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的稿范文

时间:2022-12-22 07:44: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讲经的稿范文(合集6篇)由网友“肉柚是饼”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讲经的稿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讲经的稿范文

篇1:金刚经讲经记录

金刚经讲经记录

《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以下是金刚经讲经记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今日讲金刚经的真义。讲经的法呢,照本宗的讲法是用直指的讲法,完全将精华略略点点睛而已,并不是咬文嚼字来讲。讲经分「讲经」与「解经」两种,「讲经」难,「解经」容易。大众要明白「讲经」与「解经」两个意思。怎样是「讲经」呢?法师能讲金刚经,他一定要入金刚般若的三摩地。他入了这个三摩地呢,就开四个门:第一个门是东门,是发心门,法师入普贤菩萨三摩地,以大圆镜智放光,开发你的钥匙,开发你的心,这是「开」。再入虚空藏菩萨三摩地,以平等性智放光,使大众「示」佛知见。再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以妙观察智放光,「悟」佛知见。第四个入虚空库菩萨三摩地,以成所作智放光,「入」佛知见。开、示、悟、入。第一个发心门、东门,是「开」;第二个南方修行门,是「示」;第三个西方菩提门,是「悟」;第四个北方涅盘门,是「入」,法师以一个三摩地而分出四个三摩地。这样能够入定,依著那个如来的师承来传授,从性分来讲,即是讲金刚经的真义。从性分来讲,这是「讲经」;若是咬文嚼字,从字面经义来讲,就是「解经」。所以「讲经」与「解经」的境界不同,大众要明了。

今日就依本宗的仪轨来讲,首先大众跟我忏悔。

「皈命法界体性尊 其光无量不可思

无上圆满报化尊 莲部金刚喜怒部

我莲华生大导师 一切有情救护主

历代上师及三宝 我今至心皈命礼

如是证道传灯祖 身同金刚大持尊

净三世业皈命礼 惟愿慈悲垂加护

金刚乘弟子(称名),大众默念。

皈依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南无薄伽梵应正等觉功德王释迦牟尼如来

南无能摧金刚藏如来

南无宝焰如来

南无龙自在王如来

南无勇猛军如来

南无吉祥喜如来

南无宝火如来

南无宝月光如来

南无不空见如来

南无宝月如来

南无无垢如来

南无吉祥施如来

南无清净如来

南无清净施如来

南无水王如来

南无水王天如来

南无贤吉祥如来

南无旃檀功德如来

南无无边威光如来

南无光德如来

南无无忧德如来

南无无爱子如来

南无功德华如来

南无清净光游戏神通智如来

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智如来

南无财功德如来

南无念功德如来

南无善名称功德如来

南无上自在幢王如来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如来

南无斗战胜如来

南无善能镇伏功德逝如来

南无普照庄严功德如来

南无宝莲华善能镇伏如来

南无应正等觉宝莲华善住觉山自在王如来

如是皈命已,所有十方一切世界如来、应正等觉、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愿诸世尊忆念於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无始生死以来,在一切轮回中所受生处,所作不善罪业,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若塔物、若僧物、若十方僧物,自盗、教他盗、或随喜他盗;五无间罪,自作、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十不善道,自正受入、教他入、或随喜他入:由是业障,有所覆藏。我有情或堕地狱、旁生、饿鬼,或生边地及篾戾车,或生长寿诸天;设得人身,诸根不具,或执邪见,或厌诸佛出兴於世,所有业障。今对一切诸佛世尊、智慧者、眼证者、权能者、称量者、知者、见者,彼诸尊前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此制止,永不再犯。愿彼诸佛世尊忆念於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在其他轮回中所受生处,所有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护戒之善根、若我等净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发无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无上智之善根,悉皆,校计筹量。今对无上、无能胜、胜中胜、尊中尊前,普皆回向,悉回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未来诸佛世尊云何回向,现在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

各各忏悔一切罪 所有功德尽随喜

我今劝请一切佛 愿证最胜无上智

过去未来现在佛 於众生中最胜尊

赞叹无边功德海 我今合掌皈命礼

身业有三种 口业复有四 以及意三业

十不善尽忏 无始至现在 十恶五无间

心随烦恼根 诸罪皆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有礼赞及供忏 随喜劝请转法轮

我以所积少分善 回向圆满大菩提」

今天所讲的是金刚经。金刚经有七种译本,现在所讲是依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其中属它最流行。实在来讲,文字上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通顺,但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是意译的,将金刚经实在减少好多,可以说减少了......,又不到一半,大概减少了五分之二,有好多减少了。今日将减少的替他补充。金刚经最要紧的是八句偈。八句偈,鸠摩罗什只译出四句。实在说,焦点是八句,他减少了四句,还有好多东西是鸠摩罗什减少的,我将它补充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呢?Diamond,金刚是坚固而不坏。「般若」呢?智慧。「波罗蜜」呢?到彼岸。以金刚的智慧,断一切无明烦恼,脱离那个六道轮回,度登涅盘的彼岸,这个就是金刚经的意思。

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现在讲经依著本宗的讲法来讲,因为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定的,不过是从文字上的意义来讲;照规矩呢,实在是六品。第一品是发菩提心品。

(编者按)本文作者对鸠摩罗什所译经文,颇有增改。现将增益部分,以[]表明,如下文[云何修行?];改动部分,用文字注明,如下文:(原文为降)。下文凡同样情况,都按此例注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摄(原文为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大段已将鸠摩罗什译漏的东西补充了。本来须菩提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怎样住心?「云何修行?」怎样修心?「云何摄伏其心?」怎样摄伏其心呢?鸠摩罗什只译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漏了「修心」的字,所以凡是漏了最要紧的,我都替他补了上去。就唐三藏等其馀的译本,藏文的译本,都照著原文来译的。不过鸠摩罗什译的经都减少了,我将减少的都补充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怎样来住心?怎样来修心、修行?怎样来摄伏其心?摄伏这个妄念?「降伏其心」,这个「降」字有些重,重过了头,本来用「摄」字就恰好了。即是第一个住心,住心就是安这个心,使这个心安定。这个修行呢?即修心,Practice Paramitas,修六个波罗蜜。摄心呢?将妄念摄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摄(原文为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段最要紧,这段教你怎样发起菩提心。大众以前所讲,都没有明白,几十家注解都没有指出发菩提心的法子。现在我将各家、几十家经的经注未曾指出的,我都简简单单指出。「所有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九类众生,发心普度这九种众生,就是发广大心,这个心发到有那麽广就那麽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发广大心来普度他,这是广大心。大众笔记这四种,第一是广大心,最紧要的是这一段,发广大心。「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我一切皆令他度到无馀究竟涅盘的地方,我度他到究竟不生灭的地方,这个是第一心,大众记住,这个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度尽无数众生,而不住於相,这个是常心。「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是不颠倒心。怎样是我相呢?略略解解:自私自利谓之我相。怎样是人相呢?痛痒无关,人家有病,与我无关;人家穷,与我痛痒无关;人家的事与我痛痒无关:这叫做人相。众生相呢?分形绝界,和我不同形,更加不同界,更漠不相关了。寿者相呢?惜命延年。这段讲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大众能够发了这四个心来修行,就可以将妄念摄伏。妄念摄伏了,佛性就现前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段起,生清净心品第二,这段是第二品了。生清净心品。这段是教大众一班比丘行六度波罗蜜。所以行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智慧也好,都不住相,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这个布施,那麽清净心就现前了。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处讲离一切相。这个「如来」当「佛性」解。「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当「佛性」解,当「见性」解。所以「如来」有的'讲法,这个「如来」不是一个佛,是「见性」解。「即见如来」当「见性」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段所讲就是:如果能闻金刚经,已与佛结了多生多世的缘。若进一步修行,就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离空,亦离有,将空、有二边都要消除,要离空有二边,显中道实相。离一切相,离空相、有相,证到中道实相。证到中道实相呢?连中道都要跳出,连空、有、中道都要一齐超出,空有双离,全部离出,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好像渡河、过海,过了海,船就不要。成了佛、见了性之後,一切法不需要,所以离了四相、空相、有相,一成了功,全部相、空、有要全部离开。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处所讲呢,是从真义的境界来讲。说法有三个境界:一个真谛、一个俗谛、一个中道谛。现在从中道谛的立场来讲,不可说、不可取的;从俗谛来讲,可说可取的。所以分三个立场来讲:这一心三观从俗谛来讲,有说有取;从真谛来讲,无说无取;此处从中道谛来讲,所有说、取全部要超出的。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处是讲以一切物资种种来供养佛,不如由性分来修之功德。所有以一切物资供养,不如修心养性之功德。因为以物资来供养之功德是有限的,如果修心养性做工夫是无限的。所以大众受持这本经任何四句偈,任何四句偈都比一切供养功德大。因为一切佛法都从这本经出。从俗谛的立场讲,佛法应该修;从真谛的立场讲,佛法是无修无证的。所以从真谛、俗谛来讲不同。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篇2:《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长郡芙蓉谭宇熙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为不肯平常。这一段经典的段落就出自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语录。当然这就是我读此书的原因。

人生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一个人应该如何走向人生的成功?面对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莫名的浮躁和痛苦,让我们劳累不堪。幸运的是,历史为我们沉淀下了很多可以保养心灵和成功生活的智慧……通过这本书书,你会发现圣人们的形象与以往诸多学者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仿佛是身边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哲理,而这源于他自身修养与学问的沉淀,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平凡中的智慧闪光。南怀瑾讲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澜不惊,却发人深省,他仿佛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弥补了当今中华文化的断层。数千年来,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圣人高居圣坛之上,成为世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神像,同时也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人生如莲,质本洁净,于城市纷乱中误染尘埃。引一段清泉,洗涤身心,于繁华处获得宁静,于悲苦中获得快乐。学会与自然、与心灵、与世界沟通,找到久违的幸福。

这本书令我最为敬佩的`还是南怀瑾写到的――不抱怨,让你更接近成功。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在吗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就如佳利公司的董事长霍姆一样,(www.fwsir.Com)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人生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表达意见时,不要急于夸夸其谈,最好事先为发言做好准备工作,拿出熟练、行之有效的意见。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什么,企事业也好,农民牧副渔也罢,都要有真本事。否则,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好职位,如果不能胜任,同样没有好前途。因此,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放下你那颗高傲的心,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洞明世间学问,做自己心灵的疗养师。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我们活着,就应该有意义的活着!心灵纯净地活着!

篇3:讲经典故事,学法律知识

讲经典故事,学法律知识

讲经典故事,学法律知识

作者/纪威俊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等渠道,初中生已接触到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了,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他们能够讲经典中的故事,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很难作出较为全面的、正确的评论。比如,语文课中读到了《黄泥冈》,他们想要对其中人物的是与非谈一些看法,却说不清道不明。此时,他们处于欲“愤”欲“诽”的状态,正是教师进行启发的时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校内开设了法文化校本课程。该课程的实施方式较多,有参观访问、调查取证等等,本文只探讨一些与解读经典故事有关的法律问题。

一、割发自辱,曹操意在服众

(曹操)自统大军进发。行军之次,见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操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闻谕,无不欢喜称颂……。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摘自《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有删节)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值得仔细探讨。上课时,我首先提出“故事中提到了哪些规则?”学生回答:一个是禁止大小将校践踏麦田;另一个是法不加于尊。接着问“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学生答第一个规则是曹操制定的,第二个规则出于《春秋》。教师追问当这两个规则相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春秋》是儒家经典,它所确立的亲亲、尊尊、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原则,一直是古代司法官吏决狱的重要依据,故《后汉书・丁鸿传》有“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的说法。所以,郭嘉的说法有理有据。

按现代法理来看,春秋之义相当于宪法性法律规范,属于上位法,而军令属下位法。按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即使曹操违反了军令也无须处罚。

同样,按现代法,曹操是否有罪?对此问题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案 ) 其实曹操也没罪。因为田种惊起一鸠致使马受惊践踏麦田,并非曹操故意;践踏行为的发生也非曹操所能控制,曹操主观上并不希望践踏事件的发生,相反,从他颁布的军令来看,他禁止任何人有践踏事故的发生,当然包括他自己。所以,践踏麦田纯属意外事件。那么是否因为曹操没有刑事责任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吗?不是的。马践踏麦田的民事责任须由曹操的所在单位来赔偿。此时,曹操“割发代首”代替不了民事赔偿。

曹操割发的目的是什么?秦律有髡刑,汉代继续实行。“髡发”即将罪犯的头发剪去,是一种刑罚。又,《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毁损包括头发在内身体的任何部分,都是不孝。曹操割发相当于宣告自己有不孝行为。所以,曹操这一举动,令将士们十分感动。

二、大义灭亲,追求高尚须守法

州吁是卫庄公爱妾所生,既受宠爱又喜欢玩弄兵事游戏。……石猎对庄公说:“宠爱儿子,就要教他走正道,不要走邪道。如果一直让他骄、奢、淫、浃,就会自陷于邪道。现在的州吁受宠太过、奢靡太过。如果以州吁为接班人,就要定下来,否则,就要提防他将来作乱。”……庄公不听。石猎的儿子石厚经常跟州吁在一起(图谋不轨),石猎禁止不了。庄公死,桓公继位,石猎就告老回家了。后来,州吁弑桓公而自立。

为了巩固州吁的君位,石厚问计于石猎,石碚说周王信任陈侯,通过陈侯去朝见周天子,州吁的君位就稳固了。州吁、石厚就去了陈国。石猎派人告诉陈侯州吁、石厚是弑君者,希望能把他们抓起来。石碚又派手下去杀了州吁、石厚。(根据《左传》改写)

大义灭亲的故事经常为人们提到,然而,对大义灭亲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应有的认知。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石碚为什么要杀石厚?其执法者是否都会像石碚一样秉公执法?若不能,该怎么办?

从故事来看,石碚是当时卫国位高权重的老臣,我们且认定石碚拥有杀死叛臣州吁、石厚的权力。为了卫国的安宁、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当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是石碚杀州吁与石厚的两项大义。作为执法者的石碚,面对自己儿子为非作歹,虽然于心不忍但还是亲自派手下去杀了儿子,既体现了石碚秉公执法的品质,又表现了高尚的道德人格。其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已为史官左丘明所肯定,我们也无须作更多的评价。但是,换一种角度思考,假如换了一个执法者,是否都能够做到心地无私,光明磊落呢?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由于人性存在不光辉的一面,往往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如何做才不使石碚们为难,使枉法包庇者不能包庇呢?为了规避人性不光辉的一面,许多国家都规定回避的`法律制度,即执法与司法人员不得参与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案件的审判与执行,这是其一。其二,作为一般的公民,能不能“大义灭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的健康,甚至剥夺别人的性命。所以任何有“大义灭亲”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是犯罪行为。

大义灭亲作为传统文化,要继承何发扬它崇尚人性光辉的一面,积极追求光明、高尚?在法治社会,即使追求光明、高尚,也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行之。

三、肆意枉法,须把权力装进法律笼子

贾赦在外头看到了几把旧扇子,觉得家里的扇子都不如它,就叫人到处搜求。后来,打听到石呆子有二十把旧扇子,他穷得连饭都没得吃,就是不肯拿出来让人看。

贾琏烦请了多人说合,才被允许到他家里稍稍看了看,、贾琏说这些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贾赦听了便不管花多少银子都要买下来。石呆子却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

贾雨村听说后,便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结果以“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然后送给了贾赦。(根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改写)

这个故事牵涉到的法律问题不过是财产的归属、枉法裁判等问题。扇子自然属于石呆子,但扇子上的画的著作权不属于石呆子而属于画画的。人家合法的财产由于贾赦的看中,叫贾琏高价收买未能如愿,经过贾雨村的“讹他拖欠官银”,枉法裁判的办法,贾赦就得到了这几把价值不菲的、有文物性质的扇子。我们不去讨论贾雨村、贾赦的罪行,且来讨论权力运作问题。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若政府的权力操之于个别人之手,运作于暗箱之中,随心所欲,不但会跨越界限,而且会恶性膨胀。权力若不在阳光下运作,一个没有有效监督的机制,老百姓的财产乃至生命都会随时面临被侵犯的危险。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若与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依法治国的内容联系起来,就更有现实意义了。依法治囤首先是依法治官,即规范公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只有把官员的权力严格控制在法律规范的笼子之内,权力这只老虎才不会过分地伸出它的爪牙来肆意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然,官官相护,石呆子们的事件会一再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也是保障人权的要求。

四、割肉还债,生命价值岂容否定

安东尼奥(威尼斯酉人)向夏洛克(犹太商人)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曾因安东尼奥的侮辱,要求在三个月内付清。否则,就得让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胸口的附近割一磅肉。安东尼奥为了救朋友,接受了这一约定。

三个月后,安东尼奥由于自己的商船接连沉没,导致无法清偿债务。于是夏洛克就向威尼斯法庭起诉,请求按照原约履行。法庭上,法官等人尽力劝说夏洛克不要割肉,却都无济于事。

紧急时刻,鲍西娅(安东尼W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来到法庭,认为夏洛克可以在安东尼奥的胸前割一磅肉。由于只约定了割一磅肉,所以在割肉时不能流出一滴血,也不能多割或者少割,否则,就是谋杀。按照威尼斯的法律,谋杀是要抵命并没收全部财产的。

鲍西娅又称:如果夏洛克撤诉,就证明当初他订约的意图是谋杀。(根据人教版初三《语文》改写)

要对本故事进行评判,必须明确法官(公爵为主)对事实的认定、夏洛克的真实意思及鲍西娅的逻辑,

15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契约自由原则已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得到盛行,契约自由原则包括了确定契约内容的自由,本故事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约定就是契约自由的产物。

法官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和安东尼W的承认,就认定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存在借贷并以割安东尼奥的肉作为担保的契约。同样.基于契约自由的原则,只有劝说夏洛克同意才能改变契约的内容及履行方式,结果经过法官的百般劝说,夏洛克没有一点回心转移的迹象。让法官感到为难的是,如果执行原约定,安东尼奥就会没命;若不执行原约定,夏洛克又寸步不让,且这一约定是他们之间的“法锁”。鲍西娅出庭后,法官接受了她的只准割一磅肉且不许流血、不许多割或者少割的主张,也接受了她提出的夏洛克事先要谋杀安东尼奥的意见。结果法官判决夏洛克把一半的财产归安东尼奥,一半充公,夏洛克本人改信基督教。

夏洛克的意思:在刚刚与安东尼奥签约时不可能知道安东尼奥在三个月后一定不能清偿债务,可以说割肉是戏言,也可以说夏洛克有阴谋,但阴谋不是必然会实现的。三个月后,夏洛克的意图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法庭上的表现及众人劝说的结果来看,他一定要报被安东尼奥侮辱之仇,他是想借合约的规定和法庭的审判来达到目的。夏洛克有没有谋杀的故意呢?三个月前没有。谋杀即蓄意谋害他人性命。夏洛克在三个月内不存在这一蓄意,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夏洛克的想法也变了。

鲍西娅的逻辑:割一磅肉只能割一磅肉,而不能多割一毫也不能少割一毫,且不能割出血来,因为契约上没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契约上笼统地规定割肉的重量和部位,没有规定割肉的方式、次数、深度等内容,在她看来这是一个无法履行的约定。第二,鲍西娅认为夏洛克在法庭已经拒绝安东尼奥归还金币的要求,所以借钱是一个幌子,割肉才是真实的意图;又,夏洛克选择的部位是安东尼奥胸口附近的肉,这是致命的。所以夏洛克所有的行为就是要谋杀安东尼奥。

按照现代法律,要认定这份契约的法律效力,首先要把这一契约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借贷契约,双方合意,受法律保护;另一部分即割肉的部分是对借贷的担保,担保部分是否有效,就要进行价值判断。显然,人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担保部分自始无效、确定无效、当然无效,该借贷成为了没有担保的约定。

除了上面提到的经典外,《水浒传》、《西游记》、《福尔摩斯探案集》等都有许多经典故事可以做法律分析。经典中的故事既方便学生学习,作为文学作品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又可以把一个故事当作具体法律案例来思考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样使得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迁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多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新路子的尝试。(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江南中学)

篇4:明奘法师讲经缘起

明奘法师讲经缘起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

从今天起我们要通过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的网络空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非常感谢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和平台,供我们交流佛法的心得,解决我们在修行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问。

《六祖坛经》是不太好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从印度走向中国,真正中国化就是从六祖开始的。

在讲《坛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点那个时代的背景。六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几大宗派基本都已经成形了。像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在隋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华严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唯识宗也都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和阵地。而禅宗一法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经过一脉单传传到六祖的时候,也经历了差不多3的时间。

300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在二祖、三祖、四祖时,没有形成像六祖这样的一个很大的气候呢?六祖从五祖接过法脉,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弘传开来的,而是在猎人队伍中隐姓埋名、藏身遁迹约,才现身弘法。这跟当时整个佛教的大气候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当时佛教大的环境来看,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再加小乘的两个宗派,共十个宗派,各具规模。从禅宗自身的教育方法的传承来讲,当时也是因缘成熟的时候了。佛教的一切要讲究缘起,外在的缘法成熟了,禅宗自身的缘法也成熟了。

从四祖道信禅师在湖北黄梅正觉禅寺创立丛林开始,禅僧们开始不再依律寺而住,而是有了自己的空间,能够在寺院里一边办道修行,一边劳作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就一改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三位祖师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乞化游行生活方式,而安居在一个地方。四祖创立丛林,然后传法给五祖,从《坛经》里看,后来依五祖而住的僧人超过1000人。四祖的地方不够住,五祖又到距离四祖将近30公里的地方创立东山法脉。在那种情况下,要修行的禅宗和尚们都跑到这里来依五祖而住。至此,禅宗自身的修行方法已经深入修行者的`心,所以一旦接法,六祖是以一种真正的大的宗教革命家、宗教改革家、宗教导师的身份出现的。南顿法门一下子形成了这种风范,影响了中国的禅裔,一直到现在,所谓“一花开五叶”。

禅宗从六祖传到后边按时间顺序开创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再到唐宋之交形成七家,到现在可以说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丛林,都是禅宗两个宗派的寺院,叫“临天下、曹一角”——临济宗占了天下,曹洞宗占了一角。

而汉传佛教其他的宗派因为受它的修行方法、传播方式、经典、教制、教规等种种的限制,自身没有抵御外界冲击的力量,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从历史上退淡出去了。只有禅宗这一法,因为它跟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跟中国儒家文化,跟中国出世者、隐士的思想,跟中国的建筑、文学、艺术、诗歌、雕塑,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外在的风雨如何变幻飘摇,外在的世相如何动荡不安,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禅宗就能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

到了近代,尤其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禅宗和禅的精神更是能适应社会变革,而与社会主流文化和谐共振。所以,太虚法师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

为什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呢?

从公元前2年(最早的推算)佛教传到中国来,真正把印度佛法中国化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是道安大师。道安法师规定了我们很多的僧制,使印度佛法中国化。以前出家人都跟师父的姓,比如师父俗姓王,出家人就叫王某某。道安大师说四种姓出家皆同释姓(“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跟释迦牟尼的姓,都姓“释”。当时,道安大师写了很多的论著,像《沙门不敬王者论》等等,使佛法真正脱离儒家的批判,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他组织总结、规范、整理已翻译的良莠不齐的经典,其中翻译得不好的就请精通梵语和华语的高僧大德们重新再翻译。所以可以说他是奠定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第二人就是六祖。六祖真正把禅、佛的心法、佛教的精髓变成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中国修行人的性命攸关的东西。

第三人是太虚大师。在废寺兴学、佛教面临着要被逐出历史舞台的大氛围下,他能够奠定三大革命:教理、教制、教产的革命。所以后来者、后学者要景之,仰之,牢记之。但最根本的牢记不是把他顶戴供养——每天烧香磕头礼拜右绕三匝——而是依教奉行,修行供养。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它流通的版本很多,关于这些版本也有很多的疑问。明代的憨山德清禅师曾经整理过《坛经》的版本,近代胡适先生也作过一些整理。胡适先生曾在大英博物馆找到一个敦煌写本的《坛经》,前几年上海古籍印了这个版本。学术界对《坛经》到底是六祖大师所说还是菏泽神会所著也有些歧义。至于真相如何,究竟是谁作的呢?我们不去探讨。我们择法的标准是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六祖大师亲自说的,还是法海记录的,还是菏泽神会禅师所说,只要解决我们内在的烦恼,净化了我们的身口意,根除了我们的贪嗔痴,那么它就是好东西,我们依教奉行就够了。

篇5:阿笨讲经之: SUN traffic managerUnix系统

阿笨讲经之:SUNTrafficManager安装 DD阿笨 自Solaris8(SPARC)开始,SUN提供了对FC磁盘阵列的多路存取访问软件TrafficManager,用来提供对FC存储上的LUN的多路分担I/O和容错,TrafficManager是以系统patch的方式来提供的,系统安装的时候并不会自动安装。当然

阿笨讲经之: SUN Traffic Manager安装

DD阿笨

自Solaris 8(SPARC)开始, SUN提供了对FC磁盘阵列的多路存取访问软件Traffic Manager,用来提供对FC存储上的LUN的多路分担I/O和容错。Traffic Manager是以系统patch的方式来提供的,系统安装的时候并不会自动安装。当然,使用Traffic Manager的前提是主机上有两个以上的FC HBA,同时可以访问到同一个LUN。

以对T3上的LUN的多路访问为例,简述其安装使用过程:

一.准备工作

从sunsolve.sun.com下载如下几个patch的最新的版本(下面列出的是当前的最新版本):

;;111412-10: Traffic Manager

;;111095-12: Fibre Channel Stack update

;;111097-11:Fibre Channle Driver update

;;111413-09:Luxadm tool update

二.安装

1.严格按照111412, 111095, 111097, 111413的顺序,安装这些patch;

2.登录到T3,设置mp support的方式为mpxio: sys mp_support mpxio;

3.重起T3阵列(reset);

4.重起服务器: 进入OK,然后boot Cr;或者reboot -- -r;

三.检查和确认

1. # luxadm probe;对于mpxio的LUN设备,应该可以看到如下的显示:

Node WWN:50020f0095fe  Device Typeisk device

Logical Path:/dev/rdsk/c5t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d0s2

2. # Luxadm display /dev/rdsk/c5t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d0s2显示其具体的信息(s2表示entire disk):

DEVICE PROPERTIES for disk: /dev/rdsk/c5t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d0s2

Vendor:               SUN

Product ID:           T300

Revision:             0201

Serial Num:           Unsupported

Unformatted capacity: 512378.281 MBytes

Write Cache:          Enabled

Read Cache:           Enabled

Minimum prefetch:   0x0

Maximum prefetch:   0x0

Device Type:          Disk device

Path(s):

/dev/rdsk/c5t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d0s2

/devices/scsi_vhci/ssd@g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c,raw

Controller           /devices/pci@8,700000/SUNW,qlc@3/fp@0,0

Device Address              50020f23000095fe,1

Host controller port WWN    210000e08b079ff0

Class                       primary

State                       ONLINE

Controller           /devices/pci@8,600000/SUNW,qlc@1/fp@0,0

Device Address              50020f230000b519,1

Host controller port WWN    210000e08b073bf4

Class                       secondary

State                       STANDBY

如上所示,显示这个LUN对应的容量,primary和secondary的FC Path,具体用的HBA,等等,

四.投入使用

;;format, 选择上述的/dev/rdsk/c5t60020F200000B5193DD42C270007CF01d0进行分区;然后newfs 。。。;

或者,使用Volume Manager或者Disk Suite进行Volume的划分,然后再使用。

twlogin 回复于:-12-11 17:18:08

mmmmn 回复于:2002-12-11 17:19:10raid manager里的RDAC不也是这个功能吗?有什么不同的?

alanzjh 回复于:2002-12-12 10:19:38

有个问题,不用编辑 /kernel/drv/scsi_vhci.conf   来enable  主机端mpxio 的支持吗?

# mpxio Global enable/disable configuration

# possible values are mpxio-disable=“no” or mpxio-disable=“yes”

#

mpxio-disable=“yes”;

#

alanzjh 回复于:2002-12-12 10:24:57补充一下:

安装补丁包的顺序是

111412, 111095, 111096, 111097, 111413

还要下载一个 patch  111096-05 fcip ULP fibre-chanel  fcip driver patch

doffinee 回复于:2002-12-12 17:47:27呵呵,不好意思,Alanzjh补充的很有道理--应该编辑/kernel/drv/scsi_vhci.conf来enable的,而且需要重起服务器一次;

置于111096,好像不一定要打的;可能我的机器上已经装好了吧:)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6:听僧云端讲经,听僧云端讲经姚合,听僧云端讲经的意思,听僧云端讲经赏析

听僧云端讲经,听僧云端讲经姚合,听僧云端讲经的意思,听僧云端讲经赏析 -诗词大全

听僧云端讲经

作者:姚合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

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

净空法师的经典名言

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净空法师语录篇

净空法师法经典语录2

慧能法师语录

印光法师语录

百尺竿头的成语故事

精选苏州著名景点虎丘塔导游词样文参考

游大林寺翻译

净空法师佛语经典句子

讲经的稿范文
《讲经的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讲经的稿范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承宫樵薪苦学》阅读答案2023-02-25

感恩节的稿中英语作文2023-10-03

金刚经感悟故事2022-09-21

百丈竿头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2022-12-14

泉州承天寺导游词概况2023-05-01

阿弥陀佛作文2022-11-05

九华山佛学院2022-09-01

《承宫樵薪苦学》原文及译文2024-02-16

竞聘银行支行行长的稿2023-08-16

深入浅出的意思是什么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