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共8篇)由网友“wolf886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
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或许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危机的发现。人类思想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思想行为,莫过于有关“大自然观”的共识。这已由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了充分的`佐证。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对人类活动进行历史反思;对人类的自然观、发展观进行审视和定位。……
作 者:刘小苏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校出版社 刊 名:求实 PKU CSSCI英文刊名:TRUTH SEEK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F12 关键词:篇2: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
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
西方现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自然的.文化化,西方后现代生态学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体现的文化性质是文化的自然化.我们目前所建立的环境文化,是自然文化化与文化自然化相统一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基点.
作 者:张都爱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 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B0 关键词:宇宙自然 天地精神 环境文化篇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得到了长远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对畜牧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畜牧业产品短缺的情况 ;同时,在家庭副业补充上开始变得市场化、产业化以及程序化,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但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生产环境恶劣等问题成了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几点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推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
1 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得到保障 在全国经济发展当中,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副产品在食品市场中占较大比重,肉、蛋、奶总产量约为821.5 万 t,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其中,占较大比重的生猪出栏量也呈现翻倍增长 ;同时,外销肉鸡、猪肉也增长至 600.0 万 t,使国内外市场得到了有效供给。
1.2 产值增长,带动农民增收 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更使农户经济收入增长,开始占据农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业增收的关键,很多畜牧业养殖户通过发展养殖过上了小康生活,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3 质量提升,使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 随着农产品整改力度的加强,动物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全国开展的屠宰场抽检次数增加,在生猪尿样抽检中,共检样出 56 批次的盐酸克伦特罗阳性,同比降低了 0.09%,实现了抽检性率将低至 0.30% 的目标。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瘦肉精”抽检,存在零检出率,保障了全国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2 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环境问题
2.1 自然资源锐减 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草原侵蚀的日益加剧,草原上的可利用资源相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人为破坏占较大比重,是造成草原面积的锐减的重要因素。
此外,与人畜禽争资源的情况较常见,造成饲料短缺,养殖成功率降低。
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饲料用粮仅占总粮食利用率的 1/3.足以证明当前饲料短缺问题已经威胁到了畜牧业发展。
2.2 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户的增多,污水、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在不断增加,其中隐藏着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流入河流、湖泊等地方将造成水资源污染,为周围的居民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2.3 化费、农家肥出现积压 当前,化肥生产越来越便捷,产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化肥厂家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畜牧养殖户带来诸多便捷,由此,农业生产上使用化肥不断增多,造成农家肥大量积压,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公害严重。
3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保护对策
3.1 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扶持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使疫病防治更为方便,产业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因地制宜,将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真正落实,降低散养比重,使规模化养殖成为固定发展模式。同时,要对畜牧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发掘山地草多的资源优势,使饲料短缺问题得以缓解。
3.2 加强疫病防治力度 免疫使防控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的防治与免疫,强制实行免疫病种,坚持“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的免疫原则,及时做好免疫效果的检查与监督,适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做好免疫记录,使强制免疫制度真正落实,这样才能降低疫病发生率,保证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针对当前众多的畜牧养殖户,要因地制宜,不断对饲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综合饲养模式,实现“种、养、牧、沼气”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对畜禽废弃物开展无公害处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养殖、节约能源与资源,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畜牧业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3.4 使用环保型饲料,优化经济机构,提高畜牧养殖农户的素养 畜牧养殖户要坚持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和绿色的养殖经营观念,不将数量作为养殖重点,而是在养殖中注重质量。对饲料进行合理调配,多使用环保型与节约型的生物饲料,合理喂养,不随意乱用添加剂。
畜牧养殖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区域机构与环境标准的统一,不断对畜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使土地资源、能源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养殖地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同时,不断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素养,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强化养殖管理,使之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强化其环保意识,加强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减少对周围环保、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抑制环境破坏行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该文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分析了几点阻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环境保护、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表现畜牧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免疫防治、发展生态养殖。
篇4:内经的人与自然观
内经的人与自然观
“一节三候,各有讲究”
四季节气
自然界有四季更迭,草木荣枯,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景象。人体也是这样,《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其实中国很多根据节气而订立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者单纯的文化,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百姓生活中为了顺应天地而积攒的关于预防、养生的智慧结晶,在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某些习俗比如说端午喝雄黄酒、夏至吃面条、立冬吃饺子扫疥等,都为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也都是人们感受与天地同律,为适应天地四时变化而在饮食方面做出的努力。中华的饮食文化也是十分博大的,一年四季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对于六气,《黄帝内经》中的排列顺序是风、寒、暑、湿、燥、火”
感冒与风邪
感冒最本质的意思,是指感受、冒触风邪,《素问·骨空论》云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也就是说,风邪自外侵袭人体肌表(肺卫),造成诸多卫表症状 :比如恶寒,一阵一阵寒冷,还有身热等感觉 ;另外还可能微微有点汗出,不是大汗淋漓,是微微身上有点汗;还有头痛、头项痛,腰脊强,也就是脑袋和后脖梗子都发僵发硬,而且还疼痛,身体沉重。这是由于风侵犯了人体导致了所谓的感冒。
风是罹患感冒的关键,因此对于感冒的预防和治疗,都要考虑到风的特点。因此,治疗感冒首先需要的,应当是祛除风邪。当然伴随着风邪一同出现的寒、热症状,也要考虑周全。
风致百病
其实,风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罹患的感冒这一种疾病的病因,它还可以导致众多疾病。在《素问·骨空论》中有“风者百病之始”一句,《素问·风论》也提出 :“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也就是说风邪是自然界致人生病的首要因素,很多疾病的发病源头都是风,为什么将风定位为百病之首呢?
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理解的原因,就是风一年四季都有,都会刮,不像我们所说的寒邪,一般情况下只有冬天最胜,火热之邪夏季最胜。风是终岁常在的,所以导致人体发病的机会就较多。
“冰封”人体的寒
人体里的云和雨所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凝滞”。所谓的凝,就是寒能够使气体变成液体,使液体变成固体。“滞”,就是滞涩,不流通的意思。
之所以把寒称为阴邪,是根据它的功能特点说的,《黄帝内经》中说 :“阳化气,阴成形。”
在人体遇到寒邪的侵袭下,也会有类似形成云和雨的病变。《黄帝内经》中说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浊气在上,则生?胀。”这里所说的浊,可以理解为像云一样的湿和水。按道理来讲,这种水湿属于阴邪,形成以后应该从人体下部的前后二阴排泄出去。可是由于一些病理的原因,这种遇寒形成的水湿却居于人体上部的胸腔部位下不来,那么这种像云和雨一样、有形的水湿之邪会阻碍胸中之气的输布,这种正常之气会越积越多,就像气球往里充气一样,又散不开,会让人产生胸部胀满或是胸闷的感觉,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胀。
人体里的冰所致疾病
寒滞人体——痹证为患
在中医里有个“痹证”,相信有些观众朋友听说过。通常来说,中医说的痹证就包括我们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性关节炎一类的疾病。
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专篇论述痹证。有一天黄帝问岐伯,“痹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就告诉他,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意思就是痹证的产生主要就是风、寒、湿三种致病因素叠加到一起造成的。但是,《黄帝内经》又根据这三种致病因素主导程度的不同把痹证分成了三类。一类是以风邪为主导的“行痹”,这种痹证主要特点是疼痛游走不定,一会这里疼,一会那里疼,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再一类就是以湿邪为主导的“着痹”,它的特点是关节不光疼,而且伴有肢体酸楚、重着的感觉,甚至还有的病人肌肤麻木不仁;最后一类是以寒为主导的“痛痹”,它的特点就是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疼痛的部位固定,但是疼痛比较剧烈,所以称其为“痛痹”。痛痹的疼痛非常有特点,就是这种疼痛遇到温热刺激疼痛会减轻,遇到寒冷刺激疼痛就会增加。
“赤日炎炎似火烧”
暑的致病特点——暑为阳邪
“暑”这个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者”不仅是指人,还包括世界上的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炙烤的万事万物之意。因此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民间谚语。小暑这个节气可以说是炎热的开始,而大暑则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
说小暑是热之始,大暑就是热之顶点。所以在《黄帝内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叫做“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而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就是说这暑属于阳,阳刚开始发动以后是属于温的,没那么热;等到热之极致就变成了暑,所以叫盛于暑。换句话说,暑也是热之极。
另外大家要注意一点,这个暑实际上它是有季节性的,也就是夏天独有的。因此《黄帝内经》当中也说过“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实际上就是说,春天是气温开始暖和,而到夏天暑来临了。这里实际上突出暑的季节性。
篇5:马克思的环境意识与社会发展观的转换
马克思的环境意识与社会发展观的转换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了人与自然双向依赖和双重建构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环境意识对建构当代科学的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作 者:徐结春 车圣姬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吉林,延吉,133002 刊 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6(4) 分类号:A11 关键词:马克思 环境 发展篇6:城镇建设中环境问题与探讨
城镇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在城镇建设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随着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本文对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巴图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市规划设计院,巴彦淖尔市,015000 刊 名: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X8 关键词:城镇建设 环境 对策篇7:城镇建设中环境问题与探讨
摘 要:城镇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在城镇建设发展的具体过程中随着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本文对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镇建设;环境;对策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世界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城镇建设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城镇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问题,本文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数字表明从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到接近50%,城镇人口从1.72亿人提高到5.94亿,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迅速,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建设的互动机制,但是随着城镇建设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突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城镇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在众多城镇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就城镇环境建设而言,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城镇环境的破坏,并逐渐成为城镇建设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建设发展中,工农业粗放增长使土地等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每年都有大量农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而且农村同样存在生产和生活污染。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虽然己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城镇建设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城镇建设的同时做好环境问题的工作,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得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
3 .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城镇建设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首先是对城镇原有的历史自然景观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在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底蕴缺乏认识,历史文化遭到破坏。有的地方急功近利,破坏了风景的整体形象,也有城镇不重视发挥原有的历史等优势,而热衷于建新区。
其次是城镇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镇建设的进程加快,城镇中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十分突出,水污染与缺水问题严重。同时城镇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噪声污染仍有增无减。噪声污染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后最严重的污染,随着城镇建设中的工业进程,城镇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生态恶化与日俱增。
最后是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城镇的环境保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环境问题却恰恰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会让城镇建设失去真正意义。由于城镇地域范围小,环境容量较小,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同时城镇环境管理工作薄弱,城镇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开展城镇环境治理的有力手段和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4.城镇建设环境问题对策探讨
解决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环境设施建设,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方式,保证环保资金投入。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建设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要大力加强城镇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和建立多重环境治理监督机制,因地制宜地设立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人员业务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素质。成立群众性的环保监督组织,,建立完善的环境举报和监督机制。
再次要限制现有城镇的发展规模并引入先进技术,对于城镇建设用地受到了地形及农田保护制约,要考虑能够容纳人口数量,城镇建设规模扩大必将导致城镇内的资源不足,从而使现有的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
要注意优化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把好土地规划关,优化污水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生活污水采取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农村现有排水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优化设计实施。对城镇建设的规划要以获取持续、高效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充分运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合理规划,同时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整改和关闭污染严重、产生大量废气的企业,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一般固废尽可能实施回收利用或综合利用,没有再利用价值的进行卫生填埋或安全焚烧处理,倡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注意实行防治噪声机制降低居民区的噪声污染,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噪声。
最后是强化政府城镇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地位,建立政府环境问题责任机制,在宏观主导力量上主要是加大对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建立环境问题的各项制度,完善相关机制。
5.结语
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至今,对提升城市化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也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环境与健康,制约了城镇经济发展,本文对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阐述。
6.参考文献:
[1]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131.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xx:309.
[3]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篇8:公地现象与环境问题
公地现象与环境问题
公地滥用行为是我国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小农经济及其小农文化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文化障碍.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与环境相宜的“天人合一观”,摒弃不利环境的小农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 者:贾廷秀 周从标 作者单位:荆州师范学院,湖北,荆州,434104 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年,卷(期):2003 20(5) 分类号:X2 关键词:公地现象 小农意识 环境问题★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

【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共8篇)】相关文章:
保护环境论文2022-08-28
人与自然观后心得总结2022-04-29
观看人与自然观后感2022-09-13
思考的作文:环境的思考2022-08-08
人与自然的观后心得总结2022-08-3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2023-11-16
探究环境伦理学本体论基础的批判与反思论文2022-10-31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2024-02-26
村镇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论文2023-02-22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