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修辞

时间:2023-11-06 07:23: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各类修辞(共11篇)由网友“menggu12345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各类修辞,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各类修辞

篇1:修辞

修辞专题

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

篇2:各类修辞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语音修辞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一、音节的配合

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秦牧《土地》)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上面例(1)中的“捡拾”如换为“捡”,“播种”如换为“种”;例(2)中的四个单音节词随便更换一个为双音节词,就不再有匀称整齐的效果。

为了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还可利用叠音词。例如: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苏州网狮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3)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二、声调的协调

所谓声调的协调,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请注册音乐美。例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三、押韵的和谐

所谓押韵的和谐,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例如: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忆江南》:权是好,好在不言中。暮暮朝朝求者众,人来人往手不空。谢谢主人公!

(3)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文言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篇3:修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比喻示例: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篇4:各类修辞

各类修辞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语音修辞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一、音节的配合

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篇5: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语汇修辞]

篇6: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句子修辞]

篇7:语汇修辞

语汇修辞主要指从同义词的意义、色彩、声音方面,对同义词语的选择。

例如:

(1)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原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矗立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拳一敲,嗡嗡的响,伸直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

改句:这座铜钟就在柏树底下,戳在地上有两人高。伸手一敲,嗡嗡的响,伸开臂膀一撞,纹丝儿不动。(梁斌《红旗谱》)

(3)原句: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改句: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鲁迅《藤野先生》)

(4)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鲁迅《阿Q正传》)

(5)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白杨礼赞》)

试比较:

(7)爷爷老了,下肢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书面语词)

(8)爷爷老了,下腿也不得力,轻易不上山吹柴了。(口语词)

篇8:句子修辞

句子修辞主要指对句子的组织和对句式的选择。它主要包括:

一、整句和散句的组织

整句就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组句子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相反,散句则是把结构不一致的各种各样的句子交错地排列在一起。整句形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贯通,能够把内容表达得鲜明集中,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散句则不拘一格,自由活泼,富于变化,能产生明快、生动的表达效果。例如:

(1)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句中运用了三组整句)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句中用了三组整句)

篇9:修辞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 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 “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 “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 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 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 “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 “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 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4]

篇10: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

俗话说“看人看心,听话听音”。好的语言,从声音上说,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使人听了“好像吃了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慰贴”。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它大体包括音节的配合、声调的协调和押韵的和谐。

一、音节的配合

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平凡的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秦牧《土地》)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上面例(1)中的“捡拾”如换为“捡”,“播种”如换为“种”;例(2)中的四个单音节词随便更换一个为双音节词,就不再有匀称整齐的效果。

为了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还可利用叠音词。例如: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2)苏州网狮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3)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二、声调的协调

所谓声调的协调,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请注册音乐美。例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2)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3)小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

三、押韵的和谐

所谓押韵的和谐,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例如: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忆江南》:权是好,好在不言中。暮暮朝朝求者众,人来人往手不空。谢谢主人公!

(3)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语音修辞]

篇11: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 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 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排比句

1、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人生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2、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3、你无法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无法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4、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BangNiShouji.com

5、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6、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7、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力量和财富。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快乐和温馨。拥有网络,就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拥有网络,就拥有了世界和梦想。

8、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9、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10、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企业文化建设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论文中的个人简历模版

高考语文题答技巧

校园小广告问题调查报告

广告调查报告格式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如何复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初中仿写教案

各类修辞
《各类修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各类修辞(共11篇)】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23-03-24

如何用造句法在作文首尾点题2022-07-13

司法调解中的法官修辞及其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2022-05-05

高一社会实践活动报告2023-11-03

晚春,晚春王安石,晚春的意思,晚春赏析2022-07-21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2023-10-16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2022-07-28

高中语文记忆方法2024-05-05

晚春,晚春薛能,晚春的意思,晚春赏析2022-10-30

高考语文作文布局技巧2022-1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