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

时间:2023-04-15 07:40: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整理9篇)由网友“王可达”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

篇1: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

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锡伯族在历史上的文化心理形成和发展情况.锡伯族对异族异质文化的态度,文化宽容及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锡伯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共同祖先、共同家乡、共同祖国观念、共同民族观念(民族意识)、共同习惯意识、共同道德礼仪、共同兴趣爱好和共同审美标准、共同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

作 者:佟克力 TONG Keli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西北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N.W.ETHNO-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 “”(2) 分类号:C95 关键词:锡伯族   文化心理   历史   表现形式  

篇2:论文化心理

本文认为:“文化心理”是“指一定人类文化经由个人、群体、民族心理世界的功能性习知、承传与创设等的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活动”,并从概念本身的逻辑建构层层展开论述,提出了“文化生命”是一切文化功能根本驱动力的核心观点。

作 者:喻大翔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 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SHIFAN DAXUE XUEBAO 年,卷(期):20xx 40(3)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心理 心理主体 功能 文化生命

篇3:论文化心理的类型及其情感表现

论文化心理的类型及其情感表现 --文化心理学研究之二

人的'文化心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积极的文化心理、消极的文化心理、颓废的文化心理.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强化积极的文化心理,对消极文化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要剔除颓废文化心理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作 者:李晓峰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文化心理   类型   情感表现   选择  

篇4:论析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论析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公民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公民本身的素质、意识等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和步伐,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步伐。

一、中国公民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传统中国,以往数千年的社会伦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的绝对认同,是对人的独立性的剥夺,理性的削弱,自信的压抑,这就造成中国数千年来的臣民文化强调礼制、官本位、伦理观等等价值观,其主要特征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人的主体性在最大程度上被抑制,甚至被扼杀,最终造成了个体消融于群体的依附型臣民文化。

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亦即公民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于1956年最先提出。他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公民、臣民和地域民的混合物”,“是一种忠诚的参与者文化”。公民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地积淀于人们心里层面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公民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和民主政治文化相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权利义务关系中的民主自觉意识。

公民文化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比如说,有政治活动,但不至于去摧毁政府的权威;有政治的参与和输人,但却是温和的;有政治纷争,但却是有节制的。公民文化的内涵是守法、宽容、恕道和理性论事的多元文化。公民文化的特质在于:第一,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关注政治系统的输人与输出,尤其是输人功能取向的具备;第二,公民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第三,公民政治活动的频率较高,但这种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高理性基础上的高参与。

公民文化是人的主体间的平等,认识客体不受限制条件下所创造的文化。他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理性的加强、自信的建立。那么,实现由人的主体性的压抑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转变,即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呢?

1.市场经济是公民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在一个社会中逐步发展、成熟,从以开放、交往的社会化性质为起点,到经济人格的独立,到平等的交往关系,到自由活动空间,到对公正中介角色的欲求,到社会参与政治,最后到法治代替人治,使得市场经济中所内蕴的平等、自由、契约精神也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成为强调主体性、相关利益原则公民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中国公民文化的培育首先有赖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平等、开放、自主、竞争等特点,使得自由、平等、权利和契约精神成为商品经济的原则,它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构建所需要的。

2.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公民社会强调个人主体性、相关利益者原则,个人以公民身份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首先,公民社会产生了能够独立和自由地进行活动的公民个体,这就使得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和社会民主具备人格基因和个体前提。公民社会的个体与国家形成相对的独立以保证国家对于其合理自由行为的不侵犯;公民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具有人身依附和等级结构状态,能自由地进行自我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其次,公民社会的建立产生了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团组织。这种社团组织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生存与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在经济领域里,能促进自由市场的运行,在政治领域里,则使个人与国家保持一定的独立与联系,由此,产生参与和监督行为。再次,公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并保证其良性运转的社会。契约关系的最高表现就是国家的法律规范,正是法制化的相互契约关系支持了公民社会的建立,并使自由市场和民主政体得以存在。最后,由于公民社会的团体超越出家族范围,而达到更大范围的社会,使得彼此之间的认同和信任半径扩大到广阔的社会,而彼此相互信任正是良好风范和道德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在多个领域的作用逐渐隐退,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具有独立自主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空间扩大。根据统计,截止到3月31日,我国共拥有各类社会团体14793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1322个,基金会714个。按照查尔斯.泰勒的观点,市民社会产生的标志,从最低限度来说,只要存在不受国家权力支配的一定数量的社团组织,就可以说市民社会初步形成了。从较充分的意义来说,只有当不受国家支配的社团能够构建自身并协调自身行为时,当这些组织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决策时,才能说较成熟的市民社会形成了。

二、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官本位”现象的存在背叛了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具体表现,是公民获得自由的载体。尊重公民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应以尊重公民权利为最高价值。但当权力变成一些人谋求私利的工具时,就变成了一种危害社会和公众的异己力量,使权与官纠结在一起,对权力的追逐最终出现“官本位”现象。这种“官本位”和等级特权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也是对公民权利的背叛,它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必然产生极为恶劣的腐蚀作用,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人身依附观念阻碍了主体意识的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主体意识日趋强烈,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有怀疑的权利,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能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去设计、创造、实现自我的价值,并较为积极地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但主体意识在不同地域与不同利益群体中呈现极大的差异与不平衡性。一部分民众中人身依附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由此造成主体意识、独立人格的缺失,公民意识淡薄,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缺乏广泛的文化心理支撑,阻碍了公民文化建设。

篇5:论析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论析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论文关键词】俗文化;广告转播;影响

【论文摘要】俗文化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俗文化在广告传播中有多种表现,只要表现在民间风俗和民间心理两大方面。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广告传播对俗文化既有渲染与强化作用,又有贬抑和扭转作用。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什么是俗文化?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俗?从造词的角度看,比较汉语和英语中的“俗”,会发现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汉字的“俗”是由“人”和“谷”两个字组成的,意为人要吃饭,人和谷子在一起就是俗。英语中这个词是earthly,意为土生土长,人站在地上就是俗。可见,俗其实就是指大众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体包括俗人、俗事、俗物、俗心、俗举、俗话等。从这一角度看,俗文化自然就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了,相似的称呼有民间文化、平民文化、市井文化等。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广告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另一方面,广告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一、广告传播中俗文化的表现

从结构上看,俗文化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民俗层次,这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即平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包括节庆礼仪等。二是审美层次,包括平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在民间技艺之中。三是心理层次,这是俗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俗文化的这些内容在广告传播中随处可见,而且通常是交融的,只是侧重点或者说针对性有所不同。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中国民间风俗和民间心理两大方面探讨俗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表现。

民间风俗十分丰富,包括节庆风俗、婚恋风俗、饮食风俗、服饰风俗、住居风俗、交际风俗、丧葬风俗等。以下仅以节庆风俗、婚恋风俗和饮食风俗为例。

(1)节庆风俗。中国民间节日很多,比较重要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当节日来临,人们都要举行一定的庆祝、纪念活动,我们经常可以在广告中看到这些风俗的展现。以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为例,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扫尘、贴门画与春联、放爆竹、拜年、吃团圆饭,人们刻意营造一种喜庆气氛。这时总少不了广告来凑热闹。以节庆风俗为切人点的广告通常有三个特点:一是其发布有一定的时段限制,节日一过广告也就僵旗息鼓;二是其宣传的商品多与节日风俗有关,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三是广告的情境多与节庆的气氛相融。总之,这类广告多为应节、应时之作。

(2)女昏恋风俗。中国民间的婚恋风俗丰富多彩,并且逐渐发生变化,但男主动女被动,男主导女从属的传统风俗一直根深蒂固。在以婚恋为题材的广告中,婚前男为求偶献财物,女为姿色美容颜;婚后男为养家忙工作,女为所爱劳家务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多喜爱“喜玫瑰”床上用品的一则电视广告情节是这样的.:一小伙子手捧一束玫瑰对一姑娘求婚,姑娘却不满意。小伙子引她进人一房间,里面是一张铺着满是玫瑰图案的床套的大床。姑娘见状发出惊喜的感叹,两人躺倒在床上……广告中,常见定情物还有钻石、项链、衣服、食品等,情节几乎一致,都是男送女礼物以求换得红颜一笑。

汇源集团推出过一则“汇源果鲜美,我喝我先美”电视广告,其中女主角接到男友约会的电话,首先想到的是化妆,与“女为悦己者容”这类民俗暗合。在洗涤用品与厨房用品的广告中,尽管大多是新世纪的生活背景,但操持家务的基本是少妇、大妈,可见“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民俗的影响力。

(3)饮食风俗。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比如湖南人爱辣食,上海人喜甜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至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则表现为饮食风俗的时节差异。超越地域和时节差异的饮食风俗自然也存在,突出的两点是饮酒与喝茶。仅就饮酒而言,在中国,“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酒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米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应有尽有。饮酒镜头在广告中经常闪现:喜结良缘要喝酒,迎宾待客要喝酒,良辰佳节要喝酒,全家团圆要喝酒,庆祝成功要喝酒,排遣孤寂要喝酒……许多酒以“福、寿、喜、仙、金、玉、财”之类的词命名,很有俗味。酒在广告中可谓出尽风头,饮酒风俗也在酒广告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

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其构成十分复杂,涉及民俗、宗教、道德、经济、政治诸多范畴。以下从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这一角度选取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予以阐述。

(1)安土重家的心理。中国人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主要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重视祖先、重视父母的忠孝观念。孔子说得明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二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居主导地位,土地是安身立命的物质依据,所以古人大多向往安居乐业,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由于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也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在中国,背井离乡往往带有悲剧色彩,人们不到迫不得已一般是不会选择的。

展现安土重家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刘欢主演的一则孔府家酒广告,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

(2)趋同求稳的心理。趋同求稳的心理在中国民众中较为普遍。趋同心理即从众心理,人们的衣食住行、购物、求学、就业、娱乐等,常受趋同心理的影响。趋同心理的产生与求稳意识有关。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动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坟·娜拉走后怎样》)。此说虽带夸张,但很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敢冒险的习惯。所谓“不敢越雷池半步”、“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等,都是趋同求稳心理的真实写照。

篇6: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论析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论析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立足于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关系中,以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的先进文化为目的.

作 者:曹亚芳 CAO Ya-fang  作者单位: 刊 名: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4(3) 分类号:G04 关键词: 

篇7:论析公民社会、公民文化与善治

论文摘要: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有善治。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崛起,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使中国的治理模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其重要变化之一是推动善治在中国的发展。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物的合作管理,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我们甚至可以说,善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本文试图借助公民社会理论,探讨公民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及其对善治的影响。

一善治

所谓善治(good governance),是指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公共组织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物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合法性(2)透明性(3)责任性(4)法治(5)回应性(6)有效性(7)参与。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务的理想政治模式,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市场政府和分权政府是善治的主要条件,这些要件构成了善治的制度平台。善治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是对国家和市场的补充。善治不是政府利用权威对社会秩序进行维护,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过程,而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要求有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各种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认同。善治要求各种政治信息公开、透明,以便公民能够及时了解和有效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善治还要求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健全的法制,就没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善治。总之,善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对社会权利的尊重,有利于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善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公民权利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善治的形成既可以避免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政府失效”现象,也可以避免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市场失灵”现象。

二善治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

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一个分析范畴,它遵循的是自由交往和平等讨论,以达成相互理解和协调行动为目的,以实现物质利益和公民权利的、相对于国家的非政治领域,其构成要素,其一,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由经济、宗教、文化、知识、政治活动及其他公共领域中的自主性社团和机构组成。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独立于政府。其二,这些社团组织由社会成员自愿地结合而形成,并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以保障或增进成员的利益或价值。

公民社会的价值或原则主要表现在,保护公民权力。公民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联合体,它为个人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提供了空间。国家的存在也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社会里的公民都享有政治国家无权侵犯和剥夺的基本人权,同时,也有影响国家政策过程的参与权。公民社会的预期目标是民主社会,通过各民间组织和志愿性社团,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运作,鼓励公民参与政治,争取公众知情权。参与其中的公民应相互尊重,平等对话,通过参政议政改革现成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公民社会发展壮大后,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它们或是独自承担起社会的某些管理职能,或是与政府机构一道合作,共同行使某些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根本职能在于防御和组织,其中组织又是根本的,而社会则是国家组织的对象。国家通过非强制的规范体系(道德)和强制的规范体系(法律)来组织生产和交往,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料和秩序保证。国家的整合功能和批判功能应是统一的,整合的目的旨在使社会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效率和自由的最大化;批判的目的旨在更加完善和发展社会规范体系,以便为生产和交往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空间。

基于以上认识,和谐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模式应该是有能力的国家与自立的公民社会的互动与合作组合。有能力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过程中意味着国家的必要权威不能降低、国家应负的公共责任无可推卸,这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互动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和合作是指关系的双方转变各自的偏好去接近对方的偏好,相互赋权(mutual empowerment)建立伙伴关系。通过相互赋权国家可以有效地集聚政策资源、开发社会资本,公民社会可以使各项权利得到发展并最终获得确认。相互赋权宣告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重构:光有政府即便是服务型政府也是不够的,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参与不可或缺。相互赋权在国家一方意味着政府和政策的'合法性并非一次获得就一劳永逸,需要公民持续的同意;相互赋权在公民社会一方意味着社会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行政合法性不能简单兑换,需要国家持续的认证。相互赋权需要在有能力的国家与自立的公民社会之间建立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相互交往和理性论辩机制。善治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它使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形成相互协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中克服了国家干预的失效和公民社会的不自足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国家必然是社会成员获取自由与平等、公正与幸福、安全与秩序保障而成立的共同体,它建立在人民群众自由自主活动的社会基础上,是人民群众普遍需要的公共利益的代表和获得必要公共生活的基本领域。这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要前提。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要求并贯彻自由创造、平等交换、公平竞争和自我负责精神,因而人们必须以权利本位、自主自立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去面对公民社会生活,以民主,法治和公共精神,去面对国家共同体生活。在这里,人民是主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组织者。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用来造福于人民。这就要求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最低限度的干预,以及对公民民主政治权利最大限度的保障为最优原则,并在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建立协商民主机制。使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形成了相互协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中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篇8:论人的表现心理与中学外语教学

论人的表现心理与中学外语教学

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教学者对人的表现心理缺乏认识,以致学生形成表现心理障碍,导致了外语教学的失败.本文论述了人的表现心理及其机制,当前中学外语教学中学生表现心理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消除表现心理障碍,增强外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作 者:王世忠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武汉,430205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6) 分类号:B84-05 关键词:表现机制   心理障碍   外语教学  

篇9:论析霍桑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论文

论析霍桑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论文

【关键词】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缺陷;文学创作;弥补

【论文摘要】根据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本文认为,霍桑的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作者在家庭历史、生理残疾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的自卑情结,作者的这种自卑情结积累起来,为了排解这种情绪并企图获得优胜,作者不停地创作进而演变成某种优越情结并注入他的刨作,使创作成为一种自卑情结的过分的补偿。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小说《红字》、《七尖角阁的房子》和《大理石雕像》等主要作品以及大量的极具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黑色故事”。他与爱默生、梭罗、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作家一起造成了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美国文学,使其最终摆脱了追随欧洲的传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分析这样一位作家的创作动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桑其人和作品。影响作家一生创作的因素有很多,这篇文章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霍桑的自卑情结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自古至今,源源流长。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从心理的角度研究文学家的创作动因,为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门户。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受到压抑的欲望,它是无意识的象征,是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个人欲望的“补偿”和“代用品”。这些个人欲望由于在文明社会中不能见容而沉落到无意识中,只有通过在幻想中的表现,才能得到间接的满足。他将作家的创作归结为性欲的驱使。这一说法引起许多争议。他的学生奥地利人阿德勒也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性欲观,开创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学派。个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自卑情结、补偿机制和个人对权力感和优越感的追求。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这一术语,现在经常被用在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之中。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受到过创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卑劣感觉”(thesenseofinferiority),进而积聚成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挫折经验造成了自卑情结,人自然而然会升腾起超越和摆脱这种困境的欲望,这样,便会产生一种与此相抗衡的优越心理;自卑情结积聚愈深,与之相平衡的优越心理定势便愈得到加强,并积聚成优越情结(SuperiorityComplex)。这些心理因素都沉积于人的潜意识中,操纵人们的活动。艺术天才似乎与其自身的缺陷和挫败经验不可分,自卑情结驱使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取得精神上的平衡。这里的自卑不光是指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自卑,还指来自个人际遇和文化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根据阿德勒的理论,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在《创伤和神弓》(1941)一书中推断,艺术天才必然与心灵创伤相联系,优越力量的概念同缺陷是分不开的,艺术创作正是自卑情结过分补偿的结果。当然,我们不能说霍桑的作品都是自卑情结的产物,但霍桑的小说创作极其相关主题的发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与作家难以派遣的自卑情结密不可分,是自卑情结积聚成优越情结,进而过分补偿的结果。

一、个人自卑感

家庭的历史与个人的际遇使得霍桑心存“卑劣感觉”,亦即耶勒所谓的“缺陷感觉’’(sentimentd’imcompitude),并将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在作品中宣泄出来。

霍桑1$04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出生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镇。塞勒姆镇是殖民地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也是清教徒势力猖撅之地。他的家庭曾是殖民地早期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几代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他的祖先,威廉・霍桑(1607-1681)是跟约翰・温斯洛普总督一起移居美洲新大陆的,是一个“士兵、征服者、官员、法官、宗教掌权者”。威廉和他的儿子约翰(1641-1717)都是当时有名的法官,都曾参与过塞勒姆审巫案,残酷地迫害过教友会教徒。他下令将安妮・科尔曼,所谓的“巫师”,捆绑在车尾上连连鞭打;在塞勒姆鞭打十下,到波士顿十下,抵达德泽汉后又是十下,最后将她拖进树林里。他的五世祖约翰?赫桑是审判1692年声名狼藉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出生于狂热的清教家庭的霍桑,身负祖先留下的荣耀和罪恶。霍桑狂热的清教徒的先辈,他们对教友会教徒的臭名昭著的迫害,在霍桑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这些都使得他深感内疚,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家族的不光彩的历史使他心理受到震动和创伤,不仅促使他于1830年后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里加进一个w,变成Hawthorne,L:L示有异于不光彩的祖先。这种负罪感还压迫得他喘不过气只能转化为文字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使他的负罪感和自责情绪得到释放、缓解和宣泄。他在写完《红字》后曾写过一篇自传性的文章,题为《海关》,用作小说的序文。他在该文中写道:“我,一名作家,作为他们的代表,却为他们深感惭愧;我祈求这些由他们招来的诅咒―如我听到的诅咒,也如多少年前人类凄凉悲惨的境况充分说明其存在的诅咒―从此以后被消除干净。”祖先的过去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驱巫事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世代相传的诅咒,反反复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难以释怀的情结。以至于在清教主义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已经减弱并逐渐消退的时候,霍桑仍以此为主要创作元素,并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他曾创作了《好孩子》(1828),《罗杰・麦尔文葬礼》(1830),《我的亲戚,莫里纳斯少校》(1832)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x(1835)等短篇小说,在他的这些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历史背景的作品中,描写揭露了清教社会的惨无人道,反映了他对“过去”的反思和好恶参半的矛盾心情。

《好孩子》揭露批判了清教社会对一个心地善良而又温文有礼的少年儿童的无情摧残,直到最后将他迫害而死。伊尔布拉希姆的父母都是教友会的忠贞信徒,在他父亲因信仰不同而被清教徒绞死以后,这个可怜的孩子被托拜尔斯・坡森先生从他父亲墓旁救回家。坡森先生和他的妻子打算收养这个孩子,但多数清教徒则反对他们这样做,他们对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也同样充满了仇视。一天,伊尔布拉希姆被一个曾受过他恩惠的“小朋友”出卖了,他惨遭毒打,从此一病不起。他母亲凯瑟琳死里逃生,谴责了清教徒迫害异教徒的暴行,赢得了坡森先生和他妻子的同情和支持。最后,伊尔布拉希姆这个好孩子死了。这时国王才下令禁止继续迫害教友会信徒。小说不仅揭示了清教主义对成人的巨大影响,更突出了对孩子的毒害。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揭露了清教主义的虚伪,是对清教卡尔文主义的抨击。对这部作品的诸如此类的解读也层出不穷。更有文章指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这个故事题目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清教的教规是最后将布朗变成憎恨人类的罪魁祸首。纯朴虔诚的小伙子夜里参加神秘的林中聚会,却发现平时尊敬和爱戴的人们都在场,这才明白人人,包括他的妻子费丝(英文为Faith,有“忠诚、信念”的意思),都悄悄阪依了魔鬼,心里都藏着邪恶。从树林回来,布朗开始仇视和憎恨镇上所有的人。

清教宗教的罪恶无处不在并深藏人的心中,在霍桑的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胡泊教长至死都不肯揭去脸上蒙的黑面纱,并高声说道:“你们的每一张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因为大家都“令人厌恶地藏匿自己罪恶的秘密”。而对过去罪孽的赎罪心理在他的小说《罗杰・麦尔文葬礼》中表露无遗。

到了霍桑的童年时代,家道中衰。1808年,霍桑四岁时,当船长的父亲患病死于荷属圭亚那(今苏里南)。于是,他在十二岁之前一直跟母亲和两个姐妹住在舅舅家里。霍桑的童年时代就在塞勒姆镇的赫伯特大街旁那林荫遮避的“凄凉城堡”中度过的。这种曾有过辉煌家史的贫寒环境使幼小的霍桑变得性格内向,常常带有几分压抑和消沉。九岁时,在一次和同伴玩耍时扭伤了腿,致使他的足有点玻。足疾更使他增加了一份自卑感,以读书自遣,并决心当一名作家。显然,家境的衰落、父亲的去世、寄人篱下的生活,以及身催足疾对霍桑的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是,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未成年的霍桑面对一系列变故,是无法应付和解决的,他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情结。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感,霍桑要追求自觉优越于他人,即成为一名作家,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病态的自卑感作为一种心理缺陷,正如人的生理缺陷一样,会自动地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所谓“导向虚构”(guidingfiction),把自卑感转变为优越感,借以获得心理的平衡和补偿。

生理缺陷和心理问题反映和宣泄在其作品中,以从中获得快感和平衡,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创作中不胜枚举。拜伦因为破足而造成的自卑情结刺激他产生了一种变态的自尊心和施孽心理;司汤达因才华超群而相貌奇丑萌生强烈的.征服意识,而他在恋爱方面所遭受的冷遇、讥讽和挫折又反过来成为奇男子如何征服女人的灵感源泉。霍桑在他的创作活动中亦是如此。《红字》中的齐灵握斯相貌丑陋,年纪已大,身体畸形,“左肩稍稍高于右肩”为了弥补缺陷,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人到对知识的追求之中,而忽略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后因妻子在他长期生死未明的情况下与别人产生了爱情,并有了爱情结晶。强烈的自卑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变态的自尊心和过分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导致了齐灵握斯的自我毁灭。

在短篇小说《胎记》中,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艾尔默要使妻子的容貌臻于完美,炼制出神奇的药剂,祛除她面颊上神秘的手形胎记,但妻子的生命也因此而毁灭了。对于人类的缺陷,在《胎记》中,霍桑感叹道:“大自然总是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它的创造物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或者暗示一切事物无不短暂而有限,或者意味着它们的完美还必须经过千心万苦才能达成。一切人类的缺陷包括祖先的荣耀、罪孽所造成的不完美的影响和后果,都像“胎记”一样与人类共生,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胎记”就不会消失。 青年时代的霍桑,心理的自卑情结更为严重。1821年,霍桑就读于缅因州的波多音学院,他的毕业成绩十分一般,是班里的中等水平。有人说他在班上的这个“位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说明他对“平常和正常”的挑战和讥讽,一种病态心理的谦让,以及他个人越来越严重的自馁和自我埋没的心理倾向。霍桑的这种心理倾向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霍桑的祖先中,威廉是殖民地的开创者和建设者,法官约翰是社会的统治者,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社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其祖父都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人,连他的父亲都是一个有足够能力养家糊口,指挥一队工作人员的船长,而当时刚开始人生历程和创作的霍桑处于辉煌家族史的阴影之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靠亲戚抚养成人的霍桑,时常处于窘迫的经济状况之中,他结了婚,但无力承担养家的责任,他靠赞助人的赞助从事写作,霍桑夫人要用她的艺术才能做些灯罩之类的家庭装饰品贴补家用。时至他的代表作《红字》发表,给他带来了声誉和经济上的安全,他仍显得不自信,无法摆脱沉重的家庭历史的重负,他在《海关》中写道,祖先的显赫形象,“被家族的传统赋有一种暗淡阴沉的庄严特性”,“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际,导致了我对过去的一种深切感情”。而霍桑本人是“在[他们〕家族的树系上,在那棵上面长满青苔的老树干……顶上的一个枝梗上冒出的一个游手好闲的不肖子孙。胸无大志,也一无成就”,他的工作在祖先看来“毫无价值”。先辈的辉煌的过去使作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文人霍桑深感自卑。1850年,《红字》发表后,霍桑很快又完成了两部“罗曼史”( romance) ;《七尖角阁的房子》(1851)和《福谷传奇》(1852)。此外,他还写了几本青少年的读物,以及为同学兼好友皮尔斯参加竞选写了烤记等,其创作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了。根据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论述,人的本能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而是自卑,自卑像弹簧,自卑越深,超越的力量就越大,所以取得的成就也越大。自卑情结最终在造就一代美国文豪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自卑感

霍桑文化上的自卑情结主要来自于原宗主国英国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抨击和蔑视。独立战争使美国获得了政治上的新生,但是就民族文化而言,美国文学“一直就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且还是很不稳定的一个分支”。霍桑(1804-1864)生活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时代,正是美国脱离宗主国英国的控制不久美国人民为创造民族文学艺术而奋斗的时代。美国独立以来,大洋彼岸的英国人很不甘心失去“宗主国”的地位,很多人于是力图维护其“宗主文化”的荣耀。1818年11月号的《爱丁堡评论》上,有一个名叫西德尼・史密斯的评论家带着一种不可名状的仇恨和鄙视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所谓的美国文学是不存在的―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个文学还没有诞生”。这种评论,和当时的历史现实,使得那些“文学中的民族主义者们在某种程度上被文化上的自卑情结所困扰”。作为高高飘扬的星条旗下的一员,作为文人的霍桑产生了一种民族文化自卑感,而且欧洲,主要是宗主国所拥有的灿烂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使霍桑在自卑之余,更增添了一份“影响的焦虑”,这些最终促使他立足于美利坚大陆,写出了独具魅力的“质疑纯真”的模糊晦涩的小说。他的作品创作了一种真实、全新的经验,并有一种疏离的感觉,完全不同与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潮流,体现了全新的陌生的美国精神。爱伦・坡曾宣称:“他的天才,在美国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没人能与之匹敌”。

霍桑的写作,似乎是应爱默生的号召而产生的。面对宗主国的批评和嘲弄,爱默生于1837年发表了《美国学者》,在文中,他说美国人应写自己的生存地,而不是模仿和进口其他国家的东西。因为美国和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那些最有希望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开始生活,山风吹拂着他们,上帝的星辰照耀着他们”。他说道:“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它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在我们四周,有成百上千上万的青年正在走向生活,他们不能老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余来获得营养。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来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份堪称“美国文化独立宣言”的著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个新国家为取得自己身份而斗争的愿望。同年,在评论西蒙斯(William Gilmore Simms)的一本书时,霍桑写道:“是时候打破和扔掉”由历史小说家西蒙斯和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 )一直以来的创作模式了。他自己采取的行动则是销毁了按照欧洲口味创作的小说《范肖》和“七个故事”的初稿,这些举措标志着他向国家所需求的新型小说转型。

同年,霍桑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这本书和他后来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1846)都反映了他对“美国作家”的执着追求。在《秘密的宴会》一文中,一个富有幻想的人在他空中的城堡里,设宴招待来宾;其中有个衣冠不整的小伙子―美国正需要的那个开创美国文学的天才:

(他)跟人们住在一起,默默无闻,连那些从小便认识他的人也没有发现他的才智;他那被光环笼罩的高贵的面容天天出现在那些为眼前琐事而焦虑奔忙的人群之中,而他们则没有谁尊重这个将创造永垂不朽的业绩的人。

霍桑借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他年轻时的远大志向,他要在“思想矿藏中未经琢磨的花岗岩”上开创美国文学;同时,这也是他在塞勒姆13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他“默默无闻”,没有谁曾发现他这个“人才”。

民族文化自卑感在霍桑的为人处世和作品中时有流露。1852年,霍桑被委任为美国驻利物浦领事,那是民主党皮尔斯在竞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作为报答而对霍桑的任命。在英国期间,他旅游甚广,但很少与文学艺术界人士交往。他刻意与宗主国的文学艺术界人士保持距离,让我们不得不认为那是“自卑情结”产生“自傲情绪”所致。

我们知道,“过去”这种观念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来到英国之后,它的“过去”也曾一度使他陶醉过,但也常常是他精神上的负担,使他感到阵阵不安。他为不列颠博物馆烦恼,希望将其所藏的古希腊大理石雕刻烧成石灰。出人意料的是他一直在认真记日记;他将他的烦恼不安在日记中宣泄,他后来就根据那些日记写作出版了散文集《我们的老家》。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作为敏感艺术家的霍桑更是如此。从上述的个人自卑感和民族文化自卑感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霍桑的创作有时为了养家糊口,有时为了摆脱祖先的阴影,企图重新光耀家族,有时又是为了创作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表面不同目标其实都只有一个普通的目标,那就是优胜(Superiority Complex ) ”这些行为全受“在上意志”(the will to power),也就是心理分析家们所谓的“力比多”的驱使。根据心理分析理论,文艺是人的本能欲望或力比多的转移、升华和补偿,文艺创作如同白日梦,是人的本能意识的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过程,文艺欣赏能获得一种本能欲望的满足,所以,文艺作品自然成为本能意识的呈现和无意识的表露,特别是性欲本能的作用的产物。而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情结”取代了“性本能”,要弥补自己的缺陷,要做一个完整的、优胜的人,成了霍桑文艺创作的主要心理动因。

论文化心理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微观经济学教师岗位教学论析相关论文

论析建立我国刑侦阶段司法审查制度

汪曾祺散文论析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论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库恩哲学

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

北方游牧民族器乐初探论文

社团春游策划书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整理9篇)】相关文章:

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2023-04-29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2022-11-17

合同法违约责任2023-01-08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2022-07-05

56个民族有哪些2022-05-14

新时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论析论文2024-02-03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2022-12-18

特懋克节节日常识2022-07-21

《金黄的稻束》赏析22022-10-05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论析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