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共11篇)由网友“虛室”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阅读答案《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 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 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分)
答: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参考答案
1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4.材料一。(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阅读答案
2.为什么中国当代没有文学大师 阅读答案
3.《不为什么》阅读答案
4.《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阅读答案
5.《为什么下雨天睡觉特别香》阅读答案
6.《我为什么打你》阅读答案
7.《贫困不是理由》阅读答案
8.《一心为何不能二用?》阅读答案
篇2:《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 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分)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参考答案:
1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4.材料一。(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
篇3:进士不读《史记》阅读答案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②读书时,有岸然③来者,则一老甲榜④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⑤,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塾:学堂。③岸然:严肃的样子。④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⑤佳:好的,美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史记》对______
(2)不数行____________
(3)遂取书阅之________
(4)辄弃去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中的老甲榜是怎样对待它的?(可以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让你联想到哪种社会现象?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回答(2)几(3)于是(4)就
2.(1)太史公是汉代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意对即可)
3.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或:读了没几行,就丢下,并且认为这书不见得好,读了没有好处。)
4.有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越发显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而闹出大笑话。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都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否则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篇4:进士不读《史记》阅读答案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篇5:进士不读史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进士不读史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②读书时,有岸然③来者,则一老甲榜④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⑤,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塾:学堂。③岸然:严肃的样子。④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⑤佳:好的,美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史记》对______
(2)不数行____________
(3)遂取书阅之________
(4)辄弃去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文中的老甲榜是怎样对待它的?(可以用原文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让你联想到哪种社会现象?读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回答(2)几(3)于是(4)就
2.(1)太史公是汉代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意对即可)
3.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或:读了没几行,就丢下,并且认为这书不见得好,读了没有好处。)
4.有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越发显出自己才疏学浅、见识浅薄,而闹出大笑话。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都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否则会贻笑大方。(意对即可)
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科技文如何阅读
考察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类题可以说是送分的题,也可以说是很多学生丢分的题。说它送分,是因为基本不牵扯什么思考性的东西,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答案;说它失分,是因为它主要考察学生的细心程度,稍不注意就会失分,而大部分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粗心的毛病!这个题的做题技巧就是,完全尊重原文,回归原文,另外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比如那些迷惑你的选项一般是什么问题,是无中生有,还是范围扩大,或者是过度猜测!
篇6:论只看不读的阅读答案
①一位学者问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替人们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和娱乐性,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一些精髓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的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相信以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辨性。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白,有助于人们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古典名著的传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地在通俗化上下功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了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文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第②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段内容和下面的提示,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说说第③段中加直线句子的含义。
“二手货”表明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不能等同于________,它无法再现________,“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表明了只看这类电视剧,获得的仅仅是________,是很难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曲线的两句名言是证明什么观点的?引用名言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的“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它比喻读书只有反复思索,反复品味,反复咀嚼,才能抓住内容的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说“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举出你读书的例子,谈谈读书时花力气咀嚼、思考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摆出问题的严重性,说明论述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2.文学作品的原作,精髓,直观感受,真正亲近文学名著的
3.证明认真阅读、深入思索其中的精髓的重要意义。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简洁。
4.精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5.“看”名著代替不了读名著,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抓住精髓,吸取精华。
篇7:《为学》阅读答案
8、(6分,每空1分)回来 掉转(回转) 边境 目光短浅 距离 离开
9、(2分)C
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
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11、(4分,每空2分)
蜀鄙二僧(去南海) 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
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篇8:《为学》阅读答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
自南海还(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
望桓侯而还走( ) 肉食者鄙( ) 去国怀乡(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
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无马邪 必以分人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2分)
吾 资 之 聪 倍 人 也 吾 材 之 敏 倍 人 也 屏 弃 而 不 用 其 与昏 与 庸 无 以异 也。
篇9:《为学》阅读及答案
《为学》阅读及答案
蜀之鄙有二 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字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__________
(2)越明年 明年: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告诉,对……说
⑵第二年
2.C
点拨:C句节奏应划分为:僧富者不能至 /而贫者至焉
3.(1)多年来我想 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
(2)人立志,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4.答案要点:为学的条件是“志”与“为”,做学问要立志更要努力行动;行事不一定要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聪敏不可依靠,昏庸也并非不可改变。
点拨:答出某一点并就某一点来谈即可。
篇10:为学阅读答案
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篇11:为学阅读答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 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
★ 朝花读后感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共11篇)】相关文章:
读史,读史黄损,读史的意思,读史赏析2022-12-28
读经典篇章读书心得2023-06-22
读书如“熬粥”高考阅读习题及答案2023-02-19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演讲稿2023-10-21
“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实施方案2023-07-15
初三寒假作业参考答案2024-05-07
读经典知新意征文「优秀篇」2023-09-21
文化读经典书籍心得体会2023-11-02
读经典知新意征文选登2022-05-24
初三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