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合集8篇)由网友“干湿分离”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
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
后杨骏反,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攀担任別驾之时,不仅奉王濬之命带着奏章前往中央,与张华商量伐吴事宜,还又前去拜访羊祜,面陈讨吴之策,他的才能赢得皇帝嘉许。
B.何攀与石崇共同弹劾杨骏,认为其赏赐封爵不应厚于本朝开国之时,不应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即使不能遵循远古典制,也应当依照先例。
C.何攀为官严肃,曾任廷尉、刺史、大司农等职,却坚决推辞了兖州刺史之职,后带病应召,是为篡位的赵王司马伦所迫,实属无奈之举。
D.何攀正直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之时不仅引荐被埋没的人才,而且还勇于辩明曲直,为刺史皇甫晏以及西州名士陈寿、阎义洗清了冤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参考答案
4.C
5.D(“闾”指里巷的门)
6.(3分)D(为皇甫晏洗冤不是在梁、益州中正任上)
7.(1))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
(2))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
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
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冤枉,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
篇2:《晋书·陶潜传》原文及译文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译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注释:
1.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
3.适:满足。
4.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既琴弦音位的标志。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简贵:怠慢权贵。
10:白:告诉。
11:羁:拘谨
篇3:《晋书嵇绍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晋书嵇绍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①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始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①侔:相齐,②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C.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D.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本义为像没有根的瓜,是古代帝王的自称,也是一方之长的称谓,文中指幼年死去父亲。
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道德品质而给予的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
C.“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代君主祭祀土谷神以祈求国事太平,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孝顺母亲,才能出众。嵇绍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与郤缺一样贤能,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于是武帝发诏书征召,后来嵇绍升迁任汝阴太守。
B.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受宠信,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请求给陈准谥号,嵇绍据理反驳。
C.齐王冏劳民伤财,骄傲专横。齐王冏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嵇绍上书劝谏,最终没有采纳;嵇绍向齐王冏咨询政事遇宴会,齐王冏采纳董艾之言让嵇绍操琴为欢。
D.嵇绍忠于君王,英勇无畏。朝廷北征,嵇绍受诏奔赴皇帝所在的地方,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纷纷溃散,只有嵇绍誓死捍卫皇帝,最终被射死在皇帝身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5分)
译文:
(2)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5分)
参考答案
4.D(根据“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等词语特点以及“岂”“以为”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5.B(评判的依据不只是“道德品质”,还有“生平事迹”等。)
6.A(张冠李戴,A选项错在“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应该是“秘书郎”。)
7.(10分)(1)(5分)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仅仅授予秘书郎呢。(“如”“堪”“但”各1分,句意2分)
(2)(5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迁为散骑常侍。(“诛”“阿比”“迁”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是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了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恭谨。因为父亲(的缘故)曾获罪,所以一直闲居在家。山涛受命选拔人才,启奏武帝说:“《康诰》中有这样的话:‘父子有一方犯罪不应相互牵累。’嵇绍的贤能与郤缺相齐,应该加以表扬征召,请任命他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嵇绍)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仅仅授予秘书郎呢。”于是下发诏书征用他,一开始就任他为秘书丞。
嵇绍开始进入洛阳,累次升迁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也很器重他,常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再有遗漏不用的贤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赞许他,认为他大有前途,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能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贬斥,司州里的`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信,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往,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当时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升任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去世,太常奏请给陈准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之所以能永垂不朽,是因为有高尚的品行才享有美好的名声,一般的德行就配予普通的称号,谥号叫文武显现其功德,叫灵厉表露其劣迹。近来礼官带有私情,奏请谥号不根据生前的行为。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再议。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齐王冏执掌政事以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骄横奢侈,嵇绍上书劝谏道:“夏禹以居室简陋而获得美誉,唐、虞以茅草屋顶而显示德行,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深思谦虚谨慎的道理。”齐王冏虽然谦顺地回复了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府咨询事情,正赶上齐王冏举办宴会,召董艾等人共商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侍中嵇绍善于弹琴,您可以让他演奏。”侍从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齐王冏说:“今天我们欢聚,您又何必吝惜琴技!”嵇绍回答说:“您匡复国家社稷,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名能够流传后世。我虽说身份寒微,但也忝列侍中,身穿朝服,头戴冠冕,出入于朝堂之上,怎么能够手执乐器,去做那些伶人所做的事情呢!假若是脱下官服参加私人宴会,那我就不敢推辞。”齐王冏(听后)很惭愧。董艾等人也很不自在地退身而去。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遇到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銮驾,飞箭如雨一样密集,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篇4:《晋书·周访传》原文及参考译文
《晋书·周访传》原文及参考译文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赞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员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统帅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统帅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军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惮于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
篇5:《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
《晋书孙绰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孙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①,则当点额暴鳞矣。”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征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乃上疏。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注】①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译文:
孙绰字兴公。他学识广博且擅长写文章,年轻的时候和高阳人许询都有很远大的志向。住在会稽,纵情山水十多年,于是写《遂初赋》以表达自己的情志。曾经瞧不起山涛,而对人说:“山涛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人,官员不是官员,隐士不是隐士,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他会头碰石壁、鳞被暴晒。”(孙绰)住所前种了一棵松树,经常亲自守护,邻居对他说:“这棵树并非不好看,只是恐怕永远没有成为栋梁的日子了。”孙绰回答说:“枫树和柳树即使有合抱之粗,又有什么用呢!”孙绰与许询是当时的名流,有人喜爱许询的超逸不凡,就瞧不起孙绰,有人喜爱孙绰的文采辞藻,而不向许询学习。僧人支遁试问孙绰:“你和许询相比怎么样啊?”孙绰回答说:“若论高情远致,我早已自叹不如;但若说吟诗作赋,许询就不如我了。”孙绰非常看重张衡、左思的赋,经常说:“《三都赋》《二京赋》,是对五经的宣扬。”曾经做《天台山赋》,文辞情致非常美妙,文章一写成,就给友人范荣期看,说:“你试试(把它)扔到地上,应当会发出金石的声音。”荣期说:“恐怕此金石声不合乎音乐。”但是每读到好的句子,就说:“应是我们这些人的语言。”孙绰本性通达率真,喜欢开玩笑。曾经与习凿齿共行,孙绰走在前面,回头对习凿齿说:“被沙石冲洗淘汰,瓦石就落在了后面。”习凿齿说:“被簸箕簸扬,糠秕就飘在了前面。”
征西将军庾亮请孙绰担任参军,补任章安令,朝廷征用担任太学博士,升任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任命他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荐他为右军长史。转任永嘉太守,升任散骑常侍,兼任著作郎。当时大司马桓温欲谋划中原,认为河南基本平定,将迁都洛阳。朝廷畏惧桓温,不敢提出异议,并且北方萧条,人心不稳,虽然都知道不行,但没有谁敢先进谏。孙绰于是上疏。桓温看见孙绰的奏章,不高兴地说:“问候兴公,为什么不找出你的《遂初赋》(选择归隐),(你)懂得别人的家事吗?”不久调任廷尉卿,兼任著作。
孙绰年少时凭借文才闻名,在当时的文士中,孙绰是其中之首。温(峤)、王(导)、郗(鉴)、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刻在石头上。五十八岁的时候去世。
篇6:《晋书·王浚传》原文及译文
《晋书·王浚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译文:
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众人都笑他,王浚说:“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后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羊祜说:“王浚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迁王浚为益州刺史。王浚设下计谋,将张弘等贼人全部杀掉,因功封关内侯。王浚在任,怀柔安抚招来的不同习俗的人,并用威严信用待人,当地各族百姓,多来归附。王浚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一向知道王浚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浚于益州。于是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不久晋武帝拜王浚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浚给皇帝上疏说:“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武帝内心同意王浚的意见。
篇7:《晋书山涛传》的原文与译文解析
《晋书山涛传》的原文与译文解析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日:“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日:“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 山涛传》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开建未遂遂:完成
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笃:深重
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恒:一定
D.或谮之于帝谮:劝告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3分)
②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3分)
③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3分)
参考答案
【1】D 谮:攻击或诬陷
【2】D ①讲山涛年轻时就很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练。
【3】B A.“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应为“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C.“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D.与卢钦论用兵之本的是山涛,“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准确。
【4】①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
②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
③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后坐事 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宿:素有的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寝:平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随帝意所欲为先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①帝虽悟而不能改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定②质于齐,兵乃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州辟河南从事B.涛正色保持之。
C.不遗疏远单贱D.上疏告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答案解析:
1.D(平息)
2.A(A.动:作为、当作;判断词:是。B.都是介词“把”。C.都是连词“却”D.都是副词“才”)
3.C(A.从事,古:官名;今:干某项事业等。B.保持,古:文中是“保护”意;今: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等。 D.告退,古:辞去官职;今:集会中途退场等。)
4.D①讲山涛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道圆滑。)
5.B(A.“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不合原意。 C.“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 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我行我素”是指山涛在外人非议时所采用泰然处之的态度,是不辨己之得失而照做自己的工作。D.“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句不确。)
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薄。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史。当时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问候。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承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不但不合礼制,而且也不祥。国家的安危,一定要依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十余年中,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好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任凭皇帝挑选。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山涛凭自己好恶任意选人。
有人把这事在皇帝面前作为攻击山涛的借口,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山涛在朝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他以年衰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又不准许。皇帝曾在宣武场讲习武事,山涛有病,让他乘车跟随。他就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议论很精确。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丝一百斤,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橱顶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追究。山涛拿出丝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当初的印封还完好。
篇8:《晋书何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晋书何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乡里遭遇**,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有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完、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为何你到此止步了。
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晋书何攀传》原文及译文解析(合集8篇)】相关文章:
《晋书·贺循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3-03-26
高考文言文“羊祜”的阅读原文及译文2023-04-25
《晋书·郭璞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09-06
《晋书谢安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2023-03-24
《鲁云谷传》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11-16
房玄龄文言文翻译2023-07-21
王安礼传原文及译文2022-08-25
孙承宗传原文与译文2023-02-26
《王规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2023-08-29
郭舒的阅读答案及翻译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