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共14篇)由网友“冰棍好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
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
我国农村形成于氏族公社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创造更多剩余价值,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生活。但是农村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在奴隶社会农村才正式形成。在农村的变迁中,主要是以奴隶社会农村、封建社会农村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变化为轨迹,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我国农村发展飞速,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也从以前的乡规民约过度到法制过度,也从“他治”过渡到“自治”。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也是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逐渐演变的缩影,更是阶级斗争史的组成部分。
一、奴隶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在奴隶社会的农村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相继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在一些大的村落,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原因等,使手工业者和商业集中,形成永久性市场。这些地方,逐步演变成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政权的巩固,修筑城堡等,逐渐出现了城市。大商人、大奴隶主、官吏聚居在城市,而奴隶、个体小农、少数小奴隶主则居住在农村。在这个时期,农村和城市真正的区分开来。
只要有群居的地方,就会形成的一定的`共识,被这个群体所公认和遵守。比如在奴隶社会的农村,对于个体与个体纠纷的排解,家庭与家庭矛盾的化解,对于家族内部事物的处理等,这些都已经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的雏形。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不可能有常态化公共事业产生。
在奴隶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上比较单一,首先制度上几乎是空白,只是有一定共识作为处理事务的价值判断。其次在处理上,肯定是公推出德高望重,或者是非常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人物,比如:族长,长辈,有学问的人。
二、封建社会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底层有了更多的自由,在农村出现了雇农、佃农、自耕农、农奴、中小地主等,农村成员的组成更加细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村出现地主这一新角色,他们支配的生产资料更多,使得他们有能力捐修学校和庙宇,组织祭天活动等,出现了真正的公共事业。但是由于这些公共事业出现部分人出资,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主要是出现在地主集团;官府也参与其中,出现了法律的约束等。
在封建社会农村的公共事业有了固定的财产,如:学校、庙宇、祭祀等民间活动中产生的物品等,这就使得封建社会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已经出现了常态化,不会出现奴隶社会由于纠纷的解决,管理就不复存在,一旦出现问题才会出现管理。而在封建社会,由于公共事业有了物质基础,只要物质不会消亡,这种对应的管理模式就不会消亡。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学校和寺庙(区别政府性质)的修葺和日常管理等,都需要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常态化。
三、新中国农村管理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1978年期间突然由生产力决定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模式改为政府主导控制的农村管理模式的转型。在这中间,由于不是生产力决定,而是由政府主导也就是人为主导,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先后经历了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在这期间由于“左”的政策,使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农村经济停滞。从1979年开始,农村开始进行土地所有体制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都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有很大的变化。
(一)人民公社时期
土地改革就是改变土地所有制,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做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一时期,随着农民得到土地,然后又拥有了工具和农业水利设施等。土地改革后,使农村各个阶层都有土地,就是得劳动力平均化,造成一方面由于是农村对公共事业空前依赖,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财力有限政府无力建设这些公共事业,所以在老解放区的互助换工等形式,被推广开来。但是后在实践过程中,互助组逐渐形成,农民根据自愿原则,自发性的组成。互助组的出现有效地提供了农户所需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基本公共设施,从而提高了户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互助组以后,政府又推广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政府建立、推行合作社采取的是由渐进到突变的强制性方式。在互助组,最初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犁、耕牛、水塘等最基本的公共事业得到了解决,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公共事业,如较大型的农业生产机械、较大范围的水利设施、新型技术、农田规模利用等等的支持,而互助组由于组织规模较小,显然难以胜任建设这些公共事业,因而产生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进一步创新的需要。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施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集体变成土地分户承包。在过后中国共产党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对包干到户的土体联产承保责任值的优越性和性质也做出了科学精辟的论述。
但在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家庭经营得到发展,很多农村公共事业不是一家或者几家都能办成,造成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等现象产生。集体经济组织应承担的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履行,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渐减弱。
(三)探索时期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国就开始逐步实施农村公共事业改革,并在同意取消了农业税等,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农村公共事业,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取消了农业税,减少一些费用名目,使得乡镇的财政收入紧张,特别是农业为主的乡镇更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公共事业的能力。
面对这些困难,国家从几个方面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提出改革。首先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村民自治,推广村官选举,真正从“他治”变为“自治”。
其次是出台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国家对粮食提出统一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由政府投资兴修一些水利工程和进行农村电力和农村公路改造等。
其次是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在农村推行新农保、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有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以生产力发展作为前提。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的飞速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进行,首先在土地所有制上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篇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很强的全局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3: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浅析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年初步安排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1521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443亿元,比上年增加75.5亿元。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这几年,我们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
据统计,有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40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我们必须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首先,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
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在普遍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大力创作和生产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建设。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加大移民扶贫力度,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
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管,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此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加强农村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扩大小水电替代燃料建设规模,增加农村沼气投入,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4: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试谈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
其中包括,“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都要有明显增加。
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
这意味着“公共财政的阳光”将更多地照耀农村,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热情。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扫除这些“拦路虎”。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这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县乡文化馆站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要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当前应重点办好“水、路、电、气”等与农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四件大事: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通公路;三是农村电网建设,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四是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积极安排。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有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明显改观,我国城市和农村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篇5:我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论文
我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论文模板
【摘要】: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经济时代,它们分别是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三个经济时代中,每一个经济时代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它们分别是土地、资本和人力。我们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因其稀缺性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称之为核心生产要素。这样一来,分配理应向核心生产要素产权主体倾斜。我们根据不同经济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的不同,将社会经济形态划分为三类:土地经济形态、资本经济形态和能力经济形态。具体地说,在土地经济形态下,分配将向土地所有者倾斜,在资本经济形态下,分配将向资本所有者倾斜,而在能力经济形态下,分配将向拥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倾斜。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于由资本经济形态向能力经济形态的过渡时期,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选择既不是资本经济形态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也不是能力经济形态下的按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分配,而只能采取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现阶段,按劳动力产权分配不仅能同时体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别和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差别,还是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效率优先”是第一分配原则,“兼顾公平”其次。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效率优先”,就必须实行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原则。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劳动力产权市场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xx
【分类号】:
F124.7
【目录】: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9
引言9-10
第一章 经济史中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轨迹10-27
第一节 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相关概念10-13
一、收入分配的主体10-11
二、收入分配的对象11-12
三、收入分配的实质12-13
第二节 经济史中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13-15
一、社会生产方式13-14
二、社会经济形态14-15
第三节 从经济形态的转变到分配制度的变迁15-24
一、土地经济及其分配制度15-19
二、资本经济及其分配制度19-21
三、能力经济及其分配制度21-24
第四节 对第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下收入分配制度的考察24-27
一、第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下的收入分配制度25-26
二、两种社会生产方式下收入分配制度的.本质不同26-27
第二章 劳动力产权及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制度27-36
第一节 劳动力产权27-30
一、劳动力产权的含义28-29
二、劳动力产权的特征29-30
第二节 按劳动力产权分配30-36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分配30
二、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对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合理理解30-32
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分配和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比较32-33
四、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数学解析33-34
五、“资本雇佣劳动”和“劳动雇佣资本”的分配实质34-36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36-43
第一节 能力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36-38
第二节 按劳动力产权分配——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38-43
一、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选择38-40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考察40-43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43-53
第一节 传统分配制度的特征、功能及其弊端43-47
一、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43-45
二、传统收入分配机制的主要功能45-46
三、传统收入分配制度的弊端46-47
第二节 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多种分配制度的转型47-53
一、按劳分配机制的演变47-49
二、多种生产方式的生成、扩展49-50
三、通过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的有机结合50-53
第五章 按劳动力产权分配下的收入分配差距53-57
第一节 按劳动力产权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53-54
第二节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动力产权分配与收入调控手段相结合54-57
一、健全税制,强化税收调节55
二、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公平分配55-57
参考文献57-59
后记59
篇6:试析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试析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存在定位单一等问题,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宿舍管理模式,但在借鉴过程中,不能一味照搬,本文认为,类似学院制的宿舍管理模式是当下我国高校可以选择的一种尝试模式。
关键词:学生宿舍,宿舍管理,模式
一、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现有模式。
(一)综合管理模式。
综合管理模式是相对应于行政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前基本采用的模式,其适用范围很广,现在仍有较多高校采用这种模式。
行政管理体制是高校按集权管理体制来管理高校的一种管理体制。学校采用行政管理的方法,集中领导,分散管理,由后勤部门为在校学生提供住宿条件,由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学校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及落实制度执行,住宿学生必须完全服从管理部门的安排,必要时管理部门会施行强制性手段,以保证学生宿舍的正常生活秩序。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宿舍管理模式普遍表现为综合管理模式。综合管理,主要基于参与宿舍管理的部门情况而定的概念。一般以后勤处为主管部门,宿舍管理科为主要责任部门。后勤部门、学生工作部、治安保卫部门及学院的班主任共同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自我管理模式。
自我管理模式是相对于高校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舍管理模式。这种宿舍管理模式高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及自治性,在当前环境下不能成为高校宿舍管理的主要模式,只是宿舍管理模式的补充。
高校学生宿舍自我管理体制是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住宿条件,并配套设施设备,由住宿的学生自行选聘学生进行管理,成立管理机构,自行制定管理制度、考核及奖励办法等。对应于该种管理体制,形成了自我管理的宿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与学生宿舍有关的包括安全、水电、清洁卫生、生活秩序等由学生自己管理,学校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
(三)公寓化管理模式。
公寓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企业化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宿舍管理模式,是高校公寓社会化改革的要求。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要求公寓由行政型向企业型转变,以现代企业制度来要求其经营、承担责任。这就形成了当前高校逐渐采用的宿舍管理模式即公寓化管理模式。公寓化管理是近几年来在高校改革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形式是学生向学校交纳一定费用,学校负责统一购置设备及用品,并组织专人对宿舍进行管理,提供全面服务。
二、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宿舍功能定位单一。
长期以来,国人均视大学生宿舍只是居住及休息的场所,忽视其在教育、塑人方面的重要功能。由于对大学生宿舍功能定位的单一,导致学生宿舍的生活配备过于简单,只有日常起居生活的必要设施,形成宿舍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局面 。学生在宿舍中能够选择的活动少之甚少。
2、宿舍管理过于分散。
在各种现有模式中,除成立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的宿舍管理模式外,其他模式均由多个部门对宿舍进行不同方位的管理,其权责不够集中,导致分散及推诿。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学院)负责学生具体的宿舍安排、调配及纪律管理,由后勤部门(宿管科)负责卫生、用水用电等日常起居生活服务,由保卫部门负责学生安全等。由于各个部门互不隶属,导致在日常管理及服务中出现沟通协调不到位的现象。
3、宿舍配备过于薄弱。
我国目前的每栋宿舍配备的日常管理及服务人员1—2人左右,且这些人员只是起着门卫的作用,缺少“生活顾问”方面的管理人员,导致宿舍管理人员对学生在宿舍的生活真实状态缺少全面掌握,学生也因此很难寻求到帮助。此外,我国大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大多属于聘用的工人,其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在宿舍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不足。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上述主要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对宿舍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宿舍管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片面地认为学生宿舍管理就是后勤服务工作,是其他工作开展的保障。由于认识不足,从而将宿舍功能定位过于单一,导致宿管力量配备过于薄弱,使宿舍管理止于表面,疏于深层。
2、管理体制老化。
随着高校体制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部门理应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宿舍管理工作亦应逐步实行有偿服务。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施行以后勤部门为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即由后勤处对学生宿舍提供生活服务,由学工部及院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保卫部门对学生实施安全保卫工作。这种管理体制已经逐渐老化,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亦不再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导致了宿舍管理过于分散及管理不到位的局面发生。
三、我国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路径探究。
(一)国外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主要存在四种宿舍管理模式:住宿学院制、生活区集中住宿模式、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以及校内学生集体宿舍和校外租房并存模式。
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均采用住宿学院制。住宿学院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每一个住宿学院相当于一座小型的学校,里面设施齐全,有起居室、餐厅、娱乐室、图书馆等。管理上,由院长、学监、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责,共同管理学院。
巴黎大学是生活区集中住宿模式的代表。人们称之为“国际大学城”,这个大学城坐落于巴黎市区南部与郊区交界处。各国在此处出资修建了各自的学生公寓,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的代表是德国。德国的大学生服务中心至今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其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的大学生服务机构,其为全德大学生提供公寓,并定期组织学生旅游,举办文化活动等。
在美国、捷克等国家,学校均提供宿舍共学生居住,宿舍供应有限,应提前申请,且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但宿舍管理及设备均一流,如果不能申请到宿舍,这些学生则采取在外面租房子居住。学校对宿舍管理相当重视,认为宿舍不但是睡觉的地方,还是教育的地方。
纵观上述四种国外模式,其共通点及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在于:
(1)高校普遍重视宿舍管理,将宿舍管理当成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
(2)宿舍设备软硬结合,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宿舍的服务;
(3)宿舍管理及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及专职化;
(4)重视学生自治意见。
(二)类似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尝试。
虽然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宿舍管理理念及方法包括重视宿舍管理、重视学生自治等,但由于我国情况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仍不宜照搬国外的宿舍管理模式。鉴于我国各高校宿舍管理各自为政及各高校经费多寡不同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类似学院制的管理模式,并有条件地逐步发展为学院制。这种模式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每一栋宿舍楼形成独立的类似于学院的管理对象。
2、在管理意识上,重视宿舍管理,以人为本,将宿舍功能扩大为教育、学习及居住的重要场所。
3、在设施配备上,不但要有基本的生活起居设备,还应配备电视、网络、图书室等文化娱乐设施。
4、在管理上,成立统一的学生宿舍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宿舍人员调配、卫生、保卫及其他有关宿管方面的服务,还负责所有宿舍楼宿舍管理人员的管理,而每栋宿舍楼配备专业类似于学院的管理人员,由具有宿舍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承担管理职责,这些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宿舍楼日常学生管理外,还应成为学生的生活顾问、心理顾问等。同时,还从对应宿舍楼居住的学生中推举出代表,协助宿管人员进行管理。
5、每栋宿舍楼居住学生根据学生申请的前后进行编排,不再根据专业等因素进行编排,且建成统一的宿舍管理电子系统,只要进入电脑系统,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均可查询,对学生实行电子化管理。
6、每栋宿舍楼安装门禁系统,每位居住学生均配一卡,该门禁系统与宿舍管理电子系统联网,学生信息亦在其门卡中储存,其进入宿舍门信息亦在宿舍管理电子系统中显示。
篇7:浅谈我国未来交通管理模式论文
浅谈我国未来交通管理模式论文
摘 要:通过了解资料得知,从我国日益增长的需要出发,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道路交通部门提出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并且介绍了国外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为适应我国城市交通与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我国道路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模式。其中重点介绍了智能逻辑模糊控制系统在我国未来采用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发展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交通运输;未来交通;管理模式;智能化
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和文明标志,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现代工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国土开发、城市和经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促进社会分工、大工业发展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加强国防建设,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交通运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意义。这是交通运输大的方面。
从小的方面来说,以汽车为例。近年来,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关于互联网技术与汽车行业未来发展关系的讨论也成为持续的热点。自动驾驶能接入更多的、更深化的互联应用,而互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无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会加快自动驾驶的成熟和普及。
智能化将是未来交通重要特征,未来的国内汽车市场将以拥有更多自动化功能和互联功能的高度智能化汽车为主,而小型化的车型也将大行其道,公共交通则仍然是未来交通的主体形态;而则凭借领先行业的自动驾驶技术被多数业内人士评选为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佼佼者。另外,在针对自动驾驶技术可能遭遇的现实障碍的调查中,公众对其安全性的担忧仍是自动化技术全面推广的`一道大坎,面对复杂的道路状况和和交通秩序,如何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文将结合调查结果与业内人士采访逐一概述。
调查的一个问题聚焦于未来中国交通可能出现的主要形态。调查结果显示:“汽车高度智能化”获得了最多选票数。虽然目前汽车智能化的部分应用还不是十分完善,但其在降低能耗、减少事故、提高交通效率等方面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基于市场需求和汽车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智能化是整个汽车行业努力的方向。
另外,有的参与者认为,国内汽车消费习惯将在未来会发生变化,小型车或成为未来交通的主要形式。目前国内消费者与美国相似,偏好高能耗的大型车,但我国实际国情与日本和欧洲比较相似,人口众多且适合居住的土地却相对有限。未来的政策将倾向于鼓励发展体积较小、更加节能与环保的汽车,汽车消费 将如日本和欧洲一样更加偏向小型汽车。
鉴于全球电动车发展的大浪潮及电动车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加之我国政府坚定推动电动车发展的决心,有的参与者认为,未来的中国交通将以电动车为主流。另外,有的参与者认为当前国内多数大中城市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未来的中国交通将以治理城市道路拥堵为首要目的,政府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的交通形态将以公交为主,私车为辅。
总结来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对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交通运输的效能。
既然智能化在未来的中国交通中将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在业内人士看来,交通智能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围绕此问题展开,自动化与信息互联是大众所需的。
智能化是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已经被研究应用的汽车智能化技术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自适应巡航系统、主动避撞系统、语音控制系统、自动泊车系统、随车转向灯系统、夜视系统、防疲劳监控系统、车道偏离警告系统、辅助驾驶技术等等。
其实,专业人士很早就在讨论,交通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自动管理,依靠各种电子信息设备,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准确性和公平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已经初具规模了。
交通运输的互联功能。我认为汽车智能化的应用基本上都是在汽车互联的基础上实现的,特别是近年来,“车联网”概念的推出更是被看作是汽车智能化的一项重大突破。虽然受制于当前的技术水平,汽车互联还未完全实现,但随着未来技术进步,通过智能化交通信息平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能够高度互联,可以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实现对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同时也可以缓解排放问题和能源消耗问题,正是基于此,也有的参与者认为智能化比传统化交通管理模式高效性,节能性等等。
交通智能化是我国交通事业管理模式的最终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道路交通分析[D].
[2]网络道路交通热门话题[D].
[3]中国道路交通未来管理模式分析[D]..
篇8: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发展阶段,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是必然的要求。本文分析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及推动我国今后公共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从体制、利益、理念三个层面对公共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合理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公共管理 模式创新 构建思考
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公共管理也应坚持创新,以回应复杂环境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只有公共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方能调整和优化公共管理主体间的地位和关系,为其他层面的创新提供框架性指导。
1.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动力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公共管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也有源自公共管理本身的运行困境。
1.1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在一个相互联系的信息网络状态下,要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公共管理创新不可或缺。否则,所创新的公共管理成果不仅跟不上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且也难以符合国际社会的运行规则。
1.2第三部门的迅速兴起
西方经历了两种危机即所谓“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他们促使人们去探索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机制。在国家--政治领域出现了“既不是自由市场、又不是福利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取向。
在我国,由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体制尚不发达,往往出现公共权力不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市场交易不通过自由交易而通过钱权交易完成,这就产生了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问题,这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构建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门才有真正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官僚制与公民民主化诉求的客观存在
官僚制将“理性无知”的社会民众排斥在政府行政之外,从而使行政失去了民主政治角色的公共特质,而对于公共生活的根本价值、目的、伦理,均缺乏反省,因而忽视了公共行政对民主政治价值的捍卫与公民道德生活的提升。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向前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其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愿望也随之高涨。对此,我们必须对官僚制进行重新审视,积极推动公共管理创新,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满足公民的参与夙愿。
2.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个人认为,我国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最理想的模式应是:以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管理创新资源,与其他非公共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整合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且具有一定“独立属性”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整个社会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离不开三大组织的合力支撑。因为构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所需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平台、教育平台、知识平台等,都源自于这三大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有机整合。这有如三条腿的板凳需要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保持它的坚实与平稳。
对于三大组织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支撑“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三条“腿”,那么拆除其中的任一腿都会导致公共管理创新平台失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
对于其它平台来说,如果把它们比作“板凳式”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面”,那么只有通过社会各组织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使坐在这个坚实的“面”上的人排除一切杂念去全面思考有关社会公共问题的良策。由此可见,只有各子平台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或所说的“面”,才能充分发挥各子平台的功能与作用。
3.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以什么来维系我国社会各组织的紧密联系。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加以分析,改革官僚制、协调利益分配和转变管理理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本质、核心和首要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改革官僚制,构建多元复合的协作网络。“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官僚制的组织体系,面对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一方面,僵化的层级节制体系阻碍信息的纵向传播,使组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缺乏有效的回应;另一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部门格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阻碍信息的横向联系。因此社会各组织在内部应突破严格的等级层次,在外部应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支撑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的社会各组织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网络。
第二,协调利益分配,建立综合平衡的利益均衡机制。公共管理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实质是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国家的“代言人”,其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政府组织本身作为一个利益主体,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
因此,政府组织应通过经济性分权,将部分利益适当让度给非政府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从而使自身从某些领域退出,避免发生“与民争利”的现象。通过协调利益分配培育并完善市场主体和第三部门,它们才有可能为构建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提供真实的信息、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本,也才有可能和政府组织一起形成紧密而高效的综合性协作网络。
第三,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由于适应公共问题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因而某些政府组织对公共问题的管理仍然沿袭国家简单化的管理理念。
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政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设计严重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和问题的针对性,常常所制定的方案因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等而失去应有的绩效性。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那种国家精密化的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中走出来,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转变建构公共管理创新的制度基础,才能使所建构的公共管理创新平台更具理性化、科学化和绩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管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4.
[2]张慧萍.我国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行政生态学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04
[3]马成详.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开放》.
篇9: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前列,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性设施,并伴随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建设、经营与管理在公路事业单位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并颇受社会关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什么样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来确保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健康发展,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是有待于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当前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1、收入形式以现金为主
对高速公路公司或管理处来说,其主要的收入是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而车辆通行费主要是以现金的形式收取,因此高速公路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2、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其资产主要是由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构成,并且其价值巨大且回收期长,因此,高速公路公司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3、偿债压力大
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巨大,主要是通过国内外银行贷款建成,并且主要是靠收取通行费来偿还贷款,因此,和普通工业企业相比,高速公路公司的偿债压力通常较大,因此如何合理优化资金结构以减轻偿债压力就成为公司需要关注的重点。
4、存货比重较小
高速公路公司持有存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路养护的需要,而这种需求相对于车辆通行费来说其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高速公路公司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公司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二、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主要问题
1、不便于统筹安排、集中还贷
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难以适应高速公路快速发展需求,贷款便成为我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若采用“一路一单位”模式,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高速公路事业单位必然要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它们往往只投资于经济效益好的高速公路项目,而经济效益差的.则无人问津,这必然造成高速公路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缺乏一个合适的机构对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和集中偿还贷款,资金不能在高速公路系统内部循环,必然会使经济效益差的高速公路事业单位面临财务风险。
2、资金沉淀现象
在“一路一公司”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和银行贷款的资金供给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银行贷款资金严格按合同约定时间和方式到位,而各高速公路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常常与原计划不一致,资金使用与资金到位之间存在一定时差与数差,致使部分贷款资金闲置且必须遵照合同支付利息,从而造成各高速公路公司出现资金沉淀额大、利息负担沉重、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现象。
3、会计核算与管理体制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运营事业化特征明显,而部分运营单位采用的是企业制会计核算体系。这就导致在运营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着冲突。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往往在年底还要将企业型报表进行调整,再编制一套事业型报表,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年底核算工作,也不利于日常的监督管理。此外,各单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财务监督工作处于从属地位,一些会计人员在实际会计监督工作中,往往以单位领导是否同意或是否签字为标准,致使国家的财政法规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三、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完善对策
1、加强高速公路总公司的职能
在理顺高速公路总公司和各高速公路分公司的关系中,强化总公司职能,弱化各高速公路分公司负责人的审批权、核准权,加强总公司对各高速公路分公司资金运作的监督,各高速公路分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资产管理要经总公司的审批。将总公司作为贷款主体,以全省高速公路收费权为一个整体进行质押以获得银行贷款,所贷资金由总公司自行根据不同高速公路项目情况进行协调,但必须保证贷款资金只能用于高速公路项目。同时探讨实行弹性贷款制度,即在贷款协议中确定各年贷款额度的一定幅动范围,在此范围内银行按照工程进度所需资金进行贷款。弹性贷款制度不仅指贷款数额的弹性,还可以探讨贷款时间弹性,即和银行签订一揽子贷款协议,在此期间根据工程进度所需资金的实际时间要求贷款到位,防止原来的资金到位与工程进度脱节而产生的资金沉淀。弹性贷款制度一方面要求加强总公司的谈判能力,同时交通厅应给予总公司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保证银行获得一定的利息回报率。加强总公司对资产的调度能力,提高那些不常用的资产利用率。
2、注重学习,深化信息技术
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培训网络直报是一个业务与技术工作结合的过程,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为了确保能做好网络直报工作,统计人员要注重统计业务学习,加深对各个统计指标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统计报表的填写规范,还要加强计算机操作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要针对网络直报涉及的点多、面广,报表制度有变,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的特点,自上而下利用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等方式不定期地对网络直报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经常深入基层,排忧解难,在业务层面提供支持,做好业务辅导和督查工作,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应用水平作为一种崭新的统计工作模式,网络直报在交通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时代的变革,将给我们交通统计工作带来全新的体验。
3、调整会计核算制度,强化监督
管理体制与核算体制冲突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严重影响了管理处的日常财务工作。从长远来讲,高速公路的运营应走公司化路线,运营单位自主核算自负盈亏,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但目前来看,高速公路的运营事业化态势难以改变,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应采用事业单位核算方法,只编制一套报表,做到账实相符。此外,还要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让财务人员都能知法守法,明确财务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
4、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出台,今后一段时期内公路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广大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情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财能力。一方面,公路财务部门应抓好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竞赛、检查评比等方式,促使会计人员加强学习,交流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技术水平。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会计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会计机构人员有章可循。要在企业内部科学地设置会计岗位,合理分配会计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
5、建立高速公路资金集中支付中心
建立集中支付中心能有效监督管理各高速公路公司的财务行为,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建设资金的浪费和建设成本的虚增。集中支付中心变原有各公司对建设资金自行使用为集中管理,实行对贷款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组织调度偿债资金。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进行贷款,而不是严格按照合同或原计划贷款。同时,总公司对下属的各个高速公路公司实行预算管理,各高速公路公司在预算范围内安排资金的使用。建立集中支付中心有利于合理安排偿还计划。
四、结论
高速公路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维持其高效运转。我国高速公路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明显事业化特征,管理也比较严格,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应引入先进的管理体制,强化监督,提高工作效率,解决这些问题,以全新的理念促进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蕾.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2]杨琛.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3)
[3]苗坤.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时代经贸,(11)
篇10:论文我国农村水利建设
1.1人才缺失,量是短板,质是硬伤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全国农村技术人才总量超5550万人,而农村技能型人才仅为1048万人,占比不足20%。就供水技能型人才而言,全国乡镇水利站具有高级职称的供水员占比仅为3.20%、中级职称的供水员占比为41.20%、初级职称的供水员占比为55.06%。就供水技能型人才学历而言,具有高中及专科以下学历的供水员占比为23.4%、专科以上本科以下学历的供水员占比为62.7%、本科以上学历的供水员占比仅为13.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乡镇水利站供水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质量不高,其中“质”参差不齐,是乡镇水利建设的硬伤。而在“量”上,按乡镇水利站事业编制规定,水利站技术人员数量不低于总数的2/3,但在实际中却不足1/2,更有甚者部分经济欠发达的乡镇连1/3的最低指标都难以达到。究其原因,主要有:乡镇水利站技术员工作条件较为辛苦,需长期从事户外勘查和勘测,尤其是需要冬季水利外业施工;薪酬水平较低,以山东埕口镇为例,供水员的平均年工资仅为19942元,仅有67.4%的供水员可享受“五险一金”待遇;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从乡镇水利站高薪挖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1.2产权不明,责权不清
(1)产权不明,只投资难受益。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是农村水利投资的重要来源,产权理应归政府与企业共同所有。由于一些政府一旦成为股东中一员,即便不是最大股东,仍凭借其背景掌控着农村水利建设上的绝对话语权与决策权,而企业虽是股东中一员却难以享受股东应有的决策权与收益权,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2)责权不清,水利管理混乱。责权边界不明,导致政府及参与投资的企业频频向农村水利工程“伸手”,伸手拦工程、挪经费、拿回扣,将农村水利工程当成一块“不贪白不贪”的肥肉,结果损公肥己,没把农村水利建设搞上去。
2解决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2.1宽进严出,开源节流
要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经费短缺问题,必须坚持经费“宽进严出”的原则,“宽进”即扩宽经费的来源,“严出”是指严把经费的各项支出,厉行节俭,开源节流。
(1)规范收费制度,提高经费源头活力。农村水利财政主要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模式,而相关水利设施的收费是农村水利部门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解决农村收费难、难收费的问题,应建立明确的水利收费制度,设定奖罚体系,对定期足额缴费的企业及用户给予适当奖励,对拒缴少缴的企业及用户给予限时供水、罚款等不同程度的处罚。此外,还应开通便利的水费缴费通道,如网上缴费、电话缴费、村服务网点缴费等,为农村企业及村民提供缴费便利。
(2)充分利用政策,申请更多财政支持。国家每年都会推出各项政策及专项拨款,用以建设农村水利,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对相关的政策及拨款知之甚少,导致其与很多优惠政策及专项拨款失之交臂。因此,农村水利部门应及时通过网络、电话、实地探访等渠道,了解上级政府的最新水利建设动态,再根据本地水利建设困境及时向上级政府申请水利建设专项拨款。
(3)招商引资,为水利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结合本地特色,吸引本地企业、外地企业、外资企业为本地水利建设注入资金,提高本地水利建设的资金活力。以上3条是经费“宽进”的重要途径,“宽进”之后必须要保证“严出”才能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在“严出”环节,一是要加大经费的监督力度,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体制,保障经费支出专款专用,防治被贪腐或挪用;二是要做好会计审计工作,随时调控水利建设的现金流,保障水利建设的资金链不掉链。
2.2四步到位,建设水利人才队伍
人才缺失与人才流失是困扰乡镇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因,如果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来,农村水利就发展不下去。因此,必须加大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四步走原则:第一步,千方百计引进来;第二步,想方设法留得住;第三步,多举并重,下力气培养高质人才;第四步,末位淘汰,出重拳激发人才活力。
(1)千方百计引进来。丰富人才引入渠道,除了常用的公开考试模式,还应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将具有较强工作经验但不适应公开考试模式的特色人才,采取举荐、自荐等形式,引入乡镇水利站中工作。此外,还应扩宽人才引入范围,走出乡镇区域限制,去“大中型城市及企业”中挖人才。
(2)想方设法留得住。一是要提高供水员尤其是技能型供水员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尤其是冬季水利外业施工时应配发相应的保暖设备及外业施工补贴。二是完善技能型供水员的晋升通道,按功升职而不是论资排辈。三是依据技能类型合理配置技能型供水员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供水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3)多举并重,下力气培养高质人才。第一是培养经费。可由乡镇水利站自行承担,也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经费审批与开支环节要保障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是培养教材。教材内容应与供水员的专业技能相匹配,如水利工程抢险技术、防汛技术、水质安全技术等。第三是教材内容上应坚持“因地而异”的原则。拒绝假大空的理论,将受训人员所在乡镇的实际水利工作环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帮助受训人员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转化率。第四是教学方式应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依据受训人的个人素质,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交替、“大锅饭”与“开小灶”相辅相成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4)末位淘汰,出重拳激发人才活力。乡镇水利站只有加强对人才的考核力度,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才能提高乡镇水利人才的工作活力。第一是多级考核。对水利人才的绩效考核,应坚持乡镇常规考核、区县定期考核和省市抽样考核的原则,只有走多级考核,才能保障考核的公正性与严格性。第二是多层考核。首先是技术层次上,技术理论水平要过关,技术实践水平要过硬。其次是职业道德层次上,要有为群众能吃苦、愿吃苦和敢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最后是廉政勤政层次,勤政廉政,不贪腐,不早退,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对群众的态度认真。将多级考核与多层考核的成绩加权平均,作为乡镇技能型供水员的绩效成绩,成绩靠前者给予适当奖励,末位者淘汰。
2.3明确产权,责权分明
(1)明确产权,谁投资谁受益。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保障农村水利投资的产权清晰,每个股东享有同等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同担风险同享股利。董事会内应建立合理的决策与监督制度,保障投票表决权与否决权对等,禁止任何股东搞“一言堂”,拒绝“一票否决权”,坚持同股同权的原则。
(2)责权分明,谁负责问谁责。明确责权,将施工企业与投资企业分开,不能以“要施工先投资”为借口,要挟企业投资,投资应坚持自愿原则,施工应坚持公开招标、择优录取的原则。投资企业与施工企业都应签订责任保证书,保证工程质量与后续准入资金。政府方面更应明确责权边界,绝不能越界向农村水利工程伸手捞油水;纪检部门应加大实时监督力度,严格遵守“责任倒查机制”及“终身问责机制”,对工程质量及政府的行政作风坚持查责问责原则。
3结语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只有走“两点、两线、两面”的道路,即资金与人才两个点、责权与产权两条线、建设与发展两个面,才能保障农村水利建设的质量,真正为一方百姓造福。
篇11:浅谈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变迁管理论文
浅谈中国制造业农民工管理模式变迁管理论文
摘要: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在以劳动力换取价值的同时,他们与企业的融入问题更是值得思考,尤其是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制造企业管理再次面临转型。制造行业的企业文化中,农民工将如何自我定位?企业管理中,农民工的个人规划又将走向何处?文章就此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人性假设论
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了产品的低成本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后发优势,从而带来了中国经济高速腾飞。而容纳了大批农民工的制造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代表,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有序、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本文将从人性假设论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一、人性假设论理论发展概况及理论框架
1957年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克雷戈在《企业的人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之后他结合马斯洛等人的观点,提炼出“自我实现人假设”概念。在他看来,管理的基础在于如何看待人性的本质。“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建立在人性恶之上的管理思想,而“社会人假设”将物质利益放在次要因素,更看重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自我实现人假设”则是构建在人性善基础上的管理方法。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一是人都是懒惰的,他们会逃避工作。二是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因此要想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三是大多数人会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会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四是大多数人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易受别人影响。
“社会人假设”观点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观点内容综合如下:一是人天生勤奋,愿意工作。二是人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三是人不是天生就不负责任的,而是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员工了解组织目标。四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五是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六是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二、中国制造业农民工所经历的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造就了沿海经济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行,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生产要素得到重新配置,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国家做出政策调整,开始准许农民工在不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中衍生出的新兴产物,开始了他们“候鸟式”打工务农新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的队伍日渐壮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销售不畅,更是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的直接推力。国务院研究室出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共有1.18亿人农民进城务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
近年来,80、90后在走出中学校门后选择跟随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一系列新的社会变化开始出现。与他们的父辈所处的经济转型期不同,他们面对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区域分工明确;“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双重经济形态并驾齐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中国制造业萧条;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分离所造成的问题尚待解决。
三、中国制造业新老农民工相异的心理特点
管理心理学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为“知人善任”,那么我们必然要在承认两代农民工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两代农民工不同的心理状态。
在国家公布“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小城镇”政策以及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后,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通过大量资料研究发现,背井离乡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内在心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利益的刺激: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悬殊构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推算:20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4元。其中,非农业收入1066.4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5%。有关专家在农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每亩纯收入分别为200元和1000元;而进城打工每年纯收入为5000元。二是城市文明的吸引: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封建社会君主为巩固统治所采用的“重农抑商”政策,将社会劳动力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而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的转变,使得原本就渴望感受现代生活的农民,能够有机会走出农村,睁开眼睛观察外面的世界,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进城打工来获取“农转非”身份的转变。同时,城市丰富的社会资源,例如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同样构成城市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拉力。三是土地情结深厚:老一代农民工虽然选择进城务工,但他们所呈现出的是“候鸟式”迁徙方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很多人依旧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据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再回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老一代农民工完善自我、事业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个性早已在改革之前形成,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他们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他们的幼年、少年及青年的成长期,换言之,是他们的性格塑造时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所表现出的是带有鲜明的“个人意识”色彩的心理特征:一是注重内在自我的充实: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时期,相较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他们更看重内在自我的丰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深圳富士康集团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做的抽样调查中,超过90%的人明确表示:出来打工,见识处在第一位,金钱则排在其次。同时他们更看重沟通,认为尊严高于一切。二是职业发展意识凸显:老一代农民工“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得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就业目标。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当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无法提供给他们职业上升空间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离开。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低学历不具备竞争优势,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在企业中晋升加薪的可能性变低,因此在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被挤压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中。三是乡土情结式微: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与城市孩子更为相似,他们没有像父辈一样的务农经历,对土地的感情淡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回村种田是不可能的事情,父辈们“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过去,“扎根城市,在城市中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和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四是心理抗压能力相对薄弱:与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这种经历的缺失使得他们缺少自我排解压力的能力。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他们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年龄上的稚嫩也使得他们心智不成熟成为必然。据广东省调查显示,珠三角经济带的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的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18岁,90后的平均年龄为16岁。
四、从人性假设论剖析中国老一代农民工的管理模式
经济利益是构成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决定因素,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老一代农民工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根据经济人假设,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选择进城之前,农民将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自身利益,从而判断是否继续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其中务工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两个方面:经济成本包含路费、生活花销、培训费用等,非经济成本包含思乡情感、社会受歧视、子女受教育权利等;而务工收益包含货币收益、技能收益、文化收益等。因此,当务工机会成本越低,务工收益越高,农民非农化转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企业普遍采用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萝卜+大棒”管理模式:一是金钱刺激成为企业用工的首要手段,虽然相比较于美国工人阶层而言,我国劳动力报酬远低于他们工资水平,但是农民在外打工收入远高于他们种田务农所得。通常打工收入是务农所得的2倍以上,部分人甚至高达7-8倍。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制定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劳动力工资增长机制,使工人工资与企业利润同步增长。二是建立健全严格的控制、监督和惩罚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人的另一措施,企业内部形成严格组织层级制度,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管理者建构的是以“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层次化、权力运行单向化”为特点的组织形式。
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对策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老一代农民工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劳动极大地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然而,随着我国今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之后,这种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开始显得不适应企业的发展。1月至11月,发生在富士康集团的14起跳楼自杀事件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弊端的极端案例。在20中央电视台所做的抽样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没有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上升空间,这反映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
根据前面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点的关键词有:自尊、沟通、自我价值。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符合“社会人假设”,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要求现代企业转变管理模式,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笔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一是转变传统“以企业利润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树立“员工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把人看做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这有利于员工企业归属感的形成。二是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式沟通模式,建立双向沟通渠道,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中去,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三是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实行轮岗制,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力,为每个员工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企业将员工放置到能够发挥他们特长的岗位上,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努力将非正式组织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积极与非正式组织里的领导沟通,以了解员工动态,从而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带来了管理模式的改变,过去单一的物质刺激管理开始向人性化管理迈步,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定问题。因此,对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的探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
2.冯成平,耿云,等.蓝色管理破解西方管理本源[M].东方出版社,.
3.许叶萍,石秀印.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追求及老一代农民工的比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3).
4.李敏.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1).
5.陈洪宛.解决农民工经济利益问题的对策研究[J].宏观形式,2010(10).
6.陈传明.西方管理学经典命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
篇12: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从新中国建立起来,我国的水电项目管理的模式就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和周转的过程。在1979年以前,我国所有的水电工程上的项目都是由政府投资一手建成。而1979年之后的这种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就不在是单一的国家投资一手包办水电的格局了。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开始参与到计划经济的时代。从那以后,我国的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经过了1984年的“鲁布格冲击”,逐渐形成了水电工程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时的承包制和项目建设时候的监理制的三制主导体制下的项目管理模式。
1.创建我国国际型工程公司还有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来看,我国是世界水电建设方面的中心大国。因此创建我国国际型工程公司还有管理公司在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它是深化和改革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客观需要。我国现在对外的发展战略很有必要借助水电大发展的这样一个有利的机遇,来借鉴国际化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的成功的项目案例与经验。第二,创建我国国际型工程公司还有项目管理公司是我国的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在管理方面上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合作、兼并、重组等办法来逐步的改变我国水电工程管理某些不合理的现状。第三,创建我国国际型工程公司还有项目管理公司有利于扩大我国水电工程承包商的综合实力。发展和转发大很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公司能够为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提供全程的技术咨询还有管理咨询。
综上所述,创建我国国际型工程公司与项目管理公司在我国的工程业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真正的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并且做好了,才能巩固我国水电工程第一大国的地位,才能真正问心无愧的担水电大国这几个字。
2.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EPC的管理模式适合用于规模很大、管理又难、采购量还很大的繁杂的水电工程项目。它早已是国际上建筑业所广泛采取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了。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水电工程项目上的竞争性就从与国内的各单位的竞争转变为了与国际上的许多单位之间的竞争。
我们的政府为了使我国的建筑业能够早日融人国际市场还积极的调整和修改了很多与建筑业相关联系的`政策还有法规。积极地在水电工程的管理方法上推广这种工程总承包的模式。使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的组织方式还有实施方式在管理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做到可以保证许多高水利工程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上的保证,还有投资效益的实施。
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上推广EPC工程承包模式还是企业在调整经营方面的结树的有效手段,从勘探到设计,从施工再到监理。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和综合实力的提{。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还是水电工程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在十六大以后提出的“走出去”发展的战略上的重要地经济推进步伐。
3.实行PMC项目管理模式
PMC项目管理模式对水电工程中大型复杂的项目还有中小型水电项目都很适用。在国际上,由于许多大型的基础工程的实施存在着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项目的发动者往往就选择PMC承包商对项目进行一个全程的管理和承包。如果有些水电工程项目的发动者对工程技术的管理还有技术的实施上非常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可以大胆的选择PMC这样的项目管理模式来代理和管理整个水电工程的建设了。
专业的PMC服务覆盖了水电工程管理的所有项目,其中就包涵了水电工程的概念设计阶段、和跟踪阶段、还有实施阶段、以及项目的工程的收尾阶段。国际上的对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现在正在从EPC模式向PMC模式的转化,但在我国现有的对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方法来看,PMC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还不是那么的流行。这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分不开的,这个项目管理方式不流行,并不代表它不好。但却能说明,我们的水电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没有非常完善,还无法与国际上对水电工程等大型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方法接上轨。
笔者在这里可以大胆的建议,水电工程项目的发动者可以大胆的选择PMC项目管理模式,从而使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从一开始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水电工程项目的发动者的所要做的工作就会变得非常的单一,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该水电工程的项目融资和市场的营销及招标还有采购上面。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只要及时的掌握PMC给他们发送过来的信息及监控就可以了,此类的分工协作,不仅有利于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展开,还给项目的发动者更多的时间去营造更好的市场收益,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水电工程这种市政工程有质量上的保证4推行CM建设管理模式
CM的建设管理模式适用于一些工期要求比较紧张,且各方面技术不太成熟、工程没有一个准确预算标价的、在这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水电工程的项目。CM建设管理模式作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里重要的一种,已经在市场上活跃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在水电工程项目上的实施和应用这一想法的提出还是比较有其一定的实践创新性的。,
将CM建设管理模式应用到水电i程建设的管理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我国目前水电工程的实施方法都是以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来进行的,推行CM建设管理模式就将这种边设计边施工的不稳定的施工方法推向更稳定化,使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更好的被人们所掌握。第二,CM建设管理模式本身就是针对工期要求比较紧张的工程而设计的,由于水电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层面很多,就更需要这种专业的建设管理模式的协助管理。第三,CM建设管理模式早日运用到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该工程项目的风险性干预,可以保证该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第四,CM建设管理模式可以极大的改变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现状,因为如果设计观点与施工观点早日同步进入轨道,可以使水电工程早开工早完工,并且还能够极大可能的优化该工程设计,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造价和早期的工程管理和控制是有利的。
4.结语
我国在对待水电工程的管理模式上首先应该要认识到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我们在改善和改革我们原有的传统模式的管理模式上,吸收和引进国际上的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加速我国水电工程管理模式与国际方法上的结合。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水电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这对我国水电工程业和建筑类公司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虽然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匮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的供需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在大兴土木,新修水利工程,满足人民生活生产的需求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好的为当地百姓服务。
出来并且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中风险的评估项中的。言而总之,要促使水利水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持续而有效的为人们所提供服务就一定要做好其工程系统的风险评估的工作,研究好整个工程系统的风险性。
要改变现阶段我国水资源使用不足且分布不均的现象,我国水利工程的相关部分与相关施工企业就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上面,这就不仅要在水利工程的平时的养护和维修上面下功夫,更重要的还要不断的创新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的组织管理模式,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可持续利用为第一目标,加快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上的重心的转变与调整,从而缓和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铺垫好道路。|
5.结论
综上所述,大中型水库是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其对于防洪防汛、城乡供水、水力发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问题。土石坝渗漏是大中型水库常见的渗漏问题,其影响力大中型水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土石坝渗漏问题形式多样,影响因素众多,防渗漏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本文从坝基渗漏、坝体渗漏、绕坝渗漏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大众型水库土石坝的渗漏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大中型水库土石坝防渗漏工作提供相关参考,以此来保证大中型水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篇13:试论我国旅游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试论我国旅游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相关信息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CBE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探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实践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
一、政府主导横式的管理优势及弊靖
多年前,我国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政府是经济控制的主导者。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政府的'管理作用非常明显,国内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行业发展顺利。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是适用于行业发展要求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社会旅游业发展格局全面打开。
在“九五”期间,我国采用的就是政府主导模式来管理旅游业,这种管理模式非常实用,让国内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战略内容包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采用政府主导管理模式来发展旅游业,这种战略模式管理力度大,资源调配合理,让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增长。”其管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两点:第一,符合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首先,我国旅游产品有历史文化特征,这样的产品特点是企业单位承担不了的,因此,旅游产业还得由政府牵头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产品更好的被开发和运作。其次,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它的产品资源都来自国家,这就造成了其产品价值也需要政府进行开发,产品的垄断性特点更说明了产品开发只能由政府实施和管理。最后,我国政府是旅游产业的宣传者’而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的推广者,这样的产品促销模式也说明了政府的主导地位,没有政府的参与,企业是难以宣传到位的。第二,国际旅游管理经验为其提供了证明。我国发展旅游业时间尚短,但是,从国际上其他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主导模式是很受国际上认可的旅游管理模式,而且这些国家管理模式的发展战略都很成功,实践结果和历史经验都表明了政府主导模式是有科学依据的,是经受得住实践推销的,是真正的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要求的。
二、市场主导檇式的管理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面临着改革,旅游业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其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政府主导模式要向市场主导模式进行转变,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政府必须要放权给市场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旅游市场的经营活力,保证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
尽管市场是旅游业的主要管理者,但是政府也不是完全失去了管理权,有些内容还需要依赖政府管理,这时,政府一定要做好到弓I导工作,保证旅游业发展不偏离轨道,一旦市场管理出现问题时,政府还要做好宏观调控作用,保证市场经营秩序的稳定。政府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政府要出台与旅游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了维护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保证旅游市场的公平交易,就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法律法规是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政府要最好旅游业发展的宣传工作。政府的公信力是最大的,由政府牵头来宣传旅游产品,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第三,政府要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旅游企业的负效应,一旦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旅游业的顺利发展,政府就要加以制止,并引导群众理性消费,保证旅游行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旅游管理供式的发展方肉
1.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并不是完全退出了管理舞台,而要要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当市场管理发挥不了作用时,政府管理要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营秩序的稳定,保证市场运作的健康。政府只是降低了干扰力度,减少了干扰领域,把市场能够做好的事交给市场管理,把市场难以管理的事承担过来管理,政府尽管不是旅游管理中的主导者,但是它的管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市场的管理机制要逐步完善
市场既然成为了旅游管理中的主导者,那么,市场就要发挥出它的主导者作用,它不仅要加大管理力度和管理领域,更要完善市场管理机制,让市场管理发挥出重要作用。其管理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第一,扩大旅游产业的经营规模。第二,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让旅游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髙。第三,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管理项目。第四,加快旅游企业融资,让旅游企业发展壮大。
3.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旅游行业协会是由各类旅游业经营单位、从业者为主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它是旅游企业间和旅游企业和政府间沟通的桥梁,它的沟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内部沟通,也就是企业间的沟通,它是指旅游企业间相互监督,规范行业人员的行为,保证旅游企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雌游行业酿、快速的向前錄;外部沟通’也就是企业和麵间的沟通,它是指各旅游企业为了共同利益进行研究和探讨,找出有利于自身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并通过旅游行业协会来向政府提出法律法规的修改意见。可见,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保证各旅游企业的行为统一,从而让各旅游企业步调一致的向前发展,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四、结语
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有可提升的空间。国际上旅游管理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一定要采用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管理模式,发挥市场管理的灵活性,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让我国旅游产业健康、迅速的持续发展。
篇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张家川县借国家实施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投资机遇,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和有限的水资源,建成和开建了刘堡梁“渠子梁等6处跨流域”跨乡镇的规模较大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管好“用好工程,县水务部门在管理中实践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在管理中不断完善,现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实践;应用
张家川县属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4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和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10和1/5。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水资源比较匮乏;自然条件严酷,尤其是山区群众吃水历来十分困难。从2004年开始,县上抢抓国家饮水安全项目投资机遇,建成了六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县20.1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原则,在全县统一实行“建卡到户”计量到户“维修到户”服务到户”的`管理服务模式,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水费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一是运行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县有管理站“工程有管理所”服务有乡站的三级管理运行模式。在整个人饮工程的运行管理上,县人饮总站牵头抓总,各人饮管理所和乡镇服务站负责水厂运行“乡镇供水服务和收费维修,服务半径不超过10公里。实行人员统一管理”工资统一发放“绩效统一考核”材料(维修用)统一采购“收入统一上解”支出统一报账的“六统一”管理制度,对所有工程管理人员由管理总站统一调配,量才使用。根据出勤考核和水费收缴核定工资,月底统一发放。年终按照各个管理所收入上解“供水保证天数”安全生产和群众投诉等主要考核指标,量化兑现目标管理责任书。工程维修材料由县总站集中采购保管“配发使用和审核报账。
二是便民服务效益化。全县提实行“计量到户”收费到户“管理到户”的方式,各管理所对管理人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每个管理人员平均负责8~10个村1400户的管理服务。做到户有故障在半天”村级管网在一天“主管道在两天排除,使供水户有故障不停村,村网故障不停片,片有故障不停网,防止大面积”长时间断水停水。管理人员电话24小时开机,群众随叫随到,上门服务,配件只收成本,免收人工费。优质服务提高了管理效益,近两年水费收入在180万元以上,回收率达到95”以上。管理人员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养老“失业保险金也得到落实。
三是工程监控信息化。全县建成了集水情监测”视频监控“调度控制”管道流量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监控中心。在水资源周边“取水口”水处理车间“水厂”高位水池等重点防控区安装摄像头,24小时实时监控。利用液位传感“电动阀控制等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在主干管道安装电子流量压力计,即时显示管道流量”压力变化,动态掌握运行状况,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破解了人工管理费时费力“误时误事的困局。
四是水质检测达标化。按照国家有关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标准,全县建成了水质安全检测中心,定期对每个出厂水源水”户用水“末梢水取样,进行大肠杆菌”游离余氯等21项常规指标的检测化验,同时接受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监督指导,实现了水质安全“零事故”目标。
五是管理方式创新化。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有效破解“三难”问题。在人员使用上,实行聘任制。所有管理人员都属不占编制的临时工身份,由人饮总站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因季节性供水需求,由各管理所再雇临工,按天付酬,解决了管理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用人难”问题。在水费收缴上,实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用智能水表更换替代普通水表,建成了龙山镇和县城便民收费大厅,解决了由进户收费到自觉缴费的“收费难”问题。在管护维修上,供水主干管道一律埋设醒目的界牌界桩,防止人为破坏,便于常规巡查。建立管道维护分级负责制,主干管道由管理单位维修管护,村级管网由受益村投工维修,管理单位只提供维修材料,解决了受益户只用水,不参与管理的“管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水利厅编(甘肃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2006年12月)
[2]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甘水发[2006]291号文件)
[3]张家川县人畜饮水工程群众参与式管理办法)
[4]张家川县人饮工程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5]张家川县人饮工程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暂行办法)
[6]张家川县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社会学论文选题
【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公司研究的论文参考2022-05-16
浅谈林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值的影响论文2022-08-10
浅析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论文2022-07-25
传统市场与产业组织论文2023-03-15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40002023-08-11
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探讨及其对策2022-05-02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