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

时间:2022-11-27 07:38: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精选9篇)由网友“正在充电的奥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供大家阅读参考。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三(中)

D0410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胃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丰隆穴。丰隆穴离足踝八寸(18.4厘米),分支跑向足太阴脾经;其分支,沿小腿骨外沿,上行连络头项,会合各经之血气,下行连络咽喉。胃病胃气异常,就会生喉痹、猝然失声。胃经实就会发狂、癫痫,胃经虚就会足不能收、小腿枯萎。宜刺临界位之丰隆穴。

D0411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脾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公孙穴。公孙穴离足大趾本节之后一寸(2.3厘米),分支跑向足阳明胃经;其分支,流入并连络肠胃。血气上行异常,就生霍乱;脾经实就会肠痛如切,脾经虚就会鼓胀。宜刺临界位之公孙穴。

D0412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肾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大钟穴。大钟穴正当足踝之后,环绕足跟,分支跑向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合并肾经上行跑向心包经,下行自外贯穿腰部、脊椎。肾病血气异常,就会烦燥、郁闷;肾经实,就会尿道不通、膀胱不利;肾经虚,就会腰痛。宜刺临界位之大钟穴。

D0413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肝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蠡沟穴。蠡沟穴离足内踝五寸(11.5厘米),分支跑向足少阳胆经。其分支,流经小腿部,上至睾丸,交结于阴茎。肝病血气异常,就会睾丸肿大、猝然生疝气;肝经实就会阴茎坚挺、伸长,肝经虚就会奇痒无比。宜刺临界位之蠡沟穴。

D0414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任脉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尾醫穴。自尾醫穴下行至鸠尾,分散于腹部。任脉实就会腹部皮痛,任脉虚就会瘙痒。宜刺临界位之尾醫穴。

D0415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督脉络脉之临界位,名叫长强穴。自长强穴沿脊椎两边上至项部,分散在头上,下行当在肩胛左右,分支跑向足太阳膀胱经,流入并贯穿脊椎。督脉实就会脊椎僵硬,督脉虚就会头部沉重。头部摇动时,挟持脊椎时,有不适者,宜刺临界位之长强穴。

D0416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脾经之大络脉,名叫大包穴。自渊腋穴下三寸(6.9厘米)处流出,分布在胸胁。脾经实就会全身都痛,脾经虚就会全身骨节弛纵。此血管若出现网罗成片之血络,都是刺脾之大络脉(即大包穴)。

D0417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全部十五种络脉,血络脉实就必有显现,血络脉虚就必有脉陷。观察不到时,寻求至手足之经。人之经脉不同,络脉之临界位有异。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

D0206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口呙】、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胃经异动,就病寒颤不止、常呻吟、频频呵欠、额头黑、病来就厌恶人与火、听闻木器声就会惊恐不安、心欲颤动、关门闭户独居室内;严重的就要登高而歌、祼身而奔、胃响、腹胀,这是骭厥。以下是血液生病主要症状:发狂、疟疾、温病、大汗淋漓、鼻塞、流鼻血、口角歪斜、唇部溃疡、颈肿、喉痹、上腹水肿、膝盖肿痛、沿乳膺部、乳部、胸街、股部、伏兔、小腿外侧、足背上都痛,足中趾不起作用。胃气旺盛,就会身前都热,胃中热气有余,就易消化而饥饿,尿色发黄。胃气不足,就会身前都寒慄,胃内偏寒就生胀满。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三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07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大趾之端,沿大趾内侧白肉边际,经过大趾核骨后部,上行至足内踝前沿,上行至小腿肚内侧,沿小腿骨之后,相交自足厥阴之前流出,上行至膝和大腿内侧前沿,流入腹中,归属脾脏,连络胃,上穿膈膜,从咽喉两旁连接舌根,分散到舌下。其分支,再从胃部离开,上穿膈膜,注入心内。

D0208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阴脾经异动,就病舌根僵硬、进食即呕、胃脘痛、腹胀、易喛气,便后排气,就爽快得状如气衰,全身都沉重。以下是脾病之主要症状:舌根痛、身体不能动弹和摇动、进食不下、烦心、心下剧痛、大便稀薄、腹生积块、飧泄、小便不通、黄疸、不能睡、勉强站立时,大腿和膝内侧肿,其足大趾不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三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09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之血管,起源于心脏内,流出,归属心系,下穿膈膜,连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上行至咽喉两边,连系目系;其直行部份,再从心系转而上行至肺脏,下行自腋下流出,下行沿上臂内侧后沿,流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之后,下行至手肘内,沿手臂内侧后沿,抵达掌后锐骨之端,流入掌心后沿,沿小指之内侧,自小指之端流出。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二(中)

D0218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经异动,就病手心热、臂部肘部痉挛、腋部肿,严重的就会胸胁撑满、心跳急剧、面赤、眼黄、嬉笑不休。以下是血脉生病主要症状:烦心、心痛、掌内热。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一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9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之血管,起源于第四指之端,上行自两指之间流出,沿手腕外表,自前臂外侧两骨之间流出,上行贯穿肘部,沿后臂外侧上肩,而交会足少阳之后流出,流入缺盆,分布在膻中,分散连络心包,下穿膈膜,全部归属三焦。其分支,从膻中上行至缺盆流出,上至项部,连系耳后,直上,自耳上角流出,然后转弯下行颊部至眼眶下方;其分支,从耳后流入耳内,从耳前跑出,流经客主人之前,交会于两颊,到达眼外角。

D0220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少阳三焦经异动,就病耳聋、听觉模糊、咽喉肿大、喉痹。以下是卫气生病主要症状:出汗、眼外角痛、面颊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下臂外侧都痛,第四指不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一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21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之血管,起源于眼外角,上行抵达头部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至手少阳之前,到肩上离开,交于手少阳之后流出,流入缺盆;其分支,从耳后流入耳内,从耳前跑出,到达眼外角后部;其分支,离开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会合于手少阳,抵达眼眶下方,下行加注牙床,下行至颈部,会合在缺盆,然后流入胸内,贯穿膈膜,连络肝脏,归属胆,沿胁内,自腹街流出,绕行阴毛处,横行进入髀厌内;其直行部份,从缺盆下至腋部,沿胸区穿过季胁,下行会合于髀厌内,然后沿大腿外侧下行,自膝外沿流出,下行外辅骨之前,直下抵达绝骨之端,下行从外踝之前流出,沿足背上行,流入足四趾附近;其分支,离开足背,流入足大趾附近,沿足大趾与二趾之骨缝内侧,自大趾之端流出,返回贯穿趾甲,自三毛处流出。

D0222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胆经异动,就病口苦、常叹息、心胁痛、不能转侧、严重的就会面色微尘、体无润泽、足外侧反而发热,这是阳厥。以下是骨节生病主要症状:头痛、下颌痛、眼外角痛、缺盆内肿痛、腋下肿、腋生瘰疠、颈生瘰疠、汗出而寒颤不止、疟疾,胸部、胁部、肋部、大腿部、膝外侧至小腿部、绝骨、外踝前及各关节都痛,第四趾不起作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一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23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大趾丛毛之际,沿足背上沿上行,离足内踝一寸(2.3厘米)处,上行至足踝八寸处(18.4厘米),交会足太阴之后流出,上至膝窝内沿,沿大腿内侧,流入阴毛处,经过生殖器,抵达小腹,从胃两旁,归属肝脏,连络胆,向上贯穿膈膜,分布于胁肋,沿喉咙之后,向上流入鼻咽腔,连通目系,自额上流出,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其分支,从目系下行至面颊内,环绕唇部之内;其分支,再从肝脏分开,上穿膈膜,上行注入肺脏。

D0224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阴肝经异动,就病腰痛、不可用于俯仰,男子睾丸肿大、疝气,妇人小腹肿,严重的就会喉咙发干、面如尘色、肤色黯淡。以下是肝脏生病主要症状:胸满、呕吐异常、飧泻、狐疝、溺尿、小便不通、膀胱不利。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一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31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十二经血管,潜行在肌群之间,深藏不露;其平常可见的,是足太阴脾经过于足外踝之上,无处隐藏之缘故。各种血管中浅浮而常见的,都是络脉。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SW60—Q0106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脉,起源于中极穴之下,然后上行阴毛边际,沿腹内,上行至关元穴,到咽喉部,上行至颐部,沿面部注入眼睛。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三(下)

‖LS17—Q0108‖→‖LS10—D0417‖→‖SW57‖LS17─Q0108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经脉为径向,横向分支为络脉,络脉之分支为孙脉。脉盛而有血络者,尽快诛刺它;邪气盛者,泻它;正气虚者,服药以补它。

‖SW49—C0101→C0135‖→‖SW57—D0501→D0401‖SW49—C0101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解足太阳经:所谓肿、腰、臀痛,是指正月寅之太阳经病。寅,是太阳寒水之时。正月,春之暖气生发在上,而寒气尚重,暖气未能如期到来,就会肿、腰、臀痛。

C0102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病正气偏虚形成跛脚,是正月暖气解冻,地气得出所致。

C0103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偏虚,是指冬天偏寒半身,有正气不足者,就会偏虚而成跛足。

C0104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强上引背,是指暖气大举上升而争阴,就会头项僵直。

C0105【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耳鸣,是指暖气、万物旺盛,上升而活跃,就会耳鸣。

C0106【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甚则狂、癫疾,是指热量尽在头上,而寒气集中在下,下虚上实,就会发狂、癲疾。

C0107【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浮为聋,都是因为热量尽在头上。

C0108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所谓入中为喑,是指阳气由盛变衰,就生喑哑。入房过度阴精脱失而生痿厥,就会失声、瘫痪,这就是肾虚。足少阴肾经不通,是厥症。

C0109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解少阳经:所谓心胁痛,是说六月少阳气盛。盛,是指心包络气盛。到九月时,热气将尽而寒气将盛,就会心胁痛。

C0110【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不可反侧,是指阴寒气候藏匿万物,万物潜藏就不动,所以不可转侧。

C0111【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所谓甚则跃,是指九月时万物都衰败,草木已经枯萎而坠落,就会阳气离开上身而移向下身,邪气盛而阳气下长,所以叫跳跃。

C0112【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解阳明经: 所谓洒洒振寒,阳明,是配于午月;五月,盛热遇到阴寒,即盛热时却遇阴寒之气相加,就会洒洒振寒。

C0113【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这是指五月盛热时遇到阴寒。阳明之气,衰退于五月,而厥阴之气上升,与热气开始相争,就会小腿肿而大腿弛纵不收。

C0114【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是指寒气下而再上,寒气上升就有卫气客居五脏六腑周围,就成水胀。

C0115【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胸痛少气,是指水气在五脏六腑。水,是阴寒之物,寒气留在体内,就会胸痛、少气。

C0116【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指热气、寒气相互削弱,水气、火气相互对抗,就会胆战心惊。

C0117【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是指寒气、热气相互削弱,热气耗尽而寒气多,就想关门闭户而独居。

C0118【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寒气与热气反复交争,导致热量集中于体外,就使人祼身而奔。

C0119【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是指阳明经邪气集中于头上,在头部分,就有阳明胃经孙脉络合太阴脾经,就会头痛、鼻塞、腹肿。

C0120【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解太阴经:所谓病胀,是指太阴肺脏,配于子月;十一月,万物之气都藏于内,所以叫病胀。

C0121【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者。】

所谓上走心为噫,是指寒气重而上跑于阳明胃,阳明胃经络脉,归属心脏,所以叫上走心,形成喛气。

C0122【所谓食则呕也,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食则呕,是指胃中食物盛满而上涌,就会呕。

C0123【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指十一月五脏精气衰于下身,而六腑糟粕将要排出,所以叫便后排气,就爽快得状如气衰。

C0124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解少阴经:所谓腰痛,少阴,是指肾脏。十月,万物阳气都受伤,就会腰痛。

‖LS22—C0101‖→‖SW49—C0124‖→‖SW57‖LS22—C0101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眼之四周,开口在面部外侧的,为目锐眦;在内靠近鼻子的,为目内眦;眼上为目外眦;眼下为目内眦。

C0125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所谓呕、咳、上气喘,是指寒气在下,热气在上,各种阳气均上浮,无处依靠,就会呕吐、咳嗽、上气即喘。

C0126【所谓【邑邑】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目巟目巟】无所见也。】

所谓邑邑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是指万物阴阳不定,主气不明。秋天肃杀之气初到,微霜开始下降,而正在杀伐万物时,行房过度阴精脱失,就会眼睛恍惚视力模糊。

C0127【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谓少气善怒,是指热气郁积异常。热气郁积异常,就会热气无法散发,肝气当治却未起作用,所以易怒。易怒,病名叫煎厥。

C0128【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是指秋天,万物尚未完全衰败,当寒气少,热气进入时,寒热二气对抗,就会惶恐。

C0129【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臭也】。

所谓恶闻食臭,是指胃之消化不良,就会厌闻到气味。

C0130【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所谓面黑如地色,是指秋天气候下肾精脱失,就有面色变化。

C0131【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所谓咳则有血,是阳经有伤。头部阳气不足而经脉盛满,经脉盛满就会咳,所以出现鼻血。

C0132【厥阴:所谓【痜】、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痜、疝,少腹肿也。】

解厥阴经:所谓痜、疝,妇人少腹肿,是指厥阴肝病,月配于辰月。三月,暖气上升寒气尚存,寒气郁积体内,就病男子前阴肿痛、疝气,妇人少腹肿。

C0133【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是指三月生之气开始振发,繁荣万物,开始下垂而不上仰。

C0134【所谓痜、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痜】、【癃】、疝也。】

所谓痜、癃、疝、肤胀,是说寒气也重,导致血管胀而不通,就病前阴肿痛、膀胱不利、疝气。

C0135【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是指寒热相互对抗而发热,就会咽喉发干。

‖LS21—C0701→C0803‖→‖SW49-C0135‖→‖SW57‖LS21—C0701【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有进入颊部遍布牙齿者,名叫大迎穴。下牙有龋齿,刺手阳明大肠经。畏寒的补它,不畏寒的泻它。

C0702【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有进入颧部遍布牙齿者,名叫角孙穴。上牙有龋齿,刺鼻子与颧前部位。正当发病时,其血脉旺盛,邪气盛就泻它, 正气虚就补它。另一法是刺鼻外之禾賿穴、迎香穴。

C0801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

足阳明胃经络脉,有从鼻子两边进入面部者,名叫悬颅穴。足阳明胃经属口,交叉进入连系目本。发现有问题就刺它,泻有余,补不足。补泻颠倒,病情加重。

C0802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有通项部而入脑者,正是属于目本,名叫眼系。头部、眼部痛极,刺项内两筋之间,入脑部份才会分开。

C0803【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阴跷脉、阳跷脉,阴阳两跷络脉相交后,阳跷流入阴分,阴跷流出阳分,交于眼外角。阳跷气盛,就会撑开眼睛;阴跷气盛,就会闭上眼睛。

‖LS23─C2201‖→‖LS21—C0803‖→‖SW57‖LS23—C2201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眼内发红、发痛,若病从眼内角开始,当刺阴跷血络。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三(上)

LS10—L0301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雷公问道:如何知道经脉与络脉有异?

D0301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黄帝说:经脉血管,通常不可见。经脉之虚实,从气口感知。看得见的血管,都是络脉。

L0401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雷公说:弟子不能理解。

D0401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黄帝说:各种络脉,都不能经过大骨节附近,必行绝道而出入,再度会合于皮层内,络脉交会处必显现在外。

‖LS10—D0232→D0233‖→‖LS10—D0401‖→‖SW57‖LS10—D0232【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

六经络,手阳明、手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周围,上合于肘中。

D0233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饮酒的人,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实络脉,络脉先盛满,所以卫气已经持平,营气就会盛满,导致经脉大盛。经脉中猝然盛满,都是因酒气客居,滞留于经络。经脉不动就会郁而化热,络脉不坚就会脉陷经空,与众人不同,据此可知何脉有动。

D04011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所以各种刺络脉之法,必刺瘀结位上甚多血络。即使没有瘀结,也宜尽快刺它,以泻其邪气而出其血络,留下瘀血将引发痹症。

D04012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就有寒而痛;脉色赤就有热症;胃中有寒,手鱼之络脉多青色了;胃中有热,鱼际之络脉多赤色;其中特别黑的,是久留之痹。其络脉有赤、有黑、有青,是有寒热邪气;其络脉之青色短小的,是少气;

D04013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凡刺寒热病,皆是多血络,必须每天刺一次,血络出尽方可止针,方能调理虚实。其青色小而短的是少气,严重少气的用泻就会发闷,太闷就会仆倒,无法言语。发闷,就要尽快跪坐。

D0402【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肺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列缺穴。列缺穴起源于手腕上分肉附近,随太阴之经,直入掌内,分散进入鱼际处。肺经病实就会掌后高骨、掌部发热;肺经病虚就会呵欠不止、频频溺尿。宜刺离腕半寸(1.2厘米)处,跑向手阳明大肠经之列缺穴。

D0403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少阴心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通里穴。通里穴离腕一寸半(3.5厘米),分支而上行,沿心经流入心脏,连系舌根,归属目系。心经实就撑胀膈膜,心经虚就不能言语。宜刺掌后一寸(2.3厘米)处,跑向手太阳小肠经之通里穴。

D0404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内关穴。内关穴离腕二寸(4.6厘米),从两筋之间出来,沿心包经以上行,连系心包络。心包络实就会心痛;心包络虚就会烦心,宜刺两筋间之内关穴。

D0405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支正穴。支正穴上腕五寸(11.5厘米),入内注入手少阴心经;其分支,上跑肘部,连络肩髃穴。小肠经实就会关节弛缓、手肘废用;小肠经虚就会生赘肉,小的如指上疮甲、疥粒。宜刺临界位之支正穴。

D0406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遍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偏历穴。偏历穴离腕三寸(6.9厘米),分支进入手太阴肺经;其分支,向上沿手臂乘势流入肩髃穴,上曲颊遍布牙齿;其分支,流入耳中,与宗脉会合。大肠经实就生龋齿、耳聋;大肠经虚就生齿寒、痹症、闭塞。宜刺临界位之偏历穴。

D0407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外关穴。外关穴离腕二寸(4.6厘米),从外绕行手臂,注入胸内,与手厥阴心主会合。三焦经实就会肘部痉挛,三焦经虚就会手肘不收。宜刺临界位之外关穴。

D0408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飞阳穴。飞阳穴离足踝七寸(16.1厘米),分支跑向足少阴肾经。膀胱经实就会鼻塞、窒息、头背痛;膀胱经虚就会鼻塞、流鼻血。宜刺临界位之飞阳穴。

D0409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胆经络脉之临界位,名叫光明穴。光明穴离足踝五寸(11.5厘米),分支跑向足厥阴肝经,向下连络足背。胆经实就生厥症,胆经虚就生足痿、偏跛、坐而不起。宜刺临界位之光明穴。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二(下)

‖SW60—Q01083‖→‖SW60—Q0106‖→‖SW57‖SW60-Q01083【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任脉自小腹直上部份,贯穿肚脐中央,上贯心脏,进入咽喉,上行至颐部,环绕口唇,上行连系两目之下中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Q0107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脉生病,男子内结七种疝病,女子生带下、癓瘕、积聚。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SW60—Q01084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此脉生病,自小腹以上,冲心而痛,无法大小便,形成冲疝;女子病不孕、膀胱不利、痔疮、溺尿、喉干。

Q0107【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冲脉,起源于腹街,合并足少阴肾经,沿肚脐左右上行,到达胸内然后分散。

Q0107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冲脉生病,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0108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督脉,起源于小腹以下,横骨中央。女子督脉,流入连系阴廷、阴道口,阴道口,即尿道口之端。其络脉沿着生殖器,会合于会阴部,绕过会阴后部,从臀部分开绕行至少阴经,与太阳经内络脉会合。足少阴经上行大腿内侧后沿,贯穿脊椎,归属肾脏。

Q0108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随太阳经起源于眼内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流入连络脑部,返流离开下行项部,沿肩膊内侧,自脊椎两边抵达腰内,沿脊椎流入,连络肾脏。

Q01082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其中男子督脉,沿阴茎下行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Q0107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生病,脊椎僵硬、身体反张。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7:《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下)

D0210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心经异动,就病喉干、心痛、口渴而思饮,这就是臂厥。以下是心病主要症状:眼黄、胁痛、上下臂内侧后沿痛,其掌内热而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二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1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之血管,起源于小指之端,沿手外侧上行至腕部,自手踝内流出,沿前臂骨下沿直上,自肘内侧两筋之间流出,沿后臂外侧后沿上行,从肩后骨缝流出,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上,流入缺盆,连络心脏,沿咽喉下穿膈膜,抵达胃部,归属小肠;其分支,从缺盆沿颈部上行面颊,流至眼外角,转而流入耳内;其分支,离开面颊上行至眼眶下方,抵达鼻部,行至眼内角,斜连于颧部。

D0212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太阳小肠经异动,就病咽喉痛、下颌肿、不可用于环顾、肩部似被拔起、上臂似被折断。以下是髓液生病主要症状:耳聋、眼黄、两颊肿,颈部、下颌、肩部、上臂、手肘、手臂外侧后沿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二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8:《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二(上)

D0213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之血管,起源于眼内角,上至额头交会于头顶;其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耳上角;其直行部份,从头顶流入连络脑部,返流离开下行至项部,沿肩胛内侧,自脊椎两边抵达腰内,沿脊椎流入,连络肾脏,归属膀胱;其分支,从腰内下行至脊椎两边,贯穿臀部,注入膝窝内;其分支,从肩胛内左右离开,下贯肩胛流入脊椎两边,在内流经髀枢部,沿髀枢外侧,从后沿下行,会合于膝窝内,然后下贯小腿肚内侧,从足外踝之后流出,沿京骨,到达足小趾外侧。

D0214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太阳膀胱经异动,就病冲头痛、眼似脱落、项如被拔、脊椎痛、腰似折断、髀部不可用于弯曲、膝窝如有打结、小腿肚痛如开裂,这是踝厥。以下是筋膜生病主要症状:痔疮、疟疾、发狂、癫痫、头囟项痛、眼黄、流泪、鼻塞、流鼻血,项部、背部、腰部、尾骶部、膝窝、小腿部、脚部都痛,足小趾不起作用。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气盛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大于寸口二倍;气虚之标志,是人迎脉动频率反小于寸口。

D0215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之血管,起源于足小趾之下,斜穿足心,从然谷穴下方流出,沿足内踝后部,别出一道流入足跟内,以上行至小腿肚内侧,自膝窝内沿流出,上行至大腿内侧后沿,贯穿脊椎,归属肾脏,连络膀胱;其直行部份,从肾上贯穿肝脏、膈膜,流入肺脏内,沿喉咙,流至舌根两边;其分支,从肺脏流出,联络心脏,注入胸内。

D0216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肾经异动,就病饥而厌食、面如黑炭、咳吐就有血、喘声喝喝、坐立不安、视力模糊、心悬如挂、如有饿感,肾气不足就易恐惧,心惶惶然如有人来捕,这是骨厥。以下是肾脏生病主要症状:口干、舌干、咽喉肿、上气、喉咙干到痛、烦心、心痛、黄疸、痢疾、脊椎两股内侧后沿痛、痿厥、嗜睡、足下热而痛。治这些病,邪气盛就泻它,正气虚就补它,热症就用泻法疾出针,寒症就用补法久留针,经脉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虚,调治本经。艾灸就要勉强吃生肉,宽衣解带披头散发,拄大杖穿重鞋而步行。气盛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大于人迎二倍;气虚之标志,是寸口脉动频率反小于人迎。

D0217【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之血管,起源于胸内膻中,流出,归属心包络,下穿膈膜,经历并连络上中下三焦之道;其分支,沿胸腔自胁部穿出,至腋下三寸(6.9厘米),上行抵达腋下,沿后臂内侧,行于太阴、少阴之间,流入肘内,下行前臂,行于两筋之间,流入掌内,沿中指之端流出;其分支,离开掌内,沿第四指之端流出。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9:《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四(四)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7—Q0108‖→‖LS10—D0417‖→‖SW57‖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杂简,均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三《经脉》,即《灵枢.经脉》LS10—D0231“皆络脉也”句后,黄元御云:“经脉为里至末,旧误在《脉度》。”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3、迁入本论本位,其一以解雷公“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其二作为经脉、络脉、孙脉之定义和归纳,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8虚者用药以补之:

1、《内经注评》注:“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2、本句乃是对《经脉》十二脉项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句之强调和归纳。

SW60——《骨空论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迁移说明:

1、本节与原篇《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类经》置于九卷二十七经络类《任冲督脉为病》,独立成篇。张景岳归之于经络类,甚为明智;

3、《甲乙》置于卷二第二《奇经八脉》,独立成篇。“奇经八脉”,源自《难经二十八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皇甫谧据此分类;

4、《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并云:“旧本《经络论》是《皮部论》后文,王冰分为两篇,此篇旧误在《骨空论》中。详《皮部论》论十二正经,此篇论奇经三脉,征之《气府论》,亦前论十二正经,后论奇经三脉,则此是《经络论》无疑,取此篇以补之。”黄元御所言极是!自当从之。

5、所论十二经之外的任脉、冲脉、督脉,显见为经脉之论,整体迁入本论本位,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然终因本段乱简繁多,错综复杂,仍需有据分割、逐条精细处置。

‖SW60—Q01083‖→‖SW60—Q0106‖→‖SW57‖迁移说明:

1、本句所论为任脉走向,与原位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素问悬解》卷四《经络》置于SW60—Q0108“督脉者……贯脊属肾。”句后,黄元御云:“任、督本一脉,以前后而异名耳。”

3、王冰注:“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

4、《类经》置于经络类九卷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并按曰:“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小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5、《黄帝内经》既分任、督、冲三脉,必有明确意义,此正所谓“循名究理”者也。而今三脉义岐,根在本篇经乱,然本句既言任脉之道,自当迁入本位,以集中论述。至于三脉确义纷争,存而待考。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需篇内迁,且遵循前述整体迁移说明;

2、《素问悬解》置于卷四《经络论》SW60—Q0106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句后,并注:“此脉从少腹而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便溺,名曰冲疝,其女子则不孕(女子胎妊,以任脉能孕也),癃痔遗溺嗌干,木郁莫泄则为癃,木郁后陷则为痔,风木陷泄则为遗溺,风木升扬则为嗌干,总缘任脉之阴盛,水寒而木郁也。”本节实为任脉相关论述,当从黄元御处置。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迁移说明:

1、“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十六字,原位《骨空论》SW60—Q0107“至胸中而散”之后,显见窜简,宜作篇内迁。

2、依后文文例,迁至《骨空论》SW60-Q0106“循面入目”句后,作为“任脉为病”之论。如此则上下两句,义理双通。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迁移说明:

1、“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原位Q01072“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句后、Q0108“督脉者”句前,依例可见其文意不属,宜迁出;

2、迁入本位,依前例集中论述督脉,义理相通。

Q0106起于中极之下:

1、《内经校释》注:“中极,穴名,在脐下四寸。”

2、张景岳注:“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任、冲、督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之间。”

3、《甲乙》卷二第二(下),张玉萍注:“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

Q0107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

1、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言冲脉起于气街者,亦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而至于是乃循腹也。何以言之?《针经》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与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2、《类经》九巻二十七注:“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

3、气街,有头街、胸街、腹街、胫街四街。此当从原作“气街”,解为腹街。

4、关于冲脉,《黄帝内经》另有如下重要论述:

A、《水热穴论》SW61—Q0408“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B、《灵枢.逆顺肥瘦》LS38-D1001→D1301;

C、《举痛论》SW39-Q0305;

D、《海论》LS33-Q0402;

E、《五音五味》LS65-Q0101。

Q01071男子内结七疝:

1、《内经校释》注:“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

2、《内经注评》注:“一般指寒疝、筋疝、水疝、气疝、血疝、狐疝、痜疝。”

3、“七疝”,诸说不一,存疑待考。

Q01071带下、瘕、聚:《内经校释》注:“带下,指赤、白带下。瘕,指癓瘕。聚,指积聚。”

Q01072逆气里急:

1、《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逆气而里急。”

2、《类经》九卷经络类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注:“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故其气不顺,则膈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

3、异常邪气导致胸腹里急。

Q0107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1、《内经注评》注:“督脉发生病变,可致腰强痛反如折。王冰云:‘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是则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以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脊而上,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为病则带下瘕聚也。以冲脉侠脐而上,并少阴之经上至胸中,故冲脉为病则逆气里急也。以督脉上循脊里,故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也。”

2、《甲乙》卷二第二《奇经八脉》张玉萍注:“反折,脊向后反屈,即后世言反张。折,曲屈。”

3、“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八字,详见迁移说明。

Q0108廷、孔:

1、王冰注:“系廷孔者,谓窍漏,近所谓前阴穴也,以其阴廷系属于中,故名之。”

2、《内经校释》注:“指尿道口。”

3、廷,《说文》:“廷,朝中也。”此即女性阴廷;孔,即女性阴道口。

Q0108篡:《内经校释》注:“前阴后阴之间,即会阴部。”

Q0108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5之少阴循行“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少阴肾经之络合关系。

Q01081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循膂络肾:本句与《经脉》LS10-D0213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部份相重,明言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络合关系。

Q01083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见迁移说明。

LS22—《癫狂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2—C0101‖→‖SW49—C0124‖→‖SW57‖迁移说明:

1、《癫狂》非独立论文,且本句与《癲狂》前后内容不属,显见窜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云:“关于本段文字,有人怀疑是它篇错简,与本篇内容无关,如《灵枢识》简按:‘此节与《癫狂》不相涉,必是古经残文。’,《甲乙》卷十二第四将本文列于足太阴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篇之‘目色赤者病在心……’句之前,详细推敲,与文义不属……因说法不一,各执其理,难于定论,故仍予以校释,存疑待考。”

3、《素问悬解》置于卷八《杂病》篇末,黄元御云:“目眦外决四句,误在《癫狂》。”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位;

4、本句实乃《经脉》LS10—D0211太阳经条下“目内眦”、“目锐眦”之解论,镶嵌本位,依序并入相应解论,与《经络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眦:

1、《百度百科》:“其意为眼角,上下眼角的接合处。”

2、眦,zi1,《说文》:“眥,目厓也。”即眼睛四周。《癫狂》LS22-C0101句对目内眦、目外眦、目锐眦三者之定义,一目了然。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太素之尺诊知识简介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

《内经》作息之道

伤寒卒病论原文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

水浒论杂800字作文

《内经》与抑郁

传统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全文简介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经络论之一(中)(精选9篇)】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介绍2023-02-19

《内经》中的食疗养生2023-04-18

内经句子解析2023-04-27

《黄帝内经》哲学范畴2022-07-07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022-11-10

黄帝内经的名词解释2023-04-05

黄帝内经整体养生观的探讨论文2022-09-25

内经由来简介2023-09-01

黄帝内经读后感2023-08-13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论文2024-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