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共6篇)由网友“食懵懵”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1: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长辈教育观点存在分歧
随着多长辈、少后辈现象的凸显,家庭教育中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家长个人经历、生活年代、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想观念、素养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长辈们的意见首先出现了分歧,这种不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父母不一致、父母与祖辈不一致和祖辈们不一致。在这种时候,孩子是最高兴的,他们往往会旁观这一切,并暗自高兴,最后倾向利于自己的一方。家长在对峙一教育失败而告终,时间久了,孩子学会了把利于自己的一方作为避难的港湾:
案例1、孙子想要买个变形金刚:
奶奶:“家里玩具堆成山了,还买。”
妈妈:“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别人孩子都有,我儿子也得有。”
奶奶:“赚钱容易吗?这样乱花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怎么办?”
妈妈:“一家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总不至于过得象你们那么辛苦。”
经过这次争论,孩子记住了,妈妈是大方的,花钱的事只要找妈妈一定没问题,哪怕偶尔妈妈不在,只要跟奶奶说:“六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总不至于过的向你们那么辛苦。”奶奶一定无话可说。
案例2、孩子不喜欢炼琴:
爸爸:“就这一天不练,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我都没学过,不一样过的很好。”
妈妈:“不要总提你小时候,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场争论中,孩子不知道谁对谁错,感觉爸爸更疼自己。
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不一致,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所以统一教育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1、长辈们应该共同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听一些家教讲座,让专家指出正确的教育方法。
2、定期召开一些家庭会议,民主、和平的解决意见上的分歧。
3、做长辈的不要在幼儿面前相互指责,暂时求同存异。
二、忽视孩子的特点,用成人的要求衡量孩子
长期以来,家长们都信奉:“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这句俗话,以为自己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在实施教育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家长给予孩子们的都是他们需要的吗?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高兴、闹情绪?这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们习惯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自己的某种精神寄托,期望他们按照自己给他们设计的轨道发展。三岁学英语、五岁练乐器、6岁学奥数……孩子没上学就已经整天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久而久之孩子厌烦这种学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消极的做法――去上课却不知其所以然。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被孩子辜负而极度失望。殊不知,其实孩子已经被这种痛苦折磨了很久,才做出了反抗。
蒙台梭利教育提倡尊重儿童,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鼓励他们的自主和独立。同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就是说要尊重幼儿独立的个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创造性、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用心去做。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需要,因此家长可以尝试一下3个措施:
1、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喜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2、给孩子留有30%的自我空间。家长不可以主宰孩子的一切,至少要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尊重他们的,他们有权利决定去做一些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
3、结合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有教育专家制定的,其科学性、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当家长不懂得如何做衣服时,不妨作个会挑选衣服的人,科隆幼儿园的一些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家园共育。
三、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我们的孩子唱的是《劳动最光荣》的歌,却从没有机会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成人的意识里劳动是辛苦的,孩子太小,不应该受这种苦。幼儿园曾对大班77名幼儿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想要自己动手拨煮鸡蛋的幼儿是62人,知道怎样拨煮鸡蛋的幼儿有57人,而真正自己拨过煮鸡蛋的幼儿只有11人。不仅如此,我们在对家长的调查中也发现397人中仅仅四、五十人回答“希望孩子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多数还是认为“家务活儿父母做就行了”。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成员,应该尽一份义务。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这需要一步一步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做家务活儿正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早在北齐,文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提出了“人生幼小当早教”的观点。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如果孩子不能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了就会“眼里没活”“不会心疼人”“不懂事”。如果不想让孩子一辈子不爱劳动家长不妨尝试有计划的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
1、如从小养成孩子自己整理日常用品,玩具玩过后,放回原处,并定期整理自己的玩具架。让幼儿逐步学会照顾自己。
2、有计划的让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双休日全家人一同进行大扫除活动,让幼儿去做一些轻松、但可形成其秩序性的劳动,如图书分类等。
3、让幼儿照顾家里的动植物:如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这些劳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珍惜他人劳动。
四、只重言传,忽视身教和环境影响
家长往往会觉得,只有说透了,讲通了,孩子才会懂,懂了才会理解。所以家长习惯了把“说”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感觉这是最便捷、最奏效的教育方式,这种说教中表扬太少、批评太多,甚至有些家长会说:“看看某某小朋友,比你强多了”,渐渐的孩子却越来越厌烦家长的唠叨,轻者充而不闻,甚者将耳朵掩起,家长生气却束手无策。在这种时候,家长不妨采取三教结合的方法:
1、言传。教育过程中考虑孩子的感受,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要采取正面的,如:“老师说你上课时注意力很集中,要是你能积极举手发言就更好了。”在家长说的同时要给孩子说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理、有例、有力、有节。
2、身教。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可见这种教育形式的'重要。家长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的行为,孩子往往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真实的再现出来。大家常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3、环境。古时有孟母三迁择邻的佳话,足见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文化、心理氛围等,让孩子生活在轻松、祥和的氛围中。物质环境应力求质朴、大方,不要过于奢华。从而养成孩子朴素的良好习惯。
五、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闹得满城风雨;西宁市18岁的魏某因不堪忍受家长要其在高考中考取本科院校的压力,竟连砸带掐,将生母杀害……让全中国人震惊,都说当今社会需要人才,这个人才一个重要的前提首先是有健全人格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1、家长要不断学习心理教育知识,用敏锐的洞察力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缩小了的成人,孩子有孩子的心理世界。他们的感知觉和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天下雨时,大人总是往屋里走,孩子却喜爱往雨里饱,淋个痛快;听见别的小朋友说到北京去了,没去过北京的孩子也会说自己去过,还看到了天安门……,做父母的常常责怪孩子“不听话”,也会以为自己的孩子爱说谎,实际上,诸如此类的事情,家长难以理解往往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一味用成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来要求孩子所造成的。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要使家庭和谐、幸幅,家长必须了解和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2、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反映并及时与他沟通。有一次壮壮家长跟老师说:“我的儿子这几天总说如果芯子退托就好了,谁是芯子,他们有冲突吗?”老师一调查才知道,幼儿园的故事比赛,只要一个小朋友,结果在班级里选拔时壮壮不如芯子,失去的参赛资格。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谈了一次话,告诉孩子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应该多努力向人家学习,而且人是各有所常的,你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很多优势。这样有效解决了孩子刚刚萌生的嫉妒心理。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奠定于儿童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其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正如英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洛克主张:“孩子的德育必须从摇篮开始。”“及早形成的儿童精神,可以影响到他日后一生一世的生活。”“小胜在智,大胜在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六、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发展
这是随着80后进驻家长行列出现的一个新的家教问题。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已经是独生子女,到了独生子女的子女这一代,六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怕自己的宝贝吃亏,所以经常灌输“自我知识”,习惯让孩子牵着自己的手慢慢长大。日积月累孩子们觉得外面危险很多,需要家长保护的思想逐步升级。另外也有一些家长为了蔽护孩子的某些缺点(口吃、个子小、动作发育迟缓等)而不愿让孩子与人交往。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篇2:浅谈现代孩子的人格教育问题
浅谈现代孩子的人格教育问题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教育的成败与否,人格教育应起着一个关键作用!
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有些父母由于面对社会就业的压力,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却为了让自己子女的生活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中有极大的挑战能力,往往是注重对子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子女人格教育形成的培养,这样在未来的教育结果中会让我们的教育付出沉重的代价。
前几天在电视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则关于一个初中生因为面对中考而悄悄离开人间的报道。虽然这是一个个案,但从那个孩子的日记里,得知那个孩子对世界从充满希望再到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心理变化轨迹,我们似乎能够找到孩子轻生的原因,那就是孩子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家庭与学校教育健康的引导。这也是我们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教育中,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标志是一个学校的质量,而我们学校的质量主要是学生的分数,从这个教育的价值趋向来认识我们的现在教育,我们的孩子出现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健全的人格就可想而知了。
尽管那仅仅是一个个案,但从这个年轻生命的离去,我想还是应值得引起我们父母对子女人格教育的思考。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形成却是其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与挑战的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不能忽视对子女的人格健康引导的培养。特别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是我们子女人格形成的主要阵地。面对孩子,我们的教育就是一张空白的纸。做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就要逐渐走近自己的子女,不但要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更要关注我们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那种健康人格形成时的心里困惑。对于这一点,由于我们的家长在面对着是未来社会激烈的挑战压力,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对孩子人格教育的引导,这也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容易被遗忘的一个角落。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健康人格引导呢?
这也是我写此文的主要原因,就这个问题我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首先就是如何历练孩子的性格问题。有人说江山好改,本性难易,这分明就是说在人的本性中性格是很难改变的问题。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偏激的,在我们的教育中,通过教育的过程就是对我们受教育者人格的历练过程。而对孩子人格的历练,家庭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在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门风”或者“家风”,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其实正是在说明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在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下,使得我们家庭教育出现了困惑。这一点我身有体会,也是我身感担忧的一种教育。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在今年暑假考试的时候,我去学校接我的孩子,当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走出校园门口的时候,多数家长的第一句话就问:“考了多少分?”是的,一个分数就可以认定我们孩子的好与坏吗?一个分数就可以说明我们的教育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面对这样的教育,做为一个家长,做为一个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对于下一代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惟有的困惑。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知识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待人及物的人格教育的引导。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越来越多,这将影响着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老人讲他孙子的故事,全家人都是以孙子为中心,对他娇生惯养,却忽视了对他正确的人格引导,他说现在孩子只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尊重别人,将来走向社会能够自我生存下来吗?这个老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知道,一个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家庭成员的包容,但到了社会中,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包容你的。人常说适者生存,这是一个公理。当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很多的特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但要适应生存的自然规则,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要放下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把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置身于社会需求的方面去引导他。譬如:真诚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热爱劳动等等。这些看起来简单,却是我们教育孩子形成一个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
其次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气质问题。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最好的体现,也是我们在人格教育中特别要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气质的标准,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而是要以势取人的。貌是娘给的,是天定的,无论我们有多么大的能耐,都奈何不得,但势却是我们后天努力的结果。于是,对人的气质教育问题就是我们人格教育的一部分,我们的家庭教育监管着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又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过程。对于孩子的成长,要遇到自己困惑的问题,譬如对于知识的认定,对于未来社会的看法,这些直接影响着我们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的升级需求,所以我们的家长就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困惑中逐渐历练自己正确认识未来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在他的人生中要承受失败与成功的历练。从这一点而言,气质的培养是一个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丰富自己人格魅力的结果。
再则就如何关注孩子的能力问题。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自己的看法,因为多数家长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我要谈的一个问题,孩子能力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一点我们的家长认识的不全面,他们只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当做孩子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孩子交际能力的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一个书面的教育资料。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却是我们对孩子人格培养所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
总而言之,人格教育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都需要审视我们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孩子人格教育的正确引导,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出以前那种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他的人生中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魅力!
篇3: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
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夫妻会为了孩子的教育经常吵架。那么吵架会带有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的内容吧。
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
“孩子两岁了,我希望我的孩子独立,乐观,自信,让她自己自由玩,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我老婆则嫌这里脏,那又危险的,不让孩子尝试,搞得孩子很胆小。有时候她还说我不关心孩子,不在乎她的感受,经常因为孩子的事情跟我吵架,很烦,怎么办?”
“我和老公经常为怎么管教孩子争执,他不听我的,我也不能接受他的方式。他对孩子比较严也很凶,经常对孩子大声呵斥。我觉得他这样对孩子不好,我很不能接受,孩子也不接受,基本不跟他爸说话。现在,我们家的氛围很压抑,我不敢跟他说孩子的不好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了又会这样。我也改变不了他,怎么办?”
听说吧婚姻家庭心理咨询解读:
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这很正常。夫妻二人或许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性,但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个人性格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双方在对待很多问题上往往不能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在育儿观念上的不一致,不仅会影响夫妻感情的和谐,更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一、教育观不一致带给孩子的伤害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谁是谁非。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利用父母不一致的意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不仅使教育力量抵消,家长的威信受到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形成两面性,利用家长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去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
而且,在有的家庭中,当发生分歧之后,一方完全主导,另一方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损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这样孩子很容易感到压抑,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见到困难往往感到无力而选择逃避。
二、伴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教育观?
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做家长,我们只能从生活中去模仿,模仿我们的父母或周围的人。面对不合理的教育方式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用这样的两个理由为自己辩解:我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现在不是挺好吗?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教孩子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很多父母觉得别人在做的一定是对的,父母曾经做过的也一定是对的。面对这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教育专家会感慨道:改变孩子其实很容易,改变家长更难!
一个父亲会严厉要求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被对待的。他只学会这样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甚至有些人会因为这就是爱的表达方式,而不曾学习真正的爱,不曾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真正的需要。一个从小不被自己父母关爱的母亲非常溺爱她的孩子,她不想自己的孩子重滔覆辙,但因为这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而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当父母发现自己或伴侣对孩子爱的方式存在偏差,或对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父母修通过去的创伤,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学会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教育观有分歧该怎么处理?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避免正面冲突,但这不是意外着撒手不管,而是要积极的去寻找解决方法。
首先,夫妻关系要和谐。父母相互抱怨并认为只有自己的方法是对的,这不是教育,是发泄不满。夫妻两人关系不协调时,夫妻两人把自己的意见、包括对彼此的不满和抱怨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能跟自己“同仇敌忾”,从而达到“赢了”的目的。父母一方如果不同意另一方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提出反对意见,甚至争执,而是事后夫妻两人私底下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商讨。
其次,积极解读对方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面前也要尽可能合理化对方的行为。如果孩子向妈妈抱怨爸爸太严厉,妈妈可以说:“那当然了,爸爸是想你长大以后有出息嘛!”同样,如果孩子向爸爸炫耀妈妈说可以玩,爸爸可以说:“妈妈是怕你学累了,玩的时候要好好玩,玩完了在好好学。”这样,孩子不容易在父母有分歧的教育中钻空子,使得父母皆失去权威。
再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才是教育的重点,夫妻要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来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依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件物品,随意塑造。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与孩子沟通,征询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一起来解决问题。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提醒: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分歧,这很正常,夫妻两人需要相互理解对方,尊重对方。但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家庭中所有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应保持一致(包括态度、要求、方法),即使有矛盾、有冲突,也要避开孩子,共同商量以求一致。
篇4: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教育问题孩子
1、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学或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学或做的,比如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建议不要立即禁止,最好是和孩子沟通一下,跟他们说说这个兴趣的利与弊,然后给跟孩子约定好给他留一些时间让他们可适当的放松。有时家长也可陪孩子玩玩游戏或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让他们觉得你跟他们是一国的,并以此提醒他们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
2、要经常和孩子沟通:用合适的方法沟通,但不要老沟通,因为孩子会烦。要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孩子不听话的表现,总是与他们的内心想法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彻底纠正孩子不听话,还必须了解他的内心,深入孩子的内心,用心灵与之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感化他们,使他们自觉发生转变。
3、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让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偶尔让孩子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玩,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让他习惯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树立自信。
4、家长应该听听孩子的建议:家长们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不能让孩子事事都按照家长的想法来做,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建议,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不会对家长的想法反感,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是强迫他们一定要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
4、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或责骂孩子:家长们应该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保护,不要当着外人的面直接批评或责骂孩子,要多表扬、鼓励他们。
5、家长们请以身作责: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请先从自身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觉得父母应该时时刻刻给孩子做好榜样,言传身教,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
[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
篇5: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父母必读!) 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 (父母必读!)
你可以不是天才, 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 树立做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为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 得成功的真正含义.简单方便,容易操作,适合于每一位孩子家长. 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 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略, 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父母的目光 不能只盯在暂时的成绩上,孩子要进行的是一场人生的,持久的接力赛,谁 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只有解决了教育的关键问题, 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 向,才能积蓄竞争力,打好持久战!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 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 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 四五岁学英语, 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 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 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 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在孩子的成长中,高分数,好成绩并不代表一切.事实上,一些决定孩 子命运的关键问题常常被我们忽略,它们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 头 ), 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 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 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 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 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才能终生受益. 这 8 个关键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往往会在紧要关口成为孩子前进 和幸福的羁绊.现在让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第―大关键问题 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
篇6: 孩子的教育问题
每个年代的孩子教育方式都会一样,就拿我们那个年代来说,都算是比较听话的啦,而此刻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起我们就要难很多了,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就是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中国人最重视自我子女的成长、发展,对子女的前途寄托于无限的期望,进入中老年的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财力放在子女身上。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孩子习惯的培养、性格的构成、甚至一些缺点的出现都与家长日常与他接触中的言语、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负责他饮食起居的“保姆”和主管,保姆和主管的工作,更是他行为习惯的教练和榜样,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就应如何当好这一复杂的主角呢?根据书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饮食起居生活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了。自我做不了,还能够请专业人士来帮忙。教练和老师的主角,虽然也能够请人协助,但是,总没有父母自我来担当好。那里有一个亲情血缘的因素。有这么二句话,“婴儿一开始就对养育之情很敏感。维系这种情感的有效方法就是父母经常与他眼神对眼神、皮肤与皮肤的亲密接触。”这就告诉我们早期的情感培养十分重要。作为父母,不管多忙,就应尽量多抽时光,多争取机会与自我的孩子交流与接触。
在孩子的培养训练方面,就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给孩子设定适当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决不要追求完善,决不要有非让孩子到达什么什么样的要求,决不要陷入急于求成的期望。这样会超出你孩子的实际潜力。达不到要求,不仅仅你失望,孩子自我也会灰心伤气。不要听到同事和朋友的小孩怎样、怎样样了,看到自我的孩子还做不到,心里就容易起急,甚至恨自我的孩子不争气,当着孩子的面说出一些不就应说的话来,做出一些不就应做的行为来。这样又会导致孩子心里有一种失败的感觉,产生一种被压抑的情感,以至于失去继续进取的勇气,这对他顺利地成长和发展是极不利的。。
2、要有足够的耐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无数的不足和缺点。有时,我们常常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是不对的。对他来说,眼前世界上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许多东西,务必极其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教他。尤其一些行为、习惯、技能的学习,决不是靠一、二遍讲解、一、二遍示范就能够掌握的,要靠多次的反复,必须时光的积累。因此,当看到孩子一时达不到你的要求时,千万不要起急、不耐烦,要耐心再耐心,必要的重复是需要的。
要注意和表扬孩子的每一个用心举动和进步。在早期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缺点能够全然不顾,但对他的每一个用心举动和进步务必十分注意,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引导。因为表扬和鼓励会使他的精神处于兴奋,兴奋是理解知识和技能的最佳状态。一个人处于灰心、压抑之中,整个神经系统会处于麻木状态,还谈什么学习与思考。最重要的,家长就应永远以用心进取的形象出此刻孩子面前,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遇到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永不退缩、永不气馁。
3、不要姑息、放纵。
过分指责孩子的缺点是不好的,但不等于能够姑息、放纵。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孩子有什么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一概地满足;孩子在外边有什么不恰当的言行举动,受到外人的批评或制止,就视为被欺负,就出面无原则地袒护。如此溺爱和袒护,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也许你的动机是好的,结果会使你大失所望的。目前你也许有潜力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但是,今后呢?你能满足他一辈子吗?姑息、袒护、放纵会使你的孩子养成一种不就应有的依靠性。一旦将来失去这种依靠,他会感到十分无助,从而可能使他产生铤而走险的念头。因为,在这样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须是不会有多大的生存潜力的,更别说有出息的可能了。
4、激励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的发育、技能的训练,就是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思维潜力。俗话说,人长一张嘴,吃饭说话两件事;人长一个脑袋,就是思考一件事。一个人将来有无出息,主要靠脑袋的思维潜力。在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鼓励他的想象力。不要在他面前轻易说,“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就应这样、不就应这样”。他的一切想法,从我们成人的思维角度看,可能有点儿离奇,但从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说,有它的合理性,最起码是他动脑的结果。家长能够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他,“你再想一想?”
在与孩子一齐玩中进行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还就应是始终和孩子一齐玩,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要依靠下指示和命令来完成,而是和孩子一齐做。比如,与其跟孩子说:“去,把你的玩具整理好!”不如拉着孩子的手,说:“该把你的玩具收起来了”,同时跟他一齐整理。整理时,动作中掺入一些想象,言语中多一些幽默和玩笑,以类似游戏的方式进行整个过程,时光能够适当长一点,直到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整理好。
5、做孩子的行为表率。
在孩子面前,家长自身的行为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八岁以前的学习成果都是透过模仿榜样而取得的。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在他面前所展示的一切都是他模仿的榜样。家长说与做不一致,孩子也会跟你一样。
不要等构成了不良习惯再去纠正。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光,需要无数次的反复训练。有些家长忙于事业,很少关心孩子的日常行为。孩子在豪无指导的状况下,自我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等家长发现,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因此,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6、必要时,务必说“不”。
在前面提到,对孩子不要轻易说“不”或“不对”,但是,有的时候务必说“不”,而且务必让他明白:你说“不”的那件事是不允许做的。例如,一些可能伤害到孩子自身的事情,可能伤害到别人的事情,结果可能十分危险的事情。即使在说“不”的时候,也不要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尽可能用一些有兴趣的东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跟孩子说什么不能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就应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这样,他在今后就会变成为自觉的行为,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
7、不要期望值太高。
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十分严格,唯恐哪一点上出现一点儿差错,影响孩子的前程,而使他们自我的幻想破灭。就是在孩子还很小,就应全面打基础的阶段,把自我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目标,开始着手进行定向专业化培养,逼孩子参加这种班,那种班,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自我孩子的特点,不管孩子本身是不是喜欢。一旦孩子在哪一步上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要求,他们就会起急、生气,责怪孩子不争气,甚至打骂、惩罚孩子。这种家长,就应说,愿望是好的,用心也没有错。问题是不懂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在后天培养过程中,最根本一条是就应因材施教,应势利导,从孩子的实际状况出发,随时调整培养方针和方法。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兴奋点。兴趣是理解知识的第一动力,兴奋点是孩子能不能学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有些家长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完全按自我的意愿来要求孩子,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性。这将会是事与愿违的。在孩子还小,基本上还没有多少自主意识的时候,这种方法从表面看来也许还行。实际上可能是对一个真正人才的埋没或摧残。因为,你的孩子也许有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赋,也许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你
不明白,却用你的意志去塑造。你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也不是他的潜在的成才优势,你的意志和理想不必须能实现不说,他的潜能和优势也随之而被埋没了,一个真正有可能的未来人才也就被摧残了。此刻我们还不能对孩子的潜能和天赋做出正确地预测和决定,不可能事先明白一个孩子的成才方向,因此,这些家长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也就不认为这种做法有多少不利之处。再加上我们此刻的教育制度中存在好多弊端,例如,考核制度,升学制度等,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发展。
8、不要爱得过分,溺爱。
中文中的有些词汇很形象,很有意思。溺爱,就是说,淹死在过分的“爱”之中。此刻有些家长视自我孩子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晒了;抱在手里怕摔了,真不明白把孩子怎样好!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惯孩子,自我能够少吃少喝,能够吃尽各种苦头,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都尽量予以满足,有一个说法叫:“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孩子。”的确,孩子是不能亏的,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期望、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的期望是什么?我们是期望他将来成才。而溺爱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在孩子还小,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就应说,依着孩子一点,还情有可愿。当孩子稍微大了一点,开始有他自我的思想意识了,再这样做,就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从家长无限制地满足他的要求中,他会逐渐认为:这一切都是就应的,他需要的东西不需要自我去努力争取,周围的人似乎都是为他的需要而存在的。这种心理的养成对他的成长与发展极不利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不求进取,在生活中必然好吃懒做,在社会交往中必然惟我至上,目空一切。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人吗?溺爱,一开始就应说是出于家长对儿女的爱心。孩子的确需要我们的爱,但是这种爱,就应有原则,有尺度。爱的原则是有利于他的成长与发展,而不是阻碍
他的成长与发展。爱的尺度是满足他成长成才中的各种需求,而不是他的所有一切要求。也就是说不要无限度地盲目地爱。这种无限度地盲目地爱,最终结果是淹死在你那好心的“爱”之中。出现这种状况最多的就是隔辈人监护孩子的家庭。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监护孩子,往往容易出现二种特殊的心理:一是对自我儿女的爱的延伸心理。自我的儿女长大成人了,不需要自我再去精心呵护了,就把这种情感转移到隔辈人身上;二是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心理。自我年岁大了,退休了,没有别的什么精神寄托,也就把自我的全部情感几乎都集中到了小孩身上。这二种心理促使老年人对隔辈人的教养上容易产生以感情来代替理性的现象,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其次就是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孩子可能有六个大人关心他,呵护他,他可能得到的爱要比普通的多好几倍。而且这六个人很可能从不一样的角度,以不一样的方式去爱他,爱的原则不一样,爱的尺度不一样,使幼小的孩子不明白什么爱是对他有益的,就应理解;什么爱是对他不利的,不就应理解。在这太多的爱之中,孩子就无所适从了,也就容易造成溺爱的结果。第三种就是“晚年得子”的家庭。这种家庭很晚得到子女,因此对这一孩子必然十分珍惜,对孩子的教养容易失去理性,走上溺爱的道路
。还有一种就是“暴发户”家庭。这种家庭自认为有钱,就给孩子无限的满足。同时,这种家长一般来说文化修养也不会很高,对子女的教养问题不可能有心去研究。一味地爱孩子,结果也必然是溺爱。当然,不是所有这些类型的家庭都会溺爱孩子。是不是溺爱孩子,主要取决于家长本人的文化修养和对子女教养问题的认识,真正弄明白怎样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爱一个孩子不难,爱得正确,爱得恰当,爱得有效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9、不要只注意对孩子的表面的关心。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养与教,往往只注重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是否与坏孩子在一齐,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等,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注意去发现,对孩子的心理、情感、思想的发展不注意去关心、观察、了解。他们往往不懂得这些东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家长,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所要关心的不仅仅仅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是否生病不舒服。如果仅仅是这些,那就跟养一个宠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也不仅仅仅是关心他是否与坏孩子在一齐,上学考试得多少分等简单的问题。与坏孩子在一齐的确不好,容易受影响而走上邪路。考试得多少分,固然能够看出他在学习中的成果,但也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情感、思想都在发生变化。所谓一个孩子长大,表面是身高、体重的增加,实质就应是心理的成熟、情感的丰富、思想的发展。这些东西是他成长的决定性标志。有了成熟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即使他与坏孩子在一齐也不会变坏。有了健康的心理、情感和思想,他就会懂得,为什么要上学?怎样才能上好学?即使一时他的考试分数不是十分理想,那也不等于他没有学好。此刻我们中小学中那种为考试而学,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习好坏的氛围实在是害人不浅。
10、不要有“护牍”的心理与发展。
有些家长爱子心切到了没有原则是非的地步。孩子在外边吃了亏,不问是怎样一回事,就断定自我的孩子受欺侮了,就要为孩子去争回一口气。明明是自我的孩子错了,也不认为有问题,非要找出为自我孩子解脱的理由或可能性。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理构成了一个极其错误的概念:吃亏了,有人会为他打抱不平;错了,有人会替他兜着。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11、构建和谐家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谓和谐家庭,就是孩子父母与长辈之间的和谐、夫妻之间的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家庭与邻居之间的和谐。例如家长的虚荣心,不求上进,不务正业,不礼貌言行,喝酒,打麻将,种种不良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注意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一句话叫:“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就会打洞。”主要说明遗传作用。先天遗传的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家长作为孩子来到世上接触最多的人务必注意对他的影响力。自我由于学识等原因也许不能给孩子直接有效的教育资料,最起码不能给他坏的影响,尽可能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所以,家境不好,不会太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而家长本身素质的低劣,对自我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可大了。
12、要个性注意孩子潜能和优势的挖掘和发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思想、心理、情感、体质、礼貌生活习惯等等许多方面的资料。那些考试,那些分数只能代表书本知识掌握的相对程度,无法代表一个人成长发展所需的全部基础资料水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就是一个孩子潜在潜力优势的挖掘和发展。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潜在的潜力优势,或者叫天赋。也就是这种天赋正是一个人将来在哪一方面成才的先天因素。在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能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挖掘与发展,那对一个人的成才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保证基础,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培养潜力”就应是对孩子教育的基本方针。保证基础,就是保证孩子成长发育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孩子理解良好教育的基本条件,保证孩子成长发展的宽松空间。挖掘潜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兴奋点,用心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有意识地去诱导,培养,发展,促使其成为某种优势。发展个性,用此刻流行的话说,就是培养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有点家长可能认为,孩子还小,谈不上什么开拓、创新的问题,似乎只要把书念好,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书要念好,大学要考上,但是这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并不矛盾。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要
他搞什么发明创造,就是对孩子平时出现的在大人看来似乎很离谱的一些奇思妙想,不要轻易否定,简单武断地压制;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在可能状况下,不要简单地告诉他,是什么,不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要合理地启发,及时地引导,让他自我去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潜力,就是期望家长在与孩子朝夕相处中,透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场合,为孩子创造潜力训练的机会。什么都不让他动手和参与,一切能包办代替的都包办代替了,表面上看是好像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提高潜力的机会,是在害孩子。
13、小学生存在十大不良消费现象
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事实——小学生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消费群体,而且在这个消费群体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
不良消费一饮食消费
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成了对中小学生的新诱惑。零食消费对孩子身体健康不利,容易引起孩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
不良消费二服装消费
此刻的校园,名贵衣服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孩子之间很容易构成穿衣的攀比心理。
不良消费三人情消费
孩子之间互相过生日,买礼物,有时小学生的父母将小朋友全部邀请到家或饭店,花费几百元设宴款待。
不良消费四促销消费
当前大部分以中小学生为消费对象的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均有促销吸引青少年学生消费的行为,他们透过带有博彩性质的“抽奖游戏”吸引青少年。这些行为不但分散了学生的精力,还滋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不良消费五手机消费
现代通信工具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沟通上的诸多方便,手机干扰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课堂上的突然铃响和不健康的声讯电话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危险信号。还有,孩子的不正常消费也给家庭增加了原本不必要的负担。
不良消费六网吧消费
此刻的流行游戏都是多人联机型的,而家庭中的电脑只能一个人玩,所以网吧就钻了这个空子,引来大批的小学生去玩。更有甚者,一些不良业主开设一些有赌博资料的电脑,并带有淫秽的东西,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害处。此刻网吧有不少的小学生,孩子很容易迷失方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终生遗憾。
不良消费七成人化消费
一些中小学生除了服装、文具等学生消费品之外,化妆品、首饰、手机等一些成人用品也成为他们消费的热点。在一些商场和专卖店,经常能够看到不少学生为自我选购化妆品之类的用品,在商场的金饰柜台,还有一些家长带小孩来购买价值不菲的真金首饰。
不良消费八重复消费
一位家长在给孩子购买书包、文具盒时曾说:“孩子一味追求时尚的文具。不买还不去上学,真没办法!”对此,孩子们的解释是,他们虽然明白旧文具还能用,但是同学们都换了流行的,自我不换,感觉“没面子!”
不良消费九舍本逐末消费
中小学生消费的一个倾向就是“舍本逐末”,将超多钱用在零食和玩具上,但是真正的目的却是零食和玩具附带的一些卡片或小玩具。有一些学生,为了收集一种方便面里附送的卡通卡片,在买来方便面之后,只要卡片,而将面饼扔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应对这些不良的消费。中小学生的高消费现象,是家庭、社会共同促成的。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这种消费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因素。高消费带来的消费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消费,这已不仅仅是校园内的话题,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职责
【精选阅读(2)】
管教孩子的六大问题
大多数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个性教导小孩务必“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不正确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宝宝让我们疲惫不堪:
问题1言行不一致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明白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地做到这一点。
问题2小看和责备
有些父母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我的孩子做比较。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用心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摧毁。
问题3保护或溺爱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我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潜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
问题4父母过于民主
有些父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期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决定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靠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使其变得为所欲为。
问题5滥用奖罚手段
孩子缺乏是非决定潜力,为了帮忙其明辨是非,父母就应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就应的。
问题6父母意见不一
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持续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能够学会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必须的方式方法。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持续头脑冷静,运用自我的爱心和耐心,将小孩从调皮捣蛋的麻烦主角中转换过来。
【精选阅读(3)】
【现代孩子的教育问题(共6篇)】相关文章:
街道学年教育工作总结2022-05-21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8-14
年度教育工作总结2022-05-25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管理心得体会2023-09-12
教师教育读书笔记2022-05-08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023-01-31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2023-01-26
教育随笔序言2023-12-20
学年小学年度教育工作总结2022-06-18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自查报告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