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时间:2023-01-23 07:57:15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整理14篇)由网友“chibi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篇1: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下,计算思维模式的运用已经在教育领域达成基本共识,认可计算思维所带来的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笔者则是从计算思维的具体运用入手,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实践改革途径,在多角度提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视图打破传统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的困惑。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教学体系;建设;改革

1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担。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其教育教学目标逐渐明确。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局面,但该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导向教学思路并不十分清晰。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该思维模式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建设与全面改革,提出改革途径,为推动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2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

从自然科学领域出发,计算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称为三大科学思维。不同的学科教学对不同的思维将会产生影响。计算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本质的能力,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所有人都需要具备这一项基础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挥出计算思维的本质与内在价值[1]。计算机思维视角下应该做好创新教育的延伸,挖掘计算思维当中的内在特点与价值,从而为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奠定坚实基础。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应该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以全新的方法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为实现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提供保障[2]。

篇2: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3.1现行教学体系的不足

高校现行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传统的讲台、黑板、教材的教学方式,还是当前多媒体充分运用的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其本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去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即便是实践课程,也多数集中在以教师讲解的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到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体现;其二,以技能传授为主。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更新,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去学习、去感受,让学生学会怎样学、如何学,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动向以及对内在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三,只关注结果的考核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养成。大学计算机教学实践考核内容偏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论考核内容多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固化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3]。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来全面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

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显著。其一,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二,在信息快速流通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周期发生改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够启发学生去主动的思考,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4]。

篇3: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4.1知识与思维的协调优化

知识与思维需要全面的协调优化,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最小集合,其内涵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覆盖面较宽。如果在该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完成讲解,则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无法彻底讲完。例如“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当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知识来介绍,则每一个知识点当中的内容都可能需要几个学时来完成,仅仅一个二进制和编码就可以讲授很多内容。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从计算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则简单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上主要用O和I来表示,由计算机做好处理工作,这便能够压缩很多内容,关注知识的贯通,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形态。在以计算思维的处理与引导下,“知识”能够随着“思维”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这种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十分关键与必要[5]。

4.2大思维小技巧的应用实践

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存在诸多“小技巧”,这些技巧有一些需要教师的传授,有一些需要学生本身做好深度挖掘。可以说,任何一种表示方法或者算法都是充满技巧性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是以“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为例,为什么几个门电路可以形成“加法器”?为什么符号可以参与到运算当中并且结果还正确?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中总结小技巧,调动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积极性。然而,大学计算机第一门课程还是应该更多的关注计算机学科当中经典的计算思维,以该思维模式为核心,更多的吸引与鼓励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即“大思维”。“大思维”与“小技巧”的应用应该同时着眼于实际,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改革所需条件[6]。

4.3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

学生的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思维的基本特性决定着它所能够带给人的启迪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改革,要求实现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从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出发,宽度教学指的是能够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的广义计算讲起,进一步讲解到计算机技术与计算系统中的`计算,将生活当中的各项基础原理应用到计算机概念当中,这种映射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大学计算机知识点内容的实现原理与具体层次,全面强化计算思维的深层次理解。所谓深度拓展,则能够从深层次上去探究本质问题,包括思维的本质与思维的应用等,强化思维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思维的影响之下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4.4思维与实用的相互转化

计算思维模式下谈及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要求思维因素与实用性内容的相互转化。以科学的计算思维为前提,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突出表现为大学计算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早期的研究理论当中,认为大学计算机教学并不具备实用性价值,如何运用计算机知识点才具备实用性价值。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认知上显然是狭义层面的。经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用性内容的价值逐渐被改变,可以说其既是容易掌握的,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容易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在对基础的“思维”了解与掌握之后,对具体操作的掌握是容易的,各种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等计算系统都是遵循着某种思维设计而成。提及不容易掌握,则是计算机语言本就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想要在演变中把握一丝规律,则显得较为困难。但根据计算思维发展特性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7]。

4.5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而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动态化形态,会根据新概念、新原理的产生而发生变化,且这种原理多来自于社会与自然,在抽象化的处理之后进入到不同层次的计算系统之中。正是这种新概念与新原理的存在,才使得学科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对于某一些原理,可能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描述语言,但其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却被忽略。但如果与案例进行结合,则能够将多种概念进行全面的解读,在案例的教学当中引出新的计算学科术语,引发学生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一个较深层次。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看似是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变革,实际上也是对思维养成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10:12-15.

[2]李玉,张斯雯,刘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目标[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8:40-44.

[3]谢F.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09-110.

[4]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4:7-11.

[5]柴艳妹.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70-73.

[6]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1:7-12.

[7]吴旭,牛少彰,颉夏青.计算思维与理科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8-93.

篇4: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论文

【内容摘要】声乐的教学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不同,它更注重技能和素养的结合,强调内外兼修。高校声乐教学是传承声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为了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声乐改革创新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教学内容和形式。文章针对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改革创新进行个人浅析,以期引起广大声乐教育者的关注,裨益国内高校声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学;改革创新

声乐教学在发展历程中渐渐暴露出教学模式的弊端:生源短缺、教师专业素养不够、学生职业技能欠缺、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脱轨等,这一系列问题是高校声乐教学的警醒之钟。改革、创新、突破,时代在号召高校声乐教学扭转现今尴尬的局面,为声乐教学开辟一条崭新的大道,引导声乐教学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一)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引导创作。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大刀阔斧革新,其原动力是学生群体源源不断的创新与创作激情。当前教改的第一步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声乐课程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课程的规划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适时调整教学课程结构和课时安排,逐步改变原先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主动发声,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利用有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声乐创新意识,直至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声乐知识。

(二)艺术指导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交流活动,以音乐艺术指导为核心内容。日常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艺术指导与课堂教学结合,更能突出展现声乐作品的精髓,为观众提供一场宾主尽欢的视听盛宴。艺术指导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促进学生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的优化整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美、观察美、欣赏美、创造美,形成端正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学生的各项综合素养都可以在艺术指导过程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提升,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自然有所精进。伴奏与歌唱的配合能将声乐歌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演绎得尽善尽美,充实个人的艺术表现力①。艺术指导能提升声乐伴奏与演唱者之间的默契和合作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声乐艺术指导,便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与伴奏演唱的节奏,使其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对声乐本身产生别样的情感。艺术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声乐表演中歌唱的主体地位,切忌过分关注伴奏,也须关注伴奏与歌唱的配合度。在学生的声乐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艺术指导的作用,适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声乐的魅力,升华其对声乐的崇敬之情,陶冶师生的艺术情操,教学相长。

(三)研究性课题的深入研究学习

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一直在向前发展,近年来,“研究性课题”这一术语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研究性课题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即在相对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对现有环境进行探索,亲身去体验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与交流中近距离接触,不仅能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迎合了现今教学改革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定位模式,扶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根据教师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具有多层次、内容广的典型特点②。师生共同参与一个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与互相理解,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相应成长。

(四)在声乐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提升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最根本的属性是实践性。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教学模式下,师生都难以获得成长进步。部分学生由于从未经历过较大型的声乐活动,尽管每每在班级考核和综合测评中表现不俗,但在大型舞台上频频出现怯场、走神等发挥不好的现象③。为了改善这一现象,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要多为学生创造演练机会。高校教学改革应深刻意识到声乐实践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定期或者不定期穿插一些校外或者校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次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战”中磨炼成长,收获最后的“梅花香”和“宝剑锋”。具体措施如下:首先,日常引导学生积极观看国内外大型音乐赛事,并定期提交自己的观赏作业,点评和模仿某一专业歌手的歌曲。其次,班级定期举行“歌友交流会”,邀请教师献艺,学生打擂台,互相点评,在游戏竞技中获得进步提升。课外活动方面,大型音乐晚会、文艺表演放开权限,让学生自行争取赞助、安排曲目,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校外资源而言,与省、市内教育资源长期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城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二、高校声乐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创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声乐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④。因此,声乐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在高校声乐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浅显,以一对一声乐教学为主:教师布置声乐作业,学生课下完成新歌曲的学习,课上经由教师指导点评,学生课下再钻研改进不足之处,如此固定循环。这样的授课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同时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并极易可能在此定式循环中被消磨殆尽。综上而言,创新声乐教学方法是现今打破高校声乐教学瓶颈的有力途径。创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首先,注重声乐学习的实践性。声乐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干中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强化,巩固与考核双管齐下。其次,必须强调实践和理论深层次融合。声乐教学依赖于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巩固,二者相辅相成。另外,激发学生音乐创作能力也是重中之重,声乐教学不能一味地学习汲取,更要从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模仿前人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属于个人的作品,并在模仿、借鉴、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就课堂气氛而言,需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形式,调动一切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如新媒体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调动学生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和艺术创作。

(二)集体和小组教学的`双管齐下

声乐教学本质上是艺术教学,故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审美教育。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个人教学,这无形中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对教学课时的消耗。为了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针对专业理论课这类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个人素质的课程,可个别调整为专业大课,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也能促进同学之间的课堂交流,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声乐的集体性和社会性。集体声乐课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从集体授课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小组教学授课在形式上有别于集体和个人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编排原则将班级学生按比例分为若干小组。分组原则可以是按照学生性别、演唱水平、声部、学习问题、爱好方向等维度进行划分,具体划分维度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整体情况和个人教学目标进行判定⑤。分小组进行教学与练习,不仅便于教师高效管理学生,对相应组别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专业层次上的因材施教,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成果,而且能促进同组别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与瓶颈问题,携手成长。集体和小组的教学交流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意在提升学生的团队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理智看待个人学习的进退,学会悦纳他人、正视自我,是现今高校声乐改革的新趋势。

(三)优化声乐课程教学效果展示

声乐教学展示,可以用汇报演出的形式,定期对专业课学习成果进行汇总考查,前提是所有上课学生必须全程参与⑥。汇报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歌曲或者感兴趣的课外歌曲,自由发挥,歌出自我风采。表演过程中,教师认真聆听,仔细观赏,暂时不给予任何指导性评价,但综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在笔记本上给予相应的评分。汇报演出结束之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汇报演出的感想,在思想碰撞中成长。交流讨论结束之后,最后的环节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一一对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点评。点评过程中,为了更具有说服力,可以请出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现场再次范唱,教师从专业角度指出其提升点或不足之处,并邀请学生从各自的角度予以点评,教学相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给予他人的点评和他人对自己的点评之中,获得感悟和成长。汇报演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年测评分数。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促使学生对平时的声乐课程更为重视,是对声乐学习的一种变相督促与鼓励,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平时专业课逃课、滥请病假的现象。学生给予声乐课程教学相应的重视,并能在汇报演出过程中及时查缺补漏,交流提升,并能在一次次的汇报演出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如此,优化声乐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便已经达到。

三、结语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对优质声乐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声乐教学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声乐修为与艺术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唯有改革与创新,声乐教学才能突破现今的困境,实现进一步的成长。立足声乐教学的现状,从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大刀阔斧地加以革新,已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深入高校声乐教学,提出革新发展声乐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策略,以期为民族声乐艺术日臻完善、日益壮大贡献绵薄力量。

篇5: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通过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构建了适合本校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袁广亮 杨源 冯广海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创新   实验室开放  

篇6: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融入音乐教学中,可以将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教学过程发展成为具有综合、互动、多样特性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育体系的创新。文章分析了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设方案,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介绍实施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音乐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音乐制作已不再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能。通过使用相关软件,音乐制作的过程可以变得更为简单和快速,甚至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如今,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这是教育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已经具备了进行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条件。在计算机音乐教育中,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完成计算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计算机音乐技术正在对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同时促进了音乐教育内容、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我国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有利于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整体发展。

一、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机音乐教育是以计算机的软硬件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音乐基础教学来讲,计算机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种类繁多,根据各自功能大致可分为MIDI音序软件、自动伴奏软件、乐谱排版软件、音源软件、多轨音频编辑及录音软件、音乐教育软件等。对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把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教学过程优化整合成为具有综合、互动、多样特性的教学体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实现音乐的授课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并且在创新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技术性的时代。

二、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科可以在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实施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吸取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型大学传媒学院的教育经验;其次,高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量身订做一套能够体现新教育理念、新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教学体系。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是对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理论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要在对计算机音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梳理主要学科和实践课程的结构与方法,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贯彻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授课理念,保证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生动性。计算机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计算机音乐教育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计算机音乐作为新兴的学科,要想保持发展壮大的动力,关键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导向,体现计算机音乐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要开展优秀计算机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在计算机音乐方面的专业性,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采用访问学者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院的师资队伍质量。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捷,顺应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开展教育转型工作。从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发展音乐教育,积极推动计算机音乐教育改革。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改革之路。

(四)理论结合实践

计算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并且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理,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要对音乐的内涵和特点有深入了解。在计算机音乐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掌握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水准上去,让他们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相融合,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音乐教育必须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院从构建计算机音乐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套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建设方案(图1)。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计算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音乐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保持其科学地、可持续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研究如何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包括更加深入地加强课程系统性建设、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国内外的广泛交流等,不断丰富和加深计算机音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借此推进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陆敏捷.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J].音乐探索,(1).

[2]王瑞年.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人民音乐,(10).

[3]李斯心.国际计算机音乐研究与我国相关专业学科建设管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

篇7: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着以发展计算机教育为目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的高校教育团队,并进一步强化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计算机已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新的生长点,始终本着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宗旨,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如同外语一样是必修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全面性发展,在培养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高校已纳入了学校基础课范畴。它作为教学的重点课程来管理,专业计算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各种专业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计算机教育应该在高校作为整体来研究,切实落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教育不被关注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课程在教育界也被广泛重视。在我国尽管计算机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眼里不被重视,教师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不到计算机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也认为这是一门学习办公软件的操作课,比起英语和专业知识课程不太重要,因此忽略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上计算机课就是为了修学分。

(二)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兴趣低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多个方面,由于涉及面广,学生很难抓住课程的重点,学生在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也是简单地记忆,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地去解决问题,渐渐地对学习计算机失去了兴趣。如今各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增加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高校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成年人,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会像中学生那么严格,因此课后的学习依靠学生的自觉性。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使得学生入学后计算机的程度不同,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做到统一,往往一个老师同时教多个班级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在考核方面形式单一,还是采用单一考卷的形式,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难以真正透彻了解计算机知识的技能。

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目标与方案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是每个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必需的能力。在教授高校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高效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教师在协助学生积极地展开调查研究,借鉴好的院校经验的同时,要了解当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课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信息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采用开放式的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方向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平衡发展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在多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上,通过基础理论实验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机的应用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为将来进入社会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围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三大核心点及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来进行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课程内容体现特征性,照顾到每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默契配合,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确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强化计算机专业知识。

三、优化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计算机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是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计算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水平。

有了良好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按照现代化教学思想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思维活跃和创新的条件下能够自主地去学习,鼓励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

篇8: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思考论文

深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思考论文

摘要:当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就如何推进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提出具体思路与途径,并指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难点,供同仁参考与探讨。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课程评价 教学质量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逐渐成为了热点与方向,也是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及适应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构建要科学化与合理化

首先,重视前期调研工作。各个专业从设立之初就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调研的范围要向深度与广度展开。要有国家、省市各种相关统计数据,也要有企事业单位具体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还要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向调研。这些关键数据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进一步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上狠下功夫。目前,我校多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一半理论与一半实践的课时分配比例。从上学年度我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实践课时平均已达到总课时的41.2%。但是,在提倡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时,也需要一个度,并非实践课程越多越好。过多则会将高职教育引入培训教育的误区。

再次,重视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化。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含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含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含基本素质训练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构成。在课程体系开发上目前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标准模块化、CDIO设计课程体系等模式进行。当然,法无定法,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开发模式,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多借鉴别人的新方法新思路,逐渐完善与改进。

实践思考: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可以考虑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对接上多下功夫,更好地配合高职院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

二、课程体系开发需要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

首先,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力。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要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才有生命力。课程体系的开发如果没有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就等于闭门造车,不适用。学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各二级院系在开发课程体系的同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的一线骨干及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其次,组建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吸纳行业人才作为委员,通过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讨论,听取行业人士的意见及建议。如果按专业来建立建设委员会显得比较细的话,则可以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来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再次,充分建立与利用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广泛开展校内教师下企业锻炼、专业发展调研、课程体系开发等工作,并建立起实习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觉得原有学习的知识还有一些欠缺,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反馈给课程开发小组,为学校今后课程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做铺垫。

最后,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引进来,将自己推出去,走强强合作模式。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达到互惠互利。如,我校成立的`以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圣亚菲学院与金夫人学院就是这种模式的结晶。这些企业为我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资金的支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实践思考:在与行业企业人员的合作中除了要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外,还要有相应的酬金制度,并及时兑现,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解除行业、企业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及性质,需要有不同的授课形式才能体现出课程的多样化特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部分课程已采用了多种的授课形式,在授课地点上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空间,在教学环节上更多地体现了灵活性与实效性。如《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将学生经常带到苗圃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花卉的生产流程与相关知识;《服装工艺I(女装)》课程的授课教师将学生带到服装设计实训室进行服装的裁剪操作等演示,同学们则边看边学。这样的授课形式深受学生喜欢,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设计考核方案。不少教师通过对本课程目标及特点分析,以公平、科学、有效、客观评判学生能力为依据,进行能力鉴定模式的有益实践,积极研究与探索出适合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考核模式。在考核中教师还注重提问回答、学生作业、学生操作、单元测试、学生协作、职业道德、学生出勤等诸多教学过程因素。这很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生考核的多元评价,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率。

实践思考:不少任课教师仍然喜欢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及考核模式,而不愿进行有益的探索。这需要学校多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教改成果推广会,激发教师进行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机制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教授质量,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在课程评价上,要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评价方式。一方面,授课教师每学期可以进行课程授课质量调查。调查的对象由授课教师本人在任课班级随机抽取50%以上的学生,调查的结果由授课教师本人查看并封存所在系(部),这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不足、掌握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校级及系级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以教研室为单位反馈给相关教师。另外、督导室成员还可在听课期间,随机了解该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了解授课情况。再者,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还可以发放调查表,评选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及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教师,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加以公布。这种多头并举的方式,一方面给了教师以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实践思考:评价课程的目的不在于惩罚教师或给教师难堪,而再于让教师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地去改进。各管理者要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五、加大教材建设支持力度,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们通过教材的编写可以即时淘汰过时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新和加入最新的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为此,我校出台了《关于市级、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资助管理办法》,对进一步调动开发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市级、国家级高水平的教材建设、培育更多市级、国家级规划教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也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推进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多年的引导与扶持,教师们的教材编写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并逐步形成了精品课程、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都要开发自己的教材为目标的良好局面。

实践思考:如果不注重引导和监督,教师们开发的教材质量参差不一,部分教材学术昧太浓,理论化偏重,没有很好体现高职特色。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及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平台,我院通过校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了一个有梯度、立体化的课程建设平台。以此为依托,教师们围绕如何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技水平、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通过网上辅导与答疑,加强了与学生们的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配套的专项经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开发中就有了经费的保障,让这些精品课程建设者们进一步有了“走出去、请进来”(即走出去调研和了解最新的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请进行业企业人士和教师们一到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的课程开发模式,加强和扩大了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对接。

实践思考: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从制度上、资金上得以保障,同时也要发挥课程开发的团队精神,让相关教师都积极参与,不要让个别教师包办,否则做出来的精品课程质量与水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我们要明确它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改革的思路与途径,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更好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努力。

篇9: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学科,其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分配困境,难以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各旅游企业仍大声疾呼人才匮乏。其原因从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来看,主要在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且多为其它学科如中文、地理、外语等转轨而来;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存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同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且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1.1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且相对滞后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旅游教学内容上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曾对某校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含00、01、02三个年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了多门课程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有的知识在交叉并行或在相关课程中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有的知识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

层次,拉开距离。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哭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加之专业教师多m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当今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心中无数戊知之不多,以至教学时不能够结合实践,乃至滞污于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的安排,但因内容单调且时间过于集中,与理论教学不能同步协调。1.2课程设置死板,与人才培养脱节

许多资料表明,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向宽3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受到社会产业结勻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制约,要求髙等教育培养的人中在专业上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约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旅游教育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诚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要求设课的'情况较为显见,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

笔者在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哪些方面教学的选择中,53%的人优先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社会公关、企业管理实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而选择专业理论的仅占17%。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安排,且课时过多;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且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母语基础课和历史文化课程却很少开设或比重很小。正是由于课程设置死板教条,与需求脱节,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文化视野窄,底蕴不足,综合适应能力较差。

篇10: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初探论文

从上述阐析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改革的宗旨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笔者对合肥地区几家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进行过关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应用型。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比一般员工具有较好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但集中存在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不相吻合,难以进入角色。因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有识之士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很值得借鉴。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了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从事旅游业的适应能力。

由于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职业性的专业性质,培养“职业型实践者”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员,不仅必须掌握来自实践的具体管理理论,而且应当掌握外语和相应的专业交流技能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落脚点,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或最终归宿。

明确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改革的宗旨。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旅游课程与相关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技与社会进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应当从“厚、宽、新、实”上着眼。

所谓“厚”就是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性的课程。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底蕴越厚,在未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后劲就越足,宏观意识就越强;越能透过纷繁的事务,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越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所谓“宽”就是要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增强多方面需求的适应性。

所谓“新”就是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接近或达到国内国际新水平,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生长点的能力。

所谓“实”即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有效地锻炼和形成学生从事实际旅游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和要求,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上,要加强诸如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通用性或专业性基础课的教学;注重从旅游专业的边缘性或相关性学科中吸取知识成分,尽可能扩增课程种类;并多途径地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或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规范教学内容。

再次,针对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程设置本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课既要利用校内模拟设施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又要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集中安排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基础课或部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课,课堂讲授宜采用启发式,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宜采用案例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组织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

“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事实说明校企结合能使旅游专业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走向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保证旅游高等教育吸引生源和毕业分配的渠道畅通。

另外,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在师资方面也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或兼职,在教师中推行任职资格的“双职称制”;同时U聘用一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因此采用必修、选修等恰当的形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在学者既可必有所学,又可各取所防止“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综上所述,管理专业经过探索和努力,构建一个合.里完善的旅游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是必须的衍且是可能的,这不仅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g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約优化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我1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篇11: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

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论文

一、构建背景和依据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义》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见,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和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1]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子体系。其中,内容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是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本文对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作出初步的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意在抛砖引玉。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体系应依据广播电视行业一线和各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相关部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构建。技能点的遴选和设计应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二)区别性原则

所建体系应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中专层次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主导性原则

对高职教育来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体系中应占主导地位。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不仅指构建结果的层次清晰、分工明确、配置合理,又是指构建过程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做到有计划、分步骤、全方位、多角度。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既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的联系与配套,又要注意它本身的完整性和独创性。”[2]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以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能力为主体职业能力,兼具一定的策划、采访、编辑、制作能力和社交、谈判、引导、推广能力的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媒介传播人才。依据高职院校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点,主持与播音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应是按学生技能层次划分的递进式模式,可以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构建。

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这三大技能模块是呈阶梯状递进分布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同技能模块的训练要求也有所不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强调准确到位,例如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训练要精确到唇、齿、舌、腭的位置和配合;播音发声中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分解动作要落实在双肩、胸部、小腹、后腰、丹田等具体部位。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强调语言功力的规范性和应用性,专业拓展技能训练对应的是“兼具一定策划、采访、编辑、制作能力和社交、谈判、引导、推广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技能模块的灵活性,最能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目标为主的教育教学特点。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成果是以完整的播音与主持作品形式呈现,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强调突破低层次、只限于感性认识的重复创作,鼓励尝试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广播电视行业主持和播音工作处于传媒链条的终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内容更迭和形式变化日新月异,课堂知识容易滞后于实践一线。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直接与实际操作联系,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重大,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还要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和社会相关行业需求的大背景及时作出调整,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和办学效益。

注释:

[1]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载于第7期《职业技术教育》。

[2]朱方来、谭属春:《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载于第5期《高教探索》。

参考文献:

[1]文.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12).

[2]朱玉华、丁宏. 从用人角度反思播音主持专业教育[J]. 视听界 , 2006,(02).

[3]顾力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 ,(11).

[4]朱方来、谭属春.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 高教探索 ,2005,(05).

篇1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为了充分发挥双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功能,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为例,分析目前高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部署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外贸企业信心,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政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加强金砖国家合作,达成中韩自贸区协定。整个外贸行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贸易方式转变等结构调整。作为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顺应我国外贸改革的要求,培养能服务于“新常态”区域经济下的“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双语教学将是目前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国际贸易通行的书面和口头用语都是英语,各种信函、单证、规章制度等都是英文制作的。且在国贸领域的最新成果、学术交流及信息发布也都是以英文期刊、杂志、报纸等为主。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外贸工作保持一致,引领教师和学生紧跟前沿知识,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不尽理想,远未满足“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需要。

一、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语教学载体过度依赖外国原著未能因材施教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接触到国外的第一手最新资料,直接引用国外经典经济类教材,教材内容固然完全能满足老师授课的要求,但国外教材中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我国差别较大,且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所涉及的相关法律及风土人情,与我国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使用翻译教材却又难以满足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还有,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不能在双语课堂上进行母语和外语思维的自由切换。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较弱,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这些都会加重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难情绪。例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由于多数学生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因,词汇量比较小,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拖延了课堂授课的进度,最后双语课教学可能成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个人秀”。

(二)双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及连贯性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很多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外贸业务综合模拟、外贸单证实训、外贸英语情景实训、外贸英语函电等。双语教学在这类课程中的实施应起到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双效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以外贸业务综合模拟这门课为例,学生在利用SimTrade的软件过程中既要学会出口成本核算、报价及填制单据,又要掌握业务流程操作,从理论上来讲是对外贸操作流程的全面练习,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手忙脚乱,下次练习仍然如此,提高不大。由此可见,学生对所学课程体系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仅仅掌握了课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不能将该课程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面”,也就很难做到整个外贸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高职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以外贸流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作为实训的重点,如制单、报关、货代等,较少涵盖外贸的整个流程。结果双语教学适得其反,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巩固提高英语水平两方面都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最终难以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三)双语教学内容未能尽可能贴近工作岗位能力需求

以外贸谈判实务课为例,由于老师缺乏企业锻炼与谈判实践,整个讲授的内容及实训的模式与外企真实谈判情景相差甚远。很多教师都能够在讲授完之后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模拟,但整个模拟过程中对于企业背景的设定、交易商品的选择等都过于简单及随便,有的甚至就仅限于美国公司,买卖日常生活用品,而谈判结束又缺乏有经验的专家提供专业的点评,改善学生的外贸谈判技巧。这样的授课内容及模式,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们面试时纸上谈兵,即使进了公司,也由于不会实际操作,难以解决谈判中的实际问题,取得谈判的成功。

二、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优化双语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能服务于“新常态”区域经济下的“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双语教学内容要新,引用的案例、数据要新,必须紧跟当前实际。从20至今,国际市场要素变化大,如汇率市场上由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欧盟继续量化宽松,美元不断走强,欧元不断贬值;国内政策改革力度大,如继上海自贸区之外,我国又有四个自由贸易区批准成立,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这对操作性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报关实务课为例,如果不更新授课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就是错误的操作流程,在教学中使用几年前的案例和数据,就会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达不到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预期效果。因此不断更新及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由浅入深,科学架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

选定合适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对于实施双语教学尤为重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外向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上,本着“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双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则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网络化

双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和输出,而传统的双语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教材阅读及PPT展示为主,课堂信息量有限。信息化的多媒体数字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模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强化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记忆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都是利用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学内容网络化可分步骤实施,最初教师们可以先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案例资料、试题库、前沿信息、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网上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们慢慢再利用慕课平台建设本课程或分享微课。例如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可以课前把国内外的经典英文案例上传至平台,学生课外分析,在课间进行有关案例的双语讨论和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及运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知识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相关知识的演变过程及最新的发展趋势,课间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后作评价。

(四)选择内容难度适宜的双语教材,实现因材施教

在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中,教材内容的难宜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国外好的教材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因为太难理解。经多次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还是比较偏好国内学者编著的中英文对照双语教材,认为学习阻力小,对内容的理解深入,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符合双语教学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推荐学生一些内容有所提升的国内全英文双语教材。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时运用到推荐书目上的知识,督促学生学习推荐书目。

(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构双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为培养特定的岗位能力服务,这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无论是基础英语的学习,还是国贸双语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因为最终评价教学成功与否是以学生的能力能否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将理论课内容、实训课内容、学生网络平台学习内容和校外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的行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修订教学大纲,搞好专业建设,实现促进产学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现零距离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在实施双语实践教学时要注意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课程主“线”,双语实践课程是围绕国际贸易中某一类业务展开的,强调业务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比如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运与代理实务等,每门课程都存在比较封闭的完成路径。每门课的知识“点”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形成了课程主“线”,再以外贸操作流程为路径以“线”成“面”,最终形成整个课程的体系框架。所以需要建立一门综合性强的实训课程,目标是毕业实习前,让学生把之前国际贸易所学的“点”和“线”,串连成“面”。能否培养出“精外贸、熟英语、善沟通、懂网络、能创业”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关键。单纯依靠提高双语教学总课时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不科学的。只有通过构建科学的双语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外贸专业英语能力,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梁桂春.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7):125-128

〔2〕王振宇,邓宏.国际贸易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3):41-42

〔3〕李逢春.双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11):86-89

〔4〕石碧涛.双语教学实验环节探索―――《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高教探索,(6):175-176

〔5〕谢光华.论渐进式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122-124

篇13: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论文

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论文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发展,相应的软件也在逐渐的进行更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软件工程在进行一场新的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面临的现状,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和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预测,目的是提升读者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建设的认识。

计算机工程的应用目的是能够改善现代生活,随着人们节奏的加快,相应的计算机应用逐渐的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主要特点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是能够采用计算机更方便的指导人们的生活。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几乎运用到我国的各行各业,计算机所涉及到的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管理系统已经较好的融为一体,同时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能够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计算机的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其计算机的领域的非数值应用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拓展,科学已经覆盖了各个重要的领域,随着计算机进入我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的应用最先运用到科研以及国防科技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逐渐在教育以及工业中得到了发展,因此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新世纪到来之后,计算机已经成为家庭娱乐以及办公中非常重要的方式。

(二)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师21世纪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软件工程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方式,和传统的工程相比,软件工程具有开发较为高效,同时软件工程开发出来的应用能够更加满足实际的要求,软件工程在我国科学领域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软件工程的应用较为广泛,从计算机领域,到教育以及管理领域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但是软件工程的提出时间较为,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软件工程才正式的被提出,随着接下来的研究深入,软件工程随着结构化程序语言丰富以及结构方法日益完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软件工程在建设方法主要目标包括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实现较高层次的软件开发功能,从而有效的实践出软件性能,开发出来的软件具有实用性较强,后期的维护成本较低。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朝着面向编程内容,最大程度的提升软件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之间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和计算机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企业领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能够适应激烈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计算机在软件工程中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目前较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朝着简单化以及快速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三、加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的策略

(一)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

在运用计算机以及软件运用的中,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实现,因此无论计算机和软件工程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优秀的人才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优秀的人才一方面能够完善计算机在应用技术上的运用,另外一方面对于宣传计算机的整体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因此人才的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技术人员而言,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自身的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针对性的去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的水平,从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二)增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的运行机制

计算机的运用以及软件工程在初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意义。在增强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运用上,需要包括管理专家以及系统分析专家的验证,利用有效的资源,有效的构建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团队的建设,另外国家相关的部门也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的建设进行大量的支持,从而支持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的发展。

四、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近些年来,计算机逐渐朝着微型化以及精密化的方向在进行分发展。目前我国社会进程在加快,计算机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性能和外观需要作出巨大的改变。在功能满足的前提下,需要尽量满足计算机在外观上和携带方面的需求。例如计算机在外观上需要尽量的做到时尚化和便捷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带来,计算机的智能化是数据分析和科研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因此计算机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简化和人性化,但是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计算机最基本的功能,促进计算机的精密化,才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发展随着全球化和开放性的深入,也将得到长远的发展,软件开发是行业市场环境和开发环境变化和变化的产物,因此软件开发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变动。若以传统思维进行软件工程建设将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化的合作交流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软件工程建设的开放性计算在软件开发行业应用程度不断加深,软件开发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对于后期的软件维护帮助较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建设目前主要特征,针对目前的特征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的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建设的普遍性,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篇14: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凸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前年启动了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建设,主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 密切联系专业,实施多平台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理论。从专业需求来看,高等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类专业的调查分析,按照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既尊重传统又实现创新的前提下,使用多平台方式上课(即:机械类平台,土建类平台,财经管理类平台,计算机类平台,语言艺术类平台);根据各平台专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平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我们研究了国外同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为核心。辅之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旨在拓宽和巩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分别在五大类教学平台上将内容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一致性。通用基础模块,即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最基本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专业应用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分别选用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作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虽然是传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即教学内容按专业加以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找准高等数学和专业的结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专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价值,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好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再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为“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到相应的五大类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通过磋商确定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二 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1 改变教材模式,实行“三书结合”

我们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发给学生统一的教材,而是实行“三书结合”教学。首先提前一周时间把本周用到的“课前指导书”发到学生手中。课前指导书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与本次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前指导书上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评价,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其次是当堂课发放“课堂任务书”。课堂任务书合理选取组织本次课内容,结合专业和实际生活相关问题设置案例,部分内容留白。每个例题后又有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主动预习的基础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并进行小组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再次是“课后作业书”,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难度适当,题量合适,具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课后作业书是在本次课结束以后,同学们要及时完成并在完成以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作业以后评定分数,这也是我们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避免抄袭现象,老师经常不定时的抽查各个小组的成员到办公室做作业,以检查他们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三书教学的模式真正的使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很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全面评价学生,实现动态化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最后临阵磨枪的习惯,我们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评价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注重过程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期末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突出期末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任务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包括每次课堂任务书、课后作业书完成的成绩;创新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学习感受,小论文,小建模成绩;期末考试占百分之四十,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本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既保持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严谨课堂讲解、严密板演逻辑推导等特色,又尝试创新教材和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比较艰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2]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3]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5)

[4]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

西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探究论文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临床医学职称评聘革新途径论文

浅谈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论文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安庆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课程体系的建设论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整理14篇)】相关文章: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2023-10-03

以就业为导向的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论文2024-01-23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2023-07-08

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2023-03-31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

信息时代基础物理教学改革论文2022-09-08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论文2023-03-01

浅谈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2023-12-19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2023-05-26

农林经济的管理论文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