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时间:2022-11-23 08:01: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精选7篇)由网友“少年维持着烦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篇1: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在传统上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学科,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们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忽视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试图解决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热点问题。本文着重从冲突的`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影响司法公正的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介绍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 者:万明钢 雍玲  作者单位:730007,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刊 名:国外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BROAD 年,卷(期): “”(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应用社会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  

篇2: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虽然在我们的常识,或甚至可以说时我们预期的角度看来如果我们解决了商品中使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客户的态度就应该直接趋向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满意。但是双因子归因理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通过修改产品设计等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的不满意的地方之后,实际换来的只是客户对于被修改的相应产品的没有不满意的结果,而通过为客户预先着想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将其对客户说明演示,符合客户心目中的优质产品之后,客户会更加的满意进而增加使用的频度。

虽然关于这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我们的常识有出入,但是通过对“双因子归因理论”的理解,对于我们实际的把握客户对于商品功能设计的满意与不满意的归因心理变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的包装宣传阶段,我们最为常用的是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方面的知识,在宣传中创造商品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销售业绩。此外对于所谓的“明星”企业的宣传所造成的品牌效应,使得大多的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阶段

这是商品营销的实际阶段,与用户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多。在销售产品时,掌握了社会心理学中尤其是顾客心理的人际知识的销售业务员往往可以进行更有效的销售。

在掌握一定的社会心理学之后,销售人员可以与客户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根据了解与判断客户的态度,使用人际沟通技巧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1、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沟通可以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以及使客户了解并接受产品。沟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与客户之间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利的认知偏差,并创建有利的认知结果,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

认知偏差有以下几种:

首因效应(通常所指的第一印象)。在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一印象不光是对人,也可以对物,对企业。

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良好的第一印象将会极大的增加该客户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

并且有相关的统计研究数据指出,客户有较高的概率会选择购买他们所想购买的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样就无怪乎各大超市纷纷将物品分类存放,并将其中最好最贵的物品突出存放,以便吸引客户的注意力。

近因效应(通常所指的最近印象)。最近的印象对认知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即第一印象起主要作用;然而当某人(或事物)的两种信息是断续的被人感知时,则是近因效应起主要作用。

所以熟人的推荐往往比由客户陌生的销售人员的推荐更为有效。而且,间断性的拜访与定期的商品售后回访更加利于产生近因效应,提供商品销售的业绩的潜在增长更加有利。

对于“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客户也更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会觉得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产品将会更有保障。

还有通过对产品的在持续的有选择的时段进行宣传曝光,造成的曝光效应,使得人们增加对其的喜欢,更有可能去购买这些产品。

晕轮效应。它是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好或坏的特征。

以貌取人是晕轮效应的一个典型事例。“品牌效应”在某些方面也应该可以算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掌握用户的需要,消除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建立对与产品的有利认知,可以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目前有很多的销售人员都在通过此种方式推销产品。

2、态度以及说服

态度可使人们对相似的事物有相当一致的行为。态度比认识和信仰更为强烈,并且通常在长时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态度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在商品销售时,建立客户的对产品信心,并逐步转变其对商品的不利态度,这就需要销售人员通过说服引导用户接受并购买产品,这就需要用到社会心理学的说服模型,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事求是地向客户提供相关信息,既不过分夸大,也不过分缩小。过分夸大产品信息会使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说服者会从中获取过多的好处,而不如从客户角度说明信息更为容易被客户所接受。过分缩小相关信息则不易引起人们对于产品的重视。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的宣传会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使客户认为只有听从劝告转变态度,才能消除心理上的负担。

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则说服宣传选择和其态度比较大的方法能够引起较强烈的恐惧心理,使这种恐惧心理转化为一种动机力量。

当然说服要有适度的原则,因为恐惧感引起的态度改变是成倒“U”形的,即当恐惧感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可能反而会有“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是用户觉得即使做再多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现有情况,导致其态度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

(3)可以适当的使用正面说服、反面说服,以及正反结合的说服来对客户进行说服。正面说服就是由销售人员来进行销售的说服,反面说服则是由已经购买商品的用户进行推销,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用,更有利于客户对于商品的了解以及作出相关的比较,最终以理性的趋向做出决定。

(4)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人们,利用暗示、模仿等心理作用促成销售。例如举办商品相关的有奖活动,请准客户参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对商品的兴趣,并且也扩大的商品的知名度。或召集准客户开商品产品说明会,并在说明会中有意安排一些准客户,会上当面洽谈、签单,其他与会者可能会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签单。

再例如营销人员可以向客户介绍某个对该客户有影响的人物买了什么样的商品,通过暗示等方法使其可以模仿或仿效他人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商品营销工作中,使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不但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们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作出更适用的产品,从而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商品营销的流程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篇3:社会心理学应用论文

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有多种类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团结和协调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关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活动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反而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发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真诚原则。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做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自信、魅力和勇气的表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明显在对方时,如果能表现出“有理让三分”的宽容态度的人更是如此。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宽恕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与入之间和谐友好的桥梁。

(四)归因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作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其理论成果还是其研究过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思想工作者首先应以社会心理学个体动机和需要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思想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充分关注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对思想工作进行及时性的引导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际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思想工作者正确处理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人总会在一定事件和事实发生后产生思想的波动和变化,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积极主动的对其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强化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施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将归因理论运用于思想工作当中。总之,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是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人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篇4: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

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

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

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因为“精神分析思潮不是在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内部产生的,它的发源地是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在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把注意力转向文化时它便获得了社会心理学意义,直至成为一种足以引起所有社会心理学家(不管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都给予高度重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弗洛伊德晚年的著述中,他把对原始社会文化的研究推广到了对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与人性本能的关系的考察上。之后在阿德勒、霍妮、弗洛姆等这些后期精神分析理论家手中,精神分析运动全面转向了社会文化领域,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总之,不管是精神分析的古典理论还是后期理论,都是由于对文化因素的高度关注和对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才使得这一理论学说真正获得了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从而也确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在所有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社会行为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

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承认,社会心理学是以社会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但是,在对社会行为的研究上采取什么立场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重视的是社会群体及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考虑的则是社会活动中的个体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虽然这两种取向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全部解释。因此,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这是正确地把握社会行为本质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向度一旦被纳入社会行为的考察范围,立即就使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广阔的领域。一个社会的男性和女性以什么样的方式行动,完全看这个社会中的文化是如何对他(她)们提出要求和有什么期待的。当然,由于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的社会里便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同样,一个社会中由于拥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其成员便对某类特定的事物作出相对一致的反应。这种结论对于社会心理学来说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启发意义:第一,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获得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第二,社会心理学必须将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社会行为模式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这既是正确把握社会行为本质的需要,更是建立完整的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需要。

四、结语

从中我们已经看到,没有对文化的研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于众多文化成果的吸收都是通过文化人类学来实现的。文化人类学的诸多理论知识已经被有机地组合到了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解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点之一。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文化人类学是在本世纪初才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从“人类学”或“民族学”的文化研究中汲取营养。所以说,文化人类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属性的必然选择。

篇5: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

1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来源

19,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两部划时代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争论也由此而生。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墨菲所阐述的:“当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①周晓虹教授指出社会心理学是一只由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支撑起的三脚金鼎,主张走出单一的心理学取向,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取向出发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②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观察、实验、测量、统计等为主要研究方法;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则更侧重于研究群体问题;文化人类学则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着眼于全人类各种族各文化的研究,强调文化渲染的力量,提倡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促进多元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③所以说,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指向个体、群体、大众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全人类的科学,它不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而是多学科体系相互整合、相互吸收,比如引入符号互动论、④本土化研究。⑤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纷繁复杂,有偏重于个体心理和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取向,有偏重于群体和社会互动研究的社会学取向,有偏重于跨文化和全人类研究的文化人类学取向等等。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心理学取向一直占据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直到近几十年,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应加强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划定,阎力在《当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主张从个体、个体之间、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大众五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现象。更详细的说,个体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社会知觉、自我概念、态度、印象、归因、角色等;个体之间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排斥、人际沟通、人际吸引、喜欢、友谊、爱情等;群体包括群体影响、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个体与群体包括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竞争、合作、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等;大众包括时尚、谣言、流言、传闻、社会恐慌、偏见、宣传、舆论、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国民性等。

此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也备受广大研究者关注。文化人类学期望通过文化熏染研究文化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进而整合为民族性格。国家、宗教、种族、民族、文化的差异都可能使特定群体形成特定群体行为,这些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社会心理学还应重视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差异和某些特定文化问题的研究,例如中国特色的“面子”、“人情”等问题。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具体来说,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局限性:

(1)社会心理现象难以数量化、操作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不能够通过一个客观的尺度来加以测量,也不能同一个特定的经验操作紧密相连,因此它是无法准确定量并操作测量的。

(2)实验假设的自我实现。由于社会心理学实验存在主观性,实验者常常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需要选取实验材料并设计实验程序,甚至进行人为操控,证实自己的实验假设。“期望效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等均表明心理学实验假设产生自我实现效应。自我实现效应又往往导致一种实验现象的多个对立面的证实,进而使实验结果矛盾化、虚假化。而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严谨性需要受到关注。

(3)社会心理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实验结论的外部效度需要实践验证。性别、宗教、种族、社会阶层等等都是社会现象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人不可能脱离其中任何一点而单独考虑某两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自然实验法要求我们尽可能控制一切无关变量,摆脱时间、地点、社会和文化,剥离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观察两者间的因果变化。因此,其实验结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推广性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

因此,实验法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注重该方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如何在保证研究内部效度的同时扩大外部效度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开始逐渐关注诸如民族志、档案研究、准实验研究、跨文化研究、群体头脑风暴等行之有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以扩大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4社会心理学的道德伦理诉求

(1)关注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学要着眼于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不能够将个体孤立研究,也不能为了研究而破坏个体与他人、社会所建立的亲密联结。⑥

(2)尊重他人的信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而且也是精神信仰的存在。⑦信仰的不同也就需要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人信仰,在尊重伦理道德和信仰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

(3)道德养成。实验者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被试的道德养成问题,如果是好的品质固然是好,但如果是坏的品质,实验者应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敢于突破创新,勇于吸收接纳其他学科的突出之处,立足于我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同心协力,就一定可以改善社会心理学目前的困境,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篇6: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

一、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综述

(一)何为“本土化”

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发展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研究体系,“本土化”这一术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而“本土化”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则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美国一举跃升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也成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学术上的头号大国,因此引领了“本土化”的发展,要求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学者从自己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针对本国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采用有效的本土化研究方法,去揭示社会行为的客观真相。

一般而言,对于“本土化”的理解,就是让我们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让它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为何会出现“本土化”

为何会出现“本土化”运动?总结有以下三个原因:

1.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信息交流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所谓能够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社会行为科学知识并不存在。所以,学者们认识到研究社会行为的方式以及由此创构的理论通常会受到社会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发生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危机,使许多曾经过度崇拜美国学术的发展中国家学者开始反思,他们看到美国社会心理学尚且不能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更不可能解决其他国家的问题。

3.民族自尊心及对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满,也是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积极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

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首先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在1982年台湾地区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讨论会上,杨国枢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并指出了中国化的四个层次和方向。

香港的社会心理学家也颇为关注“本土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何友晖已经围绕孝道、面子问题进行了许多和本土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并提出过“亚洲心理学”的设想;高尚仁则聘请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杨中芳回港任教,推动香港地区的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运动。

二、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现状

在“本土化”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对于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的本土化改革研究却少之又少。从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在西方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大学课堂,30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但是现行的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普遍地采用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解释的许多社会现象并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无法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因此,思考如何在本科教育中将西方理论融入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革成为笔者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社会心理学本科教育模式“本土化”的研究意义

在社会变化迅猛的当代,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身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具有意义。这门学科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土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在各种舆论及传媒不同的价值输出过程中,许多本科大学生面临着基本价值观缺失,对社会对生活感到困惑和迷惘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结合,解释社会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将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正确世界观以及客观公平社会态度的形成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改革的措施

(一)重新分配课程的教学时间和内容

对于课堂教学实践和内容的重新分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知识和理论讲授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讲授的第一个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取向、历史与现状、研究的一般方法及拓展等。第二个部分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社会学取向方面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斯宾塞的有机学派,心理学取向方面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和勒温的场论学说,文化人类学方面是跨文化研究等。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沿袭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学科的由来与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开展“本土化”主题研究,以学生的自主研究为主。首先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搜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关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主题,如“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中国人的孝道”和“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等,以小组为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文献、社会调查和实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阶段汇报的形式,每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讨论研究思路和研究进度。

第三阶段是“本土化”研究的总结和创新,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为主。这个阶段,每个学生小组都完成了本组对“本土化”主题的研究,并以调查报告或者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和学生们可结合国情共同探讨所研究问题“本土化”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甚至还可以有自己的创新,以专题集的形式构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架构。

(二)改革教学形式,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转变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由于现行的大学本科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普遍地采用教师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解释的许多社会现象并不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无法对社会发展起到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规划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增加社会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开展各类经典实验如罗夏墨迹测试、阿希从众实验和晕轮效应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扮演实验者与被试者的角色,在融入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理解。

另外,可合理分配教学与实践时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教育。为了更好地进行本土化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中将西方理论融入中国国情,更应以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如带领学生外出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行为,了解社会心理等,从而对学科的本土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三)改革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方法引入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教学

社会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式。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上,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实验研究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社会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越来越显现了自身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解释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成了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环境下,定量研究方法凸显其优越性,可以通过对各类统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数据、图表等形式展现和解释本土社会现象。

因此,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应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先修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重复和深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调查方法和统计技术,并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本土化的研究中。

(四)以其他课外形式进行本土化改革的拓展

以阅读、讲座、机构探访和社区调查等课外形式,将“社会问题”、“城乡社会学”、“社区工作”和“发展社会学”等学科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放眼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积极开展基层问题调查,发挥老师和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的学习活动中,也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现有的主要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加强课程教育的效果。

篇7: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弊端

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弊端

实证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实证研究突出了“方法中心”原则,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行为的文化背景,过分关注概括化的和抽象化的问题,拉大了与社会现实的距离.

作 者:周宁 Zhou Ning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130012 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实证研究   方法中心   个体主义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当代建筑业中新型建材发展的分析与研究的论文

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轻声的论文

当代艺术设计的状况和进展论文

安全阀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茶文化中园林艺术的创新性应用论文

论文:刍议新技术在人造板机械中的运用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Photoshop软件在印章检验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实践美学开放性初探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当代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精选7篇)】相关文章:

人格心理学论文2022-09-12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2022-04-30

孔子思想在当代国际形势中的运用论文2024-04-26

农业科技传播中新媒介的应用论文2022-05-25

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核心价值2023-04-08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2023-08-26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论文2022-09-26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的探究论文2024-03-17

当代经济学教学特征论文2024-02-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