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

时间:2023-06-09 07:59: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合集18篇)由网友“明月松间照”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

篇1: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

前些天回家时刚好要用到针线,我就自己到母亲房里去取,顺便把针线篮拿出来拍了几幅。

针线篮和我小时候见过的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碎布线头少了点,因为近些年缝缝补补的衣服几乎没有的缘故,平时偶尔打个纽扣而已,不过基本配备还是很齐全的。

妈妈说过针线篮是她当年的嫁妆之一,竹编的,十分结实,造型也很简单。竹条上已经泛起包浆,因为经年累月的使用过,沾了手心的汗汁,微黄透红,像母亲沧桑的双手饱含着阳光的色彩,让我们都感到非常亲切。

在贫苦的年代里,针线篮的用处很重要。我们都曾穿戴过缝补的'衣裤,都离不开它的功劳。

小时候妈妈在忙完劳作和家务之后还要忙着为我们一家人缝补琐碎。要么在夜里要么在雨天,在我们写作业的旁边,在我们闲着的时候针线篮却和母亲一样在忙碌着,有时候在迷迷糊糊的睡眼里也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围着针线篮的背影。

有时候妈妈会叫我过去帮忙穿线,她还会从篮子里摸出一颗糖果来,我们七零后的童年有糖吃是多么幸福的事。母亲除了为我们的温暖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不时的给我们惊喜,像糖果一样甜蜜,从针线篮里传递出来的爱。

农村的小孩子都很野,特别是男孩。我们的衣服一不小心总会蹭破、划破,在玩游戏或者上山的时候。虽然上山捡柴火时穿的是旧衣裳,破了还得缝补,下次又可以用上,新的衣服是绝对不可以穿到山上去的。

小时候的我特别顽皮,经常犯错,就像衣服一不小心的破损。爸爸总要体罚我的,母亲则像缝补衣服一样细心的教导我,用她那心灵的针线对我的错进行修复,给我们温暖,呵护我们健康成长。

母亲的慈爱像针线篮一样无时不陪伴着我们生活,给予家人所有的关心如那针头,碎布缝补着我们的春秋。

针线篮,也叫“绩筐”,和我们老家的本地话很接近。

绩筐。纺绩时用以盛纱缕的筐。《西京杂记》卷四:“ 元后 在家,尝有白鷰衔白石,大如指,坠后绩筐中。”

在我们山里人家这是常见的家什,每家每户都有,是女红的必备品。

篇2:亲爱的母亲杂文随笔

亲爱的母亲杂文随笔

亲爱的母亲,不经意间看到了你已白的双鬓,岁月吻过的脸颊,“天人永隔”这个词浮出脑海。

我迷茫、无措、心慌,此时的我意识到了岁月无情,我拼命的成长,拼命的.茁壮;却,仍赶不上你衰老的速度;你的衰老在做加速运动,而我的成长、阅历却仍做着匀速运动。在你怀中撒娇的情景似在眼前,你如墨的发丝却已枯黄。曾经高大的你迅速萎缩,迅速到我猝不及防,看到弱小的你;我彷徨、恐惧、无奈。我自知,现在还不具备保护你的能力,我深知,现在的我无法让你放心,无法让你任性!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让岁月为你停留,让你见证我的幸福快乐,让你与我共享成功的喜悦。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纵容你所有的任性。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让你永远陪伴我。

我亲爱的母亲!

篇3:母亲的杂文随笔

关于母亲的杂文随笔

昨天因为一件小事情又和母亲吵了一架。这次吵架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并没有责怪母亲,也没有去反驳母亲对我的指责以及我的年少无知。只是留下母亲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对我充满着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这孩子真是不懂事,永远不知道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不容易。我的心里思索着,我一个孩子凭什么要去考虑家庭的不容易呢,可是心里却愧疚万分,错在于我,而不在母亲,不在他人。

母亲对我的指责大概有一会儿,看在我没有说话了,似乎感觉自己说话有点太重了,就试探着问了一句:“你怎么不说话了,你平时不是很厉害吗。”我并没有回复母亲的问话,过了好一会儿,我听到了电话那头父亲对我母亲的呵斥,孩子难免会犯错,你这样说孩子,他会受不了的,最后,母亲只好无奈地挂掉了电话。我想,电话那头的母亲,肯定是又恨又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以为这件事情会不了了之,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心事重重,回想着母亲指责我的话语。虽说话是有些重了,但是总觉还是有那么一些道理的。

对于这件事情我并没有太在意,可是今天午饭时分意外地接到了母亲给我发来的信息,由于是语音信息,本以为就是母亲责怪我的话语,并没有太在意,可是仔细一听,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安慰我,语气里倒是点几分认错的意思。可是作为我,并没有太高兴,母亲一个那么要强的人,居然会跟我认错,我想,除了有着无法言说的爱,又还能有什么呢。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我的印象中母亲高大,坚强,严厉。对我的学习,生活,交友都显得格外的严格。哪怕是有那么一点迂腐,却显得爱意浓浓。也正因为母亲这样中国式传统的教育,才成就了我现有的价值观。每每想起,都觉万分感谢母亲对我的教育。

家庭方面,母亲亦是任劳任怨,从来不会因为工作的劳累而抱怨,从来不会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我,每次只要需要的东西,母亲都会义无反顾的给我,哪怕自己吃点苦无所谓,绝对不能让孩子吃苦,虽说要我节约,但从来不会吝啬。这也许就是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吧。

我想,无论是我的母亲,还是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自己的孩子,她们用佝偻的背,来抚养孩子的成人。也许,母亲有一天会对你发脾气,但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都从来不会改变,因为我们是她们的孩子,我们和她们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

当母亲朝我们发脾气的时候,也许是她们用最无奈的方式来教育我们,也许,我们真该好好去体会体会母亲的那些,感受那一颗爱的炽热的心。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对于我们的母亲也是如此。

篇4:母亲的杂文随笔

母亲的杂文随笔

人与人之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母亲这里烟消云散;与身边人的爱恨情仇,在母亲这里唯独剩下第一个字;任何反对你的声音,在母亲这里,绝缘。

小时候最不会写的作文题就是关于母亲的,为此还经常被母上叨叨:怎么连我都不会写……

但即使是现在,要表达对母亲的情感,我还是……写不出来。就是再优美的辞藻,也配不上,配不上。

我不想去谈那些特例,我宁愿相信天下的`母亲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有一天。我还知道大恩不言谢,对于母亲把我带到这世上的恩,只有一个谢谢还是永远不够。

我的母亲背负了太多,从家庭到工作,而我能做的却很少——恐怕现在的我想要体会到她的感受,还远远不够。我只能给予我所能给予的爱,以及微笑着,面对未来的人生。

这种细微的情感说多了反而显得做作,不过对于母亲,我还能写很多很多,我还能写一辈子。

不知道未来当我过上这样的节日又会怎样呢……

篇5:母亲哭了杂文随笔

母亲哭了杂文随笔

那年七月,读大二的我和读大一的弟弟放假在家。正值盛夏,水稻正是生长的季节,田畈里自然没什么活儿。偶尔需要打农药,母亲亲自上阵,我们并不擅长。

天气干旱,菜园子里的活儿倒是不少。拔草、浇菜园更是常事儿。可弟弟向来对这些活比较抵触,干不了多久就跑回屋里去了。那是他的一方天地。有时,他在废报纸上练习毛笔字。有时,他坐在桌前看书。我们谁喊,他也不理睬。

我常跟了母亲,去菜园子里帮忙。母亲浇菜园,我负责拔水。水井里的水,需要用绳子一桶桶拔上来,费时还费力。有我帮衬着,母亲倒是省下了不少时间,可以腾出空来挖菜地、锄草什么的。母亲打菜药时,我坐在边菜地埂上择第二天要卖的菜。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张家长李家短,一寸寸的时光倒也平和安然。

天天如此,我便觉得有些乏味无趣了。但着实舍不得见母亲太劳累,只得去了。如今回想起来,关于故乡最美的回忆,还是跟着母亲干活的那些时光呢。可当时,却单单觉得无聊地透顶。

那时,父亲刚离开一年多,我和弟弟又都远在外地读书,家里的开销太大。母亲没有收入,只得靠种菜卖菜。夏天的蔬菜品种很多,母亲终日忙碌,一刻也不得清闲,只想着种出更多的菜。母亲几乎每天都是挑着满满当当的两大篮子菜去街上。但是,别人家菜地里的各类蔬菜也都长出来了,所以不见得每天都能卖完。多余的菜也吃不完。母亲便想送些给姥姥家。

姥姥家菜园子面积小,菜品种少之又少。平常,当季的蔬菜多了,母亲便捆一蛇皮袋,骑着自行车,送到姥姥家。往往是蛇皮袋一卸,就调转车头往回走。姥姥喊也没用,母亲想早点回去浇菜园呢,园子里的菜旱不起。那是一家收入的来源啊,任谁都晓得那片菜园对于我们仨的重要性。

那天,行情不好,母亲卖完菜回来,篮子里还剩下了一大堆长豇豆、瓠子和荆芥。母亲想让弟弟给姥姥送去。弟弟当时正和同学聊着天。他似乎不情愿,记不起母亲说了什么,他们起了争执。弟弟的'原话我想不起来了,大致是抱怨母亲能力太低。因为我们读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都需要申请助学贷款,还要申请学校的助学金来补贴生活费。

忽然,站在一旁的母亲失声痛哭起来,大滴大滴的眼泪从母亲沧桑的脸上滑落,落在脚边的菜篮子里,滚到篮子里的豇豆上。母亲一边大声地哭着,一边说着什么。说到伤心处,一度哽咽。我听得出,母亲的哭声里,满满的,都是难言的无助和悲伤。

那两年,父亲患病,离开,家里家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生活的艰难真是无法想象。母亲一人扛起了全家的重担,终日省吃俭用辛劳不已。我想,母亲的心当真是被伤得透透的了。在那样无情刻薄的批判前,母亲平素里费尽心力撑起来的坚强轰然坍塌。母亲也有撑不住的时候啊,那样瘦弱的身体,怎能经受住那样超负荷的重压呢?

正在择菜的我忙站起身,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弟弟的同学也忙着打圆场,可弟弟那刺耳的话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心,母亲的眼泪仍旧哗哗地往下流,止也止不住。

弟弟少不更事,完全不顾及母亲的感受,一句话惹出了母亲的眼泪。时至今日,已为人母且历经种种的我已懂得了母亲。母亲累啊,苦啊,一个人,用一双手,一副扁担,两个菜篮子,两个水桶,两个粪桶,完完全全地扛起了这个贫寒的家。生活的重担压在她瘦弱的双肩,她没有退缩。

她怎能退缩呢?一双儿女还在学校里读书,她说什么也不会让我们辍学的。即便我们生活拮据,但每每返校,母亲总能给我们拿出一部分的生活费。常年的挑菜,挑水,挑粪,母亲被一副扁担压得更加矮小了,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顾不得弟弟同学站在边上,母亲的眼泪簌簌地落,我清楚地知道,她心里的委屈,太多太多了。

弟弟生性执拗,不愿干的活,任谁劝都没用。在乡下,大多人是不善表达的,我始终不知该如何安慰母亲,只得把手胡乱地在抹布上擦了几下,跟母亲说:“我去送。”慢慢地,母亲止住了眼泪,帮着我捆蛇皮袋。我站在她身后,看到她的肩膀还在一耸一耸的,心里感到非常难过。

那时已近中午,明晃晃的太阳肆无忌惮地照着,我毫不犹豫地骑着自行车往姥姥家赶去。姥姥家离我家十几里地,上坡下坡很是费力。七八里的水泥路,有两个五六十度的斜坡,路两旁稀疏地植了青杨树,我却丝毫感受不到阴凉。还有三四里的土路,来来往往拉煤的大卡车一过,尘土飞扬,我的鼻子上、脸上全是灰尘。最后是一段山路,走在蓊蓊郁郁的松树林间,阵阵山风吹来,凉快了很多。但忽然看到一个个坟茔,我还是有些害怕,但是想到母亲那簌簌落的眼泪,便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珠,硬着头皮赶着车,急急地走。

到了姥姥家,快到十二点了,热得满脸通红的我直接跑到电风扇下,调了最大档,可劲儿地吹。那天中午,我也不记不清有不有在姥姥家吃饭,那天真是太热了。只知道姥姥心疼地切西瓜给我吃,我也顾不上,只愿待在电扇旁吹风。那一刻,心里是说不出的轻松。

人这一生,最易伤害的便是最爱的人啊。因为他们对我们毫不设防,我们却将他们伤得最深。每每回想起母亲的眼泪,总觉得万分的愧疚。母亲的眼泪,流进了我的眼里,也流进了我的心里。一年年地,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像拂去了我内心的尘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珍惜这份无价的亲情。

今生有幸做了母亲的女儿,我很欣慰。只是,我亏欠她太多太多。与母亲隔了山,隔了水,但挂念彼此的这份心,像老家门前的急流涧河里的水流啊流一样,一直都在。都好好地呢,我便觉得很知足了。

篇6:母亲的针线茶饭

母亲的针线、茶饭虽然不是一流的,但我们的所有衣服鞋帽和每顿饭都出自她的巧手,并且衣服鞋穿在身上感觉很舒服,每顿饭吃起来香甜可口。

母亲的针线活做的匀称结实,美观舒适。

穿母亲缝的衣服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到自食其力的时候,自己买的衣服在多么好看,穿在身上总不习惯,同样的号码,不是大就是小,不是宽就的窄,不是长就是短,没有一件能是我称心如意。买来的鞋也是大的大,使人穿着哐当,小的小使人穿着夹脚,很不舒服。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和理解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句的深刻含义。

在十八岁以前,我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出自母亲灵巧的手,那时候,生产紧张、生活紧张、钱更加紧张。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里的生产劳动,晚上收工了在黄豆般亮光的煤油灯下缝衣做鞋,几乎很少睡觉。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经常性的熬夜,本来羸弱的母亲被熬煎得满身是病。经常使用凉水而患上了风湿性的手脚麻木病,经常熬夜患上了胃寒病,胃疼的时候双手抱着肚子,双膝跪在炕上,头顶着炕面呻吟,这历历在目的过程真令我心痛。

母亲缝的单衣,针脚细的和布一样的平,不用心细看是看不出来的;母亲缝的棉衣薄厚均匀,针线明暗分明,穿着舒服自然得体。母亲做的鞋针脚细密,平整美观,穿着舒坦,结实耐穿。至今想起来,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里,穿一件新衣服是多么的奢侈和自豪。绝大多数人都是过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人人都穿着带有补巴的衣服和鞋,有的人怕把衣服和鞋穿烂,在劳动的时候把衣服和鞋脱了放在地埂边,赤着膀子光着脚丫子干活,这种现象很普遍,也没有人耻笑。

母亲的茶饭做的细致入微,可口香甜。

说起母亲的茶饭,那可数一数二的。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什么调料可调,就盐、醋、浆水是我们家的主要调料了,但做出来的饭可口香甜,吃在肚子里很舒服。

母亲从不喝茶,但父亲喝茶时的火大多数是她生着的。我们家里的饭顿顿是母亲做的,在十八岁以前,我一直吃着母亲做的每顿饭,吃习惯了,脱离了家就吃大灶饭,吃一两顿还可以,吃的时间长了就很厌烦。

母亲做的醋和浆水是我们家的主要调味品,她每年都要把一年的醋做够。在农历五六月里,她上山去采野药做醋曲,利用粃麦子和麸皮做原料,做出来的醋,味纯可口;到了夏季,她就用苦苦菜做浆水,做出来的浆水,味道别具一格。

那个年代,在吃饭上麦面少得惊奇,缺贵的就像金钱一样,就在正月初一早上能吃一顿就算很幸福的事了。平时是来了亲亲戚或者是上面派来了工作组,才给他们吃麦面,把孩子们香的咽口水。主食就是玉米面,母亲就一天两顿饭,变换着样给我们做着吃,尽量让我们吃饱吃可口。但到饭熟了的时候,谁还能说可口不可口的事,就囫囵吞枣似地吃进了肚子,根本就顾不得品尝饭的味道。杂粮也少得恓惶,有一年还能吃一两顿荞麦面,有一年能喝一两次小米米汤或者是糜子米汤,其余的饭就顿顿吃玉米面糁饭、搅团、粿大、节节、囷囷饭,碗拨子、粑子和干粇粇子馍了,再说那时只要能吃饱,那里会有选择的余地?尽管这样,母亲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做好每一顿饭,有时候为难的母亲在地上团团转,但还变着花样做着每一顿饭。很少的时候,在烙馍的过程中卷一些荏子、油淀子、或者是油渣,就算是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了。一想起这些寒碜事,真是辛苦了母亲,难为了母亲。

如果母亲还在世上,能吃到她做的饭,那会是更加幸福的事情!

篇7: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有关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在我小时的记忆里,被妈妈打得最惨的一次是幼儿园那一次。她拿着在地里割来的被放在坝子里晒着还没断水的红薯藤在我身上使劲招呼,一下一下,边骂边打。而这件事的起因是我到同学家里吃了一道中午饭。

“梅,你到我家去玩嘛?”香同学扎着一个马尾辫,头发枯黄枯黄的,兴高采烈的说。“要得!”而我欣然答应,于是便随她去了她家。

她家坝子旁边堆了一堆柴,是柑树枝,很干了,黑色的枝桠向外伸张。我走过去的时候被挡了一下,立即用手把枝桠拂到一边,身子才过了去。

走到坝子里,便看见了她家的前面。这记忆至此还好好的躺在我的脑海里。她家是两层三间的黑砖房,木门,门前有一级台阶。我好奇的走过去,香同学的婆婆立马高兴的带点诧异的欢迎我进屋,并对香同学说:“香香,你带同学来了哦?”又对我说:“快进来,快进来,到这儿耍。”

我好奇的走进去,香同学的婆婆连忙叫我坐下,坐下。我坐在了客厅的凉板上,看着她家的摆设。只记得她家有个电视,客厅有张桌子,整面墙都是灰色的,像是被烟熏过一般。而不一会儿,香同学的婆婆就笑着从灶屋走过来,手里端着一碗稀饭对我说:“你是叫梅吧,听香香说的,”说着把那碗稀饭放在我面前的桌上:“也没什么好吃的,就只有一碗稀饭,快吃吧,难得香香带同学到家来做客。好好耍!”

我看着那碗稀饭,淡绿色的像翡翠一样,里面沉浮着几片东咸菜,顿时觉得很好吃的样子,我也没有拒绝。就拿着筷子吃了起来。香同学的婆婆在外面的小板凳上坐着吃,香同学不知道在哪里吃。

而我吃到第二碗稀饭的时候,我的噩运就来了。只听到香同学的婆婆在外面喊我:“梅,你妈妈来了。”

是吗?我立马端着碗跑出去,就看见我妈了。她骂着:“到处找你找你找不到,你竟跑到别个屋头吃饭来了哈!看我今天不把你整死!”她又惊又怕,气得到处看找可以惩戒我的东西,往旁边的柴堆一瞧,伸手就折一根树枝棍子。而我飞快把碗一放,小心翼翼的走到坝子里离她最远的那一方。

香同学的婆婆还在笑着喊:“莫打,莫生气,她只是来这儿耍一会儿。”

“不打,不打是怪事。找死人找不到人!到处都找遍了,没想到在这儿吃饭来了!你走不走?!”妈妈的脸上满是愤怒。

我走过去她就打了我一棍,但穿得厚打不透,不是很疼,但心里却很害怕,我时时怕她在路上打我,然而在路上她只是说,回去再收拾你!

但终于到了家了,她立马就丢了那打断的小树枝,去刷那绿绿的红薯藤。很长的一条。

我缩在一边磨磨蹭蹭的不肯过去,外婆说不打了,不打了,她还小,一时耍起去了。便把我护着。妈妈却说,看她今天遭不遭整。

她立马就去外婆背后拉我,一拉住我就往我身上打,还拉我的'衣服。我连忙哭着说不去了,不去了。而她不停骂我不停打。

“叫你中午回来吃饭,早点回来,你结果跑到别人屋头吃稀饭。你倒还好啊,我跟你外婆两个找死人找不到人,结果一问你跑到张家沟去了。你这是要把我急死哇!”

“你莫跟你妈一般见识,她也是担心你担心狠了。你怎么跑到张家沟去了啊?”外婆在安慰我并说不要跟妈妈一般见识。我只擦擦眼泪,撩起衣服看着肚子上的红痕。我走到门口,却听到了有哭泣的声音。

妈妈背着我,在哭。一声一声断断续续的。

我也不知是什么情绪,心里很空,并且也有点想哭。不是因为妈妈打了我,而是因为我……让妈妈伤心了。

我的母亲是一个极不易哭的人。我看见她哭的次数屈指可数,可没有哪一次不是为了我们(我和我妹妹)的。她为了我们奔波劳碌,为了我们跟别人吵架,为了我们辞去工作专职照顾,为了我们才四十几就生了白发……我生涩的词汇写不出我母亲好的十分之一,我只知道她对儿女的好真的是比山高,比海深。因为她我受了如此深的母爱,我永远得感谢她。

篇8:母亲的斋饭的杂文随笔

母亲的斋饭的杂文随笔

看着朋友圈上传着一张张开斋节的图片,莫名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多少个斋月我没有虔诚的封过一天斋,也记不清这是第几年没回家给父母开斋。

来内蒙有六年之久,在这里的每年斋月是我最落寂,最孤独的时候,每个凌晨三四点也是思念最强烈的时刻。

小时候,每个斋月,是家乡最热闹的时候。五更十分,村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院子里到处都是祥和热闹的气氛,男女老少早早起床各自忙碌着。老人和男人在这个时刻赶着洗好小净,等着妇女们做好斋饭吃完后去清真寺礼拜,小孩们早早起来跟在母亲身后,为母亲的灶膛里添柴煨火。

儿时的记忆犹如一幅画呈现在眼前,那时每个斋月的斋饭都是母亲亲自下厨准备的,睡意朦胧中母亲的身影来回穿梭在厨房的每个角落。母亲有得一手好茶饭,加之母亲对我们兄妹五人疼爱有加,每次都是做好饭菜再叫我们起床吃饭,斋饭的花样百变,都是我们兄妹和爸爸爱吃的。后来,随着儿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身处异乡,母亲的斋饭也越来越简单。

前几天夜里失眠,起身拿起手机看了看时间4:25正好家里人刚封上斋。我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我问母亲封斋吃的啥?电话那头母亲轻咳着说“昨天的剩饭封斋时热上吃了”,我生气地埋怨剩饭怎能封斋,又不是家里条件不好,自己想吃啥做点新鲜的吃就行了,母亲叹了口气:“老了吃啥呢,两个人凑合吃点就行,老了懒得做饭……”顿时我不知说什么好,电话那头倒是母亲再三叮嘱我,胃不好要按时吃饭,不要吃生冷硬的食物,我语塞,嗯嗯的应着母亲。

时间飞逝,斋月悄悄从指缝间溜过,一个月的斋戒就这样结束。斋月即“莱麦丹”月,每三年向前更替一月。人们通过斋戒坚定自己信仰,解除私欲,斋戒即有锻炼人的'意志,净化思想之意,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在天空露白之前吃饱喝足,等到傍晚日落后开斋,这样坚持一月,在封斋第29日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若不见新月则再封一天,第二日为开斋节,开斋节那天,家里男人都去清真寺进行聚礼,庆祝一月斋戒圆满完成,祈福一家人健康平安。

前天,和母亲视频,厨房里,母亲佝偻着身体,围在锅灶旁,炸油饼,麻花,馓子,为开斋节的到来做准备。

每年开斋节,母亲都会提前做好我们兄弟姊妹五个爱吃的食物,像小时等着我们放学归来一样等待我们回家。

母亲炸的食物不同与其他,每次母亲会提前两天发好炸油饼,麻花,馓子的面,母亲是虔诚的穆斯林,穆斯林对吃的东西特别讲究,家里有重大节日或重要事情做吃的东西之前,不论男女都必须洗大净{洗澡}。发面之前,母亲会洗好大净,带上小净。把水烧开,再盛出来晾一到两分钟,在此期间,给盛好的面里打入鸡蛋,倒上清油加入白糖,最后用晾好的水把面和匀,母亲说这样发面炸出来的东西香酥可口,炸的过程和发面一样严格,必须带上大净,小净,往锅里倒油时念“台斯米”,整个炸的过程不允许小孩吃。爷爷在世时,母亲总会把第一口留给爷爷,母亲说:“家里长辈口道(吃)第一口,其他人吃了才会健康”……

视频里母亲的脚步变得蹒跚,每个斋月我都想像小时候一样守在您的身边,我“自私”地想着吃到小时候斋饭的味道。

篇9: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我的母亲杂文随笔

在我心中,母亲是天底下最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的女性。

然而,她老人家过分节俭的生活习惯却让我们做儿女的“苦不堪言”,生活质量也跟着大打折扣。

母亲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家中排行老大,手下有五个弟妹。童年时代,过着缺衣少吃,甚至饥寒交迫的日子。可以说,从那时起,贫穷便在老人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后来,母亲与父亲结婚了,白手起家的父母,生养了我们姊妹五人(姐姐长到7岁夭折)。为了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计,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家里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都是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愁吃,不愁穿,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可是,我母亲却习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母亲的节俭习惯表现在方方面面。

先说吃吧,我们给她老人家买的好吃东西,她会一直不舍得吃,经常把它珍藏起来,直到过期。

家里剩余的饭菜从不允许我们倒掉。有次,我二哥扔掉一个快变味的鸡蛋,她竟然把它捡起来,照吃不误,让我一时无语。

穿呢,就更不用说。远在异乡的我,经常电话里问候母亲,提出要给她老家买件新衣服,可是话音未落,电话那头便传来一个语气坚定的'声音:不用不用,千万别买哈!我衣服很多!瞬间,我的孝心热血化为乌有。

用的方面,也是过分节约、守旧。凡是新买的东西,母亲一定要盘问一番,几多钱啊?这么贵呀!买这么贵的东西,你们年轻人真会花钱!

有一次,我明明扔掉了一个不能再用的旧拖把,可是没过一会儿,拖把竟然象长了脚,又回到了家里!不用说,肯定是老妈让它“长了脚。”

说实话,尽管我们姊妹几个的孝心,经常遭遇老妈的“尴尬”,但为了让她老家过上体面的日子,我们可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要充分尊重老妈,老人节俭是一种传统美德,无可厚非。讲道理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不与老人强词夺理,这样才有了沟通的前提。

其次,对她老人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我们知道,老妈喜欢算计物价,就跟她算一笔账:如果吃一样过期变味的食物,那个食物买来不到十元,可是吃了拉肚子,要打吊瓶吃药,花费上百元甚至几百元,您说划不划算?亲戚买的东西您不及时吃,过期扔了,不但浪费,还辜负了人家一片心意呢。

再次,利用好老妈的朋友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老妈看到别的老人家喜欢“显摆”儿女的孝心,就有种不服心理,浅移默化地,也就跟上他(她)们“好吃好穿”的节奏了。

必要时,我们会给老妈来个善意的欺骗。

比如,为了房间整齐宽敞,我们会趁她不注意,清理掉一些废旧东西。虽说老妈想起会问,我那东西哪里去了?但我们都说,不清楚呀~其实,此时精明的老妈比谁都清楚,呵呵,只是不予追究摆了。

久而久之,老妈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不少。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探亲回家。当看见老妈宽敞明亮的房间,摆着整洁舒适的家具时,我心理特别舒服。

最近一次,我又回老家看望母亲。一天,我要陪老妈逛街。出门前,老妈说,等等哈,我去换件新衣服……老妈穿上漂亮的衣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我挽着老妈的手,会心地笑了。

可爱的母亲,我的宝。

篇10:母亲去世了杂文随笔

母亲去世了杂文随笔

9月底,母亲终于坚持不住了,每一天翻个身就听见“咔吧”一声,胸骨肋骨已经全都脆了。

10月,她向她孙子透露了绝食的想法。待我又一次赶到她身边时,她又老了许多。我曾经身强力壮的母亲,老得实在是不行了。她还没满七十呀!她说她想回老屋,然而她的小儿子和儿媳坚决不同意。权衡之后,我让妻子在镇上医院找了一个一楼的单间,购置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就在医院开火了。每天妻子和她的同事交替给她检查诊治,我一下班就赶往医院,按部就班地给她换洗尿盆,三天两头换洗衣服。

就这样,坚持到了过年。腊月三十这一天,我和女儿,忙忙碌碌,准备了一大桌。然而,母亲并没吃多少(平常的饭量蛮好的),我感觉不妙,就开始在晚上看护,一晚上起来下楼看几遍。整整一个星期,正月初七早上困得实在不行正迷糊,忽听妻子电话打来说“老妈不行了,像走了。”我赶紧下楼,却不敢看她最后一眼,妈妈永远离我而去了,和我老爹(患肝癌)一样在病床上苦苦挣扎了几些年,但还是,还是去了。

我的母亲结束了困扰好多年的痛苦,悄悄地去了。

篇11:节日,母亲的杂文随笔

关于节日,关于母亲的杂文随笔

中午,上完美术课的女儿,手里拿着一件手工作品和一支红色康乃馨从门口进来。她笑着跑跳到我身边,将作品和康乃馨放到我面前的桌上,说道:“妈妈,祝您节日快乐!”我一边说着谢谢,一边打量着她做的礼物。

那是两个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的人偶立在用塑胶板做成的草坪上。一个是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领口系着鲜红色领结,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红边礼帽的新郎。另外一个是身上穿着洁白蕾丝婚纱,头上顶着洁白头纱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他们挨着站在那块用塑胶板做的草坪上。

那草坪上还粘了几株立体的青草,一些粉色的花瓣。看得出来,她做的很用心。我望了望她稚嫩的小脸蛋,内心满满感动。

看着礼物,我想到曾几何时,年少的我也做过一件手工作品送给我的母亲,是在某一年的三八妇女节。那时的我好似就像女儿这般大。

记得我当时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独自悄悄做了好些天。节日那天还专程跑到附近山上去采了一大束野花一并当作礼物,然后早早的做好了晚餐等着下地干活的母亲回家。

那时,我在心里想象了许多次把礼物递给她时的场景,并且不断猜想着她收到礼物时的表情。是惊喜?抑或是欢欣?

等到母亲忙完农活回到家里时,已是点灯时分。我特意提前熄了灯,点上了几根小蜡烛,弄得好像是在过生日一般。

我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所以当时并没有说过祝她“节日快乐”之类的话语,只是简单的将手工作品和野花递给了她。母亲先是一愣,以为是停了电,我才会点上蜡烛。

因为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不像现在有许多各种用途的漂亮蜡烛。那天点上的是家里备着停电时照明用的蜡烛,也只有那种蜡烛。

母亲接过礼物,只是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才知道那样的场景是因为节日的缘故。

后来,我终究没有说出之前准备的祝福之类的话语,母亲也没有说出夸奖或是谢谢的话。接下来,沉默不语的我们便开始吃起了我那还算精心准备的晚餐。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母亲心里一定是感动的,只是我们都不善于表达罢了。

母亲今年53岁,不算太大的年纪,头发却因为终年操劳,已是满头花白,一年得染上好几次。有时候来不及补染,染黑的一截和新长出来的一截就形成一黑一白的鲜明对比。

多年的田间劳作,使她脸色有些黑黄,脸上爬满了皱纹。她的眼睛视力不太好了,眼皮已经下垂,眼角有好几条很明显的鱼尾纹。

她的双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全是采茶留下的黑色老茧。手背是晒得发黑的颜色,很粗糙,手心纹路很深。

由于年轻时体力活干得多,母亲的手臂和小腿都很粗壮。她的个子已没有年轻时那样高,身材也有些微微发福。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不常在家。先是做村官时,总是在外忙碌,顾不上家里的活儿。不做村官了,又在外做了些小生意,也没能顾得上家里,再后来在邻村工厂上班直至到了成都工作。

家里地里田间的所有农活一直是母亲一个人在操持,但我从来没有听母亲说出过什么抱怨父亲的话语。

在村上,母亲是出了名的能干,一个人可以顶两三个人干活。她干活很快却做得细致,没有一样农活是她不会的。她总是每天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干着这样那样的事情,在她眼里从来没有没活儿干的时候。

那时候一年四季种的农作物多,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等。什么时候应该种什么,什么时候应该收什么,母亲都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那时家里还种桑养蚕,喂养着一头大水牛,养了几头猪,也有一点点茶园。

虽然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帮着母亲干活,但是也只是做些家务活和简单的采桑放牛之类的事。那样多的活儿,如今想起,都不知道母亲究竟是如何忙着过来的。

后来老家发展茶业,母亲将能产茶的田地都栽种上了茶苗。每年从2月开始采茶一直到10月初,她都在茶园里忙碌着。

去年五一回家,我帮着母亲采茶,只干了一天多,整个人便已是腰酸背痛的状态。

采茶都是清晨开始,天近暮色才歇。那天太阳刚刚出来,母亲便嘱咐我戴上遮阳帽,说我现在没怎么晒过太阳,怕晒了会不舒服。

采着茶唠家常时,她总问我累不累,说我现在没有怎么干过农活了,突然干干会很疲惫。我笑着说自己年轻着呢,没事儿,还打趣她嫁给我父亲真是值不得,一个人干了大半辈子的'活儿。她很认真的说父亲也是不容易,虽是家里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是大半辈子也没有闲过,比较顾家了。

听着她的话,我总觉得很是辛酸,因为家里一直是她最劳累,她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早就已经习惯了。

当时站在母亲对面很仔细的看了看她,她一边埋着头用双手不停的采茶,一边和我搭着话,她真的好像又老了一些。

我少时离家以后,除了每次回家时能帮她做一些小事情而外,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她平日里自己在家时的辛苦劳累,我能想象得到。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从不会主动告诉我,从来都是事后听她淡淡提起。但是只要知道家里谁哪里有些不舒服,她却会千叮万嘱对方该怎样照顾自己。

我生下女儿八个月后,由于上班,没有条件也没有办法将女儿带在身边,便由我母亲一个人把她带到了4岁多才送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女儿4岁前多病吵闹,母亲也跟着没有睡过什么好觉。有时女儿深更半夜突然生病,母亲就得独自背着她,走着乡村夜路送到医院。那几年母亲一边帮我带着孩子,一边还要忙着采茶操持家务,她愣是一个人熬了过来,期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这点女儿的感受最为深刻,所以她和母亲的感情最为深厚,每次放假回家都会挨着母亲睡觉。问女儿最爱的是谁?母亲一直排名第一。

如今每年采茶季节过后,让母亲趁着好不容易闲下来的时间来成都休息一下,她都是百般推辞,说家里得养年猪,得种菜离不开人。其实到最后都是我们吃的最多,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带走,还总怕我们不够。她笑着说自己是后勤补给人员,得把工作干好。

虽然常常让她别再那样操劳,但她总说我们负担重,她得趁干得动时多干一些,那样以后我们的担子至少会轻巧一点点。

母亲一天天老去,身体也已经大不如前。我总想着有天能让她放下担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好好休息一下。

现在每年我都有说祝她“节日快乐”,“生日快乐”的话语。转眼又到了节日之时,今天打电话时,我说祝她“节日快乐”!她说什么节日额?还不是在茶田里采茶。我笑了,她也笑了。

想起那时候我没有说出的祝福语,心底总还是会觉得有一点点遗憾。

如今,年岁渐长的我慢慢的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最后我想对母亲说:“我爱您!母亲!”

现在我也是母亲,女儿在每年的节日和我的生日时,都会送我礼物,说出些祝福我的话语,我总会对她说声“谢谢”,并且夸奖她一下。然后我笑,她也跟着笑。

篇12:母亲的针线筐经典散文

母亲的针线筐经典散文

值母亲节来临之际,向天下所有的慈母道一声:幸福安康!

——仅以此文献给所有慈祥的母亲!

那晚又梦见了我的母亲,清晰的梦见母亲正坐在小院里做着针线活,旁边放着那个熟悉而又普通的针线筐。

很小的时候,通常我会在一边玩耍,时不时的看看母亲在穿针引线,兄弟几个的旧衣服,会经过母亲的手,很快就翻新了。而那个针线筐里,有剪刀,大小的针和顶针,各色的`线团之外,总有取之不尽的小碎布头和各种各样的纽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总有一款能适合你。那时候母亲除了会做所有的家务活,针线活在方圆左近也是非常的知名的,常有婶子大娘来我家让母亲帮帮忙,而母亲会微笑着一边认着针线,一边耐心的解答着她们的关于怎样做好针线活的询问……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真是一针一线纳的鞋底,包括棉鞋,那时候真不知道穿皮鞋是什么滋味,有时也羡慕穿皮鞋的小伙伴。就这样我穿着布鞋一直到上中学,当有一天我又到外地去上学的时候,我开玩笑的对母亲说,那么远,你怎么去帮我缝衣服呢?母亲却笑着说,你走得再远,妈妈的针线也能跟得上你。再说等你上出学,找个好媳妇,还用得着妈妈给你缝衣服呀!哈哈…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话,我不是游子,可我的确为拥有这样的慈母而骄傲。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身材高挑的母亲开始驼背了,头发全白了,眼睛也花了,做不来针线活了----其实也不需要她一针一针的做了,而母亲却依然保留着她的那个针线筐,偶尔也翻弄一下里面的碎布头----就是这个针线筐,伴随并见证着母亲半个世纪的操劳……

不知为什么,每当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年轻时的母亲,那个经历风风雨雨却从不叫苦叫累的母亲,那个把整个家缝缝补补却无怨无悔的母亲,那个把母爱蕴涵到一针一线里却从不知疲倦的母亲……那个勤劳而又善良的母亲,那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篇13:短篇经典杂文随笔

短篇经典杂文随笔

毕加索的'画,常人很难欣赏。

于是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人画得像人、世界画得像世界?”

毕加索回答说:

“我十岁的时候,

就可以画得和照片照出来一样,

但用40年才画出了你们看不懂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说:很多目标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到的。

绝大多数画画的人,

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毕加索十岁的水准。

不要坐井观天,一生都与平凡为敌!

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篇14: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今天在店里墩地的时候,墩布上面的塑料头掉了,我的右手掌狠狠地杵在了顶部,然后就出现一个矿泉水盖大小的伤口,皮肉外翻,瞬间血止不住地流,一会儿就流了一大摊。

我慌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着水龙头冲,越冲流的越快。

我突然想到按着也许会好点,拽了张纸巾放在伤口上按住,染红了再换一张,这样几张之后血算是止住了。

我蹲在地上,心咚咚地跳的厉害,眼泪竟也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想着刚才的心慌意乱,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委屈,哇哇大哭起来。

好想这时候他可以在我的身边,哪怕只是无声的给我一个拥抱,我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狼狈。

可是我知道,尽管只是这么小的一个心愿,也是不可能的。

我和他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相隔了几千里,再想念,再需要彼此也只能透过屏幕来传达。

看着那一句句“我心疼死了”,“怎么弄得呀”,“怎么那么不小心”当时的我却感觉不到一点点暖意。

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想。可是,我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抱抱;一个坚实的臂膀,靠靠;一双厚实的手掌来给我力量。

我不想什么事都要自己扛,我不想在我孤独无依的'时候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真的很软弱,很胆小,我不敢自己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我不敢学习开车;我也不敢跟无理的商贩讲道理。

我习惯了去妥协,去退让,去逃避自己觉得恐惧的任何事物。

我需要的,是在我软弱的时候你可以马上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依靠。

篇15:古代母亲的地位杂文随笔

古代母亲的地位杂文随笔

近数十年来,受舆论宣传的影响和误导,说古代妇女受压迫、受歧视,这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别有用心的。其实古代妇女是很幸福的,特别是母亲的地位非常高。女子不必出去创业打拼,东奔西跑、颠沛流离;虽然没有了社会上的一些虚名,但在家相夫教子,旺夫兴家,助夫成德,培养出优秀的子孙,光宗耀祖,这才是最大的成就!待孩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母亲的地位升到最高。特别在一些大户人家,老太君就是一家之主。《红楼梦》上有一段描写:贾宝玉被他父亲贾政责打,被老太君知道了,把贾政叫来骂了一顿。贾政跪在地上不敢吭声,任凭母亲责骂。

宋朝有个叫张诚的太守(相当于省会城市的市长兼公检法一把手),和客人比射箭,客人故意输给太守让其高兴。这事被母亲知道了,派人把太守叫来。大骂儿子没廉耻,没出息,太守跪在地上任凭母亲责骂。母亲越骂越生气,拿起棍子一顿痛打,把太守身上的玉佩都打碎了才住手。儿子在母亲面前不敢犟一句。正如歌唱家阎维文在《母亲》这首歌里唱到的:“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咱的妈。”

篇16:一个母亲的爱的杂文随笔

一个母亲的爱的杂文随笔

我把筷子拿得很远

因为中间沾了酱汁

挖掘着餐盒里剩下的饭菜,我想

你会叫我拿低一些,母亲

因为你会想我嫁得近些

可我或许不会结婚,母亲

我或许永远不会结婚,却仍然远离家乡

我或许会在一个远到你几乎无法拜访的地方

世上哪儿有这种地方?

我得好好想想,因为你买得起机票

我得找个你几乎无法拜访的地方

才能与我心系的女人一同生活

你总说你想我快乐,母亲

我是快乐的,比较快乐的

坐在这个不哭泣不抑郁已成为稀有特权的地方

背负谩骂的心理辅导室仍然人满为患

如果我看得足够仔细

或许能在街上找到那个从七楼跳下的女孩的血迹

被需要药物才能入睡的朋友陪伴着

是的',母亲,我可以保证

我比较健康,比较快乐

但是母亲,我仍旧在清晨惊醒

我仍旧从你发觉我秘密的噩梦中醒来

我仍然需要构造一个不存在的男友

我仍然需要上演一场分手的独角戏

我将我打工的存款存起

如果你某天终于对我关上家门,我能做好准备

并不是说你会这么做

只是以防万一

我或许永远都不会远嫁,母亲

因为你说过,不被祝福的婚姻不会幸福

而你想我幸福,告诉我这是你唯一所求——

我多希望这是真的,母亲

篇17:写给母亲的爱杂文随笔

写给母亲的爱杂文随笔

时间像匹奔驰的骏马,载着尘世间的万物跨过所有的轮回,却不觉得疲惫,反而骑在马背上的我们,总是忽略了沿途的美景,总是将人生最娴熟的美好遗忘在角落里。就像是习惯了母爱一样,不以为然。儿时母亲担心你会摔倒,总是扶着你,少年的时候母亲怕你走弯路,总是引领着你,长大的时候母亲又怕你没娶个好媳妇,牵挂着你,母亲总是有一颗牵肠挂肚的心。我的每一个成长经历,都会在母亲的鬓角留下一丝丝白发。长大后离家了,母亲不再为我们准备早饭而忙碌,而是早早的起来对着那些我们曾经用过的东西而发呆,脸上不时的露出会心的微笑,当每个夜幕降临的`夜晚,母亲不再叮咛我们早早的休息,而是独自一人站在窗前凝望,在那条深邃而狭长的小路上搜寻着熟悉的影子。她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孩子的归来。而我,奔波在路途中,疲命于工作中,沉醉在觥筹交错中,却总是少了对母亲的关怀。可母亲总会定期给我电话嘘寒问暖,温柔地唠叨,用她最简单的方式滋润着我。说来惭愧,我们总是在意爱人孩子是否开心,却很少关注母亲是否开心,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都会觉得母亲落伍了,这不对称的感情,却又真实地存在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偷梅一段香,母亲的爱就是那洁白的雪花。母亲,就让我在这母亲节为您送上一束花,谢谢您照亮我的一生。如果可以,我愿停留在离您最近的那个天涯。

篇18: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杂文随笔

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杂文随笔

亲爱的母亲:

您还好吗?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很少为您写过什么,也很少给您说过感谢的话,但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意,点点滴滴都在心头。也许您这一辈子都不会看懂我写给您的信,可我还是想写这封信给您,因为我知道您一定读得懂孩儿的心。

夜光投在窗台,微风掠过,一个若隐若现的背影在夜幕下随风摇曳,同笔尖嬉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闷热的湿气,好似下雾一般。远处寥寥可数的微弱灯光,使夜更显的寂静。凌晨一点的夜晚,是某些故事的结尾,也是许多新篇章的扉页。

校园内的街道像一条波平如静的河流,一弯月牙在天边静静地挂着,那些因风路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宛如“异乡人”在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个时间点了,母亲您已经睡了吧?不知您是否会在深夜思念起您的孩子?但最好还是不要吧。

和您说个孩儿最近的事,五一节我去外面玩了一次,经济有点小困难,昨天一同学请我吃饭,还给我加了一个鸡腿。看着那鸡腿,我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最最好吃的那个鸡腿。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家也特别困难,您白天帮别人家盖房挑砖,晚上回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从脏兮兮的衣服兜里拿出来一个热乎乎的、红彤彤的,咬了一小口皮的大鸡腿,您把它掰成两半,给了我和姐姐,吃到嘴里,酥脆香口,回味悠长。那时的我狼吞虎咽几口吃完之后,连几根手指都不放过,舔了又舔,问“妈,我还想吃”。您的眼里满含复杂多变的'泪水。看着我们吃得那么香,您开心的流泪,但听我问还要的时候,您又无奈的流泪,姐姐把她剩下的给我,您又感动的流泪。母亲,您知道吗?那个鸡腿是我到今天为止,吃到过最最好吃的鸡腿。

每次看见鸡腿,我就会想起那个情景,想起您的眼泪。您总是把最好的给了我们,当年的那个鸡腿,您从别人家偷偷的带出来,怕别人说闲话,您就咬了一点皮,却没有吃一点肉,也没有尝尝是什么味道。如今,各种口味的鸡腿摆在面前,我却再也吃不到当年的味道了。我想把这些鸡腿都带给您尝一尝,您吃,我看着,就像当年您看着我们吃一样。母亲,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也想把最好的都给您。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养育了我20多年,我却从没报答过您,如果说报答,恐怕我一生都还不清您那满头的青丝吧。

夜渐深,月光隐去了,只弃留一轮明月和清风在窗外驻留着,吟颂着,我再也无法安睡。母亲,您辛苦了一辈子,却还在为我操心着,您已老去,可代替我们陪伴您的,只有一圈圈的年轮,还有一条条的皱纹。母亲啊,我多想回家,承欢膝下,为您做饭,陪您说话,为您洗头,陪您走走。

母亲,谢谢您用无私的爱伴我成长,我无比怀念您拉着我的手一起走过的日子。如今您年华已逝,我不禁暗自担心,曾经牢不可破的“避风港”,是否还能遮风挡雨,现在我懂了,岁月轮转,依靠和被依靠的关系也该互换了,母亲,今后的岁月,您的心灵,由我来寄存和守护。

您的孩子:资广飞

母亲哭了杂文随笔

话说汕尾麻鱼膘杂文随笔

乡下孩子 随笔札记

我就是个爱谈钱的姑娘杂文随笔

乡愁的距离随笔

关于过年的随笔600字

手背上的十字绣杂文随笔

伤雨杂文随笔

感恩节习俗的作文:感恩节餐桌的美式火鸡

金陵古城一日游杂文随笔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母亲的针线篮杂文随笔(合集18篇)】相关文章:

过年的初中作文随笔2022-04-29

半江瑟瑟半江红随笔2023-03-24

柬埔寨女皇宫随笔2022-11-01

关于兰州的随笔:东乡族的女旅伴2022-09-08

煤油灯随笔2022-06-14

母亲为我背起行囊的随笔2022-05-08

夜的随笔日记2022-04-30

关于老槐树的故事随笔:七月2023-06-16

关于传统的一些讨论随笔:喊娘2022-08-16

生活与创作作文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