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时间:2023-11-23 08:07: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共7篇)由网友“笑一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篇1: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摘要】:文章以艺术材料学课程的实验性教学为案例,研究在综合美术教育中如何适当地整合并重构教学资源,从而改善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倾向及学生创造力低下的问题。提出多样性教学的可能与尝试的方案,呈实践经验以供艺术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

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教育者应积极调整,注意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一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时代的来临”“材料即资讯”的名言,艺术充分地沐浴着机械技术的恩惠,以“动态”为特征的各种形态的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新时代的美学。

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相信随着实践的开展、时间的推移,这种尝试必将由其对新的材料与媒介的采用,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艺术院校从20 世纪初开始出现综合”,先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20世纪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识的艺术院校里开设了“综合材料”的艺术实验课程,寻求将美术课程与边缘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广州美院都开设了当代艺术实验性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最通常的一种训练方法是拿已经创造好的样式、语言和媒介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各可能掌握的绘画技巧,学生学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创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这种只传技不传艺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力低下,这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这不是一门普通的实验课。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教学生如何思考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如何去做!画家陈心懋曾经概括地说:

“艺术材料学课程是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接触、了解和研究现当代艺术。”①综合材料既不是一种艺术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主义,但是,它在中国仍有走进世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直接意义,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先锋前卫的艺术作品。

二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美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

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知性学习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质,来达到专业的技艺指标与当代的多元视角之间的平衡”。②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具备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

但这些类型之间很少有非常明显的分界。多种才能的综合交错,综合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通过运用这种指导学生使用表达媒介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把握了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直觉作为基础的,在教学方面,努力创造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对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来进行观察、探讨。充满热情的教学与那种预想的、有条不紊的教学全然不同。表现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觉的灵感激发下,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

对示范稿进行表面而肤浅地模仿重复的人,则缺乏这种灵感的火花。教师成功地点燃学生内心中隐藏着的智慧之光是学生和教师关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

当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被解放和加强,技术实践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终制作作品所需经费等因素才被引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对其学生诚恳地教导:建筑,它取决于源自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的精神价值,也取决于能确保一个想法付诸实施的技术因素,进一 步说,它取决于工作的强度、有效性及持久性。意识等于人生目的,等于人。技术,等于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确定。技术源自学习,而意识,则源自强烈的情感。

那是与自我抗争的结果。③当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被唤醒,有了解决问题和解释神秘事实的愿望,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时,教学工作就算达到了它的目标。在艺术材料学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设计和本课程紧密联结起来,在讲解创作的过程中,强调设计的作用,让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电脑动画、数学图形、设计创意,甚至实验装置、广告制作、互动媒介的效果。如果新的观念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材料的、感觉的、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和能力也必须同样而共同地产生作用。把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全面而完整的创造能力的人,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曾在包豪斯任教的伊顿教授认为:没有一个人类的活动领域能像教学那样,才能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天才的教师,才会尊重和保护一个孩子天赋的难以形容、奇迹般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

教育是一种大胆的探险,特别是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涉及人的创造精神。人的智慧,尤其是人天然的直觉智慧,笔者认为对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财富,这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们的天赋才能和气质。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依据权威们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运用在师范学院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就好比一个只是根据药方配药的药剂师,他从来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医生。④在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并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

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软件的限制,还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验,但提倡举一反三,并在某些学习阶段进行平面结合空间、装置的专题研讨和小型装置作品的习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

篇2: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摘要:文章以艺术材料学课程的实验性教学为案例,研究在综合美术教育中如何适当地整合并重构教学资源,从而改善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倾向及学生创造力低下的问题。提出多样性教学的可能与尝试的方案,呈实践经验以供艺术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美术学

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教育者应积极调整,注意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一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时代的来临”“材料即资讯”的名言,艺术充分地沐浴着机械技术的恩惠,以“动态”为特征的各种形态的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新时代的美学。

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相信随着实践的开展、时间的推移,这种尝试必将由其对新的材料与媒介的采用,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艺术院校从20 世纪初开始出现综合”,先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20世纪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识的艺术院校里开设了“综合材料”的艺术实验课程,寻求将美术课程与边缘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广州美院都开设了当代艺术实验性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最通常的一种训练方法是拿已经创造好的样式、语言和媒介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各可能掌握的绘画技巧,学生学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创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这种只传技不传艺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力低下,这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这不是一门普通的实验课。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教学生如何思考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如何去做!画家陈心懋曾经概括地说:

“艺术材料学课程是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接触、了解和研究现当代艺术。”①综合材料既不是一种艺术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主义,但是,它在中国仍有走进世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直接意义,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先锋前卫的艺术作品。

二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美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

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知性学习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质,来达到专业的技艺指标与当代的多元视角之间的平衡”。②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具备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

篇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美术教育 发展提升

【论文内容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财富,文章在分析当今高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应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期发展提升。

一、他山之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高校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同样,如果不了解“云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在古代建筑、雕塑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其代表的“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那么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诞生也是不可想象的。传统文化和高校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传承发展——当今高校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毋庸讳言,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剖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厚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多措并举——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3.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中华文明在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后,留给我们后人如此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坚持民族化、本土化,融合国际化、全球化,美术教育一定能够更加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是将网络通信与计算机多媒体作为标志的技术统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它就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同时对医疗、军事、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是从现实反馈的信息来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很多都停留在方法与渠道应用中,没有明显提高教育生产力,更没有触及教育结构革新。在教育不断发展与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它指出:必须高度注重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为落实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教育支撑,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教育的难题,对推动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价值。因此,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体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有助于全面深化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方法、工具进行革新,以改变传统不合时宜的教育因素。

1.1有助于产生新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受不同的学校、地域影响,国内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偏差,只能向一部分人群提供服务,若离开学校也就说明暂停教育,这也是教育难以自治、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当前,国内教育已经发生了普遍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等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融合,它为开辟教育途径、覆盖教育信息、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时也为城乡各级教育信息化、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具体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公开课共享,深受师生喜爱,同时也让开放教育资源开始走向革新,并成为国际趋势,它很好的突破了校园教育的局限。,我国开始发布公开课视频,发挥了巨大的魅力与作用,同时也滋生了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实现跨区域、跨范围共享。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办学体系与信息技术已经不能分离,具体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与在线学习等。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应该以全民、终身、非正规学习作为主题,提高现代教育力度与速度。从这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它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方法。

1.2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齐步走、一刀切等控制形式,将群体作为主要对象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与能力。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形式,同时也为教学差异提供了支撑,它能帮助学生提高创新精神,激发主体认知与学习兴趣。为了向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授课内容,可以利用录像讲解、制作课程软件等方式达成;为方便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活动,可以向网络上传授课过程,让老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这样才能提高知识传递质量。该教学模式很好的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开始由老师为中心变成学生为中心,从而推进个性化学习。

1.3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具有灵活方便、功能多样等优势,不仅能带来更多教学工具,还能打破传统教学约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如:Glicke作为一种交互性工具,它具有性能可靠、简易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无线局域网为主的教学系统。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设计,老师先发问,学生借助问答设施,统计情境,同时反映给老师,让老师时刻掌握学生状态。

二、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途径

为落实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整合,必须结合实情进行高效的规划,同时结合发展战略,以达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2.1做好思想引导,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当前,由很大一部分人对于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整合持悲观态度,为改变家长、老师的思想,必须做好思想引导,这样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最终实现教育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变革过程与内容,让老师从知识的灌输人员变成引导者与分享者。为了让学生逐渐变成情感培育和感受的主体部分,媒体要改变传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部分,辅助老师打破重难点,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灌输对象变成构建者。如:传统教学中涉及教学、教材、课程资源时,更多的是依赖教材,为了促进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尽量做到教材为主,从而推动学生发展。

2.2形成严格制度,促进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落实育人的目的,建成良好的信息教育体系,这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条件。从现代教育发展来看:为发挥信息技术价值,必须做好制度创新工作。一来,在教育发展中,为了能在信息技术中搭建良好的学习模式,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相关优势,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推进教学发展,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具体如:考试、学位、办学制度等。二则,尽量规避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潜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教育框架。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期间,教育人员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尽量保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高效、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在资金与政策上,国外相关部门与机构为整体落实整合工作提供了方向,不仅对整合给予了支持,还发布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具体如:国际教育发展的信息来源―美国一年一度的预测。开始,每年美国新媒体联盟都会对教育信息进行统计,同时邀请全球400多个机构共同参与分析,还发布了《地平线报告》进行预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平线报告》集中在社交网络、云计算、电子书等方面,另外还凝聚了开放内容与移动学习等课题。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涉及多很多手段与方式,为了持续推进教育发展,必须以教育为支撑,深化应用成果,这样才能推进教育改革。

2.3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贯通。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包含社会、心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在学科融合中,必须结合国内学科资源,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支撑,形成协同创新机制。为了拓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凝聚不同学科的能量与优势,借助多个学科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与考证,这样协同创新才具备综合特性。追踪国际融合课题与方法,对国内信息教育进行有效的规划,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成果,丰富国内信息化战略,这样才能让协同创新更具有特色。受国内教育特殊性影响,在协同创新的同时应整合传统文化,关注逻辑结构与命题过程,这样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理论框架。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汇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题,它将不断引领教育创新与改革工作。面对这一重大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未来教室、教师的原则,改善教育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整合,这样才能推动现代教育发展,从而打造出学习型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7(3):258-262.

[2]杨浩,郑旭东,朱莎,等.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4):1-6,19.

[3]于秀兰.教育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之路[J].关爱明天,2015,(1):221-222.

[4]张刚要,李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5):13-17.

篇5: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发展中的应用也逐渐被重视起来。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非常重要,应该引起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将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对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类传感信号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应用的动能技术。该项技术包含了多项内容,例如,ERP、GPS和RFID等,同时也包含了感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有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性

在信息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美术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成为了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拓展美术教育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还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迅速搜集到教学所需的各类素材和作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工作,是信息时代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

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有效整合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整合效果呢?

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为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使美术教育更富有灵活性。在当前美术教育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更加逼真的素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将自身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的内容进行扩展,通过对世界各类优秀美术作品的搜集与讲解,提高学生的借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成为了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美术教学课堂可以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作品汇集起来,在拓宽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美术视野,进而将教育目标顺利实现。与传统的美术教育手段相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充足条件。在过去的时间里,美术教学方法大多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甚至有些时候学生要反复练习一项内容,整个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效果。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美术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字、影像等有效结合起来,声形并茂的向学生展示美术作品,进而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创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促进美术与生活的有效融合。促进美术与生活的有效融合也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有效整合的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一旦艺术脱离了生活,那么就会失去其本身的灵性和感染力。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美术教育活动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完成对美术作品的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作品的可观赏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力和感染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美术教育效果,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而且还可以顺利实现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完善,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时间里,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以此来切实提高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琴。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03)。

[2]李青芽。论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J].美术教育研究,(01)。

[3]崔占江。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2013(08)。

篇6: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论文

中西方美术的融合与当代工艺美术论文

工艺美术的创作初衷是对艺术的感悟,基本点在于美,这一点与传统艺术(包括绘画)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无论什么形态的美,它必定是包括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形态的多样性使工艺品更具广泛的市场与发展空间,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用艺术的眼光来创造工艺品,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表现,也是人们喜爱艺术的愿望,艺术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西方美术中,注重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多样性及绘画材料与写实观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它的科学性。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描绘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严谨的比例,光线的变化,空间以及色彩的表现。通过绘画的过程找寻事物的特征并逐步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绘画语言,创造真实的“理想之美”。“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真实”(黑格尔《美学》)。

中国美术早期则深受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强调抒发主观意志,以主观的思想来控制情感,从美好的一方面来净化内心世界。塑造理想的人格,从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通过所要描绘的具体对象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以咏物来寓志,借景抒情,形成中国美术特有的“意境”。讲求“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传神”,(明・徐渭)“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东晋・王羲之),把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通过画面上的“物”与“意”即“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特有表现形式。

从中国美术的欣赏角度以及受众来看,中国的传统绘画及艺术品主要是以皇室贵族为首的士大夫阶层所有,美术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高级别的具有专业水平的画师、匠人都归中央集权领导,创作出来的作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下层质朴的劳动人民是很难拥有的。例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贵妇春游的情形。创作者的文化基础与艺术气息是与普通百姓生活相脱离的,欣赏者也基本为统治阶级。创作的内容也多以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为主,人物较少,在同一平面内用“诗”作为纽带将各个小画面巧妙的结合起来,利用“诗、书”形成“流动之美”。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每一个小画面代表一个场景象,电影一样讲述故事。

西方的美术发展一直和宗教密不可分,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宗教的内容,强调“人”可以主宰一切。它的欣赏者来自于广大群众,创作内容以人物为主,直接用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把人物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表现故事发生的瞬间。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晓餐》着重表现耶稣说叛徒就在在坐的人当中这句话时,众门徒各自复杂的内心。利用科学的透视法,人体解剖学,多种材料与色彩的应用展现人们视觉的“永恒之美”。

另外,中西方美术在材料有很大区别。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着重于通过毛笔对墨与水的协调,仅墨就有“墨分五色”的说法,线条讲求的是一波三折和“十八描”。利用水墨的浓淡,笔下线条的疏密达到用“线”写“形”,以“形”寓“意”的目的。“线”的多样性决定对象的形态、大小、质地和虚实关系,通过“线”把握“气韵生动”。

西方美术材料则讲求材料的多样性和利用色彩与各种材料混合的应用表现形式。通过色彩反复研究人体结构,空间透视,光影质感以及绘画对象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与矛盾,形成完整的绘画作品。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创作意识形态和材料应用上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距离不断的拉近,中西方美术思潮也在不断碰撞。西方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再现是否是表现艺术的唯一目的。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塑造,体验并逐步完善,这一对艺术哲学探索的过程中,艺术的创作已不在是一般的“对美好事物的描绘”,而更象是一个“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更多的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形态,中西方美术的差异也逐渐由不同转化为互补或融合,中国的艺术家们一面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艺术理论,掌握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一面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最终目的就是淋漓尽致地表达艺术。许多的作品中也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的美术作品中“绘”已不是主要的表现手段,更多的是加入了制作的成分。从传统美术的角度下划分,现今的美术作品又多了工艺的意味,艺术品已开始了平民化,为大众所接受。

站在当今社会中的艺术层面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需求也提到日程上来。无论是传统的艺术品还是现代多种工艺相结合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且称后者为工艺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是看重工艺本身,看重在机械生产下出来的工艺品有多么精细,渐渐忘却了它本身的.艺术性,这其实是对工艺品的一种考验。如果我们将“工艺品”中的“工”字理解为创造的技术水平,那么从整体来看技术是中介,是创造的手段。是表达艺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完成作品的基础和手段。但是技术代替不了艺术而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工具,服从于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创作的乐趣,对艺术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技术将美好的事物传达给人们,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认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

工艺品的设计不再是为了生产而设计,而是为艺术而设计,表面上看艺术创作好象又回归到了传统,其实是艺术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工艺的发展趋向是越来越脱离实用功能而向纯艺术化方向发展。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应当是完全艺术化的造物形态,这种艺术化的造物形态是融实用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在本质上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是人理想化的产物,区别仅在于‘造物’与用物。当然这一理想形态的形成终将有赖于社会的人的劳动和生活的艺术化。”(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从传统中寻求我们想要表达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付与它现代人的审美,这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加大,现代工艺品在社会经济技术、生产的影响下不断推陈出新。工艺品与艺术品之间关系也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对待事物的看法都直接影响着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时代性,从材料、观念、审美及制作技术上都是一个综合性的作品。从性能上来讲,既有传统上的审美又有陈设欣赏的味道;对于旧的传统工艺品来讲,是继承也是超越。

从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差异与融合到艺术设计的标新立异,在观念上发生极大转变,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摸索,在工业化生产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有句话说:“越是传统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何种艺术形态,只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开拓创新,就必是人们所共识的艺术品。这也是未来工艺品设计的发展方向。

篇7:论人文主义思潮与当代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融合

论人文主义思潮与当代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融合

介绍了人文主义思潮的演进及其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代图书馆所具有的人文特点,重点阐述了人文主义精神与当代图书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若干途径.

作 者:徐妹 Xu Mei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图书馆,山东,烟台,264003 刊 名: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9 18(4) 分类号:G25 关键词:人文主义   图书馆   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论文

浅谈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文

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

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与实现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研究论文

小议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论文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共7篇)】相关文章:

双拥标语2023-09-06

固镇 学校 双拥 标语2023-04-14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合集2022-07-25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2022-04-29

双拥宣传标语2023-11-15

论文:二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的关联性研究2023-01-23

尚辉《汉唐肉体对中国艺术的启示》阅读答案2022-04-30

车站建筑地域文化的研究论文2023-10-05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论文2022-09-26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