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

时间:2023-09-16 07:58:0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整理9篇)由网友“TOTT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

篇1: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

研究青梅的抑菌作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青梅汁透析液(小分子)的'化学成分,对其抑菌成分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青梅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3种菌种均有抑制作用.且青梅汁经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青梅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40%,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70%,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0%.青梅汁透析液经GC-MS共分离得出15种成分,其中酸及酸酐类物质含量最高,为63.70%;醛类次之,为18.10%;其他依次为酮类,2.13%,酯类,1.41%.实验结果提示在青梅汁主要功效成分中,顺丁烯二酸类和糠醛类物质可能与青梅汁的抑菌作用有关.

作 者:陈虹 王晓芳 陈鑫 郑宝东 CHEN Hong WANG Xiao-fang CHEN Xin ZHENG Bao-dong  作者单位:陈虹,王晓芳,CHEN Hong,WANG Xiao-fang(三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明,36500)

陈鑫,郑宝东,CHEN Xin,ZHENG Bao-dong(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福州,350002)

刊 名:食品科技  PKU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O657.63 关键词:青梅汁   抑菌作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篇2:丁香油抑菌成分研究

丁香油抑菌成分研究

利用滤纸片法和固体稀释法对丁香油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丁香油对5种植物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成分为丁香酚.丁香油对白菜黑斑、小麦纹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对玉米大斑、葡萄炭疽、番茄黑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3125 mg/mL.

作 者:楼兴隆 李晓明 张鞍灵 丁虹茹 高锦明 LOU Xing-long LI Xiao-ming ZHANG An-ling DING Hong-ru GAO Jin-ming  作者单位:楼兴隆,张鞍灵,丁虹茹,高锦明,LOU Xing-long,ZHANG An-ling,DING Hong-ru,GAO Jin-mi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李晓明,LI Xiao-mi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年,卷(期): 15(3) 分类号:Q946.887 关键词:丁香油   丁香酚   抑菌活性  

篇3:鬼针草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鬼针草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摘要:目的研究鬼针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鬼针草中得到5个化合物:异槲皮苷(Ⅰ),异奥卡宁-7-O-β-D-葡糖苷(Ⅱ),海生菊苷(Ⅲ),槲皮素-7-O-β-D-葡糖苷(Ⅳ),D-甘露醇(Ⅴ)。结论5个化合物中的Ⅳ、Ⅴ是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得到的。

关键词:鬼针草;异槲皮苷;异奥卡宁-7-O-β-D-葡糖苷;海生菊苷;槲皮素-7-O-β-D-葡糖苷;D-甘露醇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是菊科鬼针草属植物,民间药用历史悠久,治疗作用广泛,疗效确切,药材资源丰富。药理研究表明,鬼针草具有降血糖、抑制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1]。其中,乙酸乙酯与正丁醇提取物是其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有效部位,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为了查明其有效成分,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研究了鬼针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正丁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1仪器和试剂

U-3010紫外分光光度计,超导300 M核磁共振波谱仪(TMS为内标),API 4000型质谱仪。薄层层析用硅胶系青岛海洋化工公司产,柱层析用硅胶系青岛化学试剂厂产,聚酰胺薄膜系上海试剂四厂产,柱层析用聚酰胺(100-200目)系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产,紫外所用色谱纯甲醇系天津四友公司产,诊断试剂自制,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鬼针草药材采自济南近郊,经本校徐凌川老师鉴别,药材样品保存于本实验室。

2提取与分离

鬼针草药材10 kg,用8倍量80 %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浓缩,除去叶绿素。依次用水饱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上清液,回收溶剂后得到乙酸乙酯提取物93.5 g,正丁醇提取物122 g。乙酸乙酯提取物硅胶拌样,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得到2个部位:氯仿-甲醇416~452部分与氯仿-甲醇453~548部分。氯仿-甲醇416~452部分经聚酰胺柱层析得黄色固体粉末,再经聚酰胺柱层析,乙酸乙酯-甲醇洗脱,得化合物Ⅰ(15 mg);氯仿-甲醇453~548部分经聚酰胺柱反复层析,分别用水醇系统、乙酸乙酯-甲醇系统洗脱得化合物Ⅱ(32 mg),Ⅲ(10.2 mg),Ⅳ(26 mg)。正丁醇提取物硅胶拌样,氯仿-甲醇梯度洗脱,氯仿-甲醇422~455部分析出无色雪花状结晶,经丙酮-水重结晶,得化合物Ⅴ(180 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黄色无定形粉末(乙酸乙酯-甲醇),mp 250~252 ℃,Molish反应阳性,HCl-Mg粉反应阳性。其1H-NMR(DMSO-d6)谱中δ: 12.64(1H,s)示黄酮母核存在5-OH;芳香区 7.57(2 H,d,J=9 Hz,H-2’,6’),6.83(1 H,d,J=8.7 Hz,H-5’)表示B环为3’4’二取代;6.38(1 H,s,H-8),6.19(1 H,s,H-6)表示A环为5,7二取代,5.46(1 H,d,J=6.9 Hz,H-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其偶合常数(J=6.9 Hz)表明苷键为β构型。13C-NMR(300 MHz,DMSO-d6)δ:156.34(C-2),133.29(C-3),177.43(C-4),161.25(C-5),98.72(C-6),164.70(C-7),93.53(C-8),156.14(C-9),103.93(C-10),121.15(C-1’),115.22(C-2’),144.84(C-3’),148.50(C-4’),116.21(C-5’),121.62(C-6’),糖部分:100.83(C-1”),74.10(C-2”),76.50(C-3”),69.93(C-4”),77.62(C-5”),60.98(C-6”)。综合以上数据,其1H-NMR与13C-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异槲皮苷数据[2]对照,二者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Ⅰ为异槲皮苷,即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

化合物Ⅱ:土白色粉末(乙酸乙酯-甲醇),mp 242~245 ℃,Molish反应阳性,HCl-Mg粉反应阳性。其1H-NMR(DMSO-d6)谱中,δ:5.38(1 H,dd,J=12 Hz,J=3 Hz,H-2),2.65(1 H,dd,J=17.0 Hz,J=3 Hz,H-3a),3.11(1 H,dd,J=16.8 Hz,J=3 Hz,H-3b),为二氢黄酮苷元C环上的1个2位的质子和2个3位的质子。7.22(1 H,d,J=9 Hz,H-5),6.85(1H,d,J=8.7 Hz,H-6),为二氢黄酮类化合物A环上的质子,其偶合常数可知A环为邻位取代。6.91(1 H,s,H-2’),6.76(1 H,s,H-6’),6.74(1 H,s,H-5’),为B环上二取代后的质子。13C-NMR(300 MHz,DMSO-d6)δ:79.29(C-2),43.45(C-3),191.21(C-4),118.06(C-5),108.90(C-6),150.52(C-7),135.11(C-8),150.75(C-9),116.55(C-10),129.87(C-1’),114.52(C-2’),145.66(C-3’),145.17(C-4’),115.28(C-5’),116.55(C-6’),糖部分:101.44(C-1”)73.19(C-2”),75.69(C-3”),69.65(C-4”),77.27(C-5”),60.61(C-6”)。将其1H-NMR与13C-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异奥卡宁-7-O-β-D-葡糖苷数据[3]对照,二者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Ⅱ为异奥卡宁-7-O-β-D-葡糖苷。

化合物Ⅲ:橙黄色粉末(乙酸乙酯-甲醇),mp 202~205 ℃,Molish反应阳性,遇碱变红色,HCl-Mg粉反应阴性。其1H-NMR谱中,芳香区5个氢的化学位移与偶合常数提示A环5,7位二取代,B环3’,4’二取代。1H-NMR(300 MHz,DMSO-d6)谱中 δ:7.49(1 H,s,H-2’),7.32(1 H,d,J=8.4 Hz,H-6’),7.15(1H,d,J=8.1 Hz,H-4),7.04(1 H,d,J=8.4 Hz,H-5),6.84(1 H,d,J=8.4 Hz,H-5’),6.69(1 H,s,H-10),4.91(1 H,d,J=6.9 Hz,H-1”),3.15-3.73(糖上质子)。13C-NMR(300 MHz,DMSO-d6) δ:145.68(C-2),182.57(C-3),113.681(C-4),112.13(C-5),154.30(C-6),133.36(C-7),152.49(C-8),117.14(C-9),112.88(C-10),123.26(C-1’),118.28(C-2’),145.48(C-3’),148.55(C-4’),116.05(C-5’),124.94(C-6’),糖部分:101.72(C-1”),73.26(C-2”),75.82(C-3”),69.64(C-4”),77.34(C-5”),60.63(C-6”)。将其1H-NMR与13C-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海生菊苷数据[4]对照,二者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Ⅲ为海生菊苷,即6-O-β-D-吡喃葡糖基-7,3’,4’-三羟基橙酮。

化合物Ⅳ:黄色颗粒状粉末(乙酸乙酯-甲醇),mp 245~247 ℃。Molish反应阳性,HCl-Mg粉反应阳性。ESI-MS m/z: 465(M+1)+为分子离子峰,301为掉一分子葡萄糖的碎片峰。1H-NMR(DMSO-d6)谱中δ:12.52(1H,s)表示黄酮母核存在5-OH;δ7.71(1 H,S,H-2’),7.54(1 H,d,J=8.4 Hz,H-6’),6.88(1 H,d,J=8.7 Hz,H-5’)表示B环为3’,4’二取代,较高场的δ 6.76(1 H,s,H-8),6.41(1 H,s,H-6)表示A环为5,7二取代;δ 5.07(1 H,d,J=6.9 Hz,H-1”)为糖的端基质子信号,其偶合常数(J=6.9 Hz)说明苷键是β构型。13C-NMR(300 MHz,DMSO-d6) δ:147.58(C-2),136.13(C-3),176.04(C-4),160.38(C-5),98.75(C-6),162.69(C-7),94.24(C-8),155.74(C-9),104.67(C-10),121.80(C-1’),115.60(C-2’),145.10(C-3’),147.97(C-4’),115.40(C-5’),120.05(C-6’),糖部分:99.84(C-1”),73.13(C-2”),76.41(C-3”),69.52(C-4”),77.16(C-5”),60.61(C-6”)。综合以上数据,化合物Ⅳ的1H-NMR与 13C-NMR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槲皮素-7-O-β-D-葡糖苷数据[2,5]对照,二者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Ⅳ为槲皮素-7-O-β-D-葡糖苷。

化合物Ⅴ:无色针晶(丙酮-水),mp 166.5~167.5 ℃,Molish反应阳性,微甜,易溶于水,难溶于低极性有机溶剂。IR(KBr)cm-1:3 253(OH,br),2 935(CH2对称伸缩振动),1 400(CH2对称弯曲振动),1 026(C-O伸缩振动),933(-OH面外弯曲振动)。由1H-NMR(DMSO-d6)谱数据可知,处于较低场的δ:4.41(2 H,d,J=5.1 Hz,C2,5-O-H),4.32(2 H,t,J=5.4 Hz,C1,6-O-H),4.13(2 H,d,J=7.2 Hz,C3,4-O-H),分别是醇羟基的氢质子,与碳上所连质子明显偶合,而处于较高场3.3~3.6处的质子峰,推测为其余氢质子的堆积峰,对照化合物Ⅳ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D-甘露醇的氢谱数据[6]基本一致。结合13C-NMR(DMSO-d6)谱可知分子结构具有对称性,13C-NMR δ:71.31(2C,C-3,C-4),69.66(2C,C-2,C-5),63.90(2C,C-1,C-6),与文献报道D-甘露醇13C-NMR数据[7]基本一致,综合上述数据,确定化合物Ⅴ为D-甘露醇。

参考文献

[1]李帅,王秋红,匡海学,等. 鬼针草不同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J]. 中医药学报,,29(2):39-39.

[2]于德泉,杨峻山. 分析化学手册.第七分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838.

[3]李帅,匡海学,冈田嘉仁,等. 鬼针草有效成分的研究(Ⅱ)[J]. 中草药,,35(9):972-975.

[4]Yutaka S. New aurone glucosides and phenylpropanoid glucosides from Bidens pilosa[J]. Chem Pharm Bull, 1991,39(3): 709-711.

[5]谭成玉,胡建恩,王焕弟,等. 植物雅龙果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40(24):1859-1861.

[6]汤海峰,易杨华,姚新生,等. 褐藻果叶马尾藻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6):11-15.

[7]Sadtler Standard Carbon-13NMR Spectra[K].21: 4205.

篇4:抑菌实验

抑菌实验

于测定抗菌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效力的试验称为抑菌试验。通过抑菌实验,可以测定一个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用以评价该药物的抑菌性能,这是抗菌药物的最基本的药效学数据。主要方法有进行定性测定的扩散法(如抑菌斑试验)和进行定量测定的稀释法(如最低抑菌浓度实验)。[1]

1简介

2常用方法

? 常量肉汤稀释法

? 微量肉汤稀释法

? 琼脂稀释法

? 纸片扩散法

? E试验

简介编辑 用于测定抗菌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效力的试验称为抑菌试验。通过抑菌实验,可以测定一个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用以评价该药物的抑菌性能,这是抗菌药物的最基本的药效学数据。主要方法有进行定性测定的扩散法(如抑菌斑试验)和进行定量测定的稀释法(如最低抑菌浓度实验)。[1]

常用方法编辑 常量肉汤稀释法

A、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

1.1.1.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 抗菌药物贮存液浓度不应低于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于最高测定浓度。溶解度低的抗菌药物可稍低于上述浓度。抗菌药物直接购自厂商或相关机构。所需抗菌药物溶液量或粉剂量可公式进行计算。例如:需配制100 ml浓度为1280μg/ml的抗生素贮存液,所用抗生素为粉剂,其药物的有效力为750μg/mg。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抗生素粉剂的量为182.6 mg。根据公式计算所需稀释剂用量为:(182.6 mg×750μg/ml)/1280μg/ml=107.0ml,然后将182.6 mg抗生素粉剂溶解于107.0ml稀释剂中。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所用的溶剂和稀释剂见表5。配制好的抗菌药物贮存液应贮存于

-60℃以下环境,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

B、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浓度范围

1.1.2.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浓度范围 根据NCCLS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标准,药物浓度范围应包含耐药、中介和敏感分界点值,特殊情况例外。

C、培养基

1.1.3. 培养基 NCCLS推荐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汤,pH7.2~7.4。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测试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时,应在肉汤中加入2%(W/V)氯化钠,按制造厂家的要求配制需要量的MH肉汤。嗜血杆菌属菌使用HTM肉汤,肺炎链球菌和其它链球菌使用含2%~5%溶解马血的MH肉汤。

D、接种物的制备

1.1.4.接种物的制备 有2种方法配制接种物,一是细菌生长方法,用接种环挑取形态相似待检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汤中,35℃孵育2-6h。增菌后的对数生长期菌液用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约含1~2×108CFU/ml。二是直接菌落悬液配制法,对某些苛养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链球菌及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等菌株,推荐直接取培养18~24h的菌落调配成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悬液。用MH肉汤将上述菌悬液进行1∶100稀释后备用。注意应在15分钟内接种完配制好的接种物,并取一份接种物在非选择性琼脂平板上传代培养,以检查接种物纯度。

注: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麦氏比浊法常用于细菌鉴定、药敏实验前配置菌液时大致判断菌液浓度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如将配菌液浓度配成0.5麦氏比浊管时,相当于

1.5×108细菌数/ml,由于方法本身就是一种估计的方法,所以尽管不同细菌大小差异很大,除了真菌孢子,细菌的差别不大,结果不会有影响。但是,标准比浊管的浓度,是药敏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之一。

E、附:0.5麦氏比浊管配制方法

0.048M BaCL2 (1.17% W/V BaCL2 . 2H2O) 0.5ml

0.36N H2SO4 (1%, V/V) 99.5ml

将二液混合,置螺口试管中,放室温暗处保存。用前混匀。

有效期为6个月。

F、稀释抗菌药物的制备及菌液接种

1.1.5.稀释抗菌药物的制备及菌液接种 取无菌试管(13×100mm)13支,排成一排,除第1管加入1.6mlMH肉汤外,其余每管加入MH肉汤1ml,在第1管加入抗菌药物原液(如1280μg/ml) 0.4ml混匀,然后吸取1ml至第2管,混匀后再吸取1ml至第3管,如此连续倍比稀释至第11管,并从第11管中吸取1ml弃去,第12管为不含药物的生长对照。此时各管药物浓度依次为256、128、64、32、16、8、4、2、1、0.5、0.25μg/ml。然后在每管内加入上述制备好的接种物各1ml,使每管最终菌液浓度约为5×105CFU/ml。第1管至第11管药物浓度分别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G、孵育

1.1.6.孵育 将接种好的稀释管塞好塞子,置35℃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16~20h;嗜血杆菌和链球菌在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20~24h;对可能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应持续孵育满24h。

H、结果判断与解释

1.1.7.结果判断与解释 在读取和报告所测试菌株的MIC前,应检查生长对照管的细菌生长情况是否良好,同时还应检查接种物的传代培养情况以确定其是否污染,质控菌株的MIC值是否处于质控范围。以肉眼观察,药物最低浓度管无细菌生长者,即为受试菌的MIC。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药物的肉汤稀释法终点判断,与阳性生长对照管比较抑制80%细菌生长管药物浓度为受试菌MIC。

根据NCCLS推荐的分界点值标准,判断耐药(resistant, R)、敏感(susceptible, S)或中介(intermediate, I)。S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该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治疗有效,禁忌症除外。R指该菌不能被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在组织液内或血液中所达到的`浓度所抑制,或属于具有特定耐药机理(如β-内酰胺酶),所以临床治疗效果不佳。I是指MIC接近药物的血液或组织液浓度,疗效低于敏感菌。还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剂量(如β-内酰胺类药物)被抑制,或在药物生理性浓集的部位(如尿液)被抑制。另外,中介还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较大的错误解释。

微量肉汤稀释法

A、抗菌药物和培养基制备

1.2.1.抗菌药物和培养基制备 同常量肉汤稀释法。

B、MIC板制备

1.2.2.MIC板制备 无菌操作,将倍比稀释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溶液分别加到灭菌的96孔聚苯乙烯板中,第1至第11孔加药液,每孔10μl,第12孔不加药作为生长对照,冰冻

干燥后密封,-20℃以下保存备用。

C、接种物制备

1.2.3.接种物制备 将用生长法或直接菌悬液法制备的浓度相当于0.5麦氏比浊标准的菌悬液,经MH肉汤1∶1000稀释后,向每孔中加100μl,密封后置35℃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16~20h判断结果。当试验嗜血杆菌属,链球菌属时,孵育时间为20~24h,试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的药敏试验时孵育时间必须满24h。此时,第1孔至第11孔药物浓度分别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

D、结果判断

1.2.4.结果判断 以在小孔内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当阳性对照孔(即不含抗生素)内细菌明显生长试验才有意义。当在微量肉汤稀释法出现单一的跳孔时,应记录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药物浓度。如出现多处跳孔,则不应报告结果,需重复试验。通常对革兰阴性杆菌而言,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得的MIC与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得的结果相同或低一个稀释度(1孔或2倍)。

琼脂稀释法

A、介绍

琼脂稀释法是将不同剂量的抗菌药物,加入融化并冷至50℃左右的定量MH琼脂中,制成含不同递减浓度抗菌药物的平板,接种受试菌,孵育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琼脂平板所含最低药物浓度为MIC。本法优点是可在一个平板上同时作多株菌MIC测定,结果可靠,易发现污染菌;缺点是制备含药琼脂平板费时费力。

B、培养基制备

2.1.培养基制备 使用MH琼脂,按商品说明书进行配制,pH7.2~7.4。淋病奈瑟菌使用GC琼脂基础加1%添加剂;其它链球菌使用含5%(V/V)绵羊血的MH琼脂(当试验磺胺药时,使用溶解的马血)。

C、含药琼脂平板制备

2.2.含药琼脂平板制备 根据实验设计,将已倍比稀释的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分别加入已加热溶解,并在45~50℃水浴中平衡的MH琼脂中,充分混匀倾倒灭菌平皿,琼脂厚度3~4mm。通常按1∶9比例配制药物琼脂平板,根据需要来选择药物浓度范围。配制好的含药琼脂平板应装入密封塑料袋中,置2~8℃冰箱可贮存5天。

D、接种物制备与接种

2.3.接种物制备与接种 制备浓度相当于0.5麦氏标准比浊管的菌悬液,再1∶10稀释,以多点接种器吸取制备好菌液(约1~2μl)接种于琼脂平板表面,每点菌数约为104CFU,形成直径为5~8mm的菌斑。接种好后置35℃孵育16~20h(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孵育时间应满24h),观察结果。奈瑟菌属、链球菌属细菌置5%二氧化碳、幽门螺杆菌置微需氧环境中孵育。

E、结果判断

2.4.结果判断 将平板置于暗色、无反光物体表面上判断试验终点,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在含甲氧苄胺嘧啶或磺胺琼脂平板上可见轻微细菌生长,与生长对照比较抑制80%以上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作为终点浓度。

如果出现有2个以上菌落生长于含药浓度高于终点水平的琼脂平板上,或低浓度药物琼脂平板上不长而高浓度药物琼脂平板上生长现象,则应检查培养物纯度或重复试验。 纸片扩散法

纸片扩散法(K-B法)又称琼脂扩散法

K-B法药敏试验时接种物配制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肉汤增菌法(对数生长法),是用接环挑取3-5个细菌菌落入肉汤增菌管中进行增菌4-6小时,然后用生理盐水或肉汤对增菌管中的培养物进行稀释校正使其浓度达到0.5麦氏比浊标准(因为经过增菌培养其培养物浓度一般都高于此标准)。

第二种方法是直接菌落法:从孵育18-24小时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上,挑取3-5菌落,直接用肉汤或盐制成悬液作为接种,然后将浊度调整至0.5麦氏比浊标准。此法是检测苛养菌(如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链球菌)和潜在的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的推荐方法。

将菌制成菌悬液用无菌棉签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挤去多余菌液 ,涂布整个M2H平板表面 ,反复 3 次 ,每次将平板旋转60 度 ,保证涂布均匀 ,35 ℃培养后菌落呈半融合状态 ,否则影响药敏结果。

K-B 法指定用 M-H琼脂平板 ,应用直径90cm平皿 ,在水平的无菌台上倾倒 ,准确量取高压灭菌后的M2H琼脂液25ml ,使之琼脂板厚度为 4mm。否则厚度过高 ,使含药物纸片的药物半球形扩散的体积加大 ,导致假耐药;反之导致假敏感。

要求纸片直径 6.00~6.35mm每片吸水量约012 μl ,纸片的药物含量必须与 K 2B 法

规定的

一致 ,用前必须做质量鉴定 ,质量合格方可使用。纸片的保存尤为重要 ,一般要求保存在有干燥剂的容器内低温保存 ,纸片取出后须放室温10min后方可打开 ,否则空气中的水份冷凝在纸片上易潮解 ,使药物失效影响药敏试验结果。

E试验

E试验是指浓度梯度琼脂扩散试验,其原理基本同扩散法,即浓度呈连续梯度的抗菌药物从塑料试条中向琼脂中扩散,在试条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受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E试验综合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和特点,同时还弥补了二者的一些不足,可以像稀释法一样直接定量测出抗菌药物对受试菌的MIC。

A、培养基、菌液制备和接种

3.1.培养基、菌液制备和接种 同纸片扩散法。

B、贴E试验条

3.2.贴E试验条 同纸片扩散法,E试验条的刻度面朝上,不得贴反,一旦接触琼脂后不得再移动。直径150mm的平皿内可放置6根E试验试条,90mm者一般只能放置1根。

C、孵育时间和温度

3.3.孵育时间和温度 同纸片扩散法。

D、结果阅读

3.4.结果阅读 孵育后围绕试条可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抑菌圈,在抑菌圈和试条的横切相交处试条上的读数刻度即是测定抗菌药物对受试菌的MIC。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见供应商的产品说明书。

篇5:植物源农用抑菌活性成分研究综述

植物源农用抑菌活性成分研究综述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源农用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萜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醇类、有机酸类、甾体及皂苷类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研究应用发展前景.

作 者:郝彩琴 HAO Cai-qin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宁夏,银川,750002 刊 名:河北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12(11) 分类号:Q946.887 关键词:植物源   抑菌活性   综述  

篇6:尾叶桉叶精油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效果初探

尾叶桉叶精油的成分分析及抑菌效果初探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尾叶桉叶精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精油的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尾叶桉叶精油挥发性化学成分51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2.60%,其中1,8-桉叶油素和乙酸松油酯含量较高,分别占39.03%和14.35%;尾叶桉叶精油对常见的几种细菌和真菌均有抑菌效果.

作 者:黄瑶 田玉红 刘雄民 刘洁云  作者单位:黄瑶,田玉红,刘洁云(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广西,柳州545006)

刘雄民(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刊 名:北方园艺  PKU英文刊名:NORTHERN HORTICULTURE 年,卷(期): “”(6) 分类号:S792.39 关键词:尾叶桉   精油   成分   抑菌效果  

篇7:东紫苏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东紫苏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从东紫苏根中分离出3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物质,通过波谱分析并与文献值比较,分别鉴定为卢氏冬凌草素5(Ⅰ)、槲皮素(Ⅱ)和木犀草素(Ⅲ),其中化合物工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试验表明:3个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作 者:胡浩斌 王鑫 刘建新 曹宏 简毓峰 HU Hao-bin WANG Xin LIU Jian-xin CAO Hong JIAN Yu-feng  作者单位:胡浩斌,HU Hao-bin(陇东学院化学系,甘肃,庆阳,745000)

王鑫,刘建新,WANG Xin,LIU Jian-xin(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甘肃,庆阳,745000)

曹宏,简毓峰,CAO Hong,JIAN Yu-feng(陇东学院农学系,甘肃,庆阳,745000)

刊 名: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3(4) 分类号:Q946.8 关键词:东紫苏   抑菌活性   槲皮素   木犀草素   卢氏冬凌草素5  

篇8:杀螺微生物的分离与杀螺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杀螺微生物的分离与杀螺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对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凸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nvexa)AB93077,AB93065和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lus)AA93066,AA92070,AA94037的.杀螺活性进行研究表明:AA92070,AA94037具有杀螺活性,其它三种菌株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杀螺活性.另外从环境中分离到一株新的具杀螺活性的链霉菌WZ,与以往报道的杀螺链霉菌不同,它的孢子丝顶端为卷曲或螺旋状.链霉菌AA92070,AA94037,WZ的发酵液经100℃处理5min后仍具有杀螺活性,这表明三种链霉菌所产生的杀螺素具有一定的耐热性.通过测定三种链霉菌发酵液的抑菌谱,可初步看出三种菌的发酵产物主要抑制细菌的生长.

作 者:张桂敏 吴燕 皮振军 庄永红 ZHANG Gui-min WU Yan PI Zhen-jun ZHUANG Yong-hong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62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8(4) 分类号:X172 关键词:杀螺   链霉菌   抑菌谱  

篇9:白鲜皮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白鲜皮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采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制备TLC及光谱分析,对白鲜皮中的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别,以小叶碟添加法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白鲜皮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是q酮.其在浓度为0.11%(质量百分数)时对三龄粘虫幼虫的`72 h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4% 和96.6%.

作 者:卫粉艳 原春兰 WEI Fen-yan YUAN Chun-lan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系,陕西宝鸡,721007 刊 名:西北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年,卷(期):2006 15(4) 分类号:Q946.8 S481+.1 关键词:白鲜   杀虫活性   q酮   植物源杀虫剂  

金属管道锈蚀菌的培养及其活性研究

微生物实验总结

微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纳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地衣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的纯化及特性分析

乌桕随笔

药学论文范文

基因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论文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青梅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成分的分离鉴定(整理9篇)】相关文章:

药学论文小范文2023-09-27

论文提纲范文药学2023-05-27

公共关系毕业论文选题2023-12-14

药学文献检索论文范文2023-04-03

医学检验实习报告范文2023-11-24

微生物学试题2022-11-23

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定2022-04-29

法律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技巧2022-10-2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试题2023-08-27

生物毕业论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