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翻译的忠实性(锦集8篇)由网友“温迪温野菜菜緒”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词翻译的忠实性,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诗词翻译的忠实性
诗词翻译的忠实性
“信、达、雅”为一般翻译之标准,而文学翻译则要求更高,用翻译界的一句话来说即“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其翻译更加困难了,难怪人们都说:“翻译难,译诗更难。”在这里,笔者想对诗词翻译中最基本的问题--忠实性的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忠实性的涵义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那么何为忠实性呢?它是指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 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 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忠实性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correspondence)。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表达再现信息(reproduced message)的TL与表达信息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它要求译文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
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的一般原因
翻译作品,忠实当然是一项指导原则;但绝对忠实实乃不可能之事,任何翻译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尤其是诗词的翻译。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SL与TL本身的差异。各种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语音、拼写、语法等方面,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的有力杀手是语言方式、习惯的不同,包括用词不同、比喻不同、联想不同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使翻译时很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原文信息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完全地、毫厘不差地移植到译文信息中去。所以原文与译文不可能完全一样。
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举个简单例子:“fox”这个词,它的本意是“狐狸”。西方人认为“狐狸”是一种可爱聪明的动物,所以在英语中,用“fox”来描写人时,它形容人的“聪明、机灵”。而在中国,人们都认为“狐狸”是一种狡猾阴险的动物,所以当我们使用“fox”一词时,多用来指人“阴险、狡猾”,这正是由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接收产生偏差,从而有可能导致翻译的不忠实。
民族心理特征的差异。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西方人写作时风格直率、坦诚,不绕圈子,这也与他们豁达的性格有关。而中国人则偏向于细腻、委婉的风格,作品耐人寻味。因而要把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溶合起来,绝非一件易事。
诗词翻译的独有特点决定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上面探讨了绝对忠实不可能的一般原因,接下来文章要结合诗词具有的自身特点,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诗词的翻译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茅盾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诗词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文学翻译,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诗词翻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的韵文形式的问题,由此可见其难。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诗词翻译的艰巨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特点上:
诗词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诗词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翻译诗词,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e.g.:
A Widow Bird
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
Except the mill-wheel#39;s sound.
译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译者紧扣诗眼,将state 译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译成“寒枝”,将forestbare译为“荒林”,将 ground译为“瘠土”。可以说,这种译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译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笔者认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quot;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表现出来。
诗词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诗词翻译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 Gerald)译波斯诗人莪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Beneath those rugged elms, that yew-tree#39;s shade
Where heaves the turf in many a mouldering heap,
Each in his narrow cell for ever laid
The rude forefathers of the hamlet sleep
译文:
亭亭榆树下,郁郁紫杉荫,
蔓草生荒烟,累累多古坟。
农家祖先辈,埋葬在土墩。
长眠幽室中,千年永不醒。
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按照原诗的结构,而是在透彻理解原诗的精神之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原诗进行融合提炼,用精美的TL将其再现出来。如将原诗的四句译为八句,根据turf与mouldering 这两个字译出第三句”蔓草生荒烟“,由”for ever“ 译出”千年永不醒“等等。从我们自身(读者)的感受来看,这种创造非但没有影响我们对原文信息的接收,相反使我们能更加心领神会。
正是由于诗词翻译具有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它决定了我们翻译诗词时不必受取限于忠实性(形似或意似)的桎梏,译者应享受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西方译者,尤其是有创作能力的翻译家,总喜欢抛开原作自行其事,去追求译文的优美。例如英国十六世纪著名作家德莱登就主张翻译要摆脱原作语言形式的束缚,不必力求忠实。
诗词翻译要求”神似“不唯”忠实“
由于诗词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力求译文与原文的”神似“而不是”忠实“。”神“即指原作的精神,原作那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神似也?quot;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丰姿和艺术美。在翻译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译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译文。
e.g.:
Pleasant the sun,
When first on this delightful land he spreads
His orient beam on herb, tree, fruit and flower
Glistering with dew; fragrant the fertile earth
After soft showers, and sweet the coming-on
Of grateful evening mild; then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bird, and this fair moon,
And these gems of heaven, her starry train.
其一翻译为:(旨在表示原待句法)
……可喜的是朝日,
初生时,在这欢乐之地,他散布
他东方的光线,在草上、果上、花上
(这些都闪着露珠);清香的是阵阵
轻雨后的沃土,甜美的是温柔
宜人的黄昏;接着来了静夜,
还有这庄严的鸟,还有这美丽的月亮,
以及这满天的宝石(随待她的星群)。
就字而言,译文上相当忠实的。但是读者往往会对其产生疑问:作者究竟要讲什么?这到底是诗还是词?真是难以辨别。若我们不唯“忠实”,不求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与个别词汇,也不求忠实于原诗的行数、韵律等,而是追求“神似”,以表达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保持音韵之美为目标,翻译时发挥创造性,灵活变通,在必要时对原文结构作较大的变动,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同样是上面那首诗,有人在加以修改后,使译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堪喜悦,是那初日的容颜,
把他的东方光线,散在这欢愉的田野间,
照耀得草、花、果、树,含露莹然;
微雨后,则觉得这丰腴土地芳流遍;
夕阳之来也觉善;
然后便是沉沉静夜,共她这庄严的鸟啭。
以及这月色明鲜,
带着她一串的珍奇,在天镶嵌--
没有一样不堪眷恋。
这样的译文使人读起来豁然开朗,感觉 much better 了。
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不唯忠实”,强调神似,并非鼓励译者在翻译时放纵自己。依据笔者的观点,“忠实”是翻译必须遵从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像一条锁链一样束缚着译者,译者是戴着锁链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追求表现自由的。而且成熟的译者在翻译中并不感到“锁链”的束缚,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论诗词格律时所说:“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诗词的翻译就是在“信”的基础上求“美”,在“信”与“美”的束缚与自由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的。
结束语
在文章的结尾,笔者想引用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老先生的要求固然较高,难以达到,但作为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却是十分有益的: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39;化#39;,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39;化境#39;。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39;投胎转世#39;,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篇2:浅谈诗词的忠实性
浅谈诗词的忠实性
“信、达、雅”为一般之标准,而文学则要求更高,用界的一句话来说即“文学是一门艺术”。诗词,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其更加困难了,难怪人们都说:“难,诗更难。”在这里,笔者想对诗词中最基本的问题--忠实性的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一、忠实性的涵义
忠实性是所有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那么何为忠实性呢?它是指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 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 SL)时,保持与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忠实性内涵包含以下两个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correspondence)。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表达再现信息(reproduced message)的TL与表达信息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它要求文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
二、不可能绝对忠实的一般原因
作品,忠实当然是一项指导原则;但绝对忠实实乃不可能之事,任何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尤其是诗词的。这是由多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 、SL与TL本身的差异。各种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语音、拼写、语法等面,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的有力杀手是语言式、习惯的不同,包括用词不同、比喻不同、联想不同等等。由于这些不同,使时很难,有时甚至根本不可能原文信息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完全地、毫厘不差地移植到文信息中去。所以原文与文不可能完全一样。
二)、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举个简单例子:“fox”这个词,它的本意是“狐狸”。西人认为“狐狸”是一种可爱聪明的动物,所以在英语中,用“fox”来描写人时,它形容人的“聪明、机灵”。而在中国,人们都认为“狐狸”是一种狡猾阴险的动物,所以当我们使用“fox”一词时,多用来指人“阴险、狡猾”,这是由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接收产生偏差,从而有可能导致的不忠实。
三)、民族心理特征的差异。各个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西人写作时风格直率、坦诚,不绕圈子,这也与他们豁达的性格有关。而中国人则偏向于细腻、委婉的风格,作品耐人寻味。因而要把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溶合起来,绝非一件易事。
三、诗词的独有特点决定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上面探讨了绝对忠实不可能的一般原因,接下来文章要结合诗词具有的自身特点,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诗词的不可能恪守忠实性。
茅盾说过:“文学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而诗词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如果说一般文学,要达到艺术性水平,必须解决如何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风格的问题,那么诗词,除此之外,还必须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著同样最精炼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严格约束语言的韵文形式的问题,由此可见其难。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诗词的艰巨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特点上:
诗词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诗词是运用特殊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表达了某种情节内容、思想感情,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诗词,光传意(即做到意义上的忠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的风格,要把原诗创造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e.g.:
A Widow Bird
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
xcept the mill-wheel#39;s sound.
文为:
孤鸟
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
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
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
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原诗的诗眼在“widow”(孤寡之意)一词,者紧扣诗眼,将state 成“悲鸣”,将wintry bough 成“寒枝”,将forest bare为“荒林”,将 ground为“瘠土”。可以说,这种法在词义上讲是“失实”之处,但它却将原作创造的那种艺术境界给传达出来了,而且文所渲染出的那种荒寒的意境、悲凉的心情,笔者认为较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读罢,不禁从心底泛起一股悲怆之情,对那只孤苦伶仃的鸟儿顿生同情之心、怜惜之意。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言”,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者在时,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直觉的作用,对原作心领神会,而移情于自身,把原作的艺术美表现出来。
诗词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诗词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过程中,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有一个重要悔,即者的审美再创造,或者叫心灵的再创造,情感形式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关键是要抓住蕴含在原作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妨甩开原文形式,选用最佳的词句结构、表现手法,把原文(不仅仅是内容,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重新表达出来。例如英国诗人菲茨杰拉德(dward Fitz Gerald)波斯诗人莪玛(Omar Khayyam)的“鲁拜集”(Rubaiyat)是传诵诗坛的名作。他不拘泥于原诗的词句,而是吸取灵感再创作,既有英国诗的音韵之美,又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堪称一绝。当然这种例子很多,俯拾皆是,顺手拈来。
e.g.:
Beneath those rugged elms, that yew-tree#39;s shade
Where heaves the turf in many a mouldering heap,
ach in his narrow cell for ever laid
The rude forefathers of the hamlet sleep
文:
亭亭榆树下,郁郁紫杉荫,
蔓草生荒烟,累累多古坟。
农家祖先辈,埋葬在土墩。
长眠幽室中,千年永不醒。
可见者在时,并没有机械地按照原诗的结构,而是在透彻理解原诗的精神之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原诗进行融合提炼,用精美的TL将其再现出来。如将原诗的四句为八句,根据turf 与mouldering 这两个字出第三句“蔓草生荒烟”, 由“for ever” 出“千年永不醒”等等。从我们自身(读者)的感受来看,这种创造非但没有影响我们对原文信息的接收,相反使我们能更加心领神会。
是由于诗词具有以上两个面的特点,它决定了我们诗词时不必受取限于忠实性(形似或意似)的桎梏,者应享受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西者,尤其是有创作能力的家,总喜欢抛开原作自行其事,去追求文的优美。例如英国十六世纪著名作家德莱登就主张要摆脱原作语言形式的束缚,不必力求忠实。
四、诗词要求“神似”不唯“忠实”
由于诗词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所以我们在时要力求文与原文的“神似”而不是“忠实”。“神”即指原作的精神,原作那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效果。神似也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保存原作的神韵和丰姿和艺术美。在时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平平淡淡地出来,韵味尽失,丰姿全无,即使文字流畅,忠实通顺,但不传神,也不能算好的、合格的文。
e.g.:
Pleasant the sun,
When first on this delightful land he spreads
His orient beam on herb, tree, fruit and flower
Glistering with dew; fragrant the fertile earth
After soft showers, and sweet the coming-on
Of grateful evening mild; then silent night,
With this her solemn bird, and this fair moon,
And these gems of heaven, her starry train.
其一为:(旨在表示原待句法)
……可喜的是朝日,
初生时,在这欢乐之地,他散布
他东的光线,在草上、果上、花上
(这些都闪着露珠);清香的是阵阵
轻雨后的沃土,甜美的是温柔
宜人的黄昏;接着来了静夜,
还有这庄严的鸟,还有这美丽的月亮,
以及这满天的宝石(随待她的星群)。
就字而言,文上相当忠实的。但是读者往往会对其产生疑问:作者究竟要讲什么?这到底是诗还是词?真是难以辨别。若我们不唯“忠实”,不求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与个别词汇,也不求忠实于原诗的行数、韵律等,而是追求“神似”,以表达表达原诗的思想内容,保持音韵之美为目标,时发挥创造性,灵活变通,在必要时对原文结构作较大的变动,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同样是上面那首诗,有人在加以修改后,使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堪喜悦,是那初日的容颜,
把他的东光线,散在这欢愉的田野间,
照耀得草、花、果、树,含露莹然;
微雨后,则觉得这丰腴土地芳流遍;
夕阳之来也觉善;
然后便是沉沉静夜,共她这庄严的鸟啭。
以及这月色明鲜,
带着她一串的珍奇,在天镶嵌--
没有一样不堪眷恋。
这样的文使人读起来豁然开朗,感觉 much better 了。
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不唯忠实”,强调神似,并非鼓励者在时放纵自己。依据笔者的观点,“忠实”是必须遵从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象一条锁链一样束缚着者,者是戴着锁链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追求表现自由的。而且成熟的者在中并不感到“锁链”的束缚,如闻一多先生在论诗词格律时所说:“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诗词的就是在“信”的基础上求“美”,在“信”与“美”的束缚与自由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的。
五、结束语
在文章的结尾,笔者想引用钱钟书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老先生的要求固然较高,难以达到,但作为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却是十分有益的:
“文学的最高标准是#39;化#39;,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39;化境#39;。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比为原作的#39;投胎转世#39;,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似的。”
篇3:英文诗词及翻译
英文诗词及翻译
The Music Within
Life...What is it?
See it in the colors of autumn,
A gentle snowfall in winter,
A sudden shower in spring,
The radiance of a summer day.
Behold it in the laughter
Of the young and the old.
Know of it in a surge of hope,
The blessings that are bountiful.
What is life?
It is joy, awareness,
And the music within.
心灵深处的音乐
生命是什么?
它浸染在五彩缤纷的'秋色里,
飘融在轻柔无语的冬雪中,
在阵阵春雨里,
在绚丽夏日中。
它包含在老人爽朗的笑声里,
也隐匿在孩子们天真的嬉戏中。
它汹涌在人们的希望里,
它荡漾在美好的中。
生命是什么?
是欢乐,是领悟,
是心灵深处的音乐。
篇4:英文诗词翻译
英文诗词翻译
I Remember, I Remember(我忆起,我忆起 )
(1)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那栋出生时的屋宇,
the little window where the sun 早晨,阳光从小窗中
Came peeping in at morn: 偷望进去:
He never came a wink too soon, 他从不早来片刻,
Nor brought too long a day, 也不多留半晌,
But now, I often wish the night 但是现在,我常愿夜晚
Had borne my breath away! 带走我的呼吸!
(2)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roses, red and white, 玫瑰花开,有红有白
The vi’lets, and the lily-cups, 紫罗兰,百合
Those flowers made of light! 那些由光辉构成的.花朵!
The lilacs where the robin built, 有知更鸟筑巢的紫丁香,
And where my brother set 有哥哥生日时
The laburnum on his birthday,-- 种植的金炼花,--
The tree is living yet! 依然常青!
(3)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Where I was used to swing 经常荡秋千的地方
and thought the air must rush as fresh 迎面而来的风是如此清爽
To swallows on the wing; 飞燕也颇有同感;
My spirit flew in feathers then, 昔日意气扬扬的心灵,
That is so heavy now, 现在变得如此沉重,
And summer pools could hardly cool 就是夏日的池水也无法冷却
The fever on my brow! 我额头的热狂!
(4)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fir trees dark and high; 茂密高耸的冷杉;
I used to think their slender tops 我曾想象它细长的枝尖
Were close against the sky; 逼近天空;
It was a childish ignorance, 虽然只是幼稚无知,
But now ’tis little joy 但是,现在却少有那般快乐
To know I’m farther off from heav’n 因为我知道自己比孩童时代
Than when I was a boy! 离苍穹更遥远了!
篇5:DNA聚合酶与DNA复制的忠实性
DNA聚合酶与DNA复制的忠实性
DNA复制过程的'忠实性对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起着关键作用,而DNA聚合酶是影响DNA复制忠实性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DNA聚合酶的种类和结构以及它们与DNA复制忠实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 者:祖旭宇 陈铎 廖端芳 李凯 作者单位:祖旭宇,廖端芳,李凯(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SNP研究所,421001)陈铎(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中学,410100)
刊 名:生物学教学 PKU英文刊名:BIOLOGY TEACHING 年,卷(期): 33(4) 分类号:Q5 关键词:DNA聚合酶 DNA复制忠实性篇6:桃花的诗词及翻译
关于桃花的诗词及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护。其全文诗句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赠汪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桃花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旭。古诗全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全文诗句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山中问答》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三日寻李九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常建。其全文诗句如下: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译文】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题菊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黄巢。其全文诗句如下: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曲江对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兰溪棹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全文诗句如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春雨一连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全文诗句如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篇7:曹操诗词《观沧海》翻译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篇8:曹操诗词《观沧海》翻译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文学的的论文
★ 英语红楼梦翻译
【诗词翻译的忠实性(锦集8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指导2023-11-12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2022-05-07
思佳客,思佳客张炎,思佳客的意思,思佳客赏析2022-10-18
入党申请人的现实表现是谁写2023-04-21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4
高中语文期末复习指导2022-09-25
2022小学生寒假书籍推荐2022-09-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总复习资料2022-07-08
从《登鹳雀楼》的英译浅析许渊冲的翻译美学思想2022-06-27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