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合集19篇)由网友“littledudu”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
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认识自我,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 : 1、 美读法 2、 讨论法 3、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想 :
一.导语引入
二.学生活动
1.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品位鉴赏)
2.与作家对话。(探究情缘)
3.与心灵对话。
三.教师总结。
四.课外活动
一、导入:
生活如此繁杂,我们随时需要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做出决定。
小到早上吃什么饭,是喝永和豆浆还是啃麦当劳汉堡?大到学业前途,是考扬中还是考附中?迟缓的比如选择将来怎样的生活方式,紧急的比如有人落水被淹,要不要冒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轻松的好比星期天是游玩还是读书?严酷的例如面对家庭变故,是勇敢面对还是随波逐流?
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个命运。 可见,正确的选择对于生命的意义。下面我们来阅读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理学散文《我的五样》,体会一下这位作家的抉择带给我们哪些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并思考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我的五样”是哪五样?
2作者取舍的顺序是怎样?最后坚守的一样什么?谢谢!?
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请拿一张纸写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三言两语即可) 下面学生自由发言
4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象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2)我细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三、与作者对话:
学生介绍作者 (将打印纸放到投影仪上)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x疆伊宁,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十七岁赴x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0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这本书是为你,为我,为他,为所有“有心”人而写。书中的七个游戏,都直指人生重大问题,深入浅出,梳理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人生非游戏,游戏却可以改变人生。
四、与心灵对话
毕淑敏生命的意义是:努力创作,为人类奉献更多精神产品。
马克思生命意义是:为人类幸福而献身。
保尔生命的意义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那么同学们,你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写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按顺序依次画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
主动的放弃,如同退潮的海水,在动荡归于平静的过程中,遗留下突兀屹立的东西,那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礁石。
无须在全班朗读,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所有的决定都必有取舍,有取舍就会有痛苦,世上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的决定都包含放弃,你不可能占尽便宜。当你明确了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依次明晰了重要事项的次序,剩下的就是按图索骥。 一个游戏,指引一条道路;
一个选择,决定一种命运,
希望同学们细心收好这张纸,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让学生站起来读书——《站着读与跪着读》《我的五样》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投影孟子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在卡片上抄名言。
师:同学们,孟子在批评怎样的读书态度,倡导怎样的读书方法?现在,让我们学习读本上的《站着读与跪着读》,来回答这一问题。(投影课题)
师: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阅读课文,制作卡片。(投影问题一:文中哪些人是“站着读”的?结合这些例子概括“站着读”的,写在卡片上。)
学生读书,勾画,制作卡片。师巡回指导。
师:完成了吧。请同学读读自己的概括。
生1:敢于批评孔子,指出杜甫诗歌中庸俗浅陋的一面,对有的诗歌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生2:能够自主独立思考,不迷信老师,有自己独到见解。
师:同学们,概括要注意方法。你们读读“问题一”,看看有没有启发?
生3:“问题一”提示了概括的步骤和方法,就是先找出“站着读”的人和事,然后根据这些人和事各有侧重地概括。
师:很好。那么,你说说刚才两个同学概括中的不足。
生3:第一个同学不是概括,而是列举事例;第二个同学概括得不准确,比如“不迷信老师”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师:你能按你说的方法进行准确概括吗?
生3:文中先举嵇康、李卓吾、王充对孔子的怀疑追难,可概括为“质疑问难”。然后举的是王遵岩等五人对杜甫两首诗的评价,评价吹捧当官的两个儿子的《徐卿二子歌》是吹捧过头了,表明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庸俗浅陋的一面,倡导全面看待作者,客观评价诗人;对《杜鹃》评价各不相同,(师问:“怎么不同?具体说说。)邵子湘认为其“古拙”、“不害大家”(师:“不害大家”怎么理解?)不影响他作为大诗人。评价是不褒不贬;宋牧仲是贬;王遵岩也是贬,(师:怎么贬的?)“不可为训”就是不能作为学习的榜样;王阮亭是褒。这个例子强调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师:谢谢,你很会概括,你给同学做了示范。请大家快速整理,然后交流。
生4:“站着读”要求读者与作者平等,全面看待作者,客观评价作者,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重在形成独特见解。
师:很好。但是,我不明白,你根据什么概括出“与作者平等”的?
生4:文章前3节把读书比做谈话,“跪着读”就像和圣人谈话,有一种压迫感;“站着读”就像和朋友谈话,因为地位平等而畅所欲言。可见,“站着读”首先要求读者与作者平等。
课堂响起一片掌声。
师:你真会读书,概括得真好!可是,你敢“站着读”吗?你认为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怎样“站着读”?
生4:我敢!我认为,我们学语文要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作者,不迷信参考资料。 师:也敢怀疑我吗?
生4:也敢。
师:我很欣赏你。大家敢“站着读”吗?(全班大声说:敢!)那么,我们就进行尝试,请大家“站着读”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是褒是贬,独立思考。
学生读课文,思考,书写。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又认真思考了,不少同学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按学习小组交流,3号同学负责组织。
小组交流,较热烈。
师:讨论很热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发现。现在全班交流,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发现的幸福。
生5:我认为作者先舍弃空气,后舍弃阳光是不明智的。因为没有阳光,生命不会马上消失;而没有空气,人就活不多久。
师:言之有理。
生6:我认为作者的选择不合情理。她宁愿选择鲜花,也不选择父母、孩子或爱人,真叫人不可思议。我幸亏不是她的女儿。
师:这样说来,我也该庆幸不是她的爱人了。你再看看32页第一节,她这样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生6:是“情感上的真爱”。我就更不理解了,难道亲人不算“真爱”吗?
生7:我认为作者不是选择具体的花,而是表明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6:难道美好生活不应该有亲情吗?
热烈鼓掌。生8:我也不理解作者的选择。我读过毕淑敏不少文章,都很有情感,很温馨,而这篇给我的感觉是感情虚假,我想,作者这样写,也许有其原因吧。
师:你认谢谢!原因?
生8:比如为后文的舍弃着想,如果选择亲人,后面舍弃时总不好舍去亲人吧,不舍去亲人,又怎能最后保留“笔”呢?不保留“笔”,又怎能充分表现她的事业追求呢?不表现其事业追求,写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
一片掌声。
师:你的思维如此敏捷和严密,表达得如此完美,真让老师为你自豪。
生9:我认为文章写得很好,因为作者的选择很有个性,突出她的事业追求。作者是作家,“笔”是自己的最爱,就像宋祖英最爱嗓子、刘翔最爱双腿一样。
师:那么,你的最爱是什么?
生9:我还没有想。
生10:我觉得作者写作时,思维有些混乱。(师:噢?怎么混乱?)作者一会选自然,一会选器官,一会选工具,好像没有标准。
生11:血管、心脏只是想了,而没选。
师:同意说作者思维混乱的举手。(多数举手)不少。到底混乱不?请同学比较一下。
老师板书三个短语: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
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学生思考交流。
生10:我明白了,“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指阳光、空气、水等,每个人都一样,不需要选择;“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指血管、心脏等,也不需要选择;只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因个人事业情感追求不同而不同,文章要写的正是这方面的选择,如笔、亲人、足球等,而不能写阳光、血管之类。所以,刚才我说的思维混乱是作者审题不清造成的。
一片掌声。
师:我非常激动,你们真的站起来了。我也忍不住想发言,说说个人的看法,参与课堂讨论。我初读课文,觉得写得不错,仔细研究,也发现作者审题不准,情感虚假,那么,一个著名作家谢谢!会这样?我想,她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事业追求而设计这篇文章,而不是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后写了文章。这叫“主题先行”,不值得提倡。这样说来,本文如果不“站着读”,不发现问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站着读”,其作为课文的价值又会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当然,我们应该按照“站着读”的要求那样,全面看待作者,继续读她的优秀作品。
师:快下课了,同学们还有发现,请课后继续交流吧。这节课我们进行“站着读”尝试,同学们的独立思考,独特见解真让老师骄傲。相信今后,大家坚持“站着读”,平等地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老师对话,你们的语文学习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句名言,你们看看有不同意见吗? 投影:站着的人,总比跪着的人海拔要高。
站着读书,总比跪着读书视野要开阔。
同学们,站着读书吧,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巨人!
部分学生:我不同意第一句。
师:谢谢!?
学生:太绝对了。
师:太好了,你们正在站起来。下课!
在生命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一样一样地慢慢去掉其中的四样。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鲜花,因为鲜花相较于生命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如果必须去掉一样,作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鲜花,尽管去掉时非常痛苦。接着,
应测试要求,作者依次去掉了水、空气、阳光,最后剩下了笔。作者选择过程是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象注解过程。“我”为何而生?作者的选择就是回答——为了写作,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只能是“我”五样中唯一的保留。在毕淑敏看来,对作家而言,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重要,因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与思考,一位作家放弃了笔,比让他失去生命还要痛苦!
文章的最后,作者为自己最终的选择而神清气定,向所有的读者告白自己在作了人生存在意义的生命追问后,接下来就是全身心地创作了。
在这一部分,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下来,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种爱的理由。
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一些地方比喻运用得十分妥帖。比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再如,“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墓冢。”
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文交代“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先说空气、水、阳光,因为这是构成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般人看来,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接着作者写鲜花,因
为鲜花代表着爱,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最后作者引出了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笔。就是这最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笔,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五样中,她首先排除了鲜花,因为没了鲜花不要紧,只要有生命和笔,“我”仍能写作;接着她又排除了水,因为没了水,但仍然有空气和阳光,只要有阳光和供“我”呼吸的空气及写作用的笔,“我”的生命就存在意义;接着她又放弃了空气,“我”不能呼吸,但只要给“我”阳光的温暖和写作的笔,“我”仍能延续存在的意义;当阳光和笔也必须放弃一个时,作家保留了笔,“我”情愿放弃一切,但唯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这种层层推进了写法,很值得我们揣摩。
篇2:人教版面积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61、6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对接经验,问题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字?(出示“面”字)
生:面
师:我们身边有“面”吗?请你摸一摸。
(生摸课桌表面、数学书封面、文具盒的表面)
师:说一说你摸的是什么的面?
生:我摸的是课桌的面。
生:我摸的是数学书的面。
师:“面”在数学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面
师:是什么的表面?谁来补充一下。
生:物体的表面
师:你说的太到位了,给你点个赞,这个“面”就是指物体的表面。
师:那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生: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面积。
师:那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意思吗?
生: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二、观察体验,理解面积意义
1.介绍面积的由来
你们知道面积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面积的呢?路老师先给你们讲讲面积的历史。
师:早在4000多年前,美丽的尼罗河弯弯曲曲地穿过了埃及的土地,一到夏天河水就会泛滥,哗哗,冲走了牛羊,冲毁了庄稼,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当河水退去后,人们就会为了争夺土地发生战争,有的用绳子圈一圈,(伸出小手,跟我一起圈一圈)说这是我的土地,有的就用石头摆地界(伸出小手,跟我一起摆一摆)说这是我的土地。
2.对比中初步认识面积
(1)描边线,涂表面,感受不同
咱们一起画的这一周的长度叫这块地的什么?
生:周长
师:我想找两位同学给这两块土地涂涂色,一个涂红色,一个涂蓝色,谁想来?看看谁先涂完。
师:谁先涂完,为什么他先涂完?
生:因为第一块土地的面积大,第二块土地的面积小。
师:埃及人也发现了有的土地大,有的土地小。
师:蓝土地的大小就叫做蓝土地的面积,红土地的大小就叫做红土地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你能像老是这样说一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对了,说得很好)
三、合作交流,探究面积计算
1.观察法
师:我们现在认识面积了,那你会比较面积的大小吗?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谁大?
生:黑板的面积大。
师:那黑板的面积和这面墙的面积谁的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用眼睛一看就能看出来,对吧,这就是观察法。
2.小组探究
师:有一天,住在尼罗河附近的两个人争吵起来,他们因为什么争吵呢?谁来读一读?一个说我圈的土地面积大,另一个说我圈的土地面积大。同学们,他们谁圈的土地面积大呢?
师:看来我们用观察法不容易比较,请同学们拿出你桌面上的粉色和绿色卡纸表示这两块地,可以借助袋子里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看看谁的面积大。
……
学生汇报
第1小组:
生:我们小组用的是折纸法。把这两张纸对折后,我发现它们一样大。所以这两张纸一样大。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这怎么样?
生:很好,很简单
第2小组:我们小组是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这两张卡纸上都能摆12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所以它们一样大。
第3小组:
生:我们小组是用计算的方法,我们用长乘宽求出它的面积,我们测量了长是24厘米,宽是8厘米,我用24乘8等于192,我们又测量了这张纸,长16厘米,宽12厘米,16乘12等于192。他们的面积都得192,所以一样大。
师:同学们,对于他们小组的研究,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你用长乘宽表示面积。
生:因为这一行要是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话,可以摆24个,我在边上画了点(出示图)这一列可以摆8个,也就是说可以摆8行,所以我们用24乘8=192个,这张卡纸可以摆192个。另外这张卡纸一行可以摆16个,一列可以摆12个,16乘12= 192,也可以摆192个,所以可以用长乘宽求出能摆多少个小正方形。同学们,我把他们的想法绘制成了表格,大家看一下。
3.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长乘宽来表示呢?请同学们用你们小组的格子图来验证。
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
1组:我们这张卡纸的长是6个格子,宽是5个格子,面积是30个格子,5乘6=30,所以我们觉得长乘宽可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2组:我们这张卡纸的长是12个格子,宽是4个格子,12乘4=48,面积是48个格子,所以我们觉得长乘宽可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3组:我们这张卡纸的长是10,宽是5,10乘5=50,这张卡纸的格子数也是50,所以我们觉得长乘宽可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师:孩子们,你们的验证非常正确,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我们可以用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s=ab
四、集体研讨,统一面积单位
1.引入
师:大家看这个蓝色的长方形面积是20,这个红色的长方形面积是40,40大于20,所以这个红色的长方形面积大。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我这样说吗?
生:不同意,因为小正方形大小不同
师:看来要想通过数小正方形判断面积的大小,你有什么建议吗?
生:小正方形必须一样大。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你想的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我们要统一测量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借助面积单位,从度量的角度对面积进行再认识
(1)平方分米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生: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谢谢你,你的数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
师:1分米多长,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
师:对了,1分米大约是1拃的长度。
师: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拿出边长是一分米的正方形,仔细观察它的大小
师:生活中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大约几平方分米?
师:你们估的准吗?请用这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数学书的封面面积
师:再量一量桌子的表面面积。
(2)平方米
师:同学们,如果测量大厅地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合适吗?
生:不合适,平方分米太小了。
师:是呀,看来得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测量大厅地面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呢?
生:平方米
师:非常正确
师: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一米多长,你们比划一下。
师:那一平方米多大呢?我找4个同学手牵手上台围一围
师:1平方米多大呀,看老师那的这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什么的面积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呢?
(3)平方厘米
师:我要测量橡皮的一个面的面积,谁能造一个合适的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请你拿出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感知一下1平方厘米多大?生活中什么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什么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说面积单位,你在心里感知它的大小。
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不止这三个,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比如,我们要量全国的土地面积,那就要创造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4)介绍数学史
师:你们知道古代测量提地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亩是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多大呢?一亩约等于现在的667平方米。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数学史上,有一部伟大的著作,叫《九章算术》,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著作,第一章“方田”中除了记载测量土地面积单位亩的内容外,还记载着各种多边形以及圆、弓形等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给出了21种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的祖先是不是非常有智慧呀!我们作为中国人非常自豪!
五、课堂总结,进行知识建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还想知道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课下研究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评析:
《面积》一课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本节课将有关面积的数学史有机嵌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面积的意义,探究了长方形面积公式,体会到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了空间观念。
一、注重唤起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在导入部分,教师将“面积”两个字拆开,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面,例如:课桌的面、数学书的封面等,学生通过摸一摸的体验理解了面的意思,知道面是指物体的表面后让学生再说说面积的意思,让学生顺利理解了面积意义,开启了探索新知的动力。
二、巧妙嵌入数学史,让学生感受面积产生的价值
教师将数学史有机嵌入,通过介绍“尼罗河”涨水后人们圈地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面积的价值。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块大小不一的土地,学生通过描边线、涂面的活动,将“面积”与“周长”进行对比,感受面积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导学生说一说身边物体的面积。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巧妙的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建构对“面积”本质意义的理解。
三、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推导出面积公式
教师通过两次比较,一是比较大小悬殊的面积,直接用用观察法比较就能得出;二是比较大小差不多的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折叠法、摆满小正方形法进行比较。当学生提出用长乘宽的方法求面积时,及时顺学而教,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放到面积单位之前学习,趁机让学生验证这种方法。而且教师发给每个小组的格子图是不同的,有的每个格子的边长是1.2厘米的,有的每个格子边长是3厘米等。让学生体会,不论这个格子多大,只要是用同样的格子都可以作为面积单位从而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这是一个大胆的创造,也非常符合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
四、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面积单位统一的意义
教师先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面积是20和40的长方形的大小,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概念,接着提问学生测量大厅地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合适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面积单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整个教学过程,数学史的内容贯穿始终,并不是简单的搜集数学史的内容展示给同学看一看或者让学生读一读,而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学史的思想,做到了有机嵌入,无隙融合。
建议:
1.在学生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环节时,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说一说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可以让汇报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数一数,感受到长就表示一行的小正方形的数量,宽是几就表示有几行,长乘宽的得数就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2.数学史引入必须严谨。“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不是《九章算术》中的数据,因为“亩”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篇3: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孔雀东南飞》被清代诗学家沈德潜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里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饰刘兰芝 从杰饰焦仲卿
曲燕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场:《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
〔形式:话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篇4:人教版一面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一面》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鲁迅三次外貌的描写,抓住“瘦”的特点,连同“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三次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品格。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系青年成长的故事。
学生活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课件设计:
采用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人教版一面教学实录2
一、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通过鲁迅侄女的描述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是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3、自己再读读这几句句子,刚才我们说这六句的相同点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瘦”。那么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同桌交流。如答不出教师提示:这几次描写作者和鲁迅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找到有关鲁迅语言的描写,自己读一读。听到这些话,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_的_,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人教版一面教学实录3
知识目标:1、正确读记“窘相、轻视、软绵绵、大病新愈”等词语。 能力目标: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3、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选材典型,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2、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紧紧抓住鲁迅的外貌特征,了解人物个性特点。时刻不忘阿累情感变化这条暗线。疑─喜─痛─悲,以疑促思,以读带悟,落实对鲁迅的新认识。抓住文末中心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深化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指第①张灯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鲁迅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评价;嗯、为民着想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正直而慈祥的人。评价;受人尊敬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评价;好的
生: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评价:有文化、有思想
二、齐读课题:19 _ 一面 (外貌特征)
在那一面之缘后,作者阿累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点第②张灯片,抽生读阅读提示: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用“───”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有何特点?③、除了外貌描写,还从哪几方面写了鲁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批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学习。
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没有?
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2、语句:
学生找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3、重点研读三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第③张灯片分别点出(了解外貌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板书外貌特征:瘦、头发、胡须
1、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
中国人。什么特点?板书:瘦
2、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特点是:
生:瘦,精神,头发、胡须 一边读一边想象鲁迅的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特点。
3、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_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
特点:瘦、头发、胡须 评价:仔细,找出了与第二处外貌描写的相同点;不同点呢?生:长衫、烟嘴 评价:更具体 分号,深入接触后,反复打量,比较认识鲁迅的过程 四个分号,五个定格的画面深深烙在心里。一边读,一边回忆,一边比较,感受作者的认识过程
引:如果把三处集中外貌鲁迅外貌的语句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一次比一次详细 评价:会观察
写作方法是:由远到近、由略到详、有整体到部分
三、 语言、神态、动作 (板书)
过渡句:在深入的接触中,除了外貌,还从哪几方面对鲁迅进行了描写?
语言:分角色读,只读对话内容
神态重点句子:
鲁迅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点出破折号的作用,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不惜自己的身体,鼓励、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篇5:人教版一面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
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5)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6)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四、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篇6:人教版《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1、理解、把握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死的感悟。
2、感受朴素、真挚的母子深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课
师:三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有一天,在我上课之前,一位学生跑到我的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我无意中看了一篇电视散文,被它深深感动了,并流泪了。一年前的暑假,我在北京,也是为了这篇文章,独自一个人跑了很远的路,专门去看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生:地坛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多媒体显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生:(朗读作者简介)
师:好的,请坐。
简介中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他的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
大家看一下这张黑白照(多媒体显示),时间很长了,是史铁生做知青时的照片,那时的他还是四肢健全。
注意左边的黑体字,大家要注意,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因此,史铁生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贯穿了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感受作品,跟随作者一起去解读生命。
从他的简介经历之中,你会发现他作品的特点,正如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苦难心路历程的再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可以算是一篇自传性的散文。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背景信息,有吗?
生:第三页
师: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生:他等着我出生,然后……
师:这个句子我们仔细看一下,有一个定语很关键,是……?
生:“最狂妄”
师:是,“最狂妄”的年龄应该是20几岁吧,你怎么去辨析“最狂妄”这个词语,它跟儿童时代或年老时候失去双腿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的理解是,如果很小时候失去双腿,那时对人生志向不明确,没有很强的想要事业成功的欲望感,而且适应生活比较快;老年的话,那时,事业已经成功了,那时失去双腿的话,和现在年轻相比,在感情上不会太强烈,就是说,事业已经成功的话,失去双腿,对他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年纪大了,会比较想得开。现在这个年龄的话,失去双腿,等于前途一片黑暗,突然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师:请坐,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比较三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失去双腿对他人生的打击是最大了。
那么作品里面介绍到的“自传性散文”信息,除了这个句子,其他还有吗?
生:第4页
师:读出这个句子来
生: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
师:这里他说到,在这篇散文里,引用了另一篇小说中的一句话。
师:大家在第7页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句子:在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的时候……
师:因此,我们大家如果去读自传性散文的话,可以从文章里面找到相关的作者背景情况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师:我这里有几张去年在北京拍的地坛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多媒体显示图片)。公园里的景色怎么样?如果把它与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相比,一样吗?( 多媒体显示问题一)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刚才的照片里面是芳草青青,书上写的是荒草一片。
师:我拍的地坛是生机盎然,然而作者在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怎样?你找到了吗?
生:第3页第3段。
师:读一下
生:四百多年里,它……(暂停)
师:这么好的语句怎么不读了?读下去啊!
生:它……
师:(板书)坍圮。这个字念什么?
生:tān pǐ
师:我们在理解这些句子时,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
生:剥蚀……淡褪了……又散落了
师:嗯,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大家对这句话含义不太陌生,就是在作者描写的景物里,已经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他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破败
师:因为景物比较破败,那他当时的心情状况会怎样?
生:失魂落魄,课文中有的。
师:对了,文中第一次写到的景物描写是,十五年前无意中进入这个地方,他当时双腿残废,是最失魂落魄的时候。
师:在破败荒芜的景物里,其实还夹杂了另一种景物特征,渗透着另一丝情感,发现了吗?
生:苍幽、茂盛、自在
师:这些词语让你看出了什么?
生:生机
师:课文的景物描写,除了这个地方,还有吗?找到了的话可以站起来读读。
生:第4页第3段:……
师:写地坛园子里的景物,还有吗?
生: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师:你把最后一句读了,前面一句是不是景物描写啊?
生:是
师:大家数一数,小院子里有好多小动物,有蜂儿、蚂蚁、瓢虫……,你们再看黑板,第一次景物描写的感觉是“破败”。那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想?这里的景物变成了——
生:生机盎然
师:刚才不是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感觉到他心里有一种什么变化?
生:对生活有了一点希望
师:或者是说对生命有了渴望。其实,我们从这一层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希望,要不然,他老是呆在园子里,如果想不开,就不好了。
师:类似的景物描写句子还有吗?
生:第4页第一句: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师:这里怎么样?
生:这一句话象征了史铁生心中的希望。
师:他希望越来越大,太阳也越来越红,是吗?(师微笑)
师:还有吗?
生:第5页第二段第8句开始,有七八个特写镜头都是。这时候开始,他的思想开始出现了转折,他有了奋斗的目标,他要努力地活下去。
师 :具体是哪些语句,能不能读给大家听听?
生: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这里写了几个片段啊?
生:6个片段,即6个特写镜头。
师:从这些景物中,我们能感觉到他对待生活要怎样活下去?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已不是从“生机”或“破败”等表面层面去写了,我们对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要从语境角度去理解。大家看这六个片段之前的一句话: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师:这道出了自然怎样的一种特性?
生:自然亘古不变。
师:是不是自然永恒,他从自然的永恒中,也悟出了一点,他要怎样地活下去?
生:坚强地活下去。
师:对,坚强地活下去。 他也感觉到了一种生命的渴望。其实,作者在这个院子里来来去去,整整有多少年?
生:十五年。
师:那么在这十五年里,他每天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吗?(多媒体显示——问题二)
生:发呆
师:发呆十五年有收获吗?
生:有。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师:你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了一下,其实,我们稍微概括一下的话,他在这个园子里思考了人生的一个问题——
生:生的问题,死的问题。
师:还思考了什么问题吗?
生:(沉默)
师:那么你赞同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吗?能理解吗?
生:赞同。(微笑)课文中说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嗯,或许,生死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那么大家看看,作者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怎样面对生活。
师:也就是怎样——
师生: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师:那怎样活下去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解决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解决了?
生:——噢,没有解决。
生:(大笑)
生:他可能要活多久就想活多久,书上有这句话。
师:那他总的方向性有吗?
生:应该有的,否则的话——(支吾)
师:你觉得他会怎么活?
生:他应该有信心,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样,以后在人生道路上就不会半途而废。
师:这是你从文章中感觉到的,是吗?好的,请坐!
师:我们大家想想,他应该究竟怎样活?
师:史铁生在他领悟了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后,包括生命中最不堪忍受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这时,他慢慢地越出了自身的范围,开始去关注身边的人,这第一个关注的人便是他的母亲。所以,我们可以看看他如何写他的母亲。
师:文章的第二部分,时时处处散发着朴素又真挚的母子深情。或许,里面的一个句子让你很感动,也或许里面的某一种心情你也曾经有过。请大家找出来,并用心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多媒体显示——问题三)
师:你们自己跟父母沟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看看作者跟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1:第七、八页之间,有三处:① 母亲已经不在了。
②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③ 母亲不能再来园中找我了。
第一处,写出了母亲已经不在的事实。第二处,可能是一种强烈的希望,怀念母亲。第三处,写出了以前母亲对他的爱,与他相依为命,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在生活上教会了他怎样活下去。
师:这个同学找得很好,思考方式也很好,把相似意思的句子找出来进行比较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师:还有吗?
生2:第6段倒数第二行:①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感人,每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都会像他母亲一样,恩——
师:慢慢说,母亲会怎么样?
生:只要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的危险,母亲就会拼了命去救他。
师:嗯,很有感触,能不能联系自己谈谈?
生:很多的。
师:能不能随便举几个例子?
生:忘记了。
师:有没有特别让你感动的事?
生:一时想不起来了。
师:你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能感动就好!也许是一时激动,语言无法表达了,也许这是你和母亲之间两个人的秘密,是吗?(师微笑)
生:点头!(微笑)
师:还有吗?
生3:第7页第3段: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的感觉是要把两个“只是”、“只有”读成重音。
师:你刚才已把它们读成重音了,我们都听到了,有什么用意吗?
生:这两个“只是”、“只有”反映了史铁生失去母亲的那种非常悲伤的心情。她来世上,“只是”为儿子担忧,就说明母亲心里想的全都是儿子,没有想其他事情。在“我”四十九岁时母亲去世了,说明了母亲在有生之年不是非常的可以享受生活,而是非常苦难的日子。
师:就是当他有成就的时候,她却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且,在她母亲在世的时候,作为儿子,有时对母亲也不是那么孝顺、体贴;等到母亲不在时,想孝顺、体贴,已经来不及了。鲍明浩同学的这种解读方式也很巧妙!请坐!
师“还有吗?
生4:还有下面一句:“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生:就是在母亲去世后,他特别地感到,希望母亲能多活几年。这句话写出了他非常希望母亲多活几年,他为了母亲能多活几年,甚至可以跟世界作对,跟上帝作对,这就表明了他对母亲形成的爱是——
师:很强烈的爱,是吗?
生:对,非常强烈的爱!(生齐鼓掌)
生5:还有第6页第一段。
师:大家一起看一下。
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师:怎么不读了?
生: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但是。这里母亲的爱也如山一样,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母爱(大笑)。
师:原来是情感要喷涌而出了!(师微笑)讲得很好,又很流利。大家也看到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我想知道我们同学对父母的感觉怎么样?有没有父母很疼爱你,而又不理解你的情况?
生:没有
师:那说明我们同学跟父母相处、沟通得比较好。我刚才听到下面个别同学在说“有”——就是虽然疼爱却不能理解沟通的情况还是有的。如果母亲只会疼爱而不懂得去理解,那么这种爱会让孩子变得喘不过气来,是不是啊?
生:是——
师:在这里,大家感觉应该还是比较羡慕他有伟大的母爱。“伟大的母爱”这几个字虽然通俗,但在这里感觉到有分量,对吗?
师:这种描写还有吗?别的同学也要有所得呵。
生6:第6页。“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我觉得这里说明了母亲的一种关心、担心,表现了一种真挚的毫不张扬但绝对是很深厚的那种爱。
师:你有两个词语用得很好:“毫不张扬”但却非常“深厚的那种爱”。这两个词语概括得很好。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触?
生:有
师:能不能透露一点?
生:因为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大笑)
师:这种感情能体会到,太多了,那我们课后交流吧,好吗?请坐。
师:早上我在7班上课,一个同学说,他每个礼拜六下午放学回家的时间是固定的,但有一次,他心里很震撼,很想流泪。我问为什么?他说,那种感觉跟文中的母亲很相似。他的母亲也是在大门口等着他放学回来。好象他不久前跟母亲吵过架,但那次他看到母亲在大门口盼望儿子归来的那种期盼渴望的眼神时,心里非常震撼、非常感动。我不知道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
生:有的。
师:刚才还有谁举手要发言啊?
生7:第7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师:很短的一句话。
生:是。首先,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概括,“这样一个母亲”我认为是一个既能理解儿子又疼爱儿子的母亲。一个母亲可以是很主观地去疼爱自己的儿子,但却能在精神上或者其他什么事情上又能理解儿子,比如前面一节写到的,“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这句话就是好象说,母亲是在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样。
师:嗯,有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很幸运。其实,你们母亲也一样,母爱都一样,是不是?只不过他处在特别困境、逆境中的时候,这种母爱表现得特别明显,是吗?请坐!
生8:第9页最后面,“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说明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我,她对我的爱就像一条无形的线一直牵着我,一直在后面担心着我的安危,所以,母亲——(支吾),(学生窃笑)。
师:慢慢来,不要急!
生:母亲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我母亲一样。我到奉化来读书,其实母亲也是很想到奉化跟我一起来住(学生窃笑)。但是,工作的需要,没办法来。
师:虽然你母亲最终留在了家里,但是你仍能感受到你母亲那份强烈的爱,对吗?
生:是。她以前好几次跟我提起过,但为了生活、工作,也没有办法。
我感觉他的母亲跟我的母亲差不多,所以,我的母亲也很伟大。(师生鼓掌)
师:那是肯定的。这位同学能联系自己的经历,分析得很到位,很好!
师:嗯,大家看到,文中有很多地方能引起我们的感触,还有吗?刚才举手的哪位同学?
生9:第7页。“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同学都在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爱。
师:从这个角度考虑,另辟蹊径,很好啊!
生:原文有“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的句子,这就是上帝的考虑,因为母亲活得很苦,让母亲早点进入天堂,也是对的。(生大笑)
师:别的同学都是从母亲对儿子的爱角度来谈,你换个角度,文中作者史铁生虽然在这之前,可能对母亲的爱细细地品味没有那么多,但在母亲去世后,他也感悟到对母亲的爱也是很强烈的,是吗?
生:对!
师:请坐。当然,还有一点,文中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这样一想的话,他自己心里可能也能够想得开点,要不然的话,就是要把悔恨和内疚积聚在心里了。
师:还有吗?
生10:第8页第1段。“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那时,应该说她找不到我的话,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那就可以直接找到我。
师:那我倒要问一下,她为什么不直接叫他的名字?
生:因为她不想让她儿子知道,她对儿子是默默地爱。
师:那种爱的感觉是很默默无闻的,是不是?
生:就是——(支吾),我也说不清楚了(学生窃笑)。
师:对这伟大的母爱,复杂的爱,可能一下子难以全说清楚,但你能感觉到,是吗?
生:嗯。
师:请坐。其实,这位同学刚才读的地方,后面还有一句: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看到“背影”,我们大家应该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不过他写的不是母亲,是——
生:父亲。
师:父亲也好,母亲也好,父母的爱是一样的,对不对?
师:同学们划出的这类语句还有吗?
生:还有(轻声)
师:因时间关系,还有的话,课后再交流,好吗?
师:大家再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母亲她那种无私的爱,母亲坚强的意志和母亲坎坷的命运,以及自己带给母亲和母亲自己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作者在逆境中活得更加坚强,这其实也正好回答了——
生:(教师手指板书)第三个问题。
师:就是怎样活的问题,那怎样活呢?
你看了第二部分后,你感到史铁生会怎样活?
生:他一定会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师:这正好强烈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所以,史铁生他从困境走向成功,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地坛和母亲伴他同行,可以这样说,地坛是她内心的放纵,而母亲是他情感的归宿,地坛和母亲都是他精神的支柱。
所以,我们大家刚刚找的也好,读的也好,感受的也好,都很精彩!
最后要送给大家一句话,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黑人领袖说的,朗读了,这话就是你们的了。
生:(齐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马丁·路德·金
师:记住这句话了吗?
生:嗯!
师:今天的作业:
请大家从“苦难”、“生死”、“母亲”三个词语中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话,要写出你对它的深刻理解。
师:下课!
点评:
文本研习课型该如何教?周乐美老师的本次公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施教的文本——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看,高一学生要独立研习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周老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引导、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从与一个学生的谈话中切入,抓住文本中作者人生的背景信息,紧扣一些关键性词句,让学生去理解作品的主题,顺利地解决了教学上的难点;然后以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领起,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精彩的“景语”,去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又通过对表现母子关系的重要语句(段)解读、交流、探讨,让学生去感受朴素、真挚的母子深情,可谓重点突出。整堂课构思新颖,启发到位,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气氛和谐热烈,各个环节自然流畅,甚至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篇7:《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8)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7)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不能,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师:是啊!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
6、大家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10)
1、师:我们多会变啊!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师读第三段。
3、师:谁来说?(指名说)
生1:我看到自己在池子里安安静静的睡觉。
师:那你一定睡的很香吧!
生2:我看到我在小溪里散步。
师:那你是怎样在小溪里散步的?
生2:我在小溪里慢慢走,因为小溪里的水流的很慢。
师:我也看到你正悠闲自得的样子了。还有吗?
生3:我看到我在江河里和其他的水在比赛跑步呢!
师:那你一定是个跑步能手,你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
生3:因为江河里的水流的非常的急,非常的快。
师:谁在海洋里,你在干什么的呢?
生4: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呢!因为海洋里的水翻起的浪花,就好象我们在跳舞一样,拍打起的浪花发出的声音就好象我们在唱歌,还打在礁石上也发出了碰撞的声音。开大会是我们水都流到了大海里,水都聚集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板书:丰富)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10)
1、师:我们有着多样的变化和丰富的生活,那我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四段。
3、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生: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板书:温和暴躁)
4、师:谁知道什么是“温和”,什么是“暴躁”。
生:温和就是很和气,很温柔。暴躁就是在发脾气,很厉害。
5、师:那么“温和”我们会做什么?“暴躁”时呢?
6、师:看,人们还把我们做的事给记录下来。(出示课件)
7、师:刚才大家看到我们温和和暴躁时的样子,能读出不同的表现吗?
8、自由读-指名读---评---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
9、师:人们为了让我们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我们,你们知道有些什么好办法吗?(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可以植树造林。
生2:建三峡大坝来发电、防洪。
师:是啊!三峡大坝不仅可以发电,防洪,还可以航运。
生3:我们北方特别缺水,可以把南方的运往北方。
师:你可真聪明,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
10、总结:课文学到这,我们知道了水不仅会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做事,勤劳智慧的人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治理水,让我们很好的利用水,保护水。让我们一起和水交上好朋友吧!
11、师:下面,就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吧!(开始行动吧!)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8: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
1.品位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的一生拥有许多美好的、宝贵的事物。如果说只允许你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请大家今天来一起做个心灵测试《我的五样》。
二、 请大家沉思并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排名不分先后,不必考虑别人的眼光,只需是你情感上的真爱即可』
要求:严肃、认真、真实、真诚。
学情估计:a.“五样”不够,难以取舍;b。同类取样重复『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算四样』c。不良品行,不敢示人。
应对办法:a.明确必须五样,不许增加。b.明确注意概括。C。真诚第一,对别人的选择尊重、理解、宽容。
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五样。
三、那么毕淑敏的五样又是什么呢?
空气、水、阳光、鲜花、笔
那毕淑敏为什么会选择这五样呢?这五样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了解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x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x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空气、水、阳光―――
鲜花――――――――
笔―――――――――
其实这正对应了作者的三重身份医生、女性、作家。
那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几个身份,你的五样又对应着什么身份。
同学们如果觉得需要还可以修改自己的五样
四、现在大家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不得不放弃其中的一样,你会去掉哪一个?
请注意把它彻底抹去,注意体会此时的心理感受。用笔记下你的感受,并说说你为什么首先去掉这一样。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感受和理由。
看看毕淑敏首先去掉的是哪一样,学习她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请各位自读品味这一小节。修改你的感受准备在班内交流。
五、依次去掉剩下的四样中的三样,只保留一样。
要求:注意先后顺序,也要把去除的那样完全抹去。
分别用一两句话记下去掉这三样时的感受。
六、好,现在各位的纸上只剩下一样你生命中最最宝贵的东西了。
请写下你最终留下这一样的理由,并作交流。
请写下最终留下这一样后的感受,并做交流。
那毕淑敏留下的又是什么,她面对最终选择的感受是如何表达的呢?
七、小结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记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八、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由,同桌间可互相交流。
2.整理今天选择的过程,写一篇小作文“我的N样”[N]可以为5、6、7、8四个数字中的一个。
篇9:《我的五样》教学反思
《我的五样》其实是毕淑敏通过一个游戏想让大家审视自己的内心。在上这篇课文时,花了太多时间在文章脉络的`把握上,在讲到选择、舍弃、保留东西的心情可以直接在过程中插入,不必再在后面回过头去看。正如一开始所说,毕淑敏想要的结果是大家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个游戏的解说以及实践当中,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挖掘。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大家通过这篇课文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去确定自己今后的道路。
篇10:《我的五样》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用心体会、学会珍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2、通过活动,认识自我,思考未来,与自我心灵对话。
3、通过斟酌,细心领悟散文语言耐人寻味的词句美。
【学习重点】
1、 品读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感悟热播生的意义。
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学法指津】
1、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活动,走进心灵,学会与心灵的对话。
2、衬托和对比的写法。
【资料链接】
走近作家: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代表作有《红磨坊 》 <昆仑殇 》。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报纸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经典语录
1、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困难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
2、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3、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4、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
5、尴尬其实是人生经常遭遇到的一种状态,它有个小小的规律,你越是害怕它,它就越张牙舞爪,让你不知所措。如果你坦然处之,心想人非完人,谁都有出糗的时刻,它也就泄了气,...
6、自卑出现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摆到桌面上来,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现,从容面对,自卑就成了一只纸老虎,一戳就破了。
【自主学习】
一、基础积累
1、据汉字写拼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斟酌( ) bānlán( ) 雏( )形 妥帖( ) 甄( )别
纤( )巧 绚( )烂 觑( )了一眼 tǎntè ( )不安
思忖( ) 墓zhǒng( ) 商què( ) 屏窒( ) 不啻( )
犄( )角 四肢百hái( ) 濡( )养
2、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B我们把当事人抓了起来,这个案子自然会水落石出。
C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D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3、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他物,续写一个句子。
绚烂有刺的鲜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辛,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
。
二、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选择的顺序) 舍弃的顺序 舍弃的理由 舍弃时作者的心情
提示: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作者对其余四样东西的舍弃顺序,并用心体会其中的理由。
2、《我的五样》一文采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分析他们的作用。
(1)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的笔对比,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研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①这种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像一个渐渐缩窄的闸门,将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冲刷着我们的纷繁的取向。当那通道变得 、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简洁而挺拔地凸现了。
②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一支笔啊。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掌心,犹如我的另一颗心脏,推动我的一腔热血四肢百骸。
③我安静下来,突然发现周围此时也很安静。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④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1)段①中横线处的句子是出自李白《蜀道难》中的一个名句,请补写出这个句子。
,万夫莫开。
(2)段②“它噗噗跳动着”中的“它”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噗噗跳动着”?
答:
(3)段③中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抓住句中“支点”、“单纯”、“明朗”三个关键词语,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4)段④“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句话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四、自主质疑
五、小组点评
六、教师点拨
【巩固提高】
与心灵对话活动设计:
毕淑敏生命的意义是努力创作,为人类奉献更多精神产品;马克思生命意义是:为人类幸福而献身;保尔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同学们,你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写出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按顺序依次画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选择的顺序) 舍弃的顺序 舍弃的理由 舍弃时你的心情
【总结反思】
【分层作业】
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完成文后1-4题: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自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可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彷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除。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二十五岁开始做工,直到六十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三十五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白桦林中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十八岁还是四十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嚷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 作者开头为什么从两句名言写起?
2、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爱与恨,作者是什么态度?
3、“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本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例句作简要分析。
篇11:《我的五样》教学方案
【基础积累】
1、略 2、B 3、葱茏的柔弱的野草,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和短暂的沉寂,我愿有一方如茵的无望我,伴随我走四方。
【整体把握】
1、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选择的顺序) 舍弃的顺序 舍弃的理由 舍弃时作者的心情
空气 第三 生命的哲学意义 愁肠白结
水 第二 没有水可以坚持生存 痛楚
阳光 第四 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生命的存在没有意义 肝肠寸断
鲜花 第一 缺少鲜花,生命大致完整 无奈
笔 保留
2、(1)生命要素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将会失去更多的光彩。(2)笔在生命中的中的重要性。(3)自己对笔的钟爱的理由。
【巩固提高】略
【文本研习】1、 一夫当关
2、它”指 笔。原因是说它“噗噗跳动着”是因为把它比作了“另一颗心脏”。形象地写出自己在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后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生命状态。
3、 在明确生命意义和人生选择(“支点”)之后的一种指向单一(“单纯”)、方向清晰(“明朗”)的人生境界:把我的一生交给创作。
4、表明作者决心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自己的笔奋力划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的精神产品。
【分层作业】
1、从两句名言写起,为下文写人需要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做好铺垫,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2、作者主张,“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即心灵充满爱,人才能永远快乐。
3、没有事业,充实的精神世界必然被其他杂乱的东西填满,人就不会快乐和高尚。
4、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善用比喻,说明道理浅显通俗,让人很容易理解。如表现林林总总的复杂感情对人的影响时,用了“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的比喻,非常形象。还有,“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形象地表现了没有自己的精神的可悲。
篇12: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向青春举杯”专题第三层面“设计未来”最后一篇。联系到前两个层面对“知识”“能力”的侧重,这一层面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作为本专题的收尾,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模块总结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抉择的痛苦;同时,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学会积极主动地交流、表达。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过程设计
⑴步骤一:一边阅读课文第一段,一边在自己经过思索后,写出你认为对于你来讲最重要的五样。(发下有关这一步骤和下一步骤的测试纸,做完后支持学生珍藏。)
阅读课文,看看毕淑敏选择的五样。再次写下你的五样,可以改动。
⑵步骤二:对照投影的表格速读全文,首先填上第一列的内容。思考毕淑敏谢谢!这样选择。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接着再读课文,依照课文顺序,依次划去你的五样,并简要写出你放弃的理由。(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应分步加以解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情感上的取舍。)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于毕淑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于你)舍弃的顺序舍弃的理由
⑶小组交流。(主要就各自最宝贵的东西的选择进行交流)
⑷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就自己放弃的顺序向全班交流,注意表达上的简洁、清晰、有层次,其余同学在仔细倾听后简要评价)
(5)师生共同探讨
师: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选择,不,是抉择?
生一:我觉得作者的.选择是有一个范围的,在她的五样中,水、阳光、空气、鲜花都没有笔重要,只有笔是她可以掌握并用来写作的。
生二: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难道在我们的心中,笔比父母还要重要?
生三:文章是说,在毕淑敏的心中,笔是最重要的,因为她是一个作家。
生四:作家也是人啊!
学生开始嘀咕,一时没有人发言,有的同学把目光投向老师。
师:是啊,毕淑敏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她谢谢!会抛开父母、孩子、爱人,抛开水、阳光、空气、鲜花,却单单选择了笔呢?真的不合理?大家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了吗?想想我们生活中了解的一些人的选择,对比着看看;比如父母,比如某个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
生五:老师,我认为作者说的是对她的工作,也就是写作的热爱;我们不也是经常听大人说“事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嘛。
生六:我也是这么看的。即便有水、阳光、空气、鲜花,但若不让一个作家写作了,那多么让人难过!
生七(有点激动):是的,这就是她活着的意义!
老师表示鼓励的点头。
生八:的确如此,让一个作家放弃写作,那不是比要她的命还严重吗?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写作来实现她的价值。这才是她活着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水、阳光、空气、鲜花,哪怕亲人,都比不上支撑她生命存在的笔了。
生九:怪不得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当她找到了生存的价值,那就是她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
师:那么我们大家会怎么选择呢?
一时沉寂,许多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
师:请大家在课后严肃、深入的思考我们刚刚得到的这个问题。可以阅读毕淑敏《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和读本上的《让我许个愿》(叶细细)和《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两篇课文。(下课。)
篇13:人教版三年级夸父追日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夸父追日故事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黄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
夸父逐日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义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篇14: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4页的例题和第55页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等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变换、联想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素材
1.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联的算式。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已初步领略到咱们四(11)班孩子的风采,上课铃声响了,老师相信会看到大家更精彩的表现,首先请看这样一道问题。
课件出示:
师:轻声读题,会解决的请举手。
生:70×5+40×5。(师板书算式)
师:能具体说说你这样列式的依据吗?
生:70×5算的是买5件夹克衫的钱,40×5算的是买5条裤子的钱,加起来就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的钱。
师:思路很清晰,(有不少学生又举起了手)看来,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70+40)×5。(师在先前算式左边板书)
师: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可以看作5套衣服,我先算出一套衣服的钱,也就是70+40,然后再乘5,算出一共要付的钱。
师:咱们班学生果然出手不凡,一会儿就想出了两种方法。接着请看第二题。
课件出示:
生1:12×30+16×30。我先算出上午卖出的千克数,再算出下午卖出的千克数,然后相加,得到一天一共卖出的千克数。(师对应先前右边算式板书)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齐):同意!
生2:(12+16)×30。我是先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袋大米,然后乘30算出一天一共卖出多少千克大米。(师对应先前左边算式板书)
师:不错,有了刚才的经验,现在更棒了。
2.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各自的特征。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算式,老师发现左边的两道算式感觉蛮像的,你们觉得呢?(学生纷纷点头赞同)那你能说说它们像在哪些地方呢?
生1:左边的算式都有小括号。
生2:左边的算式小括号外面都乘上一个数。
生3:我可以把他们两人的话总结一下,也就是左边的算式都是先算两个数的和,然后再乘一个数。
师:发言很有水准。让我们再来看看右边的两道算式,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是先算出两个数的乘积,再相加。
生2:我想补充一点,在相乘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是相同的。
师:确实是这样的!
3.引导学生验证,将左右两边的算式组成等式。
师:同学们,对应的两道算式只是我们用不同的思路解决了同样的问题,按理它们的结果应该是相等的,那两边算式结果究竟等不等,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生:计算。
师:很好的方法。(师生共同口算第一组算式)
师:通过计算,第一组算式左右两边都等于550,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师用等号连接第一组算式)
师:接着我们来看第二组算式,咱们提高点要求,谁有本领不用经过精确的计算也能作出判断?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右边算式中的12×30是12个30,16×30是16个30,合起来是28个30;左边的算式正好也是28个30,所以是相等的。
师:非常精彩!从乘法的意义着手,同样说明了问题。不管怎样,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在每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了。(师用等号连接第二组算式)
二、探索规律,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 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类推到第二组算式。
师:画上等号不是我们学习的结束,恰恰是我们研究的开始,老师在寻思着,这两道算式结果是相等了,那算式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再轻声地读一下每一道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轻声读算式)
生:第一道等式左边是70和40的和与5相乘,右边是70和40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师:问题的关键是这样变化后,计算的结果是——
生(齐):相等的。
师:是呀,带着这样的想法一起看看第二道等式。
生:左边算式是12和16的和与30相乘,右边算式是12和16分别与30相乘,再相加,结果一样。
师:同学们,这两道等式左边的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右边的算式先分别相乘再相加,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却不变,这样的现象是巧合吗?
生:不是!
2.师生合作写一组与上面算式有相同特征的式子。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肯定,那现在老师写一道算式,你能很快写出一道与它得数相等的算式吗?
板书:(15+10)×4
生:15×4+10×4。(对应先前算式板书)
师:结果究竟等不等?
生1: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左边的算式计算结果等于100,右边的算式结果也等于100,所以相等。
生2:老师,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我不用算也能发现它们相等。左边算式表示25个4,右边算式是15个4加上10个4,也是25个4,正好相等。
师:哎!看来你们还真发现了一些名堂。那具备这种规律的等式就这三个?
生:不止。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篇15: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人教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自主感悟、理解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式
师:同学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吗?想和老师一起玩吗?
游戏第一关:看谁算得快。
请看大屏幕:
(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和问题:一件短袖衫35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元,王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能快速的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时,提问不同的学生从而得到不同的算式,说出解题思路及算式结果)
师:同学们用了两道不同的算式求出了“一共要付多少元”,结果都是550元。那你们能把这两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写写看。
学生写完汇报,教师板书等式。
师: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王阿姨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会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吗?请快速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
师:这两道算式也能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等式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的,结果也一样。
师:怎样写?
生:(35+45)×2=35×2+45×2。
师:这一关咱们闯关成功,每人都得100分,顺利进入第二关:看谁看得准。
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闯关游戏穿插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观察思考,自主感悟联系
师:先观察第一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他们都有45、65、5三个数。
生2:他们结果相等。
生3:他们都有“乘5。”
师:都是用什么去乘5的?
生:左边是用45和65的和乘5,右边是把45和65分开算的。
师:大家明白了吗?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两道算式一个是用45和65的和去乘5,一个是用65乘5加上45乘5,他们结果一样。
师:真的很会观察,那么第二个等式有什么联系?
生:第二个等式中左边算式用35与45的和去乘5,右边把35和45分开来去乘5再相加,左右得数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每人再得120分,这一发现使咱们成功地进入第三关:看谁写的对。
思考:学生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个别表象逐步到抽象,没有对于个体特点的感知就没有对于一类事物的整体感悟。这一环节使学生观察发现每一个算式左边和右边有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等。用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不能为了突破难点而冲散了重点。所以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发现,教师适时、适度地做一些整合与优化,但是不要拔高要求,不一定归纳成书上的结论。关于语言的严谨与规范可以放在下节课中逐步解决。一节课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或以后为,本是教法自然之道。
三、创造等式,深刻理解规律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组吗?
学生独立写等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位同学请互相检查一下,看一看你的同位写的对吗,每组的算式是否相等?
学生分组活动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结果都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样的式子多不多?
生:很多。
师:很好,每人再加150分,现在咱们进入第四关看谁说得清。
思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能说出这两个等式两边的特点,并不一定就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通过写,也就是自己创造出形式上和观察的等式一样的等式来检验并进一步内化。这是提出假设的过程,也是乘法分配律首次在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建立,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现在形式上找出这一类算式来,为下一步的验证提供素材。
四、归纳总结,抽象表达规律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这些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果都怎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把你的发现和别人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和起来去乘第三个数,右边都是把这两个数分开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积再相加。两个算式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那一个数再相加。
师:其他组的同学发现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你们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你们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生:(a+b)×c=a×c+b×c
师: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a和b表示两个先加起来的数,c表示都要和它相乘的数。
师:你的意思是说,a和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乘数是吗?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这是最难闯的一关,我们顺利过关,大家想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180分。
师:老师觉得应该800分。
生齐:耶!
师:不过学了就要会用,下面进入第五关:看谁用得好。
思考:一个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由个体推广到类,然后经过验证肯定。由于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加上新的教材对于规范性语言的要求比老教材有所降低,学生较难用书上规范的语言来完整地描述,所以我在设计中也按照教材中去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这个发现的表述是具有个性化的,可以用符号,也可以用语言,只要学生发现了规律,理解了规律就可以了,当然,教师的小结还是要规范,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规范的表达乘法分配律。
五、实践应用,内化拓展规律(略)。
篇16:人教版《牧场之国》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题
1、出示郁金香幻灯片,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学生:郁金香花。
老师:同学们知道郁金香花代表哪个国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代表荷兰。我通过预习课文知道的。
老师:对荷兰你还了解哪些?
2、学生汇报资料,介绍荷兰。
学生:荷兰位于欧洲大陆,是荷兰王国的其中一个组成部份。它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荷兰国土海拔很低,荷兰被称为“风车之国”、 “花之国”、“运河之国”。地势接近甚至低于海平面。它以海堤、风车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猪及家禽,肉类和奶制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场为11.97万个。
老师:是的,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异国乡村吧!去感受真正的荷兰。(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老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请看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多读几遍,一定要做到字字入目。教师相机重难点词语、多音字。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
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倾听。
老师:同学们都通读了课文,谁愿意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我们分享?
学生:一小部分学生举手。
老师:课文中有些难读的字和词,如果我们把这些难读的字和词都读准了,我就知道刚才你们是否读通课文了。(课件出示生字词)
学生:读“镶嵌、骏马、膘肥体壮、辽阔无垠、公爵、悠然自得、牲畜”
老师:读得很准,坐下来。我点一位同学来读,头上带个小花花的。
学生:读生字和词语。
老师:读得也不错,就是“垠”字要注意,是后鼻音,你再读一下,好坐下。我们一起把生字读一遍。生读。
老师:还有两个多音字是容易读错的,大家一起看一下。我们书本上应该读成模(mó)样还是模(mú)样呢?还是有圈(quān)里的牛还是圈(juàn)里的牛呢?生回答,大家读得不错,看来大家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老师: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学生:荷兰是牧场之国。
学生:荷兰牲畜多。
老师:哪些自然段看出来?
学生:从第二、三、四自然段看出来。
老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学习课文。
老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按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
师评价:很好,你的发现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让我们先走进白天的牧场感受一下异国的美丽风光。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一)走进白天的牧场
老师:你再读一遍白天的牧场给大家听听。生读。读得不错,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读。那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画一画,找出你觉得这一自然段中能体现真正荷兰的语句。
学生:读课文。(大部分同学在默读)
老师:你觉得必要读出声来也是可以的。好!真正的荷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读“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老师:你觉得是这一句,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这里能体荷兰的美。
老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看出来?
学生:丝绒般。
老师:教师板书:丝绒般。你能把这句读一下吗?生读,好,坐下来。还有吗?
学生:沉默。
老师: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能体现真正荷兰的句子。
学生:读“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老师:你为什么说是这一句呢?
学生:这一句说明真正的荷兰,有一条条运河,有黑白花牛。
老师:有运河,有很多的牛,不错!还有吗?
学生:沉默。
老师:在这一段中,是把动物写成什么的呢?
学生:人。
老师:你说,生回答:人;哪几句呢?你读读看。
学生:读“牛群吃草非常的专注,有时站立不动,正在思考着什么。”
老师: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学生:专注。
老师:还有吗?
学生:站立不动,思考。
老师:板书:思考。还有哪几句是把动物写成人的呢?
学生:“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老师:哦,你是从哪个词语上看出来的呢?
学生:贵夫人。
老师:贵夫人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奢侈。
老师:奢侈是一种,你们从她的外表?
学生:美丽。
学生:有胭脂。
学生:仪态端庄。
老师:哦,你说出了书本上一个词语,是什么呀?仪态端庄。你再看看,牛在思考着什么呢?(指着板书)
学生:荷兰为什么这么美。
学生:荷兰的景色为什么这么美丽。(声音比较低)
老师:不要紧张,你说得不错。我们跟随作者优美的文字,注意一下,这些词语你们都画出来了没有?你们觉得这一部分荷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牛羊十分多。
学生:是一个牛的王国。
老师: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赞美它就是?说得响一点儿,我没有听到!
学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老师:我没有听到赞美的语气。
学生:齐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老师:哦,那这里的这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沉默。
老师:或者说这里的这具体指的是哪种动物呢?
学生:牛。
老师:板书。让我们跟随作者优美的文字,把这一段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读得不错。刚才我们用读一读,画一画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四自然段。要求:把能体现真正荷兰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默读课文)
老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向同学读一读。生朗读。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觉得这一自然段中能体现真正荷兰的词语?
学生:镶嵌、膘肥体壮、飞驰、辽阔无垠、赞许、成千上万、成群结对、安闲、欣赏。
老师:板书:膘肥体壮,辽阔无垠。没有了就坐下去,还有其它同学补充吗?
学生:一条条、成群、遮掩、天堂般、悠然自得
老师:板书:悠然自得,还有其他同学补充的吗?
学生:主人、公爵、呼噜、自由王国。
老师:板书:呼噜。不错,坐下来。
学生:我还有补充:骏马,遮掩。
老师:这些词语都能体现真正荷兰的。我们来看看,在第二部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指的是?
学生:马。
第三部分,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指的是?
学生:猪。
学生:鸡。
学生:羊。
老师:板书:马,羊猪鸡。你们看到这些词语(板书),膘肥体壮,这个词语是说马?
学生:强壮。
老师:辽阔无垠是说什么呢?
学生:是说草原很大。
老师:从这两个词语你们想象一下,假如马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这个地方真美。
学生:能在这里生活,真好呀。
学生:这个地方真大,真够我跑得。
老师:你们再从“悠然自得”这个词语想象一下绵羊在干什么呢?
学生:吃草。
学生:散步。
学生:谈恋爱。(众笑)
老师:说明生舒适,是吧。
学生:睡觉。
老师:从这些词语里你们可以知道,动物们在这里生活的怎么样?
学生:自由。
老师:我们注意画得词语读时的语气,把这两段读一读。齐读。
生齐读。
(二)感悟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老师: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思考这四段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自读。
学生:我觉得这几段有很多优美的词语,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仪态端庄、膘肥体壮、辽阔无垠、悠然自得等。加了这些词语,让我觉得文章写的很美。
老师:你说是要多运用生动准确的词语。
学生:老师,我还发现这一段和《乡下人家》那课一样,也有很多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比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
学生:我给李芳蕊补充:我觉得这里还有一种写作方法,那就是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如果作者不细致观察,他就不会发现有的牛像在思考,有的牛像是贵夫人,有的牛像家长了。
老师:你们两个说的都很好。把你们两个的合在一起就是写文章时要细致的观察,发挥想象,然后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进行表达。
学生:我发现第一段运用了开篇点题的写作方法。
学生:我发现这四段是总分的写作方法。第一段是总写荷兰是牧场之国。 然后就分写牛多,马多,羊多,鸡多,猪多,因为这些家畜家禽多,所以才被称为是牧场之国。
老师:你真会发现!(写作方法:总分)
老师:除了黑板上的这些,同学们们还有发现吗?
教室一片沉默。于是我提醒学生从课文讲解的板书上去发现:第二段主要写牛,第三段主要写马,第四段写了羊猪鸡等。在我的提示下,慢慢的有几个学生急切的把手举起来。“老师我发现了”。
学生:这几段还运作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第二三段是详写。第四段是略写。
老师: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详写和略写的?
学生:比如第二段作者用整个一段来写牛。而且写了牛的颜色,神态等。第三段整个一段就只写了马。而第四段却一段里面写了羊猪鸡。写的很简单。
老师:既然第二三段都写了牛了。第四段为什么还要略写羊猪鸡呢?比如写鸡的就用了半句话,这样还不如不写算了。
学生:“老师不是这样的。”因为是一个牧场嘛,不能只有牛马,一定还有羊猪等,但又不能所有的都写的很详细,所以就要略写一下。 学生:老师我还知道为什么要详写牛和马,因为牛马是牧场主要的牲畜,所以就详写,其它的不得主要的,所以就略写了。
老师:同学说的都很好。但是不是只限于纸上谈兵呢?我现在就来验证一下。请大家进入留言板:
课文的一二三四段教给了我们很好的写作方法:
1.总分结构,开篇点题。
2.细致的观察,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3.最重要的一点是详略分明的写作方法。
请你把这三点写作方法用在今后的作文中。
(三)领略牧场夜晚静谧之美,再次感叹。
老师:白天的牧场如此美丽,相比之下,荷兰牧场的夜就另有一番独特的丰韵了,请同学前后比较一下,你能说说荷兰牧场的白天和傍晚、夜晚有什么不同吗?板书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可以睁开眼睛了,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仿佛看到了有挤奶的人。
学生:我看到了小船慢慢驶过。
学生:我看到了所有动物沉睡的样子。
老师:那你们仿佛又闻到了什么呢?
学生:我仿佛闻到了牛奶的香味。
学生:我仿佛闻到了汽油的味道。
学生:我仿佛闻到了花香。
老师:闻到了花香很美,你们再想想你仿佛又听到了什么呢?
学生:我仿佛听到了船来的汽笛声。
学生:我仿佛听到了呼噜声。
学生:我仿佛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
老师:你们再想一想,夜晚的荷兰应该是很静的,那他为什么要写远处的汽笛声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吵了吗?思考一下,讨论一下。
学生:这样写可以显得荷兰更静一些。
学生:更优美。
学生:原野显得更幽静。
老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荷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学生:一个幽静的地方。
学生:一个美丽的地方。
学生:一个很清秀的地方。
学生: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老师:板书:幽静,美丽。我们再想一想,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荷兰的原野。
老师:板书:夜晚的牧场。让我们跟随美丽的图片去欣赏美丽的牧场风光,感觉怎么样?
学生:很美。
老师:荷兰的牧场确实很美,作者也沉醉其中,虽然有千言万语,却只汇成一句话,哪句话?
学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老师: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四)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课件出示四句话。
⑴真正的荷兰,牧场上一片碧草,上面有黑白两色花牛,他们在吃草,悠闲自得。
⑵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上有成群的骏马,它们膘肥体壮,成了原野的主人。
⑶真正的荷兰,在绿色的草原上,绵羊悠然自得,猪群不停地呼噜,小鸡、长毛山羊安闲自在。
⑷真正的荷兰,傍晚,有人驾船默默挤奶,船只行驶舒缓平稳,车船离去又是一片平静,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低地无声,夜晚漆黑,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片静谧,一幅沉寂的静夜图。
老师: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
(五)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如果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老师:除了牧场,你还知道荷兰的其它的特点?
学生:花之国,水之国。
老师:有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收集材料,制作成风光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生:播放、观看风光片《真正的荷兰》。
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
四、总结点题,升华拓展
老师:课文学完了,你能用“ 的荷兰”先总的概括一个你印象最深的特点,你觉得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上“真正的荷兰”
学生:如诗如画这是真正的荷兰。
学生: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真正的荷兰。
生;优美恬静而充满生机这是真正的荷兰。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老师:对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仅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动物们自由的天堂,更是寂静得让人神清气爽的夜晚,是默默无言、享受生活的荷兰居民。
老师:看到荷兰这样美丽你会想到什么?(抓住契机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荷兰人民的由衷的热爱和保护环境。
学生:他们的付出劳动建设家园。
五、观看网站
师: 荷兰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洁净、风景宜人的环境,是因为荷兰人民的由衷的热爱和保护,他们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自然的回报,使他们能在这片优美、独具景致的土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课前大家还搜集了荷兰其他方面的资料。老师把你们找到的资料制作成网站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想了解它的更多的信息吗?
老师:播放荷兰的风景、风情网站。师生共同观看。
学生:个别人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自己眼中的荷兰。
六、课外拓展
老师:你们赞美声是对荷兰最好的赞美。这里老师布置一个作业,我们身处这么美丽的家乡,学习了课文,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拿起笔来写一写吧。以这就是真正的家乡作为开头或结尾,写一段话;也可以制作荷兰风情手抄报。
篇17:人教版三年级夸父追日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夸父追日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夸父追日》,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3页,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夸”字上的“大”要写得扁一些,“父”上的点要左低右高,走之底略低一些。(板书:夸父追日)
生在课题下写。
师:很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字如其人,把字写美观了,让人一看就喜欢,喜欢你的字,也就更喜欢你的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夸父追日 ) 齐读两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是什么意思呀?
生:“*”代表是略读课文。
师:怎么来学习略读课文呢?
生:根据书上的阅读提示来学习。
师: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书上的阅读提示。
师:阅读提示一共有三句,头两句用一个词概括了神话故事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神奇。
师:非常好。(板书:神奇)第三句要求我们了解课文的——(生:主要内容),这是训练我们——(生:概括的能力),也就是把厚书读薄的本领;另外还要互相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或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收获,这是训练我们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把薄书再读厚的能力。老师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阅读提示:
1.初读课文,圈出生词。
2.故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互相交流从课文中得到的收获,感悟故事的神奇。)
师:虽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要求要听写的字词,但文中的词语一定要回认读,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什么时候都不要忽略。好,现在看着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夸父为什么要追日?
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也就是夸父追日的——(生:原因),(板书:原因)这个问题提得好,你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生:夸父追到了太阳吗?
师:夸父追到了太阳吗?也就是夸父追日的——(生:结果),(板书:结果)你能由因想到果,说明你的思维非常严谨.
生:夸父追日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师:夸父追日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你能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来提问,说明你善于思考。
生:在夸父追日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
师:在夸父追日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能紧紧抓住阅读提示来思考,你是一个善于利用资源的同学!
生:神话故事都是虚假的,假故事为什么要读呢?
师:神话故事都是虚假的,假故事为什么要读呢?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机会。
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相信有些问题大家在读课文的时候就能自己找到答案,还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交流。现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生读课文,师巡视,纠正有些同学的坐姿及拿书的姿势。
师:首先我们来认读字词,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
手杖 虞渊 伏下 渭河 咕嘟咕嘟 瀚海
颓然 一抛 遗憾 手臂 霎时间 大泽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正音。齐读。
师:请看红色字体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都是江河湖海的名称,因为他们都有三点水,和水有关。
师:回答得非常好。刚才有同学提出夸父为什么追日?现在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因为夸父不喜欢黑暗,他喜欢光明,所以他要去追赶太阳。
师:这位同学用“因为……所以”这一对关联词来回答,表述非常完整,夸父追日是因为——(生复述),为此,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我要——(生答)。(板书:喜欢光明)还有同学提出了夸父追日的结果,谁能用“两个变成”来回答。
生:最后夸父变成了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板书:夸父——大山,手杖——桃林)知道了原因和结果,中间部分是——(生:经过 )(板书:经过 追赶太阳),谁能把这三个小标题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因为夸父喜欢光明,所以去追赶太阳,最后夸父变成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完整,能加上关联词,使句子的层次更加清楚。(复述)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学习任务,大家累不累?(生:不累!)咱们三(5)班的同学真不错,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二、品读感悟,提炼精神。
师:好,让我们继续!还有些同学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神奇”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也可以找一找你认为描写很特别的句子,也可以谈谈读书的收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后四段,边读边思考,做记号,还可以和同桌小声地交流。
生默读。
师:很多同学都在书上画出了句子,这种读书的习惯很好;还有些同学在小声地讨论,合作学习也能提升我们的理解能力。谁先来说一说?
生:“就在这时候,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我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夸张。
师引导生找到描写夸张的字词,感悟神奇。
师:夸父为什么喉咙直冒烟?
生:因为他很渴。
师:他为什么渴?
生:因为他要追赶太阳。
师:是啊,夸父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一直在追赶太阳,一直没有休息,谁能从中感悟到夸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概括夸父的精神:执着、坚持不懈。
(板书:执着 坚持不懈)
生:“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凤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从“一眨眼”“两千里”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夸父奔跑的速度快,也很神奇。
师指导朗读,生读,齐读,在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师:夸父为什么跑这么快呀?
生:他为了早点追到太阳,要是跑慢了,就追不到太阳了。
生概括出夸父的精神:勇敢,自强不息。
(板书:勇敢)
生:“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夸父没有追到太阳,他很生气。
师:他很生气吗?你是不是觉得他把手杖丢出去,是生气的表现?其他的同学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他不是生气,我从“遗憾”“长叹一声”中感觉夸父内心很失望。
生:夸父内心很沉重。
师:望着已经落山的太阳,倒下的夸父内心很失望,很沉重,他没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他把手杖向前抛出去,结果手杖变成了什么?
生齐声回答:桃林。
师:夸父抛出的手杖变成了一大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树上味道鲜美的桃子给谁解渴?
生齐答:给追求光明的人解渴。
师:是啊,给追求光明的人解渴,使他们——(生:精神百倍,奋勇前行。)
生概括夸父的精神:为人着想。无私奉献。
(板书:无私奉献)
师: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夸父,这是一个勇敢地夸父,这是一个执着、坚持不懈的夸父,这是一个伟大的夸父。让我们看一看图片,来感受一下我们心中的夸父。(出示夸父追日的图片。请生复述夸父的精神。)有位同学提出这个故事是虚假的,为什么我们要读呢?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呢?你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从夸父的精神作答。
三、对比古文,体会写作技巧。
师:《夸父追日》选自《三海经》,这是一本介绍我国地理方面的书,主要讲了这里的山怎么样?那里的水怎么样?还有许多的神话故事,我们的课文就是由其中的一段古文改编而成,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师范读,提问“邓林”的意思,生答,齐读,师串讲大意。
师:这是初中生才懂的古文,现在我想来考考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老师读一句古文,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夸父与日逐走”,谁来试一下?
生读出相对应的语句。
师:请大家对比课文的这句话,你发现了古文的特点了吗?
生:古文都很短,很精炼。
师:古文只有短短的六个字,真是短小精悍,课文却用了几十个字来进行描写。请大家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古文用简短的文字描写了相同的意思,但课文中加入了夸父奔跑的动作,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夸父追日时的样子和速度。我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加上描写动作的语句。
师:这位同学能联系到平时的写作,非常好。这段古文只有短短的几十个,课文却用了几百个字来描写,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个高大的巨人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脑海中。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会如何把几个字写成几十个字的本领,除了加上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加上——(生:语言、神态),当然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也也可以加上景物的描写,这样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1.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把厚书读薄的本领。2.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悟夸父的精神。(生复述其精神),这是要我们把薄书读厚,也就是训练我们的理解能力。最后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课后大家可以找一些神话故事,按照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比如有后羿——(生:射日),嫦娥——(奔月),另外还有一些外国的神话故事,也可以找来读一读。热爱读书的孩子,他的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一定是最有前途的。我希望我们三(5)班的孩子都是热爱读书的孩子。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使我们鼓起勇气,微笑着——(生:面对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篇18:人教版《四个太阳》教学实录
一、歌曲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歌曲《种太阳》。(学生边听歌边打着拍子跟唱。)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名叫什么?
生:《种太阳》。
师:是个很奇怪的歌名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出示课题《四个太阳》,生读课题。
(以歌曲引入,选择的歌曲和课文内容相关联,既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你想些什么?
生:世界上只有一个太阳,怎么课文会有四个太阳?
生:本来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这个课题就好像人们想像的一样,怎么有四个了呢?
生:我看到的太阳颜色都只有一种,课文里很奇怪,四个太阳颜色不同,怎么有的绿色、有的彩色、有的金黄色?
(教师引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激发起了对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
师: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了。打开课本81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想想刚才那几
个同学提的问题。读后与同伴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课堂上出现有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的学生对照图,默默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划着、圈着的……最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四个太阳是春、夏、秋、冬各一个。
生:这四个太阳可能是一个小朋友画下来的。
(出示多媒体:一个小男孩在画图。)
师:是不是他画出来的?
(出示多媒体:出示四个太阳的图片。)
生:这位小男孩画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太阳。
生:四个太阳的颜色在不同季节里也不一样。
师:我们班小朋友不光金边认真读书边动脑筋,还会小组合作学习。快夸夸你自己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学生的深
入思考,自觉地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师:老师看看谁读书时读准了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出示多媒体。)
guà shóu jiē huǒ bàn cháng chang tián
挂 在天空 果子 熟 了 街道 伙 伴 尝 尝 香 甜
学生开火车读出词语,学生主动相互正音:
生:“尝尝”第二字读轻声。
生:“熟”是翘舌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多媒体: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师:看到这个太阳你想到什么季节?
生:夏天。
师:看着这个太阳,你们来想像一下,夏天有多热?你有什么感觉?
生:夏天火辣辣的,晒得我皮肤发痛。
生:夏天的太阳很热很热,我会满头大汗。
师:有多热?打个比方说说。
生:夏天的太阳就像油锅一样热。(学生们都笑了。)
生:夏天的太阳像火,地上都被烤得烫烫的。
生:夏天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会刺人的眼睛。
生:夏天的太阳就像我们在空中抛了一个炸弹一样“轰”炸开了。真把人热死了。
生:夏天的太阳像火山,太可怕了。
师:夏天的太阳这么炎热,我们都要等到太阳下山了才敢出来玩,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夏天不那么热?
生:画个绿色的太阳。
生:拿一盆冷水往太阳身上泼(他边说边比动作,学生们大笑。)
生:用大风吹,把太阳吹凉。
(借助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展开想像,在说话训练中亲身体验夏天太阳炎热,使人难受,迫切希望有个清凉的太阳,使
人舒服。这一凉一热的对比,学生对夏天绿色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师:你们知道书上小男孩的想法吗?
(出示多媒体:小男孩画的夏季图)
师:他的想法和XX一样,他画了个绿色的太阳。打开课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个小男孩的想法好不好。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下?(教师指名读,学生听后掌声肯定。)
师:闭上眼睛,想一下,那么热的夏天有个绿色的太阳会怎样?
生:会很凉爽。
师:你能说说怎么凉爽吗?
生:我举个例子说,就像春天下了一阵春雨。
生:就像一阵雨淋在身上那么凉爽。
生:像躲在冰箱里一样凉。
师:绿绿的太阳给我们带来凉爽,读读课文第二句,看你能不能读得让人一听就感觉到凉爽,舒服。
(学生先自由练习朗读,然后争相举手,积极性很高。)
(教师分别叫三名学生读第二句,学生听后评价。)
师:朗读时要把你心里觉得凉爽舒服,表现在脸上。我们一起读。教师范读。(学生主动地为老师鼓掌。)
(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觉得很凉爽、舒服,这种感觉是谁带来的?
生:是绿太阳带来的。
师:当你读到这一句,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自己当成小男孩,我画这个绿太阳,觉得很自豪,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清凉。
生:我觉得这个小朋友了不起。
生:我非常喜欢这个绿太阳。
师:就把你们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语调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句,生评价。)
师:我从你的表情上看出你喜欢绿太阳。
(再指名读。)(生掌声表扬。)
(全班模仿读第一句。)
师:我也喜欢绿太阳,我读读这段。(师范读,生模仿,再齐读。)
(这段的教学始终注重学生个体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现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
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教师的范读在此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师:谁能看图不看书读读第一自然段。站起来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动作,不熟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多数学生能看着图把课文背下来,边背还边加上动作。)
【教学反思】
“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说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参考教参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中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本课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教师的活动极少,只是出示了一个课件——火辣辣的太阳;提出一个问题:“看着这个太阳,你们来想像一下,夏天有多热,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及时予以引导、肯定、赞扬。在教师适时点拨下,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争相说着自己的感受。孩子们还想出了好办法让太阳不那么热。这时老师出示书中的绿太阳图,让学生体会绿太阳给人们带来的清凉。通过这一热一冷的对比,孩子们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并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自悟自得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19:我的五样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选择是痛苦的。……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汉字。
斟酌()()雏形()甄别()生死攸关()
奢侈()()纤巧()绚烂()濡养而出()
妩媚()()商榷()弥漫()忐忑不安()()
斑斓()()犄角()不啻()瞠目结舌()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áng()然jué()择简lòu()顿cuò()
绝lún()墓zhǒng()è()住逻jí()
3.解释词语,并且解释加点的字。
(1)林林总总——(2)生死攸关——
(3)瞠目结舌——(4)濡养而出——
(5)冥思苦想——(6)绝伦——
(7)商榷——
4.揣摩语言。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谈谈你对各句的理解。
(1)万物好像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平铺直叙等在那里,等待你的手挑选。
(2)我顿时感到自己的不孝,是啊,对于我的生命来说,父母难道不是极为宝贵的因素吗?
(3)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一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本世纪初叶的黑白默片。
(4)也许女人真是水做的骨肉,“水”一被勾销,立觉喉咙苦涩,舌头肿痛,心也随之焦枯成灰,人好似成了金字塔里风干的长老。
5.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一(4)题。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
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协,婉转悠扬;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1)第一行中,加点字“绚”的读音为:。
(2)第二行中,加点词“隽永”的意思是:。
(3)第三行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应改为
(4)仿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
6.填空。
(1)《我的五样》是一篇描述的散文,作者是,代表作品有等,曾获当代文学奖等余次。
(2)“我的五样”是指,通过写自己经历的痛苦抉择,谈论的是
和的`问题,谈论的中心是问题。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精读
①这种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像一个渐渐缩窄的闸孔,将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冲刷着我们的纷繁的取向。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简洁而挺拔地凸现了。
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这支笔啊。②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掌心,犹如我的另一颗心脏,推动我的四肢百骸。
我安静下来,突然发现周围此时也很安静。③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7.“凸”字读作,共有画;“骸”读作,意思是。
8.分析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并说说各句的含义。
①句:修辞含义
②句:修辞含义
③句:修辞含义
9.概述末两段的段意:
10.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 片段作文教学论文
【人教版《我的五样》教学实录(合集19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2023-08-17
教学片段设计2023-06-16
如何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教育随笔2022-05-06
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作文800字2022-05-06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作文2024-04-01
高中生物教学与实践生活的融合论文2023-01-10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2023-07-22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14
生命中最宝贵的品质--诚信作文2022-12-06
人教新起点一年级下册Unit11Toys教学设计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