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阿加莎”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欢迎阅读分享。
篇1: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
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现状,对国内高校本科生教务系统进行调研,对本科生教育全盘考虑,构建简单实用,方便师生使用,可扩展,可持续利用,平台化,面向服务的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
根据系统建设思路和本科生培养业务模块基本流程,设计出了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的建设构成,文章最后介绍了系统为本科生教学带来的重要改变。
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理念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隶属高校,把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可靠顶用”之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规定,学校坚持精英教育,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本科生自开始实施大类培养。学校于通过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修订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决定“继续坚持实施按大类培养,分理工、经管、人文3个大类,学制4年。在自动化学院和信通学院试行按学院招生和完全学分制培养,弹性学制3~6年”。
6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路,提出“构建大教育格局”,“打破相对自成体系的分布式的育人格局,整合校院相关机构职能,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探索本科生院模式,形成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扩大完全学分制试点范围,给学生在专业、学制选择上更大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本研贯通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丰富学生自主学习资源,进一步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安排,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为与时俱进地满足和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要求,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应该对本科生教育全盘考虑,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因此,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二、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信息化工作现状与问题
原有本科教育管理系统是建成的,随着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已经不能很好地支撑人才培养需要。具体问题如下。
1.支持培养模式单一,不满足进一步改革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教务系统是基于学年学分制模式开发的,不适用于完全学分制管理,更没有考虑到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本科生院模式、书院制模式、本研贯通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机制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推行,不能满足综合改革的需求。
2.教务系统信息孤岛,未能融入流程化平台。几年来,教学管理使用系统仍处于信息孤立的状态,缺少与数字校园其他系统的程序接口,无法发挥大数据时代所带来数据最大的使用效能,在管理决策方面得不到基础数据的有利支撑。另外,包括培养方案、教材管理、本科生导师管理、交流访学、教学项目评审、日程安排服务与考勤管理、教学工作量统计、教学数据统计分析、教学评价、教学状态数据库、移动服务等功能原系统都没有。这些功能都需要统一打造,否则很容易重新造成信息孤岛。
3.综合服务功能不足,不支持移动终端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分布在学校近十个部门,相应的系统能够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管理服务,但没有体现为学校综合提供数据服务的功能,对教师、学生的服务不够全面,如教师没有过程管理记录,培养方案这种学生应知信息在系统中无法查询,原有系统中家长和辅导员没有对应的服务渠道来了解本科学生的成绩、学籍信息。
4.决策支持功能欠缺,停留在统计报表阶段。原系统的数据统计、查询、分析功能薄弱,仅支持一般的报表工作,不能实现学情分析预测、学业自动预警等辅助决策功能。建立准确、高效的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及动态变化,为长远规划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提升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质量,为校领导的科学化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才能准确地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发展战略。
5.权限划分粒度粗糙,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本科教学管理中涉及到学生的成绩信息需要较高的安全机制,原系统数据操作没有日志功能,无法进行责任追溯,用户权限管理灵活度低,对用户角色、操作权限粒度划分不够细致,无法明确相关人员角色和职责,会出现用户超越工作范围的权限。整个系统备份容载方面依靠学校定期备份和手工备份。
三、国内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及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实力强的高校自主开发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大部分高校还是走“引进购买和二次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各个学校从自身条件出发,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实地调研多所知名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1.系统建设紧跟教学改革新思路。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助力各高校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各高校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或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一般的高校在近间,教学管理系统至少都更新了2个以上版本或产品。
2.平台集成统一流程已成新趋势。各校原有教务管理系统均为独立运行系统,现已逐步集成进学校信息化统一平台,系统的功能流程也从教务管理到教学管理再到人才培养,在不断拓展和集成业务功能。各校集成的程度、深度、层次和规模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集成的趋势。相比其他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清晰梳理出本科人才培养周期中各个环节及衔接关系,并已初步建成统一流程平台。
3.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部署新功能。信息化系统建设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信息系统需要站在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做好数据充分共享、业务有机衔接、模块清晰划分。但另一方面,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过程,没有终点,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频繁的更新换代也验证了这一结论。所以,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永远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分步实施建设。
四、本科生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1.简单实用,方便师生。系统建设服务广大师生,需要简单实用,方便师生使用,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需求为主导,让系统适应学校师生,所以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界面,良好的用户交互方式,丰富的服务。用户所有的业务处理和操作都要在可视化界面完成,系统功能菜单明确、高效、易懂,可通过导航系统窗口明确步骤,并且只需选择流程就能够实现目的操作,不需要教师投入过多时间精力去学习使用。建立移动端门户,教师、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本科人才培养信息,享受服务。
2.可扩展,可持续。落实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开展综合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改革深入,具体政策可能会发展改变,相应的系统流程可能也要改变,所以建设信息系统必须可扩展,可持续。系统中一些未来可能变化的模块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二次定制。
3.平台化,面向服务。系统在通盘考虑本科生培养流程的前提下,以“本科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通本科人才培养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化育人系统,并做好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已有各系统的对接,为待建系统预留接口,为本科生院、书院制和本研贯通管理模式提供信息化支撑,为全校师生、家长提供服务。
五、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建设内容规划
依据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生命周期,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全流程信息化基本贯通,全校本科人才培养各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融入统一流程平台,集成处理各项教学事务和学生事务,支持学分制等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为构建大教育格局奠定信息化平台基础,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更便捷、更友好的服务,为学校管理与决策提供更系统、更全面、更充实的数据支持。落实到系统建设上包括五大类:招生管理、综合教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服务。
招生管理包括招生计划管理子系统和新生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教务包括基础资源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子系统、开课管理子系统、智能排课管理子系统、选课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考务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教材管理子系统。
教育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子系统、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管理子系统、毕业设计管理子系统、网络教学子系统、本科生导师管理子系统、交流访学子系统。质量评价包括教学项目评审子系统、教学工作量统计管理子系统、教学数据统计分析子系统、教学评价管理子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服务包括教师服务子系统、学生服务子系统、家长服务子系统、移动服务子系统、教务人员日程安排与考勤管理子系统。
六、结束语
通过本次系统建设创造支持学分制、书院制的良好环境,支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全流程信息化,加强关键环节流程质量管理控制,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数据的共享、挖掘功能,提升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
篇2:网络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规范建设论文
网络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规范建设论文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在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由于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相对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和通信专业而言,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很不成熟和完善。目前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另一个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的培养方案。这两类都没有突出网络工程的特色,没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因而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人做了一些研究。文献[1]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文献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方向性和实践性。文献[3]提出了“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文献[4]对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述。
网络工程是我校新增的一个专业。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区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和侧重点不同,同时也为了避免竞争,突出专业特色,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直接照搬。在大量的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科学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1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实现以及网络程序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等工作,具有网络软件开发和较强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部队、研究机构、金融保险业、独资与合资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应用、管理工作以及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的设计、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
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打通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打通了信息类6门主干课程,本着“宽口径、重基础”的原则,打通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六门主干专业课程。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同时具有计算机和通信的特点,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还增设了《离散数学》和《现代通信技术》两门相关的专业的理论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与《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硕士点是在计算机学科,为满足部分同学考研的需要,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编译原理》等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方便学生应考。
2.2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培养特色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专业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特色培养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3]。根据我校的实际,确定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安全与维护三个基本方向。除我院的有关实验室外,我校的网络中心能为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安全与维护方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实践环境。
2.2.1网络工程设计
主要能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为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架设网络工程的实际需要,加强实用性,开设了《组网工程》、《TCP/IP协议体系》、《网络设计与规划》《通信防护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2.2.2网络应用开发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到欢迎,需要大量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本方案中除了开设了《web技术》、《网络通信编程技术》、《Java应用程序开发》等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中小型机应用及开发》、《移动编程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特色课程,涉及到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的几个主要方面。
2.2.3网络安全与维护
人们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为满足此方面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网络故障分析》、《反病毒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课程。
2.3服务水平认证,增强就业竞争力
网络工程专业与其它专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计算机水平认证考试有许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与水平认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外,在实践环节设置中还引入了以水平认证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模式。即结合各种水平认证,有针对性的安排实习内容,以便为考取相关证书服务。
3结论
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可能保持不变,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的修改和完善。鉴于目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该文结合单位实际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该方案较好的满足了当前社会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对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下一步将根据实施的效果进一步修改完善该方案,突出培养特色,努力建设好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
篇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
1.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在给教学服务型大学所下描述性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研究上,刘献君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定义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它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什么关系呢?“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而言的,是高等学校分类中的一种类型,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战略定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闭、脱离社会、高度趋同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等学校将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学强调“应用”。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教学服务型适用于高校的战略定位,应用型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它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3.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两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4.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从原来的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亦是一种新挑战。理念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实践层面则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能否突破体质和机制制约,直接关系到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因此,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学校的责任使命和生源实际,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施“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篇4: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论文
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亟待改革。本文在分析了影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因素的基础之上,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案。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自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在全国创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国内很多理工科高校陆续办起了类似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并,统一命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目前全国共有445所高校设有该专业,其教学规模和覆盖范围相当可观[1]。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革,该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之而来产生的新问题是课程体系牵强,职业能力不精,教学资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影响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造成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2]。因此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一直以来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近几年来这一模式逐渐引起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注。本文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结合模块化教学方法,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启示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它把职业能力当成教育的基础、目标和评价标准,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以学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3]。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念主要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及专业教育领域,CBE理论虽然发源于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有许多优势值得借鉴。能力本位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教学基础,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4,5]。另外,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大学与企业、商界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教育,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创新。近年来,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渗入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能够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和素养。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
(一)规划因素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6]。由于所有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存在办学层次类型不同,办学服务面向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等因素,所以各高校能否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因素。
(二)执行因素
教学方式不仅反映了教学思想和理念,而且是课程内容传递的直接载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形式化。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资源局限于学校内部,教学内容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改变教学方法和整合教学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能力本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面向船舶行业为特色的应用型工科院校,依据专业定位,信管专业明确了“面向船舶制造业,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我们将能力本位理论与模块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7]。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个性化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制定方面,采用CBE/DACUM方法进行课程设计。DACUM是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其含义是课程开发。它是通过职业分析从而确定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各种综合能力及相应的专项技术的系统方法[8]。DACUM的开发一般由企业专家和学术专家共同完成,首先,进行综合能力分析,然后综合能力分解为本职业的“专项能力”,最后进行课程分析,将每个专项能力设计为一个学习单元或称为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学习单元进行模块化组合和搭配。目前江苏科技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分为三大类:信息技术类、信息管理类和系统设计类。信息技术类包括: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网页制作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和用户界面设计;信息管理类包括:业务分析师、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安全工程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设计类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师,电子商务设计师和网络规划设计师。通过学术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将职业能力映射到具体学习单元,构建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与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专家组在调查分析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认识、管理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DACUM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创新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①教学技巧设计:课前调查、对比法教学、小案例与即时讨论;②设计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适应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创新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如“学生找,学生做,学生讲,学生辩,学生评”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结果,培养学生探索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力,并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理论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模式方面,努力做到创新实践常态化。教师积极探索改革学生实验和实习项目的设计方法,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实验项目等多种方式统筹校内外的教学、科研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时,加强与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信管专业与二十一家船舶制造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这将有针对性地开展认知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培养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落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对今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高校有必要下大力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引入新的理念,使我国高层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并不断涌现技能型、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的拔尖人才,进而为推动国家制造业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新香.能力结构模型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6):6-11.
[2]蒋盛楠.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73-76.
[3]黄福海.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8-32.
[4]邓小红,廖文利.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44-147.
[5]Ana.Azevedo,Competencydevelopmentinbusinessgraduates:Anindustry-drivenapproachforexaminingthealignmentofundergradu-atebusinesseducationwithindustryrequirements[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2012(10):12-28.
[6]李春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养研究[J].管理研究,2014(5):11-17.
[7]朱永.经管信息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6):31-33.
[8]ZhanatBissenbayeva.Students’competencylevelevaluationonthebasisofcompetence[J].centeredtasks,2013(89):872-875.
篇5:新形势下的涉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新形势下的涉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期,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变得非常明显,软件工程行业开始兴起,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软件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
注和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针对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同行业人士交流。
关键词:新形势;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及产业居于主导性地位,信息产品的开发及利用能力高低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软件与服务站世界版图的2.5%左右,在全球居于第24位,在中国软件企业中,年销售额超出10亿元的企业仅
有6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软件产业规模较小,软件企业正规化程度也比较低。为了更好的克服“软件危机”,我们必须将“软件工程”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之中,软件工程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软件工程特点与发展趋势
传统程序设计技术主要是小型程序设计,其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复杂性,所谓复杂性一方面指软件构件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需求等不确定性而言的。同时软件需求经常发生变化,设计初期由于开发及使用人员在交流上存在问题
,或者使用人员根本不明确软件需求,因此软件需求不断发生变更,使得软件开发周期被延迟,此外,软件开发效率也十分关键,由于软件市场需求较大,随着无效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软件供应却非常落后。软件工程发展主要朝着
开放计算、模块化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主要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以及开放标准的一系列内容,后者则主要是软件行业环境面临着不尽的复杂性,企业必须更多创新并在业务流程上寻求突破,为了更好的缩短开发周期,同时实现体系结构与软件代码级复用,应用模块
化思想可以非常好的帮助企业解决该问题。
2新形势下如何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2.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首先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最好可以实行校企合作形式,在教学中融入现代企业对该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结合明确的教学目的`制定出具有多元化、个性式的教学策略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2构建新型培养体系
师范院校应结合国际软件大背景,根据我国软件需求构建其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该教学体系应包含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等内容,学校应结合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教学课程进行
科学合理的设置,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样的新型培养体系才能为教学质量提供保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教学体系。
2.3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软件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选择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软件教学质量。要想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应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利用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将原来的教学推广到社会层面上,在社会标杆的见证
之下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合理选择考核与评价方式,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还能进一步推动教学事业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选择合理考核方式,以代替传统考核办法,利用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方
式激励学生学习。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其教师也都是一些非专业教师,虽然这些教师对软件工程有一定了解,但是教学体系始终不健全,从整体上来看教学能力较低,缺少系统的软件知识培训,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结束语本文结合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
趋势,针对新时期如何进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计划,这对提升教学质量、确保人才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多角度促进
教学质量提升,并且充分注意对教师队伍的培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软件人才质量,使该学科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佟玉军,周军,谢文阁,张兴,梅红岩.CDIO下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11):54-57.
[2]钱育蓉,于炯,田生伟,孙华,杨兴耀.“一带一路”战略下俄语言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159-160.
篇6:浅谈企业安全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摘要: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安全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系统的整体安防水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成为当前信息化安全建设中的首要目标。文章针对企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中所依据的原则,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成熟的软、硬件技术手段和设备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平台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系统;网络;安全
1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原则
(1)物理隔离原则。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
(2)分域分级原则。信息系统应根据信息密级、使用单位行政级别等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
(3)信息流向控制原则。禁止高密级信息由高等级涉密信息系统或安全域流向低等级涉密信息系统或安全域。
(4)最小化授权与分权管理原则。信息系统内用户的权限应配置为确保其完成工作所必须的最小权限,网络中账号设置、服务设置、主机间信任关系配置等应该为网络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限度,并使不同用户的权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避免出现权限过大的用户或账号。
(5)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信息系统应采取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的、整体的安全技防措施。
(6)标注化原则。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标准等,确保系统质量。
(7)安全产品选型原则。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选用可靠有效的安全产品,如具备国家相关管理机构检测证书的产品。
(8)实用性原则。系统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环境需要,充分考虑系统应用业务的特殊性,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
(9)适度安全原则。要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护程度和安全措施,避免弱保护和过保护,保证安全措施切实可行,达到最佳防护目的。
(10)动态防护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威胁攻击手段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及时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
2建设目标
根据对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安全保密需求分析,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遵循前述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符合安全保密需求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3建设内容
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以及安全保密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1)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信息系统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介质安全。
(2)运行安全。运行安全包括备份与恢复、病毒防护、应急响应、运行管理。
(3)信息安全保密。信息安全涉及内容包括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密码保护措施、电磁泄露发射保护、安全性能检测、边界安全防护、硬件系统安全、信息完整性校验、安全审计、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
(4)安全保密管理。包括安全保密管理策略、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物理环境与设施管理、设备与介质管理、运行与开发管理、信息保密管理。
篇7:浅谈企业安全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1)网络综合布线。
a.选择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
b.线缆选择光纤与屏蔽线;
c.布线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
d.交换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企业信息化业务发展的需要;
e.根据业务、密级以及知悉范围划分VLAN,并创建ACL,实现访问控制;
f.优化网络配置,禁用暂时不用端口,对接入终端采用IP+MAC+端口绑定策略,防止非授权接入。
(2)安全域。根据信息系统的.信息密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按照上述原则,一般将单位信息系统划分为重要应用安全域、一般应用安全域、办公安全域、管理安全域等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图中每个区域代表一个安全域,安全域前端架设防火墙,通过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策略,仅开放必要端口及IP,控制信息流向,实现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
(3)交换机安全设置。全部交换机配置为SSH加密方式通信,对接入端口采用IP+MAC+端口绑定方式,禁用暂时不用端口,实现网络层的身份认证。
(4)安全产品部署。
a.全部终端纳入域控管理,通过主域控制器将安全策略下发至终端,如实名登录、密码管理、屏幕保护等策略,实现系统层身份认证。
b.创建补丁分发系统,为全部终端定期升级系统安全补丁,完善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c.全部终端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由系统管理人员定期导入最新病毒库升级包,全网下发,制定杀毒策略,统一查杀网络病毒。
d.终端输入输出端口严格管控。终端安装审计、打印管理、输入输出管理安全软件,防止非授权移动存储介质在信息系统中使用,对系统中的打印行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管控,从而降低或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e.重要关键设备、服务器冗余备份。对系统中的核心交换机、防火墙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备份,避免因设备损坏造成网络通信中断,影响公司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重要部位的供电线路采用双路供电+ups方式保障供电安全;对重要的核心业务服务器数据采用在线即时备份以及数据远程异地备份的方式,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安全。
f.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风险与漏洞,及时对系统修复完善。
g.部署统一的日志存储及分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重要关键设备的生成日志,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5)制定应急响应预案,保证数据安全。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应根据事件的等级制定响应流程,明确管理责任及责任主体,同时还需要在日常进行针对性的应急响应培训教育与演练。
5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任重道远,没有绝对安全可靠的系统,在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中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结合现有成熟可靠的技术,统一建设规划,部署有资质必要的安全产品,同时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运行。
篇8:本科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本科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本科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作者/刘文花
一、我国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我国开办秘书专业已有30 余年的历史,自1980 年上海大学文学院首开秘书专业, 至今有300 余所高校开设了秘书专业。目前, 全国的秘书专业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 秘书专业学历偏低, 大专、中专、职高学历占绝大多数, 生源主要有五类, 即函授生、电大生、职大生、自考生、夜大生。①虽然当前的秘书专业有本科层次, 但多为专科基础上的自考生, 且数量很少。第二, 开设秘书专业的普通高校中, 民办高校偏多, 本科院校、重点高校较少。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正规的培养过程, 导致毕业生质量较差,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湖南师范大学招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涉外秘书专业学生, 根据招生对象不同采取不同学习形式: 高升专为全日制, 学生毕业可取得大学专科学历; 专升本有全日制和周末班, 学生毕业可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还可申请学士学位, 但因为生源质量差, 难以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第三, 获得本科文凭的秘书专业毕业生多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而当今的秘书绝不仅仅是“笔杆子”, 这显然有些偏颇。由于上述原因, 加之社会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 秘书培养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导致秘书专业毕业生质量不过关, 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出现就业困难。
二、秘书职业化与市场需要
秘书作为一种职业, 与市场紧密联系。我国秘书职业化起步较晚, 年12 月, 原国家劳动部组织编制并正式颁发了《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和《秘书技能鉴定规范》; 年6月, 又发布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试点工作方案》, 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0 个省市开展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试点工作, 才迈出了秘书职业化的第一步。 年3 月16 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要求从2000 年7 月1 日起, 凡“规定” 中涉及的各行业技术工种和有关人员,上岗必须持有该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被正式列入其中。这意味着中国秘书职业化时代的真正到来。②秘书作为一种职业, 要求从业者具备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规范, 这成为本科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秘书主要是一些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这是一个包含了从企业基础文书、专职文秘到高级行政助理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行政辅助人员体系。秘书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及踏实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而这些正是一名优秀秘书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因此, 必须提升秘书培养层次。当前, 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非“秘书过剩”, 与此相对的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高质量秘书, 出现了“供” 与“需” 脱节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秘书在不断转型。改革开放后,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领导工作繁重, 事务缠身, 急需一批有办事能力的秘书辅助, 于是各地纷纷举办(行政) 秘书进修、培训班, 于是培养了一批办事型秘书。领导既要办事又要办文, 顺应这种需要, 各高校开办了中文秘书专业, 于是培养了一批办文办事型秘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和企业需要一些综合管理经营型人才, 经贸秘书专业应运而生, 于是培养了一批市场型秘书。随着中国的“入世” 和市场与国际接轨, 催生了对经贸外语方面复合型商务秘书的需求, 于是又出现了一批开放型秘书。可见, 对秘书的培养不能简单停留在会办文办会办事的执行性人才上, 而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广出路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管理类人才, 而这类人才必须通过本科教育进行正规的专业化培养。这既符合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规律, 又能够与秘书职业化的特点相结合, 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工作已经结束, 并于 年10 月12 日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版)》, 在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特设了秘书学本科专业。可见, 秘书人才培养已进入本科层次。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秘书人才的使命。但是, 关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仍有待探讨, 根据当前对秘书工作的'定位, 将秘书专业归入管理类亦无不当。
三、本科秘书专业培养的探索
(一) 培养目标
全日制本科秘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高层次、高起点、高定位, 因此本科秘书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广出路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管理类人才; 就秘书职业定位而言, 应该培养高级行政助理这一在秘书职业序列中层次较高的人才。
宽口径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学生来源广, 统一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 实行文理兼招。文理兼招是考虑到秘书素质的综合性,既要有良好的个人基本素质, 又要有文字功底, 还要会定量分析, 辅助决策; 文理兼招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学业情况和特长发挥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因为他们具备秘书通用的技能和素养, 在英语、写作、沟通、组织、管理、决策等方面各有专长,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二是所学知识面要广, 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不求每一领域都“精”, 但一定要“博”, 成为一专多能的“T” 字型人才。
厚基础是指要夯实秘书专业基础, 这要以良好的生源质量作保证, 因此该专业对于高考成绩应有较高要求。重点高校秘书专业绝对不能成为“兜底” 专业, 否则学生会产生受挫感; 一般高校该专业的录取分数要尽量高一些, 让学生充满自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使学生成为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勤勉奋进的职业秘书, 成为精通管理、懂得决策、善于沟通、精明强干的业务骨干。
多技能是指要让学生接受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不仅要学专业知识, 而且眼光要瞄准就业, 相信“艺多不压身”。学生只要具备了从事秘书职业的基本文字技能、组织协调技能、沟通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技能、良好的英语表达技能、企业管理技能(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管理体系认证) 等, 就业自然就不再是难题。
广出路是就培养目标而言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精心、细致的培养,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学生才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秘书职业序列而言,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专业的学习情况, 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如基础文书、专业文秘、高级行政助理等; 也可以从事办公室其他工作, 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 还可以从事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依靠良好的修养和沟通谈判能力成为出色的公关小姐或者公关先生; 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如销售、创业等。
(二) 培养模式
理论学习+ 技能培训, 课堂学习+ 实践训练, 学生实训+ 教师实践, 学历教育+ 职业资格证。
大学本科教育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 夯实学生理论功底, 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但是, 秘书专业与市场紧密挂钩, 要求学生不仅懂理论, 更要懂技能, 能做事、会做事、做好事, 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必将被市场淘汰。因此, 技能培训要在秘书人才培养中予以高度重视。为此, 要建立实训室, 配备相关设备和人员。考虑到秘书技能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实训室要涵盖形体与礼仪训练室、摄影室、化妆室、模拟会议室、模拟办公室(包括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 等场所。
课堂学习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 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改“以教师为主” 和“满堂灌” 的观念和方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 采用互动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要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每一次锻炼机会, 把课堂看作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演练场。在秘书人才培养中, 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让秘书人才走出校门之后马上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 是本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 在校期间对学生要进行岗位实训, 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 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偶然事件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 一方面, 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聘请企业的资深员工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把企业变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课堂。另一方面, 增加学生实践模块的学时和学分, 学生每一学期(包括寒暑假) 必须花至少六周时间实习, 可分散进行也可在假期集中进行, 每一学期后提交实践总结报告; 在实习过程中,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考评制度。
为了提高实训质量, 还必须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部门、实际岗位获得实践知识和技能, 进而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优秀秘书人才奠定师资基础。因此, 要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定期选派教师进行挂职锻炼, 将实践锻炼与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这样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加实用的知识, 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工作适应性。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结合, 是培养高层次秘书人才的必要途径。秘书职业化的重要体现是推行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高层次秘书人才, 必须打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之间的界限, 把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到本科秘书专业教育中来, 在高等教育中建立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使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学生除获取秘书职业资格证之外, 还要积极争取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人力资源师证书、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信息化办公应用师证书、国家核心能力资格证书、ISO9000 内审员证书, 用证书证明自身的实力,以实力获取满意的职业。
(三)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取决于本科秘书教育的培养目标, 它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为培养懂管理、会决策, 能办文、办会、办事, 会交际、善表达的智能型高层次秘书人才, 课程设置应采用以管理学为基础, 秘书知识和技能型课程为核心, 体现秘书良好综合素质为辅助的课程体系, 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辅助选修、实践四个模块(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不同性质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训类课程采用考查方式, 注重实训实效; 理论类课程采用考试方式, 注重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程度。须强调的是, 为了让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应将《秘书职业规划指导》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 帮助学生认识秘书专业,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理性的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 本科层次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高定位、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设置全面实用的课程体系和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 以培养能够与市场接轨、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秘书人才。
注释:
[1]马守君。试谈高等院校秘书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1)。
[2]郭建庆。秘书职业化对高校秘书专业培养模式的导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9:新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思考论文
新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控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如何完善电算化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充分发挥A1s在现代企业治理和资本市场监管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后,单位内控系统怎样紧跟基本规范的步伐,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电算化环境下内控系统的特点分析,结合基本规范中关于单位内控系统的设计原则,提出若干基本规范实施后电算化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新规范;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缺失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影响有目共睹,如何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使其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一直是外界所期待的。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分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自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该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其颁布标志着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在施将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鉴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新规范也对电算化会计中的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内部控制规范方法中第七条中规定,新内部控制规范中的信息系统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建立与本企业经营治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进步业务处理效率,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进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也是内部会计控制深层次的发展。如何使电算化会计中的内控适应新规范的要求?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特点及轻易产生的题目
1、会计业务处理主体发生变化
手工环境下,凭证的审核、记账、过账、对账、结账和报表编制等都是由会计和出纳职员亲身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职员和其他相关职员存在大量信息交流与人工的相互校对、审验;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职员之间的联系则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操纵员的身份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除了原始单据的取得或填制主要是外部天生,制单、审核、记账、过账、对账、结账和报表编制等核算环节几乎全部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完成,核算的自动化程度大大进步。
2、口令密码是实现会计操纵的唯一密码
手工环境下,任何操纵都会有签字,也就是都有责任人。电算化环境下,操纵员都有各自的授权范围和口令,假如只要有正确的密码口令,就能进行操纵,而不会留下操纵人的手迹。这就意味着,密码口令被泄露,其他知道的人都可以进行数据的操纵,就可能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3、数据输进是电算化会计控制的重点
在电算化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进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进操纵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输进操纵不当的题目控制将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
4、电算化系统的“单点录进”与“数据共享”产生的数据风险
实行计算机记账后,AIS数据几乎全部由系统各站点分散录进,且系统各站点可以实现共享,这无疑对于进步信息的利用率大有好处,但这也带来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系统存在的可能由于局部站点数据输进或操纵错误带来的系统整体错误的发生。
二、结合新规范,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须遵循新规范所要求的基本原则
新规范中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即正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本钱效益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企业制定会计内部控制的指南针,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信息化环境下,根据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程度制定适合企业情况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更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健全完善电算化环境下数据级权限与金额级权限的授权分配方案
传统的.核算型软件由于仅局限于财务职员操纵软件,从而使得软件权限分配方案非常简单,但随着ERP时代的到来,企业内部几乎所有部分和职员都有可能参与到软件实施中,面对多部分的授权局面,治理型和决策支持型软件均提供了强大的授权方案,按照权限级次不同,我们主要把电算化环境下的软件操纵权分为三个级别,即功能级权限、数据级权限和金额级权限。功能级权限主要用于对操纵员进行功能级权限的分配,比如授权某人具有总账模块“制单”权限,数据级权限用于对操纵员进行字段级和记录级权限的分配,比如授权某人在总账模块仅能编制收款和付款凭证的权限,金额级权限是在数据级权限的基础上,对权限的金额级控制,比如限制某人仅编制单笔金额不超过1万元的凭证。数据级和金额级权限都是对功能级权限的细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内控,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单位固然实施了治理型或者决策型软件,但却因没有充分利用好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权限设置功能而使得系统应有的内控措施没有很好的发挥,大量投资购置的治理系统并没有真正发挥在现代治理中应有的作用,终极导致单位内控的风险增高。所以,本人以为全面把握现代治理软件的操纵,充分利用好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权限设置方案,构建电算化环境下缜密的内控系统也是目前内控工作改进的重要内容。
3、完善数据操纵治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
操纵治理制度是针对每一个上机操纵会计软件的职员而制订的,主要用来规范每一个操纵职员的行为以及各自之间的权限限制。除了软件对操纵方面作了一定的内部控制设计以外,制订并严格操纵治理制度,将会有效地保证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操纵治理制度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1)操纵职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尽管软件一般都已有用户治理功能,但其用户治理的设置是由人工进行的,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对操纵职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加以规定,用来在用户治理的设置和具体的操纵中执行。
(2)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进计算机的措施。如规定原始凭证必须经有关审核职员审核并签章后才能输进计算等。
(3)预防已输进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如规定已输进计算机的凭证需由审核职员核对并签章后方可登记机内账簿等。
(4)建立必要的上机操纵记录制度。使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每个会计操纵职员的机号、登录日期及时间、所做的操纵等情况,并经常性查看日志,检查有无异常情况,监视系统操纵。
(5)根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业务要求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设立各个电脑操纵岗位,如系统维护员、系统治理员、数据审核、数据复核、会计档案治理员等,明确岗位职责和操纵权限,使每个操纵职员只能在自己的操纵权限范围内进行工作,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正常顺利的工作,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正确、可靠。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实施将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必须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完善电算化环境下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一步规范单位的会计行为,进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保证其对单位内部治理与外部信息服务的作用。
篇10: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目前,我国的桥梁施工等类似的大型工程,在其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均采用比较传统的文字、表格、数据以及网络绘图等2D形态的施工组织设计。传统的2D施工组织设计在现今时代的发展下已经不能够满足施工工程的需求,其并不能够直观的对信息进行表达,只有具有高专业水平的设计人员方能够进行恰当的理解,不利于施工当中对施工进度以及质量进行恰当的控制。但是,现今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利用相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能够对2D以及3D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利用先进的4D理论在众多大型的工程设计当中发挥比较明显的功效,使得工程施工能够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对各方面信息均能够实时的进行控制。
1系统开发的基础以及结构
1.1系统开发的基础及相关层次结构
在利用4D理论进行系统的开发当中,同时利用了相应的ActionScript和Java为主的开发语言,能够被广泛的引用到各种类型的平台[1]。我国桥梁建设当中的三维模型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Flash3D的建模技术,4D理论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比较科学的丰富。由于现今在桥梁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当中需要大量的应用网络以及数据处理技术,因此需要建立比较大规模的数据库,由此便应用了相应的SQLServer数据库对施工质量管理当中的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2]。该系统在某些层面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其运行的过程当中必须考虑到其他层面的因素,例如对其他管理系统的相互兼容。制定出比较基础的运行模式后,该系统需要用户利用一定的浏览器FlashPlayer插件,以此为依托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及交互。
1.2系统数据库设计以及结构
JDBC与相应的数据库进行交互的过程当中,桥梁施工工程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需要采用相应的Hibernate对JDBC进行其对象的封装工作,由此,进行设计的人员方能够根据被使用对象的特点以及编程思维进行数据库的相应操作[3]。
1.3系统主要类设计及结构
(1)构件类库图1对该系统面向对象思路以及方法进行综合考虑后所建立的类库结构模型。主要将系统的信息管理分为了两个主要的部分,即资源以及模型。在资源当中包含了大量的照片以及文档,在模型当中主要包含着条形图包、桥梁模型图包、系统展示图包和工期设计图包。
(2)构建基类系统所面向的对象能够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产生一定的继承和衍生思想,因此需要建立比较同意的基类进行相应的控制,同时需要对基类当中的变量以及函数进行基本的、恰当的定义。该函数当中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对流程图、地图名称、桩号、树节点操作和模具绘制等方面进行控制。
2桥梁3D模型的相关建立
2.1镶嵌背景
利用4D理论对桥梁施工当中的质量信息进行恰当的管理,需要具有比较立体的桥梁模型。为了使桥梁施工当中的桥梁模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首先便需要对系统实行的背景进行比较科学的镶嵌,使用的镶嵌技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本文当中所采用的.镶嵌技术为Flex背景图片镶嵌技术[4]。该技术需要将某桥梁工程相关背景图片恰当的镶嵌入框架之内。由此,施工当中桥梁的设计更加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给设计者以及施工者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2.2建立模型
在镶嵌背景后,对工程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使桥梁施工具有初步的理解以及设计概念,同时能够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恰当的应用。而后,利用相应的Alternativa3D当中引擎中的点、线以及多变行等多种元素进行相应函数的绘制,便于建立相应的桥梁空间立体模型[5]。该做法便于对桥梁模型当中的每一个不同单元进行恰到好处的控制,避免出现细节方面的问题。将桥梁空间立体模型的不同单元进行重新组合,便于对桥梁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的分化以及设计,能够使桥梁空间立体模型的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另外,在设计桥梁空间立体模型的同时,需要恰当的使用光照以及纹理的映射原理,对桥梁空间立体设计增强真实感。
2.3显示三维模型
在桥梁空间立体模型初步建立成功后,需要对建立的X、Y、Z坐标轴进行相应的变换,即在建立成功后,显示的是比较立体的空间模型,设计者需要将其充分的转变为图纸上的模型,每一部分的数据、颜色、材质等均不能够发生改变,可以说需要对桥梁空间立体模型进行恰当的屏幕――图纸的转换[6]。
3基于4D的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的实现
3.1桥梁施工管理当中4D模型的建立
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所面对的对象进行了新进度信息、质量信息以及材料信息等有关桥梁施工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进行了传递,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三维模型的整合,使其初步具备了4D模型的效果,从而对桥梁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的仿真模拟,更加具有可视性,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以及优势[7]。由此可见,基于4D的桥梁工程质量信息数据的管理能够对桥梁施工的进度进行七档的查询,对桥梁施工的信息以及质量进行恰当的整合,从而实现了对桥梁施工的三维可视工作的管理,具有比较先进、科学的特点,能够被广大的桥梁工程所应用。
3.2绘制施工进度图
目前,我国的桥梁工程建设当中比较重视对施工进度图的绘制,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了双工期对比的形式进行施工进度图的绘制。在绘制施工进度图之前,首先需要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始计划工期进行了解,对其每阶段的进度进行探讨,来分析每一个阶段施工的难度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按照施工组织计划的工期以及自行调查的数据相互融合后的结果进行施工进度图的绘制。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将施工过程当中的计划时间作为总轴长,将每一日的工作进度安排作为步长,同时将各个构建当中出现的工期计划在总体的时间轴上用比较特别的标志进行标注,使其凸现出来,便于施工当中的施工方按照该施工进度图进行施工工作的安排以及开展,具有一定的数据依据。
3.3采集施工质量信息
整个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当中需要具备基本的施工质量信息采集模块。在进行施工质量信息采集工作时,并不只有相关的数据可以进行采集,更需要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矢量文件等[8]。上述施工信息的来源就比较丰富,数据的格式比较复杂,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整理、分类以及统一管理。在桥梁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输入当中,信息的输入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即一般信息、实时信息、已有信息。首先,一般信息的输入。一般信息的输入由相应的界面输入和文本导入而完成,对各方面的文本数据、声音、图像、图片以及矢量数据进行恰当的多源处理。其次,施工现场的实施信息输入。第一先要对施工现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的采集,而后采用与一般信息输入相同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或者可以采用相应的手持PDA对现场采集的信息实时进行输入,后通过无线远程等电子处理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输出,使其能够用过USB直接传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再次,已有的施工质量管理数据信息输入。该项数据信息传输手段目前已经被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应用,并逐渐在其实际的施工当中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3.4分项、分类展示质量信息
3D状态下的建筑物在基于4D的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当中,能够将其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的相应验收标准分为检查、分布和分项等相关的轴线。另外,在分类、分项展示质量信息中,利用查询和输出等检查手段对分布与分项的工程信息进行适当的核定,对质量的标准信息和原材料的信息等及时进行检验[9]。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的分项与分类展示,首先应该制定规范的展示表,对展示表的内容进行严格规划。一般情况下,质量信息的展示表中需要包括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工程负责人、工程施工执行标准名称以及编号、桥梁施工质量验收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对桥梁工程检查评定的记录、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的结果、监理单位的验收结论等多个方面。该系统的用户亦可以通过质量信息的分类、分项展示进行较准确的施工进度查询。
3.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4D的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个分项以及分类的工程信息进行恰当的整理与归类,其前提是需要具有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使咨询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各个专家及时对各项指标的单位权重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已有的施工工程质量检测的结构与各位专家的评价进行融合,制定比较合理的、科学的评分体系。该评分体系能够有效的指出该指标对全局的影响,其评价的结果能够使所有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恰当的把握。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4D的桥梁施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当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桥梁施工以及质量管理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关键技术,更需要通过多方面模块的相互配合而完成。首先,需要对桥梁的3D立体模型进行恰当的分析,对其施工进度进行掌握,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4D立体模型。其次,具备了初步的4D立体模型后,需要对桥梁施工质量的信息、施工现场的即时信息以及已有的施工信息进行恰当的输入,确保能够及时进行查询以及可视管理。最后,在上述分析进行验证后,可以确定,基于4D的桥梁施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施工当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为桥梁施工的大型工程提供可靠的质量管理依据。
篇11: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前言
作为实现对学院教职工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效的策略,使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教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1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2.1标准化原则
由于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庞大与复杂的信息,存在不同复杂的情况,站在系统内部建设的角度来看,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是保证内部兼容性的重要手段;站在整个数据化校园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级管理平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与众多系统相配合,包括教务、学工、财务等等,共同实现基础数据源的构成,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进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2信息化原则
为了加速建设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使全校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以推动,就必须遵循流程化原则。信息化在人事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使人事资源管理中的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管理、人员考核、薪酬计算、合同管理、统计报表等定量工作得以简化,降低工作难度,其设计方式采用工作流,实现了系统中各项业务的形式流程化,同时对人事资源管理定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业务流程得以明确定义以及完善优化,使得现行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改进得到有效反馈,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保障了服务质量,使人事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朝着职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3安全性原则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网络安全性。系统根据学校网络中心的需求,部署统一的防火墙,将TCP/IP协议应用于网络传输与通信。全校教职工必须通过学校的信息门户访问,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才能够得到相关的服务。第二是数据的安全性,应包含数据库全备份、数据库增量备份、应用系统日志备份、操作系统备份以及应用系统备份。
2.4开放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不同网络协议应能够应用于系统,实现多种网络产品的互联与多种数据库系统的转换。以此使得网络应用环境的集成性与网络可操作性得以强化,接口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此外,用户构造信息集合信息项也应能够在系统中得到应用,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人员类别的设定,实现管理的分类。
2.5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通过对成熟、可靠的技术的运用,并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例如实用性、性价比、使用寿命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等等,使系统建设得以强化。
2.6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对网络进行强力的管理,确保其可维护性达到一定水平,确保用户界面友好以及网络功能透明化,降低操作与学习的难度,为管理与维护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7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相结合原则
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系统中会存在大量的重要信息的存储、处理与传输。鉴于此,就必须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加强系统各个环节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提高对这些环节要求,具体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等,应实现技术设计的优化与管理机制的合理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入手:①物力安全。首先,要对产品与设备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选择的维护功能应具有成熟型、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同时相关产品与设备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此外,系统容错与备份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病毒的防治与系统故障的恢复。②存取控制。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传输系统的选择应注重存取控制功能的提升,还应结合学院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户权限的设计得以优化,进而实现安全保密性的同时,完成信息的共享。③安全保护。人事信息包含了的内容与个人与学院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保证人事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在人事信息自动化管理工作中的实现。为此,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8易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遵循易用性原则,采用先进的,具有简洁界面的浏览器,提高操作的灵活性,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应实现对可视化多媒体编程风格的运用,使界面得到统一。
3现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开发与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大部分学高职院校的人事业务的完成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缺乏信息化建设。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人事工作在方式与理念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现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3.1系统封闭性较强
虽然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构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分工,并实现了众多管理系统的建立,例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存在独立性过强的问题,它们的互联互通并没有实现,难以进行数据共享。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在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系统中的已有数据时存在较大的工作量,系统操作只有在单机状态下进行。这种方法在数据的收集与积累方面难以实现分类整理的科学性,并且数据储存也不具有统一格式。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体系与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使得数据冗余与差异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质量的完善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3.2系统功能具有单一性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然而就现行的系统而言,其功能仅仅停留在输入、存储以及修改等等,查询业务也相对简单,并且只在教职工档案管理与工资管理中的基础业务中得到应用。由于信息的加工与分析无法实现,因此在人事管理核心问题的决策方面,现行系统就能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具体而言,目前采用的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查询与职工个人工资情况的修改等,年发工资总额的增幅等方面的计算难以实现,进而无法对比本单位与同类单位的平均工资,单位内部不同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也得到不到有效分析,进而使得人力成本与学校效益间的损益关系的计算难度加大,用户的决策无法结合系统的信息来实现。此外,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对个人基本情况的静态查询,系统中动态信息的变动难以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学历变化情况、部门变动以及职务职称变化等等,相关表格的生成更是难以结合实际需求得以实现。
3.3系统智能化缺失
虽然管理人员开展事务性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行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偏低,无法主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尤其是对于需要在近期完成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耽误物这些工作,就会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3.4资源查询的规范性不足
目前,教师在对其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信息的查询中只能采用传统的手动操作方法,这就对人事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5信息准确率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相关人事档案工作保护不力的问题,使得这些档案记录的完整性缺失。对教师状况的确定中仍采用手动查询的方式,这是基于大量资料的翻阅完成的,同时造成办事疲劳的几率非常高,进而对正确率造成影响。再加上有的教师信息的记录资料采用的存储形式为Word与Excel等电子表格,这就导致数据与信息的分散性与隔离性较强,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进而使得信息查询的效率与数据分析的集中性受到影响,对学校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力资源与物质投入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
篇13: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首先,为了使教职工信息管理的统一性得以实现,应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对人事基础信息进行考虑,同时人事资源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中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等等,如此才完整记录教师在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使多部门进行数据登记的情况得以避免,此外也使多部门对同一部门提供所需数据的情况得以避免。其次,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应确保资源数据的共享得以实现,并且加强信息资料的网上传输,最大程度的减少复印佐证材料的情况,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此外,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基于完整的基础资料,实现对数据查询统计功能的完善,并且实现直观、丰富图形图表的形成以及分析的动态进行,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格式导出数据,为电子统计的保存提供便利。
篇14: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首先,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庞大信息资源库的构建,具有集中整合全校教职工个人信息的功能,对于人事异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掌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与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教职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人员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大降低人事管理难度,实现对教职员工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有效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并代替了传统的Office组件中Word、Excel等电子文档的操作模式,各类数据的保存与更改更加准确与及时,数据更新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历史数据得以有效保存,为以后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现阶段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较为复杂与困难的工作包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师资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年报以及高等院校基层报表等等,这些工作采用的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障,还无法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自动汇总、分析数据的功能,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较低,能够轻松的进行类别的汇总分析,使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汇总全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同时还有相关佐证材料可以查证,如此使得原始档案查找方式得以改进,通过电子档案的调整来核查信息,就可以实现教职工提职资格审查、职称评定的资格审核、科研成果的申报和退休人员的审核。如此一来审核的效率就得以大幅度提高,纸质档案的翻阅得以减少,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存,为其完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15: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应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情况,优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具体包含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劳资福利社保管理系统,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才招聘管理系统,培训进修管理系统,校内人事调配管理系统,评奖评优及人才管理系统,提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等12个模块。
6结语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与各院校自身的特色与需求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为了使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为人事人才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就必须严格遵循信息化发展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水平,使学院更具活力与竞争力。此外,还应针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 任职转正鉴定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系统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人民大学自我鉴定2022-05-06
文化建设发展论文2022-05-06
论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2022-10-26
护理专业语文专业模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2024-03-23
交通运输论文范文2023-09-0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2022-11-13
普通师范文科二本2022-11-13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登录河南入口2022-05-08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2022-08-01
新世纪军旅剧的创新与突破的论文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