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3-05-16 08:20: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共12篇)由网友“outmodernlif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

篇1: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从人类创造文明至今,已经具备了精神意志的人,无不时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人从满足单纯的动物生存欲望开始,已逐渐走入另一层次,即:追求精神的满足。人与自然万物的抗争证明,是思想催生出精神意志。

在同样的人类世界,无论何种民族文化,都有相通的地方。从文明诞生时起,各民族的先贤们,无一例外地、不约而同地将人类思想归入另一个范畴——形而上,就是存在于有形生命之外的一种无形的灵魂意识存在。或称之为精神领域,或名之为“造物主”、“神仙”之类。因为不断进化的思想促使人们思考:人的诞生一定不会无缘无故,是物质之外的某种精神创造了人,并赋予人思想意志,似乎还赋予了某种目的。

如此,使得哲人们硬生生将精神与物质一分为二!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意识得到永生。其实说到底,还是为追求一种脱离物质羁绊的生命存在。这是由于人已经从追求基本的生理欲望的物质满足,上升到了追求思想领域的精神满足。

人类的历史,大体也分做了两类追求,一是追求物质享受,一是追求精神享受。古代的帝王无疑是物质的终极享受者;精神的终极享受者,就只能归于文化人了。似乎从来还没有发现某个将这两种享受集于一身的人。即达到物质与精神双享——和谐统一的享受。看来也很难达到,因为哲人们已将两者界限分明地划开了——只有抛下肉体才能回归精神!

且不论离开了肉体的精神是否存在,单就说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又何来快乐?人生于物,必不能脱于物。没有了真实的生存快乐,虚无的精神就是枷锁;没有精神的传承进化,人的世界也终将只是个“动物世界”!

精神产生于生命条件的基本满足之后,而精神若想永存,必然得依靠物质的传承。显然,精神与物质不可分割。二者的和谐统一,才是生命的最高享受。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物质享受使人获得了世界万物之一的生命感受;精神享受使人认识到自己不同于万物的独有特质。也正是这个缘故,使人类创造的物质走向奢华。

奢华的物质享受是精神的催生物。因为物质走向奢侈,就已经不再是人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高于他人而受人崇敬的虚荣心。但若将此理解为精神享受,那就错了。这不过是因物质享受而得到的心理满足,仍然应归之于满足生命欲望的物质享受。心理满足与精神享受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满足仍是个体意识,精神享受则包涵着人类共同进步思想。

真正的精神享受,是思想畅游于人类创造的瑰丽文化和赋予一切物质以精神的自然之中,使心灵得到物质不能给与的慰籍与解脱,让思想在无限的时空中任意穿梭。比如古人的精神享受就是,期望达到忘物、忘我的境界。人虽不能脱于物,但却时刻想着摆脱物质羁绊,最好是让形体也能随思想一样自由飞升。然而这却难以实现,那就退而求其次,幻想精神能够脱离肉体独存。可最终又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如若世界只有意识存在,那必将仍是虚无空洞的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种怎样和谐地存在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方法?

“物质”这个简单的名词就不用徒费笔墨了,姑且粗浅地谈一谈“精神”究竟是什么?

首先,简单地讲,精神就是思想状态。是形体之外、头脑中的思考经过提炼升华的境界。精神是物种进化的动力,是进化的必然选择。大部分物质进化,都是一种长期的潜意识或者说没有思想的被动进化。只有产生精神思想,创造出文明,才能做到主动进化发展。

所以其次,精神是创造文明的必要条件。而随着文明的高度发达,又使得精神不断升华,再把文明向更高领域推进。假使人类从未产生思想精神,是不可能创造今天的灿烂文明的。如此说来,即便先哲们将精神与物质分割开,我们也要感谢他们创造出精神领域的伟大创举极其深远意义。

再次,精神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总是在思索生与死的目的,以为寻找到生命的终极答案,就可以使生命得到彻底解脱。但解脱之后呢?难道精神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让生命找出一个答案?那就将精神的作用看得太低了。如果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么,当生命找到这个终极目的的时刻,也必将是生命到达终点的'时刻!生命会为此而沮丧甚至感到可怕!

虽然精神的力量是使生命达到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又会使生命放弃精神。因为生命没有了目的,精神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可以认定,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令生命不断产生新的目的,而并非只为一个目的存在。也就是让生命永远向着一个个新的目的前进,以至和宇宙同步无穷。精神为生命指明存在的方向,生命利用物质创造更高的精神。

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可以理解为:物质为精神提供存在的条件,精神指导生命物质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将精神的享受,作为提高生命层次的最高标准,才能创造出更伟大的文明;也只有人类的灿烂文化,才是精神的最终归宿!在那里,精神享受才能与物质享受携手并行。

笔至此,无以再下。实在是愚一颗小脑袋,尚不能深虑如此之大问题,待有能理析深透者,或可续之。

篇2:物质世界杂文随笔

物质世界杂文随笔

1

虚无就像一种隐藏的不治之症,什么都不知道的我们偶尔遇上发作,就用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熬过去了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得病,便会去找哲学家这些医生。可他们说这病没法治,我们只能去接受和适应它

于是我们也就这么活着了。同时也发现,原本来自外界的沉重束缚,在虚无面前都不算什么了。我们反而会以自由的姿态去拥抱世界,活出生命的色彩

最悲哀的是那些不敢正视疾病,甚至劝别人不要思考生命意义的人们,他们逃避了这个问题,为了安稳的假象,甘愿把自己困在生活的桎梏之中。然后无可避免地,在深夜的某一刻,突然察觉到自己生命的苍白,伴随着对死亡的恐惧

2

此世是我们熟悉的家园,而冥界也是被我们遗忘的家园

独角兽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它不存在于此世。它纯粹是精神领域的生物

于是我们自愿吃下六颗石榴,将一部分的生命遗留在梦与死的领域,灵魂便能短暂回归那片纯净的雪地。然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苏醒,坠回乏味的现实

一些将灵魂认同为整个存在的人们,常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有时他们会主动走进无边的海水里…

死神只是迎接我们回家的引路人罢了。直到我们再度离家出走,或者说重新回到人世

我们就这样轮回着,在两个家园之间奔波,永远怀着失落。我们是何等不幸,竟同时拥有肉体和灵魂

3

痛苦难道不比浅薄的欢乐更真实、更有分量、更趋近永恒吗?

当我看向车站拥挤的人群——每个人都急着去往另一个地方,展开新的故事——我看见的常常是飞逝的时光和变幻的'场景

我们总以为自己还能回来,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一次的暂别是否会变成永别

当我从徒劳忙碌着的生活中抽离,这样清晰锐利的感觉就会回潮,占据我的心灵——我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心脏其实一直都在颤泣

而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绝对的虚无赐予我绝对的自由,我不必为了瞬息万变的事物束缚自己。我并不为之感到特别悲伤,相反,我甚至还有点释然

所以我经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漫游状态——这个世界是如此不确定,为什么要耗费力气去确定什么呢?

于是,我又把上面那些感受暂时地忘却了

4

为什么我不能永远睡去?日复一日,被困在同样的生活里。我的一部分灵魂不属于这个清醒的世界,它渴求着回到梦乡,回到那个不被常理束缚的世界

为什么我还要拖着这副沉重的肉身?醒来之后便忘记一切,回到单调的生活,看着自己缓慢地衰亡麻木…看着星空变幻,而我只能被困在地面

每一天都是同样的牢狱,无穷无尽…还要以散漫的意识应对人们…假装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同时应对自身的怀疑

我只是觉得累了。我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可他们有时为什么还要从我手上夺去独处的时光?在我扮演他们期望的角色,耗费了不少力气之后?他们所回避的寂寞,却正是我思考的时候需要的

为什么我还要眷恋此世?我明知道唯一的出路,可我不忍心伤害其他人…尽管他们正在无意中试图把我拉回他们的世界,让我远离原本的家乡

也许我存在的意义,只是成为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如果我能在其中取得平衡的话。假如我没有连一点努力没有做出,就这样逃跑,岂不是太辜负世界的供养?

5

严重怀疑当初神从泥土中塑造我们的时候,用了冥河的水作粘合剂,

然后又对着我们吹了一口气,赋予我们生存的本能,防止沮丧的我们自己倒回尘土

那么问题来了,神为什么要创造?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觉醒?

然而仁慈的神,在创造我们的时候,也赐予了我们不可避免的死亡

6

坐在回家的列车上,为了重新投入与过去相似的梦境

每一次回家,家乡都会变一点点,而我未来回家的机会也在一点点流失。时间之流正在冲淡我和过去生活的联系,而我徒劳地在这急流中寻找记忆的碎片

所有人都坐在通往未来的动车里。而今天我逆流而上——结果只能是眼睁睁看着熟悉的东西渐渐解体,悼念过去的生活罢了

回去还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过去的旧疾复发罢了。只不过是一边注视未来,一边梦见过去罢了

除了回归虚无,世上没有真正的回归。一切都在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失散的我们,只是在各自的道路上寻找永恒的家乡罢了。而人间的家乡并不永恒…我们背负着流浪的诅咒,难以找到安歇之处

也许有一天,当我回到家乡,面对的却是另一座陌生的城市,而我又要怀着既欣喜又失落的复杂心情,重新探索它一遍

然而,当我远游到另一座城市,我反而会在某个角落、某个招牌里找到家乡的影子——家乡的幻影无处不在

记忆中的家乡只是一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印象。那许许多多不同的家乡之中,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会引起一群人的共鸣

天堂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家乡,是游荡的我们终将安歇的地方

然而它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正如其他所有精神性的事物。

篇3:关于金钱的随笔:物质与精神

总有售楼的小伙子小姑娘打电话给我推荐房子或商铺,理由基本上都是可以赚钱,是投资的大好时机。说句实话,提到赚钱,我还是会动心的,但是买房子对于我来讲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难免会犹豫。

犹豫也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延长了我思考的时间。我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基本的吃喝是不愁的,虽然我不能狂妄的说自己不缺钱,但真的不急于赚更多的钱,况且钱太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

我想起了至少十年前我和同事们一起读研究生课程班的时候,北师大的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提到,北京的一些开着豪车的美女们从事着洗脚按摩一类的工作,我们愿不愿意丢掉自己目前收入低微的工作而转行从事洗脚或按摩呢?显然不会,这说明我们在骨子里并不是视金钱为最重要的。

金钱不应成为我们的最高追求,人生实在是太丰富了,别拿着单一的赚钱来诱惑所有的人,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不是问题的时候,金钱就即将退居二线了,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物质对金钱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对精神的追求度会越来越高。

我想起了今年8月8号去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教授,享年101岁的他1948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取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终身教职。但是就在第二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回到祖国。他向挽留他的外国朋友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过英国和美国,但物质条件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

最近我也在听一些曾仕强教授的讲课,他把易经讲的通俗易懂,阴阳平衡是中国的一大智慧,物质与精神要想互搭配,一门心思只追求物质金钱,一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智慧的。现在的我,物质上有稳定的工作给我稳定的保证,就让我把重心暂且靠拢一下精神层面吧!

本文作者:乐水(公众号:乐水微言)

篇4:物质与精神论文

物质与精神精选论文

一天,精神很生气地找物质理论:“ 为何人类总把你排第一,我排第二?没有我你有这么快乐吗?马克思那老头儿根本就在扯蛋。”

物质没有正面回答精神的.话,而是与它打了一个赌:  “我们找一个人试试便知,你先离开他三天,然后我再离开他三天,看看究竟谁应排第一。”

精神愉快地答应了。

三天后,精神回来了,物质让他看视频:被实验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无羔。

“换你离开了。”精神提醒物质。

“好”

三天后,物质如约而归,精神让他看视频:被实验者没力气干活,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从此,精神再也不跟物质争第一。

婚姻与爱情,前者相当于物质,后者相当于精神。

婚姻说白了,是找个伴过日子,把生命延续下去。男女进入围城便是一种承诺,要尽可能向对方负责。

爱情总是徘徊在围城内外,未进围城之前得到是锦上添花,进了围城之后遇见是自寻烦恼。

毕竟想走出围城的只有少数,即使能换新欢,也是双方打得“头破血流”的结果,炒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与夫人离婚事件是典型例子。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既然没有那么多底气去翻“婚姻船”,不如挣一眼闭一眼地与枕边人好好过日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能给你倒杯热水的,唯有身边人。单凭这一条就够了。

人不贪心,便无烦恼!

篇5: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今天是科学理性统领一切的时代,为什么在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毫不含糊的捕捉到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表现出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

的特征,同时也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一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代之。

18世纪中叶后,科学的发展不断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也在加速。但是人类精神世界却不像物质世界那样可以加速发展。

精神世界的发展是缓慢的,是以突破瓶颈的形式向前发展的。当前社会的种.种现象折射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严重错位,二者的严重不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推动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形态,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精神时间则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分析而形成的。精神世界以物质世界为蓝本,人类社会的进步在改变一切,包括我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精神世界又对物质世界有反作用。精神世界决定了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切又将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人与人的关系中。精神世界古代了人们的所谓模式,也就相对的古代了物质世界。要使物质世界超出精神世界控制范围而进行太大改变是不可能的。

物质世界必须与精神世界同步发展。若精神世界过于超前,物质世界就会将超前的'部分磨去;若精神世界过于滞后,那么物质世界将失去指引。

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作用的今天,传统人文相对衰落了。当代人性的扭曲显示了精神世界的滞后,我们或许该做些什么。但是,有水会愿意停下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前进的脚步来等待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呢?

篇6: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向为君子所标榜,可今日有多少人能面对诱惑而毫不动摇,面对名利钱财而无半点动心的呢?我少听说过,就算有,在如今可能也算是“异类”了吧。但我的心灵深处确实有这样一位“异类”,他就是一生致力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家袁隆平,他如同国家瑰宝。由于他的辛勤研究,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国人。他拥有许许多多至上的荣誉,曾经有人作过评价,说袁隆平的身价已经超过了几十亿。面对这样的夸赞,袁隆平显得十分淡然,他说并未在找这样一些东西。钱财乃身外之物,最重要的是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无欲无求的他80岁高龄仍奔走于田间,为人类的粮食事业不倦地奋斗着。

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常常把物质上的富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以富为乐,以富为贵,甚至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那么,是否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就真正实现了其人生价值?答案是否定的。

江流宛转,日照花林。在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之际,执水仙一枝,心间筑城,不为物质繁华而忧虑,观水仙花开万盏,至为充盈精神。

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方为什么认为赡养老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重要。首先我方支持我国将重视物质赡养转向为重视精神赡养。《宪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不仅仅对老人有物质赡养,更要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义务,照料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照顾老人的特殊需求。其实,在瑞典、芬兰等北欧福利国家的法律中都有规定,比如他们用量化规定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层层方面都表明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通往幸福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享乐、乐利和奢华生活。”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本无可厚非,但这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幸福感。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为什么有那么富的人不幸福?为什么古人提倡的精神家园在今天却变得一文不值?这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

曾经有人做个这样的调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想想看,在经济如此发达,物质如此丰厚的今天,有人不幸福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太多的人的回答却是不幸福。这些人中,有的人盛大的'权势与地位,有的人钱多得数不完,但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享受。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一个人在精神上是否富有,关键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高低。那些品德高尚、目光远大、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然可以实现物质上的富有,但由于极少想到回报他人和社会,结果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冲突,他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

记得星云大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富商来找他,说:“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却不快乐?”星云大师笑了笑,说:“放下点儿什么吧!”富商回去立即为穷人捐了几十万,但他的权势与地位,有的人钱多得数不完,但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缺乏精神上的享受。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也富有。一个人在精神上是否富有,关键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精神境界的高低。那些品德高尚、目光远大、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即使在物质上不一定十分富有,但由于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他在精神上就是富有的。相比之下,那些狭隘自私、唯利是图、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虽然可以实现物质上的富有,但由于极少想到回报他人和社会,结果很容易导致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冲突,他在精神上就是贫穷的。

记得星云大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富商来找他,说:“为什么他那么有钱却不快乐?”星云大师笑了笑,说:“放下点儿什么吧!”富商回去立即为穷人捐了几十万,但他仍然不快乐。他又去找大师,大师说:“你还想拥有什么?”富商侃侃而谈,说他还要多挣点钱,能够………大师笑了笑,说:“始终是你心中的欲望太多啊,如今你所拥有的已经够多了,学会保持平和心态,无欲无求地生活吧。”这对富商来说,很难,但是相比快乐的拥有,他更愿意得到后者。

篇7:高中议论文:物质与精神

社会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人对价值有不同的观点。精神胜于物质,还是物质胜于精神?

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在解决生存的问题上并不贫乏。他们,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二有的人富有物质,但这样奢靡的人,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中国首富黄光裕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影视明星刘晓庆因逃税声名狼藉,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因为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极度丰富的物质让人索然无味,孤独痛苦。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物质世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让我们追求永恒的物质吧!

篇8:物质与精神高中议论文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子走进了网吧,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

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了![ 内 容 结 束 ]

篇9:高一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就万万不能。”活在当下,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我们更应该坚信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即是物质,金钱。而一个“取”字不仅仅指代获得金钱的途径,更是指使用金钱的尺度。“道”指的就是使用金钱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不为金钱所诱惑并能独善其身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追求物质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在物质,金钱面前,我们更应该学会把握自己,不让心灵被诱惑蒙蔽。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金钱,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是金钱买不来,物质比不了的东西让我们追求。

1950年,美国作家福克纳以《喧哗与骚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此时的他早已被金钱拖累的失去了创作能力。福克纳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一团乱麻。为了拜托负债,他不得不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签约,为他们写剧本,尽管获得了丰富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方法。

诺贝尔曾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在金钱物质面前,坚持自己,拒绝诱惑,也许它们会使你得到更多。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世界首富,但是面对金钱,他没有被诱惑,而是用这些金钱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比尔盖茨说过“当你拥有一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在金钱物质的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

人没有钱不能生存,活在当下完全不追求任何物质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不是为了钱,物质而生存。

篇10:高一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嫁个有钱人”“当大官”等等现实的想法作为自己的追求,在新一代人中,对幸福的理解越发地扭曲。据报道,某学校在放映《白毛女》后,一名90后女生话出惊人:“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不如就嫁黄世仁,说不定还能享受荣华富贵呢!”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幸福感受不能不让人心里发寒。难道在她们的眼中,只有丰富的物质享受才能带来幸福?

其实,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所要注意的是平衡,物质享受能使我们生活舒适,而精神享受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幸福与快乐。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有人说:“这是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为了满足物欲可以做出许多疯狂的事!”那物欲是丑陋的吗?

追求个人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追求物质富有与追求精神富有应该是统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此,必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同时,社会主义又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只有坚持追求物质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统一,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你是选择在周末与朋友一起狂吃海喝,大肆挥霍,还是与家人一起爬山玩水?二者都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只是其中的快乐是不同的,前者是物质满足的快乐,后者则是心灵上的舒适。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自己的精神富足,享受真正的快乐,拥有幸福的人生。

篇11:高一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有人说“百姓富裕,物质丰富,对于文明自然渴求”。但君不见颜氏之子,陋巷瓢饮仍痴醉儒学不改其乐?有人说“骄奢忘本,但圆明园兽首重聚岂非因国人高价拍回?”

其实,文明与物质好比果实与种子。文明来自物质,高于物质,反作用于物质。正如种子种下会长出果实,人们吃完果实又会留下新的种子。二者本是同源,互为生灭,怎可单向辨析。

如今的《国_藏》中的宝藏正是前人留下的种子。贫弱年代,种子离了水,无法生根,但人们将其代代相传,誓死捍卫。固然,当清代末年我们挨打受饿时,无什么电视节目宣传“中国文化”,但那时人们就不追求文化了吗?那些抱着价值连城的瓷器、国画、玉雕潦倒一生的人,守住了心中的文化种子,并传之后世。

于是今天,当我们不必空守着前代的古物,而有了足够可享受的物质资源时,种子便萌发。一时间,电视节目、电影、街艺;弘扬者,追求者雨后春笋般破地而出,漫山遍野。

人们所未注意到的是,当这些器物改变、震动着我们的文化观时,我们的文化也在赋予这些种子新的基因。

敢问何代何朝有请明星讲解推广文化?敢问何曾有专人成组,耗资耗时只为宣传文物文化的?基于工业时代物质富足产生的全新文明,与前代文明,以前代物质遗产为纽带,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基因交流”。而后我们又诞下了新的物质“遗产”――影像。当百年后人类同时拿起“清明上河图”和《国_藏》节目中关于它的解说录像,又会有怎样的文明碰撞?这碰撞,又将诞下何样的文明果实?这果实中,又该有怎样的,带有何种基因的种子?

正是这轮轮回回,相互作用,才使文明与物质密不可分,纠缠千丝。

看到《国_藏》时,我不禁笑了,这便是我们的文明价值吧:我们拾起前人的种子,用自己的文明浇灌培育它,赋予它新的意义与基因,当我们离开时,把这一期节目存于U盘,郑重的交给后人,叮嘱他们择良日种下……

这大约也是古人、来者之文化价值吧!

愿此轮回之火,永不熄……

篇12:高一物质与精神议论文

一位著名数学家,有一次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的人们为何要保留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认为是取暖御寒,以及烹饪鲜美的肉食,而这位数学家却认为是为了欣赏火光的灿烂多姿。

两种回答是两种心态,两种境界背后折射出的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现实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就比如两位古人类学家,而浪漫主义则是像那位数学家一样,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现实与浪漫,物质与精神,这显然是相对的,两两矛盾。

究竟哪一种会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义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没有现实主义,哪里会有生产工具的进步,哪里会有人类的发展,哪里会有互联网等等的进步呢?所以我也并不会否定现实主义,毕竟现实是基础,而浪漫主义是在现实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达到浪漫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注重物质生活的富有,而忘记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便是错误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环境的美观,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质,这便是错误的引导,任何事物都拥有一个源头,我们从源头开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谓物质生活,而走完整条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许这条道路上会坎坷万分,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们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质的生活,而是要进一步寻求精神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掌声,要美好的心灵,我们或许能有这样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课本,走到窗前去欣赏那非同一般的美景,这便是浪漫,放下课本,走在那些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在路上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这便是浪漫主义。放下课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发现一些异国风情,这便是浪漫。

迈出物质生活的脚步去寻求精神生活,迈出现实主义的步伐去通网浪漫主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一直生长去追求永恒的美好,我们要记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物质世界杂文随笔

太玄闲道的随笔感言

有关人生哲理的随笔:人生的长度与质量

所谓的奇迹男孩不过是因为有个好家庭杂文随笔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与人生杂文随笔

很多时候你的味觉会记得杂文随笔

时间之死的杂文随笔

也说过年杂文随笔

地理生物之间的半个小时之间随笔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的杂文随笔(共12篇)】相关文章:

科学的定义杂文随笔2022-06-07

水杂文2022-05-06

先懂得自己,再懂事杂文随笔2022-12-11

启觉与触思杂文随笔2022-09-17

师之道杂文随笔2022-10-22

七夕与情人节-杂文随笔2022-11-15

读古医书随笔pdf2022-09-21

丑陋与美貌的杂文随笔2023-04-28

季节与颜色杂文随笔2023-11-24

高一下语文教学计划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