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时间:2022-06-16 05:49: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共20篇)由网友“妮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篇1: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邗江县实验学校 时金林

所谓“导学”是指在着眼于学生“学”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摆正师生关系,优化“双主”地位,充分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平时能注意积极引导,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角度出发,尝试导学教学,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导学”策略,现小结如下:

一、学伊始 导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者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我要学什么”的首要问题,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学习目标主要有:1 、学习作者抓住形、色、味等角度观察杨梅,描写杨梅的方法。2 、通过写杨梅的可受,表现爱故乡的感情。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思考:1 、你吃过杨梅吗?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形、色、味。2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杨梅,为什么不直接以“杨梅”为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学重点 导精要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重点部分时,对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表现了总理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主要通过课文的第三部分“让包”来凸现这一人品的,这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学生学习该部分时,可启发学生抓住“飞机遇险,总理让包时他是怎样说的和怎样做的”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读、思、划、议,便可从中悟出人物的精神魅力。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言行理解人物精神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学疑难 导解惑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难免不遇到疑难之处,或一字一词,或一句一段,或一个知识点。教者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阅读障碍。例: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学生对贝类的活动方式不够理解。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借助工具书理解“巴”含有“粘住”、“紧贴”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嘴说一说生活中出现“一种物体紧紧巴在另一物体上”的现象。最后,又用吸盘式挂钩作实物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看实际的`类似情形。以上的“导学”过程,通过学生的手、嘴、眼,使学生获取到感官印象,准确理解了贝类活动方式:它们是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吸盘”,紧紧地贴在轮船底下,一动不动,船到哪儿,它到哪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它们活动时的“趣”、“奇”的特点,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学无疑 导生疑

读书有助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已无疑时,教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勤思习惯,培养质疑能力。比如:学习完《荷花》一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已明白这部分是从动、静两方面写了作者自己仿佛变成荷花时看到的景色。至此,本应可以学习下部分内容。但笔者却紧扣时机,引导学生生疑:1 、“我”为什么也变成一朵荷花?2 、蜻蜓的“快”、小鱼的“好梦”是什么?它们怎样告诉“我”的?3 、结尾处为什么要用上省略号?三个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提问,给学生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学生装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调动了学生审美的情趣,为准确理解荷花形象的美丽,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喜爱之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学尾终 导习得

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者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爱迪生》等一组以介绍人物为内容的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本中的《聪明的小高师》、《神医华佗》等类似的文章,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此文获《小学教学参考》主办的“千禧杯”全国小学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篇2: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浅探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浅探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出现的一些弊病,文章对高校英语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思考.

作 者:邓庆环 吴素云  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范学院,3410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阅读   教学   现状   思考  

篇3: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探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思路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过证明,企业资金成本达到最低的时候,企业价值就达到最大,其基本公式是:企业总价值=预期息税前盈余÷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在此以前,公司的财务管理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上,他们认为只有投资项目能够赚取利润时,企业总体价值才能增加。现在,融资活动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只要实现筹资成本最小化,就可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直接导致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在思维上的分离。

在中小企业理财中,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如何处理更为恰当?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思路应是:投资与融资相结合,以投资带动融资。融资决策在中小企业财务决策中并不具备像大企业(尤其是股份公司)那样的独立性,它应该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部分,融资必须直接为投资服务。这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必须通过投资决策这一环节才能通向财务管理目标,而不是像股份公司那样,融资决策与财务目标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函数关系。这是因为:①中小企业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只有投资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即最优的投资决策就是最优的筹资决策。②中小企业的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企业融资的渠道、数量、时间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像大企业那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段来自由调整资本结构,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策略

1.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对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在于实现最佳资本结构,即追求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而对中小企业来讲,融资的目的是直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发展,而资金过剩也会导致资金使用效果降低,形成浪费。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容易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错误。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好事就变成了坏事,企业反倒可能背。亡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

2.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方式上不像大企业那样存在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只能“饥不择食”,相反,由于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以及筹资困难,更应该对每笔资金善加权衡,综合考虑经营需要与资金成本、融资风险及投资收益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把资金的来源和投向结合起来,分析资金成本率与投资收益串的关系,避免决策失误,

3.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中小企业的资金运用决定资金筹集的类型和数量。我们知道,企业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又分为两种不同性态:一是其数量随生产经营的变动而波动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暂时性流动资产;二是类似于固定资产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水平的流动资产,即所谓的永久性流动资产。按结构上的配比原则,中小企业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强调融资和投资在资金结构上的配比关系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有关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财务失败案例中很多并不是直接由于资金不能筹措而致,而是由于经营者不了解各种资金的特性而将短期资金不恰当地用在了长期投资项目上。

4.资金运作上,在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增量筹资指从数量上增加资金总占用量,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存量筹资是指在不增加资金总占用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加速资金周转,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以满足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经营需要。增量筹资与存量筹资的紧密结合,也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因为存量筹资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运用,它属于投资活动的范畴。比如,企业若能将闲置没备适时采用出租、出售转让等形式进行“存量筹资”,则不但可以避免损失和资金的积压,而且有助于提高长期资金的流动性,减轻过于沉重的融资压力。

5.筹资渠道上,追求以信誉取胜。主动与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使之了解企业,看到企业远大的前景,愿意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对每一个成功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都是必修的一课。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应选择对中小企业立业与成长前途感兴趣并愿意对其投资的金融机构;能给予企业经营指导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多、交易方便的金融机构;资金充足,而且资金费用低的金融机构;员工素质好、职业道德良好的金融机构等。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合作的金融机构沟通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计划、财务状况,说明遇到的困难,以实绩和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应以各种违法或不正当的手段套取资金。

另一个相关问题值得提出。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偷逃国家税款不建立真实帐簿,以致于自己不能掌握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决策凭想当然,而且由于缺乏真实可靠和全面完整的会计资料而不能取信于银行,在必要时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实在是得不偿失。

篇4:高考作文策略浅探论文

高考作文策略浅探论文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缤纷多采的格局,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得以重视,是因为此类题目作文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体现了“人人有话说”的基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写作目标要求。

根据高考作文尤其是话题作文的特点,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方法。

1 、强化审题,磨砺思维

第一,强化审题训练。现在高考作文加大了审题难度,考生往往拿到题目后抓耳挠腮,半天不能下笔;或瞎碰死套,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和发挥自己的特长。高考大部分作文试题结构目前大致定型为四个部分――背景语、启示语、限制语、强调语。审题要做到:从背景语入手,审清思维模式――解决好“怎么想”的问题;从限制语入手,审清文章主旨――解决好“是什么”的问题;从启发语入手,审清写作重点――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从强调语入手,审清写作要求――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也要作一些相应的训练。

第二,重视思辩色彩。从新课程改革开始,高考作文在继续保持开放性的同时逐渐加大了限制性,不断凸现思辩色彩。所以平时要加强思维训练,不断地强化思维的深度、广度、变通性和辩证性。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政治课本所学到的的实践论、矛盾论、方法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外因与内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等知识于写作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使文章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的同时,又能使主题更深刻。

2 、积累题材,关注生活

第一,建立题材库。一方面可以梳理教材(不仅是语文课本)中的古今文化知识、人物事迹、哲理名言;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搜集相关出版物(经典著作、名人传记、鲜活时文、睿智心语、文化散文)中的时政要闻、科技动态、热点话题等等,并在作文训练中应用。至于题材的分类,可以分为社会人生、美德素养、文化教育、情感思维、理想实践、山川文物、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第二,回归生活,关注现实。高考作文跳出了以往道德说教的羁绊,强调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较好的防止了“假、大、空”现象的蔓延。如四川高考作文以“坚强”为话题,考生边写边流泪,作文均有感而发,鼓励考生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用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乡,我手写我事。

第三,相同素材,不同表达。每年高考,要想选材不撞车,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各有各的“撞法”,做到“同”中有“异”,努力求变,求新。即使是每年出炉的“感动中国”的`十大新闻人物等,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果每个学生都照搬资料的介绍,那么这种“感动”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换个说法,必能使老师眼前一亮。其它的素材就更不必说了。

3 、规范文体,夯实基础

熟悉几种文体的基本写法,特别对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写法更要强化。记叙文力求巧妙,要有点文学意味;议论文要力求深刻,学会全面辩证看问题。在技巧上,一是明确观点,二是选好支点,三是联系热点,四是突出重点,五是增加亮点,六是展示态度。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文体不分和文体不明。有的考生忽视文体要求,编织出一件件体裁杂糅的“百衲衣”,写出一些非驴非马、“四不象”的文章来,结果丢了不少分数。在写作训练中,要坚持认认真真地写几篇比较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打牢各种文体的基础,力争做到记叙能畅达曲折,描写能惟妙惟肖,抒情能真挚感人,说理能严谨精辟,说明能条分缕析,在此基础上,再发挥特长、求异创新。

4 、专题训练,练练模式

第一,专题训练。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对作文的各项要求,对考点要求分项解析,然后按要求,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诸如审题、立意、拟题、开头、结尾、层次安排、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专题训练。

第二,练练常用模式,以供选用。我们坚决反对写作中的“模式化”倾向和“八股腔”,但是,在高考作文的应试训练中,设计若干套路,精选巧练,以备高考之需,应是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如:思考感悟法。作文要写得深刻,源于认识的深刻,认识的深刻,依赖思考的不断深入,并有所感悟;联想求新法。为了避免内容单调或者为了打开思路,可以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发散思维,寻找新意,通过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还有对比映衬法……诸如此类,设计种种模式,平时练熟几种,考试时根据题目和材料,选用其一,驾轻就熟,总比茫无头绪、临场苦索强得多。

5 、扬长避短,打造亮点

“四面出击,不如奇兵一路”。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想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要先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特点先进行“盘点”,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优点长处,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多种文体、多种写作方式,从而使自己的“长项”得到充分展现。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情,要有追求“亮点”的意识。国家考试中心命题负责人曾说过:把作文考试要求分为两个等级,重要的是指导作文教学,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哪个方面发展都是好的,有一点好就可以加分,优秀的可以加满分,这实际就是说,作文的发展等级,对考生来说是既可望又可即的。因此,我们应要求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至少做好一点,并努力突出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特色。

6 、美化文面,重视包装

高考中因文面不整洁而使作文扣分的教训很多,但是学生往往对此重视不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考阅卷的特点。尽可能写楷书,当然漂亮的行书也很好。要尽可能多用钢笔或签字笔写。在平时就要高度重视作文的“包装”,特别是文面的修饰。抄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可以每周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可以每天抄一段,一定要认真书写。这种做法不仅仅训练了书写,还帮助我们拓宽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篇5:浅探钢铁企业降低成本之策略

浅探钢铁企业降低成本之策略

成本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依靠科技进步,构筑先进的文化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指标考核制度,管理与科技并重,才能取得更好的降成本效果.

作 者:张佐敬 李云霞  作者单位:张佐敬(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李云霞(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中心)

刊 名:河南冶金 英文刊名:HENAN METALLURGY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钢铁企业   降低成本   策略  

篇6:浅探中学语文的阅读策略

浅探中学语文的阅读策略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王尚文语)这应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光有“美好愿望”还不够,我们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着力研究当前阅读教学应采取哪些策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了以下有效的阅读策略.

作 者:周文娟  作者单位:阜宁县吴滩初级中学,江苏 阜宁,22443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7: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发掘策略浅探

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发掘策略浅探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 陈义刚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现成内容的教学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积极开发和利用合适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物理的应用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文所谓课程资源,是指所有关涉教学并且可用以辅助教学的资料以及相关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在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得当,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教学也如此。那么,高中物理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呢?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呢?以下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丰富物理教学活动

对于教材,教师切不可把它神化,而要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对待。作为课程资源的教材,需要教师客观地审视,对其中的材料,要根据现实教学需要合理利用,不能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编排去讲解。必要情况下,应对教材上和配套练习册上所提供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比如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的一些插图,可不局限于用在其所在课,而应尽量拓展用于其他课,实现一图多用,旧图新用等,使讲解和练习的内容得到丰富,也使前后的内容得到衔接。

二、通过网络搜集课程资源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上有形形色色的种类资源,当然也包括可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资源。高中物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搜集可用的课程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可有效地扩展学生的信息来源范围。通过网络搜索实践不难发现,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有关物理的故事、物理学家的经历、特殊的物理实验、物理与现实生活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资源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更高,物理在学生心目中也就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圣学,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学科。

三、挖掘实验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渠道

“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名言。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尤其如此。物理本来就起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要探究的就是自然中的种种规律。为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必然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方式在实验中进行实验探索,从古到今的物理学研究一向如此。物理实验活动,可以说是对生活的中一种模拟,也是一种提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掌握物理知识,效果会好于天花乱坠的讲解。

具体来说,对于物理实验,可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应用: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就愿意学什么,而且热情会空前高涨。物理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深入了解到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从而建立起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愿望。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物理实验很讲究规范,教师引导学生按规范一步步进行实验的过程,既展示了实验的方法,也会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物理学科学习的思想方法。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物理时就不至于步入误区,而会自觉得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学习。

(三)通过实验展示清晰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得到强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他是通过“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的过程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掌握方法,主动建构知识。这种过程的核心是思维,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物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探索,碰到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实验的认识论功能。

(四)利用物理实验为学生展开合理猜想提供良好基础

物理教学中,教师常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提出科学猜想。

(五)利用物理实验为物理现象与问题之间构建显着联系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方而向学生展示了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必要的物理情境,另一方而也是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简化,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重要的是实验所展示的物理现象与所要说明的物理问题应具有极为显着的联系。利用物理实验展示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物理现象,就是要抛开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因此,要注意尽量使要突出的现象展现出来,设法减少I-扰现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创新性地挖掘日常器材的使用功能,达到出奇制胜

为了丰富实验器材的来源,教师要有主动改进每一个演示(或分组)实验的意识和习惯,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要经常尝试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开发新实验或改进原有实验装置。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各种实验器材,可运用思考创意的于段―询问法,经常想一想一些常规的器材有无其他用途,是否可借用、取代、替代等,使实验更有效。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发展合作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课程资源时按规范执行,确保资源利用合理性和结论科学性;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结互助,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五、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现成内容的教学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积极开发和利用合适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物理的应用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鑫。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教学的儿个原则田[J].考试周刊。.(26)

[2]樊惠琴。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思考田[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3)

[3]都宝平,周香。新课标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探究田[J].教育与职业。.(32)

[4]孙福如。新课程理念下的绿色物理教学田[J].中学物理。2010.(21)

篇8:普通中学英语后进生转化策略浅探

摘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每个英语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认为普通中学英语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化策略。 一、动机永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当然也是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力 从调查分析来看我们已经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真正凭兴趣和爱好学习英语为数不多,即使优等生也是这样。因此,培养、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当是后进生转化的首要任务。“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教育学、心理学235)。动机又来自于需要。因而对后进生的需要分析是必要的。 二、记忆力是学习的基本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学习就是记忆(learningis remembering). 在访谈中很多英语后进生说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这也许是实情,但有的后进生并不是各科成绩都不好,英语成绩不好,数、理、化成绩却很好,相信每个学校这种“偏科”的学生都有。这说明英语成绩差并不完全是智力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提高兴趣,集中注意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对事物产生兴趣,注意力才会高度集中。注意力一旦发挥作用, 记忆力提高是理所当然的事。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对电子游戏、球类运动以及相关书刊却相当痴迷,技术水平也相当高。那么你能说他们的智力低下吗?看来原因还是由于他们在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后,心思就不会用在学习上了。这从调查中也能得到证明:课堂上真正能全神贯注听讲的只有少部分(10.9%)。(2)及时复习,掌握方法。从调查来看有的英语后进生课堂上也能认真听讲,有笔记,但仍然记不住,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与他们对学过的知识没能及时整理复习有关。各科知识尤其是英语需要及时复习。因为我们学习英语太缺少语言的习得环境。如果学生懒于复习,时间一长,知识很快就会被忘掉。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后进生中有72.8%的学生课后没有及时复习,但令人奇怪的是优等生中的这个数字还要高(80.4%),这却让人费解。我们想可能是他们认为课上已经记住了或者是因为英语成绩好但为了高考而把时间花在了其他学科上了。 三、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造成英语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54.8%)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再从平时观察来看,我们认为后进生的学习策略仍然处于一种贫乏无知的状态。新的课程标准对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情感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我们认为后进生现在无论哪种策略都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在元认知策略上。他们课堂上不参与学习活动,不作笔记,课后不复习,不主动提问题。他们当中大多数没有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不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更不会自主学习。对此建议英语教师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学习策略上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学习策略。 四、英语后进生除了存在智力与方法方面的问题之外,最 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于非智力因素新的课程标准将之称为情感态度。“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 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相关研究也说明过度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适度焦虑有助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但根据我们的观察,英语后进生似乎这两种情况都没有。相反,他们似乎就不存在焦虑情绪,明知道成绩不好也不勤奋学习,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子。对此,我们的做法如下:(1)因人而异,各个突破。对那些完全丧失信心的学生我们自己先不放弃,努力用真情调动他们的上进心,同时进行家访要求家长予以配合;对那些学习上 “忽冷忽热”的学生,我们坚持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多检查,采取“人盯人”的战术,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战胜自我,不断完善。(2) 作业分层,形式出新。我们认为英语作业应该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另一种途径,而不是为了“难倒”学生。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在布置作业时把握“量”与“度”的分层。重基础,重趣味,重成功。除了传统的显性作业: 作业本、练习册,我们还要求英语后进生尝试制作隐性作业:电子作业本,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3)阶段测评,及时反馈。转化英语后进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冀望“速战速决”。平时我们注意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利用形成性评价激励他们。另外,每一周或两周都专门对英语后进生进行测试,督促他们积累知识和技能, 逐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我们对英语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能得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事情 因此英语后进生的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我们也考虑到教师这一方面是否有一些问题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们的部分想法。如我们英语教师对后进生的情感投入方面就有很大不足:68.2%的教师对后进生平时关心不够。而这与实际情况是接近的。据费水玲在她的“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中指出,“我们英语教师内心对学困生抱有一定的偏见,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流于形式,而对优等生则青睐有加。”“好多英语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在英语课堂上对学困生不闻不问,他们成了‘被遗忘的群落’”。为此,我们认为现在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发展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改变旧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多了解后进生的心理需要,改善教学方法,努力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有趣。此外,还要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相信多一份投入就会多一份回报。通过历时一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英语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确实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找到了产生后进生的部分原因也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但是由于时间和我们的水平有限,我们还没能全面、系统、深入地对后进生的成因作出判断,原来的一些实验思路还有待落实,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准备研究的方向。同时我们相信只要英语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当今的中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研究他们、关心他们,英语后进生问题总会得到解决,“后进生”也终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 [4]龚春艳.郎天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 [5]费水玲“关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师生关系调查报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8期. [6]徐倩“关于外语学习中动机因素作用的调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8期. [7]卢利、李晓“论多元智能的评价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启示”,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第10期. [8]宋仁福“建构主义与英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7期.

篇9: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浅探

贵州省遵义县第四小学 梁大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篇10: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浅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年版)明确强调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对于语言知识的语感。其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几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是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等。使用工具书是基础,而课外阅读能力则是拓展小学生知识面,让小学生能够读书看报,并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才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对中学生而言,小学生的自主意识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他可以发挥自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才能,反之,则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兴趣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而是依靠教师或者家长来强迫,那么,这样的方法将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抵触,这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知识,反而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的厌恶。所以,强烈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需要。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比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很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设一个悬念,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这个故事的原委。对爱读书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让其他小朋友效仿。或者在班级举行一个活动,如“爱读书的小宝贝”,评选最爱读书的小朋友,这样,全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第二、加强指导,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自主能力较差,又比较贪玩,所以,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当制定一个明确的阅读计划。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制定一个周计划,一周学生需要阅读哪些书籍,阅读量应当达到多少。这个计划,需要和学生家长取得一致的意见。并且,对于学生的阅读内容有一些小小的限制,既要保证学生的兴趣,又要使阅读的知识有意义。同时,在课外放学的时间,教师应当获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阅读计划,保证阅读目标的完成。其次,对于阅读方法欠妥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的加以指导,防止出现偏差。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阅读范围、方法进行一定的知道。有的学生并不懂得如何阅读,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量,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对于阅读的知识却一问摇头三不知。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握重点。比如一些好的词句,学生可以认真阅读,或者尽可能的背下来,因为这些句子可以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读报纸、杂志等,则不应当精度,而是要学会快速浏览,快速掌握知识要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保障。

第三、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阅读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加以适当的指导。我们都知道,大学里面有一个所谓的英语角,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而定期进行的一个交流活动。在班级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和大学里的英语角有类似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在自己的小组内,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对于新的知识,一起探索和努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全班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和向上。

第四、组织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开展活动,有助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不仅有助于让全班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还能够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好坏。组织开展活动,有如下方法。如“课前三分钟”,即在每堂课开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认为有趣或者有意义的小故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同时,也让知识在同学之间传播,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又如:举办一个小活动,名为“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拿到班上和同学一起分享,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本,这样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和他人分享的习惯,而且,可以减少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的成本。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为学生今后在更高的学习的平台上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的速度也得以提高、阅读能力随之得以加强,知识也就更加的丰富,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也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形成。大量的阅读,会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篇天地,也是学生在学习的阶梯上不断向上攀爬的动力和根基。

篇11: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心理活动浅探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心理活动浅探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形象,如何让学生发现这些美,并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依托课堂;培养美的素质;感悟美的能力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由此看来,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因此,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简言之,审美就是感受,领会,评价人,事,物的美。美是第一性的,是客观存在的。从审美的客体方面看,它必须是有美的。人的美感是第二性的,是主观的。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所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人们审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情趣是一种独立的判断,它不靠概念,不靠逻辑推理。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就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审美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是人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审美水准的变化与人的文化修养直接相关。它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人和人群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语文教学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承认、认同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的所共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主要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所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人们审美情趣之所以不同,既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有关。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情趣是一种独立的判断,它不靠概念,不靠逻辑推理。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就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审美是在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是人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审美水准的变化与人的文化修养直接相关。它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人和人群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语文教学有必要有责任引导学生承认、认同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的所共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这表明,语文教学已不再是简单地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作最高的教学目标,而是以更远大的目标提出了把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并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职责。

美学,即西文里的“Aesthetic”,实际上可以翻译成“审美学”、“感觉学”,它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十八世纪德国的鲍母嘉通首先提出来。它特指人类的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认识的逻辑学。有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因为艺术是美的本质最集中的反映。而在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文学作品占有较大的比重。文学属于艺术的一部分,当然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而美学研究得出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审美的规律、鉴赏的审美特征等反过来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按照艺术和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知美,也可为我们语文教师借鉴并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如阅读、写作等教学。语文课程被定位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总目标中有“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语文教学离不开美学中的审美教育,美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此处,我想谈一谈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审美心理活动:

一、对审美客体(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开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审美主体(学生、教师)在整个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开始,是获得美感的前提。这一阶段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的优劣、审美心理活动的完整、对文学作品意蕴上的`把握等。按美学理论,美感的第一层次:感官上的愉悦,所谓愉目悦耳。于是肯定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是由文字来表现,觉得这些文字怎能做到审美主体的愉目悦耳。我认为这个认识障碍来自两个方面的忽视:一方面,文学作品使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区别于靠视知觉欣赏的图画、雕塑、陈列品和靠听知觉欣赏的故事、歌唱、音乐会等,后者的艺术形象更直观、更具形象性,前者需要审美主体阅读后才能把握其要表现的形象,更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可以发现语言的美,特别是用口读出声的朗诵(非默读)的方式感觉更明显,仅那朗朗读书声就会给人音乐般美的享受,给人感官上的愉悦。

那么,如何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迈出这审美活动的第一步呢?先要排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懂得字义。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词典或注释来解决,并由老师加以考察与指导。可以采用先默读预习、听录音、教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通篇文章的大意进行初步地把握。

最后,要着重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重音、情感基调等促进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尽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充分得到发挥,并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愉悦。我感到,忽视语言本身的语文教学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本应回归到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极大兴趣。让“读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让“读”为我们迈开对文学作品审美的第一步,这一步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个审美过程的开展与审美活动最终的质量。

二、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是审美活动的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少不了人类所独有的心理要素:联想和想象。审美活动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感知的内容大大超过直观审美对象时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 所谓审美联想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触景生情,因而想起记忆中其它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其实质是回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记忆中表象的复归。比如,我们读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子这段,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买东西或依依惜别时的情景;读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不禁让人联想到有关的影视节目《三国演义》中气势磅礴、硝烟弥漫的古代战争场面;可由“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联想到“要把牢坐穿”的革命烈士,如此等等。可见,在阅读过程中,联想是审美客体调动自己的记忆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联想。有时学生缺少社会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对文中的事物很难产生联想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如学《听潮》,有的学生肯定没见过大海,听过海浪声;学《螳螂》,大城市的学生不少没见过此动物;学《晋祠》,肯定大多数学生老师没去游玩过,此类情况还有很多。那么,老师可以运用情景的创设、多媒体的展示、进行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从而促进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审美联想,激发强烈的审美情感。所谓审美想象要比审美联想更具自由度,更富创造力,是对记忆中表象的一种创造。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可以使审美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的想象力的差别会导致想象结果的不同。雨果认为:“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的。”老师的责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转化为、再造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这种转化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主要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需要我们的大脑再创造,如小说《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形象,学生想象力的差别创造出来的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倾向于重塑她的外在形象,而有的会更侧重于她的内在性格。

三、审美情感的满足,获得情感的陶冶

审美情感与其它审美心理活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在各审美心理活动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它也体现了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愉悦性,但要比感官上的愉悦更深入一层,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来提高美感的获得。如我在教《老山界》时,先让学生讲一些红军长征的事,激发出已有的对红军的敬佩之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能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山上露宿”这部分,更易于学生理解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夜景的描写方面,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景物描写语句时,感到是一种享受,也体会到了溶入其中的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又如在教《陋室铭》时,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韵律美,更受到了诗作的情感熏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可拓展开,让学生谈谈熟悉的诸葛亮的事迹,从而更准确的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审美客体(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识与能力的不同等,造成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审美经验的差异,势必导致审美情感的满足程度与受到情感熏陶效果的不同,我认为作为教师不可急功近利,既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又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缩小这种差异。

四、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是美感获得的最高层次

理性的思考与评价,即对文学作品在整体上的意蕴上的把握,起到陶情移性的作用,实现审美理解。钱钟书曾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谈艺录》)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的外形独立出现的,它依附于想象思维并灌注在感性思维之中,不作出审美之外的伦理、法律、科学等现实反应,只是对审美对象产生某种审美思考与领悟。它消融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是理性上的愉悦。如杜甫的《石壕吏》最后写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学生不单是从用语方面获得美感效果的,而是最终是用审美理解去感悟把握其悲剧感的,这种共鸣是很难再用语言去表达的,学生在这种悲剧感的强烈体验中鞭笞丑赞颂美,进而在社会与人生中积极追求美,同样取得了愉悦;又如在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能够对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和“我”有明显的美丑评价,从而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我觉得,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烦琐分析,是向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回归,也是要求语文少一点功利主义色彩,而多一些美的发现与感悟能力,增加审美活动的比重是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的,也符合学生在语文课里中特有的心理需求。

以上几点是从审美心理活动在阅读中的表现来阐述的,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绝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制约的,这也正好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特点;这几点也都显示出审美活动离不开美的本质特征:“愉悦性”。这也为我们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把握学生语文阅读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当然关于审美活动的知识不止这些,还涉及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意向等等概念知识,但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更有利于我们有效地去实践语文课程理念与提高语文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美学新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主编:顾建华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主编:王振宇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主编:胡寅生

篇12:美国文化传统浅探

美国文化传统浅探

美国的.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与艺术文化等均具有其独特的传统,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对整个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的美国文化也面临着重重挑战,而这势必会大大推动美国文化的变革与创新.

作 者:杜钢 张会兰 DU Gang ZHANG Hui-lan  作者单位:杜钢,DU Gang(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北京,100875)

张会兰,ZHANG Hui-lan(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1) 分类号:G09 关键词:美国   文化传统   主流文化  

篇13:关于叔本华伦理思想浅探

论文摘要: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师,他的学说不但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震撼,直到现在他的某些观点看起来都是惊世骇俗并能引起几百年后的我们深刻反思的。目前学术界在对叔本华进行研究时,主要把目光放在他的悲观哲学上,而对其伦理思想方面则相对关注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叔本华作品的文本细读来探究其伦理思想:道德是先天的,是决定论的,那么人们就不应该把外在的所谓道德责任强加到道德身上。

论文关键词:叔本华  伦理观  先天

叔本华哲学是以唯意志主义为整个理论大厦基石的哲学,因此其伦理观也是建立在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之上并以之为逻辑起点的,在本质上说依然是唯心主义的调子。“‘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者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他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那人是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题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课题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从以上所引不难看出:叔本华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性而非常注重主体性的人,客观世界仅仅是被人感知并认识的课题而已,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而只有“人”确切地说只有人的“意志”才是整个世界的根本,世界正是因为“意志”才有了意义。

这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反映在其伦理思想上表现就是意志是人思想的君王,其他诸如理性良知都只是次要的,尤其是理性只是意志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从知识中所认识的一切,只是一系列的动机;通过这些动机,一直不断地展现其本性,使其成为可知的或可见的)。意志通过和遗传外部客观世界的结合决定人的性格,性格影响人的道德观,从此永不更替,因此道德是先天的,伦理是可能的,但无须强加给它更多的外在的道德责任。

1意志决定性格,性格决定道德观,由于意志是先天的超越时间的,所以道德也是先天的。难以经验到的

叔本华在其所著的《叔本华论说文集》中指出“他之所以成为如此这般一个人,全在于他的意志决定称为这样一个人。意志本身,究其表现在一个个体身上而言,构成了这个个体原初的和基本的欲求;并且,它独立于一切知识,因为他是先在于这种知识的”。“我们将会发现,这一事实的原因非常简单,即道德善良绝不是起源于由知识文化发展而来的反思,而是根源于意志本身,意志的构成是内在的,其自身很难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以上的两句话表明: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形成性格的最为根本的因素,至于后天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外部客观世界在人的性格形成中有其作用但其所起的作用不能与“意志”相比,只有“意志”才是有决定性的。不仅仅这样,叔本华如此地看重“意志”,他甚至认为“意志”是先天的并且超越了时间,“但是,意志本身,作为超越时间存在的东西,只要他存在,就永远不会变化”,也就是说“意志“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最高存在超越了具体的时间,只要它存在它就必然作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来对统摄于其下的一切事物乃至于概念起作用,当然我们说的性格道德也包括在内。“但是,不论从主观的角度看,还是从客观的角度看,并且,如果我们不拒斥一切正义观念的话,那么每个人的生命过程相对于另一个人而言,仍然可能不可估量地变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更加富有价值;这样,我们就会倾向于婆罗门教和佛教所信奉的学说——不论是从主观条件讲,还是从客观条件讲,一个人一旦出生,他就是前世修行的道德结果。”日我们从上面所引的这句话知道,一旦确立了“意志”在人性格行程中的巨大作用,人们就必须承认由性格决定的道德观就固定了,并且是以先天的形式出现的,以至于深受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影响的叔本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以印度典籍中的神秘主义来打比方。

2经过前面的论证。既然人的性格和道德观是先天的,那么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方式也必然是决定论的。那么人们就不应该把外在的所谓道德责任强加到道德身上

人的性格和道德观是先天的,那么人的行为还有多大的自主性呢?也就是说西方哲学上的一个永恒概念“自由意志”真的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吗?既然“自由意志”都要受到质疑,那么人还应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叔本华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我们所做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动机。也就是说,我们由于某个动机,因此做出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这是符合因果律的。对于~个决定论者而言,他理所当然地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换句话说,当我们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意识到它符合我们的某种动机,从而领会到一种自由感,但我们的动机却只取决于某一意志,而这意志却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体会到一种虚假的自由,但是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的动机看起来是来自于主体性的人本身,但是由于动机也是来自于人们难以捉摸的“意志”,所以人的“自由意志”应该受到否定性的追问。实际上叔本华把这种悲观的决定论发挥到了极致,他打了一个著名的比方:“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大的假面舞会呢?”“在这场人生的化妆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有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这个比喻就是说,因为世界的背后是被我们无法认识更无法掌控的“意志”在起作用,所以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都是被线牵着的玩偶,即便上演的是喜剧,但对于木偶来说确是不折不扣的悲剧。我们的行为不是像我们想象中一样,是根据我们内心的想法来随性来做出的,而是后面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在永不停息地起作用。

如果按照叔本华的观点,这世界完全是决定论的,而且所谓的“自由意志”由于受到质疑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就并非出于我们真实的意愿,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为我们的这些行为(不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负责。那些以建立伦理规范的伦理学家们如若听闻这样的言论,肯定会大惊失色,这不仅对那些西方宗教而言,对于儒家学说来说同样如此,乃至于受到全世界普遍认可的法律条文等等更是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由上可见,叔本华正是在摆脱了规范伦理的条件下要谈真正的伦理,而且他没有否认这种伦理。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正的观点是:伦理是可能的,并且无须背负更多的外在的所谓的道德责任。当代流行的规范伦理学和叔本华的伦理学相比更为功利,也更为可行,但它纯粹是为了出于功利性的,将人置于一种虚假的道德枷锁下。而不考虑人本身向善的可能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缺少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篇14: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浅探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浅探

摘 要: 高中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在学生升学及就业等方面具有异常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法 教学观念 教学水平

1.引言

高中英语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对学生升学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2.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2.1重语法词汇的讲解。

高中英语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课程,也是学生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语法词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英语语法词汇的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从而构建英语的知识结构。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异常重视对语法的讲解,例如讲解现在完成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将来进行时等,结合例句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理解。

2.2轻视英语听力及口语的.教学。

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英语听力及口语的教学。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播放英语听力磁带并进行测验的形式,忽视听力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轻视听力训练。并且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忽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学生也轻视口语训练。当前,我国普遍面临“哑巴英语”的困境,很多人英语笔试能力超强,但是口语很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英语对话能力。

2.3教学互动少。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英语语法、词汇等知识点是异常枯燥乏味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采用一人讲解的形式,使英语学习更加乏味,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3.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高中英语主要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如,英语语法、词汇等知识,这些知识点大多较枯燥,而教师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沉闷,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单调的讲解,单纯的训练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就某一个内容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则最终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还能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从自己的水平出发,编出切合生活实际的会话,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用。在情境中理解、在实践中运用是学生学好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要注意创设的情境要与所学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要自然。练习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体现出练习充分、广泛、有深度的特点。

3.2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在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日益注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教师及学生的要求就更加严格。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并让学生上台体验教师的角色,参与课堂的情景演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2]。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应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3.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反省自己,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当前,我国英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水平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注重对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定期考查教师的教育质量,防微杜渐,提高教师学习能力及教学能力,进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4.结语

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英语是高中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在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以期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胜.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07):45.

[2]唐明.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J].北方文学(下半月),(10):190.

[3]陈丽霞.情境创设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7):96.

[4]许珊珊.谈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3):64.

[5]胡颖.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2012(6):20.

篇15:成语来源浅探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

成语在来源浅探

“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篇16: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作者/刘玉光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搞好高中物理教学,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高中学生都普遍感到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减轻学生负担,注重物理的学习方法,变革考试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物理的学习方法

所谓物理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对于上述各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揣摩和总结。

二、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变革考试制度

学校的考试制度不改变,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不会得到应有的放松,能力就不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传统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及评估方式,对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以分定位,一榜定论,像一具精神枷锁枷走了年青人的朝气,锁住了孩子们的兴趣。重知轻能使同学们钻入了“高分低能”的怪圈,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难以发挥,总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游来转去:凡是考试内容,深挖细究,猜题押宝,填鸭硬灌,反之一略而过,甚至置之不理,纯属应试教育。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方式和新评估模式。

实行“两种考试并行,三种活动辅助”的新方案。开卷考试(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推导,物理学史实,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面试和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研讨,但最后师生必须共同讲评,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主动探究,个个动脑思维进取,为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科学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维素质的题目进行笔试,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大有小,新颖脱俗,波浪起伏,不拘一格,有效度,有信度,有难度,有区分度,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再大跨一步。更重要的是不论哪种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使每个同学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三种活动指的一是章一活动,一编一竞赛,一年一答辩,以此作为检验同学们智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一可增强师生竞争意识,二可充分展现自我,三可加重智能检测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例如高三学年总复习前,我们拟定了“高中物理学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的答辩论文题目,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答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位同学从“合成与分解”,“整体与隔离”,“宏观与微观”,“力与运动”,“图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七个方面基本完整总结了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思路与方法,为全面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要打破“堂上尽由着老师灌”的僵局,实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把学生完全推向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指的是知识、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知识的核实,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像遇到习题教学时,首先做好习题的`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毕竟有限,所以狠抓典型,翻透弄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攻克一点,解决一片。在课堂上争取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多指点学法,从能力上、素质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效益,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⑴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⑵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

下面谈谈例题教学与定时练习两个问题。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物理模型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构造物理模型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时,通过小球在圆弧槽中滑下,不计摩擦的例题分析,构造了这类问题的物理模型:⑴不计摩擦,水平方向又无其它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⑵小球和圆弧槽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由于重视物理模型的分析,学生很自然的把上面所讲物理模型与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结合起来,顺利的对此类题型作了正确的解答。

单元例题教学以后,安排二课时的定时练习,题目是精选了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不太大的典型题目。评讲侧重分析物理模型,因为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模型错了,结果肯定不对。对于多数学生已掌握,少数学困生未掌握的题目,则只进行个别辅导,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与考试情况,把答案分别做成“详解”、“略解”和“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思考。

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⑴力的线索;⑵能的线索;⑶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作为教师应该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大力开展课改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国家的教育和教研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民族中学)

篇17: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作者/刘玉光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搞好高中物理教学,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高中学生都普遍感到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减轻学生负担,注重物理的学习方法,变革考试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物理的学习方法

所谓物理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对于上述各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揣摩和总结。

二、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变革考试制度

学校的考试制度不改变,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不会得到应有的放松,能力就不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传统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及评估方式,对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以分定位,一榜定论,像一具精神枷锁枷走了年青人的朝气,锁住了孩子们的兴趣。重知轻能使同学们钻入了“高分低能”的怪圈,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难以发挥,总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游来转去:凡是考试内容,深挖细究,猜题押宝,填鸭硬灌,反之一略而过,甚至置之不理,纯属应试教育。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方式和新评估模式。

实行“两种考试并行,三种活动辅助”的新方案。开卷考试(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推导,物理学史实,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面试和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研讨,但最后师生必须共同讲评,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主动探究,个个动脑思维进取,为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科学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维素质的题目进行笔试,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大有小,新颖脱俗,波浪起伏,不拘一格,有效度,有信度,有难度,有区分度,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再大跨一步。更重要的是不论哪种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使每个同学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三种活动指的一是章一活动,一编一竞赛,一年一答辩,以此作为检验同学们智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一可增强师生竞争意识,二可充分展现自我,三可加重智能检测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例如高三学年总复习前,我们拟定了“高中物理学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的答辩论文题目,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答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位同学从“合成与分解”,“整体与隔离”,“宏观与微观”,“力与运动”,“图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七个方面基本完整总结了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思路与方法,为全面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要打破“堂上尽由着老师灌”的僵局,实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把学生完全推向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指的是知识、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知识的核实,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像遇到习题教学时,首先做好习题的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毕竟有限,所以狠抓典型,翻透弄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攻克一点,解决一片。在课堂上争取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多指点学法,从能力上、素质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效益,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⑴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⑵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

下面谈谈例题教学与定时练习两个问题。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篇18:数学美浅探

数学美浅探

“乐学”教育与美育紧密相连,课程美育呼唤数学关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它有“创造”“真”“善”的内容,有美的`形式,有审美主体“张力形式”和“同形同构”的审美特点.这一观点打开了数学课程美的奥秘之门.

作 者:汤平洋  作者单位: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泞湖中学,湖南,益阳,413043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科学美   数学美   内容   形式   审美  

篇19:医院成本核算浅探

摘要:近些年我国医疗行业迅速发展,但在市场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医院健康稳定发展。

医院管理者应该结合绩效考核的作用,逐步提升医院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

本文中笔者以医院绩效考核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在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院绩效考核;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医院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医院不但要解决民众疾病问题,还要确保经济效益,不然会直接影响到医院发展。

将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纳入医院系统,充分发挥此种模式的优势,统计整理医院的实际运行成本和日常利润收入,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一、医院绩效管理概述

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本身是种战略层面的活动,将医院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通过绩效管理展现出来,借助具体的业绩评价措施,实现日常化的绩效管理,在日常运营与工作中体现出来,有效引导与激励员工业绩,实现医院整体战略目标。

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大多采用以各项经营指标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模式,虽说绩效考核中涵盖日常住院与门诊人数等,但却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加上考核方式较为复杂,各医院经营目标、规模大小及医院性质存在差别,造成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医院运营要求。

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完善工作人员的价值定位,以此为基础确定各类分配要素,将工资标准与价值定位挂钩,实现收入差距,促使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不能将公立医院单纯作为经济效益企业,虽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特性,但不能单纯凭借经济货币衡量医院的发展。

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医疗活动与社会责任存在很多联系。

因此实际中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应该适度增加医疗治疗的比重,不能采用单一的经济指标。

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医院本身的社会效益。

二、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优势分析

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引入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竞争实力与强化成本控制。

1.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救治病患是医院最根本的工作与任务,主要做好这项基本工作就可以帮助医院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实现长远发展。

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医院行业放开后,私立医院越来越多、设备与医术越来越高。

公立医院虽然有着医保的政策优惠,但每个工作日都需要接待大量病患,造成整体服务水平偏低。

私立医院虽然费用偏高,患者却可以享受更为全面的服务,这就造成部分患者向私立医院分流,加剧医院竞争。

引入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后,可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篇20:阅读教学解读策略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

准确定位 潜心会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策略谈                                                      屏南县光华小学 叶兆芬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各种文学现象有自己专业的理解。具体到每篇课文,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读出文章蕴涵的深刻地感情,读出文章精巧的构思,读出文章隐藏的哲理,读出难点,读出疑问,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与学生一同在阅读教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何谓文本解读?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文本解读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因此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作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教学。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一课,作者生动地描写了阿里山云雾动态和静态的壮观场面,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对阿里山云雾的真爱。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学生引入到我对文本的这一解读中。因此,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体会阿里山云雾静态和动态的壮观场面,教学结束,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里山云雾的壮观场面。偶然的一次听课,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始终围绕“爱阿里山的云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使作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反思以前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表面的。如果作者不爱阿里山的云雾又怎能变得那么美丽,那样可爱呢?如果将文本这样定位,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就大相径庭了。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却容易曲解,没想到许多学生对楚国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骄傲,说大话上。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综观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会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课文《乌塔》,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乌塔是什么样的人?他做了件什么事情?他为周游欧洲做了那些事?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文中的“镇定自若”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身处险境,临危不惧,更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教学中,我是这样围绕词语设计教学的:“镇定自若”是什么意思?哈尔威船长在什么情况下镇定自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会有什么表现?你从该词读懂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引导学生从这些关键词入手,进行整体分层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

2、精心设计问题。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呢?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后的一两个统领全篇的探究性的问题。如:《跳水》一文后有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桃花心木》课后的问题是: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些作业的设计,着眼的都是课文整体,问题搞清楚了,整篇文章也能够准确把握了。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如:《珍珠鸟》的教学,我就以“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一问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三、走进细节,突出重点

如果用“大刀阔斧”一词来形容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那么重点内容的教学就应是“千锤万击”了。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情境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是师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荡学生心灵的场面。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语文对儿童充满永不枯竭的魅力。听一位老师教学第二册《识字6》的四个词串,印象深刻。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塞北、江南、海岛、高原”四个不同区域的录像,让枯燥的词语在形象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变得丰盈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情境的创设途径是多样的,但要用的恰当。一个游戏,一首歌曲,一段朗读,一幅画面,几句话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引导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如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通过对“渐渐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和“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等词语的读中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层层欣赏,雾凇的柔美、奇特的画面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3、文本的拓展与训练。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不断拓宽文本的范围,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将“梦幻”的内涵进行拓展,由课文中青海湖延伸至我们的家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同学们说说心中的对家乡的爱。并出示填空:家乡的 ,梦幻般的 。这样的拓展和训练使学生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总之,解读文本时,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白己的独到感受还要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

浅探中学语文的阅读策略

[政治论文]「三自一导」教学模式探析

体育教学“导”为先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心得体会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

服务集体心得体会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共20篇)】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心得体会总结2022-05-07

导学案教学的工作总结2023-11-15

探导一得的语文论文2023-01-13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2023-07-28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案2024-02-0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2022-07-27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研究论文2023-08-11

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招生思考论文2022-12-04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的论文2022-09-16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的转变性分析探究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