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精选10篇)由网友“ke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希望大家喜欢!
篇1: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它不仅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信息科技对会计工作者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资源整合,课程的设计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兑现,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会计教师需要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微课平台的产生和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使得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能够在未来实现移动学习和跨时空、跨地点的学习,更好的提高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现状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以章节和小节为单位,章节的划分例如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账务处理系统模块,报表管理系统模块、工资管理系统模块。我们将各章节在细分成个小节。以从主干到分支、每个知识点从了解,然后到应用的方式构建和完善课程知识点。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面”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课题和线索进行讲解,涉及面比较广,在课程的时间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去结构化,一次将清楚一个知识点。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微课设计与构建思路
目前主流的微课时间一般分为3分到5分钟,5到10分钟,而15到30分钟的`课程则可以作为小型专题进行学习。以点为单位,用较短的时间将某一个问问题和概念讲述清楚即可。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构建中,每个分项知识点,能够独立的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述,然后整合起来又有一个逻辑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地点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学习指定内容。
(一)利用章节知识点以及实际操作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在系统初始化模块里面的账套的设置和数据备份知识点,我们进行微课的开发模拟了两个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快速的进行实务操作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将整块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微课可以抽取大家比较关注的,比较难的点,比如账务处理(总账)账套期初数据录入等。
(二)我们利用动漫短片等形式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微课的讲课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握好知识点,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知识点的构架,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在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堂联系和课程小节等。而利用动漫短片等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进行故事的绘制来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形成若干个微课动漫系列小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制作设计构建思路以及案例分析
例如我们以会计电算化中的创建账套为微课制作的微课名称,在知识点的描述上,我们主要以讲述和指导创建账套为主。知识点的来源,我们选取的是《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一张第一节。在基础知识的准备上,我们会讲述学习本微课之前,已经完成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系统注册、增加操作员权限设置,初步认识见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类型上,我们采用操作演示型。我们以动画情景导入创建账套的任务,提出如何创建账套的问题,通过视频展现操作过程。最后回顾操作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
在时间的分配上,片头设计,微课主题,主讲教师的名字,背景音乐等设计为10秒。在正文讲解的时候,我们会花4-8分钟,其中30秒的时间引入情景,提出任务,比如模拟新公司成立,需要建立账套的动画效果呈现(写字楼、办公室、公司招牌、电脑、会计员)对白为:新公司成立,我们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账套。然后1分钟的时候时间进行任务内容展示,如何录入新公司的各项信息,公司名称,所属行业,法人,税号等主要业务范围信息。3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视频,逐步演示创建一个新的账套。1-2分钟时间进行操作要点回顾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进行片尾小结。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会计电算化微课的构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切割、碎片化后,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有些知识点整合不够或者缺乏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分解上,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创建一些专题,比如在工资管理系统专题中,将工资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初始设计、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等知识点都放到这个专题中,形成连贯性的系列微课。这样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为未来移动学习成为有效的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未来的微课进行行为分析和轨迹学习管理,真正的做到随学,随测。未来的技术将实现学习、测试、评价、行为分析、轨迹管理、绩效验证等更加完善的系统构架和平台,为微课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的背景,我们建设使用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工学结合”的难题,满足会计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的能力需求。未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新思路和新技术,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文翠(1987-),女,海南琼海人,供职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学历:本科,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 王大山,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供职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戴敏宏(1985-),男,海南琼海人,供职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设计系,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艺术设计。
篇2: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探讨论文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探讨论文
一、现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及软件建设问题。教材内容陈旧,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会计软件的发展迅速。主流技术已经由会计核算软件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而教材内容大多是三前年的技术,学院教学用的软件还是未升级的单机版本。学院除了对软件进行升级后,还应该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
1.2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没有对接。目前依然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是以提供一套模拟实训资料,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凭证录入、审核、签字、记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过程。这一模式不适合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的要求。在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学生在操作时一人担任多角色,如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出纳员、会计主管等,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学生对会计岗位分工没有真实体验。ERP软件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人员的分工合作。如采购、销售、库存业务应分别由采购部、销售部、仓储部有关人员完成的。但是在实训中采购单、入库单、销货单、出库单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不能体会到会计人员与其他部门人员的工作关系,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离,学生毕业后不知会计从何做起。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2.1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内容。解决教材问题的重点在于改进教材内容。教材建设要走校际联合、校企联合的新路。高职院校要组织有经验的老师、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材。企业专家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校企合作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还要与会计软件公司密切联系,取得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实训教材只有由学校、企业、软件开发商或销售商共同开发,将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编入实训教材中,才能让学生明白我在充当什么角色、在做什么、怎样做。
2.2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会计电算化实训场地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由于会计软件版本升级较快,软件开发的平台也在升级,不同版本的会计软件对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要求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要配置会计软件相适应的硬件和系统软件。要设有专业机房,不能使用公共机房,以免软件冲突无法运行。专业机房要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老师演示。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购置用友ERP网络版会计软件,配置一台大容量的服务器。正版会计软件可以解决教学演示版会计软件受三个月期限的限制,学生不会因软件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操作。
2.3开展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的办学新路。
2.3.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企业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途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企业改制,许多企业不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特别是会计专业,很难找到实习单位。因此,模拟实习就应运而生,虽然说模拟实习具有仿真性,但不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氛围,为了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院集全院之力,利用各种关系与企业联系,目前会计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可以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掌握会计核算程序,熟悉会计业务处理。
2.3.2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定要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学院要提供条件让青年老师到企业挂职或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师要及时了解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掌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调研中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组织案例教学。
2.3.3定期聘请企业会计专家或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企业人员可以将社会信息传递给学生,告诉学生要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2.3.4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随着CAI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会计软件进行操作,可以使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方法。以实际会计工作设计情境教学,采用讲、演、做三者有机地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实际工作。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由于课堂教学受时数的限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得到解决。我院会计电算化网络教学资源已上传校园网,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会计最新动态,丰富专业知识,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三、结语
总之,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篇3: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现状及对策论文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也不断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今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之前那其实。会计电算化人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有学者指出未来我国将会迎来各省份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大面积需求,缺乏会计电算化人才将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将会对今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今后应该意识到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的现状,在办学过程中建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治理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这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都包括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应用等相关课程。从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来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不多的情况,未来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虽然当前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高职院校有很多,但是又很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或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能够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侧重于培养具有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方面的人才。这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毕竟会计电算化属于实际操作性较强的部门。第二类就是侧重于对会计软件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注重对于人才对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能够让这些人才进入到企业内部为企业编制出相关的会计应用软件。第一种定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第二种定位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高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将编程节能当做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当前一些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定位不准或者定位模糊的情形,这显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
从当前的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安排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开设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课程比重安排不合理、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在课程顺序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不给学生讲述基础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学生接受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带来了诸多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妥善的处理好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知识。会计电算化能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毕业基础。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这显然不符合今后财务管理共合作的发展趋势。未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也应住宅总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返工,从当前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该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于会计学知识安排的课程比例仍旧相对较大,这对于学生利用该门课程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今后高职院校也应该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时候合理的分配好该门课程的内容分工。
(三)教学内容不完整
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该门课程,但是老师自身的财务水平没有问题,但是其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有限,这显然是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的。另外,一些高校在开设的过程中将报表和总账当坐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重点内容,而对于库存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则并不重视。这显然是不完整的。还有一些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并不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当作其上课的内容。课程安排上的不完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
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而不是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电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的采用案例分析、演示、分析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操作,然后才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当做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客体对待。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演练显然是不利的。
三、完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对策
(一)确定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之前首先就应该设定相应的职业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目标旨在让学校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并且能够将企业的需求当做自己开展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需求来说,主要是面向小型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素养的,能够从事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也能够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主要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就应该对上述课程进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来说,高职院校在开展该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前为学生普及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初等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知识。只有让学生心中有一个较为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让学生今后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若不能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学习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若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将会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操作计算机程序,并且能够对会计、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进行融汇贯通。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课时,让学生能够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实务操作方面的知识。只有做好相应的课程安排的分工,才能让学生将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的探索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方便的相关知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
(三)科学布置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上,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也应该关注企业实际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且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情况,这将会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产生重要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增加库存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内容的讲解,并且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实际操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练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并且能够更好的对相关业务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四)改进教学方法
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开设实际情况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模板来看,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能力要求以及知识储备进行反向推倒,并且在推倒的过程中引入相应的项目进行实际印证。这样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逐步的渗透到里面,并且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充分理清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在该过程中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状态。在该过程中还能够根据学生自己掌握的状态进行多项目串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该项目的入门阶段,主要是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进行完成简单的教学项目。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该会计电算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以后,老师通过给学生提供适当提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适当提示下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项目。第三阶段就是通过教师提出相应的项目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该项目要求下独立的完成相应的项目状况。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步上升。这种上升不仅仅是数量上需求的上升,也是会计专业素质素养的不断上升。会计电算化技能是会计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掌握该种技能,高职院校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时也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金敬辉.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
[2]谷泽北,陈鹭.福建省中小型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研究[J].经营管理者,(3)
[3]叶雄英.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J].商业会计,2017(3)
作者:杨莉 单位: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篇4: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改革及发展论文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改革及发展论文
在社会经济信息发展过程中,会计行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能够对经济信息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反映。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其与会计技术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理论和技术,使其发生了改变,并在新的经济环境影响下,获得了进一步改革、创新的机会。
一、“互联网+”的特点
(一)跨界融合
“互联网+”中的“+”指的是跨界、革命、改变、开放、重新塑造。唯有敢于跨界,才能确保创新得以延续下去。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研究开发到产业链条形成的垂直发展,为丰富投资来源途径提供了重要前提,使其发展途径更为丰富。
(二)创新驱动
在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形势下,互联网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灵活性,其创新改革也随之开始,带动了国内各产业的创新改革。
(三)结构的重建
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快,我国过去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结构都会受到影响发生改变,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社会治理以及议事规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重塑结构势在必行。
(四)注重人性
任何事都难以离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力量的爆发都需要以人的力量为支撑,因此,“互联网+”还具有尊重人性、敬畏人的体验、重视人的创造性的特点。
(五)开放生态
生态是“互联网+”较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时,由于生态本身就具有开放的特点,所以若想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就可以从化解传统抑制创新的环节着手,促使孤岛式创新能够连接起来,利用市场推动研发行为的发生,为众多创业者提供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另外,企事业单位领导层以及各部门管理者都应当明确会计改革对企事业单位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经营管理、人才选拔等方面,都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以及“互联网+”本身的特点,通过促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节奏来保证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改革发展受到的具体影响
(一)有利于会计职能的优化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其与会计技术的结合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日常会计处理自动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深化。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情况可知,在今后,财务会计人员亲自处理财务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减少一半,即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财务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从事其他工作,例如,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对财务进行全面分析,对企业运行效率进行提升。并且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财务会计从业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应当加强对会计职能的更新和创新,会计从业者应当从改变信息处理方式出发,注重信息决策、辅助决策等作用,凭借着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工作,使其质量和效果得到充分保证,促进“互联网+”时代的进步,保证会计工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目前,国内网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成本管控水平和效率。而且在物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健全的电子档案,推动线上受理财务业务得到了实现。
(二)有利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
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局限性,很多人才培养模式都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轻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多数会计专业考试形式都获得了优化和完善。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平台和云端的出现,让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让其前台经营与后台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二者在时间方面的屏障,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运营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而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在崭新的经济背景下,必须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根据市场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中,继而促使其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增强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其专业水平得到强化创造前提。
(三)对会计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为了保证其工作质量和水平,就应当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作为关键。从客观角度来看,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均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应当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除此之外,在会计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财务会计信息安全保障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为财务会计工作提供了非常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其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对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具体来说,财务会计信息录入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若是内部财务会计信息被不法分子随意篡改、破坏,也会造成信息失真,因而应当注意开展会计理论优化和完善工作,保证其能够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继而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对管理会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社会各行各业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都获得了契机,也对其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思想理念、文化等方面都影响颇深,促进会计技术得到更为广泛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而大数据技术的研发,给企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资源。就当前的形势来看,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都不再陌生,企事业单位从内部管理到供应方、销售方均能够实现系统、科学的管理,因而,企事业单位在对网络采购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力度;着重加强对符合要求的供应方进行严格筛选,维护供应链条的正常运作;在价格方面,做到货比三家;在借款支付方面,应当加强监控;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各类优秀人才中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保证企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得到优化管理,妥善安排各个岗位,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才管理工作的成本。
三、“互联网+”背景下促进会计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会计理论的更新和完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水平与效果能够获得有效的保障。因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更新思想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加强对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企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得以规范提供重要的前提。具体来说,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在健全和优化会计理论的同时,督促会计理论的实践。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在市场调查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可行性强的政策和法规,为会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针对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各类会计软件,需要考虑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加强对盗版行为的防控和惩治。采取有效的维权措施和法律保障,促使会计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得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加强对内控机制的完善,提高安保门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若是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内控制度存在漏洞,安保工作不够到位,就会对其会计信息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其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企事业单位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控原则,确保操作岗位与监控单一存在,借助有效的牵制措施,不给违规人员留有舞弊的空间和机会,保证自身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企事业单位应当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创建科学、有效且与自身业务流程相吻合的网络系统管理机制,并且有针对性的采用内部信息安保策略,阶段性的对软件系统实施检测,借助防火墙对各类计算机病毒进行防控,加强对核心数据的加密处理。
(三)加强对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整体职业素养
会计工作的完成者是会计从业人员,而会计工作影响了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可以说,企事业单位若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会计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应当将建设高素质、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就应当注意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选择与企业发展需求最为适应的人才。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对会计人才继续学习意识的培养,鼓励其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做到精进业务,不断进步。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增强其对财务会计相关软件的应用能力,辅助企事业单位更为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分析各项财务会计数据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决策层做出更为明智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还能够扩展会计从业人员的眼界,使其学会从战略角度思考财务会计问题,进而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实现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四)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
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为了促使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得到更好的规范,保证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财务会计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效率,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多方的联系,保证信息能够快速、方便的传递、交流和储存。然而,互联网涉及的范围较广,容易出现漏洞,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不法分子都会借助这些漏洞实施违法行为,对集体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加强管理会计管理就能够有效的改善这一问题,消除财务信息传递、分享的企事业单位领导者、各部门管理者以及会计从业人员都应当注意对会计业务办理流程、成本管控以及预算管理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从而积极配合,一起为单位的发展付出努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改革和发展仍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摸索和努力,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努力抓住经济发展、信息融合过程中的机遇,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保证信息归集的质量和效率,为大会计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篇5:电大基于网络环境下《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
【摘 要】本人在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和考核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使教学和考核同步进行,更好地解决了电大基层工作站在教学与考核中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教学;考核;研究
1、电大基于网络环境下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学与考核的优势
1)教材更新换代较快,紧跟专业发展的实际应用
2)教学形式日趋合理,教学资源更加完善
3)考核形式先进,具有信息化的理念
4)考试系统不断升级,走在教育的前沿
5)教、学、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
6)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
2、教学与考核同步的措施与方法
2.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和考核中教师要引导尽快学生进入角色。
在教师的指引下,诱导学员进入学习、考核的状态。
2.1.1引导学员根据考核进度阅读教材。
教学班要利用学员领取教材之机,由专职教师对学员讲解这门课的考核形式,确定以小组协作为主休的学习形式,选择相应的考核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学习考核计划,根据考核的进度有重点的阅读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及教材中配套的教学软件。
2.1.2引导学员充分使用学习资源。
教师要引诱学生利用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学员发现资源,运用资源。
对网上文本、IP课件、视频资料,要结合个人喜爱及能力加以利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质量。
电大的学员多为在职的成年人,水平层次不同。
利用不同的资源接收多种信息,利于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2.1.3引导学员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
电算化会计考核方式可以说是电大各门课程考核改革力度最大的。
打破了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纸质一次性考核,而成为阶段性的无纸化考试。
这就要求学员不能按照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考前的复习、冲刺,而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分阶段,有计划的安排学习考核时间。
根据中央电大的考核时间表,制定自己合理的学习时间表。
2.2充分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协作学习是电大远程教育的又组织形式,可理解为师生互动、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利用协作学习来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2.2.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
电算化会计的考核是阶段性的,要利用协作学习的优势,克服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的矛盾。
以完成考核为目的,以合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形式,相互督促,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按期完成学习与考核的任务。
2.2.2充分利用学员的独特性。
电大培养的是复合型专业实用人才,学员多来自工职人员,从他们的社会经历和工作背景上看,他们有各自独立的独特性,利用协作学习的机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电算化会计课程的考核,要求学习不但要有会计知识基础,还要有计算机操作知识与操作能力。
在协作学习中发挥他们各自的独特性,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与考核能进顺利进行。
2.3教给学员“学会学习,完成考核”的方法
对于电算化会计的考核,不仅是考核会计知识,重要的是考核对学员对账务软件的操作能力。
知识与能力并驾齐驱,是电算化会计的特点。
2.3.1教给学员完成考核的基本技能―安装教学软件。
学习电算化会计课程就是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安装和操作财务软件和考核软件的能力,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比其他财经类专业更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1)学会安装教学软件是按期完成电算化会计考核的首要条件。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员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
这样,通过会计软件的操作,学生自然会领悟、会计软件操作方法及特征。
若要正常进行考试,需要在计算机上正确安装以上软件才可以。
电算化会计的考核是在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包括数据库(MSDE200)和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支持下才能进行,顺利安装教学软件是前题条件。
首先,安装教学软件中数据库(MSDE200)。
教学软件由中央电大随教材下发。
学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软件置于软驱,打开后首先要阅读自带的安装说明――这个步骤很重要,因为在安装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在安装说明中都会有图文并茂的解决方式,只要引导学员认真领会,学会安装应该不难。
只要我们根据安装说明的指引,学员一般情况下就会解决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是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
安装前要进行环境检测,检测发现的问题根据安装说明中的解决方法逐步,解决后就能顺利安装。
(2)掌握基于网络环境下考核的实质――下载安装考试系统。
电算化会计课程考核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系统及试卷包都在中央电大形成性考试平台页面。
这一环节要求学员首先要下载安装《电算化会计》形成性考核无纸化考试系统、《电算化会计》考试试卷包的安装。
要引导学员从中央电大形成性考试平台页面上下载。
有些学员因为找不到下载地址而延误了考核的进行。
这在实际教学中,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学员老师演示一遍后教学生独立完成安装。
而计算机操作水平差的学员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求责任教师耐心的示范,直到学员掌握操作要领。
2.3.2教会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帮助。
教会学生使用软件中的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教会学员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培养学员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2.3.3教给学员通过考核的方法――练考结合。
电算化会计课程考核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结合畅捷通T3-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教育专版软件进行的,在实验考核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践操作考核也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不怕失败。
失败几次对学生的成绩根本就没有影响。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是学习电算化会计的关键。
学会了操作要领,考试也自然就通过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电算化会计这门课的教学是会计专业课程的重中之重。
本人在教学中多次到基层工作站指导教学,将自己积累的经验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系统地掌握电算化会计理论和实践操作,轻松地通过考核,而不是单纯地去应付考试。
这也是作为电算化会计课程教师因有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篇6: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文摘要:在许多行业中,掌握计算机技能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决定了未来人们在生产岗位上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对基础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计算机技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议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并且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的岗位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由于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距,使得高职计算机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让一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无法学习到新内容,并且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对积极性有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化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合理定位,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与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我国计算机课程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理工科院校开设到当前所有高校都有着计算机课程,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范畴,第一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占到高校总人数的88%以上,可以说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未来从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属于职业性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社会定位应当是以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为主。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学根本目标,一切以就业形势与岗位需求为最核心的指导方针,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始终相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岗位上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解决等,并且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桥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其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是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利用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虽然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但是由于教师并不专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上还较为欠缺。
第三,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一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课上都是以对着课本对知识进行讲述,只不过将课本的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而在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去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创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应当以实现学生掌握应用技能为目的,培养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中,应当确立以实用为主的指导方针,尤其在当前生产岗位第一线,缺乏的是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与理论知识,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篇7: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探讨了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阐述了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在分析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21世纪我国在化学教育方面与时俱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自1999年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无疑给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资源可谓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呢?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一、化学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其中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和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研究者以化学课程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认为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化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化学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化学资源。化学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化学课程实施的媒介。
二、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国内研究的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开发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学制建立时期,民国时期,现代时期五个阶段[2]。化学课程开发从萌芽走向成熟,化学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
我国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提出与实施而逐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后课程资源问题成为教师以及课程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前期涉及的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处于理解层面。从2005年以后,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从各个方面细化分析资源,出现了案例资源的分析、信息化资源、实验资源。接着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类,提到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新闻资源、教学过程资源等;开始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研究涉及了实验资源微型化、绿色化,渗透STS的思想。2009年至今大多数研究展现了人们对于化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乡土资源的更深入的研究。总之,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入,学科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化。
篇8: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论文
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于发展初期,当前许多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农村。在大多数地方,学校只是为了升学,很少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造成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足从多方面反应:
(1)教育机构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宣传和强调力度不够,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很少。同时教学相关人员如校长也缺乏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大部分有印象但缺乏对新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缺乏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意识,认为教学中缺乏化学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少数专家,教师没有看到自己在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所具有的潜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不协调。学生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所针对的主体。学生渴望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但学校、教师很少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机会少,开发条件受到限制。
(5)校外资源的利用不足。如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土壤酸碱性的判断)、酿酒、采矿、文物保护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也逐步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有好的发展。
三、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个性原则。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实施,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强调:“
(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2)加强校外课程(theout-of-curriculum)的开发与实现;
(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4]
1.注重因地制宜,保持动态平衡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动态平衡即符合当地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当今社会的要求。农村与城市,不同民族间化学课程资源存在差异,要保证各取其需,各具特色。各种化学课程资源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应做到动态平衡,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差异性也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另外,一些地方科研机构也应该公开化,将高科技与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支持科研活动。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将高科技平民化,让不同社会群体真正走近科技。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免费开放实验室,鼓励公众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②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大量教育项目。
2.强化教师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它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只有教师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才能推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二是教师要不断反思、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鼓励他们多实践。
3.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化学课程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存在差异,在开发资源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资源是否会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认识化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来开发和利用中学化学课程资源。
4.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建构主义“本质上是反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认识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具体差异性。”[5]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再创造,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时候注意情境的创设问题,同时体现了化学课程资源需要考虑其动态性。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在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时候注意资源的可建构性,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最终获得答案并交流。合作学习将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只有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恰当的化学课程资源,才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5.利用信息化手段——化学课程资源包
(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指将相关课题涉及的所有有用的化学课程资源整理、归类后,组合成一个文件夹存储。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地特色、自我风格、学生实际开发出自己的化学课程资源包,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同时,化学课程资源包也可以作为另一个资源开发的基础。
化学课程资源包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形式等有形资源,在有形中包括了无形的资源,比如美食文化与营养活动中民俗文化也是课程资源。资源包中可以包括情境创设背景资料、实施建议及导课举例;教学过程设计指导与活动方案建议;相关的拓展知识以及案例展示。资源包层层递进,便于资源搜索与管理。
(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源包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教学设计。构思教学活动时,在资源包中寻找情境创设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这个主体的实际,思考优化后,设计出情境资料。教学活动中各个知识点的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开发整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资源以供参考。课内和课外活动的设计也是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设计的自己的教学方案,又形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成为资源包的一部分。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原有资源,这样资源包将会不断得到优化。
新课程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中学化学课程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0
[2]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王英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5]王磊.化学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301
[6]董海芳.关于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20-22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8]陈治国.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17-122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49-53
[10]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9:44-47
篇9: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张淑凤1,王海杰2,刘超1
(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061001;
2.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化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能够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以微课程的形式应用于教学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开发流程和制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与展望,期待微课程能为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篇10: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张淑凤(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化学教育及其研究。
一、微课程概述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3],从此教育工作者知道了“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它的核心是通过某种新颖的方式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给学习者一种“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4-6]
微课程具有时间短、情景化、内容精的特点,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微课程最主要的是借助了多媒体技术,这样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更有视觉冲击力,所以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微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部2006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8]。
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要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步伐,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比较滞后,可以说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即使有所变化也只是因为学时的减少而消减部分教学内容,其实质仍是高等教育学科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没有促进作用。因此,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服务专业学习两个根本目标,积极探索高职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成为很重要的问题。
学习的新知识或技能实际上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架构、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和协作、然后自己探索、发现和建构[9,10]而来的。微课程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微课程作为一个新课题,开发并应用于教学中,无论对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微课程开发应用对学校的意义
教师通过分析专业目标和学情,选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实施微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把无机化学一门课程全部开发成微课程的形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成为学校的特色建设。
(二)微课程开发应用对教师的意义
微课程开发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微课程的开发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上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微课程开发其实是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一种方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微课程开发应用对学生的意义
1.微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微课程的实施实际上是化整为零,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上统一学习,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前学习;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课下可以再学习一遍,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走,直到学完所有课程。
2.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微课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可以反复播放,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微课程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实施微课程教学,教师不会泛泛而讲,而只解释教学难点,其余时间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是小组讨论来完成学习,教师只是一个教学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学生就能够为了完成任务由被动变主动学习。
三、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是微课中很重要的方面,这属于微课程的顶层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化学素质和专业需求要兼顾。教学内容选取时可以分为两个模块,即“化学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两方面:一是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要保证高职学生化学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体现高职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服务于专业需求,注重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这是长期以来高职化学教学中最薄弱之处,但也是高职化学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一环。
2.素材收集要典型。教学内容确定后,明确重点和难点,然后要围绕这两个点寻找素材,注意收集的素材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让学生过目难忘。
3.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教学设计是微课程开发的总纲领,可以说是微课程的制作脚本。具体步骤如下:(1)导入课程要新颖。课程的导入有很多方式,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可以描述一个情景,提出一个疑问导入主题,也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主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力求新颖,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2)新课讲解要把握一个核心。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在一个主题上突出重点,环环相扣。(3)课堂小结要简洁。好的课堂小结既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微课录制及视频发布
教学设计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微课程录制了,现在微课程的录制方式有很多种,有数码摄像机拍摄法、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录屏、PPT录屏等,然后将录制好的微课程进行剪辑制作成视频,最后发布视频,一个微课程就完成了。
(三)高职药学无机化学微课程的开发
现以高职药学无机化学《溶液的渗透压》为例说明微课程的开发。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在《溶液的渗透压》中,重点有三个,分别是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原因、溶液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难点是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原因。
在教学设计时,导入新课是以情景产生疑问的方式设计的―――以一个故事视频开头,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0.9%的氯化钠溶液呢?别的浓度行吗?然后导入渗透压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是微课程的主体,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教师讲解,这个过程是围绕0.9%的氯化钠溶液这个浓度来环环相扣的:首先通过生活展示一些渗透现象,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和讲授结合来讲解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学习完成后,学生能自己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接下来将渗透浓度与身体体液相联系,分为三种类型的溶液。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计算可知9g/L(0.9%)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出现一个新问题:在临床上大量补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这样,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疑问。第二环节是学生互动:若在溶液上方施加一大于渗透压的压力,会怎样呢?让学生自己分析反渗透现象,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整个微课程设计采用了多媒体、启发式、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程录制及视频发布。教学设计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按照设计进行微课程的制作,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微课程的制作采取的是PPT录屏制作法。
四、结语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很快,学生的人数也逐年递增,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某个知识点为基础来开发的微课程可以打破学习过程的系统性,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现在的社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进入碎片化学习时代,学生可以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微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和价值,期待不久的将来微课程能带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迈向教育信息化的“云”时代:台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信息技术,2013,(1 ):35-37.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52-53.
[4]马艳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述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12-14.
[5]黎加厚。如何科学设计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4-09:38.
[6]王巧峰,王全军,刘雪英。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4,(07):507.
[7]牛红军,孙昊,吕春晖。高职药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1-44.
[8]黄贞龙。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养生,2014,(12):264.
[9]王燕云。高职院校“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化学教育,2014,(10):36-39.
[10]秦永华。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以化学为中心的选修课程体系构建[J].化学教育,2014,(12):42-44.
★ 论文题目
★ 会计学论文题目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的开发与探究(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程设计研究论文2022-05-06
模拟综合实训教学下刑事科学技术论文2023-12-09
论文英文题目2023-10-14
《中心城市电大微课程建设路径探究》论文2022-05-08
论文兴趣教学在自然实验课中的运用2023-02-02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探析论文2023-10-16
试论新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2023-04-10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2022-09-21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