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时间:2023-09-14 07:49: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精选10篇)由网友“林圆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篇1: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试题答案:

6.C(文献典籍)

7.D

(D 连词,尚且;A 副词,于是/ 介词,通过;B 代词,那种 / 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9.(1)由博学转向专一;(2)勤学善思。(每点2分)

篇2:《横渠先生行状》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横渠先生行状》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C(文献典籍)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D(D连词,尚且;A副词,于是/介词,通过;B代词,那种/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9.(1)由博学转向专一;(2)勤学善思。(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世代是开封人。少年时代丧父而自立,没有什么不学的。与焦寅交游,焦寅喜欢谈论军事,张载听后很高兴。张载十八岁,豪爽期望建立功名。(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虽然喜欢读,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嘉佑初年,在京城见到洛阳程颢、程颐二兄弟,和二程共读道学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学道。

京城的王乐道曾经延请他到郡学,先生多以道义教化人,他从容对学习的人说:“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学习的人听到后效法他的话,也多诱人跟从他。皇上几位的第二年,提升重用大臣,想有所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在朝廷上推荐先生。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渐恢复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韩高兴。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字天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很偏僻,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俭能满足,没有生活的忧虑,先生生活在那里很安定。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思考学习点着蜡烛写作,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认为教学生不能养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正值年岁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孬米不舂,将要去舂米,先生赶快直至并说:“死尸遍野,虽然吃粗食且已经很惭愧,又怎么忍心选择呢?甚至经常面对饭桌感叹不吃。”

适逢秦凤帅吕公推荐荐他,皇帝下诏,先生听从去了。先生说:“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后都羡慕他,然而没有人能深深了解他的,先生曾经用他所想要说的话试别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适逢有病,谒请归家不幸告终,不行去世,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篇3: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原文及译文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原文及译文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宋]吕大临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C(文献典籍)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臣死且不避

D

(D 连词,尚且;A 副词,于是/ 介词,通过;B 代词,那种 / 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9.(1)由博学转向专一;(2)勤学善思。(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世代是开封人。少年时代丧父而自立,没有什么不学的。与焦寅交游,焦寅喜欢谈论军事,张载听后很高兴。张载十八岁,豪爽期望建立功名。(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虽然喜欢读,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嘉佑初年,在京城见到洛阳程颢、程颐二兄弟,和二程共读道学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学道。

京城的王乐道曾经延请他到郡学,先生多以道义教化人,他从容对学习的人说:“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学习的人听到后效法他的话,也多诱人跟从他。皇上几位的第二年,提升重用大臣,想有所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在朝廷上推荐先生。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渐恢复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韩高兴。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字天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很偏僻,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俭能满足,没有生活的忧虑,先生生活在那里很安定。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思考学习点着蜡烛写作,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认为教学生不能养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正值年岁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孬米不舂,将要去舂米,先生赶快直至并说:“死尸遍野,虽然吃粗食且已经很惭愧,又怎么忍心选择呢?甚至经常面对饭桌感叹不吃。”

适逢秦凤帅吕公推荐荐他,皇帝下诏,先生听从去了。先生说:“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后都羡慕他,然而没有人能深深了解他的,先生曾经用他所想要说的话试别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适逢有病,谒请归家不幸告终,不行去世,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篇4:《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

【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殷勤”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中得到体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考查方向】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理解)。

【解析】(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2)关键词“既”:在……以后,“言”:倡导。(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篇5: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精选2篇练习及答案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馑粥不充⑤,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馑(zhān)粥不充:馑,稠粥。充,充足。⑥日昃(zè):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

(4)感泣辞母: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__。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___ _(要求填写两个)。

参考答案:

1.(1)用作动词,“佩带”;(2)通”,”;(3)热水;(4)辞别。

2.C点拨:A①连词,”;②连词,”。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D①人称代词,”;②加强反问语气。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③囊萤映省、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

篇6: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选自《国语.文公伐原》)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乙]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公令疏军而去之去:________

(2)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居:________

(3)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亡:________

(4)是吾骏马也是:________

2.下面加粗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令疏军而去之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B.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德出而福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读了这两则小故事,你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一下晋文公和秦穆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两则故事,你有何感想?请写出你的感想和体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离开。(2)过了。(3)丢。(4)这。

2.B

3.(1)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2)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4.取信于民。

5.晋文公讲信义,言出必行。秦穆公宽容豁达,不拘小节。

6.示例:作为国君,只有对百姓讲信义,具有宽容豁达的精神,才能民心所向,天下大治。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同样需要信守诺言和宽容豁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意对即可)

篇7: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械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①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生岁直子:_________

(2)室无完器:_________

(3)假五六猫:_________

(4)购僮罗捕之:_______

2.用“/”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值”,正当(2)家具(3)借(4)雇佣

2.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1)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

(2)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 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意对即可)

4.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作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意对即可)

篇8: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模板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篇9: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篇10: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目,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案】B。

1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何陋之有? D.愿陛下亲之信之

【答案】D。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答案】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久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3分)

【答案】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15.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3分)

【答案】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李南楼行状》阅读答案

《朱竹君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司马温公行状古诗阅读答案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教学设计

《朱竹君先生别传》阅读及参考答案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隋书·列女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五柳先生传》习题及答案

《范式字巨卿》阅读练习及答案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的文学作品介绍2023-03-12

《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2022-05-27

段太尉逸事状翻译2022-10-05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全文欣赏2023-06-16

删鲁迅也是一种阿Q精神阅读以及答案2022-05-23

五柳先生传翻译2023-01-02

初 范文正贬饶州翻译2023-08-06

五柳先生传教案2023-06-06

详解《五柳先生传》2022-08-23

漫谈说理文的阅读题以及答案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