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时间:2023-10-20 08:14: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整理9篇)由网友“风中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篇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 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 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主要包括学习与 教学的要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 其中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 价反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心 理学研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 教材和课 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 教学设施以及空 间布置等, 后者涉及课堂纪律, 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 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 评判,在教学 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 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萌芽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研究 的成果,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 立的学科. (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 内容越来越丰富. 1924 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 《教 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 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其中着重介绍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 展的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特点 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 知识点梳理 1.相关概念 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学习准备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人格又称个性, 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 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即:乳儿期(0 岁D1 岁);婴儿期(1 岁D3 岁);幼 儿期(3 岁D6,7 岁);童年期(6 岁,7 岁D11 岁,12 岁);少年期(11,12 岁D14,15 岁); 青年期(14,15 岁D25 岁);成年期(25 岁D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 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 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 性.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D2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D7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D11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一阶段的标志 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是***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 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D15 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 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 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必须经历 8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其中前 5 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岁D1.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 岁D3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 岁D5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 岁D11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岁D18 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其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 3 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 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以及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联结学习理论和 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 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 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 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 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D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 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 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 类. 3.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是通 过试误形成的.尝试D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 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是操作 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是指能够 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 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 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4.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D顿悟说 苛勤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 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完形D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 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 强调心理具 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 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尝试D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 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 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 (2)布鲁纳的认识D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 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他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指 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 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 也 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和布 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①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 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②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 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③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 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关于学习的基本概念, 牢固掌握学习的分类, 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 特别是各个心理学家对学习的阐释. 难点是如何运用这些研究理论来指 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 例如如何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 矫正其不 良行为等.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关于学习动机的含义, 结构和种类等基本知识, 详细阐述了学习动机的强化 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并提出了培养和激 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 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信念等.学习需要又称为学习驱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 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 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 一般说来, 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 的作用.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 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 机.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 施展才能, 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 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 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 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 境.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 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 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 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指出,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成功经验 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 的形成. 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 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 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 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 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 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如何利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迁移的含义, 种类和作用. 重点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以及学生的学习迁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 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 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 是指处 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 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 则称为顺 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为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 殊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3.迁移的作用 第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二,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 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 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 展的结果.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发现, 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 只有当两种情境 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 移越大. (3)经验类化说 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该理论强调 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 5.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 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6.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 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7.迁移与教学 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 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 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 的产生.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要求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 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学习迁移基本理论. 难点是在掌握影响迁移的主妻因素的基础上如何在教 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复习提要 本章概述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类型, 详细介绍了知识获得和知识保持的操作方法以及遗 忘的理论解释.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 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 述性知识, 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 识,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加涅 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 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指 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和并列结 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 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 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 前提. 4.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 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 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 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 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知识的直观 ①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 表面特征进行加工, 从而形成对 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 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 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 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 字形)的感知及 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②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I 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II 运用感 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III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IV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知识的概括 ①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 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感性概 括即直觉概括, 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 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 联系的过程. ②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I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II 提供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 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III 科学地进行比 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IV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5.知识的保持 (1)遗忘及其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总结出了经典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 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②干扰说 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 前面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③动机说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 记忆效果最好. ⑤合理进行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 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 中复习.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难点是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 识概括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概念,特点,分类,重点阐述了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每个阶 段的动作特点及培训要求以及心智技能的形成特点. 知识点梳理 1.技能及其特点 所谓技能, 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 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 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 作. 2.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 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技能的作用 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 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心理学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 阶段.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 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 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 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 晰的动觉. 6.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动 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 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 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 或操作活动程序, 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 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 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原型操作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 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 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 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及每个阶段的动作特岱年, 心智技能 的实质及形成的三阶段理论.难点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第八章 学习策略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各种学习策略以及每种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 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 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 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②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 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记忆术;II 做笔记;III 提问;IV 生成性学习;V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③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 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地说, 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 程的能力,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 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3)资源管理策略 ①学习时间管理;②学习环境的设置;③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 则. 3.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 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内容, 难点是根据这些学习策略理论指导教学并 训练学生的认知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含义, 过程, 影响因素以及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 注意的几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创造性及其培养策略. 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境. 研究者倾向 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 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 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基本特点. 2.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 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 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为代表.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 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 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D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D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 相关性.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个性D般而言,创造性和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 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 影响因素及创造性的含义, 特征, 影响因素, 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策略和方法.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与品德形 成的基本过程,重点阐述了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 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着, 主要包 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 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 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 质的问题.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 岁D5 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 岁D8 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 (3)可逆性阶段(8 岁D10 岁),这一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 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阶段(10 岁D12 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 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 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 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 阶段. 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 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 向习惯型过渡, 发展较为平稳, 显示出协调性. 在过渡的过程中, 存在着转折或质变的时期, 即关键年龄.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 岁左右).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认 同是在思想, 情感, 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 程度的影响.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 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 程和条件,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如 何根据理论来促进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类型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 义,详细说明了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的意义,具体方法和目标.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做过这样的描述: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 持续的心 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 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3.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4.心理评估的方法 (1)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把测验分成 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 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2)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 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些专门的技术,如倾听,鼓励,询问,反映. (3)其他方法 ①观察法②自述法 5.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 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 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 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 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6.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 离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肯定性训练.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小学生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障碍类型, 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难 点是结合实例阐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和方法. 本章介绍了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设置教学目标D组织教学过程D选择教学策略. 其中详细 介绍了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以 及教学策略的类型. 知识点梳理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 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D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 的阶梯. (2)情感目标D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一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即知觉, 模仿, 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 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 如教学事项, 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等. (1)教学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①引起学生注意D②提示教学目 标D③唤起先前经验D④呈现教学内容D⑤提供学习指导D⑥展现学习行为D⑦适时给予 反馈D⑧评定学习结果D⑨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 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师常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 课堂问答,练习,游戏. (3)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性质以及教学媒 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4)课堂教学环境 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5.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 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发现教学②情境教学③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①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 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 个别化教学方法. 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 的却是斯金纳.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来的.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教学教学目标的分类, 组织教学过程的要素. 难点是根据不同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篇2:教育知识心理学的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研究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揭示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同时要研究各种类型学习的特点。研究学习的规律,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同时要研究各种特殊规律。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所谓设计教育,即确定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材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以及教育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系统。当然解决教育系统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乃是所有教育学科的共同任务。教育心理学不可能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依据有关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知识去组建及优化教育系统所必需的心理学原则。

依据以上观点,把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说成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或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的、片面的。这种说法抛弃了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使本学科失去了独立性。这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以及本学科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有关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七个部分。

(一)总论

教育心理学的总论部分主要探讨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学问题。这首先要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明确其发展方向。其次要确定本学科的对象、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从而明确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及主攻方向,统一专业队伍的认识及行动。第三要阐明本学科借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及方法学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本学科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教育心理学中是薄弱的。这正是阻碍本学科发展的重大障碍。为此,这一部分内容必须加强,以利于提高本专业队伍的素养。

(二)学习理论

从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来,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曾出现过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学习理论取向,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主宰过或正在影响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这一部分是本学科研究的基石,是理论问题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

(三)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理部分主要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其中,应包含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学习的机制,学习与人才的造就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的一般规律等这样一些问题。总之,这一部分的任务是从心理学侧面去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故称“学习心理”。

(四)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属认知的对象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经验之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特殊类型之一,因而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知识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知识及其掌握的实质、类型以及过程与条件,从而为知识的传递及改进知识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五)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人类动作的主观产物,属活动主体的动作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又一经验要素。技能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技能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技能的实质、类型及其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从而为技能的传递及改进技能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六)规范的学习

这里所说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简称,即行为规范。规范是社会组织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这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的人品及德性即品德的一种社会交往的经验要素,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规范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规范的实质与类型及其在传递系统中的形成过程与条件,从而为规范的传递及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七)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学的设计即教学的系统规划,有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种。宏观设计即对教学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以解决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微观设计指确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以解决教学的微观方法学问题。

科学的教学设计,需综合利用学生学习规律。学习规律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教学设计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应用领域之一。

教学成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心理变化来体现的,而心理变化是一种内在过程,难以直接测定,这就给教学成效的考核及评估造成困难。若缺乏对学生学习及其规律性的了解与把握,则难以提高教学成效考核及评估的效度。为此,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如何应用有关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考核与评估教学的成效,以利于教学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以上七个部分的研究内容,既反映了本学科的独特性,表明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满足了教育实践对学科的迫切需要。这是以学生的三种学习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规范的学习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心理学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既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教育学体系与儿童中心体系,也不同于桑代克所创立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体系。

[教育知识心理学的内容]

篇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的产物。它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本学科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研究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揭示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同时要研究各种类型学习的特点。研究学习的规律,不仅要揭示一般规律,同时要研究各种特殊规律。

其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所谓设计教育,即确定教育的目标系统、教材系统、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以及教育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系统。当然解决教育系统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乃是所有教育学科的共同任务。教育心理学不可能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本学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依据有关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知识去组建及优化教育系统所必需的心理学原则。

依据以上观点,把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说成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或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不恰当的'、片面的。这种说法抛弃了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使本学科失去了独立性。这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以及本学科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有关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七个部分。

(一)总论

教育心理学的总论部分主要探讨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学问题。这首先要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及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明确其发展方向。其次要确定本学科的对象、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从而明确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及主攻方向,统一专业队伍的认识及行动。第三要阐明本学科借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及方法学问题。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本学科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传统教育心理学中是薄弱的。这正是阻碍本学科发展的重大障碍。为此,这一部分内容必须加强,以利于提高本专业队伍的素养。

(二)学习理论

从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来,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他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百年历史中,曾出现过联结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学习理论取向,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主宰过或正在影响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这一部分是本学科研究的基石,是理论问题比较集中的一个领域。

(三)学习心理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理部分主要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其中,应包含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学习的机制,学习与人才的造就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的一般规律等这样一些问题。总之,这一部分的任务是从心理学侧面去探讨有关学生学习的一般性问题,故称“学习心理”。

(四)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属认知的对象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经验之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特殊类型之一,因而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知识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知识及其掌握的实质、类型以及过程与条件,从而为知识的传递及改进知识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五)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人类动作的主观产物,属活动主体的动作经验,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又一经验要素。技能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技能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技能的实质、类型及其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从而为技能的传递及改进技能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

(六)规范的学习

这里所说的规范是社会规范的简称,即行为规范。规范是社会组织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这是教育系统中用以形成、发展学生的人品及德性即品德的一种社会交往的经验要素,也是本学科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心理学中规范学习的研究,主要探讨规范的实质与类型及其在传递系统中的形成过程与条件,从而为规范的传递及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七)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学的设计即教学的系统规划,有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两种。宏观设计即对教学进行总体规划,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以解决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微观设计指确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以解决教学的微观方法学问题。

科学的教学设计,需综合利用学生学习规律。学习规律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原则。教学设计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应用领域之一。

教学成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心理变化来体现的,而心理变化是一种内在过程,难以直接测定,这就给教学成效的考核及评估造成困难。若缺乏对学生学习及其规律性的了解与把握,则难以提高教学成效考核及评估的效度。为此,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如何应用有关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考核与评估教学的成效,以利于教学系统的改进与完善。

以上七个部分的研究内容,既反映了本学科的独特性,表明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满足了教育实践对学科的迫切需要。这是以学生的三种学习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与规范的学习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心理学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既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教育学体系与儿童中心体系,也不同于桑代克所创立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体系。

篇4: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我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

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我个人的收获和体会:《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

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以数学学科来说,我们经常埋怨学生:“教过那么多遍的题目,你怎么又不会做了?”该书作者对我们这个疑惑作了三个层次的回答。第一层原因:“对某项知识的记忆弱。作者指出了记忆弱的三种表现:一种是“忘了”,“在学习了某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与他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同时看一道需要综合应用该单元知识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然后再回忆。可以发现,他们回忆的能力相差很大”,即一些学生回忆不起来;一种是“似曾相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某个问题时,他就是想不起应该用哪个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给他看解答,他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应该会的呀!’”即知识还在脑海里但就是找不到;一种是“欲言难吐”,“在完成某项作业时,学生确实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识,而且对它并不陌生,但一时就是讲不出来。过后,只要有某种提示,有时甚至是自发的,突然就想到了该用的知识。”三种“记忆弱”都导致“信息提取失败”,“记不起、用不上”。怎样让记忆由弱变强呢?作者说:首先,“出于良好组织结构中的、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的提取,比那些只有松散结构的、随机联系的知识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要对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说,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这种深加工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与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性的一种深入、细致的思索,是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性的多方向、多途径的推敲。”所以“抓知识结构”比“抓知识点”效果会更好。其次,“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即通过深加工,使得抽象的东西获得具体内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丰富的背景之上。

使那些‘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而有意义的东西”。为何啰嗦的讲授和枯燥的题海效果不好?为何课改要提倡营造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再次,“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既要记忆知识的结果,也要记忆知识的过程。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过程是情境性的,会产生前一条所说的好处;另一方面过程就是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新旧知识的联系,即使某个公式忘了,学生也可以依据这一加过工的结构,把已经忘记了的公式推导出来。这就是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道理之一。第二层原因:不教不学数学思想方法则是记忆弱的深层原因。“学生不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充分,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指引着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线索’,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

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从何做起、怎么做”,所以具有“线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而该书作者高度强调“线索”与“通道”对记忆的作用;人的长时记忆空间是无限的,每个学生实际上都“记忆”了非常多的知识,只是它们常常象藏在深山里的宝藏,没有“线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们的。如果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并重,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线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们从记忆的角度又一次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第三层原因: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不良是最深层原因代表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一种期待心理,它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的动力。事实上,学生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会对学生的整个信息加工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学生在整个信息加工过程所从事的一切内部加工活动,都是对他心目中的那个目标做出的反应。”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为什么要学这堂课的数学内容?我的数学学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数学学习?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离自己学好数学的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我的数学学习目标?在“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篇5: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最新教育心理学老师不仅要具有本体性知识,还要具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教学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条件,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知识面越广,能在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愈能运用自如,易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对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关注,建议我们阅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者联系学科。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等几门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理论观点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习与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及其实质,这就涉及知识(或能力)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这三方面。只有在了解了人类获得的知识的类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使学生也得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心理,第二部分是学习心理,第三部分是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以及特殊学生。学习心理包括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心理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其中我对学习心理这部分感触比较深。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才最为有效?对于各种学与教的理论模型,教师应该根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对不同性质的知识是否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该怎样运用教学策略?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教学心理的有效课堂教学这一章节。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通常采用强制性的教导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地位则比较被动,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的相像对象,以及上课时的教授对象,学生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等行为。随着行为主义影响式微,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逐渐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引发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仅要呈现于解释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有时会误解它的真正含义:明确目标和认真备课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学生参与讨论或其他形式的社会互动,学习就必然发生;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微弱。所以要明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真正含义:学生处在教学活动中心,以平等身份与教师互动的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法、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法。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讨论法和个别化教学更有效,发现法更实用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它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事例,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到隐含于其中的原理。而讨论法是旨在激发思考、挑战态度与信念并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一类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是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特定的学习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法符合学习的认知主义观,这是因为学习者在形成自己的理解时积极主动的,而且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方面。由于现在我们大班额的教学使得个别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那么实用,所以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的社会,技术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包括计算机]、影碟、录像、因特网和教育电视等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巨大的潜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实用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所做的课堂作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更加强调问题解决技能与研究技能的使用;同时,还要求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如不仅要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也要评估学生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思维与研究技能,甚至还有学生的动机。结合教学方法要合理合适的实时的选择技术进行教学。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记得从孩子妈妈怀孕的初期,我就开始筹划着今后如何去教导、辅助孩子的向善的本性。因为在这个弱肉强食、勾心斗角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让人有一个平稳、静心的心态太难了。想想周边的人和自己的处境延伸想象一下孩子的未来是不是也这是这样?这是件一直让我头疼的事,婴幼期、儿童发展期、青春期、成长期等等,到了现在孩子出生了,如今已经1岁5个月了,虽然我和孩子妈妈在诱导孩子、教育孩子这块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边学边教也罢,但是一直以来我的脑子里面对待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问号。网上狂风乱炸那些教育孩子的文章看了又看读了又读,似乎真是有点谁说谁有理的感觉,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不一样这样导致针对性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在和妈妈、父母对抗孩子是与非的时候,最终还是决定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专业,看看到底是传统教育受宠还是科技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上?

报名成功后,转眼开班了,一进教室的感觉是不是到了“女儿国”了?环视了一周只看到2个男生。第一个想法我是不是走错班了?决定又出门看了一眼确实无误之后坐在了位子上,既来之则安之吧。第一堂的课程应用心理学的陆老师,真是让人颇有喜感,还有教学的方法也能进入生活,不像我们之前上课的老师那样死板,6次课时即能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爱的陆老师又能学习到了心理学的基本要领,我算真是欣慰了。

这门课程结束了,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父亲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父亲。前一阵看过一篇文章叫父亲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在想自己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高大、男人刚性的榜样,为孩子今后成长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篇6: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篇7: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

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8: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上周五的时候,同事说,下周有我来代表语文组来汇报学习心得。没怎么想,就答应了。可是没想到答应好答应,真地做起来还真不好弄。

我的想法是把自己当年划的句子整理出来。可是整理一会儿就不行了。当时划了八百条,那整理起来不就麻烦大了。而时间又极其有限。决定整理到第六章。结果真的整理到第六章,已经是周二了。湛老师说,周四必须东西要出来。因为周日出去的缘故,周二上了六节课。所以回到家,整理了四十几条就睡了。周四要去听课,也就是青浦讲座,所以周四的课掉到了周三,又是六节课。但是资料还是没出来,可是自己身体吃不消,于是从十一点左右开始睡,睡到十二点,起床,工作到四点。把摘录做完了。其间老婆打电话来,对私自买躺椅表示了愤怒。

周四上午两节课。第三节上完之后,扒了几口菜,就和同事们往人民广场赶,可是还是迟到了十分钟。回到上海五点半,回到家将近七点。放松了一会儿,决定先睡觉。写完随笔,睡到一点,然后起来写发言稿。一直写到六点。赶到学校给孩子们放三国,自己接着写。第一节课没有写,没电脑。下面三节课就好多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终于稿子写好。说是三四五三章,可是自己发现第五章是整理不出来了。吃完午饭,抓紧搞ppt,结果搞到第一节结束才勉强赶出来。人已经疲惫不堪,自己稿子上写得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了。又抓紧再看两遍。两点三刻下去,结果教室里一片狼藉。管理人员不知道在哪里。

我讲了半个小时不到一点。只讲了预设的一半左右。只讲了一个词,学习。实话实说,下面听懂的绝对不超过五个人,其中还包括华师大的俩个专家。同志们没有兴趣,我说的又是一大堆术语。同志们给面子,不出声。可是我实在是看不到互动的感觉。后来教授又作了一个简单的点评。

自己感觉还可以吧,至少自己又相当于复习了一遍。其他人不作评论,根本就没听,也没兴趣评。就当自己痛快嘴吧。

讲完了,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轻松了很多。今天晚上看电视,看小说,睡觉。

篇9: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讨论文

高职应用写作教育教学改革论析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论文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改革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论文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整理9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2022-11-19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论文2023-09-01

灯塔大课堂第一课直播培训师生干部学习活动心得体会精选2023-05-10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2023-11-01

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的论文2023-03-09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格式写作规范2023-05-30

小学健康教育活动方案2022-05-06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的探索分析论文2022-08-26

[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2022-06-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