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时间:2023-11-18 07:29: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共4篇)由网友“小企鹅”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篇1: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众多社会职业正逐步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实现职业化。秘书职业是现代社会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但目前来看,我国的秘书职业化程度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高校行政与社会公共行政的区别,在于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往往其行政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多为教学或研究一线的教授和专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而具体行政指令的执行则依赖各级行政秘书来实现。所以,高校及院系的行政事务处理的关键,不在于决策而在于执行和落实,高校的行政执行力往往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各级行政秘书高效及职业化的执行力,因此高校以及院系各级行政秘书的职业化塑造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现代社会,秘书的定义是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据记载,在西方国家,秘书最早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英国民主革命家、激进派领袖罗伯斯皮尔首先聘用私人秘书,随后,社会知名人士均以聘请私人秘书作为身份象征,由此秘书职业迅速风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秘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社会职业之一,现今西方国家的秘书从业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并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秘书从业人数越多。秘书职业以私人聘用制开始,决定了西方国家的秘书职业在职业化道路上发展迅速,日趋成熟。“秘书”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书》,其所指经历了由物到人的转变,在晋代之后,宫廷中逐渐开始设置秘书寺、秘书省等与近代秘书职业职能相近的官署机构。由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中国“秘书”一词更多被赋予了官职的含义。

秘书的专业化教育是秘书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秘书专业教育主要是通过普通高校秘书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秘书教育实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秘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有150 多所,开设高职高专类秘书教育的学校有800 多所,秘书专业开办30 多年来,至今甚至未能列入教育部全日制本科专业目录。这与当今中国的社会需求相比,秘书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特别是在高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秘书是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转岗担任,这其中有大部分还不具备文科或管理学背景,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秘书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行政工作的核心在于管理,而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以我校为例,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及综合实力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和大幅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学校领导者正确和有远见的决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的行政机构有着较高的效率和很强的执行力。面向未来,在学校高速发展和日趋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学校正在着力提倡建设“服务机关、效率机关、学习机关”,这同时对学校各级行政秘书的自身素质和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提高学校行政秘书自身素质,推进秘书工作职业化可以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第一,提高国际化能力:形成多元文化背景,拓展全球视野,增强外语能力。随着学校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与外国人员交流合作甚至共事已经不仅仅是外事部门的工作,能够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顺畅与外国人员沟通,并在全球视野下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对于维护学校的核心利益,建立学校的国际化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行政秘书往往是校院领导和教师们对外的直接联络人和决策的执行人,提高秘书的国际化能力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保障。

第二,深入推进秘书工作的规范化和流程化建设。学校自起,利用两年时间,在校级行政机关推进“规范管理”,对各项行政工作用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规范化和流程化,将大学管理和运行效率置于规范高效的轨道。秘书工作的兼具繁杂性和日常性,对繁杂事务的规范化和日常事务的流程化是提高秘书工作效率的关键,有利于建设服务机关和效率机关。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展秘书学理论研究。秘书学理论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秘书的职业性质与职业特征,是秘书职业化的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是提升秘书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必要途径。高校不同于社会其它组织的显著特点就是高校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多学科优势,具备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同时便于解决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习型机关的建设。

高校行政秘书的职业化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高校行政秘书的职业化进程,对于顺应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充分发挥秘书职业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应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实现国家转型时期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2: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沈爱平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这是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和加强的重要体现。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阐述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若干可行意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我国特色的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发展成熟,辅导员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的诸多方面。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20,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什么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有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应包括崇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投入热情和精力。[1]我国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近年来,学界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探究和讨论很多,教育部和各院校也都做过大量探索性的实践,使辅导员职业化逐步向前推进。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从现状来看,加快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工作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1.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不清晰,地位尴尬。辅导员是教师,却整天忙于应付各类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对上处于学院和学生处、教务、团委、招就处、后勤部门等涉及学生的众多机关单位管理中,对下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纪律、安全、心理健康、思想动态、党团、就业工作等,还要负责学院、学校重大活动的学生组织工作等,是涉及学生各方面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和责任人。因此,辅导员工作繁杂、任务重、责任大,忙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难以顾及自身职业发展。

2.辅导员岗位流失率高,人员构成不合理。辅导员岗位被很多人作为一个跳板和过渡岗位,做几年之后就转到行政岗或教学岗,流失率极高,已是普遍现象。经验对辅导员工作十分重要,而往往工作几年有了工作经验,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就会离开这支队伍,使在岗的大部分人是刚毕业的或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即大部分为初级从业人员,缺乏中级别尤其是高级别的人员。

3.学生工作的成效还不够。辅导员是高校工作中最繁重、工作压力和工作责任最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辛苦忙碌,但辛勤付出与工作成效却很难说是成正比的。辅导员的地位和认可度仍不如专业教师,学生自杀、心理疾病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没有明显提高,当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很难说跟当前的制度和辅导员工作成效没有半点关系。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瓶颈”

1.认识存在偏差。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一切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学生工作被看作从属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重视教学与科研无可厚非,然而教学质量不代表教育质量,就业、创业、深造、国际化工作做得好不代表教育工作做得好,因为教育是要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情感、心理、社交、艺术等方面,使之成为心智成熟、会为人处世、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我国目前学生工作“管”的意识太强,被束缚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只要不出事就算合格”的观念,服务意识不够,教育职能发挥不够,为学生全面发展所搭建的平台不够。

2.制度不合理。当前制度下,辅导员存在双重管理、多头任务,承担角色过多、工作内容过于庞杂等问题。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工作职责和工作边界不明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成为“打杂工”,将辅导员自喻为“消防队员”和“保姆”。能吃苦、能战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被认为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精神和优良传统,但也反映出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并不合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主要依靠“人治”。

3.辅导员业务培训和专业化困境。由于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复杂,包括文、理、工、医、经、管等各类学科,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大。虽然各级单位都有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但培训时间短,内容浅泛,缺乏系统性,对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求相差甚远。

4.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如果没有专门的学科知识体系,辅导员职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辅导员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实际来看,辅导员工作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等学科知识,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单纯依靠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远不能适应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对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的思考

辅导员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视线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寻求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途径,除了要解决辅导员职业培训之类的现实问题,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瓶颈”,思考更深层次的、制度性的问题,做长远的规划。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工作的育人作用。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辅导员工作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提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要把品格、艺术、社交、情感的教育和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把辅导员视为与专业教师同样重要。

2.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边界,实现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四川大学实施的学生工作“多位一体”育人机制,是对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有效的.创新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尽管辅导员需要较为全面的能力,但辅导员队伍要专业化、职业化,不能再是“打杂人员”,繁杂的学生事务必须进行合理分工、专业化。建议在学院分年级设置专职带班辅导员外,增设专项辅导员,各自负责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专业含量的业务,如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带班辅导员只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党团建设、安全管理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合理配比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队伍。中级辅导员应占主要比重,是工作的中坚力量;高级辅导员在指导初、中级辅导员工作中起重要作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3.规范辅导员选聘和职业培训工作,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条件,我国目前没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对应的学科,但可以要求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背景,逐步严格落实。即使有了相关学科背景,仍然与辅导员工作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做好职业培训。但我国目前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不成体系,基本上是请这个领域的人来讲一节课,请那个领域的人来讲一节课,时间短,机会少。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组建一批由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精神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充分借鉴国外学生事务工作经验,结合国情实际,研发规范、系统、有实效的辅导员职业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完善辅导员职称晋升机制,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科研,为辅导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稳定辅导员队伍,逐步形成合理的初级、中级、高级的人才梯度。

4.加快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1984年教育部推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教育部启动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但成效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自身学科背景复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差异很大,没有专业基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吸引力,认可度低。事实证明,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内容和培养目标上与学生工作的实际要求不一致。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单独设立融合各种相关知识的学生工作学科,合理设置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高校输送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人才,提高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

参考文献:

[1]秦蔚蔚。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探究[J].科技视野,,(26)。

篇3:做好高校公体教务秘书工作的思考

做好高校公体教务秘书工作的思考

根据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务管理的特点,提出教务秘书要有二种精神:乐干奉献精神,默默无闻的'螺丝钉精神;二种意识:科学规范意识,参谋服务意识;三种能力:正确把握、严格执行方针政策、制度的能力,熟悉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作 者:赵勇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体育军训部,浙江,杭州,310023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体育教务管理   教务秘书   精神   意识   能力  

篇4: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在学分制视域下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一、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秘书本身的问题。①人员构成复杂。从目前教务秘书人员构成上看,来源极为复杂: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有转岗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有专职的行政人员,也有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随调人员等。②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学秘书对所在学院的各专业教育规律和教学管理理论知之甚少,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实践证明,既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又有一定教学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务秘书其业务能力相对较高,往往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际上,这样的教务秘书亟缺。③待遇低,发展空间窄。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岗位津贴制,主导精神是向教学科研一线、优秀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管理骨干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益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但在身份认定的标准上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务秘书的教学管理一线作用。教务秘书工作任务重,自由支配的时间不足,不能评职称,个人发展空间一定程度受限。

2.教学秘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①面临新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问题。学分制下,教学秘书将面临的是不熟悉的新的教学文件(具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的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简介、选课指南等),新的基本制度(选课制、导师制),新的运行机制(选课运行体制、学籍管理运行体制)以及新的教学环节。教学秘书不仅需要面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位任课教师,以及教务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而且还需要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进行协调工作。教学秘书如何采用有效的操作方法使各环节得以正常、有序的进行,对学分制的有效实施起着重要作用。②面临复杂的课程安排问题。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很多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学分制,其核心是选课制。学年制下的学生,从一进校门起,只能按照一个事先制定好的统一的严格的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学习。教学秘书按此教学计划工作相对容易,相同专业,相同年级每班均执行同一种课表。从管理角度来讲较单纯,透明度较高。改制后,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系、跨校选修课程。数千人按照自己设计的课表选课,而且有的学生缺乏自我设计能力,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盲目选课或趋易避难,或者对自己的选择把握不定。这就给排课、选择教师、组织考核、学分统计等带来一定难度,极易产生管理上的某些混乱。③面临复杂的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籍管理体制都是根据国家大学生管理条例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的学年制《学生手册》,对学生奖励、授予学位、学业警告等都做了明确规定。管理和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改制后,新的学分制《学生手册》规定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学分绩点制。即在学生成绩总表中要将学分绩点记载清楚,取消留降级,但在学期或学年中对于达不到规定的最低学分者,则应退学,以确保优胜劣汰。由于选课制的产生,使每一位学生会有不同的成绩总表,使得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过程繁杂化,这给教学秘书在操作时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二、教学秘书的特点和工作职责

1.教学秘书的特点。①辅助性。教学秘书是学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所以,辅助性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基本特征。所以教学秘书应兼有咨询和补偿功能。②服务性。教学秘书工作就是为学院、系领导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要为领导的决策性工作创造方便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学秘书要为院、系各部门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为这三方面服务,才能保证学院、系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③政策性。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领导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助手的教学秘书,工作内容都与政策紧密相连,要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

2.教学秘书的工作角色。①称职的参谋和助手。教学秘书队伍是教学工作的最基层管理团队,是面向师生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明确角色、正确定位,协助部门领导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要切实做好有关文件的贯彻执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助手。②求真务实的信息员。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间的桥梁,是师生沟通的纽带,起着上令下达、下情上报,联络师生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务部门与具体教学单位的桥梁。同时,教师调(代)课和停课、教学安排、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等,也通过教学秘书联系和传递,是师生联系的纽带。③热情周到的服务员。全面地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是教学秘书的中心任务和本职工作。教学秘书从事的工作是教学行政管理即教学管理,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真正把服务落实于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④严谨的档案管理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针对学校教学工作中发生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图表、影像以及数据资料,教学秘书要有计划地将其按一定顺序或规则进行收集、整理、补充、存档。比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过往试卷、实习材料、毕业论文等,这些作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证据资料,因此必须做好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存档,确保档案的条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三、做好教学秘书工作的.路径

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牵动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之外,还会有主辅修制、导师制、双学位制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点和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水平,切实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

1.理论上要理解熟悉学分制。教学秘书首先要通过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学分制,提高理论水平。弄懂高校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学分制与旧的学年制比较有什么优势。只有从理论上明白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方向明确,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学分制下的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以及选课原则,熟悉各专业的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这有利于配合教师教学,指导学生选课。

2.思想上要明白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秘书要协助教学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既要协调好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各方面工作都应做到热情服务,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工作损失。在与上级主管部门教务处联系方面,做好教务处布置下来的工作。在与教师联系方面,学生选课需要了解任课教师,因此,教学秘书必须了解每位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学术成果、教学水平等基本情况,选课前对学生进行介绍,最好建立计算机库,以便查寻。在与学生联系方面,由于选课有一定的自由度,更容易造成工作混乱,因此,与学生的联络畅通显得相当重要。可通过团学联、学生干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顺畅无阻。通过这个网络向学生发布选课情况、课程变化、考试安排、学习成绩等各种信息,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也可通过这个网络很快反应到系里来。

3.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要熟悉学院或系里整套的教学管理文件,了解各管理环节的工作程序。其次,整个管理要靠手工操作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应用计算机来展开工作。教学秘书应尽可能参与开发学分制的教务管理软件。教学秘书熟悉教务管理的实际流程,以便用软件能自动处理每个学生的选课单、各门课程的学时数等各种统计信息,自动统计形成各种标准报表,简化教务管理中诸多烦琐的工作。在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多种灵活的数据录入浏览方式,特别是提供学生选课信息,并能自动生成学生补考、重修清单,以及进行成绩绩点、学分绩点计算。在学籍管理模块中应提供各种查询统计方式,并快速组表输出,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自动生成未授学位、证书原因。

4.管理上建立目标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秘书之间的岗位竞优活动,对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负责任、管理能力差、不适合教学秘书这一岗位的应给予处分或调离。这能有效调动教学秘书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的主要变化特点是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教学秘书在这由静变动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认识到发生的新变化,努力学习,熟悉理解学分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主动热情地为师生服好务,这样才能适应改革,胜任工作。

高校行政秘书的角色意识

谈提高班组工作效率的途径论文

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文化发展构想与高校外语翻译教学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论文

秘书职业化进程的障碍问题及其调适对策

谈教学反思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

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及重要意义论文

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

文秘毕业论文范文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思考(共4篇)】相关文章:

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论文2023-01-22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2022-09-13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

毕业实习论文2023-02-07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对教学方面的论文2024-05-17

教学管理小论文反思课堂心得体会2022-10-14

篮球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作用论文2022-11-03

文化建设对高校篮球教学的影响管理论文2022-09-25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