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精选10篇)由网友“隔壁老王”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0月,我们在“超前预警:中国经济出现滞胀幽灵”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真正的商业周期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据此对20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预测年经济增长将进入8%以上的通道,但在此后将面临滞胀压力,2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7.5%甚至更低而物价会明显上升.
作 者:赵晓 高辉清 钟伟 巴曙松 作者单位: 刊 名:财经界 英文刊名:MONEY CHINA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篇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第一,中国经济在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袭击下仍然继续增长,全年保8%看来问题不大 去年9月中旬,美国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引发金融危机,并且很快的转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
作 者:张卓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刊 名:五金科技 英文刊名:HARDW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7(4) 分类号:F1 关键词:篇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自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我国政府不断的努力,现在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2013经济指标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而环比则增长1.6%,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增长下的平稳状态。面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的格局,我们既要把握好主动性,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也要增强紧迫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序转变。 在第一季度中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明显。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801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0%,转移性收入增长12.2%。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稳步推进城镇化,是保证上述两项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 (二)经济增速分析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一季度高速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较大。尽管此增速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如果以20一季度为基期,近两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为9%,低于~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据此判断,当前经济增长仍处合理区间,并未出现社会某些观点认为的“过热”情况。 2.三大需求结构改善 今年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价格指数的分析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输入性通胀成为管理的重点 3月末,广义货币(M 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全年增长13%的目标,后期货币控制的压力较大。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存贷比6 7.1 5%,低于7 5%的“红线”,银行系统仍具有一定的信贷扩张空间。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社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把钱用到刀刃上 今年,我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宏观经济布局,其中在财政政策布局上将落实为“结构性减税”。综合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既有助于稳增长,又尽可能避免刺激经济的最好政策,就是实施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能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进结构调整,对扩大内需也将有很好作用。今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不管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虑,都必须瞄准“内需”这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经济发展要有新的突破,必须立足内需。同时,在当前,这也是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政策操作。 从财政政策看,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时期,许多民生问题急需解决,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超过3%,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需要也有条件,但是要严格控制赤字规模和债务余额规模,特别要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反对铺张浪费,避免出现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减轻企业的负担;加大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二)稳健货币政策――增强操作灵活性 “稳健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实施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学家表示,今年中国GDP增速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不会出现较大顺差,就业形势也将好于去年,因此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必要,货币信贷将处于较为适中的状态。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今年还需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有关专家认为,明年贷款会保持适度增加,但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会逐步下降,直接融资将呈加快发展态势。而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出台一些新举措,促使资金价格逐步降低。 三、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进入到“后危机时期”的复苏阶段,但进度上表现不一,中国、印度、东盟等亚洲国家是“高速”复苏的地区,经济增速基本上趋近于潜在增长率,且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处于“中速”复苏,金融市场的效率得到逐步恢复,家庭资产负债表也得到明显修复,在新能源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逐步进入到上升周期,但经济形势不够稳定,经济增速也尚未进入潜在增长率的区间;欧盟、日本等国家(集团)仍处于危机风险的消化期,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力量尚未形成,巨额的银行风险资产和政府债务仍未有效化解,尽管经济显示出较明显的复苏信号,但复苏形势多变,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处于“低速”复苏期。面对“三速”复苏的国际经济形势,处于“高速”阶段的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我们把握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举措。
篇4: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20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将步入协调高速发展的轨道.
作 者:李京文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院,北京,100038 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2(4) 分类号:F123.2 关键词:经济 投资 消费篇5: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测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测
浅 谈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形 势 与预 测 王摘做 出预 测 。 伟 要 : 目前 ,国际国内宏观 经济形 势不容 乐观 ,本 文分析 了当前我 国宏观 经济形势 ,并对 未来我 国的宏观 经济形势和宏观政 策调控 关键词 :宏观 经济;形势;预 测; 目前 ,我 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 ,经济增 长速度 也正朝着 预期 方 向行进 。但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 ,我 国宏 观经 济形势受其影 响 也 出现 相 应 变 化 。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 ,总体上看 ,2 0 1 3 年世界经 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 态势 ,2 0 1 3年世界 经济 的年均 增长率 为 4 .5 % 左 右 ,发达经济体 的增长率为 2 .5 %, 新 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率为 6 .5 %。世界经济格局 的变 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发 展 中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 国际经济 金融机构进行 改革 ,经济格局 的变化将提升我 国的国际影 响力 ,增加我 国的话语权 和 决策权 。包括 2 O国集团在 内的多种对话 机制 的形成将 为我 国广泛参 与 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 了更多 的国际舞 台;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还将推 动 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 向转变 。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 融体系崩溃 和 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 陷入停 滞 ,各 国在 国 际事务 中的话语权也将 明显下降 ,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 的复苏 。虽然 世 界各国和 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 ,但最终均达成有效 的短期救 助方案 ;而从 中长期看 ,随着欧元 区在财政 、金融等方面进行 大幅度 的 制度调整 ,主权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 以解决 。美 国经济不 景气 对我 国出 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 。另外 ,今年 以来 由于经受 自然灾 害的 日本经 济 处 于恢 复期 ,需要大量进 口,使 我 国对 日本 的出 口一直保 持较快 增长 , 但 是随着 日本经济形势好转 ,进 口将有所下降。 一、二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形 势 分 析 当前 ,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 回调状态 ,支撑经济 中长 期增长 的 各类要 素组合仍 比 较 好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良好 :工业化 、城市化 都在快 速增长 i投资需求虽 然有所 降低 ,但仍 然 比较 旺盛。与此 同时 , 我们 的劳动力 成本将 上升 ,地 价将上 升 ,资源环 境使用成 本也将 上升 , 而且人 口老龄化将更 加明显 ,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 本竞争优 势逐渐丧失 。 当前 我国经济正 在经历 两个转变 ,即从 高速增长转为平稳 增长 ,从 规模扩 张式发展 转为质量效 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 的 ,且 由 于我 国正处 于工 业化 中期 ,工农业 投资机会 多 ,供给仍然不 足 ,需要满 足市场需求 。笔 者重点 介绍 以下几 个方面的经济形 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 ,我 国经济仍 处于增 长 “ 长周 期” 。从短期 来 看 ,房地产行业 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 济增长 的主要 动力 。另外 ,企业 自 主投资较强 ,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 动经济增长 。从 中长期来看 ,企业 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 头不减 ,国内较高 的储 蓄率 对拉 动 内需仍 有很大 空间 ,我 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 中。但是 , 我 国经济增 速开始 放缓 。 2 0 1 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金融动荡 已致外需 明 显下降 ,国内高通胀下 的投资拉动模式难 以为继 , 加之 土地可开 发数量 减少 ,土地财政拉动经济 的空 间缩小 , 也使 内需增 长有限 ,经济 增速呈 现逐渐 回落趋势 。 其次 ,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国内消 费严重不 足 ,居 民消 费率 持 续下降 ,虽然 国家 已经启动刺激 内需计划 ,但截至 目 前 为止效果并不 明 显。过度依赖投资 ,不仅影响消费 ,也存在生产能力过 剩和 闲置 。加 大 金 融风险的隐患 ;依 赖 出 口,国际 贸易长期 失 衡 ,不仅 具 有较 大 的风 险 ,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 ,曾经支撑我 国经济快速发展 的劳动力 、土地 、矿产资源等 传 统要 素 ,其供求关系 已发生较大变化 ,价格持续上升 ,原 有竞争优势 逐 渐减 弱 ,一些地 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已近极限 。国内外经 济形 势 的重 大 变化 ,使得 过去那种依赖出 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 可持续 ,凭借 要素投入 的快速增长模 式不可持续 ,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 能过度扩张 的 粗放增长模 式不 可持续 。 另外 ,通胀方面 ,首先 ,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 回落降低通胀 压 力、输 入性通胀逆转 以及 国内食 品价格进 入 回落周期 促使 我 国通 胀 回 落。P P I 也快速 回 落 。但是 , 在全球货 币宽松 的情况下 ,通胀 预期短 期 难 以轻易改变 ;当前 经济 内在扩 张压力 依然 存在 ;可能存 在 的 自然 灾 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的因素 。 三、我 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 0 1 3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 ,我国实施了 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 ,国 民经济运行总体 良好 ,但是 ,面 临着 复杂多变 的国际宏观经 济形势和 。我国宏观经 济形势也 不容乐 观。 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 ,“ 十二五” 期间我国将不 断加强工业 化和城镇 化建设 ,成 为 经济发展 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 国家 “ 十二五 ”发展 规划 ,到 2 0 l 5年 我 国工业化率将 由现在的 5 0 %上升 到 6 5 %左右 ,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 4 5 . 7 %上升到 6 0 %左右。工业 产值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就可 以带 动 G D P增 长0 .6 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 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可 以带动 G D P 增长 1 . 5 ― 2 个百分点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 成为经济发展 的强大驱动力 。 其次 ,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 下滑 。与 2 0 1 3年一样 ,随后 的拖累 我 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 资及其相关投 资。基建投资 ,制 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 ,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 ,以及财政收入 下 降等 因素 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 后我国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将继 续 放缓 ,在房地产 、基建、制造业 的投资组合 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 再次 ,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 政策框架和 总基调上 ,不会 有 太大改变 ,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 币政策 。正确处理物 价 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的方 向 ,促进消 费需 求的稳定增长 ;可能会更 加关 注正确处理投资 、出 口和消费 的关 系 , 有 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 ,继续对 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使其有所成效 。 综上所述 ,当前 国际 国 内各 种不 利 因素 的长期性 、复杂 性 、曲折 性 。在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 , 世 界经济 由快速发展期 进入深度转 型调 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 当前依然 比较严 峻的宏观经 济形势 ,只要我们 采取正确宏观 调控手段 ,运用合适 的金融调 控政策 , 就能使我国经济健 康发展 。( 作 者单位 :江 苏省 电力公 司大 丰市供 电公 司党群工作部) 参 考 文 献 [ 1 ] 高艳秋.我 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 策调 控分析.科技 创新 与应 用 2 01 3 .2 5 [ 2 ] 李雪松. 未来 十年 中 国经济 总量 与结 构 变化趋 势. 中 国市场 2 01 3 .3 1 [ 3 ] 周必健.今 年来经济走势的三大反 差. 浙江经济.2 0 1 3 .1 5 B u s s _
篇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1] [2] [3]
篇7: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弄不好就成了符号和数字游戏。
从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去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下调走势而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和担忧,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说宏观经济运行不理想是对的,但理想本身错了,忘记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忘记了我们该有什么预期。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要把市场阻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篇8:~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月5日,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的“20世界经济与全球政治形势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发布了“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课题报告。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来的最高记录。报告同时指出,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缓,但仍能保持适中的速度,预计在4.3%左右。
一、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20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到4.3%、4.5%和2.0%。其中,日本经济承接上年度经济增长的势头,多年来增长速度第一次有可能接近美国。
就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来看,美日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和投资,但受就业市场的影响,第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对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由于贸易收支状况的持续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为负。日本经济在继续依赖外需拉动的同时,消费开始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支出的作用逐渐淡出。
报告预测,2005年三大经济体的基本增长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要比2004年的增长率有所降低。根据多数国际组织的预测,美国的增长率为3.4%~3.5%,日本的增长率为2.2%~2.3%,欧元区的增长率为1.9%~2.2%。其中,下调幅度最明显的是日本,,相反,欧元区经济基本上能够继续维持2004年的增长水平。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增长趋势
报告指出,2004年主要发展中国家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东亚地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印度的增长率虽然有所放慢,但在发展中国家大国中仍然位居前列,仅次于中国和俄罗斯,其连续稳定的高增长正在令世界所瞩目。根据不久前修正过的数字,按照财政年度计算,财政年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0.4%,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俄罗斯经济已经连续实现第六年的增长,并且内需增加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的3.9个百分点上升到2004年上半年的4.7个百分点。南美洲的巴西已经摆脱阿根廷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上年度的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南非作为非洲经济的领头羊创造了过去50年来连续5年增长的新记录。
主要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种因素:第一,发达国家复苏进程的加快,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许多国家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长率超过了20%。第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增加了外汇收入。此外,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对墨西哥、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第三,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货币政策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年低位徘徊之后开始明显回升,其主要推动力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从2003年的1476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669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从136亿美元增加到144亿美元,对中东欧地区的投资从515亿美元增加到532亿美元,对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从38亿美元增加到57亿美元,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从528亿美元增加到798亿美元。
报告预测,2005年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都将会随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放慢,但印度、俄罗斯、中国、东盟等经济体仍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2004~2005年全球经济将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危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如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的“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风险等。
(一) 世界石油价格上涨风险
截止到2004年10月18日,世界原油价格已经冲破55美元/桶,比年初的32美元/桶上涨了70%左右。过去5个月期间OPEC的日产量已经增加了350万桶,美国也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但石油价格仍然在不断攀升。对此,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目前的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但这种投机的背后是世界石油供求的不稳定性。虽然石油供给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非经济因素的冲击,全球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合作关系被破坏,降低了市场对稳定石油供给的信心。因此,短期内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将取决于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国际石油需求的变化。
从需求方面来看,全球经济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增加库存直接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加上对外部能源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客观上助长了这种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短期内,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政局的不稳定性、俄罗斯政府对尤克斯公司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他国家特别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发生的政局动荡和工会运动都制约着供给的正常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各大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出于安全和规避风险的考虑而采取的审慎投资态度,不利于供给增加。全球剩余生产能力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4%左右降到目前的1%左右,达到历史最低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每年对世界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需要2100亿美元,由于大公司和产油国担心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损失,实际投资缺口每年为15%左右。
但就目前而言,世界石油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估计,2004年前两个季度全球原油需求分别为8197万桶/天和8006万桶/天,同比增长191万桶/天和314万桶/天;全球原油供给量前两个季度分别为8234万桶/天和8151万桶/天,同比增长362万桶/天和319万桶/天。预计2004年全年需求和供给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4%。世界原油市场仍然是供略大于求。
在全球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平衡的格局下,石油价格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的结果。针对~19世界石油价格暴跌(达到12美元/桶,最低曾经出现9美元/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成功地进行了干预: “收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前三大生产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委内瑞拉,使它们倾向于扩大各自的产量
和市场份额;促使各国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所希望的`22~28美元的价格。这一进展几乎受到普遍欢迎。代表供需双方的两大国际石油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国际能源署携手监督供需关系,迅速且有效地重建了市场的稳定局面,将价格稳定在希望的价格区间内。但随后发生的政治事件(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却摧毁了上述协议的基础。虽然伊拉克每日200万桶石油出口几近消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自从沙特公民卷入“9•11”恐怖袭击,及后来美国公司被排除在沙特巨大的天然气储量开发合同之外,沙特和美国之间强有力的关系遭到了破坏。在石油供求问题上,石油输出国组织与国际能源署之间出现意见不合,并出现公开的相互侮辱,取代了以往的井然有序状态。无组织的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导致最近价格的投机性飞涨。
报告认为,如果我们认定对石油供求不稳定性所做的投机是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目前的油价上涨趋势将不可能持久。虽然短期内油价也可能维持在高位,甚至继续创出新高,但中期内油价回落是不可避免的。
(二) 美国“双赤字”的风险
“双赤字”本身并不是新问题,历史上里根执政时期就出现过,但最终以1985年“广场协议”美元大幅贬值得到了解决。布什政府执政以来,财政状况从盈余转化为赤字,贸易状况持续恶化。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4220亿美元,财政赤字/GDP为3.6%;贸易赤字/GDP的水平连续创造新记录,2004年预计为5.5%。
“双赤字”的根源是美国国内的储蓄率不足和由此所引发的投资缺口(储蓄与国内投资的差额)扩大。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已经降到危险的水平,只有1.5%,不仅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7.2%的长期平均水平。美国的投资缺口大约为-2.5%,到2004年第二季度已经上升到-6%。
(三)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房产价格连续攀升,甚至在~的经济衰退期间也没有停止。以美国为例,1995~2003年房屋实际价格已经上升了36%,远高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高涨阶段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3%和17%)。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居民持有的房屋不动产总价值达14.6万亿美元,占居民总资产的28%,相当于当年GDP的130%。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低利率促成的结果。以往房地产市场周期发展的历史表明,房屋价格的下跌都是和利率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很久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困境: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加息行为有可能会触发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否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是对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严峻的考验。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领域2004年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不大;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世界股票市场处于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稳定状态;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全球经济将脱离过去三年的低利率时期。
到2004年10月中旬,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相对7种货币)基本维持在年初的水平,只是在上半年有过小幅上升;欧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2种货币)比年初略有下降;日元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15种货币)比年初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90点下降到10月14日的87.8。
在经历了2003年恢复性增长之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和年初相比,除了日本Topix指数略有上涨外,美国的SP500和欧盟的Euro-Stoxx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推动,发达国家已基本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威胁,进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它尚未完全摆脱通货紧缩),多数国家在2004年都提高了利率。这标志着连续三年的低利率时期已经宣告结束。美联储迄今已经连续三次提高利率,从1%上调到了目前的1.75%。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的风险和房地产市场的接受能力,美联储一直在试探性地加息。在正常状态下,4%的利率被认为才是可持续的。市场预期到2005年底美联储才有可能提高到这一水平,但这要取决于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应。在美国连续提高利率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没有做出同步的调整,这一方面是因为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复苏乏力的结果。日本仍然在维持多年来的零利率政策,至少在消费物价指数变为正数之前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五、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有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欧盟第一轮东扩正式完成;二是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有可能在年内结束。如果后者顺利完成的话,将标志着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报告分析,中东欧10国加入欧盟在2004年6月30日正式完成,从此欧盟由15国扩大到了25国。虽然就区域内贸易规模而言,这次东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就增加的国家而言,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作为一个更大的经济体,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据估算,欧盟东扩使欧洲地区原有的区域贸易协定有60项要停止运行。鉴于欧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经达到了极限,今后欧盟的每一次东扩都将意味着已有区域贸易协定数量的减少。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多年。按规划2004年年底前将完成整个谈判程序。由于参加者涵盖除古巴以外的所有34个美洲国家,各方对待协议的内容存在很大分歧,在2003年底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达成了一种被称作“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即成员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选择地执行相关条款。这就为整个谈判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004年大西洋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同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有着惊人的时间对应。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反应了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为东亚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六、世界经济与
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报告指出,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步伐加快,在我国受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外部世界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互动阶段。
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在众多国际机构对2004~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时都把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作为一项主要因素。
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这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多领域会影响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报告指出,国际社会中某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以此为借口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只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而不允许中国从世界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这是缺乏常识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正如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样,我们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也会改变原有的供求关系。这是毋庸讳言的。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篇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 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 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 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 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 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 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 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 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篇10: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正面临着“双重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在就此进行重大实践。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双重转型: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4.2%,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因此,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到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下降4.2%。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即出口这辆“马车”的拉动力在大幅缩减。这时,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政策取向,就会约束国内的投资增长,再加上对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对买房的需求采取了控制措施,因此就可能导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持续下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三驾马车”同时减速,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所以,2008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一揽子”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2007年相比,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最明显的是在2009年: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6%,外贸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约14300亿美元减少到12016亿美元,净减少2000多亿美元,按照2009年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5万亿左右的人民币出口订单损失。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该变化对2009年GDP增长率的影响是――3.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的政策调整,我国2009年的GDP增长率会由2008年的9.6%下降到6%,甚至更低。因为我国原来的经济政策是控制内需的增长速度,在外需大幅下降的时候,如果内需受政策影响也下降,那2009年的增长就有可能会降低到6%以下,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
2.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所面临的潜在危机
我国经济一直强调不要过分追求高增长。实际上,从2002年到目前,我国的增长率从未低于9%:2002年是9.1%,2003年达到10%,之后10%以上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到2007年,2008年下降到9.6%,2009年是9.2%,2010年是10.4%,2011年是9.3%,10年内从未下降到9%以下。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我国企业的速度型效益,即企业利润和销售规模紧密相关,销售规模扩大促进利润增长,反之,企业就可能会出现亏损。我国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今年7月份仅有5.36%。原因之一是技术创新较少,主要通过产品的低价竞争实现微利,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增值很少。原因之二是企业的固定费用比较高,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设备的折旧、医疗费等,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岗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易随生产和销售水平变化波动。这些开支都是固定的,与销售额的变化没有关系,当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减少,销售额减少而固定成本不变的时候,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因此,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多,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企业拿到的订单明显减少,由此导致开工率下降,很多企业就会进入亏损状态,导致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就业问题。最近常见的是“招工难”、“招工贵”,表面上看就业压力已成为过去,实际上企业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方面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并不断继续的时候,企业一般不愿意把过去的盈利不断补充进来,很多企业会及时撤股。当企业有微利的时候,往往选择维持生产,保持稳定的职工队伍,因为如果辞退关键岗位上的职工,再招聘新员工进行培养并不容易。当企业面临短期的困难,未来有希望时,也会稳定职工队伍。但是,如果企业认为未来前景更差,目前又有亏损压力的时候,就有可能选择退出。一旦退出,裁员量就会增多,失业的问题会很快发生。
据统计,2012年6月份我国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有1.66亿人,我国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600多万,所有这些人都需要就业。如果很多企业不能吸收职工,还大量辞退职工,此时就业就有较大的压力,可能对基础民生带来很大的冲击。在1.6亿多农民工中,58%是“80后”,和第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农业不太熟悉,很难像第一代农民工可以很自然地返回农村。但“80后”、“90后”农民工对城市工作生活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他们长时间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基本生存就面临危机。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稳定会受到冲击。出于谋生的需要,各种边缘化的社会组织有可能泛滥,对社会稳定的威胁非常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始终要把就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因此,对于“一揽子”计划,尽管有人认为是反应过度,笔者则认为非常必要。如果经济增长下降到6%以下,后果将很严重。
其次是金融风险。当亏损企业大量增加的时候,金融风险会陡然扩大。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贷款,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当生产经营正常的时候,可以按时还款付息,但当企业亏损时,销售收入、资金流量大幅度减少,往往不能正常按时还款付息,这些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如果大量企业亏损,银行将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当贷款不能归还时,存款的支付就面临着危机。银行的高利润包含着风险抵押金,银行和一般生产企业的利润性质是有区别的,银行一旦出现资不抵债,需要拿资本金、利润来弥补存款户的损失。当企业亏损面扩张很快的时候,这种金融风险是银行所不能承受的。
再次是财政困难。我国财政是速度型的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当年GDP的增长紧密相关。我国以间接税为主,针对所得和财产征收的直接税占比很低。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名义GDP的增速。通过对近几年数据计算得知,GDP增长率变化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化4.6%;GDP增长率变化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可能变化近20个百分点。因此,当经济增长率下降过多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幅下降。但是,经济不景气时,财政支出刚性往往比较大,因为此时对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低收入人群的救助会增加,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此,财政的收支矛盾会陡然加剧。当增长率下降过多时,对于就业、金融风险、财政收入的影响非常大。
3.“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稳定的积极贡献
推出“一揽子”计划并不是反应过激。如果没有“一揽子”计划,在2009年就会出现深度的调整,对转型升级未必有益。有观点认为,要形成倒逼机制,只有危机才能推动升级,淘汰低水平企业。但当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自保、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的时候,搞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危机不一定非常有利于转型。
“一揽子”计划的效果,最主要表现在内需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8年,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是9.1个百分点,2009年提高到12.8个百分点,因此,尽管2009年外需向下拉动了3.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2%。内需增长的加快首先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2009年政府的投资比上年度增长42.2%,占到全部投资的28%。从统计上看,主要有三个部分:电力热力投资、道路交通仓储邮电业投资、水利和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市政投资属于第三部分。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去掉价格因素,投资的实际增长比上年多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大幅度提高。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措施,比如减税鼓励企业投资、居民消费等。增值税的改革是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改革的重点是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的设备改造投资可以抵扣纳税基数,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减税措施,而且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对投资的增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汽车需求方面,对于1.6升和小于1.6升排量的车,购置税由11%调整到5.5%,刺激了汽车的消费;在楼市中,减免二手房交易的契税……通过减税促进企业投资获利,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增长,拉动内需。
内需的贡献明显提高,有效地抵消外需大幅下降的影响,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仅比2008年降低0.4个百分点,从9.6%下降到9.2%。反观美国和欧盟,GDP增长率分别为――3.1%和――4.4%,失业率达到9%以上,较正常年份提高了一倍左右。但在国内居民看来,生产和生活都没有明显感觉到危机的发生,从这个角度看,“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4.扩张型宏观经济的代价
对宏观经济转型来说,“一揽子”计划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因为这种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代价的。财政政策的代价,就是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所谓政府的债务风险,就是常说的国债,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都是由政府作为主体来归还。如果这些债务迅速扩大,将加重未来政府所承担的还债压力,有可能导致未来政府在债务方面的重大风险,目前的欧债危机就是这样――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福利的刚性很强,收支缺口迅速拉大,只能通过发债来维持,但是债务规模太大会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支出的刚性,使得政府不断扩大发债规模。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状况很差,财政增收困难,而支出刚性强。因此,对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的评级持续下调,主权债发行困难日益加大。这必然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困难,导致政府破产危机。
目前,欧债危机靠欧盟建立的补贴制度来缓解,但是“输血”难以持续,因为欧洲自身的造血机制尚有问题,如果不改革高福利制度,恢复其内部的经济增长能力,欧债危机无法彻底解决。所以,我国一定要避免陷入这样的困难状况当中。我国的财政赤字是发行国债的主要原因。2008年,我国财政赤字是1000亿元,2009年增加到9500亿元,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10500亿元。财政赤字的迅速扩大,必然导致国债发行量迅速扩大,进而导致国债余额迅速扩大,政府未来的偿债风险迅速扩大。
财政赤字的扩大首先和政府开支的扩大相关。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投资性资金是1000亿,2009年增长到5900亿,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开支的增加。其次是减税,2009年各项减税措施大约减少财政的税收5000亿元,因此赤字规模和发债规模必然扩大。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通过抵押从银行取得大量资金搞项目建设。据国家审计署调查,到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是10.7万亿元,而国债余额大概是7万亿元,总量大概为18万亿元,占到名义GDP的比重已经接近40%。
如果连年坚持扩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的债务风险将迅速扩大,这条路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2010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及时地扭转由政府投资导致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趋势。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0年安排的财政性投资重点保证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实际叫停了政府投资增量。随着政策的调整,2010年政府投资增长率由42.2%下降到19.7%,2011年进一步下降到2.46%,我国政府投资经历了一个由扩张到退出的调整,目的就是防止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发展。我国的财政赤字在2011年减少到9000亿元,按照预算安排今年为8000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地方政府的债务基本稳定。伴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由政府投资形成的订单不断减少,相关企业的开工率不断下降。因此,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原因导致的价格上涨。货币供给量的三个指标是M0、M1、M2。粗略地讲,M0指的是流通当中的现金,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活期存款,M2是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这三个指标所刻画的货币供给量的内容就是现金加存款。事实上,现金和存款增加以后,往往会扩大需求。需求比较大就可能导致价格过快上涨,人们有愿望去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有可能过快上涨,如房价、贵金属价格等等,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太多,人们的购买能力太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表现为贷款的大量增长。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超过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但贷款大量增加之后,导致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因为贷款可以很快地转变为存款和现金。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在2008年底约为48万亿,到2009年底增长为61万多亿元。货币供给量有自我膨胀的特点,自我膨胀就是存款向贷款的转变。银行存款数量变大之后,必须要把存款变成贷款,否则银行就会因为支付大量利息而亏损,这是由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而贷款加快增长之后,又会扩张存款,存款和贷款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的推动。当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资金的运动速度加快,即资金流动性过剩,从而使整个货币供给量存量加速扩大。所以说持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风险将非常严重,货币供给量迅速扩张,多方面的价格快速上涨。从日常生活方面来看,人民币的购买力会快速下降,货币贬值,人民的心态越来越不稳定。从企业来看,生产环境的不稳定会使经营者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倒买倒卖上,而不再专注于生产。
5.我国对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从2010年开始,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人民银行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对贷款的增量实行额度管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1999年为6%,2011年上半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从而有效控制了贷款的过快发放。提高利息可以使资金的价格变高,从而约束对资金的需求和贷款的过快增长。此外,还采取了贷款增量的额度管理,有效控制了贷款的集中投放。商业银行倾向于把应该发的贷款尽可能早地发放出去,这对其经济核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相关的措施,商业银行可能在上半年就把一年要发放的贷款全部发放出去,导致贷款的集中投放,由此引发下一轮存款的集中扩展。进行额度管理之后,使得贷款的集中投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多项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的余额,2009年12月底,同比增长27%;2010年12月底,同比增长下降到19.7%;到2011年12月底,同比增长下降到13.6%。所以,2011年下半年,企业普遍感觉到贷款难,这正是因为贷款的闸门被关闭,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显现。货币政策调控从源头上控制了物价的过快上涨,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对整个市场的需求产生了不断的收紧作用,导致企业的采购订单由于资金的约束而减少。所以,它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向下的拉动作用。
回顾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表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局面实际上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紧密的联系。下图是2009年至今经济增长率的总势2009年第一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6.5%。如果没有其他的相关措施,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滑。推出“一揽子”计划后效果明显,第二季度上升到8.1%,第三季度为8.9%,第四季度为10.7%。这个V型翻转在2009年是非常鲜明的,表明“一揽子”计划在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冲击方面效果显着。但是,随着经济政策的同步退出,从2010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开始向下发展,由第一季度的11.9%,降到第二季度的10.5%和第三季度的9.6%,第四季度略回升至9.8%。这个趋势没有得到维持,到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9.7%,第二季度为9.5%,第三季度为9.2%,第四季度为8.9%。今年第一季度为8.1%,第二季度是7.6%。尽管随着政策的调整,我国经济经历了先向上再向下的变化,但政策的调整确实有其必要性。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通过针对性、适应性的预调、微调,努力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稳定需求增长、稳定经济增长。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重点是控制经济过热。比如,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带有鲜明的扩张特点,但经济却没有出现持续过热的表现。通过研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潜在增长率已经由过去的10%左右降低到7%――8%。如果强行通过政策的刺激提高到10%,代价是巨大的,诸如政府的债务风险,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将会迅速扩大,因此这种高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所以,要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潜在经济增长率阶段性下降了,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宽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指GDP的总量在年度之间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中长期的时段内,经济总量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包括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所以,经济发展的概念比经济增长概念内涵更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更复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没有改变。粗放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第一是供不应求的市场,第二是要素的低价格,或者说是低成本。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扩张的速度很快,质量却不高。当要素成本很低的时候,经营者对要素的投入就不会很在意,这就是粗放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当资源价格和污染排放收费很低时,就可以维持“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当供不应求的市场和要素的低成本这两个条件不变的时候,粗放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是不会转变的。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外贸出口条件明显改善。美国金融创新导致新一轮的繁荣,使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供不应求的外部市场环境。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走出国门,如箱包玩具、服装、家用电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大显身手。贸易壁垒打开之后,订单大量增加,2003年到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接近30%。因此,当时我国的企业在数量上进行扩张,不太追求质量和品牌竞争力的发展。
2002年之后,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人民改善生活的重点由吃穿用转向住和行,国内的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由无到有,迅速扩张。汽车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也出现了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我国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内在的质量不高,可保持的时间不长,却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我国低水平扩张的原因就是需求太旺盛,供不应求,巨大的市场利润吸引着企业先把产品制造出来,无需注重追求质量。消费结构的升级,实际上还给投资的高增长带来了机会。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工业结构的转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带来投资的高增长。2002年到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给重化工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带来了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是生产要素成本很低。我国劳动工资的水平,土地、水资源的价格,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污染排放的收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很低的水平。这些条件决定了粗放、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得以持续。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这一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9.9%,2012年1月至7月下降为7.8%,出口接近30%的高增长年代已经结束了,未来也不会再出现。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订单在减少;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在发展,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而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因此,外贸出口企业低水平数量扩张的道路是走不下去的。我们国内的汽车和住房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快速扩展,现在也开始转入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随着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增加,用车条件、用车成本的变化,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现在的任务是生产性价比更好的产品,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在房地产市场,国家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并通过制度建设,例如开征房产税等,增加住房的占有成本,开征房产利润税,遏制投机性投资性的买房需求,使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入需求增长比较稳定的状态。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产能过剩的普遍发展,基于产能扩张的投资高增长已经结束了。在政府投资撤出之后,投资增长下台阶的结果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总体说来,支持企业低水平数量扩张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全面的改变。企业必须转型,过去那种依靠订单的增加维持薄利多销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要从品牌的打造、售后服务的优化、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上来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我国低成本的优势在最近几年改变得很快,无法支撑“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以,过去那种通过价格竞争打开市场的模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的新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这种变革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能力、扩张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在这一艰难的、充满风险的转型过程当中,期望企业还能达到2002年之后那么强的扩张能力是不现实的,也很难再设想通过政策的刺激让企业重新具备这种能力,因为类似的发展环境无法通过政策而改变。所以说,我国经济的“双重转型”,决定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复杂特点。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新特点
在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正在出现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一)开始出现止跌趋稳的迹象
尽管今年7月份工业增长率比6月份又下降了0.3%,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6%,第二季度的工业增长率是9.8%。但是,7月份工业增长率是9.2%,比6月份下降了0.6%。尽管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增速下降的趋势还在发展,但是从需求方面来看,已经有很多积极的变化。今年1月―6月,投资的同比增长率是20.4%,比1月―5月提高了0.3%,7月份,投资增长率继续保持20.4%,说明投资的增长已经从下降转为稳定。当然稳中是否有升,还需要继续观察。
(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速度加快
2009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占全国投资的28%,今年这一比例约为22%。政府投资增速恢复较快,今年1月―5月同比增长5.6%,1月―6月同比增长9%,1月―7月同比增长9.9%,政府投资增速处于比较快的恢复状态当中,这与稳增长的政策、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加大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力度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三)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提高
制造业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的36%――37%,今年1月―6月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增长24.5%,1月―7月同比增长24.9%。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直接相关,说明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比如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赋、改善融资条件等等措施已经发挥作用。企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很多的社会投资或是新建公司的活动,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进一步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细则,这对于整个制造业投资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仍在下降
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与房地产的销售状况有密切关系。去年10月份之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城市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今年1月―4月出现了16%――16.7%的负增长。开发商存量房积压比较严重,资金比较困难,使房地产投资出现增速的持续下滑。从历史数据分析看,从房地产的销售改变传导到房地产的投资增长改变,大概需要半年时间。从去年10月份至今,房地产投资放缓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是从房地产销售情况来看,今年5月份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这是因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对于买房的需求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措施,对自住型需求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按揭贷款的利率优惠方面,由此对按揭贷款的发放和自主性的买房需求都形成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今年5月份以后累积了半年左右的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开始比较快速地释放,使得城市商业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开始持续回升。据估计,第四季度以后将会结束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态势,所以,从投资的增长来看,这也是一种走稳或者稳中略升的发展趋势。
购房需求的好转,给消费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从今年5月开始,家具、家电和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加快,到7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2.2%,比6月提高0.1%,6月份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的增长率提高1.1%。随着“稳增长效果”的显现,内需的增长在由弱转稳,或者稳中略升,必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支持。
当前,外部形势比我们估计的更严峻。7月份外贸出口增长只有1%,相比6月份的11.3%大幅回落,8月―9月有可能继续保持这种情况,外部形势对我们稳增长的冲击比预期要大。所以,目前基于对外需变化的考虑,相关的稳增长措施的实施力度在进一步加大。
2009年之后,随着内需的持续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外需的作用则在持续下降。2008年,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大约为25%,2011年下降到约15%,所以,通过内需增长的稳定,通过“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会越来越明显,全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在7.5%――8%,能够完成我们“稳增长”的目标,使我们国家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由年均增长10%左右平稳下降到7%――8%。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国增长率的适度下降,给企业转型带来了“倒逼”的压力。企业能够真实感受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成本条件的变化,有助于加快企业的转型。另外,我们7%――8%的增长可以防止经济增长率过度回落对就业、金融和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将压力保持在我国大体所能承受的水平之上。因此,这一增长目标要坚持下去。
三、未来我国经济政策展望
(一)坚持稳重求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
围绕“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更多地要着眼于增长,加快经济转型和改革,基于现实制定相应的制度。
第一,贯彻破产制度。通过破产把低水平的企业和低水平的产业淘汰出局,进一步完善失业再就业的援助制度,抓好基本生存保障线的建设,从而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通过市场竞争把好的企业请进来,淘汰相对较差的企业,只有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企业素质和产业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才能不断优化。
第三,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风险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过多参与,对经济责任的过多承担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尽可能地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中撤离出来。但是,政府在公共事业、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是支持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
面对当今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未来的政策重点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未来的目标是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通过这样的政策,可以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发展态势当中,经济增长水平虽然下降了,企业改革的压力加大了,但是,深层面的体制机制在加快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快优化,各方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快速提高,为新一轮水平更高、代价更小、可持续地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福利的增长奠定新的基石。所以,我国经济虽然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形势,但是也将有更加光明的前景。我们应对当前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对未来的光明前景有更多的期待,既脚踏实地又充满信心。
★ 美国经济调查报告
【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的相关研2023-07-03
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论文2022-08-0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读后感2023-06-11
海外物流渠道整顿研究分析调查报告2023-05-21
公共政策学论文2022-10-07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2022-05-13
路桥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策研究2023-07-21
高考数学试卷全国一卷2022-06-04
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优秀论文2022-07-28
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论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