扣大纲,依据各水平学段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完成教学目标。我曾经在一所小学实习时,被派到这小学的下属幼儿园给大班的孩子上过两个月的体育课,每周一课时。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一方面让孩子们接触了男教师,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对体育课有了初步印象。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当然也要注意给学生一些适当的体能补偿,为初中的体育课程内容的练习打好身体基础和技能基础。那么初中的体育课堂在确保学生达到中考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技能的教学,让学发现自身的特长项目,为高中体育课模块选项教学打好基础。我相信如果我们各水平学段的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合理的串联到一起,那么一定会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他们体育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3:幼儿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一、被人爱抚的需要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爱抚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爱抚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成人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成人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限制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总之,幼儿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幼教工作如能较多地从关心和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出发,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从小奠定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为今后培养幼儿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用一段名言与大家共勉: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灿烂的微笑,这微笑会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吹散学生心头的阴霾,温暖学生的心灵;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真诚的鼓励,能给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进而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每天给学生送去一个诚恳的忠告,或故事、格言,能帮助学生剖析事理,明白道理,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安全教育论文

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况及策略释解论文

安全教育研究论文

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呈现与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网友来稿)

浅谈环境政策中生态旅游管理应用分析论文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大学英语教研活动计划表

秋季开学第一课安全演讲稿

教学法和英语教学相关的论文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应将安全心理教育融入航海教育中去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群众文化专业职称的论文2024-05-12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2022-07-05

大学老师试用期工作总结2024-05-20

对网络时代科普宣传的再思考论文2023-06-17

方言节目的叙事风格的论文2023-04-11

实践过程简述范文2023-04-10

错误改正的承诺书2022-08-14

大学老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2022-07-15

大学老师年度班主任工作总结2023-05-13

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