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共19篇)由网友“hiahiahia”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
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
从高职培养目标、高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及应用写作课的'教育功能来看,加强高职应用写作课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职的重要需要.
作 者:李静 作者单位: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刊 名:硅谷 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 年,卷(期): “”(7) 分类号:G40 关键词:高职 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篇2:新形势下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现状,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等观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 者:闫颖 作者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01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 “”(9) 分类号:H193.6 关键词:高职 应用写作 教学改革篇3: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篇4: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伴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计算机教学获得非常大的成绩。可是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间始终存在滞后的现象,全面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为计算机实训教学带来全新的尝试。所以,探究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
计算机行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创新设计变成行业当中竞争的中坚力量。可是现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当中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未获得良好的更新,始终利用落后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无法学习到与计算机行业发展形势相符的知识体系,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导致知识水平滞后。无法展开教学模式的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计算机教学人员培训不足也成为主要原因。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目前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个需求,需要高职院校在提高计算机教育人员的整体素质上不断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滞后
职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要重视技能的时效性以及专业程度,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计算机知识更新不断增加,高职计算机教育的课本与实际相比较要落后很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最先进的技术知识,不利于未来参与职业技术类工作,无法满足技术水平的需要。而且,现如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设施建设不足,不具备充足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提供给学生使用,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直接限制了学生个人职业的发展,导致社会上计算机职业技术人员的匮乏。
(三)计算机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正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资源朝着普通高等院校不断倾斜,导致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所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多,导致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创新教学模式
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育人员要强调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使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教师也可以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所展开的教学内容当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落实发展管理计划,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当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加精准的定位。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模式的探究,构成完善的教育模式,帮助更加良好的探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下清晰的认识到计算机实践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理论以及实践的结合,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自己所学到的计算机能力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当中去,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当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改善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当中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只有真正的改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才可以真正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改善教学内容,就需要有关的编书工作人员积极的编写教材,及时掌握住计算机更新的动态,给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就需要教师提前备课,收集全方位的权威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现实当中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因素,给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为了良好的改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就一定要努力的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领导人一定要关注引入人才,利用有效的措施引入高素质的人才,给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提供有效的保障,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可以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另外,要加强在职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为了紧跟当今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安排优秀的教师到专业的培训机构进修,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够邀请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到学校来展开讲座。
(四)教学环境的改革
按照教学的需求要建设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当中,利用网络管理软件来控制全局,实现教师讲解与实际操作同步展开,教师通过操作教师机,直接向学生的显示器上展示操作效果。如此一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最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率。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课后展开自学,教师可以把教学的指导性的文件比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以及全程教案、习题等放到校园网上,提供给同学们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在课后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预习以及复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面对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经过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恒.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J].才智,(16):87.
[2]肖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11):111-112.
[3]王丹平.面向就业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建议[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8):73-75.
[4]潘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教改[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3):185+188
篇5: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1.教材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师范类专业几乎都是以本科为起点,专门为本科学生所编制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这类教材内容并不十分适合高职学生。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太难,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衍生的受挫和失望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考试组织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也曾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选择之一,只是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烙印和弊端再次清晰呈现。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并考取相应级别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从事幼儿教育,包括担任幼儿园老师或者培训(早教)机构的儿童教师。然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尝试单独使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2.教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心理学在改革前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记忆而轻实践整合能力等现象。教学模式依旧以课堂讲解、传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们沿用高中时代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虽然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这种电子版信息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有的老师试图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教师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合作学习变成了让几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项目、论文,学生往往是一抄了事;探究学习也只是让学生去查找材料。类似的教学改革不但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学生的敷衍甚至反感。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1)多样化,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得心理学课程异彩纷呈;(2)生活化,心理学从枯燥的科学理论走到了大学师生生活中。在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出现了比如《网络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课程。例如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教育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联系生活实际、面向未来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教育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丰硕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揭开人类心理的奥秘。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现象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星座和性格、暗示和催眠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必要用科学的论据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澄清。第二,生活性原则,作为高职学院课程,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教育心理学观念,才能为高职学生指明解决学习、就业、生活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并使学生逐渐增强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主体性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播放由学生扮演的心理短片展示教育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课后将短片和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心理学名著、浏览心理网、电子邮件、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互动探讨。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感知觉和意识、认知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人的毕生发展、情绪与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认知模块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由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的心理短片展示。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涉及生活中的现象或观念、科学而严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可以尝试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方法三个层面,都力求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经典著作和研究背景,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演与师生讨论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适用于情绪与健康模块,课后提交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建设丰富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链接,设立班级网络空间学习群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4.改革教学评价指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30分)、课程考试(30分)、论文撰写(40分),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面两方面内容。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论文字数要求不高,1500字,鼓励原创。
三、反思和建议
在改革时必须注意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处理好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会出现的内容或者模块,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情绪与健康、认知与行为分析理论等。要提前尽可能周密地考虑从什么角度去讲授,教学内容深入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最为有利。教学改革还需要学校从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教师大力支持。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提高业务水平。使用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为学生答疑和指导,及时记录、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付出精力、心血和时间。然而,单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和其他教师精诚合作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同伴之间需要相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每个教师在更新、重组课程内容,设置具体教学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分担一定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篇6: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应积极建立就业反馈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梳理政府数据,把握专业设置的数量与质量;征集企业建议,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向;重视学生意见,提升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就业反馈机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梳理政府数据,把握专业设置的数量与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办学上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权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是在自身的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师资力量等情况,综合考虑而形成。但是,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反馈作用,是增强专业设置合理性与科学性不可或缺的因素。教育部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公布了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共有15个专业位列其中。而这一举措的出台,主要在于引导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是以人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完全市场化的今天,高职院校既要看到内在的师资力量对于专业设置的影响,更要看到外在的市场需求对于专业设置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将相关报告归置到统一平台,方便社会、学校和公众查询。虽然这一由政府主导、高校完成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能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是,通过发布这类报告,高职院校至少可以在专业设置上获得两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以一个大的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职业院校中综合型院校较少,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依托各个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在横向上比较同类院校之间的就业情况,了解对应专业的行业就业总量情况,能够为自身的专业设置与调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依据。其次,每所院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会细分到每一个专业的就业情况统计,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由就业部门和专业教研室牵头,以单一的专业或者临近的专业就业情况为线索,梳理就业情况,从而梳理出单个专业就业的整体情况,进而决定这一专业是否需要调整与撤并。当然,高职院校在依托政府机构数据进行专业设置预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专业人才需求的滞后性。所谓滞后性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因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变化,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出现阶段性过剩。前文提到的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不少专业就因为滞后性问题,使得之前的“朝阳”人才需求,转变为之后的“夕阳”人才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在政府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尝试构建专业设置预测体系,吸收政府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以及教育机构就业中心人员,做好与自身专业设置相关的人才需求预测,并据此作为专业设置、调整、规划、合并的重要依据,将被动的专业设置工作转变为主动的专业调整,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
二、征集企业建议,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向
如果说依据政府数据信息把握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从宏观上把握并解决专业的“存废”问题,那么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征集企业建议,并据此调整专业的教学内容,则是在中观维度上改善教育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职业教育法》,“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企业应该为高职教育等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场所,接纳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实习,承担企业人员职业教育费用,而对于企业如何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根据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要求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调整教学内容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社会分工来看,学校负责人才培养,企业负责人才使用,两者之间确实有着明确的不同。但是,职业教育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认为高职教学质量管理要“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而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高职院校要“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吸收企业单位对于就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是一种提升办学内涵质量的必然需求。而在就业过程中征集企业意见、调整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使用高职人才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学生质量与用人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而这种差距对企业而言,越小的企业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培养资本就越低,如果差距较大,企业的人力培养资本将较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是主体,但是企业应该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从这一角度来讲,高职院校在就业过程中除开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取得企业的认同,征集企业的相关意见与建议,并能够通过某种机制传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一般来讲,承担这一任务的是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一机构中一部分人员是行业、企业中的业务经营者,一部分人员是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和其他教师。而在征集企业建议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将企业的建议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导教学内容的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制定之前向企业征询意见与建议,按照企业的考虑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本位,根据职业活动中的环境、内容、过程等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职业人。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紧缺的教材配置与使用,高职院校可以在就业反馈中联合企业编写校本教材,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匹配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不少企业单位提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动手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单位改进实训设施,提高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三、重视学生意见,提升培养的效果与质量
高职院校的就业反馈机制建设,较为重视政府机构的就业信息数据,因为政府机构的就业率统计可能直接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增设与存废;也较为重视企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反馈,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是高职院校“人才产品”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数量与质量。而在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方面,高职院校的直接动力机制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采纳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但是,从基于就业反馈机制提升高职办学水平而言,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经历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又作为企业的员工直接感受到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变化,学生的就业反馈意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是更为直接的。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中应该建立更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单位、岗位对应情况、薪酬、地域区域、行业等基本信息,还要及时通过电话、实地调查等,了解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的'相关情况,如是否二次就业,是否提升了薪酬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该就其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式调研,集中听取毕业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这些意见内容可能包括学校教学是否符合行业、企业要求,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的联系是否紧密,能力培养是否与需求岗位对应,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等等。特别是由于学生刚刚进入企业,他们感受到的企业能力要求较为明显,而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形成的差距,学生拥有话语权。这些意见与建议能够很好地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高职院校除了在毕业生就业之际对毕业生展开就业质量调查之外,还应该在毕业生适应一段岗位工作时间之后,再次走访毕业生,深入访谈专业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问题,因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沉淀的时间较长之后,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岗位的能力要求之间的认识,可能更为理性,也更为具有建设性。可以说在就业反馈机制的学生意见采纳中,高职院校能够较为明显地感受到专业办学的效果。当然,要使得这种反馈能够系统化、科学化,还需要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反馈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地域或者行业内的校友会的形式,强化学生反馈的组织性,从而将分散的学生反馈变为一种群体的反馈,以每年一次的频率,综合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既能够联络学生对母校的感情,更能够让学生为母校未来的发展贡献资源与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提升反馈效果的科学性。高职院校要尝试构建网络化的毕业生反馈系统,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系统地征集毕业生特别是优秀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提高反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李凌.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15个专业上榜[N].中国教育报,-10-15.
[2]路迪.《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难解大学生之困[J].教育与职业,2014(7).
篇7:浅议高职铁路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高职铁路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入,铁路专业纷纷开设铁路计算机应用课程,当大量学生毕业进入铁路企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高职院校为铁路企业提供大量的学习过铁路计算杌应用课程的铁路专业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铁路需求的既懂铁路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现阶段这门课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要脱节,高职铁路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本人在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作 者:陈鸿鹏 作者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教学 改革篇8: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析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到中小学日常教育工作当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取得实效,关系到青少年身心的发展问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出发,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作 者:郭瞻予 于建 GUO Zhan-yu YU Jian 作者单位:郭瞻予,GUO Zhan-yu(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于建,YU Jian(全国考委沈阳命题中心,辽宁,沈阳,110031)
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6)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篇9: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及其路径论文
一、高职教育教学现状
(一)改革效果明显
我国提出教育改革已经经历了一定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高职院校顺应时势,对自身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从教学思想、途径等方面入手,展开了与以往教学不一样的新型教学。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后的教学得到了更多学生的支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大改善。这是高职教学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效果,也需要将高职教学改革进行坚持。[1]
(二)改革动力不足
高职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坚持就能够满足教育发展要求的。通过改革,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得到了优化,教学进步比较明显。但是从长期的阶段来看,却得不到较好的保持。许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时代形势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改革,致使改革动力不足。
(三)教育仍需得到改进
高职教育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让广大学生从中受益。但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得不说教育发展还有着许多进步空间。高职教育在目标方面的确定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的进步。通过教育,真正拥有技能实力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学生素养达不到时代的要求。这说明教育还需得到改进,并不能满足当前现状。要从教育本身以及学生两方面采取应对策略,才有助于教育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以人为本
发展教育意义重大,我国教育的受益者是广大学生,改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自身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学生的长远考虑,真正将学生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改革中,需要从学生出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以学校声誉的提高为改革的唯一目的。以学生技能、素养的提高为改革的出发点,寻找科学的途径,积极地展开实践工作,是今后高职教育改革需要做好的工作,也是广大学生需要积极支持与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职教育要以这一点为指导,在改革中明确重点,以此展开相关工作。人才培养,不是仅仅着眼于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还要结合社会需要,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重点所在。在改革中,主要着眼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让学生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以更高的教育目标作为改进教育的重点,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
(三)双元教育
教育改革切忌单一,要坚持多样的原则。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要建立起一种更加科学的新型模式,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根本性不同的教育方式。双元教育正好符合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快速成长的科学途径。双元教育以校企合作为重点。这是众多院校在今后需要采取的教育途径,并且要进行坚持。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普遍存在,但是还达不到教育深层次改革的要求。新时期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更加科学地结合,才能够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2]
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一)改革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展开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导,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达到预期的效果。高职教育首先要明白以人为本是必须要坚持的教育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得到实践。在实践中,要在教学工作上抓好两项工作。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情况,作为教学调整的参考依据。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这是判断教学改革成效的一种方式,能够对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在考核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清楚主次,并结合社会需要,增加技能型的考核。
(二)合理设置课程教育
教育活动以课程的展开为体现形式之一。进行课程的调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情况改善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一点上,重点是针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对他们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需要坚持的原则是不能一味进行理论教育,而是要融入更多的实践教育,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穿插,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一直是教育者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学改革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展开,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所在。让企业人士走向学校,传递重要的专业实践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聘请的教师在专业性和经验方面必须过硬,要能够给予学校和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这是一种科学的改革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
参考文献:
[1]赵妍.高职院校艺术公修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及路径探讨[J].大众文艺,,04:214.
[2]巢新冬,刘桂林.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问题与对策[J].科技通报,2014,11:249-254.
[3]张素贞.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江苏教育,2014,04:37-38.
篇10:高职教育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1.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满足旅游人才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高职旅游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1.2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性人才,各种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市场不对接、实训基地非常有限等各种问题。
1.3师资力量薄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证。而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2.2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旅游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企业等资源,打造良性循环的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3推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新了“三明治”式“2+1”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治”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实践中去实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和了解企业,之后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目标回到课堂学习,将短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教学在三年内加以融合并穿插进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高度融合的目的。
2.4优化师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素质师资”,建立专职教师下企业调研实践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职教师有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完善用人机制。
作者:曾晓花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篇1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一)
一、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及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各种评估指标的设定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在推动改革的速度、广度上无可厚非,颇有成效,然而却容易“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质量对课程设计内在要求的差异,造成同样标准设计的课程有的深受欢迎,有的却水土不服。
2.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架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然而,很多课程改革实践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在学校建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然后在里面上课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半年、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从企业聘几个能工巧匠、大师专家来学校上几次课就是工学结合……以上这些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某个环节,“工学结合”不是孤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贯穿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课程实践直至课程效果的评价。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
系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更不愿意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也导致教师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与之配套,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要么陈旧不堪,与行业要求相去甚远,要么只有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室,实践环节完全靠顶岗实习来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课程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过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分+期末考试(试卷)分,实践课程以一篇实践报告论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平时从不自习,考前拼命突击”……正是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容易造成逃课的现象。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行动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理念,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理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改革模式基础上,要与区域经济、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生源质量等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更多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等,对学生情况、行业动态、岗位要求等关注不足,就容易造成专家评价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要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满足:一是评价目标要以能力掌握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督导,包括企业专家都要参与其中,综合评价;三是评价对象要全面,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有学生、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四是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评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3.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要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打造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1)全面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职称、教科研水平,学校还应该鼓励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顶岗实践去中,熟悉学生未来就职的真实环境,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说在学校阶段已经完成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知识的科学、系统和完整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
5.积极发挥职教集团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立了职教集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教集团的建立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专业优势通过课程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企业通过学校在科研、人力资源上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节约经营成本;学校则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提升师资水平,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和实习,节约了办学成本,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俊 刘书琴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教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达到教学之目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听课味同嚼蜡,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为有限,需要教育并提高其素质。学生平时的学习兴趣不高,考试前重点突击书本内容,记得快,学得多,相应忘得也快,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与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的现代教学观念大相径庭。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仍在沿用学科形式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仍然是专业学习的核心,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忽视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和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高职教育学科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高职院校开始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差、管理难度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其最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对固定性与市场经济的变化性之间存在矛盾。高职院校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不能迎合市场需要,必将受到市场的挑剔。如何紧跟现代化及市场经济的脚步,设置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并非易事。市场瞬息万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可调和性。
1.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原来技校、中专教师和新毕业的大学生,专职教师中低职称的教师偏多,高职称的教师偏少,缺少精力旺盛且能够担当教学与科研的学科带头人,这给高职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而双师型恰恰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高职院校尽管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仍然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在现实中难以实施。大多数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授课,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训和锻炼,给学生传授的只能是理论,不是学生在现实中更需要的专业技能。
1.4实验实训等基本建设较薄弱
近年来,许多高校连续扩招,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实验、实训建设上,很多高职院校长期滞后,设备、人员等条件缺乏,致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和推进十分缓慢,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然而,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实训设施更是举办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许多实验实训设备的技术性能低,数量少,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技术不达标,无法实现和生产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2.1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职教育不属于基础性教育的中小学教育,而属于技术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应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教育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又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这与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理论知识大相径庭。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是为了纯粹教育而教育。此外,高职院校应倡导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这需要教师从实践的要求出发,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深入挖掘教材,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除了有效地引导,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和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倡采用项目教学法,必要时设置教学情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有些内容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实践,加强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高职院校理应更加了解社会需求,结合社会和自身实际,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毕业后会做事,能做事,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创新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色选择教材
高职教育应本着理论课程“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专业培养目标,设置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同时,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提倡高职院校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地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水平和能力,和市场需求紧密贴合。此外,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开高职教材,遍览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推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这些枯燥的理论使学生对专业失去了兴趣。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对知识的需求,改变教学内容,使课程和专业课密切结合。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精选教材。部分教材甚至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编写。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观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和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拥有较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之具备适应高职教学、职业针对性、特殊要求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是保障高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今后高职教学改革依然需要坚持的方向之一。从经验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办好一个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至关重要。如何让教师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在政府一定的行政指引下,加强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从先进的企事单位中积极引进大量专业人才,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或具有实践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把企业的优势和特色带进高职教育教学中来,优势互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出去”,让老师走进企业,实地体验生产过程,校企合作办学。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和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教学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引导高职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攻读学位、脱产学习、企业挂职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特别是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教学方法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院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把握“高技能”这个特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做出详细的建设规划书,有目的、合理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高职学院应对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促使实训基地稳定健康地运行,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完善实训基地,使建设的实训基地既要满足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考虑其可持续性。此外,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企联合,是实现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如下:(1)加强与相关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动、互信、互利和共赢发展。(2)聘请企业专家以及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人员对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提出指导意见。(3)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在企业内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从实践中学习,实现在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转变教学观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持改革方向与力度和教学目标相适应,努力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篇12: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论文
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当今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大背景之下,传统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也因其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而亟待改革。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普及。由于其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能够切实的改善高职教学的教学效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正在成为一个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探索领域。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革新,逐渐呈现出网络化、多样化、可视化的新型特点,微课作为这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产物也蓬勃发展,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多种多样化、趣味化的信息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助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微课的内涵和定义
从定义上来说,所谓微课就是指在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更短的教学时间里,用更加简短的流媒体和信息化的方式,以实际教学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高效教学活动。虽然微课以多种信息方式作为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但其实质内容仍旧是一种完整、独立的教学活动从内涵来说,微课一般以专题或者知识单元的视频形式出现,但其持续的时间更短。此外,微课还包含很多围绕教学内容的学习资料以及各种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分析
(一)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特点
对于微课来说,其本身存在这样几个特点:
1.顾名思义,微课就是简短、微缩的课堂教学方式,其首要的特点是是微课的教学时间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短,并且课程内容相对简短,多是为了达到突破某个专题或者模块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而设计的。
2.其次,微课虽然内容简短,但由于其专题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决定了是微课教学的内容一般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主体性,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教学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展现给学生,其效率更高。
3.最后从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微课一般主要是以视频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信息载体来传递教学内容的,如此一来,学生们可以更加灵活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需要通过移动设备就可以进行微课的学习。相比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更加具有灵活性,这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二)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丰富高职教学方式,辅助、补充传统课堂的不足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空间。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使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和传统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学生因此可以有更多的学习选择,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此外,学生还可以对某些重难点部分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
2.因为微课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此外多样化的声频、视频内容也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微课由于采用互联网技术,属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其大多数教育资源可以进行实时共享,因此教学的资源来源更加多样、形式更加丰富。教师们也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将自己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强。
三、微课在高职教学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相比于本科教学的教学目标,高职教学更加强调和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应用应当和实际工作岗位一致。因此,微课更为重视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直观性,因此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改革中不能随便滥用,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设计及应用原则。
(一)应用原则
1.实效原则
高职院校应用微课其目的首先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其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到实效性,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接受,其应用也才能发挥其主要作用。在应用微课的时候不能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要牢记微课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在应用内容上来着手,不断地积累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素材,否则,其必将没有应用的市场,效用原则是微课最首要的应用原则。
2.灵活原则
微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很灵活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阶段,其应用阶段的选择是随着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情境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其可以应用在课堂授课以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微课是学生预习教学内容、熟悉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主要工具。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微课,微课只是被当作一种纯粹的教学资源和内容素材,在有教学需求的时候,通过视频的放映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直观了解,和对其重难点内容的掌握。在课后应用微课阶段,微课作为一种巩固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被屡屡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灵活的学习某个知识点或者知识模块。
(二)设计原则
1设计界面的原则
在微课诸多的设计要素中,文字、图片与音乐是最基本、最直观的三个要素,也是评价一个微课的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在结构布局上应该强调紧凑、完整;在画面和音乐方面应该强调美观、精炼。总之这三个主要要素必须服从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只有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协调与统一,微课的设计才不会显得头重脚轻或者本末倒置。
2.设计内容的原则
首先对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微课的篇幅原因,在设计其内容的时候应体现简洁、具体的原则,微课设计应该在说清楚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越短越好,一次微课不能超过5分钟,微课内容应该只围绕并针对一个概念或者知识点进行说明,换句话说微课的内容和层次更加细致,将使微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再设计微课的语言方面,应该本着简洁明了的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旁白来展示教学内容,不提倡用大篇幅的文字来充斥课件,因为过多的文字会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其次,虽然微课普遍课时短,但其内容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在整体教学结构方面要尽可能的保持完整性。此外,微课的内容选择应该与从实际的工作岗位相协调、相一致,体现其实践性。
四、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硬件设备的配套与检测
微课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对于计算机硬件有很强的依赖性,硬件设备的配套与检测是确保微课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推广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对微课教学的计算机硬件进行相关的检测,保证硬件性能。此外在学习素材和教学内容方面也可以适当引入国内外的优秀资源,真正的发挥出微课的互联优势、信息优势。
(二)微课设计、录制确保清晰、准确
一个好的的微课资源具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制作的声音清晰度较高,感染力较强,但是在很多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录制微课的时候不注意录制的环境和录制声音的大小,会存在一些微课声音过小、声音杂乱的现象,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注重教师个人技能的提升
微课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的形式,教师才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最活跃的要素,教师个人的职业技术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微课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培训和考核,此外作为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微课等教学改革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微课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五、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已经显示出了极大地优越性,教改也初见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院校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的应用环境会逐渐完善,其应用也更加广泛。这对于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打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束缚与制约,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在微课优化设计、开发与实施等领域,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因此这条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但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将会有更多的微课理论和优秀素材在教学实践中被逐渐丰富,并真正的成为一种分享式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10).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0).
[4]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5]李俊.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初探[J].科技视界,2013,(24).
[6]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篇13:论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策略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英语教学没有突显自己的特色.写作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却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的重要性、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策略.
作 者:孙艳婷 作者单位: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 写作评价 评价策略篇14:论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策略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英语教学没有突显自己的特色。写作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却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的重要性、存在的误区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英语 写作评价 评价策略
一、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育部第一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于20xx年就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它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还提出实行分A、B两级指导的原则:A级作为标准要求,B级作为过渡要求。
针对写作方面:A级,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词~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B级,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
作为高职学生,应用英语写作是学习英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应用技能,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突出这一高职特色。写作评价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写作评价这一环节是不能被省略、被忽视的。
二、高职英语写作评价存在的误区
高职院校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写作课堂上先讲授一些写作技巧,随后分析一些教材上的范例,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自行练习,再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课上点评。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观能动性,渐渐也失去了学习英语写作的兴趣,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批改作业和点评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误区。
1.评价主体单一。传统的评价方法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这种评价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为不利的,甚至是造成了伤害。另一个弊端是: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好恶来评价写作,主观性比较强,符合自己口味的往往能取得优等成绩,反之则降了等级,这种评价不利于激发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评价标准单一。在写作评价中,普遍存在着“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教师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这种评价的方法,强调学生共性的发展,但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符合《基本要求》的分级考核的原则。
此外,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英语师资队伍相对不足,因此每位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地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习作批改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方面,教师很难经常地对每位学生作文做详细批改,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也把写作当作是一次性的.行为,按时交给老师就算完成了任务,根本不能从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无法获得有益启迪。
三、高职英语写作评价的策略
1.评价要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生源比较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采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写作势必会导致对部分学生过于苛求,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却过于放松的现象。科学的做法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隐性分层教学方法在这里就有了用武之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垂直性评价,学生与学生自身进行比较,注意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与进步。还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学生习作的批改发现教与学双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两方面都得以提高。
2.评价要多样性。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力量互改、互评,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引进多种形式的参与评价机制,把写作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促进健康的心理、人格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多写,更要多改。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学生积极参与。
(1)学生自评。在写作评价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在自读作文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自我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写作的评价中来,打破了教师一个人评价写作的传统做法,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学生互评。英语教师在学生互评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检查体裁及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检查要点是否齐全;检查语法、拼写是否有错误;检查行文是否流畅。开展这种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包容,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体现方式。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3)集体评议。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文章用多媒体展示,让全班学生读后进行评议,写出评语。这种做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满足了学生共同参与写作评价的需要。还可以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想法,也可以谈自己对文章的意见,其他同学可以向作者质疑,作者也可以答疑,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大家的思路就宽了,习作水平提高也就更快了。
最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们选出不同层次的代表作,对文章进行综合点评,帮助学生掌握合格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指导学生在英语写作时遵循的原则:根据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篇衔接自然通顺;行文表达意义明确;要避免汉语式的生搬硬套。这样有助于学生仿效其长,而避免其短。
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请他们对孩子的文章进行评价。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虽不能从写作技巧上给予学生多大的帮助,但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语句组织等方面还是有帮助作用的。
总之,英语写作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学法上来看,能力只有在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活动中才能发展,具有不可传授性。这就要求在写作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评价,将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综合起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中,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用,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走有高职特色的英语写作评价之路。
参考文献:
[1]邬姝丽.小组写作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xx, (6).
[2]程静英.英语写作教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
[3]张丽丽,李曙文.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写作水平[J].科技资讯,20xx,(25).
篇15: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应用论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应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就业率方面,观察组的就业率为98.0%;对照组为77.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3讨论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应顺应社会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儿科护理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工作,对护生的要求高,要求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本研究认为,在高职元小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在考试成绩、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及就业率方面,均比传统教学优势大,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生就业率,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篇16: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
本文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作 者:王勇 作者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发展 英文刊名:DEVELOP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形式 组织实施 自学能力篇17: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是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给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和总结,借以浅析高职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教学改革方案。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本,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次,教学改革还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引领性,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务上,而应注重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要考虑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掌握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须明确并告之学生每次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应知和应会的具体内容,且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
3.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组织课堂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加重要。目前的职业教育,过多注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细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带一”教学互助方法,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稍弱的学生进行演练、示范操作。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和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能力和面向应用方面,而不是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地区,有接触过计算机并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和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听课吃力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人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比如汉字输入法、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具体方案为:
(1)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8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
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色,在实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18: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应用和实践教育论文
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应用和实践教育论文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在农业、医药与健康、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近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前沿学科,推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的医学、生命科学、农学等专业都设立了分子生物学课程,并作为本科生必修的学位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抽象复杂,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们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根据课本内容逐条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效率低下、难以系统掌握知识等问题;高校授课教师科研压力大,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上投入不够而导致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吃不透、个别知识点模棱两可等,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笔者从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教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引导和讲解,最终教师讲解巩固,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崔希福[2] 将问题式教学方法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非常有助于抵制和规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荣等[3]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原理课堂上也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吉敏丽[4]在宪法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问题式教学方法在看似枯燥的原理课程上运用将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是以“施人以渔而非施人以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更利于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本研究分析的结果,问题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推广使用。
(二)研读外文文献,倡导学生开展讲座
分子生物学是理论与技术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效果最显着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指导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的应用又促进了新理论的形成。因此,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生命科学领域首屈一指,将外文文献引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展现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启发学生广阔的思维方式。比如,基因的表达调控章节,教材中讲述了从基因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正是由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存在,才能使仅仅拥有2.5万个基因的人类成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生物。表观遗传学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新兴内容,包括小RNA和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内容,这些知识在教材中一笔带过,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和了解前沿信息。通过推荐外文文献,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并在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式分享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我学习思考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
二、教师素质的提升
当今高校教师肩负着两项基本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5]。对于广大青年博士教师,面临初登讲台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来,难免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较差。因而教师端正态度、摆正思想就尤为重要。除了自我修养的提升,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也非常重要。教师必须经常阅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文献,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研究进展,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及培训,用新知识和新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激情的高质量上好每一节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篇19: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开设高等数学是一个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现状和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那么,怎样使高等数学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在课堂上怎样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当前国内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
目前,对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认识有失偏颇,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不清楚学习数学对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丢弃一边。学生也困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冲突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谨。这不仅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而且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对数学水平的要求但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许多高职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减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也未能幸免。最终,学生数学基础越来越差,而高职学校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对本就步履维艰的数学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班级集中式授课,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与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技术教学,愿意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和机床,却很少花钱配备数学教学用品与设备,导致数学教学方法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落后,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为这一总的培养目标服务。而且,高等数学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高职课程中的一门公共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多而课时少,因此要遵循“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使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最后,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只有与其它类型、层次数学教育作比较才能表现出来的,其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与基础数学(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数学教育教育)同属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后者内容多,课时少,要求较后者低。因此,高职数学教育决不能套用基础数学教育的做法,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2.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上的要求不同,教育对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年龄差异较大。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中专数学教育的“提高版”教育而应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3. 虽然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本科高等数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特点,但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性,完整性要低于本科数学教育,并且其为专业服务的实践性要强于本科高等数学教育。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压缩版”。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多专业学生的一门应修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大幅压缩现实,要求我们针对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而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实用的数学知识。
(二)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式。改革后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差异教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可采用“分层教学”,将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听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提高。
(三)变革教学内容
课程编排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不照本宣科,由浅及深诱导学生勤于思考。要让他们能回答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成就感。对于学了十几年的数学来说,再差的学生也应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教师可逐渐增加提示条件已降低问题的难度,直到学生可以出色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出相应知识点之间在本质上的通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理解同类现象。比如:一元函数求导与二元函数求导之间内在本质的相同;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的连续及性质;一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值问题;微分与偏微分、全微分之间实际应用;函数极限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可以通过与收敛数列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进行类比;广义积分则可以通过与数项级数进行类比,引出它的全部敛散理论。
四、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其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针对高等数学的不同内容,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对广大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2).
[2]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4]王金武.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5]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 教育教学论文评比
【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共19篇)】相关文章:
锡伯族文化心理及其表现论析2023-04-15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教育论文2022-09-28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2022-08-01
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章论文2023-06-01
微观经济学教师岗位教学论析相关论文2022-10-11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2023-07-03
分析现行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2023-12-11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结合研究论文2022-11-15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方法探索论文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