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精选5篇)由网友“essiwf”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
介绍了发掘实验研究课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说明了实验研究对于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作 者:吴孙富 Wu Sunfu 作者单位: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湖北当阳,444100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实验研究 课题发掘 化学实验篇2:例谈中学化学实验审题能力的培养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审题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实验中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审实验目的、审实验原理、审实验装置和药品、审实验操作步骤和审实验现象和结论)将有助于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 者:庞华英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 审题能力 培养篇3: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
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
中学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步进行。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向主要有三种趋势。
一、分组实验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方式。它是在单元教材学习之后,为了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并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课堂实验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去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些学校常常将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改为黑板上讲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根据美国学者在大学进行微型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将中学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微型化学实验是80年代美国Dana W.Mayo博士首先提出的。它的核心就是使“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其特点是:在降低药品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实验经费的'同时,还可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克服常规实验的不足,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信息,例如:在“浓硫酸特性”实验中,有关浓硫酸氧化性的内容,按中学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给出的实验步骤,沉淀往往显示的是黑色,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反应结束后,倾去试管中的清液,观察试管中固体的颜色(白色)。向试管中加几滴水,观察溶液的颜色(蓝色)。改进后,通过先加热硫酸的方法,使反应体系的温度尽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黑色物质(氧化铜)的生长,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微型实验的开展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使学生实验更好地向微型实验转化,保证微型实验的可行性和规范化。中国化学学会于1994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与会代表对我国微型实验的发展,提出了广泛而又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北京师大和辽宁师大在会上展出的“初中微型实验仪器盒”和“高中微型实验仪器盒”,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好评。有关专家指出:这两套微型仪器的推出为微型实验的推广和应用,为微型实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明。中学化学教学应及早引进微型实验。
二、并进式实验向“点滴化”方向发展
并进式实验(又称边讲边实验)是学生实验与教师讲授新课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实验内容多为定性实验,并且具有使用仪器简单、药品的用量和种类较少等特点。为了使这类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教育工作者将这类实验尽可能设计在简单的仪器中进行。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这节课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该实验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如将该实验改在点滴板上进行,减少水的用量,相对增加了碱的浓度,同时,选用变色灵敏的pH试纸进行检测,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实
[1] [2]
篇4: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
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三个动向
中学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步进行。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向主要有三种趋势。一、分组实验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方式。它是在单元教材学习之后,为了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并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课堂实验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去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些学校常常将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改为黑板上讲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根据美国学者在大学进行微型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将中学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微型化学实验是80年代美国Dana W.Mayo博士首先提出的。它的核心就是使“实验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其特点是:在降低药品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实验经费的同时,还可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克服常规实验的不足,获得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信息,例如:在“浓硫酸特性”实验中,有关浓硫酸氧化性的内容,按中学教材(必修本第一册,)给出的实验步骤,沉淀往往显示的是黑色,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反应结束后,倾去试管中的清液,观察试管中固体的颜色(白色)。向试管中加几滴水,观察溶液的颜色(蓝色)。改进后,通过先加热硫酸的方法,使反应体系的温度尽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或减少黑色物质(氧化铜)的生长,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微型实验的开展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为了使学生实验更好地向微型实验转化,保证微型实验的可行性和规范化。中国化学学会于1994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首届全国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与会代表对我国微型实验的发展,提出了广泛而又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北京师大和辽宁师大在会上展出的“初中微型实验仪器盒”和“高中微型实验仪器盒”,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好评。有关专家指出:这两套微型仪器的推出为微型实验的推广和应用,为微型实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明。中学化学教学应及早引进微型实验。
二、并进式实验向“点滴化”方向发展
并进式实验(又称边讲边实验)是学生实验与教师讲授新课相结合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实验内容多为定性实验,并且具有使用仪器简单、药品的用量和种类较少等特点。为了使这类实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教育工作者将这类实验尽可能设计在简单的仪器中进行。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这节课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该实验常常以失败而告终。如将该实验改在点滴板上进行,减少水的用量,相对增加了碱的浓度,同时,选用变色灵敏的pH试纸进行检测,既缩短了实验时间,又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具体步骤如下:“在点滴板两穴上各放一小块pH试纸,在试纸上滴一滴水,分别将去掉氧化膜的镁条和铝条按压在湿润的试纸上,观察现象”。实验结果是镁条立刻在pH试纸上留下蓝色的印迹,铝条一段时间后(约30秒)出现浅绿色印迹,说明镁比铝的金属性强。另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我们还可以用锌、铁、铅、铜等金属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锌、铁、铅均有显色现象,而铜没有,从而可以定性区分金属的活动性。
为了便于点滴化实验的普及和推广,杭州师大化学系周宁怀教授主持设计和制做了“多孔井穴板”。该仪器是集点滴板、试管、烧杯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化学实验仪器。它具有药品用量少、操作简便、效果明显、易于观察等诸多优点。
该成果已通过国家教委鉴定,并获国家教委“基础教育优秀教学仪器”二等奖。现已在我国南方部分中学推广使用。
三、演示实验向“无污染化”方向发展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配合知识的讲授,由教师或教师指导个别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化学事实,使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了做好演示实验,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广大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今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研究演示实验时,除了注意演示实验的“五性”,同时,更为注意演示实验的“污染性”问题。因为演示实验一般是在教室中进行,教室并无良好的实验通风设备,实验所扩散的有害物质,势必污染教学环境,影响师生的健康。例如:在红磷与白磷的着火点实验中(必修第一册,P160),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均扩散在教室的空气中,危害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此,有人提出用“可控全封闭式无毒无害化学实验装置”来解决这类问题。液吸收,少量尾气被气球容装,进行二次吸收。这样,该实验既获得了直观生动的结果,又杜绝了有害气体的扩散,保护了教学环境。
有关“可控全封闭式无毒无害化学实验装置”的研究,齐齐哈尔师大高清廉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关杂志也介绍了他们的成功经验,1993年国家教委已审定该课题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我国北方部分师范院校也相继于94、95年邀请高清廉老师就“无污染化”化学实验的研究为中学化学教学开办讲习班,受到中学教师的普通欢迎。我们相信,演示实验的“无污染化”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必将在全国迅速推广普及。
篇5:例谈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例谈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例谈物理课的实验导入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陈胜利 1月15日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现举例说明,与同行讨论。
1、惊奇现象导入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1: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黑箱导入法。所谓“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可以通过输入某种信息,从获得的输出信息中推断该系统的可能结构模式和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就称之为“黑箱方法”利用它创造的神秘感可以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例2:能量的转换与守恒-魔筒导入。
这是一只金属圆筒,称之为“魔筒”,我把它沿台面滚出去,看一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后学生奇怪,滚出去的圆筒还会滚回来,而且还反复地滚来滚去?原来筒里面有二根橡皮筋中间拴着一个重物(如图)。为什么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学习了下面的课题,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
3、配合故事导入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传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并做一些模拟演示,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学习情境。
例3: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
这儿有两个橡皮半球,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这是为什么?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演示)。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学生笑了)。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板画)。球的周围有什么?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
4、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4:两力的合成-拉健身弹簧导入。
黑板前挂了一只健身拉力器,请一位同学上来拉弹簧的下端把手,要求拉到黑板上划线的位置(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没能拉到位)。这位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没能完成任务。谁能来帮她一把?(实验:两位小同学共同用力把弹簧拉到了线下)。哪位同学能独立地把弹簧拉到线下?(上来一位同学完成)。这位同学的力气不小,一个人就顶上了两个小同学的力气。换句话说,把弹簧拉到线下,他所施的'力与两个小同学共同施力的效果相同。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物理学上就把这个力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由于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往往受多个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就会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求合力是很有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最简单的情况--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例5: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
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5、实验复习导入法。利用实验复习,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6: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取出实验装置,回忆实验过程)。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想一想,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按照你们的说法,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浮力就不再改变,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在上述的实验中,除了深度改变外,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二千多年前,阿基米德为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辨别皇冠的真伪苦苦思索,当他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浴缸的水被溢出时,猛然想起了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跟排开的水的体积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从这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吗?--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或者说,与排水量有关。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基本结构大体是: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思维冲突--明确学习目标--铺设达标阶梯。
1、在导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错的语调及运用其它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的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二是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
2、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但不一定能趋向于教学的目标,也不一定会产生剧烈的认知冲突。需要教师精心地引导和组织,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使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心理矛盾。这可以说是决定导入阶段成败最关键的一环,特别是那些学生存在顽固的前科学概念的课题。例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它是形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的根源。因此在该课题的教学中,应设法让学生的错误观点暴露出来,再加以击破。
3、明确目的,建立联系,这是导入定向的重要环节。在激起思维冲突以后,应当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当然,这些导入的环节,并不是死板的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地加以应用。在许多情况下,导入结构并非都是截然分开的四段。而且不同的整体课堂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导入结构。在导入阶段,可以有侧重地完成某一、二项任务,而其它的任务放在展开的阶段完成。
一般来说,优秀的课堂实验导入方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和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2) 课题意识明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衔接自然,能调动学生知识、方法上的准备;
(4) 实验与语言的配合密切,能引导观察和积极思考;
(5) 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以上是笔者对于物理课堂实验导入设计的一鳞半爪的认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共议。
★ 议论性散文 范文
★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题的发掘(精选5篇)】相关文章:
润物细无声--谈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22-12-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症结及对策2022-09-24
例谈小学语文三度备课的探索和实践的论文2022-12-21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例谈2022-08-29
激发交际动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例谈2023-11-27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2022-05-07
五年级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2022-12-13
平面构成教育教学经验总结2023-08-16
以新浪网为例谈互联网产品之间的打通问...2022-05-17
结合课例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