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时间:2023-03-27 07:57: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集锦19篇)由网友“阿鲁卡西巴尔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篇1: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商人们怎样安全渡河”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智力游戏构建数学模型,并对模型求解,展示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作 者:夏冰 白素英 庞淑萍 Xia Bing Bai Suying Pang Shuping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刊 名:金融理论与教学 英文刊名: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教学中   引导性作用  

篇2: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多些”,“少些”的概念,对于刚进校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上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2只鸡与1只鸭,2个苹果与3个桃,先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再用计算机展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个一个连上虚线,再利用对应比较的方法,突出了“多些”,“少些”的部分。通过图形的展示与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了“多些”,“少些”的含义,又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把大数分两部分,一部分与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数多的,也还可看出,小数与大数的一部分同样多,大数的另一部分就是小数少的,还渗透了对应比较的数学思想。在后面的教学比较两数的大小。如:9.>   ,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1-8各数,懂得了比9小的任何数都可。在这个比较两数大小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前面观察比较图形的'方法和对数大小的认识,很快得出了“不相等”的概念。

二、在教学中用多媒体电脑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又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出现大量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课件的演示来掌握新知识。以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培养学生应用题解答的能力,所以说图画应用题就是学生可以用来思维的一种形势,将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用简单图画表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看图得到启发。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我用多媒体电脑先演示:

师问:谁能根据这张图画应用题把图的意思说出来?学生很快的说出并编出一道完整的简单应用题,即“树枝上停着3只鸟在唱歌,又飞来6只,一共有多少只?”为学习“图文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埋下伏笔),接着将学生编的简单应用题,改成“图文应用题” 即例5(1)

师问:这道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生答:“树枝上停着3只鸟,又飞来6只。”是告诉我们的。“一共有多少只?” 没有告诉我们的。

师小结:告诉了我们的是已知条件,没有告诉我们的是问题。一个完整的应用题至少要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师问:谁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

生答:用加法计算。因为是把“树枝上停着3只鸟”和“又飞来6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这样学生很快的理解了题意,掌握了计算方法,并能列出算式解答。简单的图画为学习“图文应用题”。起了很好的启发作用。学生也能看着“图文应用题”口述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了。

通过教学使我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只有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采取形象的直观教学,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就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好学扎实。

育华学校  马晓安

篇3: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上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化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在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多些”,“少些”的概念,对于刚进校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上课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2只鸡与1只鸭,2个苹果与3个桃,先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再用计算机展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个一个连

[1] [2] [3] [4] [5]

篇4: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教科书中处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申的`地位,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的几种主要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作 者:张书妃  作者单位:屏南县第二中学,福建・宁德,35230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  

篇5: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将相和》一课,由结构层次基本相同的三个故事组成,在讲读“完璧归赵”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渑池之会”;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负荆请罪”。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前提。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自觉锻炼。 二、主体性教育,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处理;主动性表现为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力、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点。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我的心事》后,布置两道作业题:1、把课文中描写大林心理活动的句子划出来,体会大林思想变化。2、说说大林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这两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设计出五道有层次的作业题:1、摘录描写大林心理活动最精彩的三个句子。2、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话。3、替大林给小姐弟俩写封信。4、想象作文:大林和小姐弟俩第二次见面。5、读后感:大林的启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任选一题,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得到训练。 三、小组合作学习――主体性教育倡导和实施的基本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语文班组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其形式多种多样,现就“T”型小组的组成做以浅析。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点、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合理搭配,5人一组,形成数个小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每个小组的排列方式都是 “T”型。由于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这样,组内异质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禁止学生之间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面积课业的“自然活动”,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针对这各弊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下采取的一各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交往,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合作的社会性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客体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学会学习,敢于探索,主动合作,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充满自信,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如: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奖励小红花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一次教学公开课上,我在黑板上写出“好”“学”“向”“心”四个字,让学生组词,每组成一个词奖励一朵小红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就把四个字各组成十几个词,其中“心”字竟多达17个。 主体性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四此,一种“建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建立起来。而相应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都带有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激励性的。如“没关系,大胆讲”、“谁有不同的看法”、“你的见解很独到”等。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教师庆认识到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接受知识的客器。儿童都有极强的表现自我和渴求赞赏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就应当顺应少年儿童乐学好动的特点,给学生创造尝试、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引进主体参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充满兴趣、获得一次次成功的学习中学到方法,提高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生动的知识,成为高起点、强素质的新型人才。

篇6: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条分界线。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将相和》一课,由结构层次基本相同的三个故事组成,在讲读“完璧归赵”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渑池之会”;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负荆请罪”。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

[1] [2] [3]

篇7:浅谈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蒋丽     新余市五一路小学

内容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的更新,它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老师不再依附于书本知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携带繁琐的教具进入课堂,而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网络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是通过这些方面来阐述文章的:一、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二、网络应用于教学中的意义,三、网络运用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网络  双向交流  优化

一、网络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记得我们读书的时候,每个老师都有两本必备的书,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他们总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课,而我们就坐的端端正正的听课。因此,那些一天到晚坐着不动的同学深受老师的喜爱,在老师眼中就是“听话”的学生,然而地球在一天天的转,时代也在一天天的变化着,网络的出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积极参与学习,昔日被老师视为“听话”的学生如今却被视为“书呆子”了。

二、网络运用用于教学中的意义

1、网络极大地活跃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孩子天生就好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设想一下,在一堂数学课上,肯定有好条条框框的定理和概念,如果我们老师就用手中的一根粉笔一条条的列举出来,然后再滔滔不绝的讲解,相信一定只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我们通过超级连接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自己去发现定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至于我们学后用来巩固的练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进入个性化学习,网络上的东西可以说是无其不有的,我们可以自制好多东西,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好极了”,“你真棒”,“请多努力”,“别灰心”等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网络优化了课堂教学

我们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运用先进手段,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地球仪、三角板、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直接读取并传输到各个课堂。

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可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识结构、课堂时间结构、师生活动结构等。多媒体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不足,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多种媒体及多种手段的全方位刺激,使人脑左右协调发展,增强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多媒体网络师生双向交流,及时反馈信息,使学习氛围轻松、愉快。通过多媒体网络的科学运用,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它也有它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运用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对网络学习产生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电脑游戏、网络图片、聊天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诱惑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把电脑课当作休闲娱乐课,他们偏爱上网、聊天、游戏,没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对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学习的需求,从而导致学习兴趣很低。为了转变学生的认识,我们老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对网络树立正确的观念,老师要时常告诫学生上电脑课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2、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现代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有限,甚至有的地方还没有开电脑课程,要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学习的经历也不同,自学的能力有强有弱,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学生,如,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寻求帮助;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网络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以往经验,人们不再仅仅依附于教书,书本和生活经验,不再必须一个固定的教室,不必每个人按同一步骤学习同一内容,不再遵从于同一评价标准,而要使教育过程从根本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它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只要我们科学的应用网络,让网络走进生活,走进课堂,我们的生活、学习一定会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强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姚喜双 媒体与语言   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8:数学教学中要发挥教学素材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要发挥教学素材的作用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文黎明

【摘要】如何落实数学教学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要求,文章从教学素材的角度阐述了自己提出问题的做法。 【关键词】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增加了新要求,很多老师不以为然,更感到无抓手、无合力、无动力、无目标、无压力。下面结合“教学素材”这个抓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用好主题图素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前段时间听取了一节由年轻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对主题图如何处理引发了一场争论与思考。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利用大屏幕出示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并提问:“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我发现了有同学踢球、我发现了有同学在观看、我发现了有同学在玩套圈游戏、我发现有奖品,在广场我看见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戴帽子、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我发现有小树,是绿色的、我发现男同学多些、我发现他们是在草地上玩……时间在热闹中过去了四五分钟,可还是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教师也没多少经验来应对。在课后组织的议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就提出我们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在明确的要求下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课不能上成说话课。看着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课堂的沉闷,笔者思考:小学每节课时长都是四十分钟,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段比较长的时段,而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不成文的“规范”来开展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开放地利用主题图来组织教学、生成资源?假如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主题图进行有序观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或问题,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坚持几年,我们的学生将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假如本节课在学生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运动场上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等基本的数学问题后,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为什么小华会比小雪多套中,在套圈中有没有秘密?为什么广场的圈很难套中?与远近有没有关系?”等等,但至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这节课的“含金量”还会低吗?

二、用好操作结果素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较多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从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来看,有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其中生成的资源缺乏足够地追问与思考,从而缺少思维深度。动手更要动脑,我们要对动手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得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宣布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种天下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就是它,多媒体出示一组组美丽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欣赏。它美、它特殊又在哪里呢?

1.操作:分发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多次。

2.观察:在展开的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并进行文字记录。

3.交流:

生1:圆纸片上有折痕。

生2:圆形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

生3: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生4: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生5:反复折无数次都能重合。

生6:这些折痕我量了一下长度都相等。

生7:每一条折痕都可以分成两条线段,还相等(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都同意吗?)……

4.看书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我们刚才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书中是怎样说的?

5.整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6.画圆:拿出圆规自由画圆并思考:怎样才能画好圆?圆的大小与位置各由哪个因素决定?

7.追问:为什么说圆是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至今仍印象深刻。

三、用好知识链素材,在触类旁通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铺路搭桥”式的引导,生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猜想、类比、验证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将数学知识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笔者是通过四个填空题的完成去新知教学的:

在个人尝试、集体努力下完成后,提问:观察这四道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有,先与同位小声交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支持,如果意见成熟了,可以举手等待发言。在交流中,问题很快就集中在“比很可能也有一个这样的性质”的焦点上,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想?你能举例证明吗?如果有这样的性质,用文字怎样描述?”通过这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用好生成性素材,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收集他们的信息,个性的错误课后或当堂处理,共性错误及时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新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尝试计算:;

第二阶段:分类处理。面对四种答案,笔者同样没有予以表态,只是要求答案是第四种结果的同学用画图或折纸的办法来证明你的答案(这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但不一定掌握了算理,通过证明会更准确地理解,同时还将利用他们的成果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答案是等于0.75的同学将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改成三分之一,继续试算,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听老师安排(这部分学生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按小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但改成三分之一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无法计算,让他们明白前面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题,不是最佳办法而及早回头跟班上课);答案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同学请计算:4米+0.3千克=?,(还真有一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4.3,在同学友善的笑声中我提问:该带单位吧?你说带什么单位好?他只好回答:我太急了,加不了,因为“单位不同”。好,关键词出现了,笔者记在黑板上。继续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算这题的?了解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同学也回来了。)

第三阶段:在估算中发现错误。观察一下这两个加数,你认为等于三分之一对吗?为什么?

第四阶段:探求计算方法。大家都知道单位不同加不了,那么这两个分数单位相同吗?各是多少?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第五阶段:图例证明,总结算法。计算结果是多少?都一样吗?有谁能用画图的方法证明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异分母加法?如果是异分母减法,你会算吗?

本节课通过学生错例这样的切入点去组织教学,让学生面对错误,在“碰壁”中引发思考、寻求办法、得出结论,效果同样喜人。同时还面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让人人有所思、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李广修.对有效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7).

(编辑:杨迪)

篇9: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将诗词歌赋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粗浅感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哪能再去顾及诗词歌赋呢?其实不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诗词歌赋,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篇10: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诗词歌赋在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

[1] [2]

篇1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入引导性探究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入引导性探究

在中学教学实际里,不少探究教学存在着形式化、程序化、自由化等问题.所谓形式化,往往上公开课时教师都会采取探究式教学,而回到普通的'教学日程中,又依然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所谓自由化,不少探究教学的课堂气氛看起来常常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师生对答交流,其实很多教师心里也明白,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

作 者:董静坤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职教中心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2: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数形结合

1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数形结合

应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能给人线条美、流畅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在数与形上表现得十分完美。例如: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是双曲线:(如图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抛物线(如图2):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领会数学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诱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心理,从而消除对数学感到单调、乏味和恐惧的心理,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追求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的兴趣是克服数学学习困难的内在动力,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心理,从而有可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美感渗透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数形结合”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我们知道,“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技巧的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事业的成就等,都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中学教学知识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牢固地记忆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记忆正是掌握知识的手段,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它有助于知识的深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遇到一些数学问题束手无策,找不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与脑子里记忆的数学知识太少有关。只有对数学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才能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教学中运用形象记忆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形象化,对学生输入的数学信息和映象就更加深刻,在学生的脑子中形成数学模型,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研究二次函数时,可以利用函数图象来记忆有关的知识。如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最大值等,图4函数y=1/2(x-1)2的图象,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图象是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是x=1,有最大值,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右侧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运用直观图形,使学生对此记忆深刻。

2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学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智商较高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对这一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练习拓展性强的习题,促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而智商稍低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认真仔细地做好基础习题。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优生的培养,而且更应该关心中差生。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该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3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着力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协调的气氛,把握好时机、节奏时快时慢,造成“惊、奇、险”之悬念,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抓住青少年好表现的心理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课前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数学的形成;从圆周率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祖冲之到才华横溢的华罗庚,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三、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题中的解法甚多,恰当的使用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都有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熟练掌握相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有指导的尝试法、动手操作法、探究法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

4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教材都是作为一种权威而存在。学生在课堂以及平时的相处中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对教师有讨厌的态度。这些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是很不利的,学生不愿意学、不主动学,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上没有一个轻松专注的环境,自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培养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保证知识的严谨性的同时要降低自身的权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多于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大胆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应理性分析,告知其见解的正确与否,同时对其作出鼓励,绝不能用不耐烦的态度草草敷衍。有一些学生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或看法,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如果一些学生的提问不符合数学观念或者常理,教师也不可训斥或者批评,学生与教师不是上下级关系,要有平等对话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拥有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所学习的新内容,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更难忘记,同时保证了学生会花费自己的时间来进行数学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孕育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意味着需要在教师教学之前就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要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了解,对框架进行梳理,以便于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全面的掌握知识。教师可在每一次教学前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提高课堂效率。第二:做好课堂笔记。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课,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做好记录,以便于日后的复习掌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做笔记而耽误听课,本末倒置。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笔记的记录,也可以进行检查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但应注意不要变成硬性要求,成为学生另一种形式上的作业。

篇13:建模思想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建模思想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伴随着当今知识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科学已经应用到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各个领域,数学建模在人们生活中扮谈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建模更是在人的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 者:谢树默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科技风 英文刊名:TECHNOLOGY TREND 年,卷(期):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数学建模   高校数学教学   步骤  

篇14: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新课标下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解析中的作用

本文以高中数学应用题为研究对象,阐述数学建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探讨了新课标下开展数学模型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应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交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竭力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意识,最终达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 者:廖卫平 作者单位:金华市孝顺高级中学,浙江金华,321036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   步骤   教学  

篇15: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各种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高技术实质即数学技术”这一观点广受肯定,有关数学的应用性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为了反映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时,除了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其能够利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最终成为同社会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利用数学思想分析实际问题,找到数学关系及规律,并将该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数学建模。为此,各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注重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

一、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及专业技能在社会及经济活动中予以正确实践的专业化人才,也是具备生产一线基础知识及技能,专门从事一线生产的人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如下要求: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宽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用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创新及团队合作意识。其突出特点即知识面宽广、理论基础深厚,可以讲所学知识正确地应用于相关行业领域,同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逐步变化,还具有进一步接受教育与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逐步扩展同职业相关的学科能力。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扩招力度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朝着大众化趋势发展,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此,不少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高校”等战略方针。其中,德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立了首座应用型科技大学,专门培养和发展应用型人才,并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此外,美、英、日也纷纷建立了应用型高校。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由于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应用型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经多年探索,结合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要求,借助于数学建模加快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建模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作用分析

数学建模需要利用数学知识、语言及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刻画,对于已建立的模型通过推理、证明、计算等,并通过数学软件来求解,对求出的结果同实际问题相似合。具体而言,数学建模对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有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鉴于实际问题往往相对复杂,因此,数学建模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及信息,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建模时通常需要对模型进行假设、建立、求解,并对模型的计算进行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将结果同实际问题进行拟合,此过程在短暂的时间内,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因此,数学建模过程往往需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求学生相互之间、师生间以及与社会间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因此,数学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方面恰恰是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建模过程中所涉及的数据多数杂乱无章,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筛选,去粗取精,经过一系列归纳、整理、加工、提炼与总结,对已知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数学关系进行恰当描述,最终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所学理论及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为了简化实际问题,必须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其中可忽略不计的因素进行判断,这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际问题具有深刻地理解,明确研究目标及数学背景,以完成这一创造性的过程。此外,数学模型必须对实际问题进行真实、近似地刻画,以求所构建模型能够近乎完美、全面地表达这一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求该模型容易求解,为此,必须对该模型进行不断改善,要求学生可以进入更深的知识层面中,反复产生更多新问题,往复循环,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地逐步提高,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相关要求。

(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实质上就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及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对实际问题的背景具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所具备的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数学建模数据庞大而又复杂,因此,处理数据不仅需要分析和综合,还需要抽象、概括、比较、类比等多个过程,经过如此种种的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全面分析及综合思考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逐步加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这也是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常而言,以实际问题为依据所抽象和建立起的数学模型往往十分复杂,因此,数学模型求解过程也很困难,甚至难以求出解析解,即使可以求得也因过于复杂而缺乏足够的应用价值。因此,求解数学模型时需对计算方法进行设计和编写,利用数学软件对该数值解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数学软件及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经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势必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此外,数学建模需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广泛搜集和补充,此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所格外关注的践性。

(五)全面体现了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数学建模中存在许多较为典型的案例,例如,“最优化捕鱼策略”,“投资收入及风险”等等,这些都凸显了数学知识强大的应用性。因此,数学建模已经成为数学应用的必经之路,也是将数学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枢纽和桥梁。数学建模需借助于数学知识及方法,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刻画,同时,数学建模还必须对所计算的结果同实际问题相似合,其全面体现了数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这方面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相互契合的。

(六)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表达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自主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无论是数据收集、补充、完善,还是构建模型,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独立解决求解等过程,此外,建模需要全面运用各个专业学科知识,掌握不同的背景资料,科学判断和取舍相关数据,同时,要求自主查询实际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及资料,所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数学建模过程要求采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解决,需要深度地沟通和交流,也需要对论文进行写作,因此,这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一个显著特点即要求其具备继续教育及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拓展同职业相关的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而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汲取新知识、提高新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经过数学建模的系统化训练,学生收获了探索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提高了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及运用能力,明白了分享与合作的重要性,锻炼了洞察力、意志力、自主学习、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数学建模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若干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数学建模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数学建模知识及能力,一方面,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及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将数学建模和学科知识理论相结合,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及方法。利用实践问题及典型案例,灵活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并对数学建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数学建模相结合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教学还是数学建模竞赛辅导,都必须将课堂主体这一地位让出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案例阅读、信息搜集及处理、模型建立及讨论,将大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与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潜力,提高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专业优势,它与数学建模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要以数学科目为基础,运用数学软件等工具,为数学建模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为日后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抓好建模教学两大阶段

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建模课程,便于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基础性的建模知识,接触简单的问题及模型,了解数学建模课程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二是暑期强化培训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数学建模竞赛,必须对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强化锻炼,提高其数学应用能力。在这两个阶段内,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暑期培训主要针对的是有一定专业基础、自主动手能力较强、建模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选择历届数学建模竞赛题向学生进行讲解,由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报告,同时,组织大学生对竞赛进行模拟,由往届学生传授竞赛经验,使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四)设立数学建模小组及建模协会

在教学培养中设立数学建模竞争小组,依据现有师资力量,对不同资质、兴趣、特长和专业的教师进行分组。不同类型小组负责指定工作内容,要保证培训、学习和竞赛目标的高效完成。此外,还可设立相应的建模协会,组建对外开放的数学建模实验室,建模协会每年定期在校园内举报建模竞赛,请教师或历届获奖学生进行建模知识讲座,对数学建模进行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优秀参赛人员的选拔奠定基础,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其科研水平。

篇16: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用适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深化德音和美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教学  使用电教媒体  提高效果、质量、深化德育、美育等。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普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唱歌教学,并以其为主要教学内容,此外,还应围绕着唱歌教学来进行读谱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更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佳。

一、能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乐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断的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教学录像带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电教媒体。

四、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与在明胶片上,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我在教《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欣赏与听辨》时,由于先把四大主腔的音乐特点和情感特点分别制成了四张投影片,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能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景。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岩、矣乃归舟”八幅灯片,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赏毕,我对学生说:“大家在小学时写过看图作文,今天,大家能否试一试听音乐作文呢?”当我再次播放录音时,同学们纷纷拿起了笔。一位学生曾写下这样一段不错文字:“从那典雅委婉、恬静柔美的乐声中,我仿佛听到了那沉沉隆隆的暮鼓、悠悠扬扬的渔歌和江水激岸的回响;从那一幅幅清丽淡雅、神奇辽阔的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明月晚浴后跳出江面时的盈盈笑脸,江风轻吻微波时的柔情蜜意,白帆飘飘荡荡的怡然,橹桨划开浪花的潇洒,花影频摇的舞姿,水天一色的和谐,归舟远去的幽静和满款鱼虾的快乐。此时此刻,我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了,获得了不出校园而餐水乡秀,身居教室而醇花月之境的艺术享受。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在激发写作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音乐教师大纲》

《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

贺绿汀的《我对中小学教育的希望》

篇17: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仍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象《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它组合片断的过程中,我紧随画面介绍了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因此,教学录像带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电教媒体。

四、能提高教学效罕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在备课时写在明胶片上,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我在教《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欣赏与听辨》时,由于先把四大主腔的音乐特点和情感特点分别制成了四张投影片,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投影和录音录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能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景。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把它制成“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岩、矣乃归舟”八幅灯片,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赏毕,我对学生说:“大家在小学时写过看图作文,今天,大家能否试一试听音乐作文呢?”

我再次播放录音时,同学们纷纷拿起了笔。一位学生曾写下这样一段不错的文字:“从那典雅委婉、恬静柔美的乐声中,我仿佛听到了那沉沉隆隆的暮鼓、悠悠扬扬的渔歌和江水激岸的回响;从那一幅幅清丽淡雅、神奇辽阔的画面中,我仿佛看到了那明月晚浴后跳出江面时的盈盈笑脸,江风轻吻微波时的柔情蜜意,白帆飘飘荡荡的怡然,橹桨划开浪花的潇洒,花影频摇的舞姿,水天一色的和谐,归舟远去的幽静和满款鱼虾的快乐。此时此刻,我完全置身于云河仙境之中了,获得了不出校园而餐水乡之秀,身居教室而醇花月之境的艺术享受。真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在激发写作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篇18: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仍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以唱歌为例,象《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从人声分类看,独唱又分为童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声独唱,从基本音区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区的不同。音乐教师是女性的,唱不了男声;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声。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使用电教手段,播放教学录音带,因为只有它才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二、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然后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三、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1] [2]

篇19:重视发挥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鲸塘小学 文章作者:盛曙云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进行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语文。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给课文配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教学效果往往是单纯地学习课文所难以达到的。

激发兴趣,再造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生命无激情的“输入”,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简单化、程式化,耽与思维。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学生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再上课时学生带来了“驻守赤壁”、“黄盖献计”、“诈降”、“乘风前进”、“火烧曹营”、“狼狈而逃”等虽不成熟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插图。“驻守赤壁”展现了东吴的兵马与曹军隔江对峙,互不相让的情景,借助地图明了了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诈降”一图则贴切地表现了东吴所做好的袭击曹军的准备工作,例如船上扎的稻草人,以及船舱里藏的火药、硫磺等等;当船队乘风冲进曹营后,曹军抵抗不及,“狼狈而逃”,士兵们丢盔弃甲……学生借助手中的画笔,表现了自己读文后的理解,尤其是对课文里战斗过程,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明白地展现了全文的主旨。显然,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到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渗透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

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教科书里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因为它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如让学生给古诗词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是使学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游园不值》中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绵绵柔柔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枫桥夜泊》中对愁眠的“江枫渔火”等等,或娇俏可人,或潇洒泼墨,或萧萧瑟瑟,其情其意尽显于尺幅之中。学生这些小插图,使人感到其中蕴涵的深沉、含蓄、隽永之美。它们既表现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以及所展示的或柔婉或开阔的意境,沉醉于诗意浓郁的山水之中,又表现了学生对诗句主旨的把握,对其中蕴含诗意的领悟。应该说,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很明显,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个工具,不过这个工具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文道统一。”因此,教师不能把语文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只满足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创造能力。

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只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是“主”,配画插图只是“宾”。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视发挥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特色学校创办模式与教学创新管理及规章制度

吃透考研数学大纲精神是关键

大学高数的预习学习方法

考研数学高等数学复习建议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考研起跑点?数学如何一路领先

复习数学要注重复习过程的反思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发挥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集锦19篇)】相关文章:

高等数学教学的体会论文2022-08-13

考研冲刺阶段数学复习技巧2022-04-30

考研英语学习心得总结2023-01-25

考研高数四大定理证明论文2022-05-06

考研复习备战需注意饮食规律2023-08-14

三大阶段作文2022-08-04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论文2022-08-22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2024-02-01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职业素养论文2023-02-15

考研数学备考克服浮躁是关键2023-11-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