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2-12-20 07:49: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共14篇)由网友“螺蛳粉在逃酸笋”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

篇1: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

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观念。特别是在农村,这种思想尤为突出。而如今,很多80后家长的生育观念却有了很大变化,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也在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口号的感召下,男孩和女孩在社会地位中的明显区别已日益缩小。其实,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我曾清楚地记得,在县城当教师的婶子在生下姐姐后不久,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计生部门的组织下上了避孕环,并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然而,在生下女儿后的不久,受世俗观念的严重影响,我的伯伯和婶子毅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还要再生一个儿子。于是,在一家私人医院,婶子偷偷取下了节育环。由于隐蔽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没有人看出她的怀孕迹象。经过掖掖藏藏、心惊胆战的10月艰难孕育,婶子在邻县娘家终于产下一男婴,取名龙儿。夫妻二人欣喜若狂,当即请了一个奶妈,将孩子暂时寄养在外婆家。随着小弟弟年岁的增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因为没有户口,伯伯和婶子方才将违反计划生育的事主动向计生部门坦白。最终,婶子被取消任教资格。

如今,龙儿也已结婚,并育有一女。虽然伯伯婶子都将老家的房子变卖,搬到重庆与儿子一家居住,但优越的生活环境却始终不能弥补两位老人抱不上孙子的遗憾。终于,婶子在获悉儿媳意外怀孕的消息后,把藏在心中多日的话语对儿子挑明了:“儿啦,给我生个孙子吧,老妈就这点心愿了。”

受过高等教育的弟弟,知道母亲生育、养育自己的艰辛,他不忍伤害老人的心,更重要的'是,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以他和爱人现在的经济实力以及孩子现在的生活、教育成本作标准,养育一个孩子是适当的。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父母呢?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龙儿接到了单位派他到某乡镇去搞展销的任务。到达镇街后,到处都是有关计生题材的瓷砖墙画、人口漫画、墙标、杆标、巨幅宣传画、喷绘写真灯箱。特别是那幅“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自然界山水交相辉映,人世间男女平衡和谐”的带有新型生育观念的宣传画给龙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龙儿也似乎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和妻子商量好后,龙儿以周末带着全家人去农村透气儿为由,再次来到前几天去过的那一乡镇。醒目的宣传画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次映入他的眼帘。该怎样让父母接受自己的生育观念呢?

晚上,龙儿一家住在镇上一农家。农家大妈看着龙儿的女儿看得十分标致,便对龙儿的母亲说:“大姐,你好福气呀,有这么一个玲珑乖巧的孙女儿。哎,我那儿子、儿媳,还说要做什么‘丁克’家庭,不生孩子。”

“啊?怎么现在的80后连孩子都不肯生?”两位老人几乎是异口同生的说道。

“嗨,大姐,改革开放30年来,计划生育可是变化大呀!以前还说什么‘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看嘛,现在镇上到处都是贴着有关计生的宣传画,提倡的也是‘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在我们镇上,几乎家家都办起了小厂、农家乐来搞经营,40%的人家都买上了小汽车,很多家庭都决定只生一个孩子,说什么要多腾出时间来搞经营。我不图儿子能给我生个孙子,哪怕能抱上孙女儿也行啊!”农家大妈一边拣菜,一边嘻笑着与龙儿母亲搭讪。

与农家大妈的对话,对两位老人而言,就像是被洗了脑一样。

“看来,我们还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有孙女,可以共享天伦之乐。”晚上睡觉前,大伯对大妈说道。

“老头子,其实昨天晚上儿子跟儿媳说的话,我都听到了。他们不想再生二胎,也不想让我们伤心,他们是两头为难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头想想,其实女儿对我们的关心还更多,天天都打电话问我们的身体。当初,我咋老是绕不过‘传宗接代、光宗耀祖’那个怪圈儿,非得要生一个儿子呀!”大婶说着说着,两行清泪夺眶而出……

第二天,龙儿准备带两位老人到乡镇去转悠,顺便也将来此的真正理由告诉自己的父母。

没想到还未开口,母亲先说话了:“孩子,有孙女儿我们就满足了。咱回家吧!”

篇2:观岳阳楼杂文随笔

观岳阳楼杂文随笔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都是古人盛赞巴陵胜境的名言佳句,而只有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水,美景入目入心才能真正领略如此这般的诗情画意。

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很喜爱岳阳楼,所以前前后后重建修复了她五十多次,现在的岳阳楼是清朝时重建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古代建筑。通高不到二十米,但好在不像武汉黄鹤楼和南昌滕王阁那样被开发商和GDP的水泥森林所围困。虽然略显沧桑,却依然孤傲挺拔。登楼远眺,湖光山色,碧波万顷,鱼跃鸥旋,尽收眼底。

岳阳楼的建制很有特色,是楠木四柱通贯三层,如意斗拱精巧叠合,凤头飞檐翘首凌空,盔顶楼面独步天下。

似乎唐宋时期的文化名人都来过岳阳楼,诗词刻石目不暇接,名篇佳句俯拾皆是。走马观花般看看唐宋大诗人的佳作就累得不行,对元明清的诗人们只好拱手说声抱歉了。

提到岳阳楼,就会想到范仲淹。许多人也是因为仰慕《岳阳楼记》的崇高境界,才登上岳阳楼。

范公仲淹是北宋高官,更是大儒,曾经官至副宰相,儒学修为莫测高深,公认知行合一的典范,不仅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情怀,并且当作行为准则,一生身体力行,一以贯之。

王安石评价范公为“一世之师”,朱熹评价为“杰出之才”,吕中评价“论宋朝人物,范仲淹为第一”,“一生粹然无疵”。去世后皇帝加封谥号“文正”。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在范文正公这不灵。

小时候课文里有篇《划粥断齑》的故事,就是讲范公幼年时生活贫困读书刻苦,一盆粥凉了后,划成四块,拌点咸菜吃一天的励志故事。

范公仲淹的道德高度、学识高度,谋事能力、行事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全才。他曾经八年内三次因为向皇家提反对意见而被贬官外放。而在贬官外放期间,却干成几件大事:一是为江苏沿海修建了几百里的防波堤,使几千亩良田免遭海潮侵袭,百姓安居乐业,至今还有范公堤遗迹可寻;二是疏浚水路,根治了太湖水患,为苏杭天堂之美誉奠定根基;三是筑城练兵,抵挡住了西夏对边境的侵略劫掠,保得边境安宁;四是倡导组织各地办学,并引导帮助孙复、张载等贫困青年成为宋代儒学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尤其为朱熹、王安石等交口称赞。这四项大功绩,能成功一件就利国利民,福及子孙,功德无量了,而范公是四事圆满。所以,范公生前各地蒙恩百姓就为他建生祠供奉,可见其声望之高。

范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在朝堂兴利除弊,殚精竭虑。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勤政廉政的典范,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榜样,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楷模,是努力学习、不断完善、齐圣齐贤的标杆。只为社稷百姓,不为政绩,不为升迁,所以,做到了无欲则刚,凡三贬而无悔。

想那范公,人格完美,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超群。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造诣深邃。区区三百字的'《岳阳楼记》更是浓缩了他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和为圣之道。

《岳阳楼记》笔触老辣,描述精准,逻辑清晰,议论深刻。从平铺直叙开始,交代清楚此文背景,赞叹了同僚好友滕子京的能力和政绩,简介了岳阳楼现状和议论缘起。

转入正文先说阴天后说晴天,不同的气候变化外部环境对人们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好比“春女思,秋士悲”。深刻揭示了我们凡夫俗子内心脆弱,缺乏定力,环境优美则愉悦高兴,环境恶劣便沮丧抑郁的通病。暗喻了人生难以逃脱情绪的左右,时时刻刻无非就是在贪爱和排斥两种心态中过活。遇到可口的食物、合体的衣服、舒适的环境、顺眼的人物、顺心的事情,我们就会接纳,喜欢,贪欲,索取。遇到难吃的东西、难闻的气味、恶劣的环境、讨厌的人物、闹心的事情,我们就会排斥,拒绝,逃离,愤怒。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一会上一会下,在接受和排斥、愉悦和生气、贪欲和嗔怒之间跳来跳去。人们就是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直至一生,所以叫做凡夫俗子。

范公在此话锋一转,“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古代圣贤仁人就不像上述两种俗人,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许多人都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或者轻易放过,或者肤浅地理解注释为是心胸宽阔,豁达淡然,不计较得失,坦然面对一切的意思。

其实不然,范公这里描述的是儒家内心成就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能够内心强大到不为财产的得失和所处环境好坏等外在因素所影响,不为爱恨、贪嗔、喜怒等内在情绪所干扰。内心安住,如如不动,稳如山王,笃定泰然。这可不是凡夫俗子心量大点,没心没肺点,撂爪就忘点可以达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锻炼提升的修为层次,是儒家圣贤“无我”“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崇高境界。是在中央任职时忧虑老少边穷地区的百姓脱贫没有?获得感增强没有?村霸地痞铲除了没有?在偏远地区工作呢,则忧虑君主领导,对基层的情况了解没有?制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到位没有?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建立没有?

范公描述的古之仁人,仅仅忧虑君主社稷和黎民百姓两头,却独独忘了中间承上启下的自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更是把国家百姓摆在自己前面,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如此,先以“小我”发展至“忘我”,最后到“无我”,“我”之不存,谁还会“以物喜,以己悲”呢?

儒学是心学,是既有理论教育体系又有实践修炼体系的文化系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北宋“关学”派宗师张载,以范公仲淹等代表人物为楷模,将历代大儒的内心境界与担当追求凝练为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何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何为圣人之心?《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成就圣贤之心学,不是世间科学、技术等记问之学。之道:成就圣贤之心学的路径和内容。明德:光明,获得(“德”与“得”通用)。得到内心之光明,驱散愚痴暗昧。亲民:仁者爱人。止于至善:与人为善,与人,就是奉献。至善,无私奉献。专注于此就是止于,仅仅于此,不再需要其他了。

成就圣贤之心的路径和内容,就是获得光明智慧和无私奉献。用佛教证悟境界印证,就是智慧和慈悲。

何为生民立命?以圣贤之光明智慧教而化之,祛除愚民之暗昧;以圣贤之慈悲奉献拔苦予乐育而度之,使之希圣希贤以安身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圣人之道明德至善也。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习气障蔽,道德衰微,使圣贤之道难行。而难行能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为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绝学兴于世,传承会有时。以德立身,以德立心,以德治国,以德兴邦,是为开万世太平之始。

用范公仲淹的名句结尾,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没有如此高风亮节之人,我追随谁去呢!

篇3:观荷观自在杂文随笔

观荷观自在杂文随笔

去年,我有两次到仙庾岭去观荷,一次是六月底,一次是七月初;一次是在雨中,一次是在烈日下。

雨中的荷别有一番韵味。还没靠近,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扑鼻而来,钻入肺腑,因而心生欢喜,原本讨厌的雨天也瞬间变得可爱起来,撑着伞,便跑向了荷塘。

伫立在荷塘边,眼睛一刻也停不下来。荷塘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花呀,叶呀,草呀,包括在荷塘上空低飞的红色、黄色或绿色的蜻蜓,以及,在清浅的水里快速爬行的不知名的黑色小虫子,包括整个荷塘,以及围绕着荷塘的苍翠远山,都在静静地享受着这雨水的润泽和洗涤。

.6.23

“最是那低头的一抹温柔”,被雨露滋润着的花中仙子——荷花,在微风细雨中轻轻颤动着,粉嫩欲滴,不胜娇羞,煞是惹人爱怜。

而雨中的荷叶却是一群淘气的小子,它们想尽办法吸引着人们的注意。细密的雨丝不断地坠落在荷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不多时,荷叶上便聚集了一汪透明且流动的琼浆玉液,在随风起舞的荷叶上翻来滚去,“玉碗盛来琥珀光”,恐怕醉酒的诗仙李白看见,也会忍不住踏入荷塘去狂饮一番……

初见雨中的荷塘,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再见时,烈日下的荷塘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火辣辣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花儿怕是要晒焉了。不,灼灼烈日下的荷花更显挺拔俏立,喝下了骄阳酿成的酒,更添了几分颜色。荷叶也是油得发亮,散发出浓郁的成熟气息,曾经的调皮小子已经有了几分沉稳和担当。

今年,我仍去看了两次荷,一次是一月,另一次是七月。

也许有人会诧异,一月看的什么荷?

一月,看的是枯荷——去年的荷。

一眼望过去,整个荷塘像一片茂盛的褐色的草原。深浅不一的褐色花茎和叶茎密密麻麻的,遍布整个荷塘,不管是直立的,还是折断的,弯曲的,哪怕错落交叠在泥土上的,都在努力地保持着它们以往的姿态,还有它们身上的'刺,仍然尖利,不可小觑,冷不丁扎得你生痛。曾经的“玉盘”也已经收拢变成了褐色的花苞状。而那些“美人”——荷花,早已修成“正果”,也有一些仍然坚定地挂在枝头,任凭岁月的流转,兀自活成了雕塑的模样。

枯荷的美,是一种镌刻于心的美,是生命的延伸,是存在于世间的另一种姿态。

从古至今,荷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为人所称颂,也因为莲蓬的子多,寓意多子多福,古往今来的书画家,尤其爱画荷。

我的书画老师恐怕可以称之为“荷痴”了,据我所知,他去年到仙庾岭不下十次,今年更甚。

书画班的同学也是跟着去了一拔又一拔。我心想,去年看过了今年就不去看了吧,可是依然还是去了一趟,想着总是会有些不一样。

去的路上,我问老师,你前天才去看的荷花,今天又去,会有什么不同吗?

老师说,当然不同,天天看可能区别不是很大,但是隔个两三天去看,区别就大了。几天前,荷花还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花骨朵,前天,下过一场大雨后,许多荷花都开了,各种姿态各种模样的都有——有一点点大的花骨朵,也有含苞待放的花苞,还有半开的,盛开的,怒放的;有低首的,直立的,倾斜的……

到了荷塘,去年在雨中看过的一处荷塘今年已经变成了田地,如同消失的九寨沟,另一处更大的荷塘还在,许多民工正在搭台,为即将到来的“荷花节”做准备,荷塘边被围上了一层护栏。

老师扛着他的单反消失在荷塘深处,他在为今年的个人画展做准备,每次去荷塘都会拍几百张不同的照片,准备画两百幅不同的荷花。他说,自己观察,自己选角度拍摄的荷花,与网上下载的图片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的“胸有成竹”有得一比,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我的老师则三天两头地扛着单反往荷塘跑,头皮都要晒裂了,戴个草帽又来了,称他为“荷痴”一点也不为过。

我则与书画班的同学胡姐撑着遮阳伞漫无目的地沿着小路向前走去。

荷花被护栏隔着,总觉得看不尽兴,加上烈日的炙烤,白晃晃的日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汗水从头发丝里不断溢出来……终于在我们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找到了一大片没有被护栏隔离的荷塘。

今年的荷花已经不是去年的荷花,尽管一眼望去与去年的花没有什么不同,可到底还是让我发现了“新大陆”——有一根藤蔓顺着笔直的花茎攀援而上,一片嫩绿的叶子如同翡翠般点缀在绽开的花瓣中,仿佛被花拥入了怀中……刹那间让人联想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千古名句。

我想,这便是永恒,这画面将与这诗篇一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若还要找出今年与去年的不同,那就是——“共我赏花人不同”,今年穿的衣裳也不同,而我也不是去年的模样:身材胖了一圈,眼角纹深了一些,鬓角的银丝也多了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第一次见到这句诗是在二十年前的同学录上,当时年方二八,不解其中深意,如今知其意,已是词中“人”——

花开一季,从花苞到怒放到干枯,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来年又是新的花苞,如此周而复始……女人如花,花已岁半!不由得心生一丝惆怅!

我和胡姐拍了一堆照片,正准备离开,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快来看,这里的花开得好漂亮,这里照相好……”随即,一群穿花裙子的老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遂想起那枯荷,哪怕已经枯萎,仍然美得很精彩!

等到荷花节,我还要去看荷花!

篇4:观书赋杂文随笔

观书赋杂文随笔

半亩方塘,阅尽才子风流。天光云影,睥睨世间春秋。茶余饭后,一册在手。水波潋滟,满天星斗。开卷揽胜,寻芳探幽。闻宫商角徴羽,余韵之袅袅兮;观赤橙黄绿紫,色彩之斑斓兮;品酸甜苦辣辛,回味之悠长兮。

悦耳者,清音激越,汩汩淙淙,若山涧之流泉也;入目者,云锦瑰丽,若宝石之璀璨也;可口者,馥郁浓醇,若窖藏之琼浆也。若非躬亲者,不知其曲水流觞、盈袖暗香、口齿生津之妙也。

诗三百,道尽先民之喜怒哀乐。楚辞汉赋,铺扬昔日之阜盛繁华。乐府歌行,倾诉古人之悲欢离合。神游其中,洋洋大观,尽揽于怀。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唐诗宋词,摇曳生姿,争奇斗妍,闳阔跌宕;小令杂剧,雨后春笋,百般芳菲,万千气象;明清小说,流派纷呈,骊歌绝响,各显神通。徜徉其间,盛世华章,末世挽歌,令人喟叹,让人唏嘘!

呜呼!观书之趣,趣在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观书之乐,乐在激浊扬清,吐故纳新;观书之悦,悦在远离世俗,浩气长存!余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今生之余年,不可一日无书也,不可一日不观书也!

篇5:观花偶感杂文随笔

观花偶感杂文随笔

“人间四月芳菲尽”,暮春时节,各色花木开放盛况已接近尾声。

下面这一棵是什么花?我姑且把它唤作紫荆吧!

初春时,迎春花刚败,紫荆恣意的吮吸着阳光雨露,满眼望去,公园里、大路旁尽是一树一树的紫荆花。

枝条上成串成串的`花儿开得很美、很挤、很热闹。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树紫荆“花容失色”,一副病怏怏的模样。《水浒传》有诗云“人无千日好 ,花无百日红”。果真如此!

由此,我想到人这一生。

短暂的大红大紫后终有低落之时,要学会认真低调的生活,趋于平淡。

唐代诗人白居易官居九品,后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也在《琵琶引》中感叹:“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倒是稀松平常的青草、绿叶,不折腾、不闹腾,一年中的三季均郁郁葱葱,“风景这边独好”。

做人甘当小草、绿叶也不错。

走过一座高楼,另一棵紫荆花却开得正盛,同一种花木,差别咋这么大呢?

仔细观察,发现这棵树“很不幸”,被分配到阴凉处栽种,没有阳光直射,花开得虽有点迟,“百花开过我花发”,它依然艳丽如初。

是啊,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

条件不好,没有机遇时,就深深地扎根,默默地汲取养分。

相信上天是公平的,有一天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花季。

篇6:树立大语文观杂文随笔

树立大语文观杂文随笔

素质教育,一度唱响神州大地,也没遗忘洪江市这小旮旯。这里单说说语文素质教育,是如何影响物理其他学科。从语文教材配送,其实很理想化,小学,初高中,它们都配有《写字》。这书好啊,选字有代表性。你去看看有几人关注,语文老师借口教学任务繁重,没专门书法课,常常无视它的存在,只顾死死把眼睛盯着教材篇目。

其实,能选上教材的作品,篇篇是精品绝品。它们在某一体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虽说它们是语文中的精品或绝品,也不能把它们看成是语文全部。很遗憾,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亦把语文课本看成是语文全部,这是极其荒谬的。他们脑子僵化了,不关注学生课外阅读,会害死我们学生的。偶尔他们也喊一喊,如家乡俗语“见鹰喊鸡”,做做样子罢了。这样我们学生,也懒得去看课外书籍。家长也会严防孩子看课外读物。非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就会没收课外作品。只有那些不满足于书本的“叛逆者”,他们想额外摄入一些营养,就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语文老师呢,教着课本也就心安理得了。岂不知课本只是些精品绝品,是范本,要求我们教师指导他们学习。

当然语文课堂离不开字词,这点我们语文教师都注重了。但练字常常只挂在嘴上,叫同学买“庞中华”,让他们在上面描摹,这当然好啊。庞大师的书法,实用性很强,要他们临摹也没错。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模仿能力都有限,如果只一味喊他们写,效果并不见佳。我曾做过实验,光喊不练,不得要领,到头来他们是在敷衍我。你须得在黑板上示范,眼见为实,他们才信服你,认真练习。教师书写前,须对字进行推敲,它们的比例,勾画了了。除此之外,教师平日书写,也是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练就一手漂亮书法很重要。

我前面说了,学生“偷学”,这种现象要不得。学校要大大方方把阅览室开启,不能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如果哪位同学能把《红楼梦》阅读下来,把《诗经》看了下来,难道它还抵不上你初高中所有的教材文本吗?我一直强调,课本只是范本,让我们的教师指导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如果他们能模仿阅读,可以说跃入了大语文的海洋,开始尽情遨游。如果谁能随心所欲,大胆泼墨,写出漂亮的文章,配以娟秀的文字,你说他的语文水平能低吗?

可惜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大多只知道语文是课本,让同学们把课本弄懂就行了。难道真的弄懂了吗?前些日子,参加国培,有教师上《蒹葭》一文,当大家都在为她喝彩时,我说你们弄懂了吗?蒹葭苍苍,“苍苍”二字,课本解释得非常好,茂盛的意思。可我们的教师,硬把它说成萧条的清秋节,芦花飘飘,白茫茫一片。振振有词,参考书中是这样说的。且不想去如何评价那些“专家”,他们说后面的内容,我们就知道是秋天啊!如白露为霜。是啊,人们一想到霜,非秋天莫属。那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如何解释?为什么要写成白露,不写成霜。你们谁见过清秋时节,芦花白茫茫的,还很繁盛的?当然霜是有的,可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写白露?如果不是前年初春,一天清晨,我亲眼所见,我也会与同志们一样,说那冷落清秋节,也会想到霜。可我还想不通,蒹葭繁盛,郁郁青青,咋又会是秋天呢?

那天清晨,我很惊奇,已是春天,还打霜?也是无意间,我想触碰那雪粒子。就在我手触碰那一刹那,我惊呆了,这哪里是霜,是晶莹剔透的露珠。珠很小,当时我很震撼,突然想起《蒹葭》里的句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环视周围的芦苇,繁盛嫩绿,一切都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深入生活有多可怕。遗憾的是,如我们老师所说,还有那些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专家”们,还在书写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节。却不知“白露为霜”的“为”是像的意思。这里是比喻,说“白露晶莹剔透,洁白的像霜一样。”后面的“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也就好说了。意思是“白露没被太阳晒干呢”。

嗨,语文学科如出了问题,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很大。语文是百科之母。说说物理学吧,我们很多学生害怕物理,我也跟他们聊过,他们很少有把物理课本里的字通读完毕。能张着耳朵听的就算不错了。在老师再三交代下,记住定理或公理什么的,再有就是牢记公式。他们缺少自主研究,钻研文字的习惯。这样的学生,你们说培养出来有什么用。我们平时天天喊口号,要素质教育,一天到晚死背“青蛙”(生物),死啃“甲骨文”(历史),熟读“南极洲”(地理)等,有用吗?一旦他们形成了语文能力,比四大名著学习起来不就容易多了?当然,我不是说这些不重要,我们的教育制定者,已注意到它的问题,在小学、初中把它们作为考察科目,不影响“芯片、量子学”(物理)。我们的执行部门,他们是不会去动这脑筋的,只觉得素质教育来了,大肆宣传,喊得震天响,就差没出动宣传车,满大街跑了。如果你真问他什么叫素质教育,他也会给你整些高深的理论,言辞凿凿似乎有理。可真遇上同学们欲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却又百般阻挠,说这不安全,那也不安全。不过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这安全的`担子太重,责任忒大。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在教室里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呆若木鸡,还不如走入现实,看过究竟效果好。有的同学不敢大声说话,怕音调不准,何不让他们去夏令营走走,与外界一接触,就知道普通话有多重要。他们回来就会注重读音的准确性,也就会在任何场合,敢大声练习说话了。诸如此类的事太多了,如物理学,说到电,我们老师当然要在实验室做,不能老是拿手电筒灯泡做实验吧!何不用220v电压做实验,让他们该注意什么,这样他们回家就有实用性,也不是我们过去常说的“书呆子”。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要有大语文观,切忌停留在狭隘的教材文本上。我们语文工作者,还有非语文教学的同仁们,其实都应该有大语文观,具备良好语文素养。非语文老师,你的普通话,你的粉笔字,你的言语谈吐,举止文雅,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学生。因此说,大语文观,会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这样素质教育就不再是局限于口头上,砍掉些不必要的“红线”(等级考察作为升学的拦路虎)。真是他们日后成才了,你一本历史书,不就是几个小时的事。你几张地理图,最多也不过几天功夫就解决了。因此,我说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者,你们也该看看语文高考题,那是大语文观样式。别再沉浸在小语文观的“天井里”,不要再做那井里观天的蛙了。

篇7:一个女人的生育梦杂文随笔

一个女人的生育梦杂文随笔

“要从巷子尽头的那几个院子说起。”她说。现在的那三个院子是以前地主家的整个羊圈,后来被公社收回,分摊给了农户。羊圈被分出三个院子来,兄弟仨一人一个独院。要说这样,就已经很圆满了,弟兄们都有了自己的一个家,老人也该安享晚年了,可偏偏兄弟仨都是光棍汗,这可成了老人的一个心病。后来的很多年兄弟仨还是和老母亲吃在一起,人们都说那老婆子喂了弟兄三一辈子的饭,那倒是实话,老婆子丈夫走得早,她一个人把三孩子拉扯大,可直到老人去世也没能看到哪一个儿子成了家的。老人去世不久后,三弟兄也一个个离家出走了,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有人说是去了附近的矿上挖煤,也有人说是去了别的地方讨饭,有人见过他们;还有人说去当兵了……这些都是听来的,没有个准,总之那院子就这样荒了下来。那个女人来的时候是这院子刚空出来一年多,有人看见她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在村口坐了一个下午,过去问她,说是从很远的地方来,问她来这里干嘛,她不回答,低着个头。当天晚上她就住进了老大的那个院子,就是巷子最头的那个院子,之所以能住进去是村里的干部开了会,感觉女人应该是逃难而来,走投无路了,流落到了咱村。所以决定让她暂时的住在村子里,避一避难。这样说虽然有点牵强的感觉,但总之女人就是这样来到这村子里的。女人刚住进去的那晚,几家邻居帮忙去收拾屋子,给拼凑了一些被褥和七七八八的生活用品。这样就算有个落脚的地方了,也能将就着过日子了。给我讲这些的是我的奶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满头的白发,牙已经脱了,但她的声音一直那么洪亮。她总是能把很多事情讲得让人入神。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给我讲了好多好多的传奇故事,我也就是这样在奶奶讲故事的时间里慢慢地长大的。奶奶这次讲的这个女人也是这篇故事的女主人公。

女人叫什么名字一直没人知道,大家只知道她的女儿叫贾如生。贾如生,这个名字听着像男孩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她是女孩的事实。如生和我同龄,我们一起在村里的小学读书,但我比她高一个年级。我经常去她家玩。她的妈妈总是做很多好吃的给我们吃,看得出她妈妈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我曾试探性的问如生关于她的爸爸,但每次都未能得到答案。所以到了后来我也缄口不提这方面的事了,我想有一天如生会告诉我关于她的那些大伙都好奇事。她们从哪来,因为什么原因,她妈妈的名字,还有她一直未出现过的爸爸。如生的妈妈,那个有点传奇色彩的女人,我礼貌地叫她阿姨。她很少说话,惜字如金。但总是一脸的笑,她是一个很漂亮女人,高挑的身材,瘦瘦的,留一头很长的头发。我和如生在七岁那年,央求她的妈妈给我们扎了和她一样的辫子。如生的妈妈说:“女孩子要懂得珍惜,一些东西散了就再也回不到原始的模样了,就像这头发散开了就没有了辫子的模样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她说那么多话,而且还是那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话。她之前只说一些生硬的肯定或否定的话。我也是从那时确定她并不像外表那么的与世隔绝,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有柔软的内心。这种确定后来越来越深,是我和她走的越来越近之后。我在那些放学的午后会穿过整条巷子去如生家,每次进门第一个看见的总是如生的妈妈。在如生在家的那些日子里我会和如生一起趴在一起看那些小人书或者做其它事。碰上如生不在的日子,我会坐在她妈妈旁边看她剪纸。如生的妈妈会剪各种各样的动物样的贴纸,她也是以此作为家里经济的来源。每个周六的下午我会和如生提着一两包她妈妈剪好的贴纸去镇子里交货,镇子上的纸火铺收贴纸,我和如生会挑买价最好的一家卖掉那些剪纸。在我看着如生妈妈剪纸的那些时间里,我并没有多的去看她手中的剪纸,而多的时间里是看她的脸:那是我在走出我们村子之前见过的最漂亮的脸了,白皙的皮肤,没有因为年龄关系而显得枯燥,眼神的沉稳应该是那种经历了许多事以后沉淀下来的。我曾在如生面前夸她妈妈长的漂亮,说她长大了也会像她妈妈那样漂亮。如生只是微微一笑,和她妈妈一样没有说太多的话。在如生上了三年级的那年,她的妈妈对我说不想让如生继续上学了,让我帮她到如生那说说。我问她为什么,她没有回答,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歉意。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村里开始有了关于她的风言风语。有人说她就是巷口老大的媳妇,老大让她来到这里自己在外面挣钱养家。关于这些话的真假都无从知晓,我也曾试图在那些拌碎嘴的人面前替她们解释,但每当我要开口解释时却不知从何说起。我突然发现,那么长时间看似我和她们无比亲密,但关于她们的事我也和那些拌碎嘴的人一样什么都不知道。那一刻让我觉得有些恍惚,我感觉如生一直骗着我,她的妈妈也一直骗着我,她们并没有拿我当最好的朋友。也是从那之后,我开始刻意回避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缠着她们。

在很久没见到如生之后,我却又开始想念和她在一起的感觉,我想是因为我的躲避才出现这样的。可是在一个放学回家的午后,妈妈告诉我说如生在家已经很久没去学校了,问我是不是因为生病了。我没有回答妈妈,转身就朝着巷子口跑去。当我进了如生家的院子后,我看到如生的妈妈正在着晾衣服,我没有看见如生。我问她“如生呢”?她微笑着给我找了小板凳,让我坐在槐树下乘凉。“如生去了镇里,晚上才能回来。”她告诉我。我没有问去干嘛了,等着她继续说下去。她叫我的名字,说:“如果如生有你那样的家庭就好了,不会受这么多的苦”。我心里一惊,感觉接下来她会说出我期待的那些。远处突然有警报声响,她停下了手中的活,用围裙擦干了手,去了里房,不一会的工夫又走了出来。警报声越响越近,听着就在巷子那头。她拿了一包东西给我,说这是她一直扎头发用的皮筋,让我拿去用,也算她给我的一个念想。我不明白,问她为什么突然送我这个,“你们要离开这里了吗?”“为什么说是留个念想”。她仍是微笑,说:“女孩子要记得打扮得漂亮点哦”。我越听越急,拉住她的'手问,“如生出事了吗?还是你们怎么呢”?巷子里人声鼎沸,听着好像出了事,我拉她说去看看,她说不用了,他们马上就过来了。我还没来得及起身,一群人就涌到了门口。最前面的是几个穿制服的警察,后面跟着村里的叔伯婶婶们。两个警察朝她走过来,人群里一声尖锐的“妈妈”传来,我看到了人群中的如生被一位警察拉着。她没有看到我,或者她看到了只是假装没看到。她不停的喊妈妈,那个是妈妈的女人却始终没有应她,如生被那些警察拉上了警车,然后她的妈妈也被拉上了后面的一辆警车。警笛再次响起,响声穿透那个小村庄的天空。人声鼎沸。唏嘘声一声接着一声,但我始终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我被母亲拉扯着往家里走。在一种木讷的状态里看到奶奶坐在大门口,她瘪下去的嘴一动一动地好像吃着什么东西。她突然的喊:“让丫头来我这,别吓着丫头了。”母亲照做,把我拉到了奶奶的身旁,我就势坐在了她的脚边,然后整个人躺进了奶奶的怀里。她抚摸着我的头,厉声说到:“神明还魂呀,丫头还小,头一次惊吓,神明保佑呀。”奶奶是在替我往回来叫魂,她迷信,认为人受到了惊吓灵魂就会飞离出肉身,去了三界之外。我靠在奶奶的怀里说让她不要再疑神疑鬼的了,奶奶咯咯的笑,说:“这神鬼可灵着了,报应在迟早,你看来了吧”!我知道奶奶说的是如生和她的妈妈。如生的妈妈,那个奶奶口中的女人。在三十岁那年嫁给了同村的一个男人,两口子恩爱有加,婚后生活一片和谐。可是后来他们发现,如生的妈妈不能生育。这在农村是一种无法接受的现实,婆婆开始吵,丈夫开始抱怨,慢慢地夫妻关系越来越紧张。那个男人在一夜未归后提出了和她离婚,她知道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不能生育。在离婚后的一个月不到,那个男人就又和一个女人结婚了,而且他们在五个月之后就迎来了他们的孩子——如生。贾如生不是她的亲生父母给她取的名字,而是带她到大的那个“妈妈“给她取的名字,贾如生——假如能生。如生刚过两岁那年被她的这个“妈妈”偷着抱走。也是那一年如生和她的“妈妈”来到了我们村口,被村里的人安顿到了巷口老大的家里。如生八岁那年,她的“妈妈”告知了她事情的真相后让她去了镇里的派出所报案。我八岁那年,看到如生和她的妈妈被警察带走。然后想到如生的妈妈给我说过的:无常逐一,要原谅一些不完美。是的,无常逐一,总有一些不完美造就了一些失去,但有时候失去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

篇8:观大世界过小生活杂文随笔

观大世界过小生活杂文随笔

跨越沙漠、草原、湖泊、冰川,终于来到了神圣的拉萨,在短暂而又漫长旅途中终于有一天可以不用赶路、睡到自然醒、喝喝茶、煮煮粥、看看书……就好比连续工作了很久终于迎来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假期一样。

上午在詹总提供的“安乐窝”里休息了半天,旅途中一切的不适都在这里烟消云散。在喝茶的间隙,偶然间瞥见书架上的一本《转山》,出于对电影《转山》的倾慕,就怀着好奇心取下阅读,而打开之后才发现此《转山》非彼‘转山’也。

这本书开始写的有点离奇古怪,跟我的期待相差甚远,不过翻到后面才发觉 ,正式这种离奇竟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书中由三篇以藏地为书写背景的中篇小说辑录而成。小说主人公有着共同的身份与经历:优越的自身条件、惊险近乎自虐的藏地经历,而冒险与救赎又是他们共同的心灵之旅。小说在叙述精彩的故事同时,拷问的是情感是人性,是在纯净天空下的俗世尘埃。

不得不赞叹鲍贝,她运用悬疑、好奇、威胁和应许,诱惑、号召、激励着我们,把我们的思维带向一个乌托邦,以至于使我沉浸在这个乌托邦里久久不能自拔。下午带着万分不舍的离开书中的乌托邦走向拉萨的街头,开始的时候由‘乌托邦’到现实中来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身在街头心在书。后来通过不停地自我调解和朋友劝导,情绪反差才得以消除。佛家有句话讲“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其实“境由己造”此刻应该更应景,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自己造就的,艰苦的环境里你快快乐乐的,环境便不再艰苦;快乐的环境里你郁郁寡欢,快乐也变痛苦,那为什么我们不去自己创造一个可以取悦于自己的“境”呢?所以说“境”也由己造。

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之后,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可爱,炽热的烈日下绿茵满布,焦灼的空气里凉风习习,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拥挤的街头善意横流……

下午詹总带我们去拉萨四大著名藏茶馆——光明藏茶馆喝藏式甜茶。进入茶馆看到它斑驳的墙上点缀着西藏传统的配饰,老旧的木凳上已经被岁月打磨的光滑,简陋的装修却阻挡不了熙攘的人流。沾满茶垢的茶桌边,围坐本地的居民,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聊天、或神思、或打盹……据说他们来这里可以点上一壶甜茶一坐一天,而此刻他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文、讲述着我们听不懂的故事,却和我们喝着同样味道的藏茶,几个人聚在一起就有一壶甜茶,而一壶甜茶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茶杯,而每一杯都有自己的人生。甜茶作为藏区一张百年的名片,已经深深印入了西藏的文化、风土人情,甜茶馆之于拉萨,就像泡茶馆之于成都、逛胡同之于北京一样重要、典型。

喝完藏甜茶去小昭寺旁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正值雪顿节我们吃上了特有的酸奶炒饭和醇香的酥油茶、纯正的酸奶、外软里硬的藏面……每一样美食都有它特有的故事,让人在享受舌尖上的盛宴的同时,品味着它们源远流长的历史。

晚上根据詹总的提议去布达拉宫看夜景,因为去年来过这里所以今年就没有太多的兴趣,于是找个空旷的位置在诺大的广场上静坐下来。闭上双眼发觉:此刻心与地面离得竟是那么近,而地面是与布达拉宫连为一体的,我仿佛也与布达拉宫融为一体了。睁开双眼观察着这座圣洁、庄严的布达拉宫,百无聊赖地数着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房间,心也由一个房间跳到另一个房间,我看见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僧侣,每个僧侣都有一颗纯净的心,每颗纯净的心里都有一个我们进不去的世界。

离开那个我们进不去的世界,我看到广场上另外一个世界的流动,这时人的生命像是一系列偶尔交织在一起的轮回,千姿百态地由我走向你,由你走向他。

篇9:我的三观杂文随笔

我的三观杂文随笔

三观即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俗的讲,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人生观:

我个人认为人这辈子就是要活得开心,家人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做自己热爱的餐饮工作、找一个靠谱的

人结婚相伴一生。 在爱情里我可以付出很多,前提是理解我,必须三观一样。要去很多地方,热爱电影、看很多的

书、写很多的.文章、热爱美食、生活、运动、即使不是大富大贵、生活充满阳光,细水常流。

价值观:

最尊贵的首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健身运动,第二是工作、没有工作怎么让家人生活的更加好,必须给家人一个稳定

的生活环境,第三是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第四是爱情,家的构成是爱情。有了工作和家庭然后我自己再组建一个

幸福的家,第五是朋友。可以不多,但一定有两三个非常非常铁的。关键时刻会互相帮助。第六是旅行,我要去很多

很多地方,第七是电影,我巴不得把所有的好莱坞战争片看完,第八是写作。写工作生活美食和自己。

世界观:

世界是由万千生物组成,我们要和谐共处,热爱动物植物。来到这个世界就几十年,多去外面世界看看才知道世界长

什么样子。“不看看世界,何来的世界观。充实自己的灵魂,感谢这个地球给我们带来一切,空气、水、食物。

篇10:我的心理观杂文随笔

我的心理观杂文随笔

我什么时候想要了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的呢?或许是在初中的时候,不被家人与朋友所理解,或许是总喜欢自己和自己对话,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理解自己。也是那会儿,当看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而自己也会感到失落或者跟他一样着急,而那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就这样有了我想要了解心理的兴趣。

而若想要了解对方,就必然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以及想问题。为何这个人要这样做,为何这个生命要这样去做,又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那是为什么呢?一切问题都要敢于提出来,唯有提出自己的疑惑,才能更好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那个时候,是我初步认识心理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我还想着,是不是当我学会了心理,就能看透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的内心世界,便能知道他们下一步所做所为是什么了吗?

当我到了高中时,遇到了很多事情,有很要好的朋友告诉自己一个关于他们的秘密时,除了安慰他们,还要对他们的秘密有所保密。我记得有个朋友的个性签名这样写的:要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就必须要自己先理解自己。我那时很赞同她的这一个签名,连自己都不曾了解与理解自己,又谈何去理解别人?又谈何去了解所谓的内心世界?

我最初听歌,不是听他所唱的歌有多么的好听或者难听,而是他能够融入到了那首歌词里的情节,唱出他对这首歌的感受。最终能否表达出这首歌的情感来。

静静地去听着别人唱歌,更多的,我还是愿意用一个听众的身份去听,而不是评委的身份去点评这位歌手是否唱的好不好。应该要从他的声音,表情,节奏感以及音调的起伏,感受着他们能够明白写词人所写的这首歌的意思,这首歌所表示的内涵是什么,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歌,在怎样的背景下,为何会写出这样的歌?或许写词人便唱着自己所写的歌,那么更好的去表达自己这首歌的大致意思是什么。所以,我还是喜欢平静而又忧伤的音乐,那样可以更好的听他们所唱的歌是否值得去听,还有看电视剧与电影亦然。

也是在高中的时候,便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学科,就是心理学,只是这门学科必须要到优秀的大学才能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或许那时候,根本就不想努力去做好这些,但有很多的理想,很想让这个世界与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果善良是可以任由被欺负,那么我愿意用邪恶去面对这个世界乃至这个社会的不美好的一面。

我们都会这样认为,那些可恶的罪犯,他们的灵魂都是有罪的,都应该被审判,都不能够被原谅,即使回归社会,即使刑满释放,即使无论有多大的罪,也是不可原谅的。但我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其实每一个灵魂都是有罪的,只是还未找出它有罪的`地方或证据。

我还是希望,那些犯过罪的,而且并不是很严重的罪犯,应该让他们学会一门有用的技能,而不是关个十几二十年之后,出来,什么都不会,继续的危害社会,危害百姓。无论是十宗罪里面所述的变态杀人犯,还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的精神病患者,我们都要反省一下,为何那些杀人犯会有如此变态的想法?又或者思考一下,为何会有精神病患者,他们是怎么想的?

在前些天里,看简书上有篇讲的是精神失常,而评论区里有个人的评论,便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精神病,都会有精神失常的时候。对的,无论是精神分裂还是什么精神上的问题,若是不能很好的控制,或许你觉得很正常,但也会有精神上的问题发生着,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有时候,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特别是人格严重分裂的人,无论是精神还是心理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他们不理解我们,而我们也不理他们。二者的世界都将会分开,不被理解。

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虚拟世界,现实世界,梦境世界等等,这些世界上的所有东西,是否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有很强很给力的一个解释出来呢?

直到现在深入了解心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学会了的。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学问,包括行为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催眠学以及心理疾病等。而我最多也就对心理学有所感兴趣,想去了解一下下,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怎样的?一个生命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最后再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身,而不是让你去偷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是能够让你从他们行为上,语言上去思考为何要这样做?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很强大,那么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事情,所承受得住很大的压力,反之亦然。

我对于心理学的兴趣与哲学的兴趣一相同所保持的初心也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所思考的问题,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在心理的道路上是追寻着内心世界的答案,而在哲学的道路上是追寻着一切事物未知的答案。

所以有人知道这些路的方向吗?若不知,能否一起去探索?

篇11:我观于法杂文随笔

我观于法杂文随笔

我上高一的时候有幸邂逅了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六部十一本,其中作者借商鞅之口驳斥百里奚“德政”的一段话我极为认同:“恃力者,治国之大德也。若无军队、牢狱、法令、官吏等根本之力,天下安得有序?……行事不遵法令,唯赖人治斡旋。此乃治国之恶习痼疾也,行于国则国亡,行于家则家破。”

此处所言的“力”,并非专制暴力,而是一整套使国家这座庞大的机器得以有序而严明地运作、履行国家职能的完备法律体系。而且,除却奉行贤人治国的百里奚死后秦国再次衰微羸弱五代的事实,历史已经无数次向我们证明了人治的不合理性和法治的必要性,因此,一个国家想要持久地强盛下去,一定离不开一套公正严明的法律,而这套法律的制订以及执行的过程,也必然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政体、文化以及具体国情作为基础。

由于我对法学并无研究,并不敢于此妄言过多,但我非常赞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一些观点:专制政体并无立法权可言,而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法治,也应建立在整个社会利益的基础之上,而非某一个特定社会阶级的利益,因为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正义的表现。

要使整个法律系统顺利运作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除却立法的公正合理、执法的严格有序,自然也离不开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所有公民对于法律的自觉遵守。而自觉遵守又必然建立在对法律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个人认为,在法制教育这一点上我们国家做得不够好,且这是我国目前违法现象多发的重要原因。现有的普法节目多停留在对于部分稀奇古怪甚至耸人听闻的可怕案件自始至终带有夸张色彩的描述,最后的结局也不过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诚然,我们为犯罪者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欣慰,可面向民众的普法节目,竟只能起到与悬疑推理剧同样的效果么?

既然如此,也难怪人们,尤其是网民,面对某些存在争议的案件不假思索地作出不符合法律的情感宣泄。这令我想起之前一度沸沸扬扬的“于欢案”——事情始末被报道之后,网上“正当防卫”“判无罪”的呼声近乎达到了排山倒海之势。我曾经也是这种呼声中的一员,可冷静之后,我个人的观点还是转向了与最终判决相同的“防卫过当”。这其实涉及到法律与情感之间的权衡——法律本是为了保障生而为人所拥有的最朴素的向善的情感,在实际判决中却应尽力避免情感因素的影响。试想,若是这一次冲动杀人被判决无罪,一定会对之后对于可能还会发生的其他由于情感而冲动杀人的行为的判决产生持久性的影响,情感因素过分参与判决,故意杀人、正当防卫与因情绪激动而杀人这三者的界限被模糊化,这对于法律的严明性是十分危险的——法律不容模糊与瑕疵,纵然应该带有人性的温度,情感因素的过多参与却是不能逾越的雷池。

因此我认为,开发出既免于枯燥乏味又能够宣传法律基本知识的电视节目是推进法制教育的一个良好方法。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类似于“中华好诗词”与“中国诗词大会”对于古诗词的传承推广就是极好的例子。古诗词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拥有令人神往而不可自拔的.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仍然遥远陌生,而这样的节目恰恰为不够熟悉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好风景的窗。是否可以开发出类似的法律节目,值得期待。

除却在普法教育方面应该作出的努力,国人的规则意识也亟待完善。野生动物园猛兽伤人的悲剧一次次重演,却仍有漠视规则的人一次次以身试险,断送自己的生命。造成这种现象的,无非是希望占小便宜,或者一种“不好的事肯定不会发生到我头上”的侥幸心理。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应有更明确的处罚条例,也包括比目前惩罚程度更严重的可能性。

而仅仅靠处罚肯定是不够的,要靠一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分为明确的善恶,而是在善恶两极之间摇摆,社会的大环境对他们选择从善或者从恶有极大的影响。若是选择遵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多,直到达到某个“临界值”,不遵守规则的人数必将持续下降,对于规则的遵守也会好于现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通过自律给身边的人带来好的影响,再由身边的人将这种好的影响继续传递。我一直认为每个生活在一个社会里的人都有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责任,或小或大,我们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可以从身边的小善做起。

非常惭愧,以我目前浅陋的认知,对于法律只能站在人之常情的角度上思考到这里。日后我会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企图对目前的观点进行深入或是产生改变。

这是一篇不违规的文章,因为是第六次思修作业……有两个版本,刚开始我没看清作业要求就写了第一版,第一版我更喜欢,但看清了作业要求之后我才悲催地写了第二版。这是那个我不太喜欢但是符合作业要求的第二版了。对,就是这样。

篇12: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金台观与法门寺的杂文随笔

一、张三丰隐居金台观

经过金、元代的百年混战后的宝鸡,在明朝统治下开始平定。明王朝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大量避战的流民归田。1463年十一月(12月)朱元璋还派户部主事李亨到西安、凤翔发放赈济粮款,安定人民生活,鼓励农耕,诏令承认农民耕种的荒田归农民所有,并且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赋税。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也求助于神灵作为明王朝的'精神支柱。既提倡佛教,也奉信道教,明有三个皇帝曾派使寻觅颇有声望的道人张三丰;张三丰曾隐居宝鸡金台观中。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部陵原东南角台地上,居高临下可鸟瞰宝鸡市区,是道教在关中的有名道观,他创建于元末。明初,张三丰据此后更为扩建重修,观内建筑分两部分,中部依原砌洞三眼,名修真、朝阳、飞仙;洞前中、东西列建三清、后羿和元帝等八座大殿,西北角有八角形东华亭一座。观门为二层,名玉皇阁,粉墙红门,雕梁画栋,五脊六兽,飞檐上翘,碧绿间黄琉璃瓦盖顶,旭光反射,夕阳晚照,金碧辉煌,故有“金阁流霞”之誉,为宝鸡八景之一。山门外有铁铸旗斗一对,耸立天际。

朱元璋对张三丰虽“敬闻其名”,但“遣使觅之不得”到了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遣使寻访张三丰,也未找到。过了50年后,到了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1459),听闻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居住,赠张三丰“通微显化真人”名号,据《续陕西通志》载,敕书悬于宝鸡金台观修真洞口上方,并刻有石碑以志其事。

宝鸡民间传说,把张三丰称为仙道,能腾云驾雾,武术超群,入地消遁,料事如神。他在金台观修炼仙道和武艺,金台观东华亭内置一斗大圆石球,相传为张三丰练功用。又传宝鸡西35里坊塘埔北有一险峰,名西武当,此处亦称佛岩,张三丰也曾在此讲道经和传授武术。后来,他曾到四川青城山隐居,又到湖北武当山传道授武。

关于张三丰有二,宋徽宗时有武当丹士张三丰,又名张三峰,夜梦神授拳法,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妙武技于世传名;明时也有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辽东彰武县人,以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一纳一蓑,云游四方,为明时著名道人,信徒众多。明王朝为借其在道教中名望以维持其统治,多次访寻和敕书赐名号。民间把两个张三丰合一传诵。

二、宋巧姣法门寺告御状

明代初年到中叶时期,宝鸡地区经济发展,农民普遍种植棉花,烟草由吕宋传入中国后,在宝鸡地区也有引种,烟叶至今已成为宝鸡县的地方名特产。蚕桑丝绸业也很发达,宝鸡地区有不少桑园地名。农业生产水平也高于前代,14宝鸡东河桥驿仅马草储存就可供30多年用,因无地存放,官吏要求以钱代草收支,这反映了农业的丰收。很多手工业形成了工场作坊,如纸坊、糖坊等,凤翔的泥塑、烟花、漆器空前兴盛。陇县、麟游等地煤炭开采。凤县、眉县的冶铁规模也越来越大,宋时和明时在眉县设置铁冶务。商业资本积累也愈来愈雄厚,凤翔周、邓家、岐山郭、宋家,就是明代发家的商业大财董。宝鸡的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比如日本的宽永钱在宝鸡地区多有发现。人民在安定环境中也开始就师求学,洪武八年(1375)明诏令各地县官成立社学,教育民间子弟,宝鸡各县也开始设立社学,高一级学堂书院各地也有设置。16凤翔知府沈自彰重修张载祠于凤翔东大街,中设横渠书院,由张载14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张文运主持。

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但人民仍免不了穷困。一是天灾,水、旱、风、霜、雪、冰雹、虫、病疫和地震灾害,交替出现。1484到1485连续两年大旱,人民外逃,十室九空,发展到人相食的惨景。又如1529年十二月(1530年1月)凤翔一带大地震,其声如雷,墙倒屋塌,压死数十万人。

相传明代眉县民女宋巧姣因冤案无处申诉,于明正德五年15,刘瑾待陪皇太后来法门寺拜佛降香时,冒死告御状,冤情才得以申明。法门寺佛殿前有石一方,上有两个凹痕,流传为宋巧姣跪过的膝窝。这件事反映了地方官绅勾结制造冤案草菅人命事实;宋巧姣偶遇皇太后平冤狱,仅是千百万件冤案中的一件而已。

篇13:别把三观当游戏杂文随笔

别把三观当游戏杂文随笔

吴老师临时家里有事,周一的课程没法来上,来了一位美女老师,自我介绍中她讲到是吴老师的夫人。那我们暂且叫她吴师母。吴师母讲课非常有趣,“学习马克思哲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你们如何看待其中的逻辑关系?”

“老师,我觉得世界观是认知的基础,世界观使我们全面了解的前提,是看问题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世界观应该排在前面。然后是价值观,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对事物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最深刻的,便是付诸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体会的人生观”。老师点点头,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感来讲述自己对三观的理解,“我刚开始毕业的'那会去了一个很好的企业,上班实习期间老板给我发了一个诺基亚,那个时候多么骄傲的事情,我一直渴望着自己能够成为职场女强人,我以为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三年过去了,我被社会磨平了很多,我开始发现我以前想要的生活并不是我喜欢的。于是我很坚定的选择去读书,读了硕士,读了博士,然后就成为了现在的我。我的老公是我读博士的时候认识的,成了家以后,他总喜欢说:“女人做个贤妻良母就好了,这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到现在回看我的过去,你也许没法相信当初初入社会的我雄心勃勃,而现在我真的喜欢做一个贤妻良母,我一年只上两个月的课,平时在家带孩子,健身,孩子不在家,我看看书,写写论文,孩子一回来,我就放下书,给孩子洗衣做饭,带着孩子出去玩。

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的时候,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逐渐在发生改变,这就是一个人成长带来的变化。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我的三观改变吻合了我的老公,或许是我的改变,这样便有了我这个尚且还算幸福的家庭。我身边有一对朋友,上学那会儿我们都很羡慕,男孩子长得很高1米85,女孩长得很漂亮,当时都觉得他俩般配,但是后面的生活发现适合一起生活的,三观吻合真的很重要。

男孩子很暖,心很细,结婚以后他忙着照顾家庭,妻子,女儿,可是那个女孩子很喜欢美丽,有了家庭以后依然喜欢年轻读书那会儿毫无顾忌的玩,每天打麻将,喝酒唱歌,打扮,很少去照顾家庭还有孩子;日子长了,还时常抱怨自己的丈夫,没能力赚大钱,没权也没钱。

中间闹过几次矛盾,本来准备离婚,我作为好朋友,那个男孩子是我男闺蜜,我就劝他算了孩子也有了,能将就就将就过日子吧。可是后来,有一次他妻子出去打麻将,三天两夜没回家,早上晕晕乎乎开着车,在国道上撞上了一辆车,那辆车中一个家庭,一个孩子腿折断了,一个孕妇流产了,我的男闺蜜赶到现场替他妻子处理现场,帮忙料理后面的赔付,给对方赔礼道歉,想方设法私了,没想到,他妻子回去睡觉,然后心安理得地问他:保险公司赔了多少,男闺蜜丝毫没想到跟自己一起i生活的女人,撞了别人,孩子流产,竟然无动于衷。

于是,第二天他毫不犹豫去跟她离婚了。这就是三观的重要性,不同的轨迹选择,不同的人生下场。”吴师母的课讲的很独特,都在讲身边的事,却似乎可以跟理论联系在一起。哲学,不是无处可用,而是无处不可用。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三观又是怎么样的?三观无所谓好坏,高尚与低贱之分,适合处境和心意的也许才是最好的。

篇14: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文随笔

陶渊明讲“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至今日,兜兜转转终于绕出一个所以然。

我常在想,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做这件事有什么价值么,做这件事有什么收获呢?

某天夜里突然惊醒,许久没有看过著作了,可转念一想看看著作又能怎样呢不过是一部小说?

甚至觉得小时候读的书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不如多看点什么课本辅导资料,毕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效果。再转念一想到底什么是无用,什么又是有用。

一个人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功利性读书使人只能接受成功人生价值观,使人只能注重外在的功名,使人自大使人狂傲,接受不了失败,没有丰富的内心,有才而无德。

孔门七十二贤,不乏高官厚禄者,但是孔圣人唯独对颜回厚爱有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心境和人生观在以功利性读书为目的的前提下,是万万不可达到的`。

不以功利为主,单纯的读书,为人和善。

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有知识的文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知识总是多的,是聪明的。

所以,半瓶不满一瓶晃荡的那些人,多半是骄傲的。读书求得不是知识而是虚荣,求得不是内心丰富而是功利。

想必是这些人不明白读书悖论:知识储备越大,越觉得自己无知。

就像在纸上画圆,在空间里创建球模型,圆圈内是自己的知识,圈外是自己的未知的领域。圈画的越大,未知领域越多。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想通第一个问题,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到底读什么书?著作,网络,科幻,哲学……

谈宅生杂文随笔

高一下语文教学计划

相遇便是晴天杂文随笔

世间万物,皆是遇见杂文随笔

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形成的杂文随笔

随笔:人生的分量与道义

精神的后花园杂文随笔

百孝顺为先杂文随笔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范文

你的眼底有浩瀚星河杂文随笔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育观折射新变化的杂文随笔(共14篇)】相关文章: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2023-05-16

我就是个爱谈钱的姑娘杂文随笔2022-07-09

培根随笔优美段落2022-09-26

初三培根随笔阅读笔记2023-01-31

岁岁年年人不同杂文随笔2023-09-12

太玄闲道的随笔感言2022-04-30

跟白水湖有关的随笔:重游白水湖2023-07-30

当我们在谈论道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杂文随笔2023-03-12

落幕红尘杂文随笔2022-05-15

一半是佛一半是魔杂文随笔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