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新政惹争议(精选8篇)由网友“kwo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异地高考新政惹争议,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异地高考新政惹争议
新闻背景:9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异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在当地需有稳定工作、住所、收入并交了各种保险。学生也要符合条件,各地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享有同样权利。
广日:多年来,高考之所以出现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录取率差异。一些中心城市,高考一本录取率已经超过20%,而全国平均水平不到10%,河南一本率只有3%.一旦无条件放开,某些录取率较高的城市极有可能成为高考洼地,从而损害本地考生利益。城市的管理者不会也不敢贸然动本地考生奶酪,在上级政令与本地考生利益之间,唯一能做的就是绕着走,不能拒绝异地高考,就严格准入制度,象征性开放。
岳中云:各地随迁子女情况多有不同,高考的实际环境条件也有差别,因而由各地拿出一个具体实际的办法,显然要比全国一刀切更贴近现实。但这个因地制宜,显然不是放任不管,也不能隔靴搔痒。对随迁子女高考设置一定门槛,是一个积极稳妥的办法。没有门槛,完全放开,势必导致高考移民群体纷纷投机,高考秩序必乱。门槛过高,又显然于事无补。
时言平:要真正实现高考的公平,还需回到机会平等的基本前提上来。而要打破当下不平衡的利益格局,当务之急则是将高校从不平衡的地域经济发展环境和失衡的资源分配中独立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立,而不是省立、市立。让教育资源新回归到统筹配置的统一轨道上来,高考才能成为全民福利和平等机会,才不至于成为被地域垄断的资源,成为某些地方民众的福利后花园。
[异地高考新政惹争议]
篇2:新版《三字经》惹争议
新修订版《三字经》惹争议
某市某区等单位组织出版“新版《三字经》”,并举行首发式。有关方面称,《三字经》修订版首印4万册,将分发鄞州区各小学,争取以选修课形式向各地中小学推广。此举引发诸多争议。
《三字经》版本超过200个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大儒、庆元府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人王应麟所著。去年10月开始,鄞州区与光明日报社联合组织了《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并向全社会征集修订征文和古版本。重修《三字经》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热心人纷纷提供资料,寄来一些珍藏多年的石印本、手抄本等。
宁波地方志研究者王重光不仅参与《三字经》修订,还负责《三字经》的古版本收集。他说,现已收集到的《三字经》有200多个版本,其中古本有82个版本。
“新《三字经》”修订49句
编委会对《三字经》修订持谨慎态度,将修改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据介绍,《三字经》修订以目前发现最早、最接近原本的明朝赵南星版本为底本,全书共修改调整49句。
现《三字经》修订本为396句,1188字,开篇讲的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中间讲的是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后段还有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修订过程中,专家参考了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及部分征文作品。
《三字经》中有些字句有明显的封建传统观念,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等。专家认为,“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普遍观念,保留这些原句,读者可以增加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也有利于保持《三字经》的文脉。对于明显不妥的,如“元灭金、绝宋世”,后面有“尽中国、为夷狄”一句,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编委会认同将其删去。
修订工程争议不断
《三字经》在修订过程中争议不断,今年3月24日,《三字经》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在《光明时报》刊出后,坊间有不同看法。
争议焦点之一:《三字经》是否需要重修。拥护者认为《三字经》是启蒙作品,经典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要适当修订不值得大惊小怪。反对者说,《三字经》里有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封建传统的东西,这是它原生态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进行改编,好比在唐宋诗词后面加一些白话文,显得不伦不类。
争议焦点之二:今天的小学生能否读懂《三字经》。支持者认为,《三字经》作为蒙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知识,小孩子诵读《三字经》可以不求甚解,但长大后会慢慢理解,终身受用。反对者认为,不管怎么修订,即使增加10%的新内容,《三字经》也难改其本来面目。《三字经》那种训诫式文言文内容,难以让现在学生愉悦接受。
还有人认为,今天大规模推广《三字经》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宁波海曙区一位姓施的小学教师说,从当今中小学的思想现状和精神资源分析,他们缺的是公民读本,现在迫切需要有一套好的公民读本,进行公民教育,才能打好学生一生的精神底子。《三字经》的伦理原则与现代公民精神反差较大。
篇3: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新政
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条件:
1. 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不接受转移
2. 缴费满十年才可在参保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标准:60%
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将采取“双转移”模式,其中个人部分全额转移,统筹部分转移缴费基数的12%,相当于统筹部分的60%。
其中,个人账户存储额的转移分为两段,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统筹账户即单位缴费则以本人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养老保险跨省转移办理流程:
1. 新参保地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并向原参保地发出同意接受函
2. 原参保地办理转移手续
3. 新参保地接受转移手续和资金。
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流程的办理时间最多为15日,也就是说养老保险跨省转移可在45日内完成。
三个流程走完之后即可办妥转移接续手续,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流程最多15个工作日,也就说,参保者最多45个工作日就可以将全部手续办完。
篇4:异地高考新政很可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异地高考新政很可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日前,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公安部制定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具体政策将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承受能力制定准入门槛,最迟于底前出台具体办法。
《意见》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出现了一线曙光,但其能否如愿,则恐怕要打个问号。
首先,准入门槛高,相当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难进入。按照文件规定,随迁子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的条件包括,家长条件,家长要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可以不是户籍人口,但必须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学生条件,一般要有学籍。城市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是城市发展需要和能够承载的群体。按照这样的规定,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住所、收入不稳定,未交保险,只是暂住,学生无学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只是城市发展暂时需要的,都被排除在外。如北京市为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置的门槛是“提供五证”,即“户口、暂住证、在户籍地无监护条件的证明、工作岗位证明和住所证明”,大量农民工因工作临时性强或租住本地农民私房未签订租赁合同等原因,无法办齐五证,其子女只得进入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这一人群的规模就有十几万。开放“异地高考”,除工作单位和住所证明外,又加上了社保证明,被排除在新政之外的外来务工者还会更多。
其次,具体政策交由地方政府制定,有可能加剧随迁子女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的困难。一是地方政府很可能以城市发展条件和承载能力有限为由,为就地高考设置很高的准入门槛,使有权就地高考的随迁子女范围被限定得很狭窄。如此,欲通过异地高考新政获益的随迁子女可能不多。二是《意见》未明确全国范围落实“异地高考”政策的时间表,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拖延开放时间,这意味着一部分在近两三年内将面临高考的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异地高考新政的好处。二是《意见》未规定对地方不落实“异地高考”政策的罚则,将使其执行力和效力大打折扣。
综上,由于在调节教育公平方面负有主要职责的中央政府政策规定过于原则,而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异地高考新政,这样一项旨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难、缓解教育不公的举措,很有可能让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篇5:回炉再造惹争议
最难就业季,北京研究生仅三成签约,湖南省48名硕士竞争一个岗位,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垫底,但是,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却迎来居高不下的就业“沸点”,在企业纷纷进校“抢”人的情况下,很多技工学校的招聘会已然变成针对在校生提前一年进行的“预订会”。一些特色专业的学生更像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只将目标锁定在知名企业的高薪岗位。
“回炉再造”,给了拿到毕业证的大学生一次成为“高薪蓝领”的机会,如今,大学生“回炉镀金”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有的职业学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回炉班”,您会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还是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网络上针对这个问题现在是议论纷纷,大学生的观点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切身感受又是如何的呢?是否会选择“回炉再造”呢?针对这些问题伍亿人才网进行了《“回炉再造”你们怎么看?》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参与者认为“回炉再造”型的技术类人才好就业。
本科、专科毕业生仍是就业的主力军
“您的学历是?”这个调查数据显示:本科、专科毕业生仍是就业的主力军,占了参与总人数的80%。其中,专科学历的参与者为41%,本科学历占了39%,两者相差仅有2个百分点。媒体报道的就业率极高的“技校生”仅占总人数的7%。本次调查也不乏高学历人才的参加,其中博士参与者有7位,占总参与人数的1%,研究生有43位,占参与人数的4%,可见,不论学历高低,大家都很想就“回炉再造”这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47%的参与者表示愿意“回炉再造”
搜索“技校就业率”关键字,“技校生起薪上三千”、“技校生就业率完胜本科生”、“读技校基本等于稳拿上岗证”等新闻标题不断映入眼帘,可见技校生就业是何等的容易。
那么,您愿意到技工学校“回炉再造”吗?成了此次调查比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其中47%的参与者表示愿意,41%的参与者表示不愿意,两个数据相持不下。
68%的参与者表示“回炉再造”型技术人才好就业
20xx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高级蓝领”供不应求的情形,与被高校毕业生称为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众多家长和学子们对成才观和就业观的热议。随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和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上职业院校低人一等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媒体总结出大赛获奖选手就业情况可以归纳为“四高一好”:就业率高、起薪高、对口率高、社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目前就业率达到99.33%,高职生的月薪平均5000元以上,中职平均3000元以上,均超过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水平。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68%的参与者也非常认可到技校“回炉再造”,认为技术性人才好就业。27%的参与者选择帮助不是很大,仅有5%的参与者选择了没有帮助。
84%的参与者表示非常理解这种现象,认为技术+学历就业更容易
本次调查参与者有47%的人表示愿意回炉,有41%的人表示不愿意,可见“回炉再造”并没有得到广大求职者的认可,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大学生“回炉”呢?
您对“回炉再造”有何看法?这个调查数据显示,有16%的参与者表示不理解,认为工人工作环境差,参与调查的网友还因为“更倾向于在职深造、技工学校学的都是理论缺少实践、认为回炉的学校不是很多”等等原因,不看好或不理解回炉再造。
但是84%的参与者表示非常理解,认为“技能+学历”就业更容易。参与调查的网友也纷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弟毕业于技工学校,毕业一年做到工程师。呵呵不是小弟天才,而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操作能力,一个优秀的钳工,再学下制图软件、设计要求,就可以做技术员、工程师!
2、巩固旧的技能,学习了最新的技术。
3、技术工种多是在基层工作,这种环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而且学习一门技术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所以回炉再造很有意义!
技术、实战技能、专业证书是“回炉再造”的主要优势
“回炉再造”也是为了能解决就业问题,那回炉对就业有哪些优势呢?36%的参与者表示可以多学一门技术,认为技多不压身,技术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所在,26%的参与者认为回炉可以学习实战技能,认为在大学侧重于理论,可以通过学习实战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就业竞争力,15%的参与者表示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证书,认为证书可以增加简历的丰富程度,是求职路上的“通行证”,也有10%的参与者表示回炉是一种锻炼,是以后创业的一种投资。此次调查还有11%的参与者表示对于回炉并没有想太多,纯粹是为了好就业。
其实大学生究竟该不该“回炉再造”?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有几位调查参与者的意见比较独特,他们认为:
1、高学历不等于拥有好的工作,好的工作是自己努力而来的,不论是技校,还是其他高于他的学历,如果自己没有职业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难以成就好的事业。
2、就业的人,无论是笨还是聪明,只要有机会,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服从安排,能吃苦,做好该做的事。
3、回炉再造的同学也要考虑清楚,并不是去混个技术类证书的,要的是去学习真的技术本领的;选择回炉再造的,也是要考虑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的,要的是毕业后会选择相应的就业方向,不然就是浪费时间。
就业专家非常同意以上观点,就业重要的不是是不是选择“回炉”,重要的是求职者的心态与计划。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学习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才更有前途。
谢谢观赏
篇6:异地高考再起争议 北上广应设“门槛”?
异地高考再起争议 北上广应设“门槛”?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异地高考终于被纳入教育发展蓝图。教育部刚刚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一方面是外来移民者的声声呐喊,另一方面是原住民的竭力自护;一方面是弱势群体的奋力抗争,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设置的重重门槛;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另一方面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虽然曙光在前,但异地高考,这个既令人向往又让人心痛的梦想要真正实现,注定还要经历重重阻力。
一辩:全国同考一张卷,共用一个分数线?
正方:同条件竞争,才是最大公平
刘万全(学生家长,在京务工人员):我来北京打工,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女儿出生后就一直在北京生活、上学,如今她已是一口标准的北京话。但因为没有户口,孩子以后只能回老家高考,每每想到这些我们就十分难受。
我认为,国家现在倡导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体现。孩子回到四川老家,考上名校的难度比在北京的同学大大增加,这何来的公平?就应该允许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获得和北京孩子一样的升学权利。当然,为了做到彻底的教育公平,我觉得可以打破现在的分区域高考限制,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高考,统一划定分数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反方:统一考试,会毁了北京的素质教育
宋志雄(北京某中学教师,学生家长):我坚决反对再次回到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划定分数线的'年代。那是对这十几年来高考改革的一次全面大倒退,对于基础教育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北京学生家长都会反对,倒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会使得北京学生的高考升学难度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全国统考,北京孩子必将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应试,而北京中小学教育几十年来形成的“鼓励学生创新、动手实践”的素质教育模式,将在应试冲击下毁于一旦,这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辩:高校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正方:全国“纳税人”养的大学,理应全国公平招生
刘先生(公务员(微博)):中国的公办高校,都是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既然是由全国的“纳税人”养的大学,我觉得就理应公平招生,绝对不能出现“北京孩子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孩子的60倍”这种情况。
公平招生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高校根据各省区的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标,这样既能够保证浙江、山东、广东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有足够多的学生升入北大、复旦等名校,同时也能确保青海、贵州等西部省份有学生获得国内顶级的高等教育。这些学生对于这些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安排相关的行动,比如今年各高校都在国家贫困连片地区根据人口比例专门投放了招生指标,就是很好的尝试。
反方:失去“地方支持”,高校将损失巨大
孙敬东(化名,北京某部属高校副校长):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当然希望学校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最公平的方式,选拔到最优秀的学生。但我还是高校的管理者,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为计,我们必须要给予北京招生名额和政策方面的倾斜。
高校的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土地、政策、环境设施保障等多方面要素,后者主要就来自于所在地的支持,从市、区,甚至到街道。而一旦“公平招生”,我们就将在许多地方失去这些支持,这将对学校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地方)时不时给你来次电路检修或者道路养护,就够你麻烦的了。
所以,我认为一旦实行异地高考,北京、上海等地应更多地投放招生计划指标,以保证不会影响到常住人口子女高考的利益。
篇7:河南高考新政
河南省招办公布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省招办新闻发言人陈大琪针对高招政策进行解读。与往年不同,今年河南省高考本科三批、高职高专批次首次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并且取消了专科补录。
河南省20三本和专科首次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变化篇】
考生志愿批次增加为8个
今年,考生志愿分为提前批、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本科一批(含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别招生)、地方专项计划本科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提前批(士官直招、航海等有特殊要求的专科)和高职高专批等8个批次。比去年增加了专科提前批。
今年高招,考生志愿网上填报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6月25日~28日,填报提前批、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和专升本志愿;第二次在6月30日~7月4日,填报本科一批、地方专项计划本科批、本科二批和对口招生志愿;第三次在7月6日~10日,填报本科三批、专科提前批和高职高专批志愿。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志愿填报,考生网上志愿以保存的为准,填报截止后将无法更改。
本科三批专科批平行志愿录取
在河南省原有的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基础上,今年高招,河南省本科三批和高职高专批也将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这四个批次考生可以填报1~6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
提前批、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和专科提前批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
在提前批志愿中,考生只能从体育、艺术、军事(含国防生)、公安、司法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普通高校中选报其中一类,不得兼报。专科提前批不同类别也不得兼报。
专科批次补录今年起取消
以往高招,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所有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组织补录。从今年起,全省普通高招录取工作结束后,我省本、专科层次招生均不组织补录,专科批次征集志愿时间适当延长。
政策规定,平行志愿一次性投档录取后,未录满的计划向社会公布征集志愿。对计划余额不大的高校,在原分数线上征集;对计划余额大的高校征集志愿时降分备档。征集志愿后线上生源仍不足的,降分投档,降分幅度一般不超过20分。当次征集志愿的计划只按考生当次所报的征集志愿投档。征集志愿平行志愿投档后,根据计划余额和生源情况进行不超过两次的批量补档。
报名资格更加严格
与往年不同,今年我省明确规定,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具备年河南省高考报名资格。
此外,不能报考的考生还有: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外语听力成绩可影响投档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我省外语考试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含有听力试卷(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考生听力部分的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非听力部分120分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1.25,换算为外语科目成绩。
与往年不同,今年高考,考生听力成绩作为单列的一项成绩在投档时提供给高校参考;在平行志愿投档中,考生总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考生语文、数学、外语听力成绩进行排序。
所有试卷均网上评卷
今年高考,全省所有统考科目均实行网上评卷。而在去年高考,我省进行网上评卷的统考科目外语科目的非英语语种科目。
考生成绩公布后,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凭准考证到市、县招办指定地点领取本人的高考成绩证书,也可在省招办公布的网站上查询本人的成绩。考生对成绩有疑问的,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考所在地的县(市、区)招办登记申请成绩复核。复核工作由招生部门组织进行,核查是否漏评、分数合计是否有误,不复核评分宽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县(市、区)招办领取复核结果。
启动高校招生备案系统
从今年起,省教育厅将首次启用“河南省学历、非学历教育招生章程(广告)备案系统”,省内高校务必于5月15日前登录zszcba.haedu.gov.vn上传招生章程备案申请材料。招生章程备案通过后,方可依据招生章程的规定开展招生宣传和招生工作。
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我厅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一经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各高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要准确描述本校的办学类型、层次,使用与办学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相一致的学校名称,不得使用简称。学校法定代表人要对本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各批次投档比例有微调
新政规定,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提前批次的军队、公安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普通类院校(非艺术、体育类)第一志愿批量投档比例,一般省外普通高校按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120%确定,省内高校和军队院校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110%,后续补充投档按计划余额1∶1投档。
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和高职高专批平行志愿投档,省招办按计划数105%以内适当比例向高校提供上线生源情况,高校应根据本校计划和生源分布情况,合理提出调档比例意见,省招办根据高校调档比例意见进行模拟投档。高校根据模拟情况,最终确定调档比例,省招办根据高校最终确定的调档比例进行正式投档。
高职院校招生六成以上分类录取
今年起,我省稳步推进我省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积极完善高职院校多样化分类招考方式,加快完善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认真探索在高职分类招考中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办法。进一步扩大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今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要占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60%以上。
开展高职单招的高校将严格按规定组织文化基础考试和技能测试(职业适应性测试),按照招生章程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考生被单招录取后,不得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对口升学考试。
农村专项计划招生规模扩容
农村娃上重点高校,正变得越来越容易。今年高招,为了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我省面向农村学生实施三项“专项计划”,包括: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国家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即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即地方专项计划)。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承担,在全国的整体招生规模提高到6万人。高校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地方专项计划的招生学校为我省省属重点高校,即在本科一批招生的省属高校,招生规模不少于本校本科一批招生计划的3%。
篇8:高考后学生撕书惹争议 压力大值得反思
高考后学生撕书惹争议 压力大值得反思
楼下,碎书堆出白茫茫的大地;天上,碎书还在如雪纷飞……近日,一则“组图:曝光多地学生高考后撕书抛撒”的帖子在网上特别火,跟帖的网友紧随楼主身后,盖起了2900层的“高楼”。有的支持学生撕书发泄情绪的,称其可“撕掉压力”,有的则对此行为持保留态度,称此行为是在“亵渎知识”。
挺撕派:可以理解
网友“柏桦”是最先评论这个帖子的人,他创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心情:“高考完毕好轻松,校园楼下‘雪’纷纷,万千纸片飞舞中,撕书发泄很流行。”
有不少网友跟帖称,对考后撕书的行为有共鸣。网友“曾经那么美”表示能理解撕书的行为,“撕书是不对,但是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毕业的时候也是一样啊!”网友“Sweamfire”自称也有撕书的经验,“现在的学生撕书如些疯狂,既是张扬个性的.体现,又是面对巨大压力的结果,应该理解这些孩子的行为。”
反对派:亵渎知识
“鄙视撕书!”网友“基于坚定”说,“书本是值得尊敬的,它教会了你知识!我从来不扔书,从小学的一直留到现在,书上有我的笔记,有我的回忆,为什么要抛弃。”
“撕书这种行为不道德,是对知识的亵渎。” 网友“站着做人”非常明确地在帖子里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还语重心长地劝撕书的学生,“孩子们,被你们撕的书是你们刚刚走过的路,刚刚走过的桥,是这些书把你们带进人生的光明境界,把你们带进知识的海洋,这种行为不是过河拆桥吗,不是忘恩负义吗?孩子们别这样了”。
“说真的,我考试结束后,再看到那些曾折磨我的书籍,我反胃,很难受。”网友“郭靖大侠”则现身说法,称虽然自己也很想在考试后撕书,但是撕书籍确实是不理智的,甚至还打趣地说:“与其把书撕了,不如留着卖废品”。
成都中学生:有时也会扔书宣泄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成都高中生,了解他们对考后撕书的看法。高二的学生小马告诉记者,他听说过考完高考后撕书的事情,“其实,我们现在期末考试完了也有人撕卷子,不奇怪”。不过,小马称,他自己是比较理智的人,即使再想发泄情绪也不会撕书,而会选择其他方式,比如打游戏等来发泄。小马的同班同学小张也称,他也不会这样做,顶多就是将书扔到地上。
专家观点:
高考巨大压力 值得我们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分析,高考后,许多高考学生撕课本、资料,这实际上是学生在承受了高考巨大压力的一种释放,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高考。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生们没必要用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可以选择健康理性的解压方式,比如同学聚会、出门旅游、参加体育锻炼等。
“中国高考,历来被认为是难度太大,这损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永恒认为,难度过大的高考,只注意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而忽略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高考的难度应该降低,让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更宽松。
(★ 公积金调高细则
★ 高考新规定
★ 高考新闻稿范文
★ 北京市房改房新政
【异地高考新政惹争议(精选8篇)】相关文章:
广东省异地高考的政策2023-09-13
高考改革方案2022-05-07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小学优秀作文600字2022-05-06
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2022-05-08
高考评论:解决异地高考必须触动既得利益2023-07-07
安徽高考政策及高考改革方案2023-06-28
福建将率先放开“异地高考”2022-11-16
福建高考26日起预报名 可省内异地报考2022-05-04
广东明年将全面放开“异地高考”2023-08-07
解读土地政策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