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合集17篇)由网友“凌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西师大版五年级《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西师大版五年级《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五年级《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能熟练的默写。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欣赏作者描写的优美景色。
3、体会、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景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并变化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对表现景 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做好课文的预习,教师做好课件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为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这两篇散文中,我们分别领略了一个别样的春天与一个温暖特别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峻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来看看峻青先生究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天。(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
1、释题: 海滨:地点。
仲夏:季节。(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 夜:具体时间。(题目的中心词)
2、作者简介: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 。抗战爆发 ,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在朗读课文中自主正字音。
霍霍huò 绯fēi红 广漠mò 苍穹qióng 煞shà 皎jiǎo洁
2、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
第一段(1-3段):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段):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段):写月下沙滩。
四、梳理文章结构并展开逐段分析。
(引导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跳读课文,并思考问题,由教师带领学生明确答案。)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分析结构)?
按时间顺序,从不同侧面依次描写景物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比较不同时间的景物描写,找出变化)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有:“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暗下去”、“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夜已经很深了”。
第一部分(1-3段):这一部分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三幅图景;
1、晚霞图。
先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
写晚霞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的特点。
2、星光图。
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突出启明星的亮,显示出启明星的大。
着重写了长庚星 ,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的特点。
3、灯光图。 “次第”一词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后亮起来的特点,而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流光溢彩的`特点写活了。
比喻句的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效果?)
1、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 (把霞光比作火焰,表现一种动态)
2、整个广漠的······活像一盏高挂的明灯。
(把启明星比作明灯,突出它的大和亮 )
3、那一片灯光······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把波浪上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富有动态 )
第二部分(4-7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沙滩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作者写沙滩是根据“ 我 ”的感受来写的,写了沙滩的软绵绵( 触觉 ),海水的刷刷声(听觉),海风的清新而又凉爽( 嗅觉、感觉 ),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嗅觉 ),太阳炙晒的余温(感觉),缀满星星的夜空(视觉)。
写“我”与乡亲们的谈论,还写了在休憩的人们欢笑的情景,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比喻句分析: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表现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
第三部分(8-12段):(作者写了月亮什么的特点?再次突出人们怎么样的精神状态?)
突出了月亮的圆而亮,和人们在尽情休憩和谈笑的情景。
比喻句分析: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表现明月的圆和亮 ) 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表现它层次分明而又闪闪发亮 )
板书设计:
海滨仲夏夜
入夜海滨景色:霞光红而亮 (像燃烧的火焰)
星光:大而亮 (像悬挂的明灯)
灯光:流光溢彩 (像流动的珍珠)
月夜海滩漫步:沙滩:软、热、凉、香
深夜海上景色:月亮:圆而亮 人们:谈笑、休憩
作业:
必做 课后练习二三 选作 课后练习四
篇2:西师大版《海滨仲夏夜》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海滨仲夏夜》教学反思
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今天,我们将走进塔木钦草原,感受它的美丽与辽阔。
全文共分7段,第1段写塔木钦草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像大海。第2段写草原人在马背上的雄姿让“我”心生敬意。第3段介绍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第4~7段写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会出现奇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
这是一篇批读文,要让学生根据课后提出的要求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边读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篇3:五年级下册西师大版《海滨仲夏夜》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西师大版《海滨仲夏夜》教学反思
《海滨仲夏夜》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以细腻的笔触,运用“一条红线串珍珠”的结构,描绘了夏夜威海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文章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霞光像燃烧的火焰。描绘出第一幅画面。 这里作者为表现晚霞的艳丽和炽热,极为准确地运用词语“染”,用生花妙笔画出了海天一色的壮美景象。“火焰”这个比喻运用恰当形象,燃烧的“火焰”给人的是一种动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第二部分(第2段)写启明星在深蓝的天幕上闪烁,像高悬的明灯。描绘出第二幅画面。
作者用“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色彩的变化,表示下面要记叙的是夜晚的景色了。启明星是“那么大,那么亮”,这两个“那么”,赞叹了启明星的又大又亮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段)写灯光在海面上晃动,像一串流动的珍珠,与星光交相辉映。描绘出第三幅画面。
随着夜色的加浓,城市各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与夜空中的星光相辉映。使人想起郭沫若的诗“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又用一个动感的比喻“像一串流动的珍珠”,写出了灯光在海面上的动态美感。
第四部分(第4~7段)写“我”漫步于夜色中的沙滩,海滩上涌起欢声笑语。描绘出第四幅画面。 这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物的特点。沙滩是软绵绵的,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这里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海水冲刷沙滩的声音是“刷刷”的,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描绘的;写海风,用“清新”,从嗅觉的角度写的,用“凉爽”从触觉角度写。“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又是从嗅觉的角度写。作者从多种角度描写这些美丽的画面,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就是为了突出人们闲适、欢愉、无忧无虑的心情。而人们的'欢笑来自美满幸福的生活。从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第8~12段)写海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海滩。描绘出第五幅画面。
用短语“月亮上来了”表明时间的变化。写海面上的满月,用了一个“涌”字,突出了月亮的动态。用“银盘”比喻,显示了月亮又圆又亮。只有美景没有人活动仍然不能显出生活的美来。所以“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嘻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作者前面描绘的五幅美景衬托的是欢声笑语,突出了幸福生活的美好。
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胸臆。“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作者描绘这五幅画面时,时间的推移界限比较清楚,如先写启明星,再写月亮;以颜色的变化表现了仲夏夜海滨美好的景色。由景写到人的闲适,欢愉,从而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篇4:海滨仲夏夜(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二)研读4~10段。
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2.理解词语。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3.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
(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
(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三)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
五、积累背诵。
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板书: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
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
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
[海滨仲夏夜(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5:《海滨仲夏夜》的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沙滩上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的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两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式
学法指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景物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
1.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抗战爆发,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huò 绯fēi红 广漠mò 苍穹qióng 煞shà 皎jiǎo洁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2、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教师边讲边板书:海滨夏夜的美景 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2、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问题一:
①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② 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浴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3.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尽情说笑、休憩
人们:生活美
议论年景、笑声
五、课堂总结:
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新词写三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海滨仲夏夜的美
篇6:《海滨仲夏夜》优秀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变化写景的手法
2、体会贴切的比喻对表现景物的作用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大海夏夜美景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之前,请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首先应该拍摄一个大夜景,拍一下海滨幽美的夜色。准备拍摄三个镜头:
⑴摄制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霞光,霞光是以燃烧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⑵接下来的第二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主要景物是启明星,启明星是以明灯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⑶摄制的第三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灯火,灯火是以星斗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其次,拍摄完幽美的夜色后,下面我们的摄影镜头再拍人物。可是,我们作为摄影师又有些为难了,因为有些东西是摄影机难以拍摄的。(师生讨论,那些东西难以拍摄,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加画外音了。(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画外音)这样以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就完全统一在下面的几幅画面中了。
最后,我们再拍月色。我们应该用镜头表现月光下的灯光像流动的珍珠,满月像光辉四射的'银盘,银波像一片鱼鳞似的。
2.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怎样给电视专题片配音?(由此而体会文章的情调。朗读)
明确:用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用轻松舒缓的充满幸福感情的语调来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比喻。
3.摄影讲究、镜头切换、闪回和特写、全景和广角式等技法。那么,你从摄影师的角度分析你在拍摄《海滨仲夏夜》中运用的不同技法,考虑一下,摄影技法对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明确:从不同角度写景,才有真实感。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光远夜色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注意多用一些比喻句来写。下节课集中展示。
『板书设计』
篇7:《海滨仲夏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海滨仲夏夜》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沙滩上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的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两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式
学法指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景物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
1.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抗战爆发,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huò
绯fēi红
广漠mò
苍穹qióng
煞shà
皎jiǎo洁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2、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问题组:
①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②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浴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3.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尽情说笑、休憩
人们:生活美
议论年景、笑声
五、课堂总结:
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基训1-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
2、解释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的含义。
3、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依次描绘了五幅流动的画面,这五幅画面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一:
1.文章最后几段正面写到人们,但为什么只写了人们的声,而没有写一个个人的形和貌。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各个画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散文是怎样把景写活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明确:1.
(1)从写作的真实性看。人们的种种情景,作者是在幽静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浓重的夜色中,在随意的一瞥中,无法仔细观察到人们细致的音容笑貌,而给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们欢乐的声音,是这种笑语声所透露出的`发自内心的欢乐的情绪。
(2)从全文结构看,本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仲夏海滨的人们是作为滨海夜景整体的一部分来写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动了,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体。如果突出写一个个人的形貌,就会显得繁杂,表现不出这篇散文严谨的结构。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时间为顺序,由傍晚写到深夜海滨的景物,井井有条。文中所写的晚霞、星空、灯火、沙滩四幅图景虽然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紧针密线、紧紧相连,结构十分严谨。描写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或由巨到细,或由景及人,层次井然,清晰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3.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写活的技巧是:(1)善于写出景物的变化。例如,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为浅红,这是写霞光色彩的变化。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是写天空距离与气氛的变化。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这是写星星与灯数量的变化。
(2)景物的动态。如写晚霞,作者借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烧,就有了动感。接着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写,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就把晚霞写得有声有色,活了起来。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景写活,除了写作的技巧之外,主要还依赖于对事物的精细观察。善于观察是把景物写活的根本。
问题组二: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分析结构?
2、全文描绘了哪三组画面?
指出三幅图画起讫(完成练习一)
3、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三幅图景?怎样抓住景物的变化和特征来写?
4、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怎么样写海和人们?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5、作者在第三部分中写了月亮什么的特点?再次突出人们怎么样的精神状态?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按时间顺序,分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个部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启明星、灯光为主要观察对象:第1段以大海为背景描绘霞光,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第2段着重写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第3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
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812段):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3、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三幅图景:
1)首先着眼晚霞图,夕阳落山,海浪染红霞。先从静态看,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
2)接着写星光图,夕阳西沉,启明星高挂。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只有红光消失才能突出启明星的亮,以天幕为背景可以显示出启明星的大。写夕阳逐渐西沉的景物,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色。
3)三是灯光图,夜色加浓,灯光与星光相映。次第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后亮起来的特点。尤其一词强调描写的重点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其特点是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流光溢彩的特点写活了。
4、作者写沙滩是根据我的感受来写的,写了沙滩的软绵绵(触觉),海水的刷刷声(听觉)。海风的清新而又凉爽(嗅觉、肤觉),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觉),太阳炙晒的余温(肤觉),缀满星星的夜空(视觉);然后又写我与乡亲们的谈论,还写了在休憩的人们欢笑的情景。这幅沙滩图,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5、突出了月亮的圆而亮,和人们在尽情休憩和谈笑的情景。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小组交流: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与合作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2、班级交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教师随时整合学生的看法,择取精彩语句与学生共同探讨。探讨中把写作方法渗透进去。(例如:仔细观察、运用修辞、抓住特征、情景交融等。)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些比喻起了什么作用,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几个描写大海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谈写景物的变化,应注意什么问题。由此,你又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摘抄描绘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语句。
六、板书设计。
海滨仲夏夜
峻青
按时间推移顺序
一入夜海滨景色:霞光:红而亮
(像燃烧的火焰)
星光:大而亮
(像悬挂的明灯)
景随时移
灯光:流光溢彩
(像流动的珍珠)
二月夜海滩漫步:沙滩:软、热、凉、香
人们:说笑、休憩
景随步移
三深夜海上佳境:月亮:圆而亮
人们:谈笑、休憩
(自然美与生活美)
七、课后反思。
篇8:海滨仲夏夜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 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 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 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 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
5. 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 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 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 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 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 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 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了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后曾任《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海滨仲夏夜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篇9:西师大版《丑小鸭》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丑小鸭》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境表演。
2、教育学生遇到不幸遭遇,不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和正确认识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自主提出问题。
1、师:今天,我和大家继续学习《丑小鸭》,通过上次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2、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
3、师: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二)自读自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师:那在安徒生爷爷的笔下,丑小鸭长成啥样了,请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2、师: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师:请大家在读一读你认为丑小鸭漂亮吗?为什么?
4、师:丑小鸭就这样来到了世界上,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
(总结:大家想知道丑小鸭的生活怎样?他有没有变成天鹅?)
5、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老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6、师:丑小鸭来到世界上生活得怎样,你知道了吗?(知道了)
7、师:谁来说一说?
8、师:是呀,丑小鸭来到世界上,处处受人欺负,生活得非常痛苦,那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他的痛苦生活表现出来?
9、师:看老师这里有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演出来、画出来、讲出来)。
10、师:请小组商量一下,你们用什么方式?(学生回答)
11、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划出你认为最可怜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学习小组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把他的痛苦生活表现出来。
学生汇报。
12、师:准备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汇报。(由一个人说演什么)
生:表演第三段。
13、师:要把这段演好,应该注意什么?其他小同学有什么要提醒他们的吗?(学生回答)
学生来演。
14、师:丑小鸭,这么多人欺负你,你心情感到怎么样?把你这种心情读出来吧。
15、师:看了他们的表演,你们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16、师离开了家,丑小鸭一个人孤零零地去流浪,他走啊走啊,在外面的世界,丑小鸭又生活得怎样呢?我们继续来看一看。
生:我们组要把丑小鸭在树林里的生活可怜读给大家,指名读,大家评。
17、师:还有谁来汇报?
生:我们组也想读一读,但我说第5自然段。
18、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可怜。(三人读众生评)
19、师:在这痛苦而寂寞的日子里,丑小鸭多么思念远方的.亲人,多盼望有朋友和他说说啊!呼呼的西北风吹散了他的梦想,冬天到了,丑小鸭的生活更悲惨了。
20、师:请你们读一读?
21、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2、师:让我们怀着对丑小鸭的深切之情一起读好吗?
23、师:同学们丑小鸭自从来到世上,历经了磨难,但他坚强勇敢的活了下来,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我们可爱的小朋友丑小鸭也变了,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的话,那就放声朗读最后一节。
24、师: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25、师:谁给大家读一读(配乐)
(三)总结课文,发散练习。
1、师:受苦受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想说什么?你想对谁说?(指名回答)
2、师:让我们为丑小鸭的勇敢坚强鼓掌!
篇10:五年级下册《海滨仲夏夜》教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海滨仲夏夜》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难点、重点:
从全文来看,重点是体会第一部分描写的自然美,难点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蕴含的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_________,看了它________,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展示课件。
1、解题: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 。抗战爆发 ,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3、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 、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 绯红 广漠 苍穹 煞 皎洁
2、散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学习第一部分
1、展示课件,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展示课件)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展示课件)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2、再让学生速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3、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4、展示课件,分析比喻句。
学习二·三部分
1、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去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休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2、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5、学生讨论本文写作特点。展示课件
☆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动态)
☆贴切的比喻和形容词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
篇11:西师大版《习作六》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习作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了四个话题,供学生选择,进行讨论,练习写作。它不是要求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去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第一种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自己有什么看法,别人有什么看法,先做记录,再把讨论的经过写下来。第二种是留心媒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先整理,再写下来。
二、教学要求: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材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2.学会用两种方法写一篇习作。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两种方法来写一篇习作。
2、有条理地记述讨论的经过或查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从近期的报纸,电视上看到了哪些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2、自己谈话。
二、新授
1、书上给我们罗列了四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2、你们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
3、那么你们对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书上教会了我们两个方法。
4、是哪两种方法。
5、小结:第一种方法是围绕一个话题组织讨论。
6、自己先去请教书本,看看其他人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7、组织讨论。
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自己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
8、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
三、练习习作
1、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那么可以用书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中的一个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第一种讨论式的,那就把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经过写下来。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就要把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文章。
四、练习习作
1、对照习作步骤,进行写作。
2、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3、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4、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5、学生仿照例文,各自完成书面作文,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五、板书设计:
习作六
讨论经过写下来
搜集资料,进行整理
有详有略、具体
篇12:西师大版《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 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 生命垂危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 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 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 马上到
请尽快 谢谢
板书设计:
网上 呼救
(快及时) (求救)
↑
苏珊 ← 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 救援 (热心爱心)
得救
课后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篇13:西师大版《借镜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主思考,小组探讨、合作交流、提问质疑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小汤姆善于观察、爱动脑,从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应用于生活巧妙地解决问题的好品质。从而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只要善于观察,动脑想办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字卡片,镜子反光折射光斑和生字、词语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猜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看得见,摸不着,猜猜他是谁、(镜子)师:你们知道镜子有什么用吗、
2、一百多年前有个孩子,在妈妈病危时用镜子救了妈妈。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一共发明了约种东西,多了不起呀!想知道他是怎样用镜子救妈妈的吗、那让我们走近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共同学习《借镜子》的故事。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勾出生字,自由拼读课文戴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朋友。
2、分组读各段,想想你了解到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生字的。
4、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屏幕出示完后生齐读。抽学生个别读:光线、办法、四周、顺利、想到、一块、借镜子、患病、厉害、煤油灯、很痛。能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并选其中一个词语说话吗、
5、用开火车识字游戏巩固生字:屏幕出示苹果树,每个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认识一个生字就摘下苹果,看哪一组摘得又多又快。
6、交流汇报初步读文情况。自己读明白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再读课文,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2、在妈妈危急的时候,医生和爸爸是怎样的、你能在第二段中找出描写爸爸着急时动作的词语吗、抓住“愁”、“抱”、“急”、“踱”四个词,体会他们着急的`心情。
3、质疑:情况如此危急,小汤姆在想什么、他想出了什么办法、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智慧想办法解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5、屏幕上出示镜子反光折射光斑图,提示学生观察光斑与其他地方的亮度是不是一样的、教师适时占拨,引导学生明白小汤姆的办法来源于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只要你们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你们也有可能成为小发明家。
6、采用抽读、齐读、赛读的方式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四、指导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生字,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要写好这些字,你想给大家提个什么醒儿、
2、教师点拨难字,指导学生感知字的结构。
3、完成课后三、四题。
附:板书设计
借镜子:1、情况危急,医生和爸爸没办法
2、借镜救母,留心生活善于思考
篇14:西师大版五年级《通分》教学教案
西师大版五年级《通分》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在具体问题中的一种实际应用,所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必须熟之又熟,要做到灵活掌握。
除此之外,分数的意义作为分数的根基,必须牢牢植根于分数的每一部分知识教学之中,通分当然也不例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剖析出通分的本质和学习它的价值。
另外,由于知识的内部联系,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和通分之间也有着很深的联系,也是本节课很重要的知识基础。
通分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比用最小公倍数和不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通分的区别,从而认识到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更为简便,应该选用。但一定向学生说明:选用不是最小公倍数的公倍数做公分母也是通分,只不过因为数字大计算不方便而不选用。
教材上的情境很好,但由于4月23日至5月2日在顺义新国展真的举办了一次汽车博览会,我就把情境就改为这件事情,这样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学情分析】
由于刚刚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做了大量变式联系,所以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很好,不存在问题。
分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之初就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练习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所以这部分知识学生也不存在问题。
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由于已经过了两年,学生会有些遗忘,所以在课前应该带领学生做适当的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通分不仅可以用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可以应用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许多领域。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格式。
2、难点:理解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和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汽车博览会的情境引出数学信息,让学生觉得熟悉,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能应用于生活。
谈话引入:4月23日至5月2日在顺义新国展举办了一次汽车博览会,老师在车展上搜集到了这样一些信息。
投影出示情景:车展上有400辆汽车,红色汽车占3/10,蓝色汽车占1/8,黑色汽车占3/8,白色汽车占1/5。
二、新授
1、请一个学生朗读一下题目。
2、“红色汽车占3/10”中的3/10是什么意思?
生:把400辆汽车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红色汽车是这样的3份,红色汽车就是单位“1”的3/10。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各种形式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创造性。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蓝色汽车和白色汽车谁多谁少?
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红色汽车和白色汽车谁多谁少?
这四种颜色的汽车谁最多?
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几分之几?
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几分之几?
黑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几分之几?
红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几分之几?
4、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共有三大类,今天主要解决第一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5、师:观察第一类问题,哪些问题是最好解决的?
生: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3/8,1/8,黑色汽车多。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
生:白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1/5,1/8,白色汽车多。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分子相同,父母小的数大。
师小结: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数就大。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反而大,分母大的反而小。
设计意图: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还能感受出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6、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谁多谁少?
(1)师:观察这个问题,它可不像刚才的两个问题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它到底难在哪呢?
生:分子不同,分母也不相同。
师:还能不能根据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生:不能。
(2)师:像这样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
师:大家想一想,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叫做什么?
生:同分母分数。
(板书: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思维的又一次发散。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条直线,不应是我教教,你练练;应该是从原点散发出多条线,有直线,有曲线,有的会互相碰撞,有的会互相交叉。虽然有些线可能走不到终点,但只有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才真正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3)师: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我们还没学过,不过我相信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请你先独立思考,把想到的解题策略写在纸上,然后小组交流,我们比一比那个小组发现的解题策略多。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组想到的策略?
方法一:(实际比较法)
400辆的3/10是120辆,
400辆的1/8是50辆,
120辆,50辆,
红色汽车多。
方法二:(化小数)
3/10=3÷10=0.3
1/8=1÷8=0.125
0.3>0.125
3/10>1/8
红色汽车多。
方法三:(通分子)
1/8=1×3/8×3=3/24
3/10>3/24
3/10>1/8
红色汽车多。
方法四:(通分)
3/10=3×4/10×4=12/40
1/8=1×5/8×5=5/40
12/40>5/40
3/10>1/8
红色汽车多。
(其中通分的方法让一个同学板眼在黑板上。)
(4)师:刚才我们用很多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最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通分”,谁来说说什么是通分?
生: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就是通分。
师:随随便便把分母变成一样就行了?
生:分数大小还不能变。
师:怎样才能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呢?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
师:谁能总结一下?
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和原来分数相等
板书: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7、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答这道题的
3/10=3×8/10×8=24/80
1/8=1×10/8×10=10/80
24/80>10/80
3/10>1/8
红色汽车多。
师:是通分吗?
生:是通分。
师:这两种方法你选择哪个?为什么?
生:第一种,简单。
师小结:通分时一般要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8、运用我们新学到知识来解决下一个问题好吗?
投影:
1/5=1×2/5×2=2/10
2/10<3/10
1/5<3/10
红色汽车多。
师:这道题怎么这么简单呀?
生:10正好是5和10的最小公倍数,3/10不用变了。
师:以后这种题就这样做。
9、最后一道题比较难,你有信心做好它吗?
投影:
3/10=3×4/10×4=12/40
1/8=1×5/8×5=5/40
3/8=3×5/8×5=15/40
1/5=1×8/5×8=8/40
15/40〉12/40〉8/40〉5/40
3/8〉3/10〉1/5〉1/8
黑色汽车最多。
10、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学习了通分,今后能进行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了。
设计意图:跳一跳,吃果子。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吃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比不费力气从别人手里拿来的果子吃的香甜。
11、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你能尝试解答吗?
生:3/8+1/8=4/8=1/2
答:黑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1/2。
3/10+1/8=12/40+5/40=17/40
答:红色汽车和蓝色汽车一共占这些汽车的17/40。
3/8-1/8=2/8=1/4
答:黑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1/4。
3/10-1/8=12/40-5/40=7/40
答:红色汽车比蓝色汽车多7/40。
12、你已经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了以后要学习的知识了。
三、板书
通分
和原来分数相等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黑3/8>蓝1/8 黑、蓝一共 黑比蓝多多少
蓝1/8<白1/5 红、蓝一共 红比蓝多多少
红3/10>蓝1/8 3/10=3×4/10×4=12/40
红3/10>白1/5 1/8=1×5/8×5=5/40
四种颜色的汽车谁最多? 12/40〉5/40
黑色 3/10〉1/8
红色汽车多。
篇15: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篇16: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篇17: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西师大:《草原即景》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 海滨游泳作文
★ 夏夜的海滨作文

【西师大版五年级《海滨仲夏夜》教学设计(合集17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s版教案2022-05-06
五年级s版下册语文教案2022-04-29
21 珍珠鸟(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023-03-17
《海滨仲夏夜》段落2022-08-07
《海滨仲夏夜》练习2023-03-14
高罗海滨2022-08-01
海滨的夏夜作文2023-04-20
浅谈作文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023-11-24
五年级下册《心愿》教学教案2023-03-04
夏季的雨300字作文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