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时间:2023-06-09 08:11: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精选8篇)由网友“HAIBARA”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篇1: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作者/周乐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在预习时读上几遍,已能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还能简单说说文章阐述的道理。那么,对这篇明白如话说理清楚的文章,我们该教些什么,以让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呢?

一辨:观点,因时而异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赞扬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爱炫耀自己的果实,而是矮矮地长在地上,’以此教育“我们姐弟几个”做一个低调内敛的人。文中“我”也曾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否应该认同“父亲”的观点,历来便有争论。这个争论点,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眼儿特别惹你注意,应该提醒大家关注?

(请生试读)

生:我觉得“只”应该强调一下。

师:这个“只”字能少吗?

生:不能少。少了意思就不一样了。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也可以不讲体面。

生:没有“只”字的话,意思就变成了绝对不能讲体面了。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但关键还是要对别人有好处。

师:你分析得真清楚!父亲就是这样说的――

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往往用来表示意思的转折,显然父亲在这里强调的是花生的“有用”,而淡化了它是否“好看”。那么,你认为能不能讲体面,能不能追求好看呢?

生:我觉得可以讲体面。比如,我们穿得漂漂亮亮的,没有什么不好的。

师:是的,追求外在的形象美,并没错。

生:我也认为应该讲体面,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应该像苹果那样,敢于表现自己,这样别人才会了解你。平时,我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师:能落落大方地表现自己,确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你说得有道理。那么,是不是“父亲”说错了呢?

生:父亲说的也不错。他说的是不能“只”讲体面,“讲体面”和“有用”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那肯定要选“有用”了。但如果两个都拥有,就更好了。

师:是呀!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文人,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欣赏的是这种平和恬淡、含蓄内敛的处世风格。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却要求我们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表现自己。所以,人的观点有时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因时代而不同。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父亲”的观点,是值得辨一辨的。之前,有人武断地认为“父亲”错了,也有人完全赞同“父亲”的看法。显然,这都有失偏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只”字,准确理解“父亲”的话语,即在追求真才实学的基础上,更欣赏含蓄内敛的处世之道。“父亲”并不完全排斥张扬的个性,只是更欣赏低调的作风。在教师的追问与引领下,学生紧扣文章语言,能准确把握“父亲”话语的含义。(教案大全 )大部分教学活动也就停步于此了。

“那么,是不是父亲说错了呢7”通过这一追问,教师又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层面。在辨析比较中,大家发现父亲说的没错,同学们的意见也没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许地山父亲的文化背景、生活年代来考虑,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时代造成的观点差异。这对错之辨,虽是简单的一句追问,却问出了“知人论世”的评价理念,使学生更真实、更准确地理解了文章阐述的道理。

再辨:详略,因事而异

《语文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0版“课标”的修订,更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要求高年级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将这样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指导学生不仅读懂文章内容,还要了解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理解了《落花生》一课的基本内容后,对于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辨一辨。

师:同学们,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不仅读出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这四部分内容,更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回顾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四部分中,作者重点写的是――

生:议花生。

师:这种写法,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那么,为什么说这篇《落花生》详写了“议花生”的内容,就得当,就合适呢?

(生思考,同桌交换意见)

生: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父亲教育我们的事情,重点应该就在“议花生”上,所以要详写它。

师:按照这种思路来思考,如果作者重在回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的过程以及其中的乐趣,应该详写什么?

生:这样的话,就应该详写“种花生、收花生”。

师:而略写――

生:略写“尝花生、议花生”。

师:这也是有详有略,只不过详写和略写的对象不同了。还可以怎样来安排详略?

生:还可以详写“尝花生”,其他部分略写。这样就是主要说他们吃花生的事情了。

师:是的。这样安排,文章就突出了他们吃花生的场景、乐趣。同学们,这时你会发现文章的详略可以有不同排法,那么究竟怎样安排才叫得当呢?

生:文章要详写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作者主要想说的事情。

生:文章重点要说的事应该详写,其他的略写。

师:大家的看法比较相似,就是文章详略的安排应该依据文章表达的中心来确定,你重点想告诉大家的事要写详细了。

有详有略,这一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在小学课文中经常出现。学生在阅读一篇有详有略的文章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对“详略得当”等词汇早已非常熟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很注重对这种写作特点的概括,指导学生了解,但大多也就止步于此。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很有必要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安排就详略得当?不这样安排,就详略不当?”这就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沿着这个问题追问下去,让学生深入思考,一连辨析了几种不同的情况。文题可以都是“落花生”,但表达的中心不一样,重点要说的事不同,详略安排就会有所差异。结合这篇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详略安排应该因事而异。这样的辨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益于他们今后自己在写作时合理安排详略。

三辨:语言,因人而异

《落花生》这篇课文共428个字,篇幅短小,语言又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学生读这篇文章几乎没有障碍,一读就懂。文章又没有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华丽辞藻。因此,学生往往会轻视了这篇文章的语言,认为没有什么好学习的,甚至感觉这篇文章太普通,不算“好”。如何引导学生跳出“好词好句才是好文章”的错误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许地山其人,请学生进一步思考辨析,初步感受“文如其人”的特点。

师:同学们,文章读完了。回头再看看这428个字,你会有一个很奇妙的发现。请你浏览一下文章。

(生边迅速浏览文章,教师边提醒学生关注文章语言特点)

师:文章中有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吗?有精巧别致的比喻句吗?有典雅秀丽的诗词吗?有俏皮生动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吗?

生:没有。

生:没有。

师:那这篇大作家的散文名篇的语言里都有些什么呢?我们看一个例子(出示文中写人物对话的语段),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对话都没有提示语,差不多都是直接写“父亲说”“姐姐说”“哥哥说”。

师:通常我们都说要把提示语写生动、写精彩才好。是不是许地山不会写,只能这样简单地写写?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思考,同桌间交流)

生:我们觉得不是作者不会写,他一定可以把这些提示语写详细。

师:那为什么不写呢?

生:不写那么复杂,就是要写得简洁一点,不唆。

师:很简洁,很朴素。这像谁?

生:(思考)像落花生。

师:像它一样――

生:朴实无华!

师:你是真读懂这篇文章了!它还像一个人。谁?

生:像许地山。

师:是呀!许地山一生勤俭朴素,无私奉献,做一个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这篇文章平淡朴实的语言特点,正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同样以“落花生”为题,老舍先生写出来的文章,风格和这篇就大不一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关于文章的语言风格,在小学阶段我们不需要向学生做过多讲解。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领略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却是必要的。读《落花生》一文,读者的心境是平和的,就仿佛坐在许地山面前,听这位谦和朴素的长者娓娓而谈。这缘于作者简洁恬淡的语言表达特点。文章讲“落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显然也适合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如堆砌很多华丽的辞藻,运用很多精巧的修辞,表达效果反而不佳。

学生在阅读时未必能领略朴素的语言有何妙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和语言像谁?这就促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与落花生、许地山联系了起来。在辨析中,学生发现简洁朴素的语言、朴实无华的落花生、淳朴低调的许地山,这三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和谐,那么自然,那么恰当。不需要过多地拓展,只这样稍稍辨析一番,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写出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影子,文章的语言与文章的内容相和谐就足够了。

三辨《落花生》,探寻的是在学生已有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如何使他们的思考向纵深处进一步深入,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该避免在学生已知的层面上转圈,发掘文本的语言价值,紧扣文章的关键所在,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辨析,既深化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15028)

篇2:向文学更深处漫溯作文

向文学更深处漫溯作文

最是那一抹行云流水间的温柔,涤荡着多少年少轻狂的梦。梦中希冀着能够一气呵成,踌躇满志,期待挥洒满腔热血。我时时做着一个馥郁的文学梦。

由于文学梦中的诸多美好,使我常常不能满足于“寻梦”,而开始“追梦”。烟雨凭栏处,偶有所感,也会不自量力地写下一句感触,纵横在古典诗词之中,得一惊世绝句,也会急忙抄录下来,细细品读。读罢张爱玲的《天才梦》,便有一种“追梦须趁早”的念头在心中萌生,于是也开始自娱自乐地写下几篇文字,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欣赏自己的笔墨,畅游文海。闲时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朗声吟诵几句诗词,向往着也能在诗词的绣花襦上留下自己韵味深长的一笔。

每当清晨,坐着车驶向学校,看着天空中的那一轮红日,好像在追赶着我的步伐。到了学校,行走在走廊上,看着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映照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照得人眼睛发花。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变得有些色彩了。看着这壮丽的景象,心中便有了向上的动力,向着今天的目标奋进。

怀揣着悠悠文学梦,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我尤爱诗词,浪漫多情。曾幻想着梦回古时,着一身水袖旗袍,看一叶扁舟之上,有江南才子挥毫泼墨,轻声吟咏着诗词。想听南朝的采莲女唱着《西洲曲》,于画舫中摇摇听雨眠,也想学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在兰舟催发之时,撑一篙水样的相思,独自缥缈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的楚江。

接近黄昏,夕阳的半个脸蛋已经没入地平线,黄昏夹着习习凉风飘然而至。残阳从西山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这时候,夕阳已经衔着山巅了,西面的半边天空,像起了大火球似的,燃烧着一片血红的晚霞。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在蓝天里游荡的白云,还替它们镶上了亮晶晶的花边,这几块白云一会儿就幻成了玫瑰的晚霞。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心渐渐平静,原来窗外的风景如此富有灵性,文字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灵感的捕捉。

我为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念感动,女子细腻的文字下,流动着脉脉含情的篇章,一个如水的女子,巧笑嫣然,坚强不屈地穿行在俗世之中,不垂首于他人。积累,感悟,内化,浸润,付诸笔端……一个青年铁军馥郁文学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走过的日子,是尘埃里的一声轻叹,我是在感动,也是在感怀,阳光抹去了所有的清纯,熨平了曾经的稚嫩。广阔无边的壮丽文海,纵使我摇橹千年也走不出。我固执地寻梦,追梦,押着文人的韵脚赴那文学的约会。

篇3:在更深处漫溯

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杨正善

语文教学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只有融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才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本文试从咂摸语言,捕捉文本之美;敲打文字,发掘文本之美;揣摩体验,悟出文本之美三个方面,结合翔实的案例论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文字的力量?如何于一字一词一标点的运用中,于一颦一笑一慨叹的刻画里,让文本的阅读升华,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笔者以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咂摸语言,捕捉文本之美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原理论,其中之一是“着力于语言”,即强调回归“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韩老师强调语文教育绝不放弃“语言”这个媒介,绝不放弃语言这个“抓手”;“新语文教育”还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品读”、“鉴赏”、“体悟”,向语言着力,这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架空文本。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览文字,从文字的“波”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源”,慢慢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可见,咂摸语言才能捕捉文本之美。

如《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笔者执教时通过调换语序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语言咂摸的点,让学生的情感点得到沉浸,让学生在语言咂摸中体会到杜小康的惊喜和成长的自豪。这样的品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如笔者在《散步》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背上”这个词中的“背”读“bēi”还是“bèi”? 让学生咂摸到底怎么读,有何含义,在反复辨读中学生明确应该读“bēi”。只有读“bēi”,才能读出中年一代奔波劳碌的艰辛,才能读出他们肩上巨大的责任。咂摸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文本同呼吸、共感动。在读中比较揣摩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咂摸语言的趣味就会愈发浓厚。

刘勰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咂摸品味,是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关键。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本的品味愈发深刻而真切;随着语言的咂摸愈发细腻,学生才能进一步捕捉文本之美。

二、敲打文字,发掘文本之美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朱先生所说的,就是理直气壮地敲打词语。那么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如何敲打文字?哪些文字值得敲打?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感,找准文句中的关键字词,因为关键字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字词着手,多花一点时间重锤敲打,往往就能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自主阅读中深入发掘文本之美。这里,我们不妨以《端午的鸭蛋》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的赏析为例,上课时笔者试着让学生把“扎”字替换成“戳”、“捅”、“插”、“刺”等词,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从中体会到“扎”字的妙处,深深领悟到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精髓。由此可见,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再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比较有和没有“该”字的异同,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该’字的内涵,它表达了作者的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后彻骨的痛和无限的悲愤。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该”字也可加到“这一角”、“那一角”、“长白山的雪峰”、“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等词的后面,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深刻体验。这节课以一个“该”字为抓手,对“该”字反复敲打,将诗人的情感渗透到诗歌的每一个句子中,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可见,对关键字词的敲打过程,其实也是灵活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和文本说话”的过程。

以上例子都从关键字词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词语,感悟文章内涵。当然,推敲关键字词离不开文章的语境,因为学生往往读懂了文字的表层意思,却没有读懂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密码”。可见只有学会反复敲打文字,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发掘文本之美。

三、揣摩体验,悟出文本之美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在三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善于调动或补充相关生活经验,善于利用想象、换位等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与文本言语“亲密接触”。学生要直面文本,全身心地去揣摩,全身心地去体验,真正领略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的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出文本之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揣摩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与“独特体验”。这就要求学生沉入文本,用心灵去感受、体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执教琦君的《春酒》,笔者在指导学生品读“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时,引导学生用心揣摩、联想拓展,并引发学生思考能否把“蜜蜂似的”改成“蝴蝶似的”。学生领悟到之所以把它比作“蜜蜂似的”,是因为蜜蜂采的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还因为蜜蜂外观比蝴蝶小巧,更能展现“我”的可爱,更贴近生活。

又如在学生不知情节的前提下,笔者以分步呈现原文的方法教学《泥人张》。当学生读到“拿泥人张找乐子”时,顺势让学生猜想接下来泥人张会怎么应对。学生可能会猜想吵架、打架、扎绣花针、捏塑像等。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捏泥人的优点。最后当读到“贱卖都没人要”时,让学生猜想海张五会如何对待泥人张。学生可能会猜想砸泥人、打断泥人张的手、砸泥人张的家等。后呈现原文,引发学生思索海张五为什么没把泥人砸了,而是高价买回。这些猜想都有生活的影子,学生能从生活中寻找理解文本的答案,也就更容易走进文本,从而明确了文本的内涵。

揣摩体验,感悟文本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规律,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悟”。正如钱冠连先生所说“文字只是让我们听到它背后的某种声音,语文成品只是向我们提供声音,召唤出早已贮存在我们头脑中的音感形象来”。我们品读文本就是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而不能用阅读参考资料来替代自己品读的过程。在体悟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点燃学生的感知、联想、情感、思维,通其声,感其情,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出文本之美。

由此可见,只有咂摸语言、敲打文字、揣摩体验,才能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正善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贯庄中学 317507)

篇4:向更深处漫溯--下学期教学督导工作计划

上学期,督导组累计听课59节(不包括英语、语文青年老师技能大赛的听课和教研课),其中安排的(按计划的)听课56节,随机的听课3节,涉及57位老师,听课所到班级覆盖了全校现有45个班中的36个班。督导组还编发了两期教学督导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工作,督导组对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学观念、教学风格、劳动纪律,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等等,有了一个比平时工作状态下更详细一些但也并不精细的全面而粗略的了解。

在20上学期全面了解、总体把握的基础上,2011年下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将向更深处发展,在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关注教研组建设,关心专业建设,促进专题调研的开展,生成校本教研课题,对前一段督导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给予充分交流和足够重视,以利于形成共识,从而推动课程改革、教学变革,最终整体提升教学质量,顺利迎接教学评估。

一、深入课堂听课

1.督导组的听课在数量上的目标设定是:每一学年(一轮)的督导听课要努力涉及95--100%的教师和覆盖100%的班级。2011年上学期,督导组的听课并未涉及全体老师,听课所到班级也未覆盖全校所有班级,而本学期又增加了新的老师和新的班级。

本学期的听课安排首先是查漏补缺,大约每周平均安排三节,请全体督导组成员不折不扣地完成听课安排表上所安排的听课。本学期校级领导原则上听课6--8节,其它督导组成员每周听课1--2节。

2.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始终是重点。督导组成员听课时,要促使师生自觉按作息时间上下课,杜绝教师旷教、随意调课现象,督促教师严格遵守上课纪律,要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检查教师的教案讲稿、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检查教师课程教学日志的填写情况,督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等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3.督导组成员听课后,要组织进行听课评议工作,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内容、方法、能力、教案讲稿、作业、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议,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将评课结论反馈给教师。

4.督导组成员对典型教师、典型事件,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个别跟踪,包括跟人、跟课、跟教案、跟教法,不断矫正、反馈,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注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发展不予评判和定论,而要给予热情鼓励和方法指导,对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件、创意做法,要提炼,要宣传。

二、关注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基层组织,这一组织具有双重属性:行政属性和专业属性。教育管理学云:在组织架构上,行政组织重视上下等级,专业组织强调平等交流;在活动内容上,行政组织强调上传下达,专业组织则强调研究问题;在组织目标上,行政组织以提高效率为指向,专业组织以解决问题为旨归。

督导组在听课交流的基础上,要深入教研组,择时参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或相关会议(每位督导组成员本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可以就广泛的议题组织适当的交流讨论,如: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象前些年对校长角色的定位讨论一样,“高”“大”“全”的角色定位只能是凌空蹈虚),正副教研组长的分工;如何在教研组强化的行政属性和淡化的专业属性之间寻求平衡;怎样加强读书交流共享活动、不断催生教研课题;加强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掌握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动向、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现代媒体打破学科藩篱,打破教师之间的各种隔膜,加强交流和共享,动摇传统、封闭的教研活动惯性,推动“合作性同事”关系的形成;锻造教研团队,促进跨学科跨地域的“共同体”的诞生;落实“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理科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设备仪器的添置;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等等,…

督导组成员参加教研组会议、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取老师们对教研组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教研组建设给予指导,尽量少论对错,注重相互启迪。各教研组进行相关活动时可以主动联系安排好的督导组成员,或将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告之教导科董习德老师。教研组建设搞得好,教研组向教研室的过渡才能顺理成章。

督导组成员联系教研组分配表(略)

三、关心专业建设

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积淀,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所在。

一个专业关涉多个学科,可以“聚合”多个学科教研组,专业人才的引进很关键,但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短。只有在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准,专业建设才能有所依托,才能水到渠成。

在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这样(或那样)的人才梯队中,各位教师在专业学科教研组之内既要对号入座,又要努力学习,着力于变更在本学科专业梯队链条中的地位,在动态的学科梯队建设中促进既有人才的成长。

督导组要大力鼓励教师关注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动向、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师的培训、研修经常进行分析、思考,并启迪思路、提出建议,以使教师既有高深的学科素养,也有宽广的教育视野。

四、要有必要的写作

对前一学期教学督导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督导组成员要在教研组、教学部等有关场合和相关范围进行充分交流,可以通过专题调研的开展,形成共识,生成校本教研课题;督导组成员对参加各教研组活动时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己的思考,等等,要进行梳理。

学期结束,每位督导组成员必交一份文字材料,可以是感言、体会,收集的意见或提出的建议,等等,不少于500字。

另外,本学期教导科组将根据教师们的实际需要继续编印一点学习资料。

督导组2011年9月5日

篇5: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作者/游 磊

我一直渴望一场无忧无虑的一个人的旅行,因为,旅行是一个丰富自己知识、充实自己灵魂的过程。我很羡慕在电视上出现的那些旅游爱好者,他们在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前拍照留念,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我觉得是在接受世界的洗礼。

我自己还没有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旅行,春游却不稀罕。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年都要带我去春游一番。那几天,我会有难得一见的兴奋。妈妈会在头天晚上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物,让我觉得春游简直是一场欢快的庆典。我们的春游大多在周围不高的山上,虽然都有挺拔的'大树和绿油油的草地,但现在想起来,我印象并不深刻,脑海里只留下了雪碧的气泡与薯片的油渍。

最近的一次春游,我和家人一起到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享受明媚的阳光。我突然对妈妈准备的大包食物没什么兴趣了,我感受到了别的一些东西。比如,那从山涧里吹出来的风,仿佛温柔的呼唤,凡是它拂过的地方,都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凉与爽快。比如,苍老的树在土地上默默地立着,因为阳光的照射,树叶边沿悄悄附上了一层美丽的光晕,树皮苍劲的纹路呈现出一种迷人的质感。

我回头,看见爸爸妈妈的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眼里却充满着喜悦。平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业余时间还要为我的学习操心,也难得有机会出来散散心啊。

我继续往前迈着步子,看到山间小溪在不停地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我也禁不住唱起来、跳起来。忽然,一片令大惊艳的青草地跃入我的眼帘。我轻轻地走了过去,虽然没有黄莺,不见蝴蝶,但那一刻我真正有了自由自在的感觉。小溪仍在一个劲地流向远处。我好想撑一条小船,去追溯一下这条小溪的源头,探索草儿翠绿欲滴的更深处。这是我在这一片“宏伟”景观下,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念头。我知道,这暂时是不可能的。这个小小的念头只能存放在我的心中,成为一个梦,但总有一天,我将梦想成真。

在父母的庇护下,我一直像一朵未成形的蒲公英,只有飞翔的渴望而没有长出翅膀。然而,我的心一直在这个世界中旅行,因为我有梦。梦想,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博大、瑰丽与神奇;梦想,让我的心变得更加浪漫和勇敢。总有一天,我会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会去寻找一切我感兴趣的知识的源头,我会将自己的信念像一支箭一样,义无反顾地射向遥远的、希望的靶心。

(指导老师:胡安宁)

编辑絮语:

游磊同学要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他们在他小时候“每年都要带我去春游一番”,潜移默化,培养了游磊亲近大自然、并渴望去远方旅行的良好兴趣。这篇作文还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游磊小时候春游是不在乎风景的,他的“兴奋”全在于能出去玩,能喝雪碧,吃薯片;但最近的一次春游, “我突然对妈妈准备的大包食物没什么兴趣了,我感受到了别的一些东西”――真正的教育要给孩子时间,要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决不能揠苗助长。

篇6: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语文组全员汇报课总结: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为了全面深入推行“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深入探究“散文”类文体的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使本组教师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得到收益,得到提高,我们全组教师参加了由教导处统一部署,语文组组织实施的以“散文”教学为专题的全员汇报课听评课活动。

一、本次活动的特点:

第一,充分展示了“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学生参与面广。有些老师的课很精彩,显示了丰厚的教学功底和较高超的教学艺术,青年教师年轻有朝气,知识底蕴丰厚,容易与学生沟通,且虚心好学,在课堂上展示了青年教师的风采。

第二,显示了各备课组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为了上好公开课,各备课组认真组织备课、听课、评课,有些老师宁愿调课也要参加听课,一是为了汲取他人长处,二是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同时也通过评课给授课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全员参与,研究“散文”教学艺术。三个年级的语 文老师共20名统一安排,每人一个课题,并将课调在下午上,目的是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听上课。公开课的顺序是先九年级,再七年级,最后八年级。

第四,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组教师张甲芳、王吉东、王孝珍等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发现问题,反思失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显示了我组教师主动成长、积极进取的精神。张厚霞、梁伟等老师在听课研讨后,主动反思之外,积极探索,授课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二、公开课的优点:

1、坚持运用“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授课。

二十名语文教师都能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标准上好课,环节齐全,备课认真,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展示精彩!

2、目的明确、胸怀全局。

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学生从这节课掌握什么知识、本节课的知识难易程度如何、那些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反复强调、哪些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读书就可以掌握;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什么样的例子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节课的内容学生课上能掌握多少,课下需要多长的时间来复习巩固。授课老师对这些应该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陈法国、陈允红、赵延勇、孟祥国四位教师。

3、精巧设计课堂、凸显“语文”味

做文章切忌平铺直叙,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www.fwsIr.com)比如,张厚霞老师的课,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学生的兴奋点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对枯燥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课让学生紧张而快乐,“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极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方法灵活。

在我校的“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课堂上,所说的课堂气氛活跃,不是指外在的形式,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好的课堂总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气氛活跃还指课堂气氛的和谐,师生之间有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老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老师不能对学生随意呼来喝去,对学生的反应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尊重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允许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允许学生出现的思维错误,允许学生从错误里爬出来。只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和谐。

教学方法的灵活,指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指老师面对课上突变问题的灵活反应,还指老师课堂上的授课技巧。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对待,我们在“模式”的大框架下,对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就会更上一层楼。

5、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课堂语言亲切。

成功的课不会是知识的干巴巴的罗列,总是力求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材料做支撑。比如陈法国、王燕伟授课时举身边的例子,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充满了趣味。

关于课堂语言,我想把我对陈允红老师的评语写在这儿:声音清晰,语调沉稳,富有穿透力,善于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之中。

我们这样评价孟祥国的课堂语言:语言有感染力,教态有亲和力,对学生的提问有吸引力,对学生的评价有说服力。

以上几个问题,实际上只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即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一个是“术”,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节课,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手段,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是任何外在手段不能替代的。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和激励,努力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三、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方面:

1、参与面窄,部分班级发言人数少,总是那么几个,参与率不高。小组观念和小组意识还不强,学生单打独斗,合作淡薄。

2、不能认真倾听并及时点评同学的发言。

3、讨论不能做到轻声细语,声音较大。

教师方面:

1、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问题

我们的许多老师唯我独尊,在学生面前充当着权威的角色。这里有几种表现:一是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是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老师只满足于自己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的“教”最终要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引导学生、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的.过程。二是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对学生的疑问置之不理,对学生的回答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想法就粗暴的予以否定,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疏漏极力遮掩――其实,老师不是全知全能,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不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比如对微机的操控,我们有些老师可能还不如学生,所以在学生面前坦诚自己的不足,只能让学生更尊重我们。

2、课堂设计问题

有些老师的课堂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在出示教学目标任务时,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操作性不强,也没有交待什么工具书或资料来学习,怎么学等等。(www.fwsIr.com)缺乏对学生的启发,缺乏课堂上的检测,学生没有时间消化所学知识,课堂效率低下。这样的课基本上谈不上什么教学艺术。

3、平均用力,重点难点不突出。

所有的问题都讲到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至于学生学会学不会就看学生自己的本事了,学不会就只好用课下时间了。造成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长,学习效率却非常的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前松后紧,甚至未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下课去完,应付一下就行了,第二天也不去检查、补救。

4、课堂语言问题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用语问题,一个是语调问题。课堂语言不同于聊天说话,老师要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任。有些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随意,想说什么说什么,用非常随意的语言来解释严谨的科学知识,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有些老师上课说话的语调像聊天,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必要的停顿和节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课堂疲惫。另外有些老师讲课带着明显的方言,这是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

5、预习课问题

过度预习,课堂生成性差。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继续深入探索“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精髓所在,研究、探索、总结教法与技巧,力争把这种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地步!

2、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我们的课堂变得“活”一些,让学生“爱”一些,趣味“浓”一些,真正成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3、老师上课要有激情,学生的兴奋点才能被激发出来,老师死气沉沉,学生很难兴奋起来。

4、老师也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把课讲好。老师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理解程度去揣测学生的理解程度,那样十有八九学生掌握不好。

5、要把握好课堂节奏,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没有节奏的课堂容易让人疲惫,拖沓冗长的授课语言会让课堂变得面目可憎。

总之,通过本次全员汇报课,教师都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很好的借鉴、吸收了同事们好的教法,弥补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可谓是获益匪浅。此次获得的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教海无涯,研无止境!

让我们携手并进,撑一只长篙,向“4+1”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的更深处,向“语”“文”的更深处漫溯!

篇7:校讯通博客助推师德师风水平向更深处漫溯五年级优秀作文

校讯通博客助推师德师风水平向更深处漫溯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昨天发表的博文又被校讯通博客推荐了!谢谢踏雪寻梅、爱洒桃李的评论和支持啊!”

“踏雪寻梅,你出手可真快,上次‘周五之约’的文章这么快就出炉了。活动真精彩,我可好好拜读了一下!”

“心的舞动,你的文章《你给孩子下功夫了吗?》,这次家长会可派上了大用途!”

这是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暑假前一个周一早上在校讯通博客里的讨论内容。据悉,像这样火热的讨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年初,学校领导班子商议寻找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突破口,决定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展示平台,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站、论坛、教师主页、家校沟通平台等,校讯通博客就为该校实验品牌教育梦想及时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那年暑假,校长和学校骨干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校讯通博客的启动、运作和管理上。暑假结束后,校讯通博客在汗水和激动中正式开始了它蹒跚的梦想之旅。

借助博客,老师们读书研讨、反思教学、挥洒笔墨,抒发情怀,互相留言,互相鼓励,,在享受网络技术新变化的同时,也让师德师风水平得到提升。

程新梅老师的博客昵称是踏雪寻梅111。点击进入她的博客,一个宽广、纯净的天地扑面而来。数学、读书是她博客内容的主旋律。自月建博以来,她最欣赏的是这段话:为了写的精彩,你必须做得精彩,这样也才能活得精彩。如果你活不精彩,做不精彩,就不可能写得精彩。所以写不是目的.,写是为了让你活得精彩。你只有做得精彩,活得精彩,你才有可能写得精彩。

为了让教育教学生活精彩,她阅读了大量的专业方面的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为了让女儿更优秀一些,她阅读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赏识你的孩子》《墙角的小婷婷》等。她最喜欢的事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坐下,轻轻地捧起一本书,不管外界多嘈杂,不管世事多繁乱,让心儿跟随着一字字一行行慢慢移动,慢慢平静……无人强迫,不需提醒。一天不看,她说心里就空拉拉的,便觉得少了点什么。专业阅读提升了她的专业修养和师德素养,她的数学课活动生动,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创建了“数学乐园”博客圈,投入大量精力带领孩子们进行数学阅读,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发表博文到“数学乐园”圈子。她牺牲休息时间,和孩子、家长一起相约周五,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聆听数学故事,一起开心做游戏,家长和孩子在每次的“周五之约”里,都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数学。

不到半年,她就成为修武县第一位教师博腕儿,而后一如既往地收获着精彩,从校讯通第六届书香班级活动开始,连续五届她都获得了河南省校讯通教师“启明星”奖。由于她在数学写作、阅读方面的突出贡献,12月23日,程新梅老师荣获了河南省校讯通十大风云博主。如今的她依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在博客撰写中成长着自己的幸福,享受着和孩子们的“周五之约”。

其实,学校里像程新梅老师这样的博腕儿还有很多,寒梅香香、心的舞动、兰心竹……曾一度被教育同人称为“修武二实小文化现象”。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博客圈子里到处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启明星”,他们正撑着行动的长蒿,向教育改革的更深处漫溯。

为了进一步促进校讯通博客的品牌特色,学校对教师读书和书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还制定了专门规定,每人每学期读1至2本教育专著,40岁以下教师每周至少写3篇教育随笔,40岁以上教师每周不少于2篇;凡是在校讯通博客书写博文的,可以不在笔记本书写;等等,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教师写博的热情。

5年来,共有21位教师、家长和学生先后成为校讯通“博腕儿”,学校也因此荣获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称号;20,学校又荣获了河南省校讯通十大书香校园;、连续两年荣获焦作市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校讯通博客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促使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升。

篇8:碧波深处有珍奇--长文教学心得例谈(以《边城》教学为例)

詹鑫

2016年2月,教育部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重视学生对“长文”甚至整部经典的阅读。“长文”教学,亦多有专家述及,下面笔者试以经验所及,用具体课例丰富“长文”教学之道,敬请指正。

一、春色满园须挑选。

我这里说的“春色满园”指“长文”内容丰厚,信息量大。“须挑选”有三个标准。

一是文本。选在苏教版中的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下文中提到的《边城(节选)》同此)被编进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里面的第二板块“永远新的旧故事”,编者意图是要我们重点研习“情节”。研习时要注意细化,引入文学批评理论,让学生构建阅读图式,切忌泛泛而谈。

课文节选了小说四章内容,写了三个端午节。如果只是泛泛而谈这四章的情节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造成时间上的回环往复,使情节跌宕起伏,那么文本的精妙就不能传达十分之一。

认真研习文本,发现这四章内容用了小说叙事中常见的“重复”手法。重复一般包括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指同一类的事件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如《边城》中的端午节; 叙述的重复则是指一件事情被叙述者反复的叙述,如《边城》中的“大鱼咬你”。

就事件的重复而言,三个端午节风俗的不断重复,突出了其环境和人性之美。再看它们出现的次序,当第三个端午节的鼓声撩起翠翠的回忆时,并不接着出现离第三个端午节近的第二个端午节,而是较为遥远的第一个端午节先出现,其实暗示了翠翠心里装的究竟是谁。第一个端午节里,在翠翠面前出现的是傩送,天保不在;第二个端午节里,在翠翠面前出现的是天保,傩送因事外出;又在暗示兄弟相争在天意作弄下是不可避免的。认真比较翠翠与兄弟俩不同的“相逢”,我们发现,翠翠与傩送有过单独的真实的“碰撞”,而与天保的相识过程中却不见两人之间的任何交流,整个过程更像是“相亲”,双方家长相谈甚欢而翠翠却心不在焉。这就暗示我们,在周围人都认为翠翠与天保是天作之合的时候,翠翠却心系傩送,两者构成了难以违逆的错位。这人为的错位加上前面天意的捉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不可避免。就这样,重复叙事增加了内涵意蕴的丰富性,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促使整个故事不断裂变和重新生发,从而揭示了内涵和意义。

就叙述的重复而言,“大鱼咬你”文中前后共出现4次,第一次是翠翠因误解骂了傩送,傩送挨骂之后不以为意,反而开起了“大鱼咬你”的玩笑,展现了一个善良开朗、热情幽默的优秀小伙形象;而翠翠反击“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则表现了她的孩子气和敏感自尊的心理。第二次是和爷爷生气,喃喃自语中不经意自称被大鱼吃去了,展现了一个娇气顽皮单纯可爱的山村小姑娘形象,逼真地描摹出了傩送走进了翠翠的内心而她尚不自知的情窦初开的微妙状态。到了第三次,傩送手下的“喽罗”提起二老说大鱼吃翠翠的事情,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写出了翠翠年岁渐长后的矜持,内心里情愫的滋长和情感的加深。到了第四次,爷爷再次提起大鱼吃你的旧事时,翠翠嗤的笑了,其反应明显变得强烈,表现了她情感的浓烈与内心的炽热,其情感倾向也就愈加明朗化了。在这里,重复性的“大鱼咬你”再现,形成了对比深化的艺术美感。

二是学生。在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的当下,针对学情是任何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有效展开的前提,长文因其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多,更应时刻不忘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详细展开,只举两个细节为例。

一是杨绛先生的《老王》同时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和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就特别突出地展现出学生之于教学的决定意义,同样的教材,教学对象不同,教者必须要有不同的取舍。

二是很多名师外出上课或有经验的教师参加赛课,面对陌生的学情,往往会有两手准备,如果学生学习能力强,则多一些拓展和深化,如果时间不充裕,则集中落实教学重点。

三是执教者。在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的这个基本框架中,执教者才是盘活学生和文本的关键。执教者的个人喜好、对文本的钻研深度和教学风格本身具有客观性。尽管我们赞同执教者应根据学生和文本加强自身修炼,做出正确改变,但有些客观因素无法改变也是一个事实,执教者因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合适的取舍。

就执教者的个人喜好来说,不乏许多名师用自己喜欢的名著代替教材进行语文教学而取得良好效益的例子。如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将四大名著引入课堂,特级教师邓彤用一个学段上《红楼梦》。笔者也曾用四节课教学《边城(节选)》。第一节课集中研读翠翠巧遇傩送语段,探讨梳理青年男女恋爱宝典,分析翠翠与傩送人物形象。第二节课以插图上的三个动物--“大鱼、鸭子、狗”为线索串起相关文本,分析爷爷、顺顺、天保等人物形象,重点是感受翠翠成长的心理变化,了解立体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第三节课分析“大鱼咬你”不断出现的作用,再引到三个端午节,了解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手法--重复叙事。第四节课看风景,既看自然风光又看人文景象,感受沈从文心里那优美安静、纯洁自然又原始健康的精神家园--边城之美。上完之后,学生大呼过瘾。

二、出墙红杏不宜多。

教师要选择一两枝红杏,递出墙外,教会学生欣赏,还要挑逗那些有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生翻墙入园,尽情饱览。 “长文”还需“短教”,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结构课堂,递出一两枝春意闹枝头的红杏。

一是提炼教学“课眼”,层层深入。这里主要采用“一个课眼+三个问题”教学模式(详见应慈军老师的《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此种方法能有效整合文本,各个击破,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

“一个课眼+三个问题”教学模式首创者应慈军老师曾以此执教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一文。他选取了“梦”作为建构课堂教学的“课眼”。并根据这个课眼提出了三个呈递进态势的问题:(1)索科洛夫做了哪些梦?(2)索科洛夫为什么会做这些梦?(3)索科洛夫的“梦”像梦吗?“梦”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梳理情节,唤醒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理解作者所叙之“梦”(典型细节)在文中的价值。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发学生对于文中之“梦”的关注和解“梦”的热情,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第三个问题着眼于理解作者多次写梦的妙处和产生的价值,探究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的原因。三个问题始于具体的“梦”的内容概括,由“梦”的成因而过渡连贯起全文情节,进而探究“梦”的写法与作用,终于对“梦”之价值的客观评判,分别落实“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由内容而形式,由表及里,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进而走近作者,有层进的效果。

二是寻找课堂钥匙,各个击破。文本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对于“长文”来说,打开时须考虑针对性一定要强,一是针对的教学目的要清晰,让教学有的放矢;二是针对的文本语段要清楚,让教学有章可循。这把钥匙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件事情。

笔者曾选用《边城(节选)》里的一张插图作为钥匙。插图里除了翠翠和傩送之外,还有三个动物:大鱼、黄狗和鸭子。我就用“大鱼”主要解决人物美、情节美的问题;“鸭子”主要解决人情美、习俗美的问题;“黄狗”主要解决环境美的问题,以及深刻理解小说主旨的问题。

特级教师肖培东执教《孔乙己》一文时,曾用一对词--“记”和“忘”--巧妙地打开了文本。一问学生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让学生感知内容,读出孔乙己“落魄、懒惰、迂腐与清高”的形象。二问学生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进行重点研讨,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视角,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核心,了解孔乙己被人屈辱地记着。三问学生这些人真的是“记住”孔乙己了吗?探究主题,让学生理解孔乙己被人屈辱地记着,又被人残酷地忘记;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到“看客”的危害,深刻领会主题。

三、解语方识花袭人。

意义的呈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文课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文本。“长文”因为长,很容易被架空分析,使文本被忽略。

情节赏析要品味语言。肖培东老师执教《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时,通过让学生圈点出荒原前后发生变化的词句,并进行串读,梳理出“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节,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牧羊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荒原出现了“最了不起的奇迹”。

人物分析要品味语言。《边城(节选)》二老派人送翠翠回家,路上这人说清了事情的原委。文中写到:“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并单独成段,表现了翠翠听闻消息后内心产生的巨大震撼。后文接着说:“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于傩送不记仇还派人送她回家的表现,害羞于长这么还没有一个同龄异性如此细心体贴照顾她,恰逢情窦初开的年龄,傩送这个优秀青年也就在她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让她内心不再平静。联系前面的巨大震撼和此时的默默而走的表现,一个外表温婉腼腆,内心炽热多情的山村小姑娘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景物描写要品味语言。《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值得反复咀嚼,温州中学的蔡焕杰老师执教时,问学生露珠坠地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为什么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领着学生细细品味,有效地推动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涵泳,去解码里面藏着的史铁生心灵世界的密码。

除此之外,还有“叙述”、“虚构”等等,都应该贴着文本贴着语言教。那么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呢?下面继续以《边城》为例说说我常用的品味语言的方法。

一是还原法。“我是翠翠”背后隐藏着的极其着急、急于找到熟人的心理,“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背后隐藏着的孩子气和敏感自尊的心理都需要通过朗读还原语气,揣摩神情体悟翠翠的内心才能得到。

二是换词法。二老派人把翠翠送回家后,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里的“沉默”能不能换成“沉睡”和“沉醉”?显然,“沉睡”写不出其内心的敏感聪慧,“沉醉”不符合其温婉腼腆的性格,一个少女心里有了人、有了事后那微妙的心理变化,那情感萌动、情窦初开的状态只有“沉默”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三是对比法。当祖父得了大老的鸭子后,对翠翠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老也很好,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两个“一家人”虽然字面意思相同,但爷爷话里有话,遮遮掩掩,意在大老;而翠翠却责怪爷爷提到他们一家人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二老给漏掉了;两人侧重点明显各有不同,对比之下,意蕴就变得深长了。

--2017,1-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碧波深处有珍奇--长文教学心得例谈(以《边城》教学为例)]

初中优秀作文开头技巧例谈

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立方向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施计划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

例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参考

高二新教材《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

家长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祝福语

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向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精选8篇)】相关文章:

《谈知识》650字作文2023-04-29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2022-05-07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点的训练论文2024-03-10

落花无情高中作文2023-08-25

复习课使小组合作更有学效语文教学反思2022-04-28

国庆节祝福短信息2023-03-18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2023-10-04

以新浪网为例谈互联网产品之间的打通问...2022-05-17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2023-03-01

教学机智读后感2022-08-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