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合集9篇)由网友“果冻”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
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
摘 要: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理论的一大基石,而在现代会计环境下,会计计量中心从成本计量到价值计量的变革,必然引起会计观念的彻底变革。传统会计理论的支柱,包括权责发生制、可靠性原则、稳健主义、会计要素定义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在此中崛起的却是充分揭示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而被广为推祟。然而,现代会计环境及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自7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了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适时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巨大变化,高新技术被大量的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成本计量受到了严重挑战。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神话,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历史成本计量属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会计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会计观念的方方面面。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会计观念的变革。因而,会计理论的根本改善,将可能始于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二难选择
在传统会计模式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及稳健主义紧密相联,反映了会计人员传统的价值取向,即会计应以事后反映为主,而这种反映必须是客观、中立、证据确凿的,且排斥主观的估计和预测,以降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财务风险,更进一步说是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对于当今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还必须能够帮助用户预测将来事项的结果,或者去证实和纠正预期的情况,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及决策差别的能力。
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很难两全,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而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的目的在于事后反映,而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决策;相关性中的预测和及时性要求,可能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为了追求完全可靠而忽略了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会大大削弱。
历史成本计量是所有会计计量方法中最具可靠性的,而更具相关性的价值计量将取代其成为会计计量的中心,这无疑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权衡的结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首先,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历史成本法存在大量的确认、计算、分配和备选方案,使损益计算严重失实。其次,通货膨胀和知识经济时代资产新概念的冲击,使历史成本法的根本优势――可靠性受到致命的打击,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既不能反映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一般物价变动,也不能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个别价值变动,这样,历史成本不再可靠。而诸如商誉、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则可能根本无历史成本可循。因而,无论从客观实际还是从历史成本法的本身性能上看,以可靠
[1] [2] [3] [4]
篇2:会计等式急待变革论文
会计等式急待变革论文
论文摘要:会计恒等式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是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由于现行会计等式是静态的,而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显然用一个静态等式反映企业动态的经营活动与客观现实矛盾,同时也缺乏科学性、逻辑性,因此会计最终计量结果毫无意义。本文认为,考虑时间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会计等式应变革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
论文关键词:会计等式,会计信息,计量方法,会计变革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并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纵观会计发展史,其实也就是会计等式不断演变、进步的历史,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计量当然是会计发展的进步,由于公允价值更强调资产现时价值,因而其提供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可靠、更相关,但公允价值并非物美无缺,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公允价值的致命缺陷,表相体现为顺周期性,而内在根源在于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沿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等式,从而造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和计量缺陷,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认为会计等式变革已迫在眉睫。
一、现行会计等式形成的渊源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由于这一公式在数量上恒等,所以又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会计恒等式完整地表现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形成过程,因此,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依据。
现行的会计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的奠基人卢卡.巴其阿勒首先提出。他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数学运算方法建立了西式复式簿记的基本方程式,即“一个人的所有财产=其人所有权的总值”。这个公式被西方会计学者奉为会计的基本记账原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商业信用大大发展,资本的筹措方式日益多样化。于是,20世纪代,美国会计学者W.A.佩顿(W.APaton)和RB.凯斯特(RB.Kester)根据“有财产存在必有财产来源(或业主,或债主)”的基本思想,首次提出了“资产之形态=资产之来源”的会计等式。随后,佩顿根据资产来源即资产支配权的理论,又提出了“资产:权益,,的思想。后来,凯斯特又把支配权明确划分为负债与资本两大类,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等式理论。而且,凯斯特还认为,损益与资本息息相关,收益使资本增加,费用使资本减少,故而进一步提出了“资产=负债+(资本+收入一费用)’’的会计等式理论。到20世纪30年代,会计等式及其理论基本成熟定型。此后“资产=负债+资本”这一会计等式就成了西方国家借贷复式簿记的理论基础。在我国,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的投资者既有国家、法人,又有个人和外商,因此,我国将会计基本等式表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历史成本形成的会计等式理论建立在以历史成本法计量属性基础上,其会计报表反映的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进行累加,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在货值稳定,社会生产力保持不变情况下,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是毋庸置疑,故净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是可靠的、有用的。
二、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
从会计等式产生到21世纪今天,会计等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了,财务会计确认范围也不断的扩大,“纯粹”的历史成本模式已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出被计量对象的现时价值。因此现行会计等式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一)、依据的前提已发生变化。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其理论建立在以历史成本法计量属性基础上,其会计报表反映的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进行累加,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而历史成本法建立基础的条件,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资产计价的结果,是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作调整。换而言之,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就是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经济繁荣,采用金本位货币国际金融结算体系下,名义货币稳定,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企业经济活动,形成的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是可靠的、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由此以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的会计恒等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内涵应该有所不同。现行会计理论将净资产等同于所有者权益,并将所有者权益定义: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应享的剩余利益。我们认为,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理论上应不是同一概念,如是同一概念就没必要有二个名称来表达同一属性及概念,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并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包括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所有者投入成本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是二种不同的概念,因而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事实上,随着金本位解体后,企业净资产从来就没有等于所有者权益,尤其在上市公司体现更为突出,从资本市场来看,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等于股价,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如果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话,那么这种会计计量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这样的会计信息还真的可靠、相关吗;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客观现实不符。财务会计对资产、负债计量的结果,最终归结为所有者权益价值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不考虑时间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因此,形成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
采用现行市价计量,由于其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现时真实价值,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来自资本市场交易的结果,其中供求关系是影响股价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因素影响股价也是通过供求关系发生作用,因此在现行市价计量下,企业资产、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在现行成本计量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来自买价及相关费用,因此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是来自企业资产、负债得减项;
在现值计量下,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于未来盈利水平,而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入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无关,因此也得不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论。
(四)、公允价值会计等式存在严重缺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因此,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资产、负债是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或者现值计量时,已经考虑到资产、负债计量的时点性,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差异。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不同:公允价值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损失计入利润,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理论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并形成公允价值的会计等式:资产公允值=负债公允值+所有者权益,其缺陷在于:
1.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并非是该时点现行市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者权益,对上市公司而言,该时点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体现为股票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因此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与客观实际不符,其提供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
2.价值属性不清晰。公允价值到底是独立的计量方法,还是混合计量方法。理论界目前尚未统一认识。根据公允价值定义,显然公允价值是一种混合计量方法,即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计量资产、负债价值,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因此其反映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不清晰,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笔者认为,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结果,必然导致资产价值属性上逻辑混乱和矛盾。根据公允价值理论,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是交换价值,其计量方法应该是单一的现行市价计量,而不是现值计量,更不是混合计量模式;
3.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毫无意义。历史成本计量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其前提: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满足上述条件下,净资产理所当然等于所有者权益价值。那么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历史成本计量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情况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也失去理论基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服务,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发生各自变化,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因素也并非由资产与负债决定,那么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仍然沿用历史成本形成会计等式,是否妥当、科学呢。事实上,企业的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也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变动,那么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有何依据呢。其实考虑资产、负债、所有制权益变化,新的公允价值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该等式既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科学逻辑,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便于投资、决策。
三、结语
科学态度表明,科学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适用的,会计等式也应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不同的变化,以历史成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必然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随着财务会计学的发展,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会计恒等式必将发生变革,我们期盼这一天到来。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 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 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陈国辉。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试论会计电算化引起审计变革
试论会计电算化引起审计变革
文章认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这给我国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新理论和新方法.
作 者:胡育 作者单位:郑州工程学院,河南,450052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5) 分类号:F23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审计变革 计算机审计篇4: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企业管理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实现信息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会计行业也正在逐步地向信息化靠近,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会计信息化。因此,分析和探讨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对会计教学做出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篇5: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研究论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它能显著地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会计行业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地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迈进。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也应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软件,但总的来说教学还是以书本为主,而教科书均是许多年前出版的,中间虽有过几次改版,然而改动并不大,根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而且授课的教师所使用的均是同一份教案,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会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会计教学做出变革。
1我国会计教学现状
1.1学校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专业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从会计专业毕业,但毕业之后的他们却不一定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随着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可当前学校仍旧实行传统的会计教学,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传统教学以为会计信息化只是报表编制、财务处理、会计作业的工具,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资源、业务模式的整合及创新,是一次社会管理的革新。正是由于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很片面,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
1.2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老师只顾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优等生在考试的时候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到了实际应用中什么都不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贯穿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网络技术等相互关联,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将大量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上,少有时间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只有在注重互动性及实践操作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2]。
1.3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学生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论他(她)的专业成绩有多好,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目的就是想要学生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进一步的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事实上,由于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往往没有固定的合作企业供学生进行实习,而学生也很难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习,即使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不会安排学生进入具体的岗位,只会让学生在一旁跟着学习。因此,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无法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相符的现状。
篇6: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负债会计
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负债会计
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制度》在负债会计方面基本保持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原则和内容,在负债的分类与内容、入账价值的确认与账务处理以及应付债券的溢价、折价摊销等方面基本未发生任何变化.但《企业会计制度》改变了负债概念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强化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并新增了有关融资租入同定资产业务中长期应付款和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专项应付款方面的规定.本文拟对这些新变化和新规定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作 者:施先旺 吴联生 作者单位: 刊 名:财会月刊(A会计)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篇7: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收入会计
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收入会计
《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而言,基本上保留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它们在收入的构成、配比原则的运用以及基本会计处理方面基本相同,但是在主营业务收入、劳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差异.本文拟就这些差并进行以下分析.
作 者:康均 吴联生 作者单位: 刊 名:财会月刊(A会计)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 年,卷(期):2001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8: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变革创新管理会计的论文
一、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模型的提出
(一)对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的过程进行阐述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的进行,我们必须要首先认识并且掌握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的本质。只有我们完全了解并且掌握了管理理论变革的实质,我们才可能针对我国目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该管理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进程。首先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掌握,然后将这一制度化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阐述。并且在将这一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过程中时,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每一个阶段,确保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正常的实施,进而可以将管理会计变革制度化应用到企业其他的领域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水平。
(二)对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相关政府在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政府却不能完全消除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一切不良因素。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发展步伐,首先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所有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因素,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我们知道影响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会引起企业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思想以及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管理变革,因此,我们必须要谨慎对待这一环节。影响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的组织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实际能力等,因此,我们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保证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以及企业经济收入稳定的情况下对管理会计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三)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的后果进行分类评价
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的后果进行分类评价是保证我国各个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工作可以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有利影响以及不利影响,然后对这些影响进行分类和评价。尽管我们对于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制度化给企业带来的后果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分析和认识,但是,我们可以对这些后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然后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的对这些后果进行一个大概的分类和评价。
二、影响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的因素
(一)技术因素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各种新型技术方面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我国许多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技术因素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将许多新型的技术应用到会计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但是,由于受我国技术水平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些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了使得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这一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我国各个企业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然后结合这些管理模式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自身的管理方式。
(二)组织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体系是一个企业经济可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许多企业的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扩大,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和组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对企业的组织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许多的企业不能认识到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方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仍然采用高度集权化的组织方式,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步伐。为了使得企业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各个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潮流。
(三)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大量大型企业的不断涌出,使得我国市场发展的竞争力越来越剧烈,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定程度的外部压力对于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旅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同时通过不断的竞争可以极大的增强企业的实力,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尽快认识到外部环境因素能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正确的对待并且利用这些外部环境压力,将这些外部环境压力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另外,外部专家在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聘请一部分优秀的外部专家。
三、小结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工作的开展,我国各个企业必须要尽快认识到企业在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另外,企业也应该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借鉴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而不断地对企业现有的会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不断地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和进程。企业还应该正确认识影响企业管理会计改革和创新的所有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也应该定期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最后,企业还应该积极与其他先进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不断地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作者:刘琪 王浩宇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篇9:WTO与法律观念变革
WTO与法律观念变革
郝铁川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意味着我国的法律入世。这就不能不引起我国法律观念的变革。
第一,在立法方面,我们将从过去的“先市场,后规则”转变为“先规则,后市场”。
我国的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一切均无先例可以照搬,只好先培育市场听任一个阶段的市场的自发性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再制定法律规则。立法滞后于市场,是我国法制过去的一个显著特征。
加入WTO之后,情况就不同了。现在是规则在前,市场在后。不仅规则领先于市场,而且规则还要公布,不公布的不得实施,公布还要及时。WTO规定,成员方应迅速公布和公开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定,最迟应在生效之时公布或公开,使其他成员和贸易商及时得以知晓,在公布之前不得提前采取措施。
第二,在执法方面,我国的政府要从过去的权力本位转变为责任(义务)本位。
计划经济年代的政府拥有配置一切资源的权力,是万能型的政府。
而如今不同了,WTO95%的规则是约束政府的,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政府的权力受到了WTO的'制约。在国内,国有制和低层次国有制的集体所有制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企业纳税购买政府服务的关系凸显了,纳税人控制政府的意识增强了。因此,政府现在变成了一个惟有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生存的政府,变成了一个先履行责任、义务才能拥有权力的政府。
第三,在司法方面,我国的司法活动要从过去的平民型转变为精英型。
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司法活动的专业技术性不强,那种带卷下乡,田间地头、大槐树下就地审判,以群众呼口号开始,拍手称快结束为标志的审判方式,在当时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合理性。
但加入WTO之后就不同了,涉外诉讼、跨国诉讼要求参与司法活动的人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一定的世界历史文化知识,这远非常人能胜任。再看一下WTO关于解决争端的机制,精英司法的特色更加突出。突出表现在专家组审理争端和专家组成上诉机构的规定上。专家组通常由三人组成,他们均以个人身份工作,不代表任何政府或组织,WTO成员不得对他们作指示或施加影响。为便于指定专家组成员,WTO秘书处备有一份符合资格要求的人选名单。上诉机构的成员被限定为在法律、国际贸易和WTO协定方面被公认的权威,并具有广泛代表性和严格的独立性。
第四,在守法方面,我国公民和法人要从义务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
与加入WTO要求政府树立责任(义务)本位观念相反,加入WTO要求公民和法人树立的则是权利本位,积极地“为权利而斗争”。计划经济年代政府信奉权力本位,势必要求公民与法人恪守义务本位训条。如今加入WTO,政府转变为义务本位,公民与法人就要转变为权利本位。
在WTO规则中,政府往往是公民与法人行使权利的代理人,你不委托政府,政府就难尽保障公民与法人权益的义务。
★ 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计量变革中的会计观念变革(合集9篇)】相关文章: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作用和影响分析的论文2023-01-26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23-04-08
会计报告2023-05-12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展研究的国际会计的论文2023-05-10
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理论的再思考2024-04-04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论文2022-05-06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影响2024-03-28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比较2023-03-26
企业财务会计发展趋势探讨论文2023-03-26
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初探论文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