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四两拨千斤(网友来稿)(整理7篇)由网友“pkwo123”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曲径通幽处,四两拨千斤(网友来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曲径通幽处,四两拨千斤(网友来稿)
珠海市第一中学 叶 红
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也许是一本使武功突飞猛进的神功“秘笈”,因为这的确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那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否也有一些“秘笈”,在通幽处的曲径时,跨越磨杵成针的艰辛,而直达点石成金的辉煌呢?教学的实践证明,这是有可能的。在不放松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铺设一些“捷径”,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并不是让教师直接“授以鱼”,“闭门推出窗前月”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真正的教学佳境,“投石”正是知识掌握的焦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或是渡过“迷津”的航标,或是冲破黑暗的灵光。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投下了些许石头,泛起了或大或小的波痕:
一、语法公式化,直观便捷
语法教学是教学中尴尬地,考试一再地强调要弱化语法,可是句子运用、文言句式和文言词类活用中又不能不涉及它,学生就在这欲说还羞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如何突破这种瓶颈状态呢?我尝试着将单句类型,成份构成,修饰关系用公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
┃ ┏--┓ ┏--┓┏--┓ ┏--┓ ┃
【状】+(定)+主+【状】+ 谓+ 〈补〉+(定)+宾+〈补〉
谁 干 什么
什么 怎么样
句子的主干也简略成了公式化的句型:“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如上图)。
补语的情开是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可归纳成四种情形:
介宾短语:(一轮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趋向动词:(一轮)红日||〔渐渐地〕升〈上〉了天空
数量短语:他||钓了〈一天〉鱼
“得”字后面:(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例:“在某个飘雪的冬日,一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一叶扁舟上钓上来一尾红鳞大鲤鱼”,首先判定句子的主干属于“谁||干什么”的类型,找出对应的主谓宾分别是“老翁”、“钓”、“鱼”,定语、状语的位置较易于把握,补语的情形略复杂,依据“谓前状语谓后补”的口诀及补语的构成情形,可以找出谓语“钓”的后面趋向动词“上来”是补语了:
[在某个飘雪的冬日],(一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一叶扁舟上]钓〈上来〉(一尾红鳞大)鲤鱼。
当然,这个公式的熟练掌握,离不开练习的巩固,但熟识了这个公式,就使得句子语法关系条理化,系统化,直观化了。虽然这种对语法作静态描述的方法不适于研究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但有助于学生认识语法规律,逾越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鸿沟。
多重否定句和反问句常见于试卷中,也是学生在多几个否定词,多一个问号的九曲回廊中易迷失的难点,我就把数学中的正负数乘法运算的法则搬过来:“负负得正,正负得负”,其中一个问号,或者一个否定词就是一个负号,“负号”的奇偶性,就是陈述内容的否定或肯定。如“难道没有一个人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吗?”有“没有”、“不是”、“难道……吗?”三个负号,最后的意思是“有人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学生饶有兴趣地以此公式在练习中验证,惊喜地发现这个问题不再困扰他们了。
这样,知识经过整理,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目了然的规律,学生易于并且乐于自觉地将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自然就掌握了这项知识,转化成了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二、记忆口诀化,轻松持久
知识是在知觉、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掌握的,没有记忆,任何掌握都是徒劳,记忆是智力的基础。中学阶段,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学生的机械记忆逐渐向理解记忆偏移,对于某些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学生不愿甚至不屑去记,出现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空档。如词性中对副词、介词概念的理解,学生总有稍纵即逝的感觉,老师一讲,他就明白,自已一做,就是没底,特别是在做文言词类活用、病句辨识的练习时。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已将常见的副词、介词编成顺口溜。同学们很有兴趣地做这件事,然后比较选出较好的几组,如副词口诀:
很、更、非常、最、都、再, 只、就、已经、刚刚、才,
忽然、立刻、渐渐、不, 终于、没、又、大概、还,
的确、曾经、简直、太, 仿佛、似乎、也、果然。
介词口诀:
自从已经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在名代前作介宾, 修饰动形请记牢。
大家一起多读几遍,这样在练习中偶有把握不准的词,嘴一张,问题就解决了。
在文化常识中,《二十四史》内容多,朝代多,时间跨度大,考题常常混入一些“异已分子”,却不易辨识,因此,一首《二十四史》顺口溜又使学生轻松过关了:
史记两汉三国志,晋宋南齐梁陈魏,
北齐周隋南北史,新旧唐书和五代,
宋辽金元明史末,乾隆钦定廿四史。
此外一些形似字识记口诀“横戌(xū)戍(shù)点(wù)戊中空”,“草窝狼藕竹书籍”等。
三、理解图表化,清晰准确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可以再现形象,形象又可以深化语言,语文学科生动形象的特点,正可以利用图画作清晰生动的诠注,一方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内容,更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已画出贾府示意图,学生对语文课上的“图画作业”特别感兴趣,在绘图和讨论纠错中基本上理清了行文的线索,再和精确的教学示意图对照,在同学们惊叹贾府讲究繁富的布局而深感自己想象力的不足时,自然就把握了贾府人物生活的那个真实鲜活的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原因。在《内蒙访古》的教学中,针对“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这一重点段落,这了让学生理解这个地区的重要性,学生也绘制了地理示意图,找到“跳板”的位置。其中“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使得同学们对文中多次出现的鄂尔多斯寺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形象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段落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图画对于课文内容的诠释,较为深刻的一次还有《风景谈》的教学。为了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理解“人的活动是风景的构成”这一更高层次的审美情趣,我肢解了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幅《寒江独钓图》。首先投影画面(一):江水凝滞,飞雪漫天,画面空寂,平淡单调;然后再投影(二):正中一叶孤舟,一披蓑老翁坐船头独身垂钓,亦不足奇。但将两幅画面重叠,并配以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顿然生色,学生装为之一振,深叹人物对整个画面的改观:通过对舟上老翁执竿凝神于一线的动态描绘,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阔渺空寂,点染出江上寒意萧然的气氛,进而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通过图画的顿悟,对课文中更高层次的美的内涵,学生已没有了理解的障碍,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张简单的棋盘上就能够依据“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的简易规则,就能演绎出变幻莫测、剑影刀光的高招、险招,那么我们在包罗万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否也能不断地摸索规律,授学生以更多的四两拨千斤的“秘笈”呢?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教师传递信息质量的优劣,学生如果接受信息困难,学习效率一定不高,这些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了接收信息的距离,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的“秘笈”多多益善。
作者邮箱: jiujiu9lan@sina.com
篇2:曲径通幽处作文850字
曲径通幽处作文850字
自从文明社会诞生,潮流便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米兰时装周牵引着服饰潮流,国际车展牵引著名车潮流,以及时下最盛行的养生潮流等等,潮起潮落后,一潮又起。可不知何时,一阵潮流又袭卷了一群人。他们津津有味地翻着纸张华丽的时尚杂志,翻着他们眼中的有趣的书目,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浅阅读”。什么是浅阅读呢?即是他们那种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可我们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自我提升,获得理性的认识并且感受外面的世界吗?阅读不应仅仅是关乎内心愉快的,它更是一件关乎文明、文化的严肃的事情,是人类文化得以发展并仍将继续发展的直接理由。
还记得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吗?我认为恰适于阅读。层峦叠嶂,浓阴相蔽,野草丛生,仅在狭窄的路口你能看见什么?看见的只是一片片苍翠与片刻美的享受。只有当你绕过密布的荆棘,拨开茂盛的杂草,你才能看见静谧美好的禅房隐匿于烂漫花丛中,才能与清冽澄明的潭水嬉戏,才能立于山间豪气放歌,而这些将是你一生最美好的记忆。还记得一则有关钱钟书老先生的报道,大意是钱老先生去世后,世人整理遗物,结果发现大量手写笔记。仅外文笔记便有一百七十八册,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文笔记以及二千多页的信札。管中窥豹,大量的`阅读、潜心的研究与耐得青灯苦的毅力,正是造就这位大学者的根本原因。
如此之学问,怕是追求“浅阅读”的人们望尘莫及的吧。
况且就连王国维、钱钟书这些被尊为大学者的人尚不能获得文化宝藏之所有,更何况我们这些常人,更何况那些追求“浅阅读”的人们!因为阅读,人类得以思考;因为思考,人类得以进步?虽然现代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可我们不能随之浮夸,肤浅啊!伏尔泰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的优雅使灵魂入谜。可是,倘若没有文明和深层的文化积淀作基础,又如何真正地优雅起来呢?我们又如何奢求一个外表光鲜、内在空虚的民族战胜愈加严峻的困难走得更远呢?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让我们渐渐远离了恬静平和的心境,轻松美好的休闲时光,难道还能为之奉上我们心灵的丰盛吗?
循曲径,深入幽林,才可赏得银泉花鸟依,落霞山云舞。
篇3:曲径通幽处的随笔散文
曲径通幽处的随笔散文
多年来养着这么个习惯,就是一得时间,一定去户外闲自地走走。
街路车喧影杂,最好是寂静的郊外,野草地头,纵横小陌。亦或是更远一些的山路,坡上有羊肠,柔软地自山角下三两篱落伸出来,绵转幽曲,逶迤着,像条小蛇,一直伸向草暗花明,一直伸到山顶的云里;又仿佛一缕飘落到旷野上的炊烟,飘飘渺渺,干干净净,光阴一样,落在尘世的外面。
那些俗世的琐屑和拥挤,此时已都散去,和自己在一起,身心不系,双足如牧,任意东西。太过平坦而宽阔的路,往来之履偏多,过于热闹,反倒杂沓了。因此,路上便少了自然之气。反正你做的是无的之游,索性优哉乐哉,做一下野鹤闲云,当然是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偏僻小径。
径狭而幽邃,身单而随处。越是蜿蜒,越是僻静,就越是别致。“曲径通幽”的意境,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说的是作者清晨一个人闲步到一座古寺,当时空气清新,日照高林,有一条曲折竹径,向远而深。沿径而行,远处的禅房,在花木浓荫的掩映里若隐若现。作者被吸引,如此幽妙之境,一时间,令他忘情地深赏陶醉。他又望见寺后有隐隐青山焕然、鸟声飞鸣,有清澈水潭倒映出自然美景,连同自己的.影子,也在潭水中显得空明清湛。这一切令他望着望着,心中尘杂尽抛、俗虑俱灭,只闻不远处空门之钟磬,声声送禅,袅袅入境,心中豁然开朗怡悦。
“曲径通幽处”,这样的意境,充满着幽朴古妙、静逸越俗之气。这一切,都是那条山径带他进入的。
好境在墨外,弦外有梵音。全诗语言朴素,无多用藻,却意象非常,极尽幽微深秀。作者以意用墨,却非刻意。这样的诗,好似一轴气象氤氲的古画,挂在你面前,你看着看着,不觉间,已然走了进去。
尤喜“幽径”一词,很细致,很婉转,很意境,仿佛你走在了上面,是走在一行隽逸小诗,走在一小段静好时光。散散漫漫,兜兜转转,一直能走出嘈杂尘世。那前路亦不远还远,不即不离,仿佛永远有未知的好在等你,而一切,又都在云深不知处。
独独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与你依依将行。那是你的心意,是到达一切美景的线索;那是通幽之径,既可衔接所有清幽好景,又会抵达一个人闲逸怡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一条幽幽小径,究竟还会有多好。
春时烟树溪草,韶景如墨。朱淑真写“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那时天色好,薰照抚弄依依杨柳,漫步一段花间小径,幽情暗暗,衣衫染香,不觉中,最是春景能醉人;夏时繁木阴阴、草色葳蕤,荫鸟凉风、蝉鸣高挂,也会自随一路清凉;秋时层林如妆,天高云净,红叶黄花,空水明媚。这时又恰好读杜牧的《山行》,一个人行在山中清远石径,远远就望见白云里的人家,又何必急于路程呢,不如放下旅途劳顿,停在黄昏里,看斜阳染着深秋的红叶片片,已然灿过二月花。想想,这样的秋景有多美,当真可以醉在一首诗、一幅画里了;后来到了冬,再沿径一路向北,那时,天地空远、白雪飞絮、玉树琼柯,一切的一切,都彻底静下来了。
依旧是那条小径,往事已在身后,只有漫天漫地的花事,与你缠绵而行。
真羡慕那些清逸闲澹的古人,他们住在诗里,住在自己的精神领域,乃至千百年过去了,依旧让我们痴痴地遥望。
多年前的老宅,落在没有改建的旧城区里。那会儿的时光朴素而安祥。简单的烟火里,你有意无意地出门走走,随便的一条路,就能通向很美的黄昏和月光。现在想想,已然很遥远了,越来越丰富和舒适的生活,似乎使这些离我们越来越远。
山深有幽径,到底不是繁繁所在。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了,所居住的城市,楼房林立,道路整饬,虽有太多纵横宽敞的街道,但早已被熙熙攘攘的市声填满。太多每天忙着赶路的人们,恐怕大都早已忘了,自己究竟是在走着一条怎样的路。
世上有那么多的路,我一直深信,一些宁静而美好的道路,一定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铺设出去的。它或许不是很繁华,不是很便捷,但是,它一定有自然的气息,它会带给你行走的充实和乐趣,带给你旅途上真正的美。
那样的美,正如那条幽幽小径带给你的。并且,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因为,这样的路,就像一道皎洁的白月光,就像一弯清澈的小溪水,就像一段安静淳朴的好时光。
就像,你一直想抵达岁月深处的,那一份不泯的痴情。
篇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散文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散文
张亮者,一介书生,好文好诗。性豪迈而沉静,率真而诤 诤。格物致知,微言大义。娴于春与青溪长,花随流水香,志于诵明月之道,歌窈窕之章。以其组诗《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雪》为例,简析他为诗为人丰富多姿的内心递进纹理脉络;彰显其挚爱生活、重构心灵、多思追质以及不懈探索诗歌美学的志向和胸襟眼界;抒发“酬志了十年春梦,快心波万里天风”的豪然性情,真真是“每每兴来无纸笔,割云折苇描心迹”啊。
有哲人说,生活是金子铸造的,是一种理性境界,能使人无论是顺是逆,是上是下,是退是进,都一如既往,情绪悠然,神志自然,精神灿然。对张亮来说,道理亦然;但不同的是,生活对他并非像李健的《风吹麦浪》般优雅轻盈诗意。他两岁丧母中年丧父,波诡云谲的家庭动荡生活给他留下了太多的冻缩和伤痛,正如《第一场雪》所说:“你晶莹的泪,爬满了/我干净的窗,滴滴剔透”。但他并未退缩,像北方荒原上的野草,自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依然挚爱着酸甜苦辣的生活,回归并坚守着人性本质,坚信“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他用那双清澈而深邃的眼睛审视未来,最大限度的切近人生与精神的理想之境,蔑视挫折,大步向前,正如其诗曰:“那是对暮秋最后的惜别/悄悄藏着入冬前你怎样毅然赴难的狂喜,看/那透亮的街灯,不是你/黑夜中闪烁的眼吗”。
如果说,清晨我们看到了清新绚丽温暖的阳光,那么昨夜又是怎样在孤寂徘徊冷漠的不安等待中度过?人生就是这样,当肉体与精神两维元素俱陷白黑红尘时,有人沉醉不醒得意放浪,“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人浑浑噩噩苟且偷安,“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而张亮却在繁琐深浸的世俗生活中理性觉醒,决然跳出,依“雪”的内在冷峻,用关切甚至焦虑的笔力遒劲突围,以锐不可挡的气势要把自己的灵魂洗得干干净净,他说:“我躲在暖室/清茗袅袅,鲜衣酒香/看窗外世景,俗欲纷扰/皑皑雪块飞打眼帘/洗涤着我欲陷欲深的灵魂”。突围之后,才能轻装上阵,穿越生活万象,澄清庞杂,以清醒的智慧,广阔的视野,为生活添劲,为精神焕然,为梦想展翅。
有人生性好动,走遍千山万水,走出了人生的广度;有人一门深入,一往无前,走出了人生的厚度。张亮更喜欢后者。平素,当他看到摇曳的芦苇曲折有致、浓淡有别,在空旷的河面展示着灵动的线条生动的构图丰富的层次时,他欣喜地笑了。他并不排斥这种形式的美,但更倾心万物表层里面的内核,如沉潜的冬日,因为雪的下面是滚烫的热土,土里蕴藏着等待沛然而出的生命。正像他的诗作,日益呈现出沉甸甸的内涵和不断求索的.思考。“用尽力气狠嗅/滚动的梅香无影/独立寒天拥雪/浮华纷谢尽裸/噢,原来这银白的清幽世界/只是一个久违的白日梦境”;“寒风逆袭了,我们不过变成了雪花/春意朦胧了,兄弟呀,可要警醒/走在乍暖还寒的夹缝间/我时刻触摸着自己既强又弱的心跳”。诗家言,诗是“肉身中灵魂的顿悟与唤醒”,她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生命体验、善省的心理结构、超拔的直觉能力相关。往往能越过感性化的浮层,真抵事物的内质,到达思想深处的家,成为回味与沉思的结晶,强烈感受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深邃壮美画意。
与冷静内敛克制透彻的诗风相比,张亮其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显明。首先,从文字运用的架构到诗体的呈现形态,再到水到渠成的表达效果,都印证和体现了朴素自然清新的美 学特征。在诗歌中,语言文字就像天上的星星,忠实地陪衬着主题这个散发柔美光辉的月亮,起到多维装饰、畅达表述、现情透意的媒介作用。道家认为,“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她们代表着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道法自然”的思想更告诉我们,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这就要求为人为诗崇真尚善臻美,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正如张亮诗云“那春的嫩芽,夏的浓艳/冷秋庄重的金黄/都被你温柔地厚厚封存/化美为核”。同时,张亮其诗通篇透析着清新之气,清雅简洁,充满生气,让人如浴山泉,身心俱爽。
其次,语境情境的着力营造大大提升了诗作的品位和质量,增强了感染力,美化了读者阅读的氛围。其诗云“热情地捧起你,细细端详/你却抽身逃逸,空空如也/真是害怕,我越来越无法洞悉/你圣洁的灵魂,在/山舞银蛇的苍茫中/该怎样凝冰骨挺”;又如“是谁,惹君一怒/猛掷玉鳞三万片/又是谁,回眸一笑/一朝妩媚解千忧”等。在这里,语境与情境相融一体,形成了诗体的意境之美,灵动通透,不但给人以感觉的享受,而且通过有限的物象、场景,让人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获得了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正像《富春山居图》展现给我们的那种美:江水、远山、村落、草坡、亭台、渔舟、小桥……看似淡,却容易醉人;看似淡,却浑厚阔远,恣意汪洋。
当然,诗无完境。张亮之诗还需在今后的践学中修剪枝蔓,增厚盈境,多点透视,以更加轻盈的姿态承载多维的寓意,明确方向,饱具冲击,向我们绽放一幅“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美丽愿景。
张亮,陕西潼关,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潼关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短篇小说集《春浪拍岸》,许多作品发表渭南日报、《西岳》、《古魏文学》等。
篇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散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日子可以过得很紧迫,平仄交织,参差错落,各种琐事纷呈而至,密匝着一颗凝重而紧张的心,闲暇一刻,都似多余;日子亦可以过得很淡泊,一曲清音,一窗宁静,几页闲情,时光不惊,我亦不扰,世如菩提净,心似莲花开。它们就像是两个极致,一个位于此岸,一个坐落彼岸,而我们就是摆渡其间的舵手,不为在某种状态中停泊,只愿找到一个适宜的节奏,荡橹而行。其实,最适宜的步调,莫过于呼吸的步调,气始于自然,顺应身心,过急则损精耗神,过缓则疲心怠意,只有动静相随,劳逸结合,方能将俗常日子过得平稳而持久。
我虽不信佛,却相信世间万物皆具有慧根和禅性。草木不言而自发幽香,淡对四时交替,轮回迭变;山水不语而顶天立地,静待世事沉浮,沧海桑田;复杂的人心,亦带有禅意。很多时候,无论是身心疲惫,还是事务繁忙,一曲清音便可以涤荡我们仆仆一路的风尘,一片白云,便可以放慢我们急促前行的脚步。真正的静好,并非是欲望的澎湃,亦非内心的无求,而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宽和的气度,呼吸的步调。倘若生活节奏较快,莫如适度放慢些,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倘若生活留白较多,内心荒草蔓延,莫如让自己忙碌起来,动则进,不动则殆矣。
一念起,世事纷纭,一念落,道法自然。红尘路上,我们皆是在心之起落间亦走亦停,与其说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莫如说是渴盼一颗漂泊的心,能够在一剪静好的光阴中落定。“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并非每个步入深山之人,皆是清心寡欲的逸士,更多地,则是现世的短暂逃离者,毕竟一颗心,需要常常拂拭,方能保持明净。亦有一些人,赶赴禅林幽径,只是纯粹地欲要养性怡情,融合自然,体悟造物者的钟灵毓秀。人常说,红尘是道场,是于心的修行,唯有以出尘的心态渡入世的生活,方能自在。其实不然,随心便是自在,保持一个适宜的步调,亦可将简约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无论诗人以何种初衷步入山林古寺,他的内心都是平和而淡然的。清晨的阳光,和煦不炙,透过参差错落的枝叶,铺洒在石阶上、道路旁、眸瞳里,犹如明彻的琉璃佛光般,普照着芸芸众生,给身处迷津之人,以光明的指引。诗人缓步其间,踏着呼吸的步调,或观竹林苍翠,或闻雀鸟啾鸣,或参自然玄妙,或悟天地造化,身心已在不知不觉间,被这等清幽之境,空灵之气,漂染成一叶纯净的菩提绿。倘若说内心的澄净可以梳理生活的繁琐,那么自然的明彻便能够涤荡生命的污浊。也许这便是自然真正的魅力所在,很多人,明知短暂的旅行无法长久,却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逃离俗世烟火。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顺着苍翠欲滴的竹径拾级而上,诗人只觉愈往云林深处去,心情便愈是舒畅,意境也愈加悠远,仿佛此路直通向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复行数十步后,诗人不禁停住了脚步,深深地望向前方的花木掩映处,忽感一种明净的气息在四肢回荡。旦见其间隐约有两三点房屋坐落,简净隐蔽,清宁宜人,似与竹林幽径相融,又似修筑在幽深绵远的天边,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敬意尤生。想必这便是他欲拜访的禅林古寺了!世人无不羡慕高人逸士的清净与淡泊,却又做不到真正的高蹈世外,六根清净。其实,深山有深山的玄妙,俗世亦有俗世的况味,只是多一分娴静,便少一分追逐,多一分清幽,便少一分熙攘。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知不觉间,已是日上三竿,苍翠的枝叶在日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连往来穿梭的鸟雀也变得愈加活跃欢腾,一如诗人此刻的心情,愉悦而清明。举目顾盼间,只见一潭清幽明澈的泉水静静地流淌,似要为每一位与之邂逅的过客皆送上一份沁心的清凉。走近水潭,更是让诗人为之陶醉和惊叹。只见天地自然连同自己的身影皆容纳在这潭纯净的水里,湛然而空明。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没有俗事烟火的浸染,亦无仆仆风尘的缭绕,只有一颗清如许的心,在天地自然中游弋,在山水禅境中皈依。
这一刻,诗人只觉自己离红尘很远,距菩提很近,近至内心无了一丝悸动和杂念。“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渐渐地,连同自然万物的声响也都消散寂灭了,空灵的身心似入了无人之境、忘我之界般,在止水中缓缓入定。唯有一声声悠扬而宏亮的钟磬之音,在脑海中盘旋回荡。佛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这便告诫我们,心静方可自宁,随心才能安然。漫漫人生路,倘若被世态疲累了灵魂,被风尘迷离了双眼,莫如在佛的慈悲下,煮一壶云水禅心,参一道似水流年。请相信,无论是做短暂地休憩,还是永久地停泊,悲悯的佛都会泊出一片净土,将你收留。
也许诗人是被此情此景一时触动,才会如此心性淡然,抑或诗人本就心生归隐之意,漫漫人生路已无甚眷恋,才会写下如此明彻脱俗的诗句。历史的迷雾遮掩着事实的真相,任凭我们如何乘着墨迹去追寻,打捞到的也只有一声声钟磬之音而已。每个人都有最适宜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最佳的停泊港湾。红尘中的你我,只需记得,做真实的自己,适时而动,随心便好。
篇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散文
唐代诗人常建有诗言:“清晨如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人生其实有三种境界,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年时,回归初时本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从一开始,山本是原本的山,水本是原本清澈的水,只不过我们的心灵被混浊的世态所浸泡太久,沾染了世俗的尘埃,才会因此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如若你看倦了风物世态,厌倦了喧嚣纷繁的尘世,不妨坐下来,煮一壶茶,将世事风情都泡在茶中,将云水禅心煮成一壶茶,此后,品出个人的清欢。不妨与我,走进那唐代诗佛之称的王维诗篇中,抛弃身上沉重的包袱,忘却这世间的恩怨情仇,走进那空灵寂静的禅院,去感受那“万籁俱寂”的深深禅院,幽幽山谷。
盛世大唐,只需一壶酒,就能品出盛世大唐所诞生出来的唐诗,不同的风味,不同的人生百态,或是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或是沉郁苍凉,忧国忧民;或是哀婉缠绵,扣人心弦;或是清新飘逸,简约宁静。也许唯有盛世大唐,才能诞生出最为风流别致的诗篇,而除却那些慷慨激昂,风流韵味的诗篇,我最爱的,还是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王维,前半生位极人臣,兢兢业业,后半生,历经安史之乱,政局动荡变迁之后,跌落谷底,自觉无力挽救朝廷,从此归隐终南山,在中年之后,舍弃一切个人的名利得失,将心交付给了山水禅佛,归隐山林中,因而才有了”诗佛维摩诘”之称。虽是他的归隐,亦是带着几分仕途不如意,带着几分失意之感,但他终是在山水田园之中,忘却了自我,忘却了红尘里纷纷扰扰,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的诗篇中,多为透露着禅意,看似简单直白的语言,实则意味深长,每每读来令人感觉身临其境,能够忘乎所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许,人生总有无路可走的时候,倘若任运随缘,学会随遇而安,那么水穷山尽之后,也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日。但随缘亦不是意味着放任,闲散也不是意味着蹉跎。时间不会为任何人珍重,但我们仍旧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珍惜自己所能珍惜的,才是最为重要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夜深人静的'时候,王维独坐在幽幽山谷间,弹琴长啸,与清风明月相伴,泠泠清音,空灵寂静。草木山水都融为一体,他忘记了自己的名姓,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他红尘中的所有名利得失、所有的痛苦、忧伤和无奈。此刻,只轻轻地拨弄一曲唯自己听得懂的弦音,既不是为了表演,也不是取悦于谁,只是为了愉悦自己。与孤独相伴,与这山间的明月竹林互诉衷肠,远离纷扰的人世,纵是孤独,亦是自得其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其实,人生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深奥难懂的章句之中,亦无关乎任何的哲学宗教,而是体现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的真理,源于日常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而参禅悟道,亦是如此。
白落梅曾说,禅是朴素的,无须美妙生动的修饰。禅,亦是寻常的,不是邈远迷幻的神话,而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人生经过的路口,在每一个擦肩的刹那。只要内心通透平和,任凭风云席卷,星残梦缺,也可以花好月圆。泡一壶茶静坐,世间山河尽落杯中,乱世烟云都归于纯净,似皓月澄辉。这便是禅的境界,亦是彼岸最美的莲开。
但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无我两忘,不染纤尘,冷眼俯瞰烟火冷暖人间?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无忧亦不生愁烦。王维的归隐,亦是带着几分仕途的不如意和无奈,而真正的修行,亦是在红尘中,又何必同古人一样,离群索居。若身在红尘中,心在禅韵的境界中修行,又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清代诗人张问陶有诗曾言:“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参禅悟道,无须手捧经卷,耳听梵音,端坐蒲团,伴随青灯古佛。只要内心洁净无尘,一片澄净明朗,我亦可以贪恋人间烟火,殷实人家,几方竹院,守着简单的流年。柴米油盐,皆是生活之乐趣。人生百味皆尝,身处太平盛世,阳光如水,万物明朗,我心亦如明镜空庭,随缘喜乐,随遇而安,甚好。
时光在老,我们在变。无论尘世间的你我走过多少条宛转迂回的道路,喝过多少冷暖交织的茶,无论沧海如何变成桑田,世事如何变迁,不求花落不沾衣,亦不求内心不染尘埃,只希望你我能够不忘初心,内心不生愁烦亦不生忧虑,也不沉溺于红灯绿酒,而是一片慈悲安详,纯善美好。
如若有缘,待到某天老去之时,多想找一间简单别致的小院,与某个心意相通的男子,过一段云水禅心的闲淡时光,过一段与世无争的山中岁月,等待着某个有缘的过客,结缘相识。此后,于松下听琴;月下听萧;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音;于室内抚琴作画。如此生活,甚好。
篇7:奥秘怪石洞,曲径通幽处优美散文
奥秘怪石洞,曲径通幽处优美散文
走进本溪的怪石洞,犹如步入一个怪石嶙峋、乱石丛生、潮湿透顶的山洞世界。今天来此游览的游人并不多,因此我的欣赏又多了几许细腻,多了几许好奇心理。
沧桑变化使上亿年的历史前,地壳发生了巨大变迁,形成了如今这个奇异、神秘莫测的山洞。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座落在城区的天然溶洞景观。
溶洞,贯穿山脉而过,蜿蜒曲折,怪石林立,状态或闲或站,或躺或卧,或明或暗。
钟乳天然形成威严,倒挂洞顶,下垂的乳石似奶状,用手触摸湿漉漉的感觉。
拾阶而上,洞里格外的幽静,静的有些神秘,静的有些瘳人。
这里是洞里的大地厅,所谓“大地厅”,不过200米左右的宽敞的地方,地上石板湿滑,洞壁上闪着霓虹灯,灯光闪烁,如梦如幻,为怪石洞平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
走在山洞我在想,曾经我去过江西的龙宫洞,这个洞有旱洞,亦有水洞,但其状并没有“怪石洞”里怪石的神韵丰富,神态逼真,使游人在观赏时感觉到洞里怪石似有生灵一般,自觉不自觉地让人思考怪石的前生身世。
曾经去过本溪的水洞,以水系为主的洞穴文化,留下这里的是山水相融的美妙景观。泛舟水洞里,潺潺流水,游人从容体验地壳变迁带给人的惊奇。
曾经去过沈阳的水洞。据说以前这里是个旱洞,是薛礼将军征东藏兵卒的掩体,亦称藏军洞。可是与怪石洞相比逊色不少,因为没有那存活上亿年的钟乳石,更没有那石笋丛生传神的`神态,婀娜多姿的美妙。
时空穿越,我独自走在历史的山洞里,那洞穴文化给予我们是探索人类奥秘的勇气和智慧。
过一座小桥,又登了十几层台级,左面的墙璧上醒目的三个字“无底洞”,往下看,下方长宽一米见方,有个洞,看了以后,令人毛骨悚然,后背发凉。
在怪石洞里已经逗留了大约半个小时,刚刚在洞外还是炎炎夏日,大汗淋漓,此刻,汗水消失的无影无踪,存留的是后背一丝丝凉意。
洞中几许过,外面已数时。真的神奇啊!
我小心亦亦地来到水帘厅,往洞顶看一片片钟乳,这里的钟乳似水帘一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慢步罗汉厅,观洞的四壁,石如罗汉打坐,神态各异,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佛海无边,普渡众生的场景。洞中欣赏神似的罗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中。
停留在观音厅,看石如观音的怪石,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虔诚的感。走到怪石洞的最深处,感觉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然而,洞里迂回石转,蓦然间拐向另一片天地,瞑瞑之中看见练功大厅里,身后背景是“高山白雪”它流淌着白色、绿色、红色的光线,对面是“擎天柱”两座刀削一般的钟乳山峰,其势挺抜伟岸壮观雄伟,在这种幽静幽深幽闲的环境下,一位头发胡须斑白的高僧盘腿席地而坐在那里练功。其闭目养神的状态,其渐入佳境的神态,其目空一切的心态,使我感觉到佛学的博大精深,佛缘广大,也使观赏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为此,不禁赋诗一首
《怪石洞》
怪石洞里寻怪石/
侏罗纪里忆历史/
曲径通幽梦幻处/
溶洞文化考古时。
一个小时的时间过的真是飞快,我走出怪石洞,仍一直沉浸在这历史变迁洞穴文化中,陶醉在因山洞的神秘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如此的深度风景,如此的神秘洞穴,如何地继续挖掘研究,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不,也许是下一代人的责任吧。
【曲径通幽处,四两拨千斤(网友来稿)(整理7篇)】相关文章:
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4-04-07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网友来稿)2022-05-07
《爬山虎的脚》反思(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1
第23讲:考场作文修改润色能力?重视修改(z)2023-02-27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2022-12-11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2023-08-04
《金色的鱼钩》教学教案2023-06-27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2023-06-12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