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
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或白板
八、教学课时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
A、蜀之鄙____有二僧。
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
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
②作助词,相当于“的”
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
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
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为学》教学设计2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谈论对学习化学的感受:学习化学就好象学习另一门外语,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学化学就好象学“天书”,教师只管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如何学;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们体会到: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离,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面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一、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下面仅以20xx年人教版初中《化学》全一册《空气》为例,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
1、认真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主题”
建构主义认为,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图。由形成关系图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章节。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念及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①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力及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某种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既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教学情境设计如下:
(1)实验探究情境:①盛满水的杯子盖上一张纸,然后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流出来?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问题讨论情境:①你知道有关空气的知识有多少?空气有哪些成分,各成分占空气的比例是多少?②你关注过有关天气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吗?知道各项指标的大体意思吗?③课后你对空气的认识又有哪能收获?发现有污染空气的事件发生你应怎么办?
(3)多媒体教学情境:①空气的发现简史,介绍科学家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②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③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及防治。
通过以上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有关空气的知识,产生“同化”;在产生同化的同时引起原有空气的知识与新学知识的矛盾,必然会进行知识重组“顺应”。
3、加强学习资源设计,获得意义建构的支持系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必须为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对于信息资源应从哪里获取、如何获取,以入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显然,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是不会碰到或是很少碰到的,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则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
为了充分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成立资源信息小组参与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本节教学中教学信息资源设计如下:
①资料卡片组:课前收集有关空气的资料卡片;
②网络信息组:课前上网:www.0-100.com.cn/5/11/1/0141.htm查寻有关空气的内容,将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③实验探究组:课前或课后学生可申请到实验室进一步做有关空气的探究实验。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演示。
4、突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设计,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设计学习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不管是哪种教学法在设计自主学习中都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螳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发挥学生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本节教材,本节教学可采取“支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和“脚手架”。“脚手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搭建,为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一定的支撑。即探索开始时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与同进鼓励学生及同伴间的讨论或对话,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沿框架图逐步攀升,最后力求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如:
资料卡片组:课堂展示他们有关空气知识的收集成果。如:小学自然书上的,老师或家长和同学告之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与这些气体相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等等。
网络信息查寻组:介绍他们从网络上查寻到的有关空气的成分的发现史;空气各成分的比例;各成分的一些常识性知识。课前与老师取得联系,把下载的有关内容利用学校的打印设备打印成材料,在课堂上散发给同学达到资源共享。如有关空气音像可在课前交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全体学生一起观看,再进行讨论交流。
实验操作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①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②怎样证明钟罩内消耗的是氧气?除教材上告之的外是否有其它方法证明吗?
③红磷熄灭后剩余的气体的性质怎样?是什么气体?
④为什么选用红磷而不选用木炭或蜡烛,并且红磷必须过量?如果选用其它可燃物效果如何?
通过以上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小组的讨论学习,使全体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意义建构,初步学会了观察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如课后有的学生写的化学学习日记中记载的:“哇!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发现空气中还有氮气呢!空气还是造氮肥的重要原料,做实验多有趣;化学知识不仅书上有,网上也有……学习化学真好!”
5、注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的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如下:
①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作出的贡献大小等,主要由本人记录和小组成员认定。
②能否较熟练地说出空气的各成分及所占空气的体积比;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怎样防止空气污染?
③撰写学习日记进行档案评价。
通过以上评价形式,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差距,感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6、强化练习设计,完成最终意义建构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本节强化练习设计如下:
课后书写《空气》一节学习日记。主要记录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还有什么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有何感受?
三、反思与体会
在使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方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但笔者也在进行反思,为什么有的章节效果好,有的章节效果差呢?笔者通过进一步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认为使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
虽然,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切活动都以“意义建构”为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因为意义建构必须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基本理念作为当前所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意义建构。
2、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意义建构时,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离不开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责任并未减轻,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不能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往往重视意义建构环境的设计,学习者“自主学习”本身反而被忽视了。学习环境只是以学为中心的外部条件——外因,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以学为中心意义建构的“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4、注意选材
虽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优点很多,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因此,在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内容、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那些开放的、具有较大空间的知识结构和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才适宜采用。
《为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
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为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怠、迄、屏、鄙、恃、钵、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
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为学》。
(六)板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一词多义:之
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
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为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也可听录音)
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ai(四声)怠dai(四声)卒zu(二声)蜀shu(三声)钵bo(一声)语yu(四声)恃shi(四声)迄qi(四声)屏bing(三声)
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六,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七,阅读背诵:
多种形式,充分阅读。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
八、作业
抄写课文并翻译
背诵第一 二段
第二课时
课题:___________(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xxxxxxxxxxxx授课时间:第x周x星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能够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实词:为——做、求,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恃——凭借,鄙——边境,虚词:
亦——也,之——到……去,犹——还
重点句子: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易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易矣。
(2)子何恃而往?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译。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完成翻译、字词解释
完成点击练习
第三课时
课题:___________(第三课时)
备课日期:xxxxx授课时间:第x周x星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点名提问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三,分析文章:
1,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
开头先写“天下事”,因为“人之为学”是“天下事”的一种,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过渡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用两个设问,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更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道理阐发的更为深刻。
2,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二僧居蜀边境,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到南海,有很大困难,贫富二僧面对同样的难题,所恃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告诉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表现出贫和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富和尚却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没有大胆实践的勇气。
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3,背诵第三段,把握主旨。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反问句点明了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4,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学生感受,不必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和译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字词解释
《为学》教学设计7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及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即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师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相同。
(3)学习内容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体现,就需要对学习内容深入分析,明确学习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4)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提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和重点,为学习着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他们都代表某种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
(5)学习情境设计
建构性的学习情景有三个要素: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为学习着提供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上下文背景;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为学习着提供感知真实问题所需要的工具,符号等。
(6)信息资源的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最好能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使用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7)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与协作。
(8)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指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和情境性策略。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成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9)管理和帮助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由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0)总结和强化练习
适时地进行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总结之后,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11)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主张评价不能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即通过让学生去实际完成一个真实任务来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源于建构观的评价并不强调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
《为学》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
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 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为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为你燃烧》有感2022-05-07
党校中青班培训心得体会2023-06-29
孙中山经典名言名句语录2022-08-28
学习强国标兵事迹材料2022-12-18
《蜀鄙之僧》教案2022-04-30
为学翻译2023-12-31
《为学》文言文翻译2024-05-10
10万个为什么读后感2023-05-06
友人的阅读答案2024-01-05
为学杯参赛作品 :[为学杯A组]我的妈妈1500字2023-02-17