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共8篇)由网友“Atelie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老舍诞生于一个忧患深重的年代,他在19世纪末(18)出身于现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中、下层,此时此刻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危亡。老舍幼年一直在北京贫困的大杂院中生活,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体验主要来自这里,他的小说的材料也来自这里。1924年初到1929年夏天,老舍在伦敦整整生活了五年,同时老舍全部创作生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老舍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
1 满族旗人文化
八旗制度在建立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对原来处于纷乱状态的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整合,主要是移风易俗。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他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本在童年时期的满族文化的培育下开始茁壮成长,这一点在老舍的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篇老舍的小说,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满族旗人的影子。《正红旗下》是其满族文化的代表作,《正红旗下》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风俗礼仪、审美需求等方面的日常表现,表达了满族旗人生活中的空虚、沉沦、自得、腐败、迷信和衰落。《茶馆》表现了满族人礼仪周全的文化生活方式,采取了温情的笔调和比较公平公正的态度反思批判满族文化的原生态。《骆驼祥子》不仅触及到了人力车夫祥子灵魂的深处,更是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老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中实现了对满族文化的压抑和张扬。
2 矛盾的宗教观念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老舍本人是个基督教徒,他是在对基督教文化深入了解之后,感到入教对自己健康发展有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之后他的.这种思想在作品中也逐渐反映出来。一方面,他热衷于宗教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组织,体现了他对社会、对宗教的热爱与关心。在创作方面,基督教文化也始终影响着老舍。在不同时段,在不同作品中,都体现出老舍的基督教情结。另一方面,老舍对宗教也存在着不信任的心理。例如,《老张的哲学》中客观地描绘了好坏不一的基督教徒,最大的坏人老张也号称信基督,而实际上他只信钱,龙树古是救世军军官,他入教的真正原因是想参加社会活动,这种描绘更突出体现了作家矛盾的宗教观。
3 家庭观念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罕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在小说中,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崇尚的家族理想,也是祁老人唯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月牙儿》中的母亲形象,正是老舍心中伟大的母亲,上坟、做老妈子,其实都是老舍对往事的追忆。《猫城记》重点描述了父子、夫妻关系,而这正是家庭最为重要的伦理关系。《离婚》是一部有特色的家庭题材小说,它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几个形态各异的家庭,而且表现出作者关于家庭问题的多方面思考。
4 女性形象
老舍先生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老舍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具体而言,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第一,新潮女性,只要涉及到新潮女性,老舍都给她们一些时髦的装束,像《善人》中的汪太太、《四世同堂》里的胖菊、《善人》中的穆女士、《阳光》中的女主人公等;第二,传统女性,与新潮女性相对,老舍在他笔下塑造了大量的传统女性形象,《四世同堂》中的韵梅堪称这类女性形象的典范,《正红旗下》的大姐和韵梅一样,终日操劳,恪守妇道,心地善良,以德报怨。作家通过描绘表现出了对传统女性的赞扬;第三,凶悍女性,典型的有《骆驼祥子》中的虎妞、《正红旗下》大姐的婆婆以及《猫城记》中的公使夫人等,老舍以他的生活经验和深刻观察,对悍妇、泼妇等给予了坚决的否定,同时也表达了对其的深切同情。
5 市民形象塑造
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老舍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市民形象。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透过老舍笔下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和世事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也可以看出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清醒认识。例如,《二马》中奴才式的人物马则、《离婚》里的张大哥、《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赵子曰》中的李景纯、《骆驼祥子》里的祥子等。尤其是《四世同堂》,共刻画了一百几十个人物,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阶层的一部百科全书,仅其中的重要人物就有三四十人,而且就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来看,真可谓涉及各行各业。在这部巨著中,老舍先生对市民群中人物的地位层次作如此清楚而准确的描写,是他以前的作品中所不曾有过的,反映了在灰色社会环境下市民大同小异的人生态度和生存哲学,刻画出了城市中下层贫民的极度窘迫。借此,老舍表达了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所生存的“悲惨世界”的深切同情。
6 民族精神的体现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凝聚了他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爱与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例如,《正红旗下》是一首各民族团结的伟大赞歌。《二马》体现了对整个国民性的反思,尤其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月牙儿》通过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命运变迁,描写出了当时社会深刻黑暗的现实。《猫城记》则讲述了“我”与朋友到火星探险,不料飞机意外坠毁,只剩“我”一人流落在“猫人国”的遭遇。在“猫人国”里,女性地位低下,妻妾制度盛行,老舍的这些描写表达了对封建文化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同时,这篇寓言讽刺体小说在讽刺的外表下,包含着激烈而矛盾的情感态度。《四世同堂》是一部描写人民苦难和斗争生活的宏篇巨制,展现了各色各类的人物形象,积极地反思了民族文化现状,并寻求出路,反映出了普通市民的精神和气节。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也表达了老舍希望以自己的文学之路完成自己救国之路的理想。 二 老舍作品的创作特色
1 文笔幽默
幽默是老舍文学语言的一大特色,他因此而被称为“幽默大师”。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是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认识,以理性的高度,通过幽默的语言反映出来,最终产生美学效果,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意义。如《离婚》中有这样的描述:“张大哥知道的,大嫂也知道。大哥是媒人,她便是副媒人。”这改变了词语本身的语体色彩,显得诙谐生动。同样,《猫城记》中“自由”,就是“欺侮别人,不合作,捣乱”; “战争”,就是士兵“抱着头逃跑”,俗话说“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也就是“闲得无聊”的意思。总之,老舍是一个幽默小说家,善于运用各种修饰、修辞及语言技巧来叙事传情,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感,也深化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
2 语言通俗而生动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创造出了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普通话语言风格。“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白话文已经开始盛行,但老舍摆脱了以往半文半白的小说格调,而在文中大力使用通俗语言:俗白但又纯净,口语化但饱含哲理;同时也体现在其对普通话语言技巧的驾驭上,这也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为我国文学语言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例如,老舍常常借用北京口语中的惯用语、歇后语,使语言生动活泼。像《离婚》中孙先生讲的“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庸俗。再如,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多北京口语词汇,像“瞎掰”“傻佬”“小妞子”“讪脸”“敢情”“吃劲”等,通过这些语言的使用,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又如,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既不明显改变词义或词性,也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透视出北京话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同时,老舍注意吸取西方语言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形成了欧化语法,表达了一种特殊的修辞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
3 隐喻手法的运用
隐喻是老舍在作品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老舍的隐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含义隽永,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他的作品带上现代主义的特色,达到了其他作家无法企及的深度。例如,《断魂枪》讲述了沙子龙这一武林高手改变身份当客栈老板后的境遇,这两种身份差距可谓判若云泥,这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实则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现实。《猫城记》在塑造猫城中所有幻象时,依照现实社会为模板,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出完整的社会体系,以变形的方式隐晦地表达了种种思维倾向与情感内涵,勾勒出社会生活的变态,将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国家的灰暗局势夸张集中、深入表现,预言了病态民族与病态文化的灭亡,具有超强的社会表现力和相当广泛的批判辐射力。另外,在人物的姓名方面老舍也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方式,如《骆驼祥子》中有:祥子、小福子、二强子等,蕴含着求生、求强的意蕴,具有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美。总之,老舍通过隐喻的修辞方式实现了隐形的批判,在他的批判里,也饱含着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4 悲剧化的作品处理
老舍出生、成长于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这从根本上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这在其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老舍小说创作美学风格多姿多彩,其中不乏许多悲剧作品,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例如,《我这一辈子》中描述的老巡警被黑暗的社会所毁灭的故事。而《月牙儿》中,作家在作品中客观地道出,母女必然难以抗拒地相继沦落风尘,以一种悲悯的笔调,对母女俩投注了诚挚的关爱之心。同样,《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因固守传统文化而深受其害,等待他的只有不幸和苦难。《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悲剧,而且他与虎妞的婚姻悲剧故事也耐人寻味。总之,老舍的悲剧观念来自于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切省察,他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使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共同的思想:城市是葬送主人公身体和道德的坟墓,生活于其中的主人公难逃悲剧的命运。
综上所述,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老舍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在小说中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老舍作品构建的文学世界,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是世界的不朽之作,这也使其成为风格独具、享誉中外的文学家。
篇3:辛弃疾创作特色
辛弃疾创作特色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
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四、辛词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辛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有民间通俗语言,《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也有夹杂许多虚词助语的文言句式,如《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节奏和语义连贯性。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上阕语气极其委婉曲折,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及其倔强的生活态度。下阕用散文的写法入词,通过作者与松对话,绝妙地描写醉态,不仅生动且意味深长。
篇4:老舍作品创作风格
老舍作品创作风格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 “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篇5: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1872年1月,俄国报纸报道了一位35岁妇女的死讯:衣着楚楚,带着一包换洗衣服,女郎把自己扔入莫斯科外Yasenki火车站一辆外国火车的车轮下。那位妇女身份被确认为Anna Pirogova,列夫•托尔斯泰妻子的远方亲戚,以及他好友和邻居 Alexander Bibikov的情人。很快有小道消息说,亚历山大曾告诉安娜他计划离开她并娶他儿子的新女家庭教师。对此无能为力,她给他留下一个简短的字条——“你是害死我的人,高兴去吧,如果杀人会是件乐事”——然后逃走。托尔斯泰本人后来参与料理安娜的后事,据说这位作家曾经认识的女子身后模糊难认的遗体在作家的脑海留下了如此长久的印象,以至于一年多后他才能提笔写下这部他早已在心中得出悲剧结论的新小说。
《鸟》
达夫妮•杜穆里埃
杜穆里埃夫人某些最著名的作品灵感源自位于英格兰西南端康沃尔郡她移居的家园,这点众所周知。《牙买加旅馆》(1936)的灵感来自在1930年作者在真实生活中的牙买加客栈住过的一整晚,这家18世纪的客栈孤零零地位于Bodmin荒野。《法国人的港湾》(1941)的灵感出自Readymoney海岸,那里杜穆里埃有一栋位于海岸边的度假别墅。而在《蝴蝶梦》(1941)中令人难忘的华屋Manderley,至少部分是杜穆里埃本人在1943年搬进去住过的一栋豪华乡间别墅。在这栋名叫“曼纳比利”别墅居住的时候,她看到附近农场里一群海鸥跟着一个犁,突然一个简单又让人泄气的念头闪出——如果鸟袭击人会发生什么。 小说《鸟》,最早出现在杜穆里埃的1952年的作品集《苹果树》里。
《第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1942年,19岁的约瑟夫•海勒加入美国空军,并在二战结束前参加了超过50次欧洲轰炸行动。他的军中生活对他影响甚大——他变成一个爱咬指甲的慢性重度焦虑患者,还有梦里尖叫的习惯——他又花了八年时间才开始用写作来对付他的经历。战后当了几年无聊的广告文案后,1953年的一个下午,一句话突然击中海勒的脑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一见钟情。初次相见,约塞连(此刻他还没给人物起名为约塞连上尉)便狂热地恋上了随军牧师。”此后七天海勒写了前二十页,他本以为这只是个短故事,可他又花了八年才完成这本最终叫作做第22条军规的书。
《罪与罚》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当他开始写本书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起初的构想是写本起名“醉汉”的书,书中他试图探索酗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直到他发现一位名叫 Lacenaire的法国作家和杀人犯的作品,此人在1936年因残忍杀害一位年轻人和他的母亲而被处死。在狱中时,皮埃尓写散文和诗歌,与记者和研究者会面,做些会晤、演说和会谈,自愿当心理学研究对象,甚至提供用他的脸做的活面具,这一切都有明显的企图,想要成为社会不公的符号并保证他的恶名在他死后也能长久存在。尚不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听说Lacenaire时是否已经创造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但是罪与罚中对典当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和她的同 父异母妹妹丽扎韦塔的杀害和三十年前Lacenaire的罪行,这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这件事很出名,弗兰肯斯坦是应拜伦爵士的建议而写,当时一群客人拜访他在日内瓦湖的别墅,包括诗人雪莱和她的未婚妻玛丽,每个人都要写个鬼故事来消遣时光。起初有所保留,19岁的玛丽还是写出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说的杰作来迎接挑战,灵感来自她躺在床上时跃入脑海的一个恐怖影像。“当我把头放在枕头 上,……”在小说开头的引言中她回忆道,“我看到—闭着眼,但脑中形象清晰—一个入了邪道的苍白学生跪在他拼凑起来的物体旁边。”两年后弗兰肯斯坦的第一版匿名出版,1822年再版,1823年出现舞台剧版本,1831年献给她九年前逝去的先夫,修改的第三版本最终出版。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阿瑟•柯南•道尔
197月,阿瑟•柯南•道尔在船上遇到一位从布尔战争回国的英国记者Bertram Fletcher Robinson。他俩很快成为好友,第二年道尔同意去拜访罗宾森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家,想要合作一部新小说。罗宾森带道尔去达特穆尔荒原,一大片古老的荒野(现在是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谈资罗宾森告诉他一个很久的民间故事,一位臭名昭著名叫Richard Cabell的当地乡绅,显然把他的灵魂卖给了魔鬼——当他1677年死去时,地方传闻说一个魔鬼般的巨型黑色猎犬从荒原里冲出来护送他的灵魂进入地 狱。尽管道尔同意过和罗宾森共同执笔,但一旦他开始在纸上写作,很快就变成一篇新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式探案(他早期八年),然后罗宾森的部分被放在一边, 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助理情节设计师”。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并不十分清楚谁启发了哈代创作一个工人阶层的年轻人努力成为学者的故事,但似乎这位取名裘德.福雷的人物至少有一部分原型是哈代的悲剧性朋友Horace Moule。生于1832年,摩尔1851年在牛津大学挣得一席之地,但没能取得学位。三年后换到剑桥,他又花了十四年才完成他的学业,在此期间他努力和 自己的酗酒以及严重的抑郁做斗争,最后1873年9月他躺在床上割开喉咙自杀,当时年仅41岁。
《小妇人》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书中这四位匿名为马奇的四姐妹都是以作者和她的三姐妹为原型。路易莎本人就是那位意志顽强的主角乔,她的大姐安娜是梅格,她的小妹梅是艾米,而年方 23就去世的二姐伊丽莎白,是书中的贝丝。背景和姐妹可能差不多,她们的故事和环境却不同:马奇家完全谈不上富裕,但是奥尔科特家在她童年时期一直都是近乎贫困潦倒。而且马奇家的父亲——一位慈爱和博学的内战英雄——也和奥尔科特自己的父亲大不一样,她的父亲博若松,一位爱好和平的素食教师和超验主义的早期鼓吹者。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1869年1月,乔治•艾略特在旅途中写了份这一年希望完成的任务清单,其中就有一部名叫“米德尔•马契”的小说。尽管艾略特似已决定开始写,新小说却进展缓慢。当时她的儿子桑尼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这年晚些时候她完全停止了写作,直到10月桑尼去世,艾略特只写了三章,这本书最后可是一部86章的巨著,艾略特迅速搁置了这项工程。据说直到一年多后,1870年11月艾略特才重启写作。她开始写一本全新的书,起名布洛克小姐。这个新故事引入一位名叫多萝茜的人物,但在写布洛克小姐期间,艾略特看到把这个故事与她之前搁置的三章合并的机会,于是《米德尔•马契》诞生了。
《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
赫尔曼•梅尔维尔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太平洋捕鲸船 Acushnet号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小说白鲸的原初灵感,后来的编辑和评论家也因此把梅尔维尔真实生活中的船员伙伴和他书中的人物做类比。但是Acushnet号远非他唯一的灵感源泉,毫无疑问梅尔维尔受到了一段真实故事的影响,18在中太平洋一艘名叫Essex的捕鲸船被一头抹香鲸袭击并被撞沉。后来在Acushnet号上时梅尔维尔遇到了Essex号八位幸存船员之一的儿子,1851年白鲸发表时他见到了该船的船长,George Pollard,一位他之后形容为“他所见过的最非比寻常的人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很多人都相信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建立在真实故事之上,即漂流者Alexander Selkirk的真实生活经历。但这可完全不能保证。实际上,这两个故事明显不一致。 Selkirk是在太平洋上自愿被驱逐的,而克鲁索是在加勒比海域翻船。前者滞留了四年,克鲁索却是28年。而且Selkirk孤独一人,克鲁索的故事里有土著、食人族和海盗,所以有些编辑提出笛福心里另有个故事。或许克鲁索的故事取材于17世纪船长Robert Knox在斯里兰卡的囚禁,这段经历后来出版为书《斯里兰卡岛的历史关系》(1681),或许是另一位英国医生Henry Pitman,他从英国加勒比关押罪犯的殖民地逃出,在附近的岛屿船失事了。还有种可能,笛福自己所说的有些实话,鲁滨逊漂流记是他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的真 实故事,他本人只是简单地当个回忆记录者。不管真实灵感如何,笛福小说的成功和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发行的第一年就印了四版,并一直广受欢迎。
《化身博士》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早已写过一部关于Deacon Brodie的剧本——此人为18世纪爱丁堡市议员,同时还有个夜盗的双重身份——1885年他梦到一位举止谦和的绅士变身为一个怪物。后来他的妻子芬妮回忆道,“在某个清晨的那段时间……我被路易斯惊恐的哭喊声惊醒,想到他在做噩梦,我就摇醒了他。他醒来大怒道,”你干嘛弄醒我,我刚梦到一个很好的妖魔故事。“她后来发现,她摇醒他的时候,正是杰科尔博士第一次变身为海德先生的故事酝酿处。
《三十九级台阶》
约翰•巴肯
19约翰•巴肯在英国东南部海岸Briadstairs一家疗养院,调理从胃溃疡恢复的身体,开始写他自己推为他的第一部惊人之作的书。据报道巴肯给小说取名自broadstairs一段从悬崖伸到海边的木质楼梯,虽然这个说法有几处矛盾:故事的一个版本是巴肯的年轻女儿曾一步两级台阶从木梯上跑下 并宣布从上到下需要“三十九步”,另一个说法是这里实际上有78级台阶,巴肯把数字减了一半以让题目更醒豁,或者是因为当时他刚好39岁。
《三人同舟》
杰罗姆 K•杰罗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杰罗姆想到个主意,写一本简单直接的泰晤士河导游手册,包括沿途的几个重要历史景点。可是当他开始写这本书时,杰罗姆的导游手册塞进 了越来越多他的回忆,自己和两位朋友George Wingrave和Carl Henschel,从伦敦到牛津坐船沿河旅行路上的轶事和相互打趣。于是,这三个人换了名字成为三人同舟里的人物,再加了条名叫Montmorency的狗。”正如杰罗姆所承认的,在英格兰人心底潜意识的某个角落,都少不了狗的因素。
《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珀•李
哈珀•李早就否认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其自传的说法,该书只是作者简单写下了所知所见以及第一手经历的反应。没关系,不难看出这部普利策奖的经典和作者在亚拉巴马州门罗维尔的童年的相似之处。和斯科特一样,李的父亲是位律师,1919年面临为两位被控杀死当地白人店铺老板的黑人辩护(一父一子两个人后来被吊死)。而且,李和斯科特一样,小时候是个假小子,他的大哥艾德文,和小说里杰姆一样比他年长四岁。1951年她母亲死后她写下这本书,故事中斯科特也失去了母亲。即使小说中的人物迪尔,夏天住在芬奇家隔壁的,是以她童年时代的朋友Truman Capote为原型的,在他母亲去纽约时,夏天来亚拉巴马和姑妈一起住。
篇6:余秋雨创作特色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散文小说化。余秋雨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余秋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篇7:“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
“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
在众多的“京味”小说作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舍。老舍的京味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本人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以至于赵园这样评价老舍:“他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1]老舍作品中“京味”体现在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北京人,表达京味幽默。
一、说北京话
“京味”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说北京话,用北京话写北京城,谈北京人,叙北京事,使北京方言成为文学世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老舍小说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夸张。据统计,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全书洋洋洒洒近11万字,真正用到的汉字只有2400个,都是一些常用字,这些常用字的循环使用,构成了整部小说。北京市民的口语,是老舍创作语言的主要来源,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京味的纯正、漂亮、活泼、通俗易懂。《离婚》中老李一家刚搬来,马老太太对他们叮嘱的那段话,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拉家常,真是惟妙惟肖,极富生活情趣。此外,老舍还特地用到了北京的土语,来增加语言的地方色彩。如写祥子的身体有两个词“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在其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北京人,老舍是把北京话当做一种艺术品来展览。虽说老舍用的都是口语化的语言,但经过他的精心加工,使作品读来亲切、真实、生动,富有文学气息。在对北京话的运用上,“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2]其实取得这样的成就,与老舍本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舍自己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3]老舍作为“语言大师”,在现代白话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杰出的贡献。
二、写北京城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的地域特点、建筑特点了如指掌。“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4]在老舍众多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创作特色。说起老北京,人们头脑中映现出的就是四合院、大杂院、胡同,好几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里,或是一个大户人家独占一个大院,老舍所写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样的场景。其著名长篇《四世同堂》就是以大户人家――祁家为描写对象,作品中对生活场景的描写有很多,特别是对祁家房子的描述,更能突显北京的地域建筑特色。除了对物质文化的客观展示,还有对北京城里特有的职业活动的生动描写,老舍对这些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让“城外”的读者对这些新奇的职业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了解“京味”文化下北京市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我这一辈子》中提到的裱糊匠这一职业,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不惜笔力用了三个自然段来详细的介绍做裱糊匠的好处――不愁没饭吃,工作――不只是伺候死人,还有神仙与活人也有他们的事。经他这么一介绍,人们对这一职业就明白了八九分。再者是对北京城里流传的民俗进行描写。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丰富多样,其中关于四时节令和婚丧嫁娶、人际往来等方面的民俗描写,在老舍的作品中描写得尤为生动具体。《离婚》中张大嫂要认菱做干女儿,既然认了,就要按北京的习俗来走过场,木碗和银锁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就更为详细了,单独写一篇散文《北京的春节》来描画北京人在春节里制造的的热闹景象,还有过元宵节时踏月、看灯的场面,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北京城在欢度节日氛围的笼罩下,是那么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京味”。
三、写北京人
北京城的主角是“北京人”,写北京,断然少不了写“人”。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5]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心,因为一直生活在天子脚下,所以北京人觉得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老舍曾用“官样”一词来形容北京人所表现的文化特征。说起北京人特有的优越感,在老派市民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就《离婚》里的张大哥来说,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老。包括国外的巴黎、伦敦都算是乡下,世界的中心是北平。这种想法有多么的荒唐可笑。有优越感的人,必然就好面子。讲究体面,讲究排场,刻意的去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了礼仪。“面子”就是北平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华丽的装饰,把他们的生活装点得热热闹闹,遮掩着实际生活的空虚无聊。《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在外面战火纷飞,即将成为亡国奴的情况下,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即使做了亡国奴也要为自己庆寿,这种思想让人感到深恶痛绝,民族危亡意识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所要讲求的面子。北京文化的“精髓”在老舍笔下的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老舍在写这些“京味”文化时,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作为北京人的老舍,对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是热爱的,但对于这种文化导致的过于腐朽的一些思想,他又是竭力批判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伤感、悲哀,以至若有所思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6]
四、“京味”幽默
老舍不仅是一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幽默大师”。老舍自幼接触到的是下层贫民的生活,又受到北京作为皇城的那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上他深受英国幽默讽刺小说(狄更斯等)的影响,形成了老舍笔下特有的幽默风格。他为这种幽默打上了深深的“京味”,成为一种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所以说,幽默也是老舍作品对于“京味”的表现。老舍的幽默风格是慢慢走向成熟的。在早期的作品中,他的幽默并不成功,好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故意的去制造幽默,使他的幽默陷入了一种“油滑”状态,为幽默而幽默,成了一种北京话似的调侃。老舍曾一度为此苦恼,还故意禁止自己幽默,却又觉得这是艺术创作个性的缺失,在苦苦思索之后,他终于为自己的幽默找到了健康发展的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作品是《离婚》。写到老李第一次去张大哥家吃饭时的少言寡语、紧张,作者这样写道:“到朋友家去,他的汗比话来得方便的多,有时候因看朋友,他能够治好自己的伤风。”还有对吴太太外貌的描写:“吴太太的模样确是难以为情:虎背熊腰,似乎也是个练家子,可是一对改组脚,又好像不能打一套大洪拳――大概连太极都得费事。”此时,我们再看他的幽默,已经是把握有度,贴近生活,谑而不虐。老舍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是为了展示北京的文化,用幽默笔法表达他的讽刺意味,用茅盾的话说就是:“在老舍先生嬉笑怒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7]
综上所述,老舍作为北京人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谓是浑然一体。他用他那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入地挖掘了对他影响颇深的“京味”文化,对于他熟知的文化有热爱,有批判,有反思,作者对这种文化的复杂态度,都倾注于创作的笔端,试图通过自己对北京文化的阐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反思,最后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是一代文豪留给人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篇8: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灵感来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文学创作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今日,文艺君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大师们的生活,探索寻求这十五篇著名文学作品创作的灵感之源!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1872年1月,俄国报纸报道了一位35岁妇女的死讯:衣着楚楚,带着一包换洗衣服,女郎把自己扔入莫斯科外Yasenki火车站一辆外国火车的车轮下。那位妇女身份被确认为Anna Pirogova,列夫•托尔斯泰妻子的远方亲戚,以及他好友和邻居 Alexander Bibikov的情人。很快有小道消息说,亚历山大曾告诉安娜他计划离开她并娶他儿子的新女家庭教师。对此无能为力,她给他留下一个简短的字条——“你是害死我的人,高兴去吧,如果杀人会是件乐事”——然后逃走。托尔斯泰本人后来参与料理安娜的后事,据说这位作家曾经认识的女子身后模糊难认的遗体在作家的脑海留下了如此长久的印象,以至于一年多后他才能提笔写下这部他早已在心中得出悲剧结论的新小说。
《鸟》
达夫妮•杜穆里埃
杜穆里埃夫人某些最著名的作品灵感源自位于英格兰西南端康沃尔郡她移居的家园,这点众所周知。《牙买加旅馆》(1936)的灵感来自在1930年作者在真实生活中的牙买加客栈住过的一整晚,这家18世纪的客栈孤零零地位于Bodmin荒野。《法国人的港湾》(1941)的灵感出自Readymoney海岸,那里杜穆里埃有一栋位于海岸边的度假别墅。而在《蝴蝶梦》(1941)中令人难忘的华屋Manderley,至少部分是杜穆里埃本人在1943年搬进去住过的一栋豪华乡间别墅。在这栋名叫“曼纳比利”别墅居住的时候,她看到附近农场里一群海鸥跟着一个犁,突然一个简单又让人泄气的念头闪出——如果鸟袭击人会发生什么。 小说《鸟》,最早出现在杜穆里埃的1952年的作品集《苹果树》里。
《第22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1942年,19岁的约瑟夫•海勒加入美国空军,并在二战结束前参加了超过50次欧洲轰炸行动。他的军中生活对他影响甚大——他变成一个爱咬指甲的慢性重度焦虑患者,还有梦里尖叫的习惯——他又花了八年时间才开始用写作来对付他的经历。战后当了几年无聊的广告文案后,1953年的一个下午,一句话突然击中海勒的脑海;“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一见钟情。初次相见,约塞连(此刻他还没给人物起名为约塞连上尉)便狂热地恋上了随军牧师。”此后七天海勒写了前二十页,他本以为这只是个短故事,可他又花了八年才完成这本最终叫作做第22条军规的书。
《罪与罚》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当他开始写本书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起初的构想是写本起名“醉汉”的书,书中他试图探索酗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直到他发现一位名叫 Lacenaire的法国作家和杀人犯的作品,此人在1936年因残忍杀害一位年轻人和他的母亲而被处死。在狱中时,皮埃尓写散文和诗歌,与记者和研究者会面,做些会晤、演说和会谈,自愿当心理学研究对象,甚至提供用他的脸做的活面具,这一切都有明显的企图,想要成为社会不公的符号并保证他的恶名在他死后也能长久存在。尚不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听说Lacenaire时是否已经创造出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但是罪与罚中对典当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和她的同 父异母妹妹丽扎韦塔的杀害和三十年前Lacenaire的罪行,这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这件事很出名,弗兰肯斯坦是应拜伦爵士的建议而写,当时一群客人拜访他在日内瓦湖的别墅,包括诗人雪莱和她的未婚妻玛丽,每个人都要写个鬼故事来消遣时光。起初有所保留,19岁的玛丽还是写出一篇哥特式恐怖小说的杰作来迎接挑战,灵感来自她躺在床上时跃入脑海的一个恐怖影像。“当我把头放在枕头 上,……”在小说开头的引言中她回忆道,“我看到—闭着眼,但脑中形象清晰—一个入了邪道的苍白学生跪在他拼凑起来的物体旁边。”两年后弗兰肯斯坦的第一版匿名出版,1822年再版,1823年出现舞台剧版本,1831年献给她九年前逝去的先夫,修改的第三版本最终出版。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阿瑟•柯南•道尔
197月,阿瑟•柯南•道尔在船上遇到一位从布尔战争回国的英国记者Bertram Fletcher Robinson。他俩很快成为好友,第二年道尔同意去拜访罗宾森在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家,想要合作一部新小说。罗宾森带道尔去达特穆尔荒原,一大片古老的荒野(现在是个国家森林公园),作为谈资罗宾森告诉他一个很久的民间故事,一位臭名昭著名叫Richard Cabell的当地乡绅,显然把他的灵魂卖给了魔鬼——当他1677年死去时,地方传闻说一个魔鬼般的巨型黑色猎犬从荒原里冲出来护送他的灵魂进入地 狱。尽管道尔同意过和罗宾森共同执笔,但一旦他开始在纸上写作,很快就变成一篇新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式探案(他早期八年),然后罗宾森的部分被放在一边, 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助理情节设计师”。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并不十分清楚谁启发了哈代创作一个工人阶层的年轻人努力成为学者的故事,但似乎这位取名裘德.福雷的人物至少有一部分原型是哈代的悲剧性朋友Horace Moule。生于1832年,摩尔1851年在牛津大学挣得一席之地,但没能取得学位。三年后换到剑桥,他又花了十四年才完成他的学业,在此期间他努力和 自己的酗酒以及严重的抑郁做斗争,最后1873年9月他躺在床上割开喉咙自杀,当时年仅41岁。
《小妇人》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书中这四位匿名为马奇的四姐妹都是以作者和她的三姐妹为原型。路易莎本人就是那位意志顽强的主角乔,她的大姐安娜是梅格,她的小妹梅是艾米,而年方 23就去世的二姐伊丽莎白,是书中的贝丝。背景和姐妹可能差不多,她们的故事和环境却不同:马奇家完全谈不上富裕,但是奥尔科特家在她童年时期一直都是近乎贫困潦倒。而且马奇家的父亲——一位慈爱和博学的内战英雄——也和奥尔科特自己的父亲大不一样,她的父亲博若松,一位爱好和平的素食教师和超验主义的早期鼓吹者。
《米德尔.马契》
乔治•艾略特
1869年1月,乔治•艾略特在旅途中写了份这一年希望完成的任务清单,其中就有一部名叫“米德尔•马契”的小说。尽管艾略特似已决定开始写,新小说却进展缓慢。当时她的儿子桑尼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这年晚些时候她完全停止了写作,直到10月桑尼去世,艾略特只写了三章,这本书最后可是一部86章的巨著,艾略特迅速搁置了这项工程。据说直到一年多后,1870年11月艾略特才重启写作。她开始写一本全新的书,起名布洛克小姐。这个新故事引入一位名叫多萝茜的人物,但在写布洛克小姐期间,艾略特看到把这个故事与她之前搁置的三章合并的机会,于是《米德尔•马契》诞生了。
《白鲸》
赫尔曼•梅尔维尔
赫尔曼•梅尔维尔自己在19世纪40年代早期太平洋捕鲸船 Acushnet号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小说白鲸的原初灵感,后来的编辑和评论家也因此把梅尔维尔真实生活中的船员伙伴和他书中的人物做类比。但是Acushnet号远非他唯一的灵感源泉,毫无疑问梅尔维尔受到了一段真实故事的影响,18在中太平洋一艘名叫Essex的捕鲸船被一头抹香鲸袭击并被撞沉。后来在Acushnet号上时梅尔维尔遇到了Essex号八位幸存船员之一的儿子,1851年白鲸发表时他见到了该船的船长,George Pollard,一位他之后形容为“他所见过的最非比寻常的人之一”。
《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很多人都相信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建立在真实故事之上,即漂流者Alexander Selkirk的真实生活经历。但这可完全不能保证。实际上,这两个故事明显不一致。 Selkirk是在太平洋上自愿被驱逐的,而克鲁索是在加勒比海域翻船。前者滞留了四年,克鲁索却是28年。而且Selkirk孤独一人,克鲁索的故事里有土著、食人族和海盗,所以有些编辑提出笛福心里另有个故事。或许克鲁索的故事取材于17世纪船长Robert Knox在斯里兰卡的囚禁,这段经历后来出版为书《斯里兰卡岛的历史关系》(1681),或许是另一位英国医生Henry Pitman,他从英国加勒比关押罪犯的殖民地逃出,在附近的岛屿船失事了。还有种可能,笛福自己所说的有些实话,鲁滨逊漂流记是他自己认识的某个人的真 实故事,他本人只是简单地当个回忆记录者。不管真实灵感如何,笛福小说的成功和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发行的第一年就印了四版,并一直广受欢迎。
《化身博士》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早已写过一部关于Deacon Brodie的剧本——此人为18世纪爱丁堡市议员,同时还有个夜盗的双重身份——1885年他梦到一位举止谦和的绅士变身为一个怪物。后来他的妻子芬妮回忆道,“在某个清晨的那段时间……我被路易斯惊恐的哭喊声惊醒,想到他在做噩梦,我就摇醒了他。他醒来大怒道,”你干嘛弄醒我,我刚梦到一个很好的妖魔故事。“她后来发现,她摇醒他的时候,正是杰科尔博士第一次变身为海德先生的故事酝酿处。
《三十九级台阶》
约翰•巴肯
19约翰•巴肯在英国东南部海岸Briadstairs一家疗养院,调理从胃溃疡恢复的身体,开始写他自己推为他的第一部惊人之作的书。据报道巴肯给小说取名自broadstairs一段从悬崖伸到海边的木质楼梯,虽然这个说法有几处矛盾:故事的一个版本是巴肯的年轻女儿曾一步两级台阶从木梯上跑下 并宣布从上到下需要“三十九步”,另一个说法是这里实际上有78级台阶,巴肯把数字减了一半以让题目更醒豁,或者是因为当时他刚好39岁。
《三人同舟》
杰罗姆 K•杰罗姆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杰罗姆想到个主意,写一本简单直接的泰晤士河导游手册,包括沿途的几个重要历史景点。可是当他开始写这本书时,杰罗姆的导游手册塞进 了越来越多他的回忆,自己和两位朋友George Wingrave和Carl Henschel,从伦敦到牛津坐船沿河旅行路上的轶事和相互打趣。于是,这三个人换了名字成为三人同舟里的人物,再加了条名叫Montmorency的狗。”正如杰罗姆所承认的,在英格兰人心底潜意识的某个角落,都少不了狗的因素。
《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珀•李
哈珀•李早就否认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其自传的说法,该书只是作者简单写下了所知所见以及第一手经历的反应。没关系,不难看出这部普利策奖的经典和作者在亚拉巴马州门罗维尔的童年的相似之处。和斯科特一样,李的父亲是位律师,1919年面临为两位被控杀死当地白人店铺老板的黑人辩护(一父一子两个人后来被吊死)。而且,李和斯科特一样,小时候是个假小子,他的大哥艾德文,和小说里杰姆一样比他年长四岁。1951年她母亲死后她写下这本书,故事中斯科特也失去了母亲。即使小说中的人物迪尔,夏天住在芬奇家隔壁的,是以她童年时代的朋友Truman Capote为原型的,在他母亲去纽约时,夏天来亚拉巴马和姑妈一起住。
怎样激发写作灵感
一、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培养写作灵感
在写作过程中,灵感常常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突发奇想的 “顿悟”,常常在无意中出现,也不 会凭空而来。这就要求善于积累:积累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情感。
1、在生活中积累。教师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存储写作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 时,平时在头脑里积累存储的写作材料和信息,就会像放电影 似的,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关心社 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 动,丰富生活体验。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 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累积生 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2、在情感上积累。丰富的情感是文章的基础,文章如果 没有情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更不可能感动人心、震撼人心。 文章就是有情物,字里行间都表露做作者的情感。孕育写作灵 感不仅要积累丰厚的生活、知识,还要在情感上进行积累。灵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 脑,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帝”才给灵感回报。
二、善于观察,捕捉创作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一 定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不断充实自己头脑,陶 冶自己心灵,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到的事、物、人、景等都可以 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写作的材料,也是引发学生写作灵感的 东西。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每 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感受都给予热情赞扬。
三、用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知事物进行加工改造而创作出新事物 的心理过程,艺术家就是常常借助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通过对 事物的感知将已知事物丰富充实起来。灵感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有比较广泛 的知识作背景,对所牵涉的知识十分熟悉才能对问题做出直觉 的思考和判断,产生出各种灵感。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到优秀书籍中去,这样就可以 让学生的写作灵感随时能够产生。
从何处寻找写作灵感
1. 健身馆
经常去健身馆锻炼不仅可以激发你的自信心,还能帮你消除受挫感、怒气及其它的负面情绪。而且运动过后,你总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时再去想想写作上的事情,说不定就能找到灵感呢。
2. 购物商场
在购物商场你可以见到许多人,还可解读他们背后的故事,也许你猜测得并不正确,但里面多彩的颜色、玲琅的装饰物以及各类商店无疑会给你带来一些新鲜的刺激。
3. 火车站
看人来人往,听人们的招呼声、告别声及其它各类嘈杂声,你会获得许多写作上的线索。
4. 机场
机场比起火车站而言更有人情味,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人们拥抱挥泪、告别、团聚的场景,而这些都是人们的真情流露。还有什么比情感更激发你的写作欲望的东西的呢?
5.海滩
海滩很美丽,有听不厌的海浪声,有看不厌海、天、沙,还有偶尔飞过的海鸟,在这样的一副景象下,你的身体、头脑与心灵能获得极大的放松,在这种状态下你想到更多的妙语好词。
6. 楼顶
站在高楼大厦的顶部俯瞰整座城市,新鲜的想法就会不断地向你袭来。
7. 城市
车水马龙的城市,五光十色的城市,快节奏的城市,在城市里你可以找到许多写作素材。走在街上时,留意周围的一切、用心观察、倾听、领会。
8. 乡村
我在乡村长大,每次亲近自然总有种回家般的感觉,我感到深受鼓舞、我感觉焕然一新。抛开城市的喧嚣,到乡村驻足停留片刻,文字的灵动就会在你脑海浮现。
9. 家里
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我们常常会忽视身边的一些事物。你可以挑战一下自己,在家里走上几圈,然后要发现至少10件被你所遗忘了的物品。这很有趣,还能开阔你的思路。
10. 公交车
摘下耳机,听听别人的谈话。这些零碎的、五花八门的声音片段,对你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11. 杂货店
看看杂志的封面、观察观察进进出出的顾客,你就有极大的可能在这里找到写作的灵感。
12. 山上
山上的空气非常新鲜、空间也很开阔、又很安静,这是放松你的头脑的极佳场所。到山上走几圈,获得灵感吧。
13. 咖啡屋
坐下来看一会书、喝杯咖啡,或是听听别人的谈话。有时,仅仅是环境上的细微变化也会给你带来极不一样的感受。
14. 书店
身在数千本新书、老书、经典之作的围绕之中,翻开一页书,读一段文字或一首诗,你的灵感很有可能就会被触发,你的激情很有可能就会被点燃。
15. 水疗
放松一下自己的身体,缓解身上的压力,在心情舒畅的时候,你能写出更好文章。
16. 影片中
有创意、有想法、有内涵的影片桥段会给你带来许多新鲜的想法。
17. 床上
不多说,你懂的。
18. 游乐场
观察小孩子,看他们玩耍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那就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玩耍。体验一下小孩子的世界,以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你也能得到一些新鲜的想法。
19. 在你祖父母家中
老人们都有很多的故事,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20. 异国他乡
到陌生的地方去、见见陌生的人、听听陌生的语言、体验一下不同的食物与民俗,这能激发你的创造力。
21. 大学校园
离开你的电脑屏幕与办公桌,走进校园学些新东西、听听有意思的讲座,接触些不同的人,这对你的写作而言很有益处。
获得惊人写作灵感的有效步骤
1、找到兴趣
第一步,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让你的灵魂“着火”的话题,因为你所感受到的将贯穿于你文章的始终。
我发现,当我对生活中的某样事物越感兴趣,我就能越能在正确的情况下成功,并且影响我遇到的和身边的人。
2、捕捉灵感
当你找到一个感兴趣或甚至是狂热的话题,你就需要捕捉发现灵感的每时每刻。
这意味着你要弄清楚在一天当中的那些时段你的工作效率最高。对我来说,中午之前,临近午夜,都是工作的好时段。
你也可以随身携带一部记事本,这样你就能随时记下想到的每一个灵感。
3、保持信任
当你开始“我手写我心”的时候,你必须得让自己信任已经出现的或即将出现的每个想法。
这不是说你得发表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那是说你需要跟着灵感的步调走,让灵感以任意的方式出现在你身边。
4、保持流动
你信任,你流动。
跟着思维的流向走,获得写作空间的最好方式就是当你开始写作时,做一个大脑思维的整理。
基本上,我会先想出一个标题,然后尽可能好的列出大纲,最后让文字顺着流淌出来。
你可以称之为思维整理、自由写作,或者任意你喜爱的叫法。这仅仅是你在无编辑的情况下起草文章的一种方式。
5、暂停恐惧
每个人在写作之初都会有点害怕。我知道,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的写作并不一定是完美的,大部分时候也不需要。你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传达内心的想法。
人们只是在那儿听你说,而你可能会发生的这样那样的语法错误无伤大雅。
6、活得痛快
大胆的生活,持续的去寻找生活中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新经验。
就我个人而言,我正处于享受沉思和挖掘内心想法的生活阶段。
你可以享受旅行,或者试着去寻找在你的城市中特别的发现。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用心的去寻找和享受。
7、学习、成长
将你自己浸淫在身边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如,读书、看电影,和其他的作者或者朋友们交谈。
你成长的越快,思维扩散的方式就越多,那意味着你的写作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人类的进步永不停止,因为我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如果你们不是,那么就找一个让你觉得狂热的话题吧!
8、写作实验
享受写作的乐趣。有时候你会感到灵感枯竭,但也有时候会感到文思泉涌,一切都变得晶莹剔透。
这无关于完美,至少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我一种享受的方式,一种表达对世界看法的方式。
9、接受内心的批评
在你心里永远有一个批评家。他的意图就是帮助你自省,但有时候会矫枉过正,阻碍你去做心里真正想做的事情。
和你内心的批评家谈谈,让他知道你想要信任的过程,想要让灵感流淌。一旦做完了这些,内心批评家就会来以最好的方式帮助你完成一稿了。
10、记住你为什么要写作
你为什么要写作?
你还记得你刚发现自己对写作热爱的最开始的那些日子吗?
这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然,如果你成年后才开始写作,也有可能是最近的事。
记着你为什么要写作。当你开始写作时,你很容易会陷入细节,想要变得更好。
最后,难道你不享受写作和表达自我吗?
你已经在做那些事了吗?
让自己放松点儿,尽情享受你已经拥有的惊人写作技能,然后你就会写出令人惊异的充满灵感的作品了。
★ 我的母亲原文
★ 生活与创作作文
【老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共8篇)】相关文章:
老舍茶馆读后感2024-01-26
文学作品创作范文2022-09-16
老舍茶馆读后感精彩启迪2023-05-05
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2023-06-16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2022-04-30
茶馆的读书笔记作文2022-10-25
我的母亲老舍说课稿2023-07-21
小学茶馆读后感400字2023-04-16
老舍我的母亲文章赏析2023-04-12
老舍话剧茶馆观后感400字作文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