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之境源考(锦集10篇)由网友“在水”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审美之境源考,欢迎阅读借鉴。
篇1:审美之境源考
审美之境源考
“境”是中国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是把握中华美学品格的通途.先民的神灵崇拜孕育着它的人性根基;先秦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它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教思想的传入直接催生出审美之“境”的.诞生.可以说,这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的道路.对这条道路的考察构成了审美之“境”的源考.
作 者:张威 Zhang Wei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境 形而中 天人合一 无 空篇2:走向审美之境--史铁生心路历程追踪
走向审美之境--史铁生心路历程追踪
青年史铁生因残疾而陷入精神绝境,经过艰难的`精神跋涉,他走出了心灵的深渊,登上了精神的高地--审美之境.这是一条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灵跋涉之路,这一历程大体包括世俗、超脱、审美三个阶段.追踪这一历程对于人类探索生命意义,寻找心灵出路,建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胡山林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1(1) 分类号:B83 关键词:人生困境 生命意义 过程美学 心路历程 精神家园篇3:天空之境
又是一个宁静安逸的午后,我坐在桌前翻阅着一本厚厚的旧书。
我一如儿时那样仰望天空,高高的天空蔚蓝色,几朵絮状的白云很轻地浮着,显得异常洁净,蓝白分明。风轻柔地擦拭着玻璃般的蓝天。我突然感到异常疲倦,伏在桌上准备休息一小会儿。
半梦半醒间,我隐隐约约看见路过的风翻动着残旧而泛黄的书页……
“哈哈!我就知道你赢不了我!”“嘘!听话,别吵了。”两个一大一小的女孩子仰卧在一张大躺椅上,周边绿意葱茏。“我们看天空吧,姐姐,你看那团云多像我爱吃的棉花糖!”小女孩拉住另一个女孩的手,天真地望着天空。“嗯……”大女孩安静地应着,脸上露出恬静的笑容。
风掠过高高的疏密有致的绿色叶子,奏出轻悦的声音,仿佛是水珠滴滴滚落在地后破碎,天空真的很漂亮,大概是空气清新柔和的原因。天空纯净如水,如同凝成的一般柔和却又不给人落下的感觉,冰蓝的颜色又无丝毫寒意,雪白雪白的云絮款款流动,让人不忍触摸。清澈透明的天空荡涤着人们幼小的心灵,使世间的一切都变得纯净祥和。
“我好想住到云上去啊!”小女孩不无向往地说,“白云上面一定有一座城市,住着许多很好很好的人。他们的房子是云做的,衣服也是云做的。他们在云上散步,在云中生活。那里一点儿也不单调,因为云在早上晚上都是彩色的……”
大女孩轻笑了一声,揉了揉小女孩的头发:“云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不会有人的。”“哼,”小女孩撅了撅嘴,“明明有的,会有的。”于是沉浸在美丽的想象里。大女孩打断她,认真地说:“你知道‘天空之境’吗?在雨后会形成一个浅湖,面积空旷,极其光滑平整,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整个天空景色,好像不是地球上的美丽……”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以后我们一起去……”“嗯?”小女孩露出了纯净的笑容。
……
我迷蒙地醒来,仿佛时间一下子过了几年。安静的天空,宛如两个女孩子的笑容。我忽然莫名的泪流满面…
篇4:生生之境
生生之境 --《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内容提要:《周易》的“变通”观念清晰而明确地表达了《周易》的运动性、生命性特征,更以一种内在的方式体现了《周易》中蕴含的生态关怀。“变”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创生性、丰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则通过对“变”的发展与延续,对“穷”的超越,对“利”与“文”的追求揭示了生态“为人”而更需“人为”的本质。“变”“通”结合,体现的就是作为生命第三种状态的“生生之境”,即是生态。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的这种生态关怀是整个中华文化生态性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 :“变” “通” 生生之境 生态
《周易》是“六经”之首,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率先建构了中华民族思维的形而上学体系,其中的许多观念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史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理路。任何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都不能不读《周易》。
《周易》之“易”有三:变易、不易、简易。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出整个宇宙运生转化的全部玄机。它们可以说是《周易》的精神之所在。三者之中首当其冲的变易精神更是《周易》的主旨。《周易》的英文译名就是《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这种变易的精神既潜在地体现在《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中,又以明确的“变”“通”观念加以诠释,它们不仅表征着生命的创生与繁荣,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着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生态世界。本文就试图从“变”“通”观念来一窥《周易》所蕴含的生态关怀。
一、《周易》中的“变”“通”观念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 ―)两种符号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从而演化出整个宇宙。无论是以科学的眼光还是以美学的眼光来看,《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一个极其和协和完美的系统。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周易》的卦与卦,爻与爻之间存有着内在的变通规律,正是这种变通规律支撑起了整个《周易》体系。
“变”与“通”一方面内在地蕴含在《周易》(尤其是《易经》)每一卦的六爻以及六十四卦卦与卦之间的周流不止,变动不居的规律中;另一方面又外在地表现在《周易》(尤其是《易传》)对这种内在变动规律的表述中。
就前者而言,《周易》之“变”多表卦画的变易,《周易》之“通”多谓爻象的推移无阻。
《周易》之“变”有符号层面上的变,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这是阳爻和阴爻在位置和数量上的变化;有意义层面上的变,这是指卦的吉凶祸福发生的变化。两者在本质上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这种“变”的观念揭示出:《周易》是一个“符号(卦象)――意义(吉凶)”的对应体系,这一方面是由《周易》本来的“占筮之书”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周易》之“变”是有指向的,其“符号――意义”的对应变化关系直接贯穿有“天人合一”思想。
其中,卦象(即符号)的变易得之于宇宙四时的变化,即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而爻象(即意义)的变易则直接指向人事,即所谓:“圣人观卦设象,系辞焉以明吉凶。”&nb
[1] [2] [3] [4] [5]
篇5:汉语否定词考源
汉语否定词考源
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虚词本字最难以考定,权宜的做法是用同音字替代或造方言字来解决。这种方法用于共时描写是可以对付的,但是如果碰上研究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各地方言的互相比较,就会遇上麻烦。第一人称北京写作“我”,梅县写作“@①”(北大中文系 1995),余干写作“阿”(李如龙、张双庆 1992)。就是在同一个吴语太湖片中,近指代词在上海说“搿”(许宝华、陶寰 ),崇明说“个”(张惠英 1993),宁波说“该”(汤珍珠、陈忠敏、吴新贤 1997)。如果真的把这些方言的不同说法,都看成是不同来源的语素,方言史与语法化有许多文章就不好做了。
为什么虚词的本字考释会碰到困难呢?这得从本字考释的基本方法谈起。梅祖麟先生(1995)给目前方言学界考本字的基本方法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觅字法,即根据方言的读音,在《广韵》、《集韵》一类韵书中找到一个语音与语义上最能对得上的字,即定为本字。例如,所以认为它来自覃韵还勉强可以说得过去,至于声调对不上就不去考虑它了,反正声调对不上的本字有的是。觅字法显然以一个假定作为前提:中古的一个音类到现代方言只有一种演变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方言的现代读音到对应的中古音类中去觅字。在许多情况下,用觅字法确实能够找到正确的本字,但是有时候会碰到一个古代音类有多种现代读音,这就不能简单地用觅字法了。例如,端组歌韵在北京话中变作[uo],但是这个音类中的“他”却读作[tha],如果它是一个有音无字的词,按照觅字法我们就要到与[a]对应的古代麻韵中去考本字,自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造成同一类古代音类在现代方言中有多种读音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汉语方言中有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一是方言中的一些词受特殊音变规则的支配。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方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周边方言不断地接受其影响,形成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很像地层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就是文读层,形成于中古的后期。许多汉语方言的音类与中古音之间所以有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主要就是文读层的存在。觅字法对方言考本字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这个规律,使方言本字的考释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工具。但是,因为这种方法忽视了其他历史层次的存在,因而会造成本字考证的失误。梅祖麟先生(1995)对此作过很中肯的批评,并提出新的考本字方法:觅音法。根据这种方法,在考本字以前必须先分好方言的历史层次,找出每个层次与方音之间的对应规律,再根据方言读音确定它所属的层次,最后在这个层次内考释它的本字。如鱼韵在上海话有两个层次,文读[y],是比较晚近的层次。白读层在舌根音后读(石汝杰),这是方言同音替代。梅祖麟(1980)则考定它的本字为白读层的鱼韵字“著”。这里不只是考出了正确的本字,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两个语言学上的意义,一是把它与古代文献表示完成、持续的常见助词“著”挂上了钩,一是把它与许多方言中的完成、持续体标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联系于吴语中丽水话的[ti]或[li],而且还可跟许多非吴语方言中的体标记“著”相联系。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可能在更宽广的时间与空间上研究汉语体标记“著”的形成、发展与分布。
需要指出,某些历史层次所以还能保存于现代方言,主要原因是音变的过程出现了词汇扩散。如“他”字是虚词,使用频率很高,音变的速度就比较慢,当其他歌韵舌齿音变作[uo]的时候,它还竭力保持中古的[tha]不变,但是这个时候北京话中已经没有[a]这个音位了,于是它只得跳到最接近的麻韵[a]中去,使歌韵的中古层次[a]在“他”字上保留下来。
觅字法在虚词本字考释中所遇到的麻烦除了多个历史层次叠加所造成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虚词受特殊语音规则的支配。前一个原因梅先生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本文则着重分析后一个原因。
中国的语法学界对虚词有不同的界定,如代词有归为虚词的,也有归为实词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按句法功能分,它自然要同名词同归为实词,如按信息量分,它就要归到虚词。吕叔湘先生(1993)提出封闭类词与开放类词的划分,前者包括指代词、方位词、数词、量词、趋向动词、助动词、介词、连词、助词。封闭类词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频率与信息量成反比,所以封闭类词的信息量小,也就是语义虚,这就是“虚词”一语的来历,本文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虚词的问题。因为信息负载小,语音形式就不太重要。如“我已经吃过饭□”一句,末字可以猜得出来是“了”字,其信息量几乎等于零,所以其读音就非常自由,虚词所以会有特殊的音变规律就是这个道理。
当实词语法化为虚词的时候,语音上就发生弱化。弱化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有如下的表现。
声母辅音的弱化表现为语音强度(phological strength)减弱,语音强度弱的辅音发音比较省力。语音强度在发音(articul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零辅音(声母辅音失落),在发声(phon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清音—浊音,紧音—松音。许多吴语中的复数后缀来自处所词“@②”。“我@②”就是“我这儿”,以后引申为“我方”,最后引申为“我们”。
声调的弱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促化,一为零化。实词在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变作轻声,轻声的最重要特点是音长缩短,而入声的特点也是短促,所以虚词很容易混到入声里去。例如,声调促化为阳入。声调弱化的另一种形式是通常所说的轻声化。“轻声”这个术语并不好,这种声调在北京话中发音较轻,大家才都习惯于这种称呼。实际上,它的主要特征是失去原来的调类,而不是轻重,在上海话二字连调中甚至能读重音,如“木头”中的“头”失去原来的调类,却比“木”读得重。笔者建议把它叫作零调(zero tone),表示原来的调类已经失去,再说很多人作调类描写的时候已经把它标作0,如:而在温州话中读作“飞”的平的延伸调。
虚词的本字考证比实词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它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第一是语音对应关系,第二是历史层次划分,第三是特殊音变规则。我们虽然批评了觅字法的局限性,但是目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补充它,我们只是指出,在古代音类与现代音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必须在更复杂的语音关系中去理清脉络。通过与某个古代音系的语音对应关系寻找本字,还是我们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乱来一气,走上一声之转的老路。即使划分好历史层次,我们还是要在这个历史层次内部去觅字,即使发现一条特殊的语音规则在起作用,还是要顺着这条规则去觅字。下面,我们打算通过汉语否定词的考源,来说明以上的方法。
二
汉语的否定词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否定意愿与状态的一类。而这一类的否定词在各地方言有两种主要的来源,一是“不”,一是“无”。本文主要讨论“不”。
我们先来讨论吴语的这类否定词,按语音分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舒声型 现代温州话中的这种否定词读[fu
[35,3]],所对应的`中古音只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歌、模韵的晓母,一是虞、屋韵的非、敷母。温州否定词不可能是前者,因为在Montgomery(1893)记录的温州话中歌、模韵的晓母字是[hu],但是否定词记作[fu]。同时它也不可能是屋韵,因为它的声调是上声,而不是入声。所以温州的否定词只能是虞韵的非母或敷母字。但是,在虞韵的非组字中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作否定词的本字。为了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讨论在许多汉语方言中出现的一个音韵现象:尤韵唇音读入虞韵。例如,北京话的尤韵唇音读[ou],虞韵唇音读[u]。但是有些尤韵唇音却读[u]不读[ou],这是尤韵读入虞韵:表一
尤韵唇音ou 缶否@③牟谋眸侔
虞韵唇音u 夫符父务附腐付斧抚武舞肤无
尤韵读入虞韵 u 妇副富浮负fú@④阜蜉
附图是两个非常接近的音,特别当声母是唇音的时候,读音更加接近。当一些人从另外一些人的口中学习字音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乱,这就发生了词汇扩散,就与虞韵合流了:
附图
温州话中同样有从尤韵读入虞韵的现象。实际上是从尤韵读入虞韵:
表二
附图
不过,要断定温州尤韵唇音读入虞韵是与北京话相同的音韵现象,就必须先证明温州这两个音原来也是与上文分析的《切韵》音系中这两类音差不多,所以也会发生尤韵唇音字读入虞韵的音变。下文提到的发生过尤韵唇音读入虞韵的各种吴语方言中,也都是这种原因,它们的音变过程就不一一证明了。
“不”与“否”在《广韵》中都读方久切,非母尤韵上声。在现代的温州话中,“否”读,是尤韵的规则读音,而否定词“不”因为使用频率高,变化滞后,就混到虞韵去了:
附图
很多方言学家并不知道《广韵》中的“不”就读方久切,与“否”同音,所以把吴语中读作唇齿音的否定词考定为“否”,以与北方话中读双唇音的“不”相区别。实际上,古代“不”与“否”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不’是个限制词,只用在形容词和一般的动词之前”,“‘否’是称代性及应对用的否定词。‘否’字以否定词而兼含动词或形容词于其内,所以是称代性。”(吕叔湘 1993)
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左传·僖二十三年》)
否,吾不为是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句中的“不”与“否”都不能互换,“否”等于“不然”。吴语读作唇齿音的否定词显然是方久切的“不”,而不是“否”,与古代“否”相对应的意思在吴语中要说“不是”。诚然,古书中也出现个别用“不”来代替“否”的例子,但那属于同音假借。“不”、“否”在古代同音,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同,所以古人特地用字形来区别两者。
除了温州以外,以下各处吴语中的否定词也都有方久切的来源:
表三
附图
蒲门、景宁、云和的情况与温州相同,都是尤韵读入虞韵。龙泉和庆元的非组虞、尤韵已经合流,自然也可归入尤韵读入虞韵之列。
(二)促声型 从吴语的太湖片一直到处衢片的一些方言,否定词都读作入声,很多学者把这种否定词写作“勿”或“弗”。
在古代“弗”与“不”的语法功能是有区别的,“不”后面可带及物动词,也可带不及物动词。但是“弗”后面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一般不带宾语,所以丁声树(1935)认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公弗许”就是“公不之许”。现代吴语中读作入声的否定词的用法显然同“不”,而不同“弗”,后面既可带及物动词,也可带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带宾语。
“勿”在语义上与“无”相对应,往往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现代吴语中读作入声的否定词用作对意愿或状态的否定,用于禁止的否定词一般是否定词再加上“要”或与“要”意义相似的语素组成。此外,“勿”是微母字,在吴语中的声母应该是正可印证声母浊化的过程。
在《广韵》中“不”字还有分勿切一读,非母物韵,从语音对应看吴语读作入声的否定词似乎就是分勿切的“不”。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分勿切一读是后起的。第一,从“不”得声的字在上古只出现于之部,从上古之部发展来的唇音字中只可能有中古的灰、皆、尤、脂,不可能有物韵的读音,中古的物韵只能来自上古的物部。所以分勿切一读肯定是后来才产生的。第二,“不”字在韵书中的出现情况也可印证这一点。查《切三》(斯2071)、《切韵》残卷(伯3694)、故宫本王仁xù@⑤《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蒋斧印本《唐韵》残卷都有非母物韵的“弗”小韵,注作分勿反,但是这个小韵中都不收“不”字。一直到《守温韵学》残卷中,注作分勿反的9个字“弗绂@⑥蔽@⑦不@⑧@⑨@⑩”中才开始有“不”字出现,这说明“不”字的分勿切一读可能在唐季五代才出现,否则像“不”这样的常用字在此前的韵书中不可能不收。在《切韵》时代,重读,上声,与《广韵》方久切的读音对应:
附图不过温州的入声韵尾已经失落,所以我们还不能据此就断定这种“不”已经混入屋韵。但是松阳、遂昌的“不”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促声化的过程。否定词在处衢片的方言中多与温州话相同,有非母尤韵上声的读音(见上表),但是在遂昌、松阳方言中却读入声。松阳、遂昌与龙泉、云和相邻,方言非常接近,像否定词这样重要的虚词不大可能有不同的来源,所以最好的解释是它们的否定词都有同一的来源,入声读音只是促化的结果。但是它们的否定词读音都与屋韵相同,而与物韵不同,可见它们决不是《广韵》分勿切的“不”。因为“不”在古代没有屋韵的读音,所以以上几个方言中否定词的屋韵读音只能是这些方言内部虞(尤)韵促化的结果。
附图
以上诸方言点的否定词与物韵的读音最接近,所以许多方言学家把它写作“弗”或“勿”。我们在上文否定了它是“弗”或“勿”的可能,那么它是不是即分勿切的“不”呢?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从松阳、遂昌的例子看,更可能是独立发生促化。不过不管它们是不是来自“不”的分勿切一读,都说明它不是“弗”或“勿”,而是促化了的“不”。除了上文的理由以外,以下两个弱化特征也都说明它的入声读音只是促声化的结果。第一,它们所带的韵母同物韵字并不完全一样,否定词的元音全部是央元音,但是上表右边6个方言点的物韵字“拂”带有外围元音(peripheral vowel),声母浊化也同样是弱化的特点。
北京等方言中“不”读作帮母没韵,这是[i]介音失落的结果。汉语舌面介音如果处在唇音声母与后元音之间容易失落,如“梦谋捧”等字原来都是三等字,因为唇音声母与元音都是后舌位的,前舌位的介音[i]与它们不相容,所以就失去混入到一等去了。物韵的“不”也属于这种情况,在有些方言中介音失落就变作没韵的[put]了。但是这种变化估计发生在宋代,因为从五代《守温韵学》残卷的“辨类隔切”一段看,当时唇音已经有轻
重分化(周祖谟 1966)。在不、芳两母的对比中,不母24个例字全是非母字,芳母21个字中全是敷母字。可见“不”在当时还是一个非母字。《韵镜》外转第十八合没韵帮组的四个声母的代表字是“○@(11)勃没”,帮母无字。但是在《切韵指掌图》的第十图,帮组入声一等分别是“不@(11)勃没”,帮母已有“不”作为代表字了,这是“不”读入没韵的最早文献记录。此外,没韵在《切韵》时代是[-ot](潘悟云),到宋以后才变作[-ut],物韵“不”[piut]的[i]介音失落以后应该是[put],这正是宋代的没韵读音。官话和湘语、赣语中“不”的读音大体上分两类,北京、济南、西安、武汉、成都、长沙、双峰读[pu],从没韵的“不”[put]失落韵尾变来。与此相似的是否定词“没”的来源。有些学者认为“没”从动词“沉没”的“没”虚化而来(蒋冀骋、吴福祥 1997)。“没”的本义是沉入水中,由此引申到消失,再引申到“无”义,这是训诂学的传统方法。有了以上对“不”的讨论,“没”的来历就迎刃而解了。与“没”相对应的古汉语是“无”,一直到现代的南方方言中它还广为使用,我们很难想像它在北方居然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以后再从沉没义的动词变出一个语义完全相同的词来代替它。上面对“不”的讨论也许给我们一个新的启示,古汉语的“无”在北方并没有消失,它在虚化过程中语音发生促化变成了“没”。“不”从尤韵读入虞韵,“无”也是虞韵。“不”在北方促声化以后,进一步失去介音,读入没韵,与“没”同韵,它们的语音和语义关系是完全平行的:
附图
在各地方言中还有一个现象:有“无”的南方方言没有“没”,有“没”的北方方言没有“无”,“无”只是作为文语残留在语言中。两者的互补关系也透露了两个词之间的历史关系。
根据以上对否定词的讨论,我们提出两条虚词考本字的优选原则作为具体操作的参考:
1.从合不从分原则 在充分小的地理范围,虚词的来源一般是相同的。例如,吴语太湖片是一个不大的地理范围,其方言内部相当一致,所以很难设想近指代词等竟会有如此多的不同来源。“充分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时候指整个汉语,有时候可能指一个方言小片。如果在充分小的地理范围,某个虚词有多种形式,向“分”的方向处理很简单,只要给每种形式定一个方言字,认为他们各有来源即可,但是并没有给我们的研究增添什么新的内容。如果向“合”的方向处理,设法证明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就要花大力气,但是语言学的意义也就大了。这并不是硬把不同来源的语素往一处拉,只是建议我们多往合的方面想而已。
2.语义对语音优先原则 一个字的语音很容易变化,特别是虚词,在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语音的弱化,有时会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基本语义(包括语法意义)的变化就不那么容易。例如,上文讨论的语素“不”及其基本语义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但是其语音形式在各地方言中的变化就很大。
【参考文献】
1 北大中文系 1995 《汉语方言词汇》,语文出版社。
2 丁声树 1935 《否定词弗,不》,载《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
3 曹志耘等 2000 《吴语处衢方言研究》,《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单刊No.12。
4 蒋冀骋、吴福祥 1997 《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5 李如龙、张双庆 1992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
6 李荣 1956 《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
7 吕叔湘 1993 《吕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8 梅祖麟 1980 《吴语情貌词“仔”的语源》,载《国外语言学》第3期。
9 —— 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潘悟云 1995 《温、处方言与闽语》,《吴语与闽语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 2000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2 钱乃荣 1992 《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3 石汝杰 1996 《苏州方言的体》,《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
14 汤珍珠、陈忠敏、吴新贤 1997 《宁波话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15 许宝华、陶寰 1997 《上海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16 张惠英 1993 《崇明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17 周祖谟 1966 《读守温韵学残卷后记》,载《问学集》,中华书局。
18 Montgomery 1893 Introduction to the Wènchow dialect,Shanghai:Kelly & Walsh.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亻加涯右
@②原字土加耷
@③原字缶下加灬
@④原字艹下加不
@⑤原字日加句
@⑥原字风的繁体字钩上加弗
@⑦原字纟的繁体加孛
@⑧原字弗加阝
@⑨原字白去日加田
@⑩原字竹字头下加弗
@(11)原字音加孛
篇6:龙源考辨
龙源考辨
龙不是远古人类想像出来的神灵,而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水生动物.从龙的身体形态、行动方式、生活习性、人类对龙的.驯化利用等方面来看,龙的原生形态是鳄不是蛇.现代东方龙的形象是中华故地上多民(部)族文化融合的产物,鳄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图腾文化中的优势使它从原生形态走向东方神龙.
作 者:仓林忠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03 刊 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13(4) 分类号:B932.2 关键词:龙 灵 蛇 鳄 考辨篇7:宽容之境作文
宽容之境作文
《论语》中有“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罢,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宽容不仅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境界。
宽容所指的境果是什么,但还要深入了解真正的`宽容。
我不取贸然提供有关“宽容的“处方”,因为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完美的典范。不过我愿意去交换意见。
比如说,宽恕却不忘却,那么这肯定不可能称为真正的宽容,只不过无异于把斧头埋进土里而把斧柄留在外面一样。假如一个人在外面能原谅别人,并亲切和善的告诫,指导,可他在背地里,成到家就不像地抱怨和指责他人,甚至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动不动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大吵大闹,大发雷霆——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宽容,涵养的人。
比如说"乌龙球惨案”,安德鲁斯·埃斯科巴在1994年美园的世界杯上。哥伦北亚以5:0的优势击败了阿根廷队,全国对这支球队充满了希望。可在首场小组晋级赛上,比赛进行的第34分钟,安德鲁斯·埃斯科巴
打入一计鸟龙球,使得哥伦比亚队以0:1的比分输掉了比赛,也输掉了比赛。安德鲁斯·埃斯科巴走出足球场时笑着对记者说”这不是世界末日。”10天后,安德鲁斯·埃斯斜巴与未婚妻走出一家小饭馆的时候,他被3个壮汉按到墙上,向他的头他被3部加胸部开了12枪,每开一枪都怒吼着“乌龙球”……
愤怒使一个人失去理智,失去了宽容的心境,那么这个人也不是一个有高尚宽容境界的人。
宽容也是一种气质。有些人出于一些错觉,似乎气质就是浓妆厚施,阿谀奉承的专属代词,是无处可夸的候补泪,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当然,气质是一种内在的卖现,是足投足间的优雅举动,是出自骨子里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目标市着人们高尚优越的愿望,追求和情怀。
无数条格言信条关于宽容
你无须一一背诵,只须记住一条:以尊重的态度去站在他人立场思考对待他人。换句话说就是:以己思彼,将心比心。
篇8:天空之境读后感
天空之境读后感
天空之境读后感《天空之境》是我近来阅读的书籍中,感触最为深刻的一本,深深的感谢Wini,希望你能知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其实,现在的我大多数时候,都很浮躁,容易动怒,别人的一点点不顺心意,就会让我暴跳如雷,伤害了别人却也伤害了自己。很容易就和别人产生了矛盾,甚至对峙,总觉得别人不够好不够懂事。隔阂越来越大,越来越冷漠。
读了Wini的书,我自己也跟着她的思路,她的灵修过程明白了许多,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微笑只需要一个几秒钟的拥抱就可以化解这矛盾,就可以解开心结。可偏偏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我们选择的是别人怎么对我,我将加倍对人。斤斤计较的时候,在集体中便越来越得不到温暖。
我羡慕Wini在天空之境的旅程后,能对前夫冰释前嫌,能原谅他对自己的伤害,并能做出退让,重新获得前夫的信任,能一家三口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我羡慕Wini明白了家人之间的信任是如此深厚,()孝顺家人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逗他们说说年轻时候的.事,而不是一味的给他们塞钱。我羡慕Wini能再司机冷言冷语的时候选择微笑选择闲聊选择多给小费,最终司机也对她微笑,并乐意帮她搬行李。
好像就应了那句话,你如何待人,别人就会如何待你。我希望我在这本书中所读到所接收的感悟,能带到生活工作中,我希望我能有Wini那样的改变。舍掉小我,来成全大我。
很抱歉,第一次知Wini这个人,竟然是她乳腺癌去世的时候…我多爱你,望你能感应。两年后,让我再读《天空之境》怀念你,也看看自己的改变。Wini,爱你!
篇9:神往之境征文
这个世界,像个大海,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在追逐名利,却被深海中的海草缠住了手脚,被深深的海水紧扼住了咽喉,死在了一生的不甘之中,有的人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却又沉醉于安逸,只能悬浮在海水中,终日不见阳光,死在了一生的挣扎与权衡利弊之中,而只有一小部分的人,选择了心安于自己归宿,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心安即可,反而凌驾于大海之上,享受着天赐的阳光。
年少时意气风发,誓效命于国,但中年时期却只能用绝望的眼神静观着自己的国家,他在污浊的官场中,一遍又一遍地叩问着自己的心灵,幸他就是他,他不束缚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不挣扎于世俗礼教的规矩,终于,他终是明白令他神往的地方――心安,一壶酒,一枝菊,一生便足矣。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凿痕,他终究洒脱了,活成了那个他向往的他,他心安了,不戚于贫,不汲于贵。
他极富才华却屡遭贬谪,他桀骜不驯又自命清高,他用世之心很强,但隐逸之道,只会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他苦苦寻找着他的神往之地,却又在俗世间苦苦挣扎了二十三年,未了,他终于在最后放弃了官场,辞官回家,他早已不是那个朝阳中的少年,这二十三年,磨去了他身上所有的棱角,他成为夕阳的老人,可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处――心安,他释然了,同时他依然有希望,国家命运的接力棒,已从他手中,交接到了下一代。
他骄傲一生却被皇帝放还,但他洒脱,不寄于高唐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他也寻到了自己“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
神往之境,不过是极乐净土罢了,而只要心安,便冲洗了内心的愁苦,洗涤了凡人的污浊,到达了那极乐之处,又使自己身心俱净。神往之境,不过是心安罢了。
篇10:神往之境征文
眼前高楼林立,飞船飞车在高楼间不停的穿梭,路上行人衣着科技感十足......
当然,这些目前只存在小说和电影中。我不喜欢乡村的那种静谧。我有一个梦想;穿越到书中或者未来,亲眼看看那些高科技。
我这梦想起源于同学推荐给我的一本书――《三体》。那时我还没怎么接触科幻,那位同学先是给我讲了主要内容,并把书借给我看。我怀着好奇看完了《三体》。这一下仿佛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那以后,我便对科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我开始自己买书看,渐渐成为了一个科幻迷,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我都看。其实吸引我的并不是科幻本身,更多的是作者对于未来科技的描述,圣母眼泪般的水滴,无限接近光速的飞船等。对科技原理的好奇,以及对于未来的畅想和震撼,想想科幻文中的星际大战,机甲,光粒,水滴......那多酷啊!
科幻又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于是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去探究硬科幻中的`科学原理。尽管这些原理十分晦涩难懂,但我依然乐此不彼。这件事让我科学老师知道了,他下课后,对我的行为表达了激励和支持,他还说:“科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且科技来源于生活,如果有什么不懂的科学知识我可以帮你。”于是我理解科技原理的势头更足了。
说实在的,科幻中那些科技理解起来真不容易。有些就算网上和书中给出的原理也十分抽象,要靠自己想象。像什么可控核聚变,智子,水滴,这些也要从基础看起。
现在我也上初中了,读书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大,没有太多时间再去研究,我会将这些原理完全理解,说不定未来高科技中也有我制造的。
★ 美的历程阅读答案
★ 迷失之境散文
★ 无辜的反义词
★ 济公的简介
★ 美的历程读后感
【审美之境源考(锦集10篇)】相关文章:
浅谈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论文2023-03-24
人间词话读后感作文2023-06-04
人生意境作文2023-02-22
柳宗元的山水小诗〈江雪〉》教案2023-06-06
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阅读答案2022-08-23
意境作文300字2023-02-03
《词》备课笔记2023-06-21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2022-05-07
人间词话读后感2023-03-14
《人间词话》精选读后感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