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题

时间:2023-11-19 07:53:4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读书三题(精选6篇)由网友“shecong1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三题,欢迎阅读与借鉴。

读书三题

篇1:读书三题

一、谈读书

读书的话题,不知有多少人谈过。但别人怎么谈,都是别人的感受。我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浅薄也好,雷同也罢,都是真实的自我。

首先,为什么读书。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目的。对于我,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孤独,二是为了写作。

如果一个人独处静室,什么也不干,该是多么地难熬啊。此时,如果有一本喜欢的书可以读,那么,孤独就会变成一种幸福。一个人沉浸在书中,思绪穿越千古,飘过万里,神交古人,对话天涯,暂时忘却世间的营营,让浮躁的心灵暂得片刻的安宁。当身心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时,名利已不能把它浸染。“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凑累遣,戚谢欢招。”

如果因为没有精力而不能读书,那么,读过的书就成了一种回味,一种思想的酝酿。你可以在假想中和某个大师对话。他会告诉你人生的真谛,指点你的迷津,像拨云雾而见青天。你也可以默诵一首诗,一段话,一篇文,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文字也就成了生命流动的源泉。你也可以和大师辩论,指出他的错误和缺陷,让他服从于你的思想。时间就在这样的假想中流过心灵的荒野,撒下花草的种子,变为一片绿洲。

孤独时也可以去打牌,去下棋,去与朋友玩乐,但曲终人散后,依然会有落寞感。有时我想,浩瀚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太阳。它会不会孤独?其实它不会,因为它本身具备了无穷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滋润万物,更足以强大自己的心灵。只有心灵强大的人才不会孤独。所以,外在的欢乐不是真正的孤独的解药,只能治标不治本。贾岛在《宿山寺》中写道:“绝顶人来少,松高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尝闻。”这个住在绝顶上的高僧,会不会孤独呢?当然不会。因为对佛的虔诚已化为强大的动力,足以让自己达到圆满的境界。所以,他不需要外在的事物,他已把与世隔绝的孤独变为享受。而我们俗世之人,如何来强大内心呢?最佳捷径就是读书!因为文字里有温度,有灵性,有阳光,有花香……

喜欢写作的人,读书的另一目的就是为写而读。在书中获得知识,获得灵感,获得思考的能力。我也不例外,学习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并从中学到各种文体的写法,然后用之于自己的作文。当思维枯竭时,就去读书,灵感会不知不觉地到来。知识的丰富会让你文思泉涌,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提高你的思考能力,让你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来找出最本质的东西,透过表象审视真相,像从平静的深潭里一眼看见水底的沙石。只是这种能力我还非常欠缺,还需要进一步阅读。这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像数轴上的抛物线,无限地去靠近那个极限,却永远也不能到达。

明确了读书的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读什么书。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些成功人士会列出一些必读书目,或者哪一类的书。比如名师闫学,她强调老师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这三个方面,你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时,她又强调非经典不读。另一名师陈琴和著名教育家陶继新等人也强调读经典的书。有些人甚至直接开出了必读的书。比如《论语》《道德经》《坛经》,(这三本书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红楼梦》(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等等。另外,闫学,陈琴等人又强调读有坡度的书。比如陈琴说:“杂志,我也看,那是副食。主食还是这类有挑战程度的书。”其实无论别人怎么提,那也不过是他自己的爱好而已。所以,读什么书,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定。对于我,曾想读大量教育专著,曾想读大量世界名著,曾想背大量唐宋诗词,但终于没有做到,只好随性而至。不过,我也有一个原则,尽量多读诗词,多读名著,多读鲁迅的作品。如果做不到,那就只读诗词。如果连读诗词也做不到,就自我欣赏自己引以为荣的文章。

接下来,你还会遇到一个问题:怎样读书?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方法。鲁迅喜欢跳读,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来读。有人喜欢精读,读深读透。《弟子规》中强调这本书读不完,就不要读别的书。“此未终,彼勿起。”有人恰恰相反,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苏轼强调先把某一类的书攻破,再去读其他类的书。又有好多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就喜欢边读边做笔记。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他们的做法只能给我们提供借鉴。我们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有句话说:“多读书,读好书,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我自知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读深读透,于是就一边践行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一边“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不仅是对读书的一次整理,也可以避免一段时间后忘得一干二净。因为重读读后感,也是对所读书籍的一次重温。

读书是有境界的。作家蒋子龙说:“读好书如遭遇一场恋爱。”闫学说:“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古人说:“养性莫若修身,至高无如读书。”对于我,却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既然达不到至高境界,只好退而求其次。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就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比如,课间几分钟,我常常拿起学生的一本书,看上一会。枕头下天天放一本书,偶尔看一会。有时想起某个问题,也从书上找一找。偶然有精力时就多看一会。虽然做不到像呼吸一样自然,但至少每天读那么一点。有人每天为自己定下一定的数量,我却做不到,别人的境界我也只能望尘莫及了。不过,我想,只要读着,就是一种境界,哪怕每天只读一页。

所以,读书,不必去学他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爱好,马上行动起来,并坚持不懈,才是最重要的。

二、厚积而薄发

世界上有没有一本书,让人读过之后就能获得无穷智慧呢?如果有,那你绝不可能只读一遍。传说中有某人得到一本神话般的兵书后就成了天下无敌的军事家的故事。武打电视剧里也有什么武林秘籍一类的书,像葵花宝典、辟邪剑谱等,得到的人即可练成天下第一。但却没听说只读哪一本书就能成为名家。比如,只读《论语》,能成思想家吗?只读《红楼梦》能成小说家吗?只读《孙子兵法》能成军事家吗?注意,我说的是“只”,而不是读过好多书之后,再对某本书进行精读。所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是凭三分钟的热度就能一蹴而就的。

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就是大量阅读,“约取”可以理解为取其精华。“厚积”是坚持不懈,长期积累。“薄发”是一点一点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两个重点:大量阅读和取其精华。其实,何止苏轼,很多成名人物都强调过。因为他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比如庄子就说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世人好像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做起来又背道而驰。例如我们的学生,一学期就学那么二三十篇课文,却期望他们能考一个好成绩,能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有很高的写作能力等等。这和只让他们读一本书从而获得无穷智慧有什么区别呢?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结果当然也不尽其意。好多有志之士已经开始践行海量阅读了。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

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能否不读书或读少量的书就成为大作家呢?这样的例子恐怕现在还没有,至于将来有没有,谁也不知道。不读书,也许能写出作品,但很难写出既有深刻意义又文辞优美的作品。因为没有人不通过学习就能成为天才。

“书”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作者写出来的书或文章,既有印刷出来的纸书,也有网上的。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三、人自身的经历。真正有内涵的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写出来的书,而且洞察了自然和社会,并且自身经历丰富。这三点相互融合,然后才能达到“厚积”。

真正会读书的人,不在“博观”而在“约取”。所谓的“约取”不仅仅是少取,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融合进去,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而在自身的能量上提高一个台阶。或者说通过读书而获得智慧。一本书尽管很厚,也许可取的并不太多,这就需要取舍。取对自己最有用的。“取”和吃饭不一样。吃饭需要摄取身体最缺少的能量。而读书则应该摄取自己最占优势的能量,让优势更加扩大,集中一点进行突破,要重点进攻而不是全面进攻,更不是查缺补漏。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读一类书。你可以博览群书,但要有重点的摄取。所谓“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发”是厚积之后的运用,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再用之于实践。“厚积”就一定能“薄发”吗?不一定。比如熟读兵书的赵括和马谡,不仅未能“发”好,而且身首异处。因为他们的“厚积”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没有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只学知识,而没有创新。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背诵了很多诗,或者说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读和不读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也常看到,有些人也读了很多书,谈起来头头是道。但他们仅仅是在谈别人的东西,却没有自己的见解。这也就是没有把知识变为智慧的结果。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人说,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钻出来。“读进去”是读深读透的过程,“钻出来”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是“发”的前提。

“发”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在一张试卷上考出好成绩,是“发”。作家通过读书和生活阅历写出好的作品,是“发”。做官的根据当地实际找出让老百姓富裕的路子也是“发”。等等。至于我,通过阅读和积累,锻炼出自己的思考能力,然后写出自己较满意的文章,就是我的“发”。

“发”也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步登天。“发”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厚积”。所以,当你写文章的时候,不要想着:我要写一篇千古名文。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行了,至于是否是名文,是否能流传千古,那是读者和后人的事。就是王勃,当年写《滕王阁序》时,也不一定能想到要写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他不过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真实地写出来而已。所以真情的流露是“发”的关键,无病呻吟是“发”的大忌。

说了这么多,好像我自己已经“厚积而薄发”了。其实不然,这只是我的一种向往而已。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过“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句。意思是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会从内向外散发一种书卷气。这样的气质,表现在外面,是庄重优雅,言谈举止不同流俗;表现在内心,则淡定自然,宁静深远,如一谭湖水,一轮明月。心灵时刻浸润在水光花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天心月圆,华枝春满。就像陶渊明在《闲情赋》中所写的那样:“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一个满腹经纶的男人,绝不会是一个粗俗的人。他不会不讲文明,不会说脏话,不会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不会见官点头哈腰,也不会侮辱轻视别人……也许他并不帅,也许他没有钱,没有权,没有世人眼中的成功,但他不卑不亢,渊博的学识会给他一种特殊的魅力,让他能坦然面对任何事情。他不会追名逐利,不会在浮躁的社会里自甘沉沦。他会远离颠倒梦想,在精神世界里追求卓越,过一种桃花源似的快乐的生活。世人也许把他看成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但他不会为了迎合世人改变自己。他践行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有的素质,就像颜渊对孔子的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真正的读书人才会有的感叹。因为只有读书人才会从书卷气上来看人,而不是从地位金钱权势上来区分人。

一个学识渊博的女人是不需要化妆的。她自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之美。而且这种美,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落,只会随才学的增加而更优雅,更沉着,更丰富,更有女人的气质。因为这是一种内在的美,是磁性的美,是超凡脱俗的美。这里面有老庄的哲思,有汉赋的典雅,有唐诗的柔情,有宋词的婉约,有红楼女子的妩媚清丽……像蔡文姬、李清照、萧红、秋瑾、林徽因、舒婷、琼瑶、亦舒、三毛、席慕容……

突然想起李清照在得病之后,下雨之时,一人卧病在床,却因读书而自得其乐的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书让病中的女子自有一番迷人的风姿。这样的景象竟然穿越千古给人无限神往。

又想起一次在河畔散步时,看到对岸一个女孩坐在河边,沉浸在一本书中的情景。周围鸟语花香,绿波荡漾,有人垂钓,有人闲玩,唯有这个女孩被书吸引,忘了一切……也许她并不知道,她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与书为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日出日落,不同的景致亦有不同的享受。不必奢求颜如玉与黄金屋,也不必奢求红袖添香,雪夜拥被不一定非读禁书。只要有一本喜欢的书,只要让心灵浸润在墨香里,秦风汉韵,唐诗宋词,净化的是一种心境,升华的是一种思想,超脱的是一种气质。以书为友,以文会友,人如书一样幽香,书如人一样深沉。“吐纳天地之气,卷舒风云之色。”“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篇2:忧国三题

忧国三题

1.已知:一说起土地我国人民就会陶醉于"地大物博".

求证:我亲爱的祖国你真的是地大物博吗?

证明:我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人多地少是我们更为突出的国情.我门的国土按人口平均,人均占有土地14.4亩占有耕地1.3亩,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面积的1/3.

结论:我们不能躺在"地大物博"的高枕上睡大觉.

2.已知:从1980年到1990年着几年间我国减少耕地5500万亩.

求证:250年后,我们的子孙还会有地可种吗?

证明:按已知条件中耕地减少的'平均速度,160年后人均耕地仅有0.42亩.250年后,我门的子孙将无地可种,将失去生存的根基.

结论:土地在倾诉,土地在哭泣,读体在哀求:"善良的主人啊,爱惜我,保护我,合理利用我吧!"

3.已知:由于烂伐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恶化,山体崩塌,江河断流,湖泊干沽,绿洲沙化``````

求证:我们应该怎样拯救我们的环境呢?

证明:我们应情系国土,为养育我们的这片热土发出疾呼,用科学的方法治理环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地球家园,比如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垃圾分类,杜绝白色污染``````

结论: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呼吁:治理环境,刻不容缓!

篇3:发展观三题

发展观三题 -领导讲话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外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升华。其实,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一、烧开水的学问。烧一壶开水,是将水一次放到一个大壶中烧得快,还是用几个小壶分成若干次烧得快?抑或用大壶边烧边加冷水快呢?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第一种方法省时间,后两种方法耗时不说,还浪费燃料。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时,经常会遇到类似“烧开水”的问题。比如,随着生产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感到水库小了、马路窄了、电网差了,这时,是“小壶烧水”,先建后扩,边扩边建,还是“大壶烧水”,着眼未来,谋划全局,就颇费思量。从短期利益出发,“小壶烧水”的见效似乎要快些,但“大壶烧水”显然更能解决长久的'问题,也更能降低建设成本。当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所谓“到位”总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大壶烧水”也不能过于超前,超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烧开水”的学问启发我们,谋划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全局意识,不能见事短、见识浅。长远和眼前、全局和局部,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二、打陀螺的常识。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孩子,都爱玩一种“打陀螺”的游戏,就是用鞭绳抽打陀螺,使其迅速旋转而不倒下。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在发展的问题上,一些地方和部门总爱犯“急”打陀螺的毛病。他们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而是不顾实际与可能,一味求快。经验表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过程,急躁不得。越急越乱,欲速不达,有时还会倒退。“打陀螺”的常识启迪我们,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往往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三、握沙子的方法。一把沙子,手握得越紧,沙子流失得越快。要想使沙子“尽在掌握”,则可掺些许水,而且用力要均匀些,轻柔些。谋求发展不仅要有热情、有勇气,也要讲究策略,讲求方法。有的地方为了“水草丰美”,不是扎扎实实地干上几年,而去实施所谓“生态搬家”的“大手笔”,孰料“生态”不仅未呈良性,反有恶化之虞。“握沙子”的方法告诫我们,拔苗助长、削足适履是不行的。科学发展观,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唯有求真务实,把握规律,方能得其要旨。这里的关键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精于协调,顾及全面。一管可窥豹,观叶能知秋,读懂弄清了这些生活中的“发展观”,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不无益处。

篇4:连词三题

连词三题

连词与关联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联词语指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在关联词语中,连词与起关联作用的副词有共性也有差异.关联词语不是区分单复句的标志.单复句区别的根本标志是谓语部分的多少.连词不仅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分句,还可连接句子、段落,甚至文章.

作 者:李群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 “”(9) 分类号:H1 关键词:连词   关联词语   作用  

篇5:爱国主义教育三题

爱国主义教育三题

1981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982年7月中宣部和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提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到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直至1994年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十几年来,我们边学习边实践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学教育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只有植根于民族的土坡中,才能长成自家的大树;只有翩翔在传统文化的天地中,才能有勇气、有智慧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文明。

我认为,作为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日久天长,只有坚持以辩证法为指导,才会发挥出深入人心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

上情与下情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是从上级的文件拈神出发,还是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什么教育,都要具有针对性,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共性。

同理,进行爱国主义教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问题出发,江握学生发展的脉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割干半功倍的实放。

现在的中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传统,乃至文化思想、人文特神、道德伦理等等知之甚少,根底极浅,尤其对中国文化给予欧洲、西方和全世界的影响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接触面广,信息源多,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近年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这一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对我们国家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忧心仲忡,对民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端正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现实、辉煌与忧,枣的认识,以我们的真恃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的见去教,倾心尽力、感同身受地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教,学生是会受到震撼、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的。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能懂得“儿不嫌母丑”的意义,就可以激发出为祖国的富强而发陪成才的强大动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比较,学会从本质上、发展上、内在联系上看问题,学会不被暂时现象、局部现象、甚至假象所困惑而陷入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

上情为指导思想,下帖为出发点,方向上必须符合上恃精神,实践必须切合下肝实际。上情与下俯结合,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历史与现实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问题,也是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其展的问题。无疑,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手段。而发展只新又是使民族丈化生生不已、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用时代精神武装民族群体、促进民族的新觉酿、扦全民族的文化囊庸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使命。

人民日报1981年评论员文章即为我们开列了82位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的名单,他们的光辉思想、宏伟业绩、代表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大部分在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和其他课上要讲到,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新编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化”内容加大到占三分之一部分,这是十分正确的。我校自上学期开始,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系列教育为纲,每周升旗仪式上,由书记校长带头,行政干部参加,分别按规定题目结合学生实际致辞。本学期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新时代的新公民”为中心主旨,安排20个题目,每班轮流就一个主题研究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写出文章,推出代表向全校学生宣讲。由于融合了自我教育,因而较好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动人事迹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它们与学生生活贴近,易为学生接受,更有时效。我们曾在谋内外组织学生学习过机械专家王运丰(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油画家袁运生(理由:《痴情》)、林惠琛大夫(见《祖国,祖国》)、栾弗教授(见《追求》)、大学生张华、工人赵春娥、巾帼志士张海迪、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解放军徐洪刚、美籍华裔学生张士梅张士柏姐弟等人的业绩,不断鼓舞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赤诚的心,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限于学习英雄人物,我们还适时介绍诸如鲁迅、郭沫若、李四光、华罗庚、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周培源、徐悲鸿等等前辈的经历,用《中国移民的六大幻想》、《外籍华侨的心里话》、《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等等材料进行教育,讲清“物去乡则益贵,人去乡则益贱”的道理,砥砺学生的爱国志向。

我国各条战线有多少英雄儿女、杰出人才为我们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爱国从何做起?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何做起?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最好答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一面旗帜,二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教学可侧重庆史方面,而德育应该侧重现实。

辉煌与忧患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问题,也是事关实际效果的指导思想问题。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屈的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今的大好形势,特别是高新科技在若干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鼓舞人心的巨大成果,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局限于此,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则是“养忧遗患”的弊病,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其实,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萃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爱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孕育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发愤图强的动力。

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口众多。上次人口统计为11.58亿,1993年底为11.85亿,实际上已达12亿。人口是资源,也是包袱,现在的公式是:人口一教育=包袱(沉重的负担)人口十教育=资源(巨大的财富)关键在素质,素质在教育。我国是个文盲大国,第三次人口统计我国文盲为235820002人,第四次统计为总人口的`22.27%。80年代末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亚洲“四小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的40多倍!

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但与实际需求差距极大。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867亿人民市,’而美国为3530亿美元,是我国的163倍!

教育影响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又反过来影响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难解的怪圈。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今日世界各国贫富的差距根本上是知识的差距、科技的差距!

日本《钻石》周刊预言,即将而至的社会是脑业社会,主导力量是灰领脑民。

我去过大西南的云贵川,大西北的陕甘宁青(延安、会宁、盐池、乐都等地),解放至今,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发展了,但仍很贫穷,教育方面仍困难重重。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要忘记,全国还有8000万人不得温饱,每年还有几百万儿童失学!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唯有真实的苦唯,才能驱逐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弱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罗曼・罗兰语).“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知耻,要懂得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危难;发愤,愤者不平之气也,发而为之是一种力量。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曾经改过,后来全国人大又决定改回去,仍用田汉同志的原词,其用意恐怕也是要我们全国同胞警醒,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我们曾以三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赵新先的事迹教育学生。当年赵新先带领6人小分队,贷款500万,硬是从开荒拓地开始,不怕穷,不信邪,走出地平线,冲向全世界,8年时间,成为拥有9大行业、百家企业、11家海外公司、34亿国有资产、上缴国家利税十几亿的跨国大集团。他当过亡国奴,参过军吃过苦,上过山下过海。他创立的“三九”就是999,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九一八国耻日,这就是他为南方制药厂定的厂庆日。实业报国,扬威世界,“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知耻”以后迸发出的超人勇气,这就是“发愤”以后煅就出的英才,这就是爱国生义在他身上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我们现在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学生正好在世纪之交走向社会。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进行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学习、为国家强盛成才的教育是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左”的思想干扰,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长期以来,那种空泛化的口号式的说教、形式化的运动式的教育严重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如何以改革的意识和求实的精神,去探索适应新时期的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就历史地成为了亟待我们教育管理者攻克的重大课题。显然,.这个攻克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以上仅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学教育的一个侧面。爱国主义教育问题,透谈一孔之见,希望就教于各位同行,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篇6:人生三题

。。。。。

纪德(1869-1951)一生写了六十年的是记,以上的'话是写于年轻时代的。

谁没有年轻过?年轻是一个幻想和梦想的年龄,也是一个多变的年龄。今天有满脑子的宏图大计,明天要能是一服子的空白;今

校园三题叙事散文

故乡三题

《练习5》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三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欣赏

下册基础训练 3 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5的教学设计

从语文试卷看语文教育

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关于语文试题作文分析

读书三题
《读书三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读书三题(精选6篇)】相关文章:

高校试卷质量分析范文2022-09-30

初三语文试卷2024-01-15

初中数学试卷的分析报告2023-10-06

白居易《浔阳三题·庐山桂》唐诗鉴赏2022-10-16

《练习一》的教学设计2022-12-14

三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2023-06-26

《练习7》教学设计2024-04-22

试卷分析范文语文2023-06-15

小学四年级寒假作业部分答案参考2023-09-16

四下教案 练习22023-10-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