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翻译(合集11篇)由网友“youme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为学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为学文言文翻译
为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 有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
天下的事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做,那么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易的事也就变得难了。人们做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学习,那么难的也就易了;如果不学,那么易的也就难了。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 其中一个穷,其中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朝佛,你认为怎么样?”
富和尚问:“您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带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去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条船沿着长江顺水而下,还没有能去成呢。你凭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朝佛的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反而能到达了。人们立定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读书的难易关键是学与不学。
论据 两僧去南海朝佛 贫者条件差,但敢于去(为),结果成功了。 富者条件好,但不愿去(为),结果失败了。
结论 从两僧成败对比的实例,证实“做”(为)是决定因素。
通过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说明主观努力对成败的作用,启示人们只要刻苦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成功。
二、重点字词句
1 通假字
越明年(“越”通“及”,到了)
2 常用词理解
(1) 子何恃而往
“子”,古义为“您”,与今义截然不同。
(2) 越明年
“明年”,古义为泛指的“第二年”,与今义略有不同。今义指当年的第二年。
(3)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与“哉”组成反问句,译为“难道…..吗”。
“顾”还有其他解释详见《陈太丘与友期》一课的“多义词辨义”。
3 多义词辨义
(1) 乎天下事有难易乎(吗)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当于“然”;宜乎,当然。《爱莲说》)
(2)为为学(做,引申为“进行”,“从事”)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3) 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它”,指事情)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蜀之鄙有二僧(的)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之”还有其他用法,见《陋室铭》中“多义词辨义”)
4 句子翻译
例句1子何恃而往
分析:“何恃”,是表示疑问的倒装结构,即“恃何”(凭什么,靠什么),翻译时注意。
例句2贫者语于富者日
分析:“于富者”是介词结构。文言中,介词结构往往移在动词之后,翻译时,应将介词结构放在动词之前“于富者语”,翻译为“对富者说”。
篇2:文言文为学翻译
文言文为学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字词解释:
为学:做学问,求学。
资:天资,资质。昏:头脑迷糊。逮:到,及。材:才能。庸:平凡,平庸。
旦旦:天天。怠:懒惰,松懈。
倍:超过。屏弃:摒弃,舍弃。
圣人:指孔子。道:思想,言论。卒:终于,最终。鲁:迟钝。
用:用处,功用。岂:难道。常:不变的,固定的。
鄙:边境。
语:读四声,告诉。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用的一种器具。
买:花钱雇用。下:往下游走。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篇3:为学课文翻译
为学课文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译】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我的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才能,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自己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失败。昏昧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昏昧和平庸限制,而不知疲倦、努力学习的人,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篇4:为学原文及翻译
有关为学原文及翻译
有关为学原文及翻译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 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为学》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篇5:《为学》原文和翻译
《为学》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篇6:《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原文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 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篇7:为学原文翻译
为学原文翻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 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作者简介
彭端淑(16-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篇8:《为学》原文翻译
《为学》原文翻译
[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1〕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4〕。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5〕,虽子羔、原宪之贤〔6〕,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7〕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译文]
一个人读书做学问,如果不日日进取,就必定会一天天退步。[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难有作为。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习惯那里的世俗而不知觉醒。[如果]不幸处于穷困和偏僻的地方,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这样]可以与古人会合[一样],以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六七,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见],即使是象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最终对国家是没有帮助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凭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是一种勉励吗?
篇9:为农翻译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此诗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欲告老还乡过着农民的生活愿望,实则不能,为作者自嘲之作,下面此诗的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为 农
作者: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为农主题思想:
《为农》是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后开始安居成都草堂时所作之诗,表达了作者想告老为农求道的生活愿望,但他终不忘国事。其实这是作者无奈的自嘲罢了。
篇10:为农翻译
为农字词解释:
⑴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如高适诗“汉家烟尘在东北”。这时遍地干戈,惟成都尚无战事,故曰烟尘外。
⑵从兹老: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终老之意。
⑶赊:远也。国:指长安。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即此可见。
⑷勾漏令:指晋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见《晋书・葛洪传》)。杜甫自言不能如葛洪一样弃世求仙,所以说懒。其实是一种姑妄言之的戏词。
为农赏析:
这是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天下大乱,而“锦里”(即锦官城成都)不在乱中,故说“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是作者身之所在,是个寥落的江村。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为下文作铺垫。后面四句,表现为国设想渐远渐荒唐,也渐使人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极其无奈的自嘲。杜甫不会真下决心“为农”而“从兹老”,更不会下决心追随葛洪故事去学炼丹砂。这是愤世之言,不可坐实。从“去国赊”可见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
此诗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11:何以伐为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作者】孔子及弟子【朝代】先秦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 《为学》教学设计
★ 为学课文翻译
★ 友人的阅读答案
【为学翻译(合集11篇)】相关文章:
《蜀鄙之僧》教案2022-04-3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2023-08-25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注释2023-02-27
带翻译的古代励志格言2023-12-05
《送东阳马生序》难句解析2022-05-07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2023-05-11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2023-06-09
《朱竹君先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12-07
文言文学22023-03-28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