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无弦琴

时间:2022-09-01 08:07: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与无弦琴(共7篇)由网友“像大雪一样热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与无弦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渊明与无弦琴

篇1:陶渊明与无弦琴

陶渊明与无弦琴

我们已经知道,琴有七根弦,可以奏出由散音、按音、泛音构成的音乐。但在琴史上,却有一个人不弹有弦琴,他弹的是一张无弦琴。而且,此人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一大诗人陶渊明。

《隐逸列传》中说陶渊明:

陶渊明弹无弦琴,并不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而是正史和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告诉我们的。《晋书▪隐逸列传》中说陶渊明: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

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南史》也说: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文选》的编撰者萧统在《陶渊明传》中也说:

渊明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这些重要的正经著作如此一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却时常在酒后抚弄无弦琴之事,便基本上成了共认的事实。以后的人只要谈到陶渊明和琴的关系,便都以为陶渊明不会弹琴,是个乐盲。大诗人李白在《赠临洺县令皓北(时被讼停官)》一诗中写道:

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在《赠崔秋浦三首》之二中李白又一次提及无弦琴;

崔令学陶令,北窗常昼眠。

抱琴时弄月,取意在无弦。

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

东皋春事起,种黍早归田。

陆龟蒙在《樵人十咏》之《樵歌》中说得明白:

纵调为野吟,徐徐下云磴。

因知负樵乐,不减援琴兴。

出林方自转,隔水犹相应。

但取天壤情,何求郢人称?

《奉酬袭美秋晚见题二首》 之一:

鸟啄琴材响,僧传药味精。

《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

近来唯乐静,移傍故城居。

《奉和袭美夏景冲淡偶作次韵二首》其一:

蝉雀参差在扇纱,竹襟轻利箨冠斜。

垆中有酒文园会,琴上无弦靖节家。

芝畹烟霞全覆穗,橘洲风浪半浮花。

闲思两地忘名者,不信人间发解华。

从陆龟蒙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仅会弹琴,而且还亲自择材造琴。显然他于琴是个行家里手,那么,他在诗中提及无弦琴是很好理解的。或因琴尚未张弦,或已得琴中趣,而不必抚弹有弦琴。这分明是一种心情和态度,而决不是硬要备一张无弦琴于酒后作势。

《欧阳修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

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

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

君子笃自信,众人喜随时。

其中苟有得,外物竟何为?

寄谢伯牙子,何须钟子期?

这么多重要人物都认同陶渊明只会弹无弦琴,于是,陶渊明与无弦琴的关系便在中国文化史上确定下来,陶渊明不会弹琴也便成了事实。

我本来也认同这一说法,因为古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像是在说故事。但联系陶渊明的秉性、行事为人的风格,却总心存疑惑:不会弹琴,却好装模作样地弄姿态,这还是那个自然醇和的陶渊明吗?如果有人说纵酒放达的刘伶或是形骸不拘的李白曾经在醉后手挥无弦琴,我是愿意相信的,因为这基本符合他们的风格,但陶渊明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我有点不明白。

人往往在两种状况下会选择不表达:一是沉陷内心,有最深在的欢乐或悲哀时;一是在大自然中物我两忘时。陶渊明这样的人,把整个生命都融炼成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会真地选择有弦不张,有琴不弹。但说他不会弹琴,我却不肯同意。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必须再仔细地去看看陶渊明都是怎样说自己和琴的关系的。在他的诗文里,提到琴的地方不少。如《拟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曾经去寻访一位高人。当他找到这位隐于高山白云之间的高人后,这位神仙般的高人二话没说,为“我”弹起琴来。弹的是什么呢?

什么叫上弦和下弦呢?必须要弄懂。因为这是陶渊明写到的,他自己当然懂。他懂的,我们也应该懂,否则,我们会以为他也不懂。我们决不可以因为古人说过陶渊明自己的琴没有弦,就认为陶渊明连琴弦有几根、粗弦细弦分别张在哪里都不关心。“上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准,即四徽至一徽的音;“下弦”即我们们所说的下准,即十徽至十三徽的音。上弦音距岳山近,弹上弦音时,因为有效振动弦长较短,使得弹出的琴音较为尖利、激越;而下弦音则相反,它们近龙龈,有效振动部分长,琴音较为低沉、幽深。而《别鹤》和《孤鸾》是两首琴曲的曲名。陶渊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位弹琴的高人所弹的《别鹤》和《孤鸾》特别有表现力、有特色的内容分别在近岳山的高音区和近龙龈的低音区出现,从而表现出别鹤唳鸣之声的凄厉和失群孤鸾的幽怨。由此可见,陶渊明对琴的声音、技法特征以及琴曲的特点都是熟悉的。至于诗中所谓的“东方一士”,并非实有其人,而只是陶渊明理想人格外物化的反映。这样的表现手法,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并不少见,其著名的《闲情赋》用的也是这种象征、比附手法。所以,说到底,弹奏《别鹤》和《孤鸾》的“东方一士”就是陶渊明自己。

此外,《杂诗》中也说得明白: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罇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处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这首诗是诗人自况,用“弦”而不用“琴”,显然是实指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常抚有弦之琴,而决非以“弦”来指代他那张出了名的无弦琴。

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如此描述自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正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然有喜。

长辈对晚辈的自我介绍,是相当严肃认真的。此处所说少时学琴,既未说自己“不解音声” (陶渊明从来就说过自己“性不解音声”,这话是别人为了说他弹无弦琴而说的),更未说他弹的是无弦琴。陶渊明诗文中提及琴的还有: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时运》)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乐琴书以销忧。(《归去来兮辞》)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

陶渊明的自况,应该是了解陶渊明是否会弹琴的最重要的依据,以上所举之例,应该让我们明白陶渊明不仅从小习琴、喜欢弹琴,而且是会弹琴的。而与陶渊明同时期的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也告诉人们:“ 陈书辍卷,置酒弦琴。”

那么,既然陶渊明会弹琴却又去弹那无弦琴,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种可能是陶渊明有一次喝大了,恰好手边有一张琴尚未来得及张弦,陶渊明便取过来闹着玩玩。这种情况或许也发生过,但如果我们真地以为陶渊明总是这么做,那就太浅薄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下古人谈及无弦琴的用意,就会发觉其中是别有含义的。李白说“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意思是大音自然成曲,无需于弦上奏出声音来。司空图《歌者十二首》之六:“五柳先生自识徽,无言共笑手空挥。”这些话对陶渊明奏无弦琴用意的揭示十分准确。陶渊明之弹无弦琴,有其性格、人格根源,更有着思想根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的表现,“弹无弦琴”并非陶渊明首创,而是由来已久。

“大音”源出《老子》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把构成万物的根本材料以及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成一个“道”字,它是自然的、无始无终的、永恒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同时,万物产生于它,万物的变化根据它,而它的'决定万物,又是自然的、无所为而为的。“道”的根本意义是“ 无”,只有“ 无”,才是“ 道”的全部和本质,而“ 有”,则是“ 道”的部分显现,越是追求“有”,对“有”的认识越具体越细致,那么,离“道”也就越远。

老子把“大道”的理论运用到对具体“有”的认识时,便强调这些具体事物的“ 大”,即当这些具体的“ 方”、“ 器”、“ 音,,、“ 象,,进入“ 有”的对立面,也就是“无”的境地时,它们才是“大”的,才是符合“道”的、完美的、本质的。“大音希声”,就是说符合“道”的、完美的音乐是没有具体声音的,那些具体的、人们能够聆听得到的音乐是有限的、片面的、不完美的。“希”者,“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此意并非说听不见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他是从音乐的最高、最理想的美,也就是“大音”来认识的。“大音”是“无”,是音乐本质的美而非一时一地一曲之美。一时一地一曲之美是“有”,是具体的、有局限性的。

弹琴是一种表达,而且是有声的具体表达,是一种有形的追求,而在老子的理论中,这样的追求只能是适得其反的,因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要有所为,就必须无所为,这样,才能与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相顺应。老子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按照这个逻辑,当然也应该“ 弹无弦”了。

道家学说的另一位祖师庄子的观点与老子基本相同,他也说过“至乐无乐”,意思是最高级的音乐是不要去制造音乐,也就是说顺应自然、与物俱化、无所作为才是至乐。只有这样,精神才能逍遥无碍,才能得到自由。在这样的理念作用下,庄子便认为“人乐”不如“天乐”: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 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 无鬼责。生,而天乐者, 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因此,庄子更强调推重“天籁”,强调无己、丧我、心斋、坐忘,以使己与物同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只有“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庄子▪天地》),才能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陶渊明的思想与老、庄有差别,但与魏晋其他士人一样,也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又是一个极爱自然的人,大自然对他的安慰、给他的教益最多,他在大自然中最满足。身处于无限蕴涵的大自然中,陶渊明置琴不弹,一定是会选择无言无声来面对这种无限。除此而外,其他一切做为,即便是有一知己在旁可以对之弹琴,也都变得拘泥了。

这是一种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精神境况,是一种大孤单,也是一种大自在。这种境界与忧国忧民的杜甫的“瓮余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过津口同,杜甫的忠诚与孤愤是无法化解无法补偿的,而陶渊明却能在大自然中得到安慰与解脱。所以,李白要说“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陆龟蒙要说“但取天壤情,何求郢人称?”欧阳修要说“其中苟有得,外物竟何为?寄谢伯牙子,何须钟子期?”司空图看得明白,陶渊明是懂琴的,“五柳先生自识徽”,之所以会偶尔弹无弦琴,是因为“无言”。

有琴不弹,是一种孤单,更是一种无须表达的满足。有的情怀,一旦有所表白,便反而一说就错一说就偏,落入窠臼言筌。无言无语,不着一字,倒有可能尽得风流。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大音希声,无言最善,陶渊明为什么不干脆连无弦琴也不要呢?醺然往田垄上一坐,什么都有了,还要一块有形的木板干什么呢?或许,陶渊明对这个世界依然是有所依恋、依然有心怀欲述的吧?正如庾信诗云: “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 (《卧病穷愁》),陶渊明固然是罕有的超凡脱俗之人,但恰恰是弹无弦琴的这类表现,让我们还能够感受他的人间情怀,陶渊明内心世界的纠缠和眷恋,让我们更丰富地理解这位淡泊的诗人,我们的生命也得到更深的震动。

陶渊明弹无弦琴,是一种精神独往。纵观陶渊明的整个生涯,可以说,他的平淡冲和极为超脱的生命选择,便是在选择弹奏一张无形之琴一一他自己无比美好、无比孤独的心灵!

篇2:陶渊明的无弦琴

陶渊明的无弦琴

无弦琴乃是没有上弦的琴,无法弹奏的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今译: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逢饮酒高兴时,便抚弄一番来寄托意趣。)。

名人逸事,往往会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许多异文,甚至因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中最早记载此事:“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稍后,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更加明确地说:“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唐人修撰的《晋书·隐逸传》中说得更加生动:“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从此以后,家蓄无弦琴便成为陶渊明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后人不但津津乐道,而且试图寻求其中深意。如果说李白的“素琴本无弦”(《戏赠郑溧阳》)只是直叙其事,那么黄庭坚的“彭泽意在无弦”(《赠高子勉》)就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阐释。黄庭坚甚至认为无弦琴具有更高的价值:“欲留君以陈遵投辖之饮,不如送君以陶令无弦之琴。酒嫌别后风吹醒,琴惟无弦方见心!”(《送陈萧县》)更有甚者,则如唐人张随的《无弦琴赋》,不但说陶渊明“抚空器而意得,遗繁弦而道宣”,而且假托陶渊明之口声称:“乐无声兮情逾倍,琴无弦兮意弥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声何为迭相待?”到了现代的学者,更是连篇累牍地论证无弦琴之重大意义,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征引《老子》关于“大音希声”的观点,认为陶渊明的无弦琴便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刻体认。然而,这符合事实的真相吗?

首先,陶渊明并不是“不解音声”。陶渊明是热爱音乐的,与读书、饮酒一样,弹琴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这有其诗文为证:“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庞参军》)“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欣以素牍,和以七弦。”(《自祭文》)有什么理由说他“不解音声”?而且最后一例中明明说到“七弦”,那怎么会是一张无弦琴?

其次,陶渊明为人的最大特征就是真淳,他一生的行为举止中没有丝毫的伪饰与做作。正如苏东坡所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我很难想象陶渊明会有意置办一张无弦之琴。一个人有意抱着一张没有弦的琴来抚弄,那种装神弄鬼的“行为秀”恐怕只有现代的“行为艺术家”才想得出来,我们不能厚诬古人。

那么,陶渊明的无弦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宋书》等典籍中的记载都是无中生有吗?我觉得苏东坡解得最好:“渊明自云‘和以七弦’,岂得不知音。当是有琴而弦弊坏,不复更张,但抚弄以寄意,如此为得其真。”(《渊明无弦琴》)的确,陶渊明家境贫寒,衣食尚且不周,琴弦断了一时无力更换新弦是情理中事。琴弦未断时,陶渊明当然会弹出琴声。琴弦断了,适逢心中有所感触需要抒发,他便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一番,只要内心有其旋律便行,有没有发出琴声,又有什么关系?这本是自然真率,毫不做作的行为。可能有人看到了这种情景而不晓其意,几经传说,便成为《宋书》中的记载。最早为陶渊明作传的沈约、萧统等人都是富贵之人,他们很难想象琴弦断了却无钱修理的窘境,于是推测这是由于陶渊明不解音乐,才故意让琴上无弦。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最近,苏东坡对无弦琴的'解释便是一个范例。

陶渊明抚弄无弦琴既是家境窘迫的诗人无意中的一种行为,与所谓“大音希声”无涉,这样一来,无弦琴的传说还有什么意义吗?有的,而且意义重大: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学作品。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他在《饮酒》诗的小序中也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可见他作文也好,吟诗也好,只是为了示志或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换句话说,陶渊明写作只是抒写内心的情志,根本没有考虑过读者的接受。这与他抱着那张无弦琴抚弄以寄其意是完全一样的。抚弄无弦琴当然不可能发出任何声音,即使有别人在场,也无法像禅宗所说的“拈花微笑”那样领悟陶渊明内心的情思。《晋书·隐逸传》中所说的“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纯出向壁虚构。但是诗文就不同了,虽然陶渊明的写作态度与他抚琴一样,但是毕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字。当然,这些文字是诗人心声的高保真记录,它们与那种“心画心声总失真”的虚伪文字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所以陶渊明“颇示己志”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居处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陶渊明抚弄无弦琴的逸事,其最大意义便在这里。

篇3: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

陶渊明为何弹无弦琴

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的琴。无弦琴乃是没有上弦的琴,无法弹奏的琴。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今译:陶渊明不懂音乐,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逢饮酒高兴时,便抚弄一番来寄托意趣。)。

对此,网上、书上说法很多,大多往玄妙、深奥的方向去解释。

简单的说法有:“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复杂的论述也有不少,抄一例:

陶渊明的“无弦琴”与苏东坡的《琴诗》,作者徐康

古人每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然而东晋名士陶渊明(陶潜),这位写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并以“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却独异其趣。他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这素琴与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素琴”并非一种。刘之素琴应指“素雅之琴”,或作“不奏尘俗之音”解。但既可“调”,则是应有琴弦的。而陶渊明的“素琴”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准确地说应是“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拘泥于弹琴是否发声,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有寄托。陶渊明的意趣高雅与不同流俗,由此可见一斑。这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辞官归田“觉今是而昨非”的旷达情怀是一致的,与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这也使我们从他身上领略到魏晋名士风度超然飘逸的气概。正如后人之评述:“陶先生解印彭泽……适性者以琴,怡神者以酒。酒兮无量,琴也无弦。”(张随《无弦琴赋》)“欲琴理之常在,宜弦声之一空。隐六律于自然,视之不见;备五音于无响,乐在其中。”(宋祁《无弦琴赋》)“琴翁之意不在弦”,“琴虽无弦意有余”,其高士雅风,可谓超凡脱俗,故为后人所传颂、景仰。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琴亦“情有独钟”,他不仅通于“琴道”而写过不少谈“琴”的小品文,还写过一首别有妙趣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渊明得“无弦之妙”,而东坡穷“有弦之声”,看似各有其宏旨,而实则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其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两位大诗人所洞幽烛微者,乃琴之“趣”也。说到底,弹琴之目的,并不在于娱耳,而在于娱心,“琴趣”也就是一种“情趣”。而人生的妙处就是要有情趣,有境界。情趣、境界愈高,则愈能体察艺术的“况味”,甚而进入艺术的“化境”。陶渊明和苏东坡,都是历史上有着大情趣、大境界的杰出文人,又都才华横溢且性情率真,旷达豪放,他们对艺术的体验所留给我们的启示,自是殊为珍贵而颇有价值的。明代的著名琴论著作《溪山琴况》有云:“……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浩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优美的琴声居然能“浸”人心骨而使人飘飘欲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前赤壁赋》)也许苏东坡体验过这种微妙而独特的感受。吾侪能否像我们的先贤那样,经过长久“修炼”而进入此种艺术的`“况味”,进而臻于“化境”,以至飘飘欲仙呢?读者诸君或可聊为一试,亦不枉笔者“弦外说琴”而饶舌至此也。

我的看法:

其实,“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陶的诗句,“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云云,纯属虚构的情节。至于说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读者也未必领略得到。

说渊明“不解音律”是不对的,陶自己说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其他诗文也多处提到弹琴。

我以为,那些关于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深奥、玄妙的解释不无道理,但感觉多少有点不通人情事理,不易接受。如果你是会弹琴的人,试把琴弦卸掉,对着十天半月看看,有什么感觉?

依我看,陶的抚弄无弦琴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贫穷,琴弦断了没钱买。他不是主动地把弦卸掉,而是被迫对着一张无弦的琴。

这是有据可论的。

请看《五柳先生传》中的描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

再看《与子俨等疏》:“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又看《自祭文》:“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以上引用的都是陶自己的文章,可以推论他因十分贫寒,以至于买不起琴弦。

陶也曾说“箪瓢屡空,晏如也”,但需要搞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并非因为“箪瓢屡空”所以“晏如也”,更加不是只有“箪瓢屡空”才能“晏如也”,而是尽管“箪瓢屡空”,依然“晏如也”。就是说,绝不是他自己要求“箪瓢屡空”,而是被迫接受现实。如果能让他吃饱,他一定更加“晏如也”。同样地,他绝非自己把琴弦给卸了,然后找到“琴道的奥妙”。他只是买不起琴弦,被迫抚弄一张无弦的琴。不排除陶抚弄无弦琴会得到某种“趣”,但如果给他琴弦,他一定会感到更加给力。

总之,我倾向于往合乎人情事理的方向去理解、解释。陶是率真的人,他并不玩深奥,我们也不必把他玩得深奥了。

想想,我们能弹有弦的琴真是一种幸福;无弦琴的境界并不值得仰慕,更不必追求。

篇4:陶渊明无弦琴中有何玄机?

独坐幽篁里,林深人不知。

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

这就是王维的五言绝句《竹里馆》的意境。深山幽林,流泉淙淙,徜徉在苍松怪石之中,洒脱俊逸,身携古琴一张,与自然天地为友。在这里,我们读悟了古琴的魅力,已经融人在了古代士人的生活里。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空前全面繁荣的时期,即所谓“百家争鸣”的时期。当时生产力发展很快,各地富足,而天子之势衰微。各路诸侯,争相自强,以期称霸于世。这就给了诸子百家以尽显才华的机会。于是,各家官师争相传授学徒,以期用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国家强盛于世间。百家争鸣之势的形成,自然使中华文化思想空前繁荣,乃至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在此时期,琴的使用,已成为普遍现象。古琴不但使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之倾情,甚至还吸引了一大批平常百姓。他们不是弹琴、制琴,就是咏琴、藏琴:连民间戏剧里的书生上京赶考,书童的担子一头一个书箱一把雨伞,另一头还会携上一张古琴。以至于古代传奇小说中的公子小姐以及今人文艺作品中的古代武侠也能抚琴操缦一番。古琴的确成为了士人君子常御之器,到了“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程度。古琴音乐与棋艺、书法、绘画构成一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成了古代文人的必修课目以及文人修身操行的象征而被社会所看重。

“苔痕卜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境界,虽是陋室一间,却是如此这般琴声泠泠、茗香飘溢,友人往来谈诗说画的生活,其悠闲自在是可以想见的。在这种相对定型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内涵幽深,能使人神静气匀,古琴音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十分贴切的组成部分。种种悠闲诗化的意境,确实令多少代的文人雅士所向往。

篇5:陶渊明无弦琴中有何玄机?

无弦琴

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潜为了衣食之需,不得不离家去做官,但因受不了官场的恶习拘束,即挂冠拂袖而去。陶潜曾经人荐举做了彭泽县令,为官仅八十多天,便辞官回家了,原因大概是“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从此,陶潜在僻静的乡村坚持躬耕,直到终老。陶潜喜欢以琴来陶冶性情,以酒来怡养心神,但饮酒没有限量,琴也没有丝弦。他家琴桌上长年摆着一张琴,这琴上不安弦,也没有作为音阶标记的徽。

一日,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群星闪烁,陶潜与朋友在庭院梧桐树下对坐,此时他兴致甚佳,抚摸着伴随他多年的质地优良的无弦琴,对朋友说:“今夜风清月朗,我为你弹奏一曲。”说完用双手有节奏地按拍琴板,边弹边说:“你听这《(幽兰》虽没有声响,却如庭园的花草一样芬芳。这《绿水》还没有弹奏,却似屋后的小溪潺潺流过。”

朋友大惑不解,见他弹琴好似装模作样而已,没有一点琴音,就说;“先生弹琴堪称人间妙手,为何不拨弦弹奏一曲,以娱耳目?”

陶潜笑道:“我曾有诗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人只要心境平和就乐曲畅快,本性宁静就音声俱备。和从内心发出,静并非从外传来。如果从琴曲中寻求平和,那么就会琴曲自弹而平和丧失。从琴音中去获得宁静,就会沉溺于琴音之中,使沉静消失。因此,虚按着无弦琴而志意自得,去掉了弦线却大道弘扬。难道一定要有引诱玄鹄都来跳舞,惊动赤龙跃出深潭的琴音吗?像这样用手指虚按着,心境和逸,接着而对和风舒颈长啸,岂不是获得天然意趣,得意忘形。”

从陶潜和朋友这一番对话中,已经看得再清楚不过了,陶潜自己说得最明白:“抚空器而意得,遗繁弦而道宣。”当你“但识琴中趣”时,又“何劳弦上声”呢?陶潜是在追求一种意趣。既然是追求一种意趣,就不斤斤计较琴是有弦还是无弦,这是符合陶潜得其意忘其形的处世之道的,琴在陶潜眼中只是一种宣泄自己情感的工具而已,因此,他不去想琴究竟发声不发声,他弹奏无弦琴只是适性任情,表达心曲罢了。

寻常百姓家的古琴魅力——《七弦味道》(四)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过“大音希声”(即至乐无声)的音乐观,否定人为的音乐,声称“五音令人耳聋”。他认为天下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这也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而具体的由乐音组成的乐曲则令人心烦。陶潜就是这种“大音希声”音乐观的身体力行者,他崇尚追求意趣而忽略外形,如果从技艺和意境来说,陶潜只追求并重视意境。故而,他弹奏无弦琴,虽然《幽兰》一曲根本无声,但在陶潜心中幽兰却像庭园中的花卉一样芬芳,正如他的朋友所说的:“苟在意而遗声。”又如《宋书》所说:“抚弄以寄其意。”这就是历代琴家为何对陶潜推崇备至的原因所在。历代文人琴家把琴乐看作是寄托自己孤怀幽思的手段,而在历代文人琴家中,真正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当推陶潜。

篇6: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陶渊明的无弦琴阅读题

1、下列关于“陶渊明的无琴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关于陶渊明的无琴弦的记载是在沈约的《隐逸林》中,他认为陶渊明不解音律,因此才让琴上无弦.

B、为陶渊明做传的萧统明确的记载:陶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此后,家蓄无弦琴就成了渊明的逸事.

C、黄庭坚认为无弦琴更高的价值在于:酒后弹奏无弦琴是向友人表露真心的一种方式,别有一番深意.

D、现代学者不惜笔墨论证无弦琴的重大意义,而且多数论者认为这是陶渊明对老子“大音希声”思想的深刻体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热爱音乐,弹琴与读书、饮酒一样是他的一大生活乐趣.有许多诗句足以证明他“解音声”.

B、在“饮以素牍,和以七弦”这句诗中,明明表达有七弦,显然“无弦琴”是陶渊明在做“行为秀”.

C、陶渊明性情真淳,不会伪饰于做作,苏东坡的诗句“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是最好的证明.

D、作者与苏轼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观点一致:渊明知音,只是琴弦断了因家境贫寒的无力更换新弦而已.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人逸事,总会在流传中因人们理解有别、过度阐释而变得面目全非,关于陶渊明的无弦琴的说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B、沈约、萧统等人都认为陶渊明是不解音乐才蓄有无琴弦,但作者并不同意此说法,也不赞同现代学者认为陶渊明“大音希声”的观点.

C、《宋书》的记载也并非无中生有,可能是陶渊明抱断弦琴的情景被人看到而又不解缘故,几经传说成了如此记载.

D、作者从苏轼对陶渊明无弦琴的解释中认识到:最简单的解释往往离事实最近,这是此道理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篇7:无弦琴的音乐作文

无弦琴的音乐作文

哲珍艺术学院画廊。

这个画廊在哲珍艺术学院的学生眼中是十分重要的,像是,上帝的模样。

此时,画廊中空荡荡的,除了画还是画,到处都洋溢着那些油画所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一个女孩,缓缓地走进画廊。她很仔细地浏览了画廊中的每一幅作品。终于,在学生作品展览处的一幅油画前,她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幅风景画。画中有一间木屋子,一座独木桥,还有一条正奔向前方的小溪。到处尽是春天的味道——有茂密的草丛,绚烂的花朵,明媚的阳光——“呼—呼—”地,似乎还听到了轻微的风声……那么地美妙,任谁看了都一定会沉浸在那一片充满遐想的海洋。“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天堂的声音……”女孩默默地凝视着这幅画,想必是被美呆了。

突然,女孩的目光一下子转移到油画右下方的署名:左丘无弦,哲珍艺术学院一年级生。女孩看起来似乎很惊讶,但更多显示出的是不惑。女孩屏住了呼吸——

“这,真的.会是我画的吗……”女孩小声地说着。

女孩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很快,她又被身后的另一幅画给惊怔了。“左丘一贤?他……是哥哥……”

那幅油画中只有一座早已空虚的城堡,周围尽是一片荒芜的野草。色彩很少,但表现出的主题很强。这幅画的名字叫:心城。可见那个人内心比较孤独啊。

女孩看着这幅画,淡淡地冷笑了一声,似乎另有深意地说道:“也许有一天,世界是会变的……”

女孩走了,依然是缓缓地离开了画廊。

画廊又是空荡荡的,除了画还是画,要不,就是那些从油画中所散发出的芬香。

优秀高考满分作文800字议论文范文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赏析

安微高考作文范文

高考满分议论文800字作文

把感恩铭记心中满分作文800字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勿以亲疏定是非

高中作文与林徽因对话

介绍解梦的最高境界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阅读答案

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与无弦琴
《陶渊明与无弦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陶渊明与无弦琴(共7篇)】相关文章:

用阳光奏思散文2022-07-21

以虚掩着的门为话题(高三作文及教师点评)2022-05-07

苦趣作文800字初中2022-12-18

以有与无为话题(高三作文及教师点评)2022-05-13

琴诗的意思和体会 宋2022-08-22

白居易琴诗2022-04-30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2023-05-29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2022-10-08

热爱生活的积极句子2022-09-14

女生建立自信的15个小方法2022-11-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